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诗人介绍《夜书所见》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板块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 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板块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认字写字 1.重点指导“会写字”(如“送”,要指出该字的结构、该字所在的田字 格中位置及注意易写错的地方等)。 2.看卡片识字,加强记忆。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并通过课 内外学习积累了很多的诗词,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他们能比较正确、 流利的朗读古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 验上,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基本能大致说出诗的大意,但生活阅 历较浅,知识积累还不丰厚,对于古诗意境的营造还缺乏一定的想象和 拓展能力。因而不容易理解这首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还存在 一定的难度。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学生本阶段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 出。
夜书所见
梧叶 江 儿童 篱落
寒声 秋风 促织 灯
思乡之情 回忆童年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挺突出。 一些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很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 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 的目的。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 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

《夜书所见》_精品课件

《夜书所见》_精品课件

所见:篱落一灯明 所想:儿童挑促织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课件 - (共17张PPT)人教部编版
结构梳理
梧叶送寒声 夜书所见 近处 秋风动客情
郁闷 孤独
儿童挑促织 远处
倍感
篱落一灯明 亲切
思念家乡
课堂小结
三首诗都的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色的不同描写 表达自己内心极为丰富的感情,这种表达方法 称为借景抒情。
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语文部编版 三年级上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xiāo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tiǎo cù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0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课件 - (共17张PPT)人教部编版
相关资料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 市)人,宋诗人。

7.在欣赏方面,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欣赏 古今中 外的名 家作品 ,并熟 悉我国 的民族 音乐, 培养学 生对音 乐的爱 好和欣 赏的习 惯,发 展听觉 ,记忆 力,想 象力, 并了解 祖国悠 久的音 乐历史 文化, 激发爱 国主义 热情和 民族自 豪美感 。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 不肯睡眠。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课件 - (共17张PPT)人教部编版
题目是“所见”,但是还有作者的所听、所想、 所感,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所听:梧叶送寒声 所感:秋风动客情
拓展延伸
描写秋季的诗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叶绍翁《夜书所见》译文、注释及赏析(部编本三年级上册)p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简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p赏析一:《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稿第1篇】《夜书所见》说课稿今天我说的课题是《夜书所见》。

现在我就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几方面阐明我的教学思路。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夜书所见》是三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古诗。

这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

也就是要抓住重难点,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理念是先导,基于以上目标我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现代古诗教学注重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

所以我在教学中以品诗赏画的新理念,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联系儿童的生活体验,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渗透对比阅读,体会诗中有诗,激发读诗的热情。

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一、课前活动,接近文本大量背诵学过的古诗提醒古诗的节奏与感情可以适时夸张。

这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联系以前的古诗激起学古诗的热情.二、引题,走入文本,准确地朗读古诗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作者写了什么内容?B.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4课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4课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第二单元
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作者简介
叶绍翁,字嗣宗,号
靖逸,龙泉(今浙江
丽水龙泉市)人,南
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新 字 读 认 sh3o xi`o ti2o c& l!





你放 还在 认词 识里 吗, ?
促 织
挑 战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小结 “动客情”即作客他乡因 某事某物触发了思乡、思 亲的情思。本诗中,前两 句的“萧萧梧叶”“江上 秋风”触发诗人动了客情; 而后两句的儿童夜捉蟋蟀 的场面又一次使诗人动了 客情。
名家点评
“声华馥似当风桂,
气味清于著露兰。”
归纳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 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 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 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 们在捉蟋蟀。
我会写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
亲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
作 业
在生活中寻找秋天的足迹。
大 声 朗 读
理 解 词 义 • 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
•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 促织:俗称蟋蟀,又叫蛐蛐。 • 篱落:篱笆。
闪仔 现细 出读 怎诗 样, 的你 画的 面脑 ?海 里
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背井离乡、独 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 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孤寂落寞、思乡念亲、怀想故园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自读诗文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的夜?书所见
叶绍翁(南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
自读要求
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学习任务二 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理解感情
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带来阵阵寒 意,诗人独自一人行走在江边。假如你就是 客居他乡的叶绍翁,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 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
郁闷,孤独。思念 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
划分节奏
知有儿童挑促织,
知:料想 挑促织 捉蟋蟀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情感进行品析。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
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古人常用“萧萧”来表现秋天的凄涼。看,唐 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就这样写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当年,杜甫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登高望远 看到了树叶随风飘落,长江水滚滚奔腾,他心生 悲凉和孤独之情。诗人叶绍翁也正是通过“萧萧” 一词表达了内心的这种情感。


tiǎo
重点指导
结构:左右 偏旁:扌 笔画数:9 书写提示: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兆”竖撇于竖中线上。
组词:挑战 挑事 挑拨离间 造句: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也是充满挑战的。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诵使学生融入情境,在赏析景物中体
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2.展开交流讨论,对古诗中的词、句、思想内容及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走近作者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 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主要作品:《游园不值》 《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 见录》等。
理解词语
【夜书】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我会写
送来
sòng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 “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 捺变为点。
结构:半包围 音序:S 部首:辶 组词:欢送 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我会写
挑逗
tiǎo

结构:左右 音序:T 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组词:挑开 挑拨离间 是“扌”不是“木”,“儿”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二、解释加点的字或词。 1.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深秋时节的山。 • • 2.停车坐爱枫林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 • 3.正是橙黄橘绿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橙子将黄,橘子犹绿。 • • • • 4.江上秋风动客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动旅客思乡之情。 • • • 5.知有儿童挑促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 • • •
面等方法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文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说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说课

三年级上册语文《夜书所见》说课
《夜书所见》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出自南宋诗人叶绍翁之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外地游玩时,秋风萧瑟,落叶纷纷,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可能是小孩在捉蟋蟀,这不禁让他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因此那种孤独郁闷的情感被一种亲切的感觉所取代。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语言积累的意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让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同时,该课程标准也强调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能认读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说课的过程中,我将重点阐述如何通过这篇优美的文章,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特别是对于古诗的理解,我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一起探讨自己不懂的词语和诗句,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由于这是学生在本册书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因此我将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又为本课后两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PPT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PPT
由寂寞变得快乐。
课后作业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
课文讲解
要求:理解诗句大意。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
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 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 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 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 亮着灯不肯睡觉。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一、二句。 思考:体会到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 “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 捺变为点。
我会写
挑逗
tiǎo

结构:左右。
音序:T。部首:扌。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
组词:挑开、挑拨离间。
是“扌”不是“木”,“儿” 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造句:小明正在挑逗着小猫玩呢。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知有儿童挑. 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文讲解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 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 夜深 / 篱落 / 一灯明。
课文讲解
要求:理解题目的含义。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 所看到的
(3)“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夜书所见
(宋中期诗人,文学 家,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 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 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 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 诵。
我会写
送来
sònɡ

结构:半包围。 音序:S。部首:辶。 组词:欢送、雪中送炭。 造句:妈妈给我送来了书包。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学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学案)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学案)导言《夜书所见》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该诗为五律,篇幅不长,但是深情表达了诗人晚间读书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领悟,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篇值得我们品味的珍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为学生带来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首古诗的基本内涵和艺术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创造力。

学习目标•了解《夜书所见》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和把握《夜书所见》的基本内涵和艺术特点;•能够借助老师的帮助,背诵并朗读《夜书所见》;•自学两篇类似的古诗,能够类比分析比较,加深对《夜书所见》的理解。

学习内容第一阶段:导入(10分钟)老师向学生介绍白居易、唐朝盛世、唐诗的艺术价值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引入《夜书所见》。

第二阶段:朗读(10分钟)老师先朗读《夜书所见》,再让学生全班分角色朗读一遍,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

第三阶段:欣赏(1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观察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如何运用词汇、句式、格律等方面,达到了美的意境。

并请学生说出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

第四阶段:分析(15分钟)老师请学生跟随自己的思维,探究以下问题:•你认为是什么意境创造了这首诗?•通过深入探究白居易的这首诗,你是如何更好的了解诗歌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的?•为什么这首诗在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什么样的艺术价值?第五阶段:自主阅读(15分钟)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背诵下面的两首古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六阶段:反思(10分钟)为了巩固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老师请学生再次整合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完成以下思维导图。

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夜书所见》和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总结本次学习,我们深入探究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夜书所见》这首珍贵的文学遗产,并通过分析、阅读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了诗歌与文化、历史、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时课件

部编版新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时课件

通过对《夜书所见》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 力,让学生从《夜书所见》中 领略自然之美、古诗之美。
02
教学内容
古诗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介绍《夜书所见》所处的南宋时 代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的紧张。
创作背景
阐述诗人叶绍翁在异乡漂泊,深 秋之夜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诗的 情境和心境。
程,提高课堂互动性。
情境教学
个性化教学
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
诗的意境。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特点, 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手段,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05
作业与练习
基础练习
01
背诵《夜书所见》
02
默写《夜书所见》
03
04
解释《夜书所见》中重点字词 的含义
翻译《夜书所见》整首诗的意 思
诗人生平简介
叶绍翁简介
简要介绍叶绍翁的生平事迹,突出其文学成就和展示其诗歌的多样性和艺术 魅力。
诗句解析
诗句解读
逐句解释《夜书所见》的诗意,包括 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
意境分析
分析诗中描绘的秋夜景色和诗人所表 达的情感,探讨诗的意境之美。
03
教学过程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测试学生对古诗中生 字、词的理解,评估他们 对古诗基础知识的掌握情 况。
教学方法的反思与改 进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评估当前教学方法是否有 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和情感,是否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环节的优化
思考并改进课堂导入、讲 解、互动等环节,以提高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 与度。
拓展练习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古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理解《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字面意义,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人的写作背景。
举例:《夜书所见·其一》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两句,学生需理解诗句描绘的秋夜景象,感受其中的意境美。
(2)古诗朗读与背诵: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三首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主要围绕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进行教学设计。《夜书所见》一章包括以下三首古诗:
1.《夜书所见·其一》:描绘了夜晚的景象,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
诗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பைடு நூலகம்萤。”
2.《夜书所见·其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几方面:
1.针对学生的翻译难题,我将设计更具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翻译技巧。
2.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课后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拓展课堂内容,引入更多与古诗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举例:《夜书所见·其三》中“灯前目涩看成字,窗下心清觉夜长。”两句,学生需理解“目涩”一词,并将其准确翻译。
(4)古诗背景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够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夜书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夜书所见》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夜书所见体裁:诗题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名字:叶绍翁年代:宋代描述: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翻译: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原文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流露出诗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共收录六首古诗。

其中第4课《古诗三首》包括一首唐诗(《山行》)和两首宋诗(《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现对这三首古诗加以整理分享。

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色彩绚烂、风格明丽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的,起铺垫和烘托作用。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这样写,从题意来说,写出了“行”的特点,而从构图来说,却借勾画山路逶迤绵远之特点山势幽深平缓的形体特点,同时自然地把人们的视线沿着山路引向白云生处的人家。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石径”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

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云仿佛从山岭中生出,飘浮缭绕,既可见山之高,又表现云之淡白与山之苍翠相映衬,点染出明快色调。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会有另一种景色。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部编《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案)

部编《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夜书所见》。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

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句蕴含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三、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四、说学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五、说教学流程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童捉蟋蟀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夜书所见》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夜书所见》

最新
5
作者简介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 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 最佳,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最新
6

最新
7
字词积累
挑 tiǎo 挑担 挑水
春风挑弄着桃花粉嫩的笑脸,阵 阵花香引来了不少游客。
落 luò 落水 落叶
诗人客游在外,看到秋风落叶,篱落 灯明,不禁勾起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最新
19
赏析一
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 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 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 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 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雪花从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


客人 客气
他面容和善,待人也客客气气的。
最新
8
萧条 篱笆 促进
最新
9
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图文结合,初步理解古诗,不理解的 地方做好记号。
(3)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最新
10
萧萧梧叶送寒声,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 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 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最新
22
谢谢观看

部编版《夜书所见》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夜书所见》优秀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夜书所见》人教部编版《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古诗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心情。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的谈话的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情感基调,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读准、读通古诗,再通过适时的全班交流学习来达到巩固自主学习的效果,实现对古诗的初步感知。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非常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说课第【1】篇〗设计理念本课我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作为说教学目标,确定了“初读古诗,正音划分节奏”“结合插图和注释理解古诗”“结合配乐、动画诵读想象,感悟诗情””“采用表演、写话来加深理解”等教学环节来实现以上说教学目标。

说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本首诗和学生的生活经历距离较远,教师要多营造情景,通过感情朗读、表演来等方法突破难点。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虽然有了古诗阅读的基础,但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对于古诗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能力还很不足。

本节课,需要他们通过画面、音乐,以及诵读、表演等,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说教学目标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4.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难点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说教学准备课件、字词卡片说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你读过哪些古诗?(让自告奋勇的的同学背诵古诗。

教师进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2古诗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是思念家乡的。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今天就让我们学习。

3.教师用课件展示《夜书所见》,然后介绍叶绍翁的生平。

(如果学生课前搜集过叶绍翁的生平,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

)4.解题:题目的意思是写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

5.我们知道诗人客游在外。

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上册-打印版
《夜书所见》叶绍翁介绍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祖籍建阳。

原姓李,后嗣于龙泉叶氏,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

南宋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

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

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诗集《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叶绍翁是江湖诗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jī chǐ)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

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