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联系与发展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性: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人们对此的时空观念也是可变的和发展的,因而又是相对的时空的有限性,具体事物在时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是有始有终的具体事物在空间上的有限性是指每个具体事物的体积是有限的时空的无限性,物质整体在时空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世界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和无限发展的,所以宇宙在时间上、在空间上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点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从物质和意识、统一性和多样性(或共相和殊相)辩证关系的高度对世界本质的根本理解,它是指多样的世界万物是有统一性本质的,这个统一性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在时间和空间中有规律地永恒运动着的客观实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理论意义: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整个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为中心的实践意义: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僵化和无序③、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④、在实践中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⑤、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二、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世界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客体——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实践的手段——实践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运行机制:实践就是一个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手段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生产的实践、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践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分化:1、实践首先造成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分化劳动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不同的本质实践又把人和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2、实践进一步造成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3、实践还造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社会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地理环境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第二、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三、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涵义:联系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第二、相互作用是联系的根本内容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前后周围的其他事物和过程联系着;每一事物和过程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它要素和环节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和过程,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环节或阶段;孤立的、不与其它事物和过程相联系的事物和过程是不存在的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条件: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种要素的总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第一、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第二、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第三、必须摈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运动包含了发展,发展只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发展代表了运动的一般趋势和方向,揭示着运动的本质发展的三层含义: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矛盾: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也叫内因,外部矛盾也叫外因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一性的作用:事物发展的条件是该事物是一个较稳定的统一体,而稳定的统一体得以形成的条件是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可以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从而推动事物发展相互转化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或基本方向斗争性的作用:斗争性能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斗争性的作用在于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或旧质事物的破裂、瓦解和新的矛盾统一体或新质事物的产生,从而使事物发生质变,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得以发展同一性的相对性:同一性是条件的同一性是暂时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矛盾的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时空之中,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与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以及矛盾解决的形式有其不同的特点矛盾解决形式的特殊性:矛盾双方的并存形式矛盾一方克服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矛盾的对立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特殊性是个性,具有相对性;矛盾的普遍性比特殊性深刻,特别性比普遍性丰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两面,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三、质量互变规律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属性,就是一事物和他物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质属性是外在的能感觉得到的东西质是内在的感觉不到的东西认识质的意义:(1)认识事物的质判断事物运动、发展的标准 (2)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它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特点是一定程度的外在性,和事物存在的不直接同一性认识量的意义:(1)认识事物的量是对事物质的认识的深化 (2)认识事物的量能将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 (3)定性分析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和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限界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原理的意义:(1)度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为量变引起质变原理提供了基础 (2)度的原理要求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反对“过”和“不及” (3)度的原理是法学、*学上强调的“正义”价值的哲学基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量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就是看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量变和质量的辩证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形式的多样性:(1)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结构形式、比例关系的变化质变形式的多样性:(1)爆发式飞跃 (2)非爆发式飞跃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四、否定之否定规律所谓肯定,也叫肯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所谓否定,也叫否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的相互统一体现在两方面: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在一定条件下否定就是肯定辩证否定,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并通过这种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辩证否定的特点: (1)自我否定(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3)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缺陷:(1)在否定的动力问题上,认为否定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否定(2)在否定与肯定的关系问题上,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二者的统一辩证否定观的意义:既然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那么(1)应该在自我内部寻找否定、发展和完善的根源(2)否定就是限制,因而人应自限、自律、自克、节制,即自我否定,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肯定,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3)自我的对立面是他物,客观对象,非我,因而自我否定就是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象化为自己的对立面既然在辩证否定中否定和肯定是辩证统一的,那么(1)在认识和实践中就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而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坚持具体分析的态度(2)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结合的态度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完成一个周期而实现的 1、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基本方向是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完善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必然结果自我完善是通过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实现的 2、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五、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的发展归纳是指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以一般概念、原则为前提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依据某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来推断该类事物中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的推理方法普通思维的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并认识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维过程普通思维的综合,就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有机地结合成整体,认识对象整体性质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分析,是指分析事物的矛盾,也就是对事物的各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分别加以深刻的考察,以找出对象的各方面的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的综合,就是把对象的各种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侧面,把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其内在联系结合成对立统一体的思维过程思维成果的抽象,指的是思维经过分析所抽取出来的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方面属性、因素在思维中的反映思维方法的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个属性、因素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它属性、因素的一种逻辑方法感性具体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整体所形成的一种“混沌的表象”思维具体就是关于某一对象的各种抽象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有机整体,是这一对象在思维中的完整再现历史这一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是客观事物即认识对象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2、是人类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逻辑是指关于这一对象的认识成果或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范畴演化序列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唯物辩证法关于规律的基本观点是: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三种基本类型一般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的共同规律特殊规律就是普遍适用于客观世界某一领域、某一层次的规律,它是一般规律在特定领域、特定层次的体现个别规律就是仅仅只适用于个别领域和个别层次的具体规律,它是特殊规律向微观方面的进一步拓展,相对于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它又可以叫微观规律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殊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1、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和具体的东西,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多变易逝,本质则相对平静、相对稳定4、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则比现象单纯、深刻其次,现象与本质又是相互联系和辩证统一的1、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2、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现象总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的的辩证关系的意义:1、说明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质与现象相互区别,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由此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2、它说明了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而科学认识的途径和方法则是从事物的现象入手,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本质的联系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非本质的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原理的意义:第一,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第二,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使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立足于客观必然性的可靠基础之上第三,坚持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也要重视并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的作用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社会规律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规律离开人类的活动就没有社会规律;由此决定了社会规律只能是宏观层次上的统计性规律;是长期发展过程中显示的趋势性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第一,社会发展规律有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之别,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包括两条最普遍的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第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科学概括,它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因此二者会发生矛盾第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比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更为基本的规律,这两条规律通过生产关系这个中介环节内在的联系在一起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主观能动性依赖于客观规律性客观规律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所利用二、意识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意识产生的几个发展阶段:①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1)它具有自主性 (2)它具有选择性 (3)它具有趋利避害性②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③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社会或劳动对意识产生作用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一、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 1劳动不同于动物的特征是“改造世界”2劳动作为“改造世界”的活动为“理性”(意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3劳动使“自我意识”和“理性”的产生具有了可能性第二、劳动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作为思维(理性)的形式推动了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第三、劳动和语言促进了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的形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①人脑是意识的器官②人脑的反射活动是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的本质: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③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唐的意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分,可以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③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本质联系:事物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决定事物性质及发展
趋势。
非本质联系:事物外部现象、特征之间的联系,影响事物
外部特征,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资本家剥削工人 资本家捐款捐物
④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出现的、确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 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观点:

①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 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②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 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度。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 到联系,再联系中看到区别。
离开了身体的手还是不是手?
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内部的基本矛盾决定的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 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恩格斯
2、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的含义:事物的相互联系包括着食物的相互作 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 是发展。 ②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 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 考虑自然界活人类历 史活我们自己的精神 活动的时候,首先呈 现在我们眼前的,是 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 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 织起来的画面。”
——恩格斯
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 的总特征
发展的观点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部分内容摘要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从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角度看,……;从阶级属性上看,……;从内容上看,……。

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5、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级斗争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级斗争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级斗争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象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概论中涵盖了众多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其中,阶级斗争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阶级斗争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相互作用。

一、阶级斗争的概念与意义阶级斗争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不同阶级之间利益的冲突和争斗。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通常掌握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力,并通过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

阶级斗争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对抗,是被压迫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

阶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通过阶级斗争,被压迫阶级争取解放,推翻了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为新的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阶级斗争提高了劳动者的觉悟和组织能力。

通过参与斗争,劳动者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利益与压迫阶级的利益之间的冲突,加强团结,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

二、生产力发展的概念与作用生产力是指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上,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工具、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等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空间。

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社会分工的加深和劳动方式的变革,推动了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迁。

三、阶级斗争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阶级斗争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首先,阶级斗争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压迫和剥削的环境中,被压迫阶级需要通过斗争争取解放,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

因此,阶级斗争激发了被压迫阶级的创造力和斗志,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对于阶级斗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在旧的生产关系下,统治阶级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经济资源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而生产力的发展破坏了这种控制,为被压迫阶级提供了反抗和斗争的基础。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众多重要的知识,以下将为您进行重点概括。

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

4、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5、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梳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2)具体说明:1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2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3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

4.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客观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2.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科学的理论指导。

3.人文科学基础:十九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美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科学理论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观条件:梦想伟大:为人类的福利而工作。

.献身科学:为人类工作的重要途径。

终身学习:成就伟大的基本条件。

意志超强:创造辉煌的必备素质。

朋友相助:没有恩格斯就没有马克思。

3、发展过程(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列宁宝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并不断中国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逐渐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与鲜明特色1、理论主题(对现代性有原则高度的批判)现代性:现代世界赖以成立的本质根据。

(产业革命,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降临)2、鲜明特征(1)科学性: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二节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 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差异,这种本质差异是 双方斗争的基础;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排斥,朝各自相反的方 向相互作用;比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克服,其结果是新事物 克服旧事物 。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 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概念:
►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许多关系,如金、木、 水、火、土之间有并存关系、依赖关系、相互影响 关系等。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从本质的角度看,它 们的关系是相生相克关系。 “相生”就是同一关系 “相克”就是对立关系。任何事物内部从运动发展 角度看都有两种相反因素、趋势、力量,二者既有 对立关系,又有同一关系,这两种关系之间也有关 系。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 关系的哲学范畴。
3.世界“辩证图景”的内在规 律
►三大规律及其特点: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 力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 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和 道路
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 ⒈ (从自身内容来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 展的内在动力。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相互区别、相互统一 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 泉和动力,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推动事物运动、 变化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阐明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实质。
► 矛盾是客观的,一方面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另一方 面矛盾的性质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等是 客观的。
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要明确以下三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而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而辩证的关系。

本文将对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解析。

一、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

在任何社会中,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历史上,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

通过阶级斗争,被压迫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推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改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无产阶级具有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必然会取代资产阶级,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

因此,阶级斗争是历史进程中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因素。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与社会发展的条件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都离不开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的产生、存在和消亡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相对较低,阶级矛盾相对较弱,因此阶级斗争并不突出。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阶级矛盾逐渐加剧,阶级斗争也日益激烈。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达到了顶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一定的历史条件也为阶级斗争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阶级斗争充当了推动力、矛盾焦点和历史转折点的角色。

通过阶级斗争,被压迫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推动社会发展向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

与此同时,历史条件也为阶级斗争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阶级斗争进一步激化。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初步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矛盾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绪论 (2)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4)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7)第一章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0)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1)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11)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13)第二章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5)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6)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6)第三章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9)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9)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0)绪论1、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通过经典作家的阐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1)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狭义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在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产生,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

他的创立是时代的需要。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也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精简考点】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知识框架图

【精简考点】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概论知识框架图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2、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2、真理的检验标准
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垄断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垄断的实现形式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垄断资本主义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的形成与发展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资本扩展的经济动因
垄断资本在世 垄断资本扩展的基本形式
界范围的扩展 向世界范围扩展的社会经济后果
垄断资本的国际组织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历史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论)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
物质生产实践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政治实践
实践论
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的新形势:虚拟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在认识活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基本形式
(六)内容和形式
1.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内容是构成一定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包括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及这些内在矛盾所决
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形式则是事物要素的结构和内容的表现形式。
2.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和形式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内容和形式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对于一定的具体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目录content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2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44坚持按唯物辩证法办事55part01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二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PART 物质世界0的2 永恒发展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运动发展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含义
物质世界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 处在永恒的运动当中。古希腊伟大的 辩证法思想家赫拉克利特用“万物皆 流”四个字概括了物质世界的这一 性。
运动是指物质的一般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关系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二、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过程——量变质变规律
(二)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新的量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引起新的质变,如此交替,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这就是事物 变化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二、联系的基本形式
(一)现象和本质
2.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 严密而完备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 核心纲领) (核心纲领)
两种误解: 两种误解:
否定其逻辑方面的彻底性和严密性 马克思主义=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 马克思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 德国古典哲学 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 哲学+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哲学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 ) 生提供了经济、 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纺纱机
发动机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 明的进步,同时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 明的进步,同时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 使人们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 展规律等问题。 展规律等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对抗性引发并加 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工人阶 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的阶级 工人阶 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 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位马克思主 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经济社会情况进到了资本 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 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 发展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 发展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 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动力, 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动力,因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 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义绪论

2020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义绪论

绪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

矛盾导致三大工人运动:①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②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

③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的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直接理论来源名称代表人物理论思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恢复唯物主义权威英国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圣西门:资本主义制度是“新的奴役形式”欧文傅立叶:资本主义制度是“社会地狱”、“复活的奴隶制”欧文: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整套欺骗和伪善的制度”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847年7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2月发表的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科学内涵:①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②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③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同志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盲目的片面的水电开发 1、案例呈现: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资源短缺成为我国
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我国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西部大开发,特别 是开发西部的石油和水力资源。但是开发带来了许多问题,诸如泥 沙淤积、泥石流、旅游资源、生物种群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移民 问题以及和其他产业之间的冲突问题,其中云南、四川两省的问题 最为严重。现在,岷江、大渡河、雅砻江等河流的梯级开发已经给 当地造成许多地质灾害问题。
“这好办,我带干粮去,另外带一部分粮 食去。”“谁为你做饭呢?” “伙夫。” 公子脱口而出。 “谁为你驾车呢?” “车 夫。” “谁为你服务呢?” “仆人” “ 朋友,你出去以后,又要带这么多人为你服 务,这不又会给你带来新的烦恼吗?”
贵族公子听后心中一震,“是呀!这样 仍然摆脱不了这个讨厌的社会”,看来,他 要重新考虑新的途径了。
虽然中国西部的水能资源集中在横断山区,但是该区 却是地质环境极不稳定的山区、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原始森 林分布区、是生物多样性表现最突出的地区、是许多珍稀 和濒危生物物种的存留地、是我国自然景观资源最为丰富 和最集中的区域、是长江以及澜沧江、怒江流域最重要的 水源涵养地、是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是地质环境 和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受损很难恢复的生态敏感区。如 果这些规划全部得到实施,它将给这里的生态系统以及其 他行业产生难以恢复的影响。由于涉及到“三江源头”, 它的影响必将波及整个西南地区和长江全流域。
美国政府为挽救灭狼带来的恶果,于上世纪 70 年代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而这项 计划却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未及时实施。随着 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 引狼入室”计划终 于在1995 年得以实施。时年从加拿大运来首 批野狼放生到落基山中,森林中又焕发勃勃 生机。
2、联系的普遍性
1,世界上的每一 事物之间都有联 系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现象之间,及事
物内部诸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 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
联系是…...?
联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关系
联系的涵义
第一,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 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猫、田鼠、熊蜂和三 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 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金沙江流域已成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根据水土保持部门测算,流域内两省43个县市水土流失总 面积达48877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56.7%。全长2308 公里的金沙江,两岸的泥石流竟有1100多条。这些地质灾 害又直接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资源、旅游资源、甚至快
速淤积了水库和电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南各省仍 然在大规模地上水电工程。现在金沙江规划建设14座梯级 电站;澜沧江中下游已经建成漫湾电站,正在建设小湾电 站,由中国和泰国合资建设的150万千瓦景洪电站去年年 底将开工;怒江也初步规划建设14座梯级电站。
要求:人们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必须尊
重客观联系
1)不能随意地创造联系
2)不能随意地消灭联系
3)不能把主观臆想的联系强加给客 观事物
鹿和狼 在 20 世纪初,在美国西部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约有 4000 头野 鹿,而与之相伴的却是一群群凶残的狼,威胁着鹿的生存。为了这 些鹿的安宁,1906 年,美国总统决定开展一场除狼行动,到1930 年累计枪杀了 6000 多只恶狼。狼在凯巴伯林区不见踪影了。于是 鹿在那里开始无忧无患“无计划”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长到 10 万 余头。兴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毁坏林木,并 使以植物为食的其他动物锐减,为此也使鹿群陷于饥饿和疾病的困 境。到 1942 年,凯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 8000 头,且病弱者居多, 兴旺一时的鹿家族急剧走向衰败。
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局面,其因是狼被人消灭了。狼一方面捕食掉 一些鹿,使鹿总数得到控制,不至于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另 方面,狼捕食的鹿多为老弱病残者,有助于鹿种优胜劣汰,利于鹿 群传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经常处于逃跑的运动状态, 促进了鹿的健壮发育。由于狼消失了,鹿没有天敌,“懒汉”体弱, 鹿群退化。
环境科学
综合学科示意图
化学 物理学
法学 生物学
地理学
经济学 医学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又叫普遍联系,包括四层含义:
1)每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每一事物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发生着这样或那样、 纵向或横向的联系
3)整个世界是由无数的多样的联系构成的联系之网, 任何事物及其内部的任何要素都是这一统一联系 之网上的一个纽结
4)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中介:事物与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
互联系的媒介、环节和桥梁
例:山鹰与小麦的联系中介
山鹰
瓢虫
小麦
山雀
蚜虫
能琴善乐”的巧手
1、案例呈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部分都是有机地联系 着。如果我们随意肢解人体,就会闹出大笑话。《史记》上有个 “燕丹子赠手”的故事:战国时,燕国的燕太子丹,有一次宴请荆 轲,并特意要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人为荆轲助乐。荆轲听着悦 耳的琴击,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 手”。一再表示“但爱其手”。于是,太子丹为了讨好荆轲,立即 把美人的双手砍断,盛在盘子里,赠送给荆轲。
云南东川地区的小江是金沙江的一级支流,只有短短 132公里,却是世界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50年代时, 这里有泥石流沟50条,现在则是107条。小江每年土壤侵 蚀量高达4000万吨,其中600万吨最终进入了金沙江;金 沙江年输沙量高达5亿吨。泥石流加之流域内广泛存在的 滑坡和崩岸,使金沙江成为长江上游输沙量最大的河流,
2、案例讨论: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唯物辩证法什么道理?我们应 该吸取什么教训?
3、案例点评:生态系统是由包括人和各种自然因素组成了的大系 统,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们早已结成了各 种相互交织的食物链。人类是这些食物链中的一环,他的活动既影 响他的上一环,又影响他的下一环,如果人类凭借自己的主观愿望 随意开采各种资源尤其是水资源,那必将影响周围的生物和环境, 进而影响人类自身,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当我们进行改造自然的活 动时,一定要谨慎行事,全面把握各种联系,既要看到眼前的,又 要看到长远的;既要看到局部的,又要看到整体的;更要把握联系 的性质,使事物朝好的方向发展。这个事例告诉我们,世界是普遍 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想 问题做事情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到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 条件性和复杂性。在经济建设中我们要避免片面地孤立地问题,既 要看到人和自然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人类的各种活动之间的联系, 既要开发、利用自然,又保护环境;既要发展水电,又要处理好水
联系的普遍性
与住房问题相联 系的其它问题
联系的普遍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把人们原 来没有认识到的联系揭示出来
化学
化物 学理 物化 理学
物理学
边缘学科示意图
联系的普遍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把人们原来没 有认识到的联系揭示出来
物 理 学
化学 天文学 经济学 地理学


横断学科示意图
联系的普遍性
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把人们原来没 有认识到的联系揭示出来
联系的涵义
第三,物质是相互作用的主体。
相互作用类型
物质主体
电磁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
带电体和磁体 一切实体
强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强子(介子和重子) 轻子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客观性- 事物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物质运
动发展的根本原因。
联系是整个世界和每个具体事物所固有的本性, 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恩格斯
联系的普遍性
(1)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地球太阳之 间、同学之间 (2)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联系。 比如自行车各零部件、人体内部各器官 (3)世界是由相互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 比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之间也 存在着联系、环境问题。
联系的普遍性
工业依赖农业提供粮食、原材料和市 场等,农业又依赖工业提供化肥、农药、 机器和日用品。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 展
一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 永恒发展
二 对立统一规律
三 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 否定规律
四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辩证法研究世界的存在状态
世界观的 基本问题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是什么”
世界的状态问题:
世界“怎么样”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辩证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很显然,盘子里那双血淋淋的手已经不是“能琴善乐”的好手 了,也不会引起人的喜爱了。“燕丹子赠手”,不仅表现了燕丹的 野蛮凶残,而且也反映了他的极端的形而上学思想。古希腊的哲学 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只手,如果从身体上割下来,名义上虽然仍 可称作手,但实际上已不是手了。
黑格尔讲得好,“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的存在,就不像原 来长在身体上时那样,它的灵活性、运动,形状、颜色等等都改变 了,而且它就腐烂起来了,丧失它的整个存在了。只有作为有机体 的一部分,手才获得它的地位。”(《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版,第156页)
列宁也很欣赏这个思想,他在著名的著作《哲学笔记》中写道: “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在其联系中才是它们本来应当的那样。脱离 了身体的手,只是名义上的手(亚里士多德)。”(《列宁全集》第38 卷,217页)
2、案例讨论:手和身体之间体现了什么哲理关系?我们应如何正 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3、案例点评: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普遍联系着 的,手和身体之间是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整体由部分组成, 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同时部分是整体中的 部分,离开了整体的部分就不是原来意义上 的部分。整体决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