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北地区面临的问题看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3.30•【字号】陕政发[2010]13号•【施行日期】2010.03.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正文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陕政发〔2010〕13号)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铜川市是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建国以来在保障能源供给方面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前,铜川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特殊困难和问题。

煤炭资源逐渐减少,工业增长仍依赖于资源消耗;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不足;生态环境虽趋好转,但主要污染物排放仍处于超载状态,水资源紧缺矛盾仍未缓解,采煤沉陷区治理面积仍然较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棚户区改造任务相当繁重。

2009年,国务院将铜川市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为铜川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促进和加快铜川经济转型,对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促进我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精神,加快推进铜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接续产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化水平,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西部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分析——以陕北为例

西部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分析——以陕北为例

2008年7月第13卷第4期 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XI ’AN UN IV ERSI TY OF POST AND TEL ECOMMUN ICATIONS J u l 12008Vol 113No 14收稿日期:2008-04-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06X JL01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5B —Z D03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 ET -060890),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5M108)。

作者简介安树军(),男,河北平山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任保平(6),男,陕西凤县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部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的矛盾分析———以陕北为例安树军,任保平(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摘要:结合陕北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矛盾,分析西部资源富集区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特殊性,认为由于不合理的税收制度,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组织网络体系以及基础薄弱和发展能力不足,“国富”与“民穷”成为西部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主要的矛盾,进而从制度、组织和能力角度提出西部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西部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制度;组织;能力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64(2008)04-0046-04 新农村建设在理论上具有统一性,但是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现实状态以及条件不同,在西部资源富集区的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资源富集区的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既要解决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制度创新,又要解决组织成长和提高能力培育问题。

陕北地区主要包括陕西省北部的榆林市和延安市两个地级市,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区,一方面,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能源大规模的开发,带动了该地区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单一的经济结构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富”“民穷”成为当地的主要矛盾。

陕北地区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

陕北地区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

陕北地区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摘要: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盐碱地作为重要的土地资源,改良和利用盐碱地已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总结了盐碱地的成因,概述了各种改良措施的研究进展,对未来盐碱地改良措施的优化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陕北地区;盐碱地;现状;改良措施盐碱地是各种盐土、碱土及不同程度盐碱化土壤的总称。

盐碱地中含有K、Na、Ca、Mg等氯化物和硫酸盐等成分,具有不良的物理化学性质导致大多数作物的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作物主要是通过细胞的渗透压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盐碱化土壤中盐分增加,浓度和渗透压增加,使作物细胞很难吸收到水分,导致叶片变厚,气孔的孔径减小,不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盐碱化是全球旱作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改良利用盐碱地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土地盐碱化不仅会造成资源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危害生态环境[1]。

一些环境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盐碱化问题,例如,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出现干旱现象,海平面上升,加剧了土地积盐过程和盐碱化问题。

1盐碱地的成因陕北地区属于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日照充足,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土壤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面后,强烈的蒸发导致盐分聚集,逐渐形成盐碱土。

土壤质地决定了土壤孔隙度的大小,影响盐分的积累。

陕北地区土壤多为砂壤土,结构松散,透水性强,地下水借毛管上升速度快,土壤易产生盐渍化。

陕北地区发生次生盐碱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灌溉不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普遍采用灌溉的方式来提高农作物产量。

一般情况下,如果灌溉方式和用水量适宜,土壤地下水和土壤表层水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不会对土壤地下水位产生影响。

当气候干旱时采用大水漫灌,水分长时间覆盖在土壤表层,土壤毛细管被水分填充,地下水和土壤表层水连通,地下水位提高,土壤蒸发量增大时,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下降,导致地下水沿土壤毛细管上移,土壤中的盐分也随着水分上移。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B 卷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B 卷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B 卷)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资源诅咒”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陕北地区是我国能源富集区,但城镇化水平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

下图示意新常态下“资源诅咒”的规避与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关系。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陕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的原因可能是()A.当前煤炭等能源价格低B.能源的开采量未达到最大值C.工业结构单一D.距能源消费主市场较远2.新常态下,转型期内的陕北地区为规避“资源诅咒”,提高城镇化水平,应该()A.加大能源开采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C.延长能源工业产业链D.改变当地能源消费结构下图为我国某岛西部沙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该岛西部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稀树草原沙漠化地区,该地区曾经广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泥沙。

目前,该地区沙漠化已得到一定的改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西部地区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海浪携带大量的泥沙堆积B.气候异常,风蚀作用强烈C.水土流失,河床泥沙出露D.过度耕作,原有泥沙出露4.图示西部地区防治沙漠化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B.设置草方格沙障工程C.种植适应环境的树种D.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罗讷河流域是法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该河流航运繁忙,水电站建设采用“支流高坝、干流低坝”的开发方案。

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罗讷河通航价值最高的河段是()A.上罗讷河B.下罗讷河C.索恩河D.迪朗斯河6.“干流低坝”方案的主要优点有()①水能资源利用率高②库区的淹没成本低③防灾减灾效益突出④船舶的过坝时间短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桑蚕是以桑叶为食、吐丝结茧的一种经济昆虫,其吐出的蚕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江浙两省级行政区曾为我国重要的桑蚕生产中心。

随着“东蚕西移”工程的不断推进,广西成为我国桑蚕生产较大的省级行政区,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中西部“种桑养蚕”、东部“襟丝织绸”的局面。

陕西草地资源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陕西草地资源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全省草地面积的 67.23%;人工草地面积 1.52 万 hm2 ,占全省
作者简介 高娅妮(1993—) ,女,陕西延川人,助理工程师,硕士,从事
草地生态保护修复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9-30
图 1 陕西省草地资源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s in Shaanxi Province
占等问题,使得草地面积锐减。 2000—2010 年随着《 陕西省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办法》 《 陕西省封山禁牧条
例》的颁布实施以及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陕西草原植
被面积增加 7.60%,整体呈上升趋势,陕西草原生态环境得
到有效改善。 从图 2 还发现,2020 年草地面积相较于 1984
地共分 3 类组 8 大类,分别为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草原类、
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暖性灌草丛类、暖性草丛类、热性
草丛类、热性灌草丛类。 其中,草原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
占全省土地面积比例
Proportion
in the whole
province∥%
全国合计
National
total∥万 hm2
属、针茅、艾草、冰草、花棒、苜蓿、节节草、牛筋草、狗尾草、胡
枝子、白羊草等;关中地区草地植被优势物种主要有木蓝、白
羊草、白莲蒿、苜蓿、牛筋草、灯芯草、羊胡子草、白茅、蒲公
英、胡枝子、铁杆蒿、狗尾草等;陕南地区草地植被优势物种
主要有知风草、野艾蒿、白茅草、鸭跖草、地肤、蕨类、青蒿、野
青茅、薹草等莎草科植物。
的自然变化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陕西草地资源的空
1984 to 2020
管,以畜牧利用为主,兼顾生态保护。 各级管理部门对草地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由材料可知,山西省煤炭行业长期存在“多、小、散、乱”的局 面,随之带来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安全事故频发等严重问题,因 此山西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生态破坏和减少 安全事故,故①②正确。 而兼并重组整合并不一定会减少煤生产量和降低运输成本,故③④错误。
(全国文综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
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 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 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 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 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是
①利用区县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 ②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
备等制造业 ③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 ④向我国西部油
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资源型城市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建设特色化中小城镇,发展旅 游业等,①对; 同时可以利用技术积累发展石油装备制造业,②对; 组织城市人口向农村疏散,发展农业,不符合实际,③错; 大庆向我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地区搬迁,也不符合实际,④错。故 选A。
(2021·海南模拟)山西省煤炭行业长期存在“多、小、散、乱”的局 面,随之带来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安全事故频发等严重问题,整 合煤炭行业已迫在眉睫。2009年4月20日,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 工作领导组宣告成立,经过整合后,山西省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 阶段性成果,山西省矿井数由2 600座减少到1 053座,企业主体由2 200 多家减少到130家;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 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顺应了经济转型的趋势,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 发展的理念。据此完成1~3题。

陕北三叠纪煤田子长矿区瓦窑堡组特高焦油产率煤富集规律分析

陕北三叠纪煤田子长矿区瓦窑堡组特高焦油产率煤富集规律分析

第33卷1期2021年1月Vol.33No.1Jan.2021中国煤炭地质COAL GEOLOGY OF CHINAdoi:10.3969/j.issn.1674-1803.2021.01.04文章编号:1674-1803(2021)01-0022-04陕北三叠纪煤田子长矿区瓦窑堡组特高焦油产率煤富集规律分析李华兵1,2,李宁V,姚征谢青】,2,高骏1,2,许婷1,2(1.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西安710068; 2.陕西省地质调查院,西安710054)摘要:特高焦油产率煤的富集受煤变质程度、成煤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子长矿区瓦窑堡组可采煤层为5号煤层和3号煤层,通过对煤岩样品进行低温干憎试验,得到瓦窑堡组焦油产率平均为13.4%,其中5号煤焦油产率为12.55%,3号煤焦油产率为13.7%,属于特高焦油产率煤层。

在空间分布上,高油煤占比达到77%,富油煤占比为23%,零星发育含油煤。

研究表明,煤层焦油产率高的原因有3个,一是以低一中等变质程度的气煤为主,高挥发分、高含氢、高含氧;二是显微煤岩组成中有机含量、活性组分平均含量高;三是本区成煤环境以陆相沼泽、湖泊沉积为主,还原程度高。

关键词:焦油产率;高油煤;富油煤;特高焦油产率煤;子长矿区中图分类号:TQ53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Wayaobu Formation Extra-high Tar Yield Coal Enrichment Patternin Zichang Mining Area,Northern Shaanxi Triassic CoalfieldLi Huabing1,2,Li Ning1,2,Yao Zheng1'2,Xie Qing1,2,Gao Jun1,2and Xu Ting1,2(1.Shaanxi Mineral Resources and Geological Survey,Xi'an,Shaanxi710068;2.Shaanxi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Xi'an,Shaanxi710054)Abstract:The enrichment of extra-high tar yield coal has been restricted by factors of coal metamorphism degree,coal-forming envi­ronment etc.The Wayaobu Formation mineable coal seams in the Zichang mining area have coal Nos.5and3.Through low tempera­ture carbonization experiment obtained average coal tar yield is13.4%,in which,coal No.512.55%,coal No.313.7%,all belong to extra-high tar yield coal seam.Spatially,high tar yield coal proportion is77%,rich tar yield coal23%,sporadically developed oil -bearing coal.The study has shown that there are three causes of high coal tar yield:the first is coal belongs to high volatile matter, high hydrogen and high oxygen gas coal;the second is high mean contents of organic matter and active constituent in macerals;the third is coal-forming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is mainly limnic bogs and lacustrine deposits with high reductibility.Keywords:tar yield;high tar yield coal;rich tar yield coal;extra-high tar yield coal;Zichang mining area0引言实现煤炭安全绿色开采、清洁高效利用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要求,是煤炭资源向绿色能源转变的根本出路,“绿色煤炭”是煤炭绿色开发的基础⑷。

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能源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治理问题研究
李 国平 等 根据煤 炭 开采 给当矿 区大 气 、 水、 土壤 、 植 被 等造成 污染 破坏 的统计 资料 , 以2 0 0 3年 为计 算 口径 , 估 计 出陕北 地 区平均 每开 采 1 t 煤 造成 的生 态环境 损失 约为 3 4 . 6 3元 。茅 于 轼 、 盛 洪 和杨 富强 以 2 0 0 5年 为 计 算 口 径, 估 计全 国开 采 1 t 煤 炭 造 成 的生 态 环境 破 坏 损 失 约 为 6 9 . 4 7 元 。吴 文 洁 和 高 黎红 从 环 境 污 染 损 失 和 生 态 破 坏损 失两 个方 面对 榆林 能 源 资 源 开采 的环 境 代 价 进行 估 算, 得出, 2 0 0 8 年 榆林 地 区平 均 每 开 采 1 t 煤 炭会 带 来 约
费” 的原 则 , 使得 能 源资 源 开采 企 业 为 自己的 生态 环 境 破 坏行 为买单 , 但是 , 能源 资 源 开 采过 程 中产 生 的生 态 环 境 破坏 问题往 往 治理 难度 大 、 周期长, 甚 至 有 些 破坏 是 不 可 逆转 的 , 所 以, 企 业上 缴 的 生 态 环境 治 理 费 可 能不 能 满 足 整 个生 态环 境恢 复 治理 过 程 中的 费 用 开支 。环 境 恢 复 治 理 保证 金作 为生 态补偿 费 的有效 补充 , 能 有效 地 激励 和 约 束 企业 参与 生态 环 境恢 复 治 理 行 为 。生 态环 境 治 理 费 和 环 境恢 复治 理保证 金 能 够 从 事 前 、 事 后 两个 阶段 , 有 效 地 保 证矿 区生 态环境 恢 复治理 任务 的完 成 。 根 据各 级政 府部 门 的规 定 , 榆林 市煤 炭开 采 企业 应 缴 的生态 环境 补偿费 主要 涉 及 以下 名 目: 水 土 流失 补 偿 费 、 煤 炭矿 井废 水处理 费 、 煤矸 石排 污 费 、 地 表 塌 陷补偿 费 、 煤 炭 矿 山环境恢 复治 理保 证金 等 。具 体标 准见 表 1 。 综上, 榆林 市每 开采 1 t 煤 应 缴 的 生态 环 境 补 偿 费 为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北地区生态系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北地区生态系
※资源环境 农业与技术 2022ꎬ Vol 42ꎬ No 24 7 7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
周浩浩 徐清昊
面积的绝对值ꎻ T 为研究时长ꎮ
谢高地等学者的当量因子法首次测算了全国的生
类的面积ꎻ i 为土地利用类型ꎻ ESV f 是第 f 项生态系统
系统服务价值ꎻ f 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项数ꎮ
表 1 陕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
一级分类
供给服务
二级分类
耕地
林地
草地
水域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食物生产
0 85
0 31
中心发散状ꎬ 集中分布于延安和榆林市的中心城镇地
区ꎮ 分布位置见图 1ꎮ
陕北地区土地利用在时间上发生的变化ꎬ 从总体
28453 44km2 减少至 2020 年 的 25189 90km2 ꎬ 共 计 减
少了 3263 54km2 ꎬ 占研究区总面积的 4%ꎻ 与之相对
应的是林地ꎬ 由最初的 11052 39km2 增加至 12289 15
类均有明显的地类转移变化ꎮ 2000—2020 年ꎬ 耕地呈
大幅减少态势ꎬ 主要流出为林地、 草地和建设用地ꎬ
对其进行补充的地类主要为草地、 未利用地和林地ꎻ
林地转出面积较小ꎬ 主要为耕地和草地对其流入ꎻ 草
地转出方向主要是耕地、 林地和建设用地ꎬ 转入的主
要是耕地ꎻ 水域面积有小幅度波动ꎬ 基本保持不变ꎻ
成效显著ꎬ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ꎬ 生态服务价值不断上升ꎬ 并且经济发展迅速ꎬ 土地开发需求旺盛ꎬ 有充分利用沙
地建设的节约集约行为ꎮ
关键词: 陕北地区ꎻ 土地利用ꎻ 当量因子ꎻ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

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治理策略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治理策略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及治理策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本文主要结合陕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分析了陕北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进而探讨了陕北地区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现象,保持水土。

标签:水土流失;原因;治理策略我国陕北地区地势东高西低,地处黄土高原,位于温带和半温带地区,气候特征是干旱少雨,该地区大部分的地貌特征是沟壑区、塬梁峁遍布,而且陕北地区是我国煤、油、气资源蕴含丰富的地区,也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然而该地区水资源紧缺,且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制约了陕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因而,为了促进陕北地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综合治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缓解缺水问题,减少水土流失现象。

1 陕北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1.1 人为原因首先,由于陕北地区的地、矿产业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榆林地区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没有重视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破坏了周边地区的山体和植被,煤坑几乎挖到可以触及的任何地方,已经触及到山腰、山梁、山沟,甚至挖到河道附近,这不仅造成了陕北地区山体和植被的破坏,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而且还造成了河道的堵塞问题,反过来也不利于陕北地区煤矿的运输,另外,在煤矿开采之后矿土层和尾矿乱推放现象使地表形成几百米高的土丘,然而这种土丘没有任何植被覆盖,在降雨时期水流的冲蚀作用更为明显,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同时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原本的土体和生态平衡,一旦遇到地震、沙风暴和雨水等自然灾害,就极易引发山体滑坡的塌陷现象,不仅加剧了水土流失,而且还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其次,陕北地区交通事业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原本的土体结构,在修路过程中土方开挖使本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土层在打开后,新的土层裸露地表,或者破坏了原本植被覆盖较少的土层,甚至造成植被不能恢复的严重问题,使土层变得疏松,一旦遇到雨水的冲蚀就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和山体塌陷灾害;此外,由于人们放牧畜牧养殖的发展也减少了地表的植被,造成土层疏松,加剧水土流失。

陕北地区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思考

陕北地区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思考
手 段来 执行 的排 污 收 费 制 度 等 。这 些 制 度 的贯 彻 落 重要 制 度 。但 是在 其执 行过 程 中却 出现 了一些 问题 。
实对陕北地区在 防止和减弱空气质量污染 、 污染 、 主要 表 现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水 1 排污收费范围有限。 目前陕北地 区有关环境 . 噪声污染 、 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 了积极 的作用 , 但离国家制定的污染控制 目标还有很 大差距 。究 其 保护 的法 律法 规 的适 用 范 围并 没 有 覆 盖 所 有 的污 染
就会给环境造 成污 染 , 就需要治 系。在陕北地区, 实行污染物总量控 制, 所有污染 源 只要排放 了污染物 , 单位都有义务防治污染 , 使其排放的污染物达到国家 理污 染 的费用 。 因此对 这 些 污 染 环 境 行 为 不 征 收 排 违背 了“ 污染者付费” 的原则 , 出现一定程度 也 或地方规定的总量排放标准 , 即许可或分配的排污总 污费 ,
排 污权交 易市场 , 完善排 污权交 易的相 关配套 制度 。
关键词 : 陕北 地 区 渖} 权 ; 污 权 交 易 污 排
中图分类号 :4 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6 o7 3 -
收稿 日期 :0 8 -9- 1 2 o - 0 - 2
原因 , 主要是现行污染治理模式存在许 多弊端 , 由此 环境行为, 如流动污染源 、 居民生活用水污染、 城市生
带 来 以下 问题 。
活垃圾 、 油井废气、 酸洗、 印刷污染等。也就是说缺乏
( ) 法 协 调 经 济 发 展 与 环 境 保 护 之 间 的关 相应 的法 律法 规规 定 对 这 些行 为征 收排 污 费 。可是 一 无
作者简介 : 张海燕 (9 6 ) 男 , 16 一 , 陕西安塞人 , 延安大学人文社科学 院教授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现状分析

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现状分析

地方经济497陕西省产业结构演变及现状分析孙 铂1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包富华2 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刘宇峰1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 郭玲霞1 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摘要: 本文在对陕西省产业结构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划分了陕西省产业结构的演变阶段,并对近年来陕西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了探讨。

陕西省产业结构已由2012年的二产强支撑型经济,向二产三产双支撑型经济转换,但总体上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经济总量相对较低,部分地区主导产业较为单一等。

因此,陕西省产业结构仍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关键词:陕西;产业结构;调整中图分类号:F 0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3-0497-01一、前言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行,“后发优势”理论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验证作用[1-3]。

然而,陕西省的经济发展速度与东部沿海地区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且差距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这种趋势变化是值得重视的。

从部分省市经济下滑的原因上看,主导产业的单一化及不合理的产业布局都是导致地区经济结构性下滑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陕西省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避免陷入“单一经济结构陷阱”,这对建设陕西为西部强省有重要意义。

二、陕西省产业结构发展历史产业结构是统计意义上的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是各个产业部门在总产值种所占的各自比重,常用的是根据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或产值的比例关系进行划分[4]。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将陕西省产业结构发展过程大体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1978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陕西省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在40.3%-66.7%之间,经济贡献率达到65.4%,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在14.9%-43.6%之间,第三产业比例不足20%[5]。

由于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收入弹性低,导致该时段积累效应并不明显。

第二阶段,1978-1985年:该阶段第一产业总产值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总产值比重则上升到45.3%,形成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的局面。

资源开发引导下的陕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资源开发引导下的陕北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区的工业产值近年来一直以平均 2 % 0 以上 的速度 增加 。2 0 0 7年 政投 资,0 7 陕北煤炭采选业 、 20 年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加工业 、 电
陕北地 区的石油工业 的增 长是拉动 陕北地 区规模 以上工业 增 力蒸汽 热会 的投 资额 占全省投 资额 的 4 .% 6 .% 3 .% 76 、 59 、 23 及 长 的主动力, 工业产 的贡献率一直在 8 % 0 以上, 资源型产业产值 7% 投资额主要偏 重于煤炭 、 5, 石油及天然气等 资源性产业 , 投 的增长迅速 , 由此可 以看出 , 陕北地 区已形成以资源型产业 为 资结构 明显向资源开发倾斜 。 主导的经济特 征。在油气等 资源型产业为主导的前提下 , 陕北 度非 常严 重 ,0 7年 轻重 工业 比例 为 70 7 4 5 20 5 . : . ,轻 工业 白 4 .县域经 济地位提升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贫困。能源 增长相矛盾 的是 陕北各县农 民人均纯 收入均远低于全 国水平 , 地区的轻重工业发展 失衡 , 榆林地 区产业 结构单一化和 畸重程 资源 的开 发促进 了陕北地方财政收入 的增长 , 与陕北经济快速 20 0 5年的 3 2 亿元仅增加 13 .l . 1亿元, 此同时 , 与 重工业 同期 3 % 5 的行政村 尚未脱贫 , 陕北有 1 个 贫困县 , 6 占陕西省总数 的 增长了 33 3 9 .4亿元 ,且油气资源采掘业与原料工业 占很大 比 3 % 2 。经济十强县 中的靖边县 、 府谷县 同时又是 国家级贫 困县, 重, 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 如此 大的矛盾反 映出陕北经济发展与人 民生活状态极端不平 出现了所谓“ 富裕的贫穷 ” 。近年一些依托资源 发展 迅速 的 2 .第二产 业依托资源型产业发展迅速 。能源资源 的开发 衡 , 增长速度较稳 定但普遍低 促进 了陕北总体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 , 承载多数劳动力就业 的 县区尽管农 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高 , 第一产业在经济 中的 比重下降, 陕北经济结构 由农业主导转 向 于 陕 北 县 域经 济 平 均 水 平 。 以第 二产 业主导 , 第二产业 吸纳 了大批就业人 口, 第三产业 比 5 .资源开发代价大 。由于地方政府 的鼓励和个人利益 的 重徘徊不前, 不但无明显的发展 , 甚至有倒退的倾 向。能源工业 驱使 , 大规模 的无序开采 , 成了巨大 的资源浪 费, 造 也使 陕北本 的比重过大, 导致陕北地 区产业结构失调正是资源禀赋的差异 已相当脆弱的生态环境 雪上加霜 , 也给社会和人 民生活 的发展 通过产业结构促使陕北 县域经济 出现 内部差异 , 也形成了经济 带来了危 害。20 0 4年府谷全县 G P占全市 比重为 8 8 , D .% 但原煤 和社会发展 中的不协调现象 。

浅谈陕北能源开采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陕北能源开采与可持续发展
得 尤 为 重要 。 更 多 地 注 意 环 境 保 护 . 保 护 环境 的基 础 上 开发 要 在 和 利 用 能 源 , 利 用 和开 发 能 源 的 同时 更 加 重 视 保 护 环 境 , 这 在 将

关键词 : 环境 经济 ; 北 能 源 ; 陕 可持 续发 展 稀 缺 产 品 , 济 学 是 稀 缺 资 源 的 效 率 配 置 , 境 经 济 学 是 将 经 环

謦政经 ・
浅 谈 陕= 能 源开 采 与 萄 持 续发 展 = : 匕
口李 瑜 程雅 莉 长 安 大 学 政 治 与 行 政 学 院

要 : 文将 陕 北能 源开 采 与 可持 续发 展 战 略 联 系起 来 , 该 阐述 陕 北 能 源 开采 所 遇 到 的 问题 , 提 出对 策及 建 议 。 并 可持续发展 , 如何 解 决好 能 源 开发 与环 境 保 护 , 对 矛 盾 也就 显 这
发 战 略 的 实施 , 富 集 的 资源 优 势 为发 展 陕 北 能 源 化 工 产 业 创 造 了前 所 未 有 的 历 史 性发 展 机 遇 作 为 国家 2 1世 纪 重 要 的 能 源 接续 地 . 北 承 担 着 国 家 能 源 陕
纪 重 要 的 能 源 接 续 地 , 担 着 国家 能 源 安 全 的重 要 责 任 . 为 国 承 成 家 能 源 战 略性 项 目布 局 的 重 点 地 区 。陕北 能 源 化 工 基地 建 设 . 不 仅 事 关 陕西 经 济 发 展 , 且 事 关 国家 能 源 战 略大 局 。 何 坚 持 科 而 如
北 能 源 化 工 产 业 基 地 建 设 如 何 坚 持 科 学 发 展 观 .做 到 “ 加快 推
从 20 0 5年 召 开 的 “ P C循 环 经 济 与 中 国西 部 大 开 发 ” A E 会议

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关于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陕西省供销合作总社刘孝奇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后,陕西区域经济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出现了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并存的局面。

说均衡发展,是指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区纵向相比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但发展速度又有不同,以2003年为例,西安、宝鸡、咸阳的GDP增长速度都在11%以上,而同处关中地区的渭南却仅为8.2%。

地处陕北地区的榆林、延安的增长速度在14%左右,而陕南地区的汉中、安康平均为8.5%。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速度的差异必将导致经济总量及经济实力上的差距。

而且差距将越拉越大。

若不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措施,发展速度较慢的市区势必将会拖全省经济发展的后腿。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各种不同差异的存在自有其客观必然的一面,但若任其无节制地扩大,必然加剧地区间不平衡从而导致贫富悬殊,地区不安定等消极现象产生。

同时,差异又意味着区域个性,其中蕴含着潜在的发展优势。

善于发现优势,并把潜在优势转化为优势特色产业,使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是区域间由失衡走向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陕西区域经济差异明显为了更准确地研究陕西区域经济问题,笔者曾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及借用有关研究成果,将陕西传统的三大经济区域重新划分为关中、陕北、陕东和陕南四大经济板块。

关中地区包括西安、宝鸡、咸阳三市和杨陵区;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市;陕东地区包括铜川、渭南和商洛三市;陕南地区包括汉中和安康市。

这四个板块发展的实践也印证了他们具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次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明显特征。

对上述新划分的四大经济区,我们选取2003年四个地区各“占全省总人口比重(%)”、“占各市GDP总和比重(%)”、“GDP 平均增长速度(%)”、“人均GDP水平(元/人)”等项指标进行比较,以直观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差距。

从各地区占全省总GDP的份额来看:关中地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43.42%,GDP占各市GDP总和的64.14%;陕北地区,占全省人口14.8%,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11.12%;陕东地区,占全省人口的比重为23.49%,占各市GDP总和的比重为12.22%;陕南地区,占全省人口18.29%,GDP占各市GDP总和比重为11.52%。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美丽富饶的三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

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了给子后代留下更加宜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1]。

各地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72号)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围涵盖全省所有国土空间。

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构建美好家园,实现科学有序开发,首先要认识我省现有国土空间的基本状况、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趋势。

陕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产业集群

陕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产业集群

价值工程1陕北地区现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尽管就其外在形成层面可以看作是政府决策的外化形式,但是究其成因,却可以上沿到区域资源环境的三个层面: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制度资源。

基于这三种资源的分布的不均衡以及获取的难易程度,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是在三种资源的组合中选取最优解。

并且基于人力资源和制度资源的特殊效用,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进,特别是人力资源、制度资源的新的引入,就显示了不同于单一自然资源所起的效用。

具体到陕北区域,基于自然资源的开发需要具备特殊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准备,同时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环———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时间的养成,加之制度资源的生成和配套不是一个可以单纯由经济区域单位的政府机构自行决定的事情,所以现实中陕北区域中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显示出了不同于任何单一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所具有的特征。

2陕北地区现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影响2.1政府财政风险过大目前,能源化工产业在陕北地区经济发展中一支独秀,对财政的贡献占到当地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1]。

但是,基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近几年对能源化工产业发展中过分关注了源头环节,对后续产业即再加工产业的建设不足,整个产业的后续产业体系没有培育起来,一旦将来能源开发殆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失去主要来源,使陕北区域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财政风险。

2.2区域内贫富差距更加悬殊陕北区域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在改善民生、减小贫富差距方面表现出太多的力量。

作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概念特别强调的改善增进民生福祉的内涵,在陕北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实际效果中体现的并不是很明显。

所以,从明晰概念的层面看,陕北区域经济只能是一种经济增长模式而非经济发展模式。

2.3生态环境恶化陕北地区既是一个资源富集宝地,又是一个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

长期以末端治理(甚至不治理)模式为主的资源开采与利用方式,给陕北地区带来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水位下降、地表塌陷等一系列严重生态问题,当地居民的生存面临严峻威胁。

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四有”原则

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四有”原则

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四有”原则陕西是资源大省。

尤其是陕北的煤、油、气、盐等能源矿产资源,量多质优,是全国重要的能源接续地。

西部大开发以来,省委省政府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都有长足进步。

目前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位从21位上升到17位;陕北的神木、府谷、靖边等3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在西部地区中入闱数最多。

如果没有特殊因素,今年或明年全省生产总值有望突破1万亿元大关,进入全国“万亿元省级俱乐部”。

这些历史性变化来之不易,可喜可贺。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资源富集、开发过快的地方,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贫富悬殊、官民对立、社会不稳的情况,实际上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尽快转变发展观念和方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早晚会出大问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资源开发特别是能源资源开发现状,下决心实行有限、有序、有偿、有效的“四有”开发原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一、坚持有限开发原则资源富集地区往往也是贫困地区。

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见效最快的,莫过于能源资源的开发。

因此,“能搞多快就多快,能搞多大就多大”,实际上就成为这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

尤其是前些年,饥不择食,一哄而起,有煤就挖,见油就采,是普遍现象。

这种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做法,实际上是吃祖宗饭,断子孙粮,不可持续。

因为与人类日益增长并持续不断的需求相比,几乎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当地政府既有责任通过资源开发使百姓尽快脱贫致富,也有义务保护资源以支撑当地和国家长期发展大局。

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在资源开发中必须实行有限开发原则。

一要限量。

前些年,为了把资源开采权拿到手,当地政府登记勘探了不少能源区块,并通过多轮驱动,上了一大批能源开发项目,很快拉动了经济增长。

但从长远看,摊子不宜铺得过大。

在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必须根据探明的保有储量和法定权属,考虑能源替代趋势和当地环境容量,并应对日益增长的需求压力,算大帐,往远看,合理确定开发规模,科学选择开发项目,不能滥铺摊子,盲目做大,一味追求眼前经济总量。

陕北自然环境

陕北自然环境

陕北的自然条件与环境一、自然条件陕北既是一个自然区域概念又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大致包括我国陕西省延安市中北部和榆林市的行政区域范围,北陲广阔沙漠,南邻山峁沟壑。

陕北地区处于我国黄土高原向内蒙荒漠草原过渡的边缘地带,另外该区域也是黄土高原地质结构最为典型丰富、地貌形态最为复杂的地带。

陕北黄土高原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部年均降水量仅有350-600m m。

大陆性特征明显,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控制,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带高压影响,炎热干旱,偶发暴雨。

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均差大,素有“早着棉袄午披纱”之说。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为一起伏不平的支离破碎的高原。

黄土高原几乎全境都被黄土所覆盖,地形多为黄土丘陵。

千百年来受地势变化和水热条件的影响,黄土质地疏松。

黄土高原面积广阔,垂直节理发育良好,孕育生长出窑洞这一土生建筑。

[1]作为一种历史的延续显现出极为丰富和多彩多姿的美。

传统民俗和建筑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典范。

历史沉淀了伟大精神也留下了宝贵的建筑艺术。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千百年来各地人民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创造形态迥异的建筑风格。

作为我国黄土高原原始生态建筑之一的陕北窑洞,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天人相用的传统生态思想。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在人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与亲和相用,“用天材,就地利,顺应自然,为我所用。

陕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大约为350-600mm。

陕北与关中土地面积占全省的2/3,而水资源加起来还不足全省的30%,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下水贫乏。

本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808.3m3,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69.3%,35.8%,亩均水资源量为34m3,分别为全省和全国的25%、17.4%。

[3]全年降水不平衡,集中于夏季,质地疏松的黄土经过暴雨的冲刷而千沟万壑。

面对地无三尺平的客观礼貌情况,陕北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窑洞这一新型的建筑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期
高岩辉等
从陕北地区面临的问题看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
# 47 #
升到第 5 位 , 榆阳区由 11 位晋升到第 8 位。同时, 基础设施、 医疗、 教育等方面也得到快速发展。 个别指标体现出其社会经济发展欠协调。经济总量及占全省比重、 平均规模方面, 陕北县域经济地位 基本一致 : 低于关中 , 而高于陕南。陕北县区地方财政收入远高于关中、 陕南。然而 , 农林牧渔总产值和社 会零售总额低于关中、 陕南( 表 1) 。2006 年 1~ 11 月陕西省十市一区经济发展观测也显现出陕北经济的 发展特点。陕北两市工业增长幅度列第一和第三位, 延安 44. 2% 、 榆林 36. 9% , 一般预算性财政收入增量 仅次于西安 , 增幅居全省前两位 , 均超过 50% , 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陕北两市增幅最低 [ 11] 。社会消费增 长缓慢反映出当地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滞后于 GDP 和地方县域平均相应经济指标的比值。
2. 2. 2 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与居民贫困现象并存 近年能源资源的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 ( 图 1) , 2005 年陕西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前 10 位中 9 个县在陕北。但个别县地方财政收入严重依赖资源开发活动 , 如定边的石油开采纳税占县财政 收入的 80% 以上 , 吴起县亦达到 84% 。 2002 年以来府谷县煤炭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在 30% 左右 , 在 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 37% ~ 42% 。 农民人均收入偏低。 2004 年陕北各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远低于全国水平 , 高于陕西省水平的县不到 1/ 3。 2005 年榆林市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三位, 但下辖 12 个县区全是国家级或省级扶贫重点县, 35% 的行 政村尚未脱贫, 贫困人口全省最多。煤炭资源丰富的神木县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位居陕西省前列, 但贫困人 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 1/ 3。从另一方面看 , 陕北石油加工产业的集聚地之一的洛川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 平在陕北地区最高, 但其农民收入与石油加工业并无直接联系。 2005 年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 3080 元 , 其 收入的 90% 来自于苹果产业。近年一些依托资源发展迅速的县区尽管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高, 增长速 度较稳定但普遍低于陕北县域经济平均水平 ( 图 2) 。科教文化事业发展仍显落后 , 信息、 金融、 物流等服 务业发展缓慢。
# 46 # 1. 2








第 22 卷
对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现象的一般解释 资源有限性、 区域性、 整体性特征使得区域资源利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来自不同的空
间尺度。除了诸学者讨论较多的贸易条件恶化与不平等地域分工、 单一产业结构与荷兰病外, 造成资源禀 赋与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因素还有以下主要方面: ( 1) 制度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 ( 制度安排、 发展战略、 区际贸易与资源价格、 宏观经济区位、 中央企业本 地化、 寻租与腐败) 造成了资源权属纠纷频繁 , 资源重开采、 注重使用利用 , 而忽视保护、 管理 ; 国有企业代 表国家进行资源开采占主导地位 , 地方参与程度较低; 资源富集区地方发展唯 GDP 导向 , 资源型产业突 进, 而对整个产业体系优化和生态保护等问题难以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 2) 经济基础、 配套开发环境是在区域层面上限制资源优势发挥的主要因素。资源富集地自身条件限 制包括: 1) 资源富集地区往往地处偏远 , 远离经济中心和市场, 区位通过市场可达性、 交通成本与技术扩散 成本等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2) 生态环境脆弱, 污染治理水平较差。资源开发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 易 破坏难修复。3) 原有经济基础薄弱 , 资金、 人才缺乏 , 容易形成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区域二元生产系统。这 些因素限制了区域资源优势的发挥和经济整体发展面临的选择。 ( 3) 资源开发模式影响。有两种主要形式 , 一种是小规模运作, 经济活动和就业有强烈的本地联系, 另 一种是非本地跨国公司或中央直属企业开采资源 , 具有资本密集 , 高度专业化等特征 , 但主要经济联系 ( 增 加值、 利润流动、 服务、 设备等 ) 是非本地化。前者更有利于地方发展 , 但后者通常是资源开发的主导模 式[ 10] , 原因在于资源开发和运输需要规模经济 , 大公司的管理优势 , 资源开发政策等。 1. 3 资源富集区的利益诉求与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 , 受经济和管理权利下放及财政改革影响, 地方政府逐渐开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争取 地方利益。但由于种种原因, 资源富集地区的发展仍然是个难题 , 尤其是对煤、 油、 气等重要能源资源富集 区来说, 仍然是国家力量占绝对支配地位。在缺少合理制度条件下, 资源开发过于集中于国家或地方都存 在弊端。当前, 中央大型企业主导的资源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关联度不高 , 与当地农民增收脱节。资源富 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选择有限, 只能靠卖资源, 甚至没有权利去参与区域资源的开发。在利益诱惑 及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资源富集区一直努力实现自身利益 , 试图突破外部束缚和自身条件的限 制, 走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为了提高收入, 抵消采矿引发的土地破坏、 环境污染等治理负担, 地方政府、 专家、 当地居民要求提高资源税率 ,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加大地方开采资源比重和发展本地深加工产业, 甚 至可能出现无证开采、 盗窃资源、 干扰正常生产等。正是这种对利益的渴求使得区域发展有时缺少长期规 划, 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资源富集区地方居民的利益诉求漠视不理 , 或一味压制显然不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原则, 国家和地 方需加强合作解决资源富集区发展中的种种不协调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 , 要在不利的区位条件 下、 脆弱的生态环境下, 合理分配资源, 发展现代工业, 改造传统农业 , 解决贫困问题 ,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 件十分复杂的任务。下文以资源开发推动下的陕北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例探讨资源密集区发展面临 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第 22 卷
第4期




源 与


Vo l. 22
No. 4
2008 年 4 月
Jo urnal o f Arid Land Reso urces and Enviro nm ent
A pr. 2008
文章编号 : 1003- 7578( 2008) 04- 045- 06
*
从陕北地区面临的问题看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
高岩辉1 , 刘科伟1 , 赵西君2
( 1.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西安 710127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要: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区域性 、 整体性特征使得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受外部力量
和自身发展条件多种因素的影响。 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然而 , 西北自然 资源富集区仍存在经济、 社会 、 环境之间矛盾 , 地区之间差异 , 富区与富民之间的矛盾等诸多不 协调的现象。 这些矛盾阻碍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文在回顾以往文献的 基础上, 总结了资源富集区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 , 并以陕北地区为例 , 分析了资源富集区发展 面临的主要问题, 最后提出了相应建议 。 关键词: 资源富集区; 可持续发展; 陕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F291. 3 文献标识码: A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尤其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 , 出口资源以及资源密集型产品是这 些国家和地区积累资本的重要手段。然而, 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陷入了 " 增长陷阱 " [ 1, 2] 。同样, 在国 家内部仍存在一些资源富集区没有因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而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3] 。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一些重点工程的建设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 一些资源富集地区, 如陕北、 内蒙古、 新疆等地, 资源开发活动日益升温, 但其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社会发展滞后、 环境保护问题也日益 突出 , 部分地区将" 大开发 " 变成了 " 大开挖" 。近几年煤油气资源丰富的陕北地区县域经济突然 " 爆发 ", 使 得该地区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亟需协调的问题 , 一些县区变成了 " 财政大县 " 却仍是 " 贫困 县", 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被破坏等。显然, 优越的资源禀赋与缓慢的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所形成的诸 多区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障碍 , 更严重的是这种不协调往往与生态治理、 贫困问题交织在一 起, 成为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
[ 3∀
收稿日期 : 2007- 2- 15。 作者简介 : 高岩辉 ( 1981~ ) , 男 , 汉族 , 山东沾化人 , 西北大学 06 级博士生 , 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 E- mail: sdyhgao@ 126. com 与之相关的还有包括增长极理论、 地域生产综合体等在内的区域开发理论。尤其 是关于推动型产 业与 " 关联效 应 " 的阐述 , 此处不 再详述。
表 1 2004 年陕西三大区县域经济对比 T ab. 1 Compar ison of some indicator s amo ng three main ar eas o f Shaanx i Pr ov ince
指 标 地区 陕北 G DP 关中 陕南 陕北 地方财政收入 关中 陕南 陕北 农林牧渔总产值 关中 陕南 陕北 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关中 陕南 总量 亿元 259. 34 525. 93 256. 03 28. 48 15. 86 9. 31 74. 03 249. 76 139. 77 51. 26 155. 06 70. 91 占所在地区经济比重 % 68. 8 25. 4 64. 1 58. 7 14. 2 62. 8 86. 1 66. 9 84. 2 70. 7 20 61. 3 占全省县域经济比重 % 24. 9 50. 5 24. 6 53. 1 29. 5 17. 4 16. 0 53. 9 30. 1 18. 5 55. 9 25. 6 县域经济平均规模 亿元 11. 28( 0. 86) 16. 44( 1. 26) 10. 24( 0. 79) 1. 238( 1. 85) 0. 496( 0. 74) 0. 372( 0. 56) 3. 22( 0. 56) 7. 81( 1. 35) 5. 59( 0. 97) 2. 23( 0. 64) 4. 85( 1. 40) 2. 84( 0. 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