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

合集下载

24临床麻醉监测指导(2017)

24临床麻醉监测指导(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麻醉操作与监测指南

麻醉操作与监测指南

麻醉操作与监测指南麻醉操作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在手术过程中起到了保护病人安全、减轻病人疼痛感以及促进手术顺利完成的作用。

然而,不正确的麻醉操作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风险和并发症。

因此,操作者在进行麻醉操作时,必须严格按照麻醉操作与监测指南进行操作。

本文将介绍麻醉操作与监测指南的相关内容,以确保医务人员正确、规范地进行麻醉操作。

第一部分:麻醉操作1. 麻醉前准备在进行麻醉操作前,操作者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以确保准确、安全地实施麻醉。

麻醉前准备包括以下方面:1.1 病历和体格检查:操作者应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药物过敏情况、手术需求等信息,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1.2 麻醉设备准备:操作者应检查麻醉设备的完整性、清洁度和工作状态,包括麻醉机、监测仪器、抢救设备等。

1.3 麻醉药物准备:操作者应确保所需的麻醉药物充足,并配制好适当的浓度。

1.4 术中监测设备准备:操作者应准备好术中监测所需的设备,如心电图仪、呼吸机等。

2. 麻醉诱导和维持麻醉诱导和维持是麻醉操作中的核心环节,操作者需要严格按照指南操作,确保麻醉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1 麻醉诱导:操作者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诱导药物和方法,并确保药物的剂量和速度准确。

2.2 麻醉维持:操作者应根据手术的需要和病人的生理状况,调整麻醉深度和维持药物的剂量。

2.3 麻醉深度监测:操作者应根据需要使用合适的监测仪器,如脑电图监测仪、病人反应监测仪等,确保麻醉深度处于安全范围内。

3. 麻醉复苏麻醉复苏是麻醉操作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操作者需要在手术结束后合理地进行麻醉复苏,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恢复。

3.1 呼吸道管理:操作者应检查病人的呼吸道通畅性,必要时采取相应的呼吸道管理措施,如气管插管等。

3.2 术后镇痛:操作者应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手术情况,合理地给予术后镇痛药物,提供病人的舒适感。

3.3 术后监测:操作者应密切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等,并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药物支持。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前言麻醉是一种使患者进入全身或局部无感觉、麻痹状态的药物,它为手术或医学检查等操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作为一种创伤性的介入性医疗操作,麻醉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为了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监测的准确性,监测在麻醉中尤为重要。

麻醉监测是指在麻醉中对患者的生理状况进行连续、监控和评估的过程。

其目的是通过实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生理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和预测可能的并发症,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质量。

在麻醉监测中,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麻醉深度、氧合情况、体温等参数进行监测。

本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临床麻醉监测的指导和建议,以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麻醉监测指南心率监测心率是反映患者循环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率,可以预测可能的心律失常和心功能衰竭。

在麻醉监测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进行连续监测,记录其变化趋势,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通常情况下,心电监护是较为常见的监测方法。

心电监护模块可以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实时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贴片式心电监护仪、手指式脉搏血氧仪等设备监测患者的心率变化情况。

血压监测血压是反映患者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可以预测可能的失血、休克等情况。

在麻醉监测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血压进行连续监测,记录其变化趋势,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常用的血压监测方法包括动脉血压测量和非侵入式血压监测。

动脉血压测量需要在患者体内插入一根动脉导管,轻轻压迫患者的动脉,记录血压变化情况。

非侵入式血压监测可以通过贴片式血压测量仪、袖带式血压测量仪等设备进行监测。

呼吸监测呼吸是维持生命的必要过程。

在麻醉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呼吸进行连续监测,记录其变化趋势,以便及时发现呼吸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常用的呼吸监测方法包括氧饱和度监测和呼出气二氧化碳浓度监测。

临床麻醉监测的指南(2017)

临床麻醉监测的指南(2017)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进许学兵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如术中仅进行无创血压监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 5min。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麻醉学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规范我国麻醉医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本指南汇集了我国麻醉学领域的众多专家智慧,旨在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

本文将对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进行概括和解读,以期为广大麻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麻醉基本原则1.麻醉前评估与计划麻醉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和监测手段。

2.麻醉方法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麻醉医师经验,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

常见的麻醉方法包括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吸入麻醉等。

3.麻醉用药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

用药原则包括:依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药物;尽量选择作用时间短、代谢产物无毒性的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4.麻醉监测与管理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呼吸循环支持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三、常见手术麻醉1.开腹手术麻醉: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病情,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

注意术中肌松药物的应用和术后疼痛管理。

2.腔镜手术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手术需求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种类。

注意保持患者循环稳定和呼吸功能良好。

3.心脏手术麻醉:重点关注患者心血管功能,采用心肺转流技术,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4.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要求患者血压稳定,降低颅内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5.创伤手术麻醉: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根据患者状况选择麻醉方法。

四、特殊人群麻醉1.孕妇麻醉:遵循产科麻醉原则,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麻醉药物,注意监测胎心率。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是我国最新发布的一份权威指南,内容涵盖了麻醉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于提高我国麻醉学水平和规范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份指南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在全球范围内,麻醉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关乎手术安全,病人舒适度等方面。

而我国的麻醉学发展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完善。

《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发布将对我国的麻醉临床实践和学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内容这份指南详细概括了麻醉学领域的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麻醉前评估、麻醉诱导和维持,镇痛管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指南对于特殊病例麻醉处理的详细规范,这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三、专家共识《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均来自于多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权威专家。

这些专家的共识不仅代表了学界对于麻醉学领域的最新认知和共识,更是对于麻醉临床实践的指导和推动力。

四、总结与回顾《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是一份对于推动我国麻醉学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指南。

它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麻醉学领域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对临床实践和学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来,我们期待这一指南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同时也期待我国麻醉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个人观点作为一名从事麻醉学研究的学者,我对于《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表示高度认可和期待。

这份指南不仅总结了我国麻醉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将积极参考这一指南,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本文从背景、主要内容、专家共识、总结与回顾等多个角度全面评估了《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并结合个人观点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提供帮助与启发。

麻醉监测指南

麻醉监测指南

听觉诱发电位
总结词
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通过刺激听觉系统 并记录其电生理反应来评估麻醉深度的 监测方法。
VS
详细描述
听觉诱发电位是一种客观、无创的监测方 法,通过声音刺激引发听觉神经系统的电 生理反应,能够反映大脑对声音刺激的处 理能力。该方法能够监测用量,确保手 术过程中的安全。
麻醉医师的培训和资质认证
麻醉医师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麻醉监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 技能。
麻醉医师应具备相应的资质认证,以确保其具备从事麻醉监 测工作的资格。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提高手术效果
准确的监测有助于医生 准确判断手术进程,提 高手术的精准性和效果

减少并发症
及时发现和处理围手术 期并发症,降低患者术
后并发症的风险。
监测设备和技术
血压监测
包括无创和有创血 压监测,用于评估 患者的循环功能。
血氧饱和度监测
监测患者的氧合状 态,预防缺氧和低 氧血症。
呼吸监测
包括呼吸频率、潮 气量、分钟通气量 等指标的监测。
肌电诱发电位
总结词
肌电诱发电位是一种通过监测肌肉电活动的变化来评估麻醉深度的监测方法。
详细描述
肌电诱发电位是一种无创、连续的监测方法,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变化,能够反映大脑对运动的控 制能力。该方法能够监测麻醉深度和镇静水平,有助于及时发现麻醉过深或过浅的情况,从而调整麻 醉药物的用量,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特殊手术的特殊监测
总结词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心血管手术、颅内手术等,需要 采用特殊的监测手段,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患者预后。
详细描述
在特殊手术中,由于手术操作和患者病理状态的特殊性 ,常规监测手段可能无法全面反映患者的生理状态。因 此,需要根据手术需要,采用特殊的监测手段,如有创 血压监测、心电监测、颅内压监测等。这些特殊监测手 段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和及时的数据,帮助医生全面了解 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提高手术安全性 和患者预后。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脑氧饱和度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脑氧饱和度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脑氧饱和度摘要:1.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重要性2.脑氧饱和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3.脑氧饱和度在麻醉中的作用和重要性4.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和处理方法5.结论正文:【1.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重要性】麻醉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涉及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在我国,麻醉学的研究和实践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是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制定的,旨在为麻醉师提供指导,提高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性。

【2.脑氧饱和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脑氧饱和度是指脑组织中氧合血红蛋白与总血红蛋白的比值,是衡量脑部氧气供应情况的重要指标。

测量脑氧饱和度的方法有多种,包括经颅超声、近红外光谱技术和磁共振成像等。

【3.脑氧饱和度在麻醉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在麻醉过程中,脑氧饱和度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正常的脑氧饱和度可以保证脑部的氧气供应,避免脑部缺氧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

然而,脑氧饱和度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导致脑部损伤,因此,麻醉师需要密切监测脑氧饱和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和处理方法】对于脑氧饱和度的监测,麻醉师可以使用上述的测量方法。

一旦发现脑氧饱和度异常,麻醉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

例如,如果脑氧饱和度过低,麻醉师可以通过调整麻醉深度、改善氧气供应等方法来提高脑氧饱和度;如果脑氧饱和度过高,麻醉师可以通过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或种类来降低脑氧饱和度。

【5.结论】总的来说,脑氧饱和度在麻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麻醉师评估患者脑部氧气供应情况的重要工具。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摘要:一、引言二、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展历程三、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1.基本原则与理念2.临床麻醉3.疼痛治疗4.重症监护5.复苏与急救6.麻醉科建设与管理四、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意义与影响五、结语正文:一、引言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麻醉学在临床治疗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我国麻醉学的临床水平,规范麻醉诊疗行为,保障患者安全与舒适,我国于2017 年发布了《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本文将对这一版本的指南与共识进行详细解读。

二、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展历程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麻醉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从1997 年开始,我国开始制定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

至今,我国已发布了多个版本的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1.基本原则与理念本部分内容强调了麻醉学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微创化、精准化、舒适化、快速康复等。

同时,要求麻醉医师遵循人文关怀理念,关注患者心理需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临床麻醉本部分详细阐述了临床麻醉的各个环节,包括:麻醉前评估、麻醉方法选择、麻醉药物使用、麻醉监测、麻醉管理、麻醉后复苏等。

对于各类手术的麻醉处理,也给出了具体建议。

3.疼痛治疗本部分介绍了疼痛治疗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以及各类疼痛疾病的诊疗策略。

同时,强调了疼痛治疗中的患者教育与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重症监护本部分内容包括:重症监护室的设置与设备、患者评估与监测、常见危重症的诊疗规范、复苏与急救技术等。

旨在提高我国重症监护水平,降低患者死亡率。

5.复苏与急救本部分重点介绍了心肺复苏、创伤复苏、急性中毒救治等急救技术,以及相关疾病的诊疗原则。

以提高我国复苏与急救能力,降低死亡率。

6.麻醉科建设与管理本部分内容涉及麻醉科的科室设置、人员配置、设备要求、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等方面,为麻醉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指导。

2017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

2017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
由麻醉科管理
应建立健全管理制 度和岗位职责
应有患者 转入、转 出标准与流程
大型医院的 PACU 可设立为独立的护理单元,一般 PACU 也可由 数名护士负责。 护士与 PACU 内床位比一般不 低于 1:3
护士的日常工作包括:
• ①PACU 内医疗设施、设备、床位以 及急救药品、 急症气道工具车的准备与日常维护;
非全身麻醉的术后恢复
• 1、并非只有实全身麻醉或镇静镇痛术的患者 才需要进入 PACU。
• 2、接受区域阻滞、神经阻滞麻醉或复合全身 麻醉/镇静镇痛的患者,如 病情需要,有必要 时也应转入 PACU 观 察; 门诊手术患者, 病情 不稳定需短期观察者也可转入 PACU 观察。
• 3、 PACU交接班内容:阻滞麻醉应提供麻醉的 部位、药物、剂量、用药时间,椎管内麻醉应 提供麻醉平面、 循环状态、膀胱功能等。与普 通病房交接班应交代对体 位的特殊要求,进一 步的镇痛措施等建议;对患者应交代感觉、运 动功 能恢复的大致时间及其他应注意的情况
• (五)监护设备
• 必备监护设备包括:是SpO2、ECG、无创BP、 EtCO2、神经肌肉刺激器及体温监测,中心 手术室的 PACU 至少需有一台麻醉机
• 特殊监测设备: 如直接动脉测压、中心静 脉测压、颅内压监测、心排血量测定、某些 生化指标检测。
• 应配备足够的便携式监护仪;中心监护站可 用于资料的记 录和储存,同时应重视床旁 监护仪的使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对象
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 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
时间
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
目的
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 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最新版】目录1.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2.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主要内容3.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更新和亮点4.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推广和应用正文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麻醉学是一门涉及手术、急救和其他医疗过程中疼痛管理与生命体征监测的学科。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学在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规范麻醉学的临床实践,提高麻醉质量,我国自 2006 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中国麻醉学指南。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主要内容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麻醉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的病史、生理状态、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处于最佳的麻醉状态。

2.麻醉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全身麻醉等。

3.麻醉监测与管理: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确保患者安全。

4.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对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进行预防,并在发生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麻醉术后管理:对患者进行术后疼痛管理,并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更新和亮点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完善:1.增加了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评估的内容,提高了患者麻醉安全意识。

2.对麻醉方法的选择进行了细化,提高了麻醉操作的规范性。

3.扩大了麻醉监测与管理的内容,提高了患者麻醉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4.增加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提高了麻醉质量。

5.强调了麻醉术后管理,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的质量。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推广和应用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我国麻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指南,加强麻醉学科建设,提高麻醉医师的业务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24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20)

24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20)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24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8年)

24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8年)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佘守章(共同执笔人)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脑氧饱和度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脑氧饱和度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脑氧饱和度文章标题:深度解读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脑氧饱和度在2017年,我国麻醉学领域迎来了一项重要的指南和共识,即关于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一主题,并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脑氧饱和度在麻醉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1. 什么是脑氧饱和度?脑氧饱和度是指脑组织中血氧的饱和程度,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在麻醉学中,监测脑氧饱和度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脑组织氧供需失衡,从而防止大脑缺氧引起的损伤。

2. 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发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也逐渐得到发展。

从最初的依靠动脉氧分压来间接推测脑氧饱和度,到如今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和脑组织氧分压监测技术,监测脑氧饱和度已经变得更加准确和可靠。

3. 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对脑氧饱和度的重视2017年发布的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明确指出,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在麻醉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指南详细介绍了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原理、应用范围和临床指导,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4.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脑氧供应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脑灾难性事件。

尤其在高危手术、心脏手术和脑血管手术中,监测脑氧饱和度可以帮助医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应用将对麻醉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保护手术患者的脑组织,还可以为麻醉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案例,进一步验证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的价值和作用。

2017版我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对脑氧饱和度的重视,标志着脑氧饱和度监测技术在我国麻醉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脑氧饱和度在麻醉学中的应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一、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麻醉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布,旨在为我国麻醉医师提供一部权威、实用的指导性文献,以提高麻醉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2017版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1.麻醉基本原则:强调以人为本,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制定个性化麻醉方案。

2.麻醉前评估与准备: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合理选择麻醉方法,确保麻醉安全。

3.麻醉方法与技术:介绍各种麻醉方法(如气管插管、神经阻滞等)的适应症、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4.麻醉监测与管理:强调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异常情况的及时处理。

5.常见手术麻醉处理:针对不同手术类型,介绍相应的麻醉处理方法。

6.特殊人群麻醉:针对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出合适的麻醉策略。

7.麻醉并发症与防治:阐述麻醉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8.复苏与重症监护:介绍复苏技术及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要点。

三、2017版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实践应用
1.提升麻醉质量与安全:指导麻醉医师遵循规范化操作,降低麻醉风险。

2.指导麻醉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麻醉医师培训提供权威教材,提高麻醉医师整体水平。

3.促进麻醉学科发展:推动我国麻醉学科与国际接轨,提升麻醉学科地位。

4.推动麻醉医学研究:为麻醉领域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参考,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

四、结论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麻醉学文献,对提高我国麻醉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推动麻醉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版)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版)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版)一引言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和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和手术类型。

如术中仅进行无创血压监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min。

有血管异常(如透析动静脉瘘)或静脉输液的肢体尽量避免袖带测压。

某些情况下,如烧伤患者,因缺乏测量部位不用这种方法测量血压。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标题:深度解读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在2017年,中国麻醉学领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事件:发布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这一版本的指南和共识是该领域的权威性文件,对于规范和推进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一版本的指南与共识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麻醉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工作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指导。

一、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概述1.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制定背景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下,麻醉学科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是在国内外麻醉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麻醉学实践经验,由相关专家共同制定的权威性文件,旨在为中国麻醉学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2. 2017版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的重要性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是中国麻醉学领域的权威性文件,由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麻醉学专家共同制定而成。

其发布标志着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规范临床麻醉实践、提高麻醉学科的临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1. 专家共识中关于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2017版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在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新型麻醉药物的应用、麻醉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麻醉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

2. 指南对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在临床麻醉实践中,麻醉并发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对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术前评估、麻醉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术后处理等方面。

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应用,对于提高麻醉学科的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的观点与理解个人认为,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布是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版本的指南和共识不仅覆盖了麻醉技术、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还对麻醉学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17)于布为王国林邓小明刘进许学兵李民(共同执笔人) 吴新民(负责人) 佘守章(共同执笔人) 岳云孟凡民郭曲练黄宇光熊利泽衡新华一、引言临床麻醉学就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

研究显示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就是围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15年再次确认。

英国也于2015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09年第一次颁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14年进行了更新。

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中华麻醉学分会组织专家参考其她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

该指南就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与质量。

二、定义与适用范围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就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与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与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

任何监测设备与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与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三、基础监测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与连续的监测,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与循环功能正常。

1、心电图所有患者均应监测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传导异常、起搏器故障以及电解质紊乱等异常情况。

2、无创血压所有接受麻醉患者都应进行无创血压监测。

血压反映器官血流灌注压,提示器官血流灌注情况。

测量方法与时间间隔取决于患者情况与手术类型。

如术中仅进行无创血压监测,间隔时间不应超过5min。

有血管异常(如透析动静脉瘘)或静脉输液的肢体尽量避免袖带测压。

某些情况下,如烧伤患者,因缺乏测量部位不用这种方法测量血压。

无创血压的测量方法有多种,临床常用无创袖带血压即振荡测量法。

袖带大小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袖带宽度应能覆盖上臂长度的三分之二,袖带内气囊至少应能包绕测量部位80%。

3、脉搏血氧饱与度所有麻醉患者均应监测脉搏血氧饱与度( 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2)。

血氧含量就是血液中氧与血红蛋白结合为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与溶解于血浆中氧量之与,其中结合氧量占绝大部分。

因此SpO2通常能及时、可靠地反映机体的氧合状态。

成人SpO2正常值为≥95%,SpO2 90%~94%为失饱与状态,< 90%为低氧血症。

监测脉搏血氧饱与度能帮助快速诊断低氧血症。

使用SpO2监测仪时,应开启脉搏音与低限报警功能。

在麻醉恢复室,监测脉搏血氧饱与度有助于鉴别术后肺部并发症,如严重的通气不足、支气管痉挛及肺不张。

有些因素会引起脉搏血氧饱与度数值并不能够准确反映机体的氧合状态,如末梢灌注不良、重度贫血、低体温、给予亚甲蓝染料、传感器位置不正确等。

4、尿量监测尿量可一定程度上反映肾脏灌注(与有效循环血容量与微循环有关)状态。

导尿管置入膀胱就是监测尿量可靠的方法。

心脏手术、主动脉或肾血管手术、开颅手术或预计有大量液体转移的手术要求置入尿管,其她适应证还包括长时间手术、术中应用利尿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障碍或休克患者等。

术中尿量应维持在1、0ml·kg-1·h-1以上。

ERAS(加速外科术后康复)提出为了手术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器官功能早日恢复,没有必要常规置入尿管,病情稳定应尽早拔出尿管。

5、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呼出气二氧化碳就是反映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

全身麻醉患者必须连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有条件的科室对于镇静下非插管患者可行经鼻咽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PetCO2的正常值就是35~45mmHg,全身麻醉时可根据PetCO2数值调整呼吸参数,维持其正常。

呼出气二氧化碳波形图可以快速可靠地显示气管插管就是否误入食管,其波形突然中断可能提示呼吸回路某处脱落。

此外,心排出量、肺血流量与机体代谢活动的变化都会影响PETCO2数值大小。

任何引起器官灌注显著下降的因素(如气体栓塞、严重心排出量减少或血压下降)都会使PETCO2明显降低。

心肺复苏时,PETCO2可作为有足够器官灌注的指标。

相反,恶性高热与甲亢等高代谢状态会引起PETCO2增加。

6、体温有条件时,应监测麻醉患者体温,尤其以下情况必须监测体温:预期体温可能出现明显改变或怀疑体温已经发生明显改变的长时间体腔暴露手术、失血量较大需大量快速输血输液手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低温麻醉、热灌注治疗、长时间小儿手术、高龄患者手术、有恶性高热病史或家族史患者。

中心体温的正常范围就是36、8℃~37、2℃,除非临床需要人工低体温,手术中的核心温度不应低于36℃。

核心温度的监测可通过放置在食管(反映心脏与血温)、鼻咽与耳蜗(反映脑温)、膀胱与直肠(反映内脏温度)的温度探头而实现。

皮肤就是最常用的监测外周温度位点,休克患者核心体温与外周肢端皮肤温度差值对判断休克严重程度有帮助。

四、扩展监测1、有创血压动脉内置管可以实现连续动脉内血压测量,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血压的变化。

直接动脉测定的压力大小与波形可反映心排出量、外周血管阻力与血管内容量等状态,因而对于下列患者需要进行血管内压力的连续监测:术前合并心脏疾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进行长时间、复杂、预计术中失血量较多手术患者;术中需进行血液稀释或控制性降压的患者;无法测量无创血压患者;须反复监测血气分析患者。

常用可供经皮穿刺置管的位置包括桡动脉、肱动脉与足背动脉等。

动脉穿刺操作步骤、适应证与禁忌证、并发症等详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桡动脉穿刺操作专家共识》。

2、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就是指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正常值为5~12cmH2O,主要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及回心血量的排出能力。

CVP值可与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相结合,用于评估循环血容量与右心功能。

行复杂、长时间大手术、预计术中有大量失血、体液量及血流动力学显著变化均需监测CVP;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困难或患者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而外周不能满足补液,术后需胃肠外营养治疗、长期输注药物治疗等情况需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CVP的数值与波形受到三尖瓣功能、胸内压、右心室顺应性等因素的影响。

测定CVP时先要将换能器固定在心房水平(仰卧位时在腋中线)并将换能器调零,CVP的连续变化比单一数值重要,判断困难时应观察对液体负荷的反应。

中心静脉穿刺操作步骤、禁忌证、并发症等详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中心静脉监测专家共识》。

3、血气分析血气分析可以提供患者通气、氧合、组织灌注与酸碱平衡状态的信息,帮助评估患者通气、携氧状态与肺内分流情况,评估脓毒性休克对治疗的反应与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的效果。

常用样本为动脉血与混合静脉血(肺动脉中的混合静脉血来自上腔静脉、下腔静脉与冠状窦,混合静脉血氧饱与度综合了氧耗、心排出量与组织灌注等重要指标,完全混合静脉血采自右心室或肺动脉)。

检测指标包括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碱剩余(BE)及离子与乳酸水平等。

4、麻醉深度全麻期间镇静深度监测可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利于改善转归,有助于实现精确化麻醉。

监测麻醉深度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如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Narcotrend指数、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AEP)、熵(Entropy)、脑功能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 CSI)等可以作为全麻意识状态或大脑功能状态的客观指标。

BIS将多个不同的脑电图变量综合成为一个单一变量值,并用0~100表示,数字变小表示大脑的抑制程度加深,85~100为清醒状态,65~85为镇静状态,40~65为麻醉状态,<40 表示过深麻醉状态。

Narcotrend监测仪将脑电图分为从A(清醒)到F(伴有爆发性抑制增多的全身麻醉)6个阶段14个级别的量化指标,并同时显示波的功率谱变化情况与趋势,适宜的麻醉深度应维持在D~E阶段(指数在46~20之间)。

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采用听觉刺激诱发脑电,其潜伏期与波幅与镇静催眠药呈剂量依赖性变化。

BIS与Narcotrend就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麻醉深度监测设备。

5、凝血功能对于大量失血、输血、各种原因造成的原发或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原位肝移植手术应监测与评估凝血功能以满足手术的需要,指导有效治疗;此外,心脏手术等需全身抗凝的手术也需监测凝血功能以满足手术的需要,维持术后凝血功能正常。

常用方法包括传统凝血功能测试法与床旁即时评估法。

传统凝血功能测试法包括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纤维蛋白原浓度等;床旁即时评估法从血小板聚集、凝血、纤溶等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功能,其使用的设备包括血栓弹力图描记仪(thromboelastogram, TEG)、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分析仪等,6、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可从形态与功能两个方面评估循环系统,具有定位、定性、定时、定量的基本功能,常用于监测血容量状态、心室(EF值)与局部心肌的收缩(节段运动)与舒张状态,评价左心功能与右心功能、评估瓣膜形态及功能变化,为围术期心脏功能与循环容量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TEE既就是心脏手术麻醉管理中的标准化监测手段,也就是非心脏手术中评估术中急性、危及生命的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重要监测方法。

详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监测操作的专家共识》。

7、神经肌肉传导功能术中多次给予大剂量非去极化肌松药患者,合并肝、肾严重疾病、电解质失衡及重症肌无力患者,神经外科、显微外科等要求绝对无体动的精细手术因而需要精确调控肌松药使用的患者,需要深肌松的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结束需要拔出气管内导管但不宜用拮抗药以及无法确定肌松作用已完全消退患者,应进行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监测。

临床常用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监测仪有简便的神经刺激器与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如TOF-Watch SX)。

详见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肌肉松弛药合理应用专家共识》。

8、SVV、PPV与PVI指导容量治疗机械通气患者的心肺关系可预测其容量状态,动态参数如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bility, SVV)、脉压变异度(pulse pressure variability, PPV)、与脉搏变异指数(pleth variability index,PVI)可指导围术期容量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