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模板:7708-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现状
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地理事物与地理规律的认知要经过实践环节才能得以落实,地理能力、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要在实践中实现。
国外关于地理实践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国外许多教育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都逐步将教育标准从重视学生掌握系统、全面的地理知识转为更加关注学生智能的发展。7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培养训练地理实践能力。
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他认为“学校科目相互关系的真正中心,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20世纪90年代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这一教育思想对之后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应该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各国的地理教育除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外,对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视,尤其对技能、智能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较多。
1992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颁布了《地理国际教育宪章》,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应加强学生进行对实地考查、绘制地图以及运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重视实践探究,强调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收集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解决难题、团结协作参与集体工作。”
西方发达国家的地理教材重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如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球学科《地质学.环境和宇宙》上中下三册,每章节都有迷你实验、地质实验、探索实验、技能实验。这些实验很多培养了学生地理实践力。
英国地理教材学习栏目较多,其家庭作业是在家里独立地进行一些课外研究,如设计一条旅游线路考虑旅游目的、线路、经费等。任务是一个扩展活动,需要运用单元里的许多地理技能的概念,这属于地理实践力的社会调查类,培养了学生地理调查能力。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地理教材基本方针”中,将“通过与自然直接接触的观察活动、实验,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考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这属于地理实践的实验类,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为了对校外教育活动提供时间保证,自2003年起,日本中小型开始全部实行“周五日制”,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地理教学中也在渗透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从各国地理教材发展的趋势可看出,能力发展综合化越来越得到重视。
(2)国内研究现状
到了近代,对实践教育研究较早的是陶行知和陈鹤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教学活动上十分重视“做”,他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知是行之成”并题出“知行合一”的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同时凸显出了教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要性。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提倡“活”教育,提倡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寻找“活教材”,让儿童在接触自然和社会中,通过自己亲身观察获得经验和知识。
我国老一辈地理教育家刁传芳、孙大文、陈澄等都对地理实践教学作过一些著述。1990年刁传芳主编的《中学地理教材教法》中,“地理课外活动”的论述占了最后一整章内容。1992年孙大文主编的《地理教育学》中,在其中一章论述了地理教育中的课外活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增浩然老师在其主编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也对中学地理课外活动进行了详细叙述。陈澄老师在《地理教学论》中提出地理实践活动分为课外、校外、野外学习活动。
湖南师范大学杨新教授认为,地理实践能力和其他地理能力一样,被划分为十个层次:在各种场合能够正确使用有关地图;能够正确使用指南针或在明朗夜晚辨别北极星等;辨认基本的岩石和矿物种类;制作地理学具和地理标本;开展区域地理的调查活动;围绕某一地理内容组织主题班会;针对某环境问题提出问题建议;会看天气图;会使用基本的气象观测仪器;开展主题性的野外考察活动,撰写考察报告。
北京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郭正权在其《加强对中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比较具体的介绍了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调查能力,地理制作能力,地理实验能力的培养方法。
南京师范大学的赵媛的文章《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初探》从实践教学与地理课程联系的程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地理实践教学的开展形式等方面,论述了地理实践教学如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探讨了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有哪些基本模式以及主要的模式的特点及应用。
李家清老师在《新理念地理教学论》中,把地理实践活动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地理观测类、野外考察类、地理调查类、地理教具制作类、中学生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类。
杨春兰在《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活动”设置评议》一文中根据“实践活动建议”中关于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及特点等要求,把地理实践活动类型归纳为:资料收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表类、应用信息技术类实践活动。
梁晓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教学探析》中按活动形式,把地理实践活动划分为考察型实践活动、调查型实践活动、探索型实践活动、小型演讲会或论会。
李瑞蓉在《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中将地理实践活动分为:语言交流类活动、动手操作类活动、观察考察类活动和综合研究类活动。
俞军红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活动”内容的教学处理》中把“地理实践活动”按其内容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分为:课前型实践活动、课中型实践活动、课后型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地理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相对文献较多,为我们开展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国内外针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究比较早,也比较多。一方面主要是研究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意义和必要性,侧重于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侧重于具体的实践,也就是具体的培养策略。但是,由于我国各地的现实和客观条件差异较大,难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可以直接“拿来”的策略。
2、选题意义
本课题组织地理教师参与研究,将会促进本组教师与时俱进地加强最新教育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积极性,将培养一批科研型的优秀地理教师,使地理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和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而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将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得到激发,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不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提升。
3、研究价值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得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由理论走向具体实践,形成明确、系统、可操作的方法概括。
二、理论依据及实施原则
1、理论依据
地理实践力是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提出: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地理实践力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地理实践活动的技能和方法;二是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年)明确指出: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帮助他们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积极面对并有能力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种种环境问题。要实现这样的育人价值,必须引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这里定义的地理实践主要包括考察、实验和调查等三种形式。但广义来说,纸笔学习之外的地理学习,包括课堂讨论、课外研究性学习、参观访谈、野外考察等,都属于实践性地理学习。
2、实施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