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合集下载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由来与习俗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由来与习俗

二月初二龙抬头的由来与习俗二月初二龙抬头的由来二月二,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

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

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

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的民谚。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

"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

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迎接春天的节日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迎接春天的节日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迎接春天的节日农历二月初二是一个重要而热闹的节日,被称为“龙抬头”。

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与春天的到来紧密相连。

这个节日标志着农历年的正式开始,也象征着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美好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精心准备,展开各种庆祝活动,以欢迎和祈福新春的到来。

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仿佛整个春天都在向人们招手。

随着冬季的结束,大地逐渐回春,万物苏醒。

此时正是田间农忙的开始,人们利用这段时间祈求丰收和神的保佑,希望获得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在“龙抬头”节日的庆祝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舞龙表演。

舞龙被视为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

舞龙的起源与传说中神龙的出现有关。

相传在某个农历二月初二,一条恶龙出现在人们生活的乡村。

龙肆意破坏庄稼,威胁着村民的生计。

为了赶走恶龙,村民们合力举办了盛大的舞龙表演,伴随着锣鼓声和欢快的音乐,他们举起彩色的龙身,摇摆舞动,以驱散恶龙并庇佑村庄的吉祥和平安。

自此以后,舞龙成为了“龙抬头”节日的主要庆典节目,并且传承至今。

舞龙表演通常需要由多人合作完成。

其中一人扮演龙头,而其他人则分别扮演龙身的各个部分。

表演者们身穿鲜艳的服饰,并手持灵动的龙身。

整个表演流畅而协调,舞动的龙身穿梭在人群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观众们纷纷驻足,欣赏着表演者们的精湛技艺,体验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除了舞龙表演,龙抬头这一日还有其他各种欢庆活动,如舞狮、击鼓、放烟花等。

在南方地区,人们还会组织盛大的庙会,为这个节日增添更多喜庆气氛。

庙会上,人们可以尝试各种美食,体验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灯谜、耍猴等。

庙会是民众欢聚一堂,共度佳节的好地方。

在龙抬头这一天,除了欢庆活动,人们还会在家中进行一些传统的庆贺仪式。

他们会贴对联、挂窗花,烧香祭祀神灵,并举行家族聚餐,共度团圆时刻。

这些仪式和传统风俗,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强调着家庭的重要和幸福团聚的意义。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节日既有庄重神秘又有欢乐愉悦的气氛。

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

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

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月二为什么叫龙抬头,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二月二为什么又叫“龙抬头日”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

二月二为什么又叫“龙抬头”呢?它的来历与我国古代二十八星宿的划分有关。

二十八星宿就是二十八个天区,它是用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的。

二十八星宿又分为四个部分,称“四象”或“四神”,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东方苍龙一象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

角宿为龙的角,亢宿为龙的颈,氐宿为龙的胸,房宿为龙的腹,心宿为龙的心,尾宿为龙的尾。

在正月之前,东方苍龙是隐没在地平线以下的,我们看不见,传说此时龙正在蛰伏。

而到了二月二日早晨,东方苍龙星座的龙角星会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而整个苍龙的身子都还未显露,故称“龙抬头”。

龙头节有什么传说二月二,又称“春龙节”、“龙头节”。

龙头节的传说和武则天有关。

传说玉皇大帝看到武则天性情恶毒,废唐立周称帝,龙颜大怒。

为了惩罚武则天,命令龙王三年不得向人间降雨。

没过多久,人间由于缺少雨水,人们流离失所,饥民众多。

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就违抗玉帝的旨意,偷偷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知道后,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山下,并说:“除非金豆开花才放龙王出来。

”于是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翻晒玉米种子,发现玉米就像金豆,只要炒一炒就开花,这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将玉米花摆放在院子里,并且还摆上酒菜供奉玉皇大帝,希望玉皇大帝可以看见金豆开花。

玉皇大帝看到后,果然把龙王放了。

于是龙王又抬起头来耕云播雨,滋润禾苗,造福农人。

二月二有剃龙头的习俗吗?在我国的北方,民间在二月二这天要理发,俗称“剃龙头”。

按照习俗,正月不能理发,否则会给舅舅带来灾祸,轻者丢财受伤,重者性命不保。

有俗谚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在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初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初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神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俗云“龙不抬头天不雨”,龙抬头意味着云兴雨作,而天地交泰、云兴雨作是万物生育的条件。

龙又是鳞虫之精,百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

二月初正值春回大地、农事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蜇、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扶龙头、引青龙、剃龙头之举,又有食龙皮、龙须、龙子、龙鳞饼之俗,还有停针、忌磨等禁忌。

据《易经》中的说法,二月二这一天之前,虽然已属春天,但还蛰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

这一天之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曰“见龙在田”。

顾名思义,龙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

到了这一天,北方的迎春花开始露出笑脸,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来了。

“龙抬头”一说,最早见于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二月二,龙抬头,蒸元旦,祭馀饼,熏床炕……”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

据说,龙头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后来的黄帝、唐尧、夏禹等纷纷效法先王。

到了周武王,这一习俗还被发扬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举行盛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

这以后,“二月二”便定名为“农头节”。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

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别小看这龙抬头的节日,这可是我国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了。

相传,武则天废唐立周当了皇帝,惹得玉帝大怒,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

二龙抬头的意思

二龙抬头的意思

一.二龙抬头的意思
1、二月二龙抬头的意思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

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2、二月二龙抬头,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

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拿回去在自家在门前拜祭。

这个习俗是比喻“迎富”之意。

3、明清时把这天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

蛇、蚯蚓、青蛙等动物一到冬天进入冬眠状态便是入蛰,等到二月二前后天气变暖,一些昆虫动物就好像从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中醒了过来一样,因此这节气为“惊蛰”。

4、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加以想象出来的。

人们期望龙出来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

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龙头节也就是龙抬头,它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而有很多人却并不是很了解,那么你知道龙抬头是什么意思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供大家阅读参考。

龙头节是什么意思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日在二月端,二月的月建为卯;“卯”是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已出现于地表上,崭露头角。

“龙抬头”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阳气生发,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日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及农耕文化有关。

“龙抬头”虽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后。

“龙抬头”相关的活动很多,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是人们寄托生存希望的活动。

就全国而言,由于地域不同,各地风俗也各有差异。

自古以来,人们在仲春“龙抬头”这天敬龙庆贺,以祈龙消灾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二”,既是“龙抬头节”,又是土地神诞辰“社日节”。

由于节期重叠,南方部分地区“二月二”(古时为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既有龙抬头节习俗又有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二月二多以祭社(土地神)为主,祭龙多在“龙飞天”的端阳。

不同地区龙抬头的相关民俗泗溪:庙会地处浙江南部的泰顺县泗溪镇是着名的廊桥之乡,世界最美廊桥“姊妹桥”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在泗溪镇白粉墙村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二月二祈福庙会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天,白粉墙村都要在本村的“陈十四娘娘”庙举行二月二庙会(祈福活动)。

该习俗兴起于清朝雍正年间,俗称“做福”或“福酒”,从清代至民国“二月二”庙会活动发展到鼎盛,前往参加“福宴”的人群除本境乡民,更多的来客都是从十乡八里之外慕名面来,可谓盛况空前。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来源及民俗活动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来源及民俗活动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来源及民俗活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一种是民间传闻,老农说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

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故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

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专家说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雨水也会多起来。

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

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俗活动1、接“姑奶奶”二月二这天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接宝贝儿”之说。

因为老北京人的礼数多,其中正月里“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特别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

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或半个月,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一般是以春饼,也就是薄饼做款待。

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门子聊天儿,轻松而愉快。

二月二龙抬头节日知识介绍

二月二龙抬头节日知识介绍


民间传说
相传三皇之一的伏羲是位重视农桑的君王
每年二月初二这天,都要亲自到田间耕作,自理一亩三分地。由此引得后来的人纷纷仿 效,春耕节就这样形成了。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说是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 怒,遂令龙王三年不准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便偷偷降了一场雨缓解灾情。玉帝得 知后非常生气,遂将龙王压于大山之下以示惩罚。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 祈祷,最终感动玉帝,乃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这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节 日。

节日来源
“ 龙抬头 (农历二月二日) 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 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斗指正东)之初,“龙角 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节日来源
“龙抬头”源于自然天象崇拜
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的认识以 及农耕文化有关。“龙抬头”虽有着 久远的历史源头,但成为全国性节日 并出现在文献上记载是在元代之后。
每年有一天,哪怕是养尊处优的皇帝,也得出宫带头“劳动”一回。这一天,就是“龙抬头”的 二月二,称得上我国古代名副其实的“劳动节”。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
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北方广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节日传统
二 月 二 , 占 鳌 传说,农历二月初三为掌管功名禄位之神文昌帝君的生日。
二月二,剃龙头 二月二可谓“中国传统理发日”
民谚云“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清代《帝京岁时纪胜》 中写,清代男子薙发(薙同“剃”),但正月有不动刀的“禁忌”, 因此,一到“二月二”,皆“于是日栉薙,盖取‘龙抬头’之意”。
借龙抬头之吉时,孩子“剃喜头”,健康长大,出人头地。 大人“剃龙头”,辞旧迎新,鸿运当头。

二月二龙抬头的意思理解

二月二龙抬头的意思理解

二月二龙抬头的意思理解
二月二龙抬头是指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传统上认为这一天是农历新年过后的第一个“龙抬头”日子。

在中国文化中,龙是祥瑞和吉祥的象征,龙抬头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

这一天被认为是农耕和农业生产的开始,也有人认为这一天是天气转暖和阳光明媚的标志,是一个吉利的日子。

在现代社会,二月二龙抬头已经不再是农耕和农业生产的具体时间点,但仍被视为一个象征性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表演、放爆竹、祭祀神灵等。

此外,也有人将二月二龙抬头与个人的运势联系起来,认为在这一天祈求神灵保佑能够带来好运和吉祥。

总的来说,二月二龙抬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春天的到来、新的开始和繁荣富饶。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在山西 1,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 晦气,迎接来年的兴旺。一般农村,在二月二时,总要改善一下伙 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 “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 “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2,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 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 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节日习俗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 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俗话 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 在这天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头”,以显尊贵、图 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 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二月二在 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 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 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 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 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当然不同 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习俗,明《酌 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 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 虫’”。
4”当地还有在这天炒豆子的习俗,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 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 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5,炒玉米:传说中每年二月二炒玉米的传统,就是纪念义龙为解人间乾 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传说玉龙因不忍人民受乾旱之苦,义助人 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 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

龙抬头的节日来源大全

龙抬头的节日来源大全

龙抬头的节日来源大全龙抬头的节日来源大全臧月(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龙抬头的节日来源,欢迎参考~龙抬头来源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

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

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

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

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和由来: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

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

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

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

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

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

龙抬头是什么节日以及由来传说

龙抬头是什么节日以及由来传说

龙抬头是什么节⽇以及由来传说 每逢农历⼆⽉⼆便是龙抬头节⽇,知道的这个的节⽇的⼈屈指可数,那么龙抬头是什么节⽇呢?本⽂是龙抬头是什么节⽇,龙抬头节⽇的由来,希望对⼤家有帮助! 龙抬头节⽇的由来 龙抬头,农历⼆⽉初⼆,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它是我国农村的⼀个传统节⽇,名⽈“龙头节”。

俗话说:“⼆⽉⼆,龙抬头,⼤家⼩户使耕⽜。

” 此时,阳⽓回升,⼤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伏羲⽒时期。

伏羲⽒“重农桑,务耕⽥”,每年⼆⽉⼆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理⼀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传统作法,⽽且还当作⼀项重要的国策来实⾏。

于⼆⽉初⼆,举⾏重⼤仪式,让⽂武百官都亲耕⼀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说为武则天废唐⽴周称帝,惹得⽟帝⼤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

龙王不忍⽣灵涂炭,偷偷降了⼀场⼤⾬。

⽟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皇⼤帝,于⼆⽉初⼆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龙抬头”之说。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利条件差,农民⾮常重视春⾬,庆祝“龙头节”,以⽰敬龙祈⾬,让⽼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今! 农历⼆⽉初⼆,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

古时,⼈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东⽅夜空升起,秋天⾃西⽅落下,其出没周期和⽅位正与⼀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致。

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夏天作物⽣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地平线以下。

⽽每年的农历⼆⽉初⼆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露头,⾓宿,代表龙⾓,开始从东⽅地平线上显现,⼤约⼀个钟头后,亢宿,即龙的咽喉,升⾄地平线以上,接近⼦夜时分,氐宿,即龙⽖也出现了。

这就是“龙抬头”的过程。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
二月二习俗是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春耕节,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

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

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

倘春雨充沛,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

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李商隐的《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第1页/共1页。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习俗龙抬头,一种说法是指东方青龙七宿的角宿在黄昏刚刚露出地面,龙刚刚露出角,所以叫做龙抬头。

下面是我收集推举的二月二龙抬头民间风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龙抬头是古代人民对节气的称呼,龙抬头代表者春季来临,万物复苏,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

而在南方龙抬头又被称作踏青节。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风俗。

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二月二,龙抬头”,恐怕是关于“二月二”的流行最广泛的一句俗语了。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若要追溯这句话最早的来历,应当与古人对星辰运行的认识有关。

在古代,人们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推断季节,提示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好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

农历二月二这天夜晚,“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风俗一、剃头从生理上来说,因为很多人信奉“正月不剃头”的说法,导致到二月的时候头发已经很长了,为了必要的卫生清洁也该去剃头理发。

除却客观的因素,主观上自然是为了图个吉利,毕竟这一天是“龙抬头”之日,很多地方将这一天定为剃头日。

通过理发来与“龙抬头”相衬,寓意着也能给自己“抬抬头”,保佑在这一年顺顺利利。

那么,为什么与龙相衬就能顺利呢?因为在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龙行“布雨”之责。

一年能否风调雨顺、河清海晏和庄稼大丰收,全看龙王爷给不给面子。

因此,对于龙大部分人都是饱含着是崇敬之情,在二月二这一天,通过与龙做相像的动作来博得龙王的好感获得好运。

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龙抬头是古代人民对节气的称呼,龙抬头代表者春季来临,万物复苏,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

而在南方龙抬头又被称作踏青节。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

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二月二,龙抬头”,恐怕是关于“二月二”的流行最广泛的一句俗语了。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若要追溯这句话最早的来历,应该与古人对星辰运行的认识有关。

在古代,人们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断季节,提醒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

农历二月二这天夜晚,“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踏青费着《岁华纪丽谱》中记载:“二月二日,踏青节。

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

春游千万家,美人颜如花。

三三两两映花立,飘飘似欲乘烟霞。

”剃龙头民俗上认为在二月二这天剃头,会像龙一样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

据说二月二剃龙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

古时候有正月里不剃头的习俗,沿袭到今,就是不管头发多长,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发。

所以整个正月里,理发店门可罗雀,生意很少。

而一到二月二这天,来理发的人就络绎不绝。

对这一天来理发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理发本身,而是讨个吉利:大家都来剃龙头。

引钱龙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

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关于2月2龙抬头的谚语

关于2月2龙抬头的谚语

关于2月2龙抬头的谚语1.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 意思: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时候也是农事即将繁忙的时候,预示着当年将会丰收,大的粮仓和小的粮仓都会装满粮食。

- 出处:民间传统农谚。

- 造句:老人们常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希望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 小片段例子:“爸,今天二月二呢!”儿子兴奋地说。

“是啊,儿子,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这可是个好日子。

”爸爸笑着回答。

“这啥意思呀?”儿子好奇地问。

“这就是说啊,龙抬头了,春天就真的来了,咱们种地就有盼头啦,到时候粮食多得仓库都装不下呢,就像那小河里的水满得都流出来啦,你说这是不是个好兆头?”爸爸眼神里满是憧憬。

我就觉得啊,这传统的谚语可真神奇,它就像一个美好的预言,让咱农民心里踏实又充满希望。

2. 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 意思:二月二这天有煎年糕的习俗,煎的时候要小火慢煎,用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提醒人们做事要细致,同时也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氛围。

- 出处:民间生活习俗类谚语。

- 造句:按照习俗,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我可不想闹笑话。

- 小片段例子:“妈,今天二月二,咱煎年糕吧。

”女儿跃跃欲试。

“行嘞,不过你可得注意啊,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妈妈叮嘱道。

“啥老公公的胡须呀?”女儿一脸疑惑。

“这就是个玩笑话,就是让你小心火,别把年糕煎糊了。

你想啊,要是煎糊了,就像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焦了一样难看。

”妈妈一边笑着一边解释。

我感觉这民间的谚语就像生活的小调料,让平常的日子也变得有滋有味。

3. 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 意思:反映出二月二这一传统节日对农耕的重视,即使是天子也要在这一天参与到农耕活动中来,表达了在农业社会中人们对农业的尊崇。

- 出处:传统民俗文化谚语。

- 造句:以前有“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的说法,可见农耕的重要性。

二月二龙抬头的寓意_二月二叫龙抬头的意思

二月二龙抬头的寓意_二月二叫龙抬头的意思

二月二龙抬头的寓意_二月二叫龙抬头的意思在农耕文化中,“龙抬头”标示着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寓意,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二月二龙抬头的寓意生发之象,吉祥如意。

“龙抬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标示着阳气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动、雨水增多、气温回升,万物生机盎然,春耕由此开始。

自古以来人们亦将龙抬头时节作为一个祈福纳祥转运的日子。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什么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

“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

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

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

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节转换。

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

“角宿”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

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二月二叫龙抬头的意思龙在二十八星宿中是东方苍龙的星象。

到了每年仲春卯月之初,“龙角星”就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这个现象恰逢二月二这几天前后,所以从此现象我们可以联想到“龙抬头”是非常形象而其具有美感的。

“龙抬头”这天处在卯月的“惊蛰”、“春分”之间。

卯月中的“卯”指万物复苏,从大地向外冒。

为生发之现象,代表着生机茂发。

“卯”是干支历中的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属“木”,卦象为“震”。

九二在临卦互震里,“震”为龙,表示龙离开了潜伏的状态,出现于地表之上,龙开始崭露头角。

龙抬头

龙抬头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

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

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

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

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

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农历二月初二,之所以称为龙抬头节,其实与古代天象有关。

旧时人们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称“二十八宿”,以此作为天象观测的参照。

“二十八宿”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划分为四大组,产生“四象”: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龙形星象,人们称它为东方苍龙,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说文》中有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记载,实际上说的是东方苍龙星象的变化!古时,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没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

春天农耕开始,苍龙星宿在东方夜空开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龙首,夏天作物生长,苍龙星宿悬挂于南方夜空;秋天庄稼丰收,苍龙星宿也开始在西方坠落;冬天万物伏藏,苍龙星宿也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以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月2龙抬头是什么意思【篇一:农历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农历二月二习俗“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

据说经过冬眼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

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

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

《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

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

“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

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

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

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

留下许多风俗。

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

……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用面摊煎饼。

熏床炕令百虫不生。

”《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

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

”中午皆吃“老龙布蛋”。

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

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

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篇二: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黎民百姓五谷收。

小时学唱,记下了这段顺口溜和炕头上的那幅年画。

网上“灯心先生(scb0422)给笔者发帖,他“记着小时候大人是这样说的”:二月二、龙抬头,皇帝爷爷来使牛。

皇帝娘娘去送饭,路上砸了一个罐。

狗来吃、猫来看,馋的鹞鹰满天转。

【1】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也称春龙节,又谓土地爷生日。

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据考,唐朝二月初二已是个特殊日子,说是“迎富贵”之日,这天吃“迎富贵果子”,就是些点心类食品。

实际上,“迎富”之风在远古就兴起来了。

唐人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记:有巢氏时,有人要了个孩子带回家中养活,他家从此便大富起来,以后人们便在这天到野外采摘蓬叶。

为什么选“蓬叶”,取的是“音”,蓬为多子植物,古人遂以“蓬”代“子”。

那时,人们采了蓬叶后向门前祭之,谓之“迎富”。

二月二“迎富”之风,世代相传,这有宋魏了翁《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为证: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

谁为贫躯竟难逐,素为富逼岂容辞。

贫如易去人所欲,富若可求我亦为。

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明人谢肇浙在《五杂俎》中还追根溯源: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回,谓之迎富。

他还解释其起源说:相传有户人家生了个孩子,送给邻家帮助抚养,邻家从此大富。

这家人家见此情景,又将孩子从邻家要了回来,要回这天正好是二月二日。

从此以后,人们便将二月二定为“迎富日”。

唐时,二月二不但是“迎富”之日,还是“挑菜”之日。

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就说:“二月二日,曲江拾菜士民极盛。

”入宋,这种风俗更加盛行。

每年春二三月,百草生发,人们纷纷到郊外挖来野菜,或到园中摘取新菜,生食或作成菜肴,这样既可尝到鲜菜的美味,又能讨到发财的吉利――“菜”者,“财”也!当时还把二月二日这天定为“挑菜节”,并由民间传到了宫廷。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记,南宋时,二月二宫中有“挑菜”御宴,于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放生菜等新鲜菜蔬,在丝帛上写下菜名,压斛下,让大家猜,有赏有罚。

这既“尝鲜”,又娱乐,“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久将松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在洛阳,二月二不仅有“菜”,还有“花”——亦名“花朝节”。

不过,唐宋时的“二月二”并没和“龙抬头”联在一起。

故大诗人白居易无论是在《二月一日》还是《二月二日》中,“龙”只字未提。

先读《二月一日》:园杏红萼坼,庭兰紫芽出。

不觉春已深,今朝二月一。

去冬病疮痏,将养遵医术。

今春入道场,清净依僧律。

尝闻圣贤语,所慎斋与疾。

遂使爱酒人,停杯一百日。

明朝二月二,疾平斋复毕。

应须挈一壶,寻花觅韦七。

再读《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至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

《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风俗时言:二月二,谓之龙抬头。

元代,二月二盛行郊游踏青。

欧阳玄《渔家傲》中记“二月都城春动野??士女城西争买架,看驰马,官家迎佛宫兰若。

”官家的场面自然壮观,但春色无边,路旁的少男少女中,又有多少旖旎风光?词中,还有一个让人眼熟的细节:引龙灰向银床画。

说的是在二月二,天没亮就起床,用细炉灰从大街门外开始,一直撒向房中床脚,再沿墙根撒向灶台边,意指“引龙回”。

这捧细灰,曲里拐弯,一直撒到了如今。

元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记载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天叫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乍暖还寒,柳丝带黄,北方农村流行吃炒豆,有“二月二,龙抬头”说,还有“龙抬头日兆”的俗信,认为这天的阴晴可卜一岁涝旱,晴好主旱,下雨主涝。

明《帝京景物略》中的儿歌更一下浓缩了这六百多年的时空:二月二“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打尜儿”。

清末富察郭崇的《燕京岁时记》载: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传说神龙这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针会伤龙目,所以妇女禁做针线活。

有的地方禁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2】“龙”为什么单挑二月二“抬头”?这源自一个老呱:武则天篡唐,称大周皇帝,触怒玉帝,遂令四海龙王三年不得降雨。

但司掌天河的玉龙见人间久旱,生路将绝,偷偷降了一场大雨。

玉帝勃然大怒:抗旨降雨,触犯天规,依律当斩。

众仙急忙为玉龙求情。

玉帝见此: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打入凡间,山压千秋!并严令太白金星看管,玉龙遂被压在金星拂尘化的一座大山之下,并立碑:玉龙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若想重登灵霄阁,金豆开花方可归。

老百姓看了碑文,知玉龙是因救下界而犯天条。

为救玉龙,纷纷寻找金豆开花之法,但总找不到。

来年二月初二,一位老婆婆背了袋黄豆赶集,不小心撒了一地。

那金黄金黄的豆子让人们心头一亮:“这不就是金豆子,炒炒不就开花了?”一传十、十传百,家家炒起黄豆。

太白金星人老眼花,见金豆开花了,拿去拂尘,玉龙从此得见天日,重上云霄。

也有的说是翌年二月二,人们正翻晒金黄的玉米种,猛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于是户户爆玉米花,在院里设案焚香,供“开花的金豆”。

龙王知是百姓救他,就大声向天庭喊:“金豆开花!”玉帝见人间家家金豆花放,知民意难违,民心不可欺,只好诏龙王回天,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后来,人们为纪念玉龙,每年二月二很早就起炒黄豆、爆玉米。

有的边炒边唱: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除此,第二种说法: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子,就缺龙女。

龙王想要是儿女双全该多好!王母知后,就给龙母吃了粒仙丹。

第二年二月二,果然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龙女。

小公主一天天长大,厌倦了龙宫生活,渴望到人间寻找幸福。

母女连心,龙母劝道:“孩子,龙宫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非要到人间?”龙女说:“龙子龙孙只知吃喝玩乐,我一定要到人间去寻找真正的生活。

”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悄悄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一个锦橐。

龙女依依不舍地告别母亲,涉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一座大山下,四下望了望,只见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干裂着嘴巴,庄稼低垂着头,不远处,一小伙在田里挥汗如雨,公主过去问道:“这么旱的天,会有收成?”小伙苦笑:“这有什么法?收多少是多少吧,家里老母还靠我养呢!”龙女一听这话,从橐中取出粒红豆向地里一撒,立时升起厚厚的浓雾,干枯的禾苗泛出绿色。

小伙感激万分,赶忙行礼:“仙姑,这方圆几百里都遭了大旱,还请救一救穷困乡亲。

”龙女心想真是好人,一心想着乡亲。

于是,从锦橐里抓了一把红豆抛上天,顿时电闪雷鸣,好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

雨过天晴,山青了,庄稼绿了,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谢,公主脸上飞起绯红:“不用谢,只求我俩百年合好。

”小伙子听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领回家。

再说公主下凡的事被龙王知后,非常恼怒,依律贬为凡人,并严令母女一生一世不得相见。

龙母天天想女儿,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头向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哭声变成了雷声,眼泪化作了春雨。

正是: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遍地流。

霹雳一声惊天地,怎知龙母心里愁。

【3】二月二,这天的大事是皇帝耕田。

每年二月二是惊蛰前后,从南至北相继春耕大忙,为不误农时,皇帝要率百官出宫,到皇家的“一亩三分地”耕地松土。

过去有幅年画,叫《皇帝耕田图》,画中是一个头戴王冠、身穿龙袍的皇帝,手扶犁耙耕田,身后跟着一位大臣,一手提竹篮,一手撒种,牵牛的是身穿长袍的七品县官,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

画上还题了一首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

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

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农坛耕地松土。

从清雍正帝始,这天改为到“一亩园”——今海淀圆明园西侧扶犁耕田。

在日照市黄墩镇山区,这天有闹春牛的习俗,详见拙作《黄墩二月闹春牛》。

北方农家,是日早起,家家用簸萁盛草木灰沿屋撒一圈,再在院内、场院划地作大小不一的圆圈,俗称“打屯子”,也有地方叫“安囤”。

圈外画梯子,圈内撒上五谷杂粮,谓之“上粮”,意求五谷丰登。

合肥一带许多家主兴击物作歌,儿孙相随附和,颇具情味。

歌曰:二月二敲门框,打的粮食没法装。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米面吃不尽,年年大丰收。

其实,人们惦记二月二,祈盼“龙抬头”,归根到底是祈龙赐福。

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好坏对收成起决定作用,这个节日反映了平民百姓对丰收的企盼,希望春风化雨,五谷丰登。

为什么二月二才“龙抬头”?因农历二月是仲春季节,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就要春耕了,“春雨贵如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