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杭信一中何逸冬一、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离)口诀: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3、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4、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2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习题一】(2018•绍兴模拟)下列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2FeCl2+Cl2═2FeCl3B.ICl+H2O═HCl+HIOC.SiO2+2C高温Si+2CO↑D.2Na+O2点燃Na2O2【考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规律【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解答。

【解答】解:A.Fe和Cl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B.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选;C.C和Si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D.Na和O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选:B。

【习题二】(2015春•高安市校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o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B.工业可采用火法炼铜:Cu2S+O2═2Cu+SO2,每生成2mol铜,反应共转移6mol电子C.称取25g CuSO4•5H2O固体溶于7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D.NO和NO2的混合气体共1mol,其中氮原子数为2mol【考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数目计算;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电子守恒法的计算【分析】A.根据转移电子=化合价变化×物质的量计算;B.根据转移电子=化合价变化×物质的量计算;C.根据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计算;D.根据一个分子中含1个氮原子判断.【解答】解:A.1mol Cl2与足量Fe反应,Cl元素由0价降低为-1价,所以1mo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故A错误;B.由方程式可知,每生成1molSO2,有1mol硫被氧化生成SO2,转移电子为1mol ×[4-(-2)]=6mol,故B正确;C.称取25gCuSO4•5H2O固体溶于75g水中,则含硫酸铜为25×=16g,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故C错误;D.因为论NO还是二氧氮还是NO和NO2的混合气体都是一个分子中含1个氮原子,所以NO和NO2的混合气体共1mol,其中氮原子数为1mol,故D错误。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必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必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电解质及其电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NH3、大多数有机物)3、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的电解质(强酸、强碱、大部分盐、活泼金属氧化物)4、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酸、弱碱、水)5、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6、SO2 、NH3 、CO2 、NO2等的水溶液虽然可以导电,但电导电的离子不是其自身产生的,故这些化合物属于非电解质7、金属单质(或石墨)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溶液导电是因为有能自由移动的离子;知识点二离子方程式1.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写—拆—删—查①可以拆成离子形式的有:六大强酸(H2SO4,HCl,HNO3,HBr,HI,HClO4)、四大强碱(KOH,Ca(OH)₂微溶,NaOH ,Ba(OH)2 )、可溶性的盐溶解性口诀:钾钠铵盐硝酸盐,全能溶于水中间,盐酸盐不溶银亚汞,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酸盐类多不溶,易溶只有钾钠铵,碱类能溶钾钠钙钡铵,诸酸多溶解,硅酸不在内。

②微溶物作为反应物时若为澄清溶液拆成离子,若为悬浊液写化学式;若为生成物一般写化学式,并且加沉淀符号;③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不能拆开写,如NaHCO3能拆成Na+和HCO3-;而强酸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要拆开写,NaHSO4要拆成Na+ 、H+ 和SO42-。

④氨水作为反应物,书写成NH3·H2O;氨水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在浓溶液中生成,则书写成NH3↑+H2O,若无加热条件或在稀溶液中生成,则书写成NH3·H2O。

2、“六查”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①“一查”是否符合反应事实。

如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Fe2+而不生成Fe3+。

②“二查”“===”“⇌”“↓”“↑”是否使用恰当。

③“三查”电解质拆分是否正确。

易溶于水的强电解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2.1.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氧化物、纯净物和酸碱盐等。

其中,非金属单质包括碳、硅和氢等元素,金属单质则包括铁和铜等元素。

氧化物可分为碱性氧化物和酸性氧化物,还有其他氧化物如NO、CO、NO2和Al2O3等。

强酸包括HNO3、H2SO4、HCl、HBr、HI和HClO4等,而弱酸则包括H2CO3、H2SO3和CH3COOH等。

强碱包括KOH、NaOH、Ca(OH)2和Ba(OH)2等,而弱碱则包括NH3·H2O和Fe(OH)3等。

此外,还有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等。

2.1.2 分散系及其分类分散系可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和分散质粒子大小进行分类。

常见的胶体有Fe(OH)3胶体(胶粒带正电)、硅酸H2SiO3胶体(胶粒带负电)、蛋白质溶液(如豆浆、牛奶)、淀粉溶液、鸡蛋清、血液和有尘埃的空气等。

胶体的本质特征是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通过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是丁达尔效应,即用一束光或激光照射胶体,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生活中常见的丁达尔效应有清晨树林中的光柱、灯光照射观察到的灯柱和雨后彩虹等。

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是向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到的分散系即为Fe(OH)3胶体。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胶体的性质包括布朗运动,即微小粒子表现出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电泳是一种利用胶体粒子带电来实现移动的技术。

通电后,Fe(OH)3胶体粒子会向阴极移动,导致阴极颜色加深。

电泳还可用于静电除尘和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聚沉是一种物理变化,可通过加入电解质溶液、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或加热来实现。

聚沉应用广泛,如卤水点豆腐、果冻、工业制肥皂和江河入海口沙洲的形成。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氯和钠考点总结(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氯和钠考点总结(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氯和钠考点总结单选题1、下列关于物质的量浓度表述正确的是A.0 .2 mol/L Na2SO4溶液中含有Na+和SO42-总物质的量为0 .6 molB.将62g Na2O溶于水中,配成1L溶液,所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C.用1 L水吸收22 .4L氯化氢(标况下)所得盐酸的浓度是1 mol/LD.10g 98%的硫酸(密度为1 .84g·cm-3)与10ml 18 .4 mol/L的硫酸浓度相等答案:DA.溶液体积未知,无法计算Na+和SO42-物质的量,故A错误;B.62g Na2O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2mol,则配成1L溶液,所得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 mol/L,故B错误;C.用1L水吸收22 .4L氯化氢(标况下)所得盐酸的体积不是1L,无法计算盐酸物质的量浓度,故C错误;D.根据公式c=1000ρωM =1000×1 .84×98%98=18 .4mol/L,则10g 98%的硫酸(密度为1 .84g·cm—3)与10mL 18 .4mol·L—1的硫酸的浓度是相同的,故D正确;答案选D。

2、已知1 .505×1023个X气体分子的质量为8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A.64gB.32gC.64g/molD.32g/mol答案:D根据n=N/N A,计算出1 .505×1023个X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为0 .25mol,结合其质量为8g,利用n=m/M的关系,可得M(X)=32g/mol。

故选D。

3、某化学小组探究卤族元素的性质,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a~d均为浸有相应试液的棉花,夹持装置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具支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Cl2↑+H2OB.若a处变为橙色,b处变为蓝色,说明非金属性Cl>Br>IC.若c处褪色,说明KMnO4与Cl2发生反应D.若d处褪色,说明Cl2具有漂白性答案:AA.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为NaClO,与浓盐酸发生归中反应生成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O+2HCl= NaCl+Cl2↑+H2O,A正确;B.具支试管产生氯气在a处于KBr发生置换反应生成Br2,溶液变橙色,可得氧化性Cl2>Br2,b处氯气和KI 反应生成I2,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可得氧化性:Cl2>I2,但未知I2与Br2的氧化性强弱,无法得到非金属性Cl> Br>I,B错误;C.浓盐酸具有挥发性,HCl气体也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溶液褪色,不能说明是KMnO4与Cl2发生反应,C错误;D.氯气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和NaClO,溶液碱性变弱,酚酞溶液褪色,不是氯气的漂白性造成的,D 错误;故选:A。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梳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二章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物质的分类1.同素异形体:由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

如:金刚石和石墨、白磷(P4)和红磷、氧气和臭氧。

2.分类方法(1)树状分类: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单质:O2、Fe、He等纯净物有机化合物:CH4、葡萄糖、酒精(乙醇)等。

化合物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

无机化合物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

物质盐:由金属阳离子或NH4+与酸根离子结合。

氧化物:只含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

溶液:NaCl溶液、稀硫酸等。

混合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胶体等。

浊液:泥水。

①酸的分类:一元酸:HCl、HNO3、CH3COOH等。

含氧酸:HNO3、H2SO4等。

酸二元酸:H2CO3、H2SO4等。

酸多元酸:H3PO4等。

无氧酸:HCl、H2S等。

强酸:HCl、H2SO4、HNO3、HClO4、HBr、HI等。

酸弱酸:H2CO3、CH3COOH、HClO、HF、H2SO3等。

②碱的分类:一元碱:NaOH、NH3·H2O 等。

可溶性碱:四大强碱和NH3·H2O 碱二元碱:Mg(OH)2、Cu(OH)2 等。

碱多元碱:Fe(OH)3、Al(OH)3 等。

难溶性碱:Mg(OH)2、Cu(OH)2 等。

强碱:KOH、NaOH、Ca(OH)2、Ba(OH)2;碱弱碱:NH3·H2O、Cu(OH)2、Mg(OH)2等。

③盐的分类正盐:既不能电离出H+,也不能电离出OH-的盐,如Na2CO3、CuSO4 等。

盐酸式盐:酸根能电离出H+的盐,如NaHCO3、NaHSO4 等。

碱式盐:能电离出OH-的盐,如Cu2(OH)2CO3等。

④氧化物的分类:依据氧化物的性质,可将氧化物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及不成盐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2、SO2、SiO2等。

碱性氧化物: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粒子直径<1nm1~100nm>100nm 外观均一,透明,稳定均一,透明,介稳体系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实例食盐水Fe(OH)3胶体泥浆水3、胶体:(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Fe(oH)3胶体的制备: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一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实行,并注意对尾气实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实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即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持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六、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相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二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食谱鞣稚⒅(能够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能够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能够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能够对化学变化实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能够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绝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但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实行或反应产物是否准确(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三)看化学用语是否准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四)看离子配比是否准确(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六)看与量相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准确(过量、适量)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三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能够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能够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能够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三、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能够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能够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四、Na2CO3和NaHCO3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与酸反应CO32—+H+HCO3—HCO3—+H+CO2↑+H2OHCO3—+H+CO2↑+H2O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CO32—+H2O+CO2HCO3—不反应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Ca2++CO32—CaCO3↓不反应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转化关系五、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第一节: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化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从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到我们所习惯的日常用品,都离不开化学。

本章将介绍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由不同种类的化学元素组成的。

化学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8种。

通过各种实验和研究方法,科学家们将这些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形成了元素周期表。

二、化学符号与化学式为了便于描述和表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科学家们发明了化学符号和化学式。

化学符号是用拉丁字母缩写表示一个元素的符号,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如水的化学式是H2O。

三、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产生了新的物质(产物),同时消耗了原有的物质(反应物)。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化合反应等。

四、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表现。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类。

1.物理性质是指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无关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进行确定。

2.化学性质是指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相关的性质,例如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等。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进行测试和验证。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原子结构,对理解化学现象和性质变化至关重要。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电子云是由电子构成,电子带负电荷。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性质进行排列的一种化学工具。

元素周期表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元素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模式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三、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是一个基本的化学原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整理

高一化學必修1第二章復習提綱及試題第二章化學物質及變化班別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第一節物質の分類1、物質の分類方法有多種,常見の有:樹狀分類法、交叉分類法等等。

用樹狀分類法將物質分類一般分為:混合物:溶液、濁液、膠體金屬單質:Na、Fe、Cu等物質單質非金屬單質:Cl2、H2、、O2、O3、C60等純淨物酸:HCl、H2CO3等無機化合物堿:NaOH、Ba(OH)2、NH3·H2O等化合物鹽:Na2CO3、NaHSO4、Cu(OH)2(CO3)2氧化物:CO、CO2、CuO等有機化合物:CH3COOH、CH4、C2H6、CH3CH2OH等[練習2、膠體の概念和性質①概念——分散質微粒の直徑大小在1nm~100nm之間の分散系稱做“膠體”。

根據分散劑狀態,可將膠體分為液溶膠,如氫氧化鐵膠體、澱粉溶液;氣溶膠,如雲、霧、煙;固溶膠,如有色玻璃、煙水晶。

②膠體有如下の性質丁達爾效應——丁達爾效應是粒子對光散射作用の結果。

布朗運動——在膠體中,由於質點在各個方向所受の力不能相互平衡而產生の無規則の熱運動,稱為“布朗運動”。

*電泳——在外加電場の作用下,膠體の微粒在分散劑裏向陰極(或陽極)做定向移動の現象。

注意:電泳只是膠粒定向地向電極運動,並沒有凝聚而沉澱。

凝聚——膠體分散系中,分散質微粒相互聚集而下沉の現象稱為“凝聚”。

能促使溶膠凝聚の物理或化學因素有加電解質(酸、堿及鹽)、加熱、溶膠濃度增大、加帶相反電荷の膠體等。

[練習2].下列關於膠體和溶液の說法中,不正確の是 ()A、膠體粒子直徑為1-100nm,比較穩定,無色透明B、往Fe(OH)3膠體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會產生沉澱而後沉澱逐漸溶解C、江河入海口三角洲の形成通常與膠體の性質有關D、濁液、溶液、膠體の本質特徵在於分散質粒子大小不同第二節離子反應1、電解質與非電解質①電解質:在水溶液裏或熔化狀態下能夠導電の化合物,如酸、堿、鹽、水、金屬氧化物等。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_高中化学必修基础知识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_高中化学必修基础知识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_高中化学必修基础知识归纳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高一化学有许多需要记忆的知识,为了同学们在学习高一化学的过程中更加方便,下面就让店铺给大家分享几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一一、化学实验安全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三、离子检验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四.除杂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六、气体摩尔体积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2)主要操作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二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3)、离子共存问题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高一化学必修一第2章知识点总结篇三一、金属活动性Na>Mg>Al>Fe.二、金属一般比较活泼,容易与O2反应而生成氧化物,可以与酸溶液反应而生成H2,特别活泼的如Na等可以与H2O发生反应置换出H2,特殊金属如Al可以与碱溶液反应而得到H2.三、A12O3为两性氧化物,Al(OH)3为两性氢氧化物,都既可以与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可以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四、Na2CO3和NaHCO3比较碳酸钠碳酸氢钠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色态白色晶体细小白色晶体水溶性易溶于水,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易溶于水(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热稳定性较稳定,受热难分解受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与酸反应CO32—+H+HCO3—HCO3—+H+CO2↑+H2OHCO3—+H+CO2↑+H2O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与碱反应Na2CO3+Ca(OH)2CaCO3↓+2NaOH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NaHCO3+NaOHNa2CO3+H2O反应实质:HCO3—+OH-H2O+CO32—与H2O和CO2的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CO32—+H2O+CO2HCO3—不反应与盐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Ca2++CO32—CaCO3↓不反应主要用途玻璃、造纸、制皂、洗涤发酵、医药、灭火器转化关系五、合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金的特点;硬度一般比成分金属大而熔点比成分金属低,用途比纯金属要广泛.。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知识点。

主要内容如下:
1. 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是由
原子组成的稳定结构。

讲解了原子的核、电子的结构以及分子的化
学式表示方法。

2. 元素的性质和周期性:介绍了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如金
属和非金属的区别,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特点。

3. 化合价和化学键:解释了化合价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化
学键的种类和形成原理。

4. 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详细讨论了离子键的特点和形成过程,举例说明了离子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5. 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阐述了共价键的形成原理和特点,给
出了共价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实例。

6. 反应式和化学方程式:介绍了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原则。

7. 化学式的计算:详细说明了化学式的计算方法,例如摩尔比的计算和计算物质的摩尔质量。

本文档对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关键知识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结,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总字数:{字数}
请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以教材或老师的指导为准。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知识,即了解和掌握离子的性质和反应性质。

离子是一种游离状态的物质,可以在水中形成单质,或者比较稳定的复合物、叫做离子溶液。

反应性质指的是离子交换反应的过程,其中某体系中的离子不断进行换位,从而改变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及其组成。

离子的性质是离子的内部构建特性,离子的内部结构是由原子核和原子数决定的,原子核可以分为具有电荷的原子核和无电荷的原子核,而原子数决定了离子质量,由此可以决定离子的相对质量和中子数。

此外,由于离子中还含有原子或分子具有的可溶性性质,因此,离子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会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离子反应性质是指离子交换反应的过程,特别是离子在不同物种之间的换位,这一反应特性已经用于实现多种工程上的分离、结晶和提纯技术。

此外,由于离子运动的推动,从而可以产生有效的热能,从而有助于实现正确的物理及化学反应。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化学第二章知识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A. 物理方法① 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 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① 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胶体)+3HCl② 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 Na2SiO3+2HCl=H2S增大胶粒之间的碰撞机会。

如蛋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4、胶体的性质:①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 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2.1 化学反应的描述1. 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原有物质的化学键破裂并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

2.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的化学反应过程。

化学反应的起始物质叫做反应物,产物是由反应得到的新物质。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物质守恒和电荷守恒的要求,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必须相等。

当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不等时,需要进行平衡处理,使得反应方程式满足物质守恒原理。

4. 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通过调整反应物和产物的系数,使得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量相等,从而达到化学方程式的平衡,这个过程叫做配平化学方程式。

5.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化学式和化学符号来表示。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用箭头表示反应方向,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用在反应方程式的上下标表示。

2.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释放出能量,反应过程温度升高的反应。

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中吸收能量,反应过程温度降低的反应。

2. 化学反应中的焓变化焓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为热化学基本量。

焓变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焓值的变化。

焓变可以分为焓增、焓减和焓无变化三种情况。

3. 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化学反应中的热变化可以通过反应物和产物的焓值来计算。

当焓增时表示放热反应,焓减时表示吸热反应。

物质的焓变化是其宏观性质的反映。

4.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是指化学反应在恒压下的焓变化。

热效应可以用来判断反应的放热或是吸热,以及反应的放热或吸热程度。

5. 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表示化学反应的热化学图是指用焓数值和反应物质量的关系对化学方程式进行定量描述。

热化学图可以通过焓变计算反应物质和产物的热变化。

2.3 化学能及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化学反应的能量来源于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知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1、由组成分类:2、由是否发生电离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粒子胶体2、胶体的分类:分子胶体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Fe(O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液溶胶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气溶胶固溶胶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Fe(OH)3溶胶A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A、物理方法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化学方法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Fe(OH)3(胶体)+3HCl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4、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

【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
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