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
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
•1664 •光明中医2021 年 5 月第 36 卷第10 期 CJGMCM May 2021. Vol 36. 10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张荆柳1莫廷2罗声水1谢燕和1李光明1摘要:目的探究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时间 2019年7月一2020年10月,采用抛硬币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应用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
比较分析临床疗效、膝关节J0A评分、W0M A C膝骨关节炎评定量表、V A S评分等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疾病治疗总有效率39例(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30例(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的J0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 治疗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5);治疗前2组的W0M A C膝骨关节炎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生理功能、疼痛、综合积分等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〇.〇5);治疗前2组的V A 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V A 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方氏头皮针飞针治疗,可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取得极佳的疾病治疗效果,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情况,安 全有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氏头皮针飞针;痹证doi : 10. 3969/j. issn. 1003-B914.2021. 10. 042 文章编号:1003-8914(2021)-10-1664^03Clinical Observation of Fang's Scalp Needle Flying 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Z H A N G J i n g l i u1M O T i n g2L U O S h e n g s h u i1X I E Y a n h e1L I G u a n g m i n g'(1.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Tanzhong People’ s Hospital of Liuzhou,Guangxi,Liuzhou 545007 , China;2.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anzhong People’ s Hospital of Liuzhou,Guangxi, Liuzhou 545007,China)A 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Fang* s scalp needle flying needle in the treatment of knee osteoarthritis. Methods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coin tossing from July 2019 to October 2020,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Fang* s scalp needle flying needle,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acupunctu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JOA score of knee joint, WOMAC knee osteoarthritis rating scale and VAS scor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97. 50% (39cas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75. 00% (30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r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 05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JOA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but after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 P < 0. 05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WOMAC knee osteoarthriti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but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pain, and comprehensive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treatment (P <0. 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VAS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but VAS sco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showing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 05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using Fang ’ s scalp needle flying needle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knee osteoarthritis, achieve excellent disease treatment effect, improve the pai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is safe and effective, and has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Key w ords:knee osteoarthritis;Fang’s scalp needle flying needle; arthromyodynia当前社会的发展中,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且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骨关节疾病,主要经骨质增生、膝关节软骨变性而成,是常见于老年人群中的疾病,男女患者都有涉及m。
方氏头针为主治疗帕金森病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方氏头针为主治疗帕金森病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探讨方氏头针治疗帕金森病(PD)失眠症的疗效。
方法: 123例PD失眠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60例给予美多巴治疗,观察组63例采用美多巴联合方氏头针治疗;疗程4周。
对比两组患者持续睡眠时间进行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08%,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PD失眠症采用美多巴联合方氏头针治疗,对其持续睡眠时间具明显改善作用。
【关键词】方氏头针;帕金森病;失眠症【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6-0266-02PD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变性疾病之一,患者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异常等[1~2]。
PD患者临床大多伴有失眠症,该病已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我院本次对收治的123例PD失眠患者给予了不同治疗方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123例PD失眠患者依据自愿选择治疗方式不同分组,其中60例选择美多巴治疗设为对照组,其余63例选择美多巴联合方氏头针治疗设为观察组;两组男、女性例数分别为70、53例,平均年龄为(64.8±2.7)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英国帕金森病脑库的原发性帕金森病诊断标准[3]。
失眠症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执行。
两组年龄、性别等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①两组均给予每天3次每次125mg~250mg美多巴的口服治疗,具体用药剂量临床应依据患者病症情况与病程确定。
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方氏头针治疗,首先选准伏象头穴区、信号穴区、运平穴区、思维穴区以及记忆穴区,再将穴位区皮肤常规消毒后,选择华佗牌0.40mm×15 mm毫针,医者利用拇指、食指与中指在距针尖10mm位置夹紧针,确保针体能垂直进针,注意进针方向应与穴位垂直。
运用方氏头针从心肝论治失眠
运用方氏头针从心肝论治失眠方氏头针治疗失眠取穴示意图。
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以镇静药及抗精神病药为主,如艾司唑仑、氯氮平等,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性、依赖性及戒断效应等不良反应,亦可产生宿醉效应。
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安军明主任运用针灸从心肝论治失眠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方氏头针由已故陕西名中医方云鹏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传统针灸学、西医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发明的,1978年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科研成果。
方氏头针有别于传统头皮针理论,通过针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外表投影的特定刺激点来治疗疾病,对精神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疗效显著。
安军明是方氏头针流派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全面继承了方氏头针理论体系,发表了多篇方氏头针相关论文。
根据生物全息理论,大脑可视为一个独立的全息单位,不同穴区对应着相应脏腑,针刺头皮部穴区可调理相对应的脏腑功能,这与中医“头者,身之元首,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皆上归于头”及“头为元神之府”之说相契合。
安军明临床治疗失眠症,多从心肝论治,以方氏头针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穴必先取之,选取伏象头部、伏象腰骶部、伏脏上焦、倒像上部、书写、记忆、信号、思维,收效甚佳。
在方氏头针理论中,伏象为总运动中枢,为人体神经机能反射区,而伏象可调节全身经气活动;伏脏为总感觉中枢,代表了全身内脏情况,并对精神、情绪、记忆等起调节作用。
针刺伏象头部、伏脏上焦可调节失眠患者精神状态。
倒像与伏象作用相近。
书写穴位于额上回、额中回后部,中央前回前上部,可调节和维持身体机能平衡。
记忆穴位于角下叶的角回中,可醒脑调神。
信号穴在颞上回后部1/3处,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
思维穴位于额下回与额中回前端正中处,是进行思维活动的集中场所和核心部位,该穴可调节人体精神、记忆、思维等活动。
针刺上述诸穴可扶正祛邪、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调和阴阳之作用,从而治疗失眠。
手法是针刺治疗的灵魂。
独特的进针方法,即飞针直刺法,其特点是“稳、准、狠、快”。
方氏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28例疗效观察
方氏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28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方氏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56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28例予体针针刺治疗,选取穴位为双侧肾俞、关元俞、腰阳关及委中、阳陵泉;治疗组28例采用方氏头皮针治疗,选取穴位为伏象冠矢点、伏象腰区、伏脏记忆(双)、信号(双)、思维。
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差异。
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642%,高于对照组的785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方氏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慢性腰肌劳损;方氏头皮针;针灸慢性腰肌劳损又称为腰部肌筋膜炎,其主要是运动损伤、物理因素刺激等引起腰部浅表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1],是临床功能性腰痛不适的常见病因,其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
该病可随天气变化或因劳累后而反复发作。
长期的慢性炎症可使肌肉纤维发生变性,日久则逐渐形成机化、粘连,甚至瘢痕形成[2-3],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
临床治疗主要以物理方法对症治疗为主,主要有推拿按摩、超短波、针灸、拔罐等。
笔者采用方氏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病例为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至我院就诊的56例患者。
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组,其中对照组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为(376±112)岁,病程3~42个月,平均病程为(183±72)个月;观察组共28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为(381±108)岁,病程4~40个月,平均病程为(185±76)个月。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关于腰肌劳损的诊断。
[JP]13纳入及排除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18~60岁之间,并除外腰椎体器质性病变如腰椎肿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并排除凝血障碍、严重器质病变等情况。
新针刺疗法方氏头针
新针刺疗法方氏头针本报记者周颖在广东省中医院大针灸科,不仅有当地特色的传统中医疗法,还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传统疗法,方氏头针就是其中的一种。
该科医师江维介绍,方氏头针是通过针刺头皮的刺激点以治疗全身疾患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具有止痛、消炎、镇静、解痉、降压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内、儿、妇、外、皮肤、五官等科,特别是对运动、神经、循环等系统的疾病疗效更佳,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
方云鹏创方氏头针方氏头针又叫“陕西头皮针”,是已故陕西名老中医方云鹏教授独创的。
他将整个头部整体分为“伏脏、伏象、倒脏、倒象”4个部分和11大中枢,有别于传统针灸的头皮针理论,其治疗体系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并率先将这一疗法应用于临床。
1958年,方云鹏为一位外感患者针刺头部的承灵穴时,意外地获得了治好腰痛的效果,由此激发了他探索头皮针的兴趣。
经无数的亲身试验和临床验证,他陆续在头皮部位又发现了许多特定的刺激点,进而提出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外表的投影区作为刺激点,来治疗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设想。
又经临床反复观察,终于开辟了头皮针治疗全身疾病的新途径。
1970年,该疗法在陕西省推广,后传播到全国各地。
1978年,方氏头针在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上荣获奖励。
1982年,方云鹏撰写的《头皮针》专著由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
刺穴引气直达病所方氏头针认为头为“身之元首,人神之所治,气之精明”,头皮层不仅存在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系统,而且还存在着一个尚不为人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能调节全身的脏腑功能。
针刺头部穴位,可以产生“得气”感反应。
这种针感现象沿经络传至躯干、四肢,从而“引气直达病所”和“气至而有效”,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氏头针取穴完全在头骨外面,头皮组织密度大,韧性强,肌肉薄,无大血管及神经通过,安全性好,较少发生断针、滞针现象。
加之特有的“飞针”手法,进针速度快,疼痛少,病人耐受性好。
江维说,方氏头针可以用来治疗全身性疾病,调节皮肤及内脏的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疾病。
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临床疗效观察
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的疗效。
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治疗组采用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谷维素片10mg,1日3次;维生素B片20 mg,1日3次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3.4%和95.0%,对照组分别为48.3%和78.3%,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
结论: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 方氏”头皮针;普通体针;梅核气梅核气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
现代医学称之为咽部神经官能症、咽部异感症。
本病女性多见[1]。
可同时兼见神经官能症的表现,如焦虑、抑郁、头晕、心悸、失眠等。
西医学目前以对症处理为主,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很多患者因为在西医耳鼻咽喉科治疗一段时间后疗效不佳,转而求治于中医。
笔者应用头皮针配合传统体针治疗梅核气35例,疗效满意,并与常规西药治疗即口服谷维素片、维生素B片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__年6月至20l7年9月本院中医针灸科70例梅核气患者,根据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详见表l。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别人数性别平均年龄(岁)平均病程(周)男女治疗组对照组35351816171941±542±54.7±1.64.5±1.51.2诊断标准根据《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的诊断标准[2]:咽部异物阻塞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空咽时症状明显,进食时反而消失,不碍饮食;食管、咽喉、颈部及其周围组织和全身详细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符合失眠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均可纳入。
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PPT课件【92页】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部以上的皮肤感觉 和大脑思维。上焦前2cm、发际上1cm、发际下0.5cm为头部,颈部重叠于其 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际上2cm作为1个点,再从发际上3.5cm、额 正中线旁开1cm作为1个点,两点连线即“伏脏”的上肢,分为上臂、下臂、 手部,各占0.5cm;上焦后1cm、发际上2cm、发际下0.5cm为胸部。
2、颅骨外膜:
致密坚韧,与颅骨疏松连接,止于骨缝,紧 密固定于骨缝。
3、头皮肌肉:
肌肉名称
枕额肌
枕额肌 额腹
枕额肌 枕腹
颞顶肌
颞肌
耳前肌 耳上肌 耳后肌
位置 前额 头后
起点
降眉间肌 皱眉肌
眼轮匝肌
乳突 上项线
太阳穴
颞筋膜
耳前方 耳上方 耳后部
颞筋膜 颞筋膜 乳突
止点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耳轮前部
1955年他率先将针灸应用于外科小手术镇痛中。陕西头皮针从1958年萌 芽至1970年成熟,历经13年。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关于《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制定
为了便于头针的国际交流推广: 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制定了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1984年6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 1989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会议; 1991年颁布于世界。
2、 “倒脏”(感觉中枢)
部位: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可将倒脏分为3等分,由上而下 依次称为下部(下焦)、中部(中焦)、上部(上焦)。下部主治下焦病和对侧下 肢感觉障碍,中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 觉障碍,上部主治上焦病和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 上肢及胸以上的皮肤感觉和大脑的思维。上焦 前2cm,发际下0.5cm,发际上1cm为头部。颈 部重叠于其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 际上2cm作为一个点,再从额正中线旁开1cm, 前额发际上3.5cm,作为一个点,两点连线即 伏脏上肢。分为上臂、下臂和手部,约各占 0.5cm。上焦后1cm,发际下0.5cm,发际上 2cm为胸部。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
(3)躯干部:一由冠矢点到人字缝尖为伏象的 躯部。这一部分是从颈下的上背部开始,到下 臀部总约14cm。把躯干部分为3段:即背部、 腰部、臀部。背部由冠矢点起分上中下三部分, 各部长为2cm,总长为6cm。腰部分为上下两 部,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臀部分为 上下两部,各部分长为2cm,总长为4cm。各 部分左右宽度分别是:肩部4cm,背部3cm, 腰部2cm,臀部3cm。
主治:失用症、末梢神经炎、共济失调、手指认识 不能、指端红痛症、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意外等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
6、失忆:以人字缝尖为顶点,向左前下方和右前下方分别划一 条直线,与矢状缝成60°角,在这条直线上,离人字缝尖约 7cm处 主治:头昏、头木、浮肿、大脑发育迟缓、脑炎后遗症、失 读症、失写症、记忆力减退、头痛。耳鸣心悸、气短、腰酸 腿疼、遗精等
一、伏象穴区 伏象穴区位于人体头顶的骨缝,以冠矢点
前为头部,冠状缝为上肢,矢状缝为躯干,人 字缝为下肢,酷似一个趴着的人形。因为伏象 位于人体最高点,属于阳中之阳,是人体经络 系统功能联系“阳中枢”。《内经》云:“在 天成象,在地成形”,故名伏象。
第十九章方氏头皮针
1、伏象穴区的解剖 人的颅骨由8块组成,骨与骨之间形成骨缝系统,在头顶部 有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顶颞缝。缝与缝之间形成交接 点,分别是冠矢点、人字缝尖、翼点和星点。矢状缝是人形 穴位的躯干部,冠状缝是该人形穴区的左右上肢,人字缝是 左右下肢,冠矢点即为前囟处,冠矢点部位,相当于伏象的 颈椎部与胸椎部之交界处;冠矢点之前,则相当于伏象的头、 颈部。在顶骨的前下角,冠状缝和颞顶缝相交之处,叫做翼 点,相当于人形穴区的手指尖。人字缝与矢状缝相交之处, 称为人字缝尖,即是后囟处,相当于人形的尾椎尖部。顶骨 的后下角,人字缝与顶颞缝相交之处,称为星点,相当于人 形穴区的足趾尖。
第十九章 方氏头皮针
(4)下肢部:从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 点,大约长为9cm,将一侧下肢部定出髋膝踝 3点:由人字缝尖向下至髋点,长为1.5cm。 髋点到膝点长为3cm,膝点到踝点长3为cm, 踝至足趾尖长1.5为cm
3、伏象穴区的作用与主治 伏象为“总运动中枢”,或“总经络中 枢”。是人体神经功能的集中反映,支配着全 身的运动神经功能。针刺头部伏象穴区的各个 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全身相应部位的疾病。特 别是对于神经系统、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的疗 效,尤为显著。
2、伏脏穴区主治 伏脏穴区之穴位,主要用来治疗内脏和 皮肤感觉异常疾病。对全身皮肤的痛、触、冷、 热、麻、痒、紧束之类异常疾病。
理论基础------倒象与倒脏穴区
一、命名
倒象和倒脏穴区,实际上就是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和感 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倒象穴区即运动中枢,共有两区, 分别位于左右两侧中央前回部位,以管理躯体、四肢运动功 能为主。倒脏穴区,即感觉中枢,亦有两区,分别位于左右 两侧中央后回部位,以管理躯干、四肢皮肤感觉功能和内脏 功能为主。穴区内,不很规则的排列。从头部向下,依次分 为倒象或倒脏的下肢、躯干、上肢、颈部和头部。因其上下 位置的倒置,犹如一个倒立的人形缩形图,位于头皮部,故 定名为“倒象”和“倒脏”。
1、思维:两额骨隆突之间,即由眉间棘直上3cm处 主治:智力减退、痴呆、癔症、大脑发育不全、精 神分裂、神经源性头痛、高血压、神志不清、神经 衰弱、记忆了减退、失眠、胃溃疡等。 2、说话:在眉中与耳尖连线中点 主治:运动性失语、发音困难、口吃、舌肌麻痹、 假性延髓性麻痹、唇肌麻痹、大脑发运迟缓等 3、信号:在由耳尖至枕骨外粗隆上3cm处划一条线, 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界点 主治:感觉性失语症、癫痫、失眠、神经性头痛、 癔症、精神病、理解能力减退等
针灸之花——头皮针的前世今生
针灸之花——头皮针的前世今生针灸推拿网5篇原创内容公众号头皮针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方云鹕临证经验编者:“方氏头皮针”是方云鹏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
因方医师在蓝田县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故“头针”被人们誉为“蓝田头针”。
1976年,考虑到头针,主要只是在头部的“头皮”部分针灸,故又改名头皮针,为了有别于兄弟省市同期出现的头针等,也方氏将其更名为“陕西头皮针”陕西头皮针的创始人名方云鹏,方氏原本在德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九年制医学院学习,打下降扎实的西医基础,解放初被称为“西安一把刀”。
后在1958年因一特殊病例,开始注意头部具有特殊功能穴位的研究。
1969年下放农村时开始对头皮针(当时叫“头针”)的大量使用及研究推广。
1976年,考虑到头针的进针部位以头发覆盖的头皮部为主,方氏正式将自己创立的头针治疗体系命名“头皮针”。
在头皮针的研究中,方氏提出的伏脏伏象理论是对中医脏腑辨证以及形象理论的深入发展。
它完善了总经络中枢与末稍经络中枢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经络理论的补充与发展。
因其有独到的功效,方氏头皮针理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方云鹏简介:方云鹂,男,河南省淮阳人,生于1909年。
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早年从事西医外科工作。
1948年开始自学中医针灸,I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1958年10月在西安市《卫生通讯》上发表了题为《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的论文,先后编著《针灸万年历》、《针灸日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环钟图及其应用》等书。
并将《针灸万年历》改编成BASICI程序,输入微型电子计算机,方氏致力于中西医结合治病,对“头皮针”等新的针灸方法,深入研究并在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均已著书出版。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在临床实践之中,方氏发现头部存在着未被经络学说和神经学说包括的穴区。
经过数以万计的患者,150多种疾病的治疗观察,使头皮针穴区不断完善,共发现7个穴区,21个可用于治疗疾病的大脑皮质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的投射区,并对其理论作了一些探讨。
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评价
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评价目的:观察分析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体针疗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 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抑郁和焦虑评分、患者满意度和止痛时间。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29/30)和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 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抑郁和焦虑评分、患者满意度和疼痛停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指带状疱疹患者治愈后皮损区出现疼痛超过3个月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是带状疱疹患者康复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深在性疼痛或自发性灼痛、跳痛,异常性疼痛、瘙痒及感觉过敏,阵痛性刀割灼痛或者疼痛,单侧发病[1-3]。
研究表明,带状疱疹结痂后1个月、3个月和1年PHN发病率分别为19.2%、7.2%和3.4%,且常发于老年患者,一旦发生很难治愈,给患者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5]。
本文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研究方氏头皮针结合体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本院治疗的6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头皮针镇痛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头皮针镇痛机制研究文献综述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贵阳 550000疼痛是一种患者的主观感受,不容易控制住,通常不会致命却让人非常煎熬。
既可以是疾病出现造成的并发症,也可以是引起某些疾病的诱因,但不论哪种,都是人体健康状况的警钟,需要予以重视。
且疼痛的发病率占中老年人群的20%-50%,远远高于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对于多数人来说,最难熬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疾病带来的感官上的痛,其难以忍受与极其痛苦的特性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成为了十分普遍而重要的社会问题。
一、头针选择依据从现代生理学理论来看,头针以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为选穴依据,在头部特定区域基于一些针刺刺激,皮下的感觉系统就会产生冲动,传导到相应的脑区去发挥作用,激活系统,释放和抑制神经冲动。
从祖国医学文化中看,头部和人体的经络系统息息相关,头为诸阳之会,也是经络聚集之地,统领肢干和诸脏腑。
刺激头部的穴位,从神经系统来讲,可以兴奋与激活相应的脑区,产生神经冲动,抑制痛觉传导。
从经络理论来讲,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气血和则百病消,故选取头针来研究镇痛是非常可行的。
二、针刺镇痛机制针刺治疗作为一种相对安全、无副作用的绿色疗法,其经过实践检验的疗效充分证明了它对镇痛发挥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成了现代社会人们好奇的内容,尤其是在循证医学非常流行的当下,是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也是证明祖国医学不是“伪科学”,而是真正有效更有确凿证据的重要手段,研究它,不仅可以让国人了解我们的传统精华医学,也可以为针刺的传播和发扬作贡献。
目前关于针刺镇痛的机制已有不少研究,更有不少的大家出版了很多相关作品,如韩济生院士主编的《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一书中就写到了一些镇痛机制的研究和思想。
目前关于镇痛机制的研究尚未盖棺定论,但已有几种较为公认的研究结论,如针刺会促进分泌内源性镇痛物质如阿片肽,或通过抑制疼痛上行传导或促进下行抑制系统达到镇痛效果,以及通过脑成像观察脑功能分区在镇痛时产生的作用。
方氏头皮针
“陕西头皮针”是方云鹏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
因方医师在蓝田县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故“头皮针”被人们誉为“蓝田头皮针”。
1976年,为了有别于兄弟省市同期出现的头针、耳针、手针等,方氏将其更名为“陕西头皮针”。
1958年,方云鹏为一位外感患者针刺头部的承灵穴时,意外地获得了治好腰痛的效果,激发了他探索头皮针的兴趣。
经无数次的亲身试验和几千例患者的临床验证,陆续在头皮部位又发现了许多特定的刺激点,进而提出以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外表的投影区作为刺激点,来治疗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设想。
又经临床反复观察,终于探索出针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外表的投影区的作用刺激点,经临床反复观察,又探索出针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表面投影区的特异刺激点,开辟了头皮针治疗全身疾病的新途径。
“蓝田头皮针”问世后,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在省内各地成立了“头皮针”科研协作机构。
西安市第四人民医院“头皮针刺麻醉的临床研究”,应用头皮针麻醉施行子宫切除术100例,优良率达到80%以上;3000例其他手术也取得了较好效果(《1949~1977年陕西省科研重要成果汇编》内部刊物,下同)。
陕西省蓝田县卫生局科教组《头皮针治疗100例脑血管意外疗效观察》,其总有效率为98%;渭南地区中西医结合研究组头皮针办公室和方云鹏合写的《头皮针治疗557例高血压病近期疗效观察》,总有效率达92.2%。
120例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角膜斑翳等眼科疾患的治疗,均经实验研究,证实头皮针可以提高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性,为治疗脑血管意外找到了新的途径。
方云鹏曾与陕西华山冶金医专郭文郁进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头皮针特定穴位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液灌注量,降低血管张力的作用。
并在临床中发现,头皮针可使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有良好的改善。
“陕西头皮针”是针刺头皮的刺激点,以达到治疗全身疾患为目的的新型针刺疗法,具有止痛、消炎、镇静、解痉、降压、止痒、抑菌、强心、急救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内、儿、妇、外、皮肤、五官等科,特别是对运动、神经、循环等系统的疾病疗效更佳,可治疗150余种疾病,具有易、便、廉、验的特点。
方氏头皮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7 Vo1.17 No.30184方氏头皮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赵瑞国(莱州市妇幼保健院针灸科,山东 烟台)摘要:目的观察方氏头皮针、口服氟哌啶醇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方氏头皮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氟哌啶醇治疗,两组各治疗30天,并于治疗开始的第15天、30天、120天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治疗组第15天、30天、120天有效率分别为80.0%、93.3%、86.7%,对照组第15天、30天、120天有效率分别为50.0%、60.0%、4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方氏头皮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针刺疗法;方氏头皮针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7.30.121本文引用格式:赵瑞国.方氏头皮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0):184-185.0 引言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少年儿童时期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本病多发生于2-15岁,表现为难以自控的快速、反复、不自主的、无目的单一或多部位肌群收缩,如皱眉、挤眼、蹙额、耸鼻、歪嘴、口角抽搐、抬肩、摇头、扭颈、躯干或肢体抽动、不自主发声或骂人,讲脏话。
可表现为简单的肌肉抽动,也可表现为复杂的不自主活动。
经常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想法和动作、情绪和行为异常以及学习成绩差等。
目前,本病治疗缺乏特效药物,临床上以氟哌啶醇为首选,但该药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较多,家长及患儿不易接受,临床依从性差,容易产生耐药性。
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具有明显的优点,我们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方氏头皮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与口服氟哌啶醇治疗进行对照,来验证方氏头皮针治疗本病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0例病人均为莱州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病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方氏头皮针治疗组与口服氟哌啶醇对照组。
5-方氏头皮针的临床应用概况
2、 “倒脏”(感觉中枢)
部位: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可将倒脏分为3等分,由上而下 依次称为下部(下焦)、中部(中焦)、上部(上焦)。下部主治下焦病和对侧下 肢感觉障碍,中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 觉障碍,上部主治上焦病和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
4、“伏脏”的主治作用
“伏脏”是全身感觉神经的集中反映区,主要用于治疗内脏疾患。另外,对 全身皮肤的痛、触、冷、热、酸困、麻痒等不适之感也有显著的疗效。
二、 “倒像”和“倒脏”
“倒像”和“倒脏”分别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 影。
1、 “倒像” (运动中枢) 部位:从眉顶枕线的中点向后1.25cm处作为1个点,从眉耳枕线的中
方氏头皮针的实践 经络解剖学基础
临床实践
西医解剖 学基础
方氏头皮针
中医经络
方氏头皮针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医经络、西医解剖学 基础上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临床实践基础
1958年,方氏为患者治疗感冒针刺承灵穴(足少阳经穴,主治头 痛、眩晕、目痛、鼻塞、鼻衄)时意外的治好了患者的腰痛,受到极 大启示。
象。冠矢点前为颈、头部,冠矢点为颈、胸椎交界处,冠状缝为左右上肢, 矢状缝为躯干,人字缝尖相当于尾骨尖,人字缝为左右下肢。
2、“伏像”的主治作用 “伏像”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针刺“伏像”的相应部位,可以治疗
全身疾病,特别对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效果显著。
3、 “伏脏”的定位 从额正中线、沿发际向两侧至左右额角,各分上、中、下3部分,称“上焦”、
2、颅骨外膜:
致密坚韧,与颅骨疏松连接,止于骨缝,紧 密固定于骨缝。
方氏头皮针
理论基础------伏象与伏脏穴区
一、伏象穴区 伏象穴区位于人体头顶的骨缝,以冠矢 点前为头部,冠状缝为上肢,矢状缝为躯干, 人字缝为下肢,酷似一个趴着的人形。因为伏 象位于人体最高点,属于阳中之阳,是人体经 络系统功能联系“阳中枢”。《内经》云: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故名伏象。
1、伏象穴区的解剖 人的颅骨由8块组成,骨与骨之间形成骨缝系统,在头顶部 有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顶颞缝。缝与缝之间形成交接 点,分别是冠矢点、人字缝尖、翼点和星点。矢状缝是人形 穴位的躯干部,冠状缝是该人形穴区的左右上肢,人字缝是 左右下肢,冠矢点即为前囟处,冠矢点部位,相当于伏象的 颈椎部与胸椎部之交处;冠矢点之前,则相当于伏象的头、 颈部。在顶骨的前下角,冠状缝和颞顶缝相交之处,叫做翼 点,相当于人形穴区的手指尖。人字缝与矢状缝相交之处, 称为人字缝尖,即是后囟处,相当于人形的尾椎尖部。顶骨 的后下角,人字缝与顶颞缝相交之处,称为星点,相当于人 形穴区的足趾尖。
伏 象 头 部 侧 面 图
2、伏象穴区的定位 (1)头颈部:头部上下长为2cm,左右宽为2cm。颈部上下长 为2cm,左右宽为1cm。因为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约有 1cm的相互重叠。所以,头颈部在冠矢点前,约总占3cm。 (2)上肢部:要定准上肢部的位置,首先将一侧上肢分为肩、 肘、腕3点。再从冠矢点开始沿冠状缝向下至颞顶缝,其长为 11cm。冠矢点至伏象上肢的肩点,长为2cm;肩点至肘点长 为3.5cm,肘点至腕点长为3.5cm,腕点至手指尖,长为2cm (以上为一侧定位,另一侧与此相同,故省略,以下各部定 位,凡涉及双侧穴区或穴位,均同此)
(4)下肢部:从人字缝尖,沿人字缝向下至星 点,大约长为9cm,将一侧下肢部定出髋膝踝 3点:由人字缝尖向下至髋点,长为1.5cm。 髋点到膝点长为3cm,膝点到踝点长3为cm, 踝至足趾尖长1.5为cm
图文结合,揭秘神奇的方氏头皮针(干货)
图文结合,揭秘神奇的方氏头皮针(干货)本头针穴名体系是陕西省方云鹏根据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所创立的。
该体系以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为主,又有颅脑各个功能中枢的相应头穴名称。
其头针穴名主要是根据神经系统原理制定的,同时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点。
在穴区定位之前,首先必须掌握颅骨解剖标志和生理功能,同时要掌握基本定位的2条标定线。
眉顶枕线:由眉间中点(印堂穴)经头顶矢状缝至枕骨外粗隆(脑户穴)的连线。
是大脑两半球分界线。
成人一般平均为33厘米,按同身寸计算为1尺2寸(33厘米可理解为33等分,在临床上宜根据人的头形和大小,灵活掌握)。
眉耳枕线:由眉间中点经耳至枕骨外粗隆的连线。
成人一般平均为26.4厘米,按同身寸为9寸6分。
大脑位于此线之上,小脑位于此线后1/3的下面。
翼点:在顶骨的前下角,冠状缝和蝶顶缝相交之处。
星点:在顶骨的后下角,人字缝与顶颞缝相交之处。
【穴区】方氏头针疗法的穴区,主要由四个中枢刺激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和十一个皮层功能刺激穴(思维、记忆、说话、书写、运平、信号、听觉、嗅觉、视觉、平衡、呼循)所组成。
其中伏象和思维为单穴区,余均为双穴区。
一、伏象又名总运动中枢,简称总运。
该区分布着许多与全身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
连接这些刺激点,则形成一个伏着的人体缩影,故而命名为“伏象”。
【定位】伏象穴区其形状恰如四肢张开之人体缩影,位于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之间。
穴区按人体部位命名而分为头颈部、上肢部、躯干部和下肢部四个分区,具体定位如下。
1、头颈部:在冠矢点前,总长3厘米。
其中头部上、下长为2厘米,左、右宽为2厘米;颈部上、下长为2厘米,左、右宽为1厘米。
头部下面和颈部上面有1厘米左、右的相互重叠。
2、上肢部:分肩、肘、腕、指四点。
部位为从冠矢点沿冠状缝向下,至翼点,总长11厘米。
其中,肩点至冠矢点长为2厘米,肘点至肩点长3.5厘米,腕点至肘点长为3.5厘米,指点至腕点长为2厘米(以上为一侧定位,另一侧相同,后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伏脏”的主治作用
“伏脏”是全身感觉神经的集中反映区,主要用于治疗内脏疾患。另外,对 全身皮肤的痛、触、冷、热、酸困、麻痒等不适之感也有显著的疗效。
二、 “倒像”和“倒脏”
“倒像”和“倒脏”分别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 影。
1、 “倒像” (运动中枢) 部位:从眉顶枕线的中点向后1.25cm处作为1个点,从眉耳枕线的
2、颅骨外膜:
致密坚韧,与颅骨疏松连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骨缝,紧 密固定于骨缝。
3、头皮肌肉:
肌肉名称
枕额肌
枕额肌 额腹
枕额肌 枕腹
颞顶肌
颞肌
耳前肌 耳上肌 耳后肌
位置 前额 头后
起点
降眉间肌 皱眉肌
眼轮匝肌
乳突 上项线
太阳穴
颞筋膜
耳前方 耳上方 耳后部
颞筋膜 颞筋膜 乳突
止点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帽状腱膜 耳轮前部
1955年他率先将针灸应用于外科小手术镇痛中。陕西头皮针从1958年萌 芽至1970年成熟,历经13年。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关于《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的制定
为了便于头针的国际交流推广: 1983年在中国针灸学会的主持下,制定了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1984年6月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穴名工作会; 1989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会议; 1991年颁布于世界。
(2)中焦:是指脐以上、横膈以下腹部内 脏,还包括躯干皮肤感觉,占1.5cm。
(3)下焦:是指脐以下的腹部内脏,还包括泌尿、生殖系统和脐以下的腹部 及下肢皮肤感觉。在下焦前1.5cm、发际上1.5cm、发际下0.5cm为小腹、臀 部和髋部;下焦后0.5cm、发际上2cm、发际下1cm为膝至踝部;发际下 1.5cm为足部。
2、 “倒脏”(感觉中枢)
部位:相当于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内脏疾病和对侧肢体感觉障碍。在临床上,可将倒脏分为3等分,由上而下 依次称为下部(下焦)、中部(中焦)、上部(上焦)。下部主治下焦病和对侧下 肢感觉障碍,中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觉障碍,上部主治中焦病和对侧上肢感 觉障碍,上部主治上焦病和对侧头面部感觉障碍。
引言
头皮针是针刺头皮组织中特定部位和区域,而达到治疗疾病 的一种方法。近40多年来头皮针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 确切,深受欢迎。
方氏头皮针发明人方云鹏(1909-1990),河南准阳人.
1952年进修于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曾任西安市中医院外科和针 灸科主任,西安市政协委员,中国全息生物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针灸 学会副主任委员。
足少阳胆经16个: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 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头临泣、目窗、正营、 承灵、脑空、风池
经外奇穴1个: 四神聪
三、解剖学基础
皮肤
皮下脂肪组织
1、头皮组织
枕额肌:由额腹和枕腹两 个肌腹组成。
帽状腱膜:连接枕额肌的 厚纤维被膜
腱膜下疏松组织:将帽状腱 膜与颅骨外膜分开。
自此,从无意的发现到有意,通过对这些意外疗效的穴位积累研究, 总结出了 “伏像”、 “伏脏”、 “倒像”、 “倒脏” 以及其他中枢 穴位。
二、经络学基础
十二条经脉和奇经八脉共有8条行于头皮针的治疗区,通过经脉循行, 联络四肢百骸,构成人的整体,在病理和生理上与头部密切相关。
前 额: 足阳明胃经 督脉
方氏头皮针的实践 经络解剖学基础
临床实践
西医解剖 学基础
方氏头皮针
中医经络
方氏头皮针是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医经络、西医解剖学 基础上的一种治疗方法。
一、临床实践基础
1958年,方氏为患者治疗感冒针刺承灵穴(足少阳经穴,主治头 痛、眩晕、目痛、鼻塞、鼻衄)时意外的治好了患者的腰痛,受到极 大启示。
一一 二
引方 言氏
头 皮 针 的 实 践 经 络 解 剖
三四
方方 氏氏 头头 皮皮 针针 的的 定操 位作 与方 主法 治
五六
方
方
氏
氏
头 皮
头 皮 针
针
的
选
穴
穴
区
与
与
配
国
穴
际
标
准
方
案
七八
方方 氏氏 头头 皮皮 针针 的的 作注 用意 机事 理项
九十
方方 氏氏 头头 皮皮 针针 的的 特临 色床
应 用
耳上 耳后方
神经支配
面神经 颞支
面神经 耳后支
面神经 颞支 颞支 颞支 耳后支
作用 皱眉 提眉
拉紧头皮
提耳 提耳向前上 提耳向上 拉耳向后
头皮动静脉伴行,命名相同
方氏头皮针的定位与主治
一、“伏像”和“伏脏”
“伏像”相当于总运动中枢,“伏脏”相当于总感觉中枢。
1、“伏像”的定位 “伏像”像人体自身缩影,伏在头部的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之上
的形象。冠矢点前为颈、头部,冠矢点为颈、胸椎交界处,冠状缝为左右上 肢,矢状缝为躯干,人字缝尖相当于尾骨尖,人字缝为左右下肢。
2、“伏像”的主治作用 “伏像”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针刺“伏像”的相应部位,可以治
疗全身疾病,特别对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效果显著。
3、 “伏脏”的定位 从额正中线、沿发际向两侧至左右额角,各分上、中、下3部分,称“上焦”、
“中焦”、“下焦”,共长6.5cm。其中:上焦3cm,中焦1.5cm,下焦2cm。
(1)上焦:是指横膈以上的胸部内脏,还包括上肢及胸部以上的皮肤感觉 和大脑思维。上焦前2cm、发际上1cm、发际下0.5cm为头部,颈部重叠于其 内;从额正中线旁开2cm、前额发际上2cm作为1个点,再从发际上3.5cm、额 正中线旁开1cm作为1个点,两点连线即“伏脏”的上肢,分为上臂、下臂、 手部,各占0.5cm;上焦后1cm、发际上2cm、发际下0.5cm为胸部。
中点向前1.25cm处再向上画一直线,在其4cm处取1个点,两点的连线即 相当于中央沟。倒像的部位,是在连线前约0.75cm处,相当于中央前回 (运动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而倒脏的部位,则在连线后约0.75cm处, 相当于中央后回(感觉中枢)在头皮上的投影。
主治:对侧肢体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把倒像分为3等分,每等份约占3cm。由上 而下依次称为下部、中部和上部。下部主治对侧躯干及下肢运动障碍,中部主治 对侧上肢运动障碍,上部主治对侧头面部运动障碍。
头 侧: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阳 维脉 阳跷脉
头后顶: 足太阳膀胱经 督脉 足厥阴 肝经
头部36个经穴 和1个奇穴:
督脉10个:
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 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
足太阳膀胱经8个: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 络却、玉枕、天柱
足阳明胃经1个: 头维
手少阳三焦经1个:角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