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需要物质鼓励还是精神鼓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方:中学生需要父母的精神鼓励
反方:中学生需要父母的物质鼓励
物质鼓励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吗?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最近我总是睡不好觉,吃饭也没胃口,也不能静下心来工作,满脑子都是我儿子的学习问题。

我儿子王志今年14岁,已上初三了,可每天还是不紧不慢的,一点紧迫感也没有,马上就要中考了,真是急死人了。

上小学时王志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就是有点懒,让他学习有点不太情愿,慢吞吞的,平常我和他爸爸也就是多重复几遍或喊两嗓子。

我们很少打骂孩子,大多数情况下都用鼓励的方式教育他。

比如他不愿意背英语单词,我就用代币法鼓励他,就是每天背会十个英语单词就给他一个有我签名的纸币,积攒到十个纸币可以去吃一次麦当劳或者肯德鸡,也可以换等同价格的其他物品。

还有,如果他不愿意去课外辅导班,我就答应给他买他喜欢的衣服或玩具,每次通过物质上的鼓励,孩子都能比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用这种方式,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在学习上我们也没操太多的心。

到了中学后,不知为什么这些方法一下子不灵了,孩子的成绩一天不如一天,我们也和他沟通过,每次问他有奖励为什么还不愿学习,他都说没兴趣,学不进去,不知道为什么。

而且学会了攀比。

有一次,他回来说同学们都穿奈克牌的运动鞋,他也想要,尽管我们的经济并不是很拮据,但我也不想让他养成攀比的坏习惯,但后来又想到别的同学都穿也不能让人家笑话他,加上也许可以通过买鞋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就跟他说如果月考每科成绩能平均提高10分就给他买。

尽管他很不情愿,但看到我们很坚持他也就同意了,结果月考成绩没有达到要求,平均只提高4分,我和他爸爸都很生气。

孩子最近说话总是不算数,每次都是答应了却不做。

我们决定不给他买运动鞋,但他死缠着我们,说进步了就应该给买,还说买鞋不应该和学习掺合在一起,并且威胁我们说不买鞋就不上学,结果把我们弄得很无奈,也只好给他买了。

这不马上要中考了,为了能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给了他很大的许诺,答应只要他努力学习,考上好的高中就带他出国去玩,或者从头到脚都给他换成名牌的。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挺有劲的,没超过三天就又是老样子了。

每天,为了让孩子学习我们绞尽了脑汁,现在,我们不给他零花钱,想让他通过写作业赚取零花钱,每做对一道题给一块钱,全部完成作业每天额外奖励五元,你猜怎么着,他宁可憋着不花钱,也不愿写作业,而且好像跟我们越来越疏远了。

原本希望通过物质鼓励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把成绩搞上去,哪曾想不仅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弄得大家很不愉快。

最近王志又添了新毛病,无论让他干什么都跟我们讲条件,让他帮着收拾碗筷,他问给多少钱?让他扫地也问给什么奖励?不给钱就不干,弄得我们哭笑不得。

赚钱会让我们成人工作更有劲头,对孩子为什么不起作用呢?
第二节课:
实案分析:
首先,理解王志母亲的良苦用心,教育孩子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需要很多方法,物质鼓励也许是她无可奈何地选择。

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绩是令家长最头痛的事儿,也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让孩子抓紧时间拼命学习成了家长们的“必修课”,如今孩子们几乎不吃打骂这类的“硬手段”,所以很多父母避重就轻,学着运用“软着陆”,其中运用得最多的就是“糖衣炮弹”——物质奖励。

一、物质鼓励让孩子感到爱是交易
爱是无条件的,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尽管我们很难做到,但我们要尽可能将爱和孩子的表现分开;爱孩子只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是爱孩子的存在本身,而不是他长什么样子,是否有出息,是否学习好,从这个观点出发,爱是无条件。

王志的妈妈很难想到,物质鼓励竟然会伤了孩子的心。

也许孩子的话最有说服力,能让父母了解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王志对我说,从小到大,无论我从他们(指父母)要什么,他们都要和我讲条件,都要和学习挂钩。

明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心里挺高兴的,但是听到他们说你要听话啊,你要好好学习啊,要不下次不给你买了时,心里一下子变得很不是滋味,又说不出来,别提多难受了,就好像我生下来就是为了和他们做交易的。

说这番话的时候,王志低着头,语调冷冷的带着一丝怨恨,而且他没有用父母做称呼,足以看出孩子的失望和不满。

二、中学生更注重精神“鼓励”
青春期也是孩子精神的成长期,孩子们已从注重物质需要转移到注重精神需要,就像一棵树,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给它施肥浇水而不给他充足的阳光,这棵树也会枯萎而死。

青春期的孩子在寻找自我和独立性的时候,也在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尽管物质对他们有着很大的诱惑,比如有时需要名牌来装饰自己的虚荣心,但他们更需要认可、欣赏和精神鼓励。

父母的赏识和精神的鼓励是孩子心灵的动力,就像永不枯竭的源泉,让孩子有了信心、信念和价值,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和值得爱的。

物质鼓励让王志觉得自己还像是没有长大的小孩子,会为一块棒棒糖而兴奋不已,乖乖就范。

王志说,每当他们用物质来鼓励我时,我都觉得是在被利用和哄骗,我做事的兴趣一下子就没有了,我真希望他们对我说:“我们相信你,知道你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我们知道你一直在努力。


物质只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求,当孩子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物质需求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孩子宁可不要零花钱,也不和父母做交易,让自己心里难受。

三、物质鼓励会使孩子的欲望膨胀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递减效应,也就是说报偿减少人们做事的劲头就会随之减少或者消失。

同样,在通过物质鼓励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尽管做作业的报偿没有减少,但随着孩子年级升高,作业量和难度增加就等于报偿减少了,此时就需要更大的物质鼓励才能刺激孩子的学习愿望,因此孩子对物质的要求就会不断膨胀,过早形成人们常说的物欲难填的心理。

四、物质鼓励削弱了孩子的内感报偿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

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

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和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和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

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德西效应。

这个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在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和者的吸引力。

内感报偿是孩子学习的真正动力,是物质奖励不能取代的。

孩子想学又学不进去,说话不算数,就是因为内在动力不足,学习的欲望战胜不了懒惰心理造成的。

第三节课:
父母对策:
一、供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应讲条件
供养孩子,为孩子买他喜欢和需要的衣服、玩具和食品等,是满足孩子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孩子提供生活和学习的保障是父母应尽的职责,不应该和学习联系在一起,更不应该讲条件。

给孩子买东西和要求孩子学习,一定不要掺和在一起,以免引起孩子的误解和不满。

二、了解物质鼓励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表面上看,物质鼓励是对孩子的尊重,是对孩子劳动付出的认可,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逼迫。

孩子不愿学习,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就无法获得自己的物质需要,孩子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先满足父母。

在这个交易中,孩子是无力反抗的弱者,处于被动的一方。

物质奖励的实质是交换和逼迫,不仅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情感和自尊。

三、走出“有钱能使鬼推磨”的误区
在成人的观念中,金钱和物质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能够使人努力做事,甚至做不愿意做的事。

成人有维持家庭经济收入、供养孩子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渴望和责任,所以才对金钱和物质有极大的占有欲,不惜任何代价去获取。

而未成年的孩子,没有这方面的责任,更知道无论如何父母也不能抛弃他,停止对他的基本供养,孩子在“有持无恐”的状态中自然不会就范于父母的“经济胁迫”。

希望王志的妈妈明白这一点,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需求。

四、让孩子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学习
从那些从功人士的学习和奋斗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从小就有非常远大的抱负,这些梦想像生命力无比顽强的种子深深的根植在他们的心里,为了实现这些梦想,他们使自己发展出很强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不需要别人的监督和管教,更不需要物质鼓励,也会为心中的梦想不断的奋斗。

所以,要让孩子有梦想,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学习,不要把目光子只停留在考大学找工作上。

第四节课:
家长作业:
一、用精神鼓励代替物质鼓励
物质对孩子的激励性是有限度的,当孩子得到它,努力的欲望自然也就减弱或消失了,需要新的和更大的物质刺激才能再次激发孩子努力的愿望。

而精神的鼓励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一生都激励着孩子,所以要用有永久效果的精神鼓励代替短暂的物质鼓励。

精神鼓励分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上的鼓励,如发现孩子有进步和提高,哪怕是一点点都要满足和真诚的对他说:“每次看到你的进步,妈妈都很欣喜,这是你通过努力换来的。

”当孩子考砸了,也不要抱怨:“我知道你没有考好心里也很难受,我知道你不想看到这个结果,妈妈对你有信心。

”如果孩子不愿写作业时也不要着急:“妈妈知道作业太多了,你很累。

来吧,先休息十分钟调整一下,然后用你的钢牙啃掉这块硬骨头。


二是身体接触和陪伴,也就是在孩子情绪低落或遇到学习困难时,给他一个拥抱、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或者陪他聊聊天、听听音乐、运动休闲等,都会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安慰和鼓舞。

二、读励志故事,让孩子有激情和崇高感
为孩子找一些不掺杂说教性质的励志故事,和孩子研读,也可以在孩子累了的时候充满激情地讲述给他听,并引导孩子发现主人公火一样的激情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记住,一定要启发孩子自己去发现,通过孩子的思考说出来的认识才能深埋在孩子心里,对孩子有激励作用。

三、明确责任,增强孩子的行动力
利用家长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的身份,界定出父母和孩子各自的责任,明确地告诉孩子:“父
母的责任有两个:一是赚钱供养你,二是寻找和利用正确的方法教育你;而你的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学习书本知识和生活技能,去实现你人生的梦想。


和孩子共同学习《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和《不找任何借口》,让孩子学会服从和快速行动。

可以从小事上着手训练,简单而坚定地说:“给你十分钟,收拾好你的书桌,立即行动。

”“如果你能每天用十分钟的时间熟记十个英语单词,到中考的时候你的词汇量就可以和最好的同学相比了,开始吧!”并给予鼓励。

四、角色扮演——“没有退路的战士”
中考将即,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达成所愿。

利用孩子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孩子扮演一个没有退路的战士,激发出孩子全部的潜能和斗志,告诉孩子:“从今天起,你不仅是一名学生,更是一个没有退路的战士,只有勇敢地去冲锋才能体现你的价值,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你是否真正的战斗过。


并和孩子一起制定严格的作息计划,父母扮演教官,以身作则,严格按计划和规则办事,加上精神鼓励,孩子一定会找到自信和动力。

五、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是爱无条件
假如孩子有时学习不够努力,测试成绩很不理想;有时比较懒惰,没有收拾被弄得乱七八糟的房间,或者犯了一些成长中不可避免的错误,不要迁怒于孩子,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能者剥夺孩子得到某些物质的权利。

有效的做法是,既让孩子感到父母的爱和宽容又要有利于孩子对错误的认识和改进,具体策略是:
1、指出孩子具体犯了那些错误,并体谅安慰他。

如:“昨天你的数学作业没有全做完,大部分都没做对,有的差解题步骤,有的写错了答案。

老师很关心负责,给妈妈打电话询问情况,并希望你从今以后写作业认真一些。

老师批评了你,妈妈知道你心里也很难受,老师并不是要你难堪,她是在尽自己的责任,但愿你知道老师的良苦用心后心情能好些。


2、帮助孩子查找没有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原因,不要先入为主,把自己的主观想法、猜测强加给孩子,比如:“是不是有犯老毛病了?没人看着就不行?”“是不是边写作业边玩了?”等,孩子会趋于父母的压力被迫回答是,但并不是真正的原因,不利于改进。

3、用具体做法代替批评,也就是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以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4、要泾渭分明,不要把对孩子的物质满足和学习掺和在一起,一方面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另一方面,该给孩子买的东西不能克扣,不能用学习和孩子讲条件,还要关心和欣赏他,除了目前在学习上有不足外,他一定有很多优点,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和向上的愿望。

六、反思和记录
王志的父母也要反思,利用物质奖励的方法教育孩子除了是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外,是不是也有图省事的心理,夫妻双方每天要互相提醒在教育孩子上不能应付,否则就会被孩子应付。

父母单独轮流记录自己在对孩子精神鼓励上的心得,有哪些起到了效果,那些无效甚至起了反作用,每周汇总,摈弃无用的鼓励,利用有效的鼓励。

大部分家长认为,物质鼓励在某些适当的时候还是有必要的。

因为物质鼓励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短期的效果比较明显。

但一味地以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并不妥。

因为,人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而物质鼓励的动力有限,没有后劲。

一些物质奖励还会引起一些孩子为得到家长许诺的奖品,而出现千万百计作弊耍花招等负面影响。

大部分家长认为精神鼓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好处。

但精神鼓励由于比较抽象,操作性没有物质鼓励强,要做好有一定的难处。

家长精神鼓励孩子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各自到底有哪些优劣?
儿子读小学四年级的盛军平女士告诉记者,用物质来鼓励孩子朝一个目标努力,不失为一种方法。

就拿她的孩子来说,由于平时不愿意动,长得很胖,很胆
小,也很容易感冒。

她和丈夫没少跟他讲道理,但儿子就是不愿意动,周六周日,他坐在家里,你拉他出去走走,拉都拉不起来。

后来,盛女士在儿子的作文中看到,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去野生动物园玩。

于是,盛女士和儿子约定,只要孩子每天晚饭后,出去跑步10分钟,回家做20个仰卧起坐,两个月后,她就带他去上海的野生动物园玩。

“孩子做到了,我也带他玩了。

”盛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孩子比以前爱动多了,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现在,她还用这个方法鼓励孩子参加劳动。

她说:“家长花很少钱,可以让孩子在某一方面得到进步,有什么不好呢?关键是家长要言而有信。


“孩子需要鼓励,但不一定要用物质。

”幼儿教师方群认为,家长对孩子适时的精神鼓励和鼓励非常重要。

她说,当幼儿园的小朋友表现好的时候,老师总会夸奖他能干,真棒,有时奖一个大拇指。

当她6岁的女儿在某一些方面做得不够好,需要改进时,她总会跟谈一些想法,然后告诉女儿,她只要努力也可以做到的。

女儿做到了她就亲她一下,或者陪她一起玩游戏。

这些方法都能得到一定的收效。

“一般来说,我更喜欢父母给我精神奖励。

”高一学生杨乔风说,如果家长老给他物质鼓励的话,会养成他做任何事都讲条件。

他认为,父母鼓励自己最好的办法是用一句得体的话语、一个微笑或拍拍他的肩膀,也可借用别人的言语来精神鼓励他,如“某某讲你现在越来越像个男子汉”等。

经常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2)
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而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物质奖励的做法就是德西效应在生活中的使用。

所以,我们不要再用物质诱惑来“降低”孩子的积极性了。

方法和引导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奖励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并没有好处,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第一,不对孩子承诺物质奖励。

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常常对孩子说“如果你能做到我就给你买”类似的话,这样的话一出口,孩子努力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事情本身,而是为了获得物质奖励。

可能父母会说:“如果孩子确实做得非常好,我们给孩子一些奖励,也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奖励要给,但是父母更应该明白,物质或金钱奖励所带来的“弊”往往大于“利”。

为了孩子长久的未来,还是不要常常给孩子做物质鼓励的许诺。

如果孩子主动提出说“我要是学习好了,您就给我买手机”之类的话,我们就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好”是应该做到的,而是否购买手机,完全看需求。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学习好”和“买手机”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只要父母的态度坚定,孩子以后就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

何况,当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并或多或少地得到周围人的肯定。

这种成就感和肯定,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那父母又何必要用物质和金钱去“鼓励”孩子呢?
第二,重视孩子的精神奖励。

曾有一位教育专家说:“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

因此,父母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


正如,在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父母绝不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能跑起来,我就给你10元钱。

”这个时候,父母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加油”,当孩子做到时,父母会毫不吝啬地说:“嗯,你真棒!”简单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无穷的力量。

因此,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可以从物质奖励转化成精神奖励。

当孩子做好了,父母可以肯定地对孩子说:“不错,做得很好!”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给孩子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拥抱,一次有力的握手,或者拍拍孩子的肩,摸摸孩子的头。

此时,孩子的满足感一定不比物质奖励微弱,甚至会更强烈。

第三,把“物质奖励”和“礼尚往来”区分开。

我们不提倡物质奖励,但不完全杜绝家庭成员间的“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礼物”本身无论贵贱,都是对一个人的祝福,人人都需要祝福,也会在祝福中体味到幸福和温暖的感觉。

因此,当孩子过生日的时候,逢年过节的时候,当孩子将要远行的时候,当孩子走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时候,父母完全可以给孩子送上一份他喜欢的礼物。

这个礼物是对孩子的祝福,和孩子取得了什么成绩,获得了什么荣誉,毫无关联。

当孩子收到了这单纯的礼物时,会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辩论:物质鼓励还是精神鼓励更能激励人?(2007-06-06 22:58:37)转载
质问
问1:请问对方辩友,什么是英雄?
答:
问2:真正的英雄就是平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键时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奋斗牺牲!英雄作为榜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无穷的。

请问对方辩友,多少物质鼓励能够代替英雄对大众的影响!
答:
问3:对方辩友是否还记得98年抗洪抢险中的李向群?
答:
问4:李向群出身于富有家庭,但为了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毅然参军,并主动报名参加部队的抢险突击队,在党的号召和国家领导人不断亲临现场的精神鼓励下带病顽强拼搏,先后4次晕倒在大堤上,最终劳累过度,在入党后的第八天就壮烈牺牲。

请问对方辩友,在祖国的危难时刻,在人民生命财产岌岌可危之时,在自身的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我们有没有时间要求物质鼓励,而此时物质鼓励的作用又能有多大!
特别是在人遇到生死关头,有重大自身利益需要取舍的关键时刻,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作用
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特大洪水和卡特里娜飓风对中美两国军队的考验,最有效鲜明的说明了物质鼓励的有限性和精神鼓励的先进性。

问:
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和社会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这决定着物质鼓励也将是有限的,那么有限的物质鼓励如何去创造人无限的主观能动性呢?
一个团结友爱,和谐向上的社会,如果以物质鼓励为主的方式来实现,是不是会造成物欲横流的风气呢?
我们要创造一个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社会风气,是不是应该以精神鼓励为主呢?
论据:
铁人王进喜在物质匮乏的条件下开采石油.仍可以高呼:"越苦越累心越甜."仍可以做到:“宁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
环卫工人时传祥,终其一生做到了“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并且教育他的儿子继承父志,也做一名环卫工人。

感动中国推选人白芳礼,在生命最后19年,用蹬三轮攒的35万元,资助了近300名贫困学生,而他的私有财产是个零。

据中国人力资源调研网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个人发展、上升空间”是员工最终选择离开东家的关键因素,选择这一原因的人数在参和调查的1229人中占了将近一半的比例。

而“不满薪酬待遇”一项成为第二重要原因。

专家分析认为,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认同感正在慢慢地成为现代公司员工的普遍需求,从而也日益成为他们跳槽的主要原因。

因此员工一般到了准备跳槽的地步,主要是由于在工作上没有发挥或者不受重视。

”这也正验证了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强调的个体由物质到情感、以至到自我实现的终极追求过程。

据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筹委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劳模评选的一条原则是: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中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奖励要坚持精神物质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定义:
所谓鼓励,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主要是指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而对人们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物质鼓励是按劳分配原则和物质利益原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精神鼓励则体现了思想领先的原则。

物质鼓励即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鼓励,如发放工资、资金、津贴、福利等。

负鼓励,如罚款等。

精神鼓励中包含
1。

目标鼓励,即企业应为员工描述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远景,帮助个人树立目标。

这样职工就会对企业产生强烈的感情和责任心,就能自觉地关心企业的利益和发展前途。

2。

工作鼓励: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这表明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

雪恩在提出了经济人假设的同时,也提出了自我实现人假设,它是指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只有在工作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才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感。

3。

参和鼓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员工都有参和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职工参和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通过参和,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4。

荣誉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

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

所以我方论点认为,精神鼓励在员工工作积极性上的影响将会远远超过物质鼓励,因为其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