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_中国古代建筑史_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典建筑知识总结
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楼,围屋,五凤 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启 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米。 “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平方 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 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 屋对外都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开 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 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 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 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 实的。
请式建筑做法名称 1、平面 (1)间 中国古建筑的房屋一般是以柱为承重构件,凡四柱间 所围之面积为间。一般间数为单数(三间,五间,七间, 十一间)。 (2)面阔与进深 (度量长宽的叫法) (3)平面布局(除长方形外,还有正方形,圆形,十字 形,庭院建筑还有六角形,八角形,扇面型以满足观赏 和休息需要) 主要建筑多居中, 向南称为正方,两 侧称之为耳房,正 房前左右对称为厢 房。
河北赵县安济桥
隋朝工匠李春所建, 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水 平都很高,是我国现存 最古老的石桥,迄今 1300多年还基本完好。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唐代
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 第一,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 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
第二,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
二、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屋身
屋身部分为建筑主体。其特点是木构架由柱承重。柱间可以 完全灵活处理。屋身正面很少做墙壁,多为花格木门窗。
二、我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台基
台基部分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重要建筑上 多为雕刻丰富的白石须弥座,配以栏杆、台阶,有时可以做 到两三层,更显得建筑物雄伟、壮观。
《中国建筑史》重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建筑实例是(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是(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建筑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陵墓祭祀监狱建筑,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
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夏商周时期是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时期汉代建筑: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中小型的居住建筑,以及佛教寺庙建筑,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出现。
斗拱的形式多样,正处于未定型的活跃探索期。
多层楼兴起盛行,建筑组群庞大,显示出中国木构建筑到两汉时期已进入体系的形成时期。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充满民族斗争民族融合的时期。
佛教建筑的兴起,佛寺佛塔石窟和精美雕刻兴盛,陵墓建筑不甚发达,南朝陵墓神道两旁的雕刻颇有成就。
园林:魏晋南北朝,士人阶层兴起,玄学思想,山水文学开始兴盛,私家园林以士人园林为主。
家具:适应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开始丰富,胡坐逐渐取代了此前中原的席地而坐。
宋朝建筑特点:1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2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3建筑装修精美,色彩华丽。
4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5园林建筑兴盛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三个高潮期,明清两代的建筑较唐宋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更趋向于程式化和装饰化。
明代建筑:1初期的建筑风格与宋元相近,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期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
2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琉璃面砖,琉璃瓦也得到广泛应用3进一步发展了木构架技术趋于定型4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5官式建筑形象严谨,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私家园林发达7明式家具闻名于世8风水术发展极盛。
中国古建筑系列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建筑系列知识点总结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集大成者。
从古代的宫殿建筑到民居、园林、寺庙等,中国古建筑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工艺技术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综合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概念、历史、类型、结构特点、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知识点。
一、概念中国古建筑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它包括古代宫殿、庙宇、园林、城墙、民居等建筑形式。
从古代的殷商、周、秦、汉、唐、宋等朝代,到明清时期,中国古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二、历史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如河南的二里头遗址和陕西的兵马俑坑等。
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建筑起源于古代夏商周时期,如殷墟遗址、二里头遗址等古建筑遗址。
此后,中国古建筑在各个朝代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如秦始皇的兵马俑坑、汉代的汉阳陵、唐代的大明宫、宋代的凤翔县城等。
明清时期更是中国古建筑的鼎盛时期,如故宫、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三、类型中国古建筑按用途和形式,可分为宫殿、寺庙、园林、民居、城墙、陵墓等多种类型。
1、宫殿:宫殿是古代君主权力象征的建筑,包括皇宫、王宫、王府等。
典型代表有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大明宫等。
2、寺庙:寺庙是佛教建筑,包括佛寺、道观、庙宇等。
典型代表有峨眉山的峨眉寺、扬州的大报恩寺等。
3、园林:园林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形式,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
典型代表有苏州的拙政园、扬州的瘦西湖等。
4、民居:民居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居住建筑,包括四合院、围屋、土楼等。
典型代表有北京的恭王府、福建的土楼等。
5、城墙:城墙是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包括城门、城楼、城台等。
典型代表有西安的城墙、南京的明城墙等。
6、陵墓:陵墓是古代皇帝和贵族的墓葬建筑,包括帝陵、侯墓、陵园等。
典型代表有西安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
四、结构特点中国古建筑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建筑构件、建筑风格和建筑技艺等方面。
100个古建筑知识点总结
100个古建筑知识点总结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不仅在外观设计上融合了各种美学理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社会制度。
下面将从古建筑的定义、历史发展、建筑结构、装饰艺术以及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总结古建筑的相关知识点。
一、古建筑的定义古建筑是指古代人们在建筑领域所创造的建筑形式和意识形态,主要包括宫殿、寺庙、城池、陵墓、园林等各种类型。
在中国,古建筑通常指代自古代至清代末期的建筑,跨越了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时期。
二、古建筑的历史发展1. 原始社会的建筑原始社会的人们主要居住在洞穴或者搭建简易的棚屋,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定居,出现了房屋、仓库、祭坛等建筑。
2. 古代文明的建筑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都留下了著名的古建筑,如金字塔、雅典卫城、斗兽场等,这些建筑不仅在设计上具有独特性,同时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特征。
3.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时期、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魏晋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多个历史时期。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点,如隋唐时期的大型木结构建筑,宋代的园林建筑,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寺庙等。
三、古建筑的建筑结构1. 木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连接,横梁直柱相交,形成了独特的工艺特点,如斗拱、斗栱、拱券等。
2. 石构建筑古代寺庙、城墙、陵墓等常采用石头建造,结构稳固,耐久性强,如中国的长城、石窟寺等。
3. 砖瓦建筑随着砖瓦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开始大规模地使用砖瓦建造建筑,如明清时期的宫殿、寺庙等。
四、古建筑的装饰艺术1. 画梁彩绘中国古代建筑常常在梁柱上进行彩绘装饰,如故宫的琉璃瓦、彩绘梁柱等。
2. 砖雕石刻古代建筑的檐口、门楣、墙壁等常常进行砖雕或石刻,雕工精美,形态各异。
3. 木雕技艺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柱子、扶手等处常常进行木雕美术,形成了独特的雕刻艺术风格。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名词解释1、明间即“当心间”指建筑物的中间一间2、闾里古代城市居民聚居之处,有称“里坊”,平面一般是方形或者矩形。
3、九脊屋顶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谢、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4、三朝五门大规模的礼仪性朝会、日常议会、定期朝会,三种。
5、斗子蜀柱即在短柱上加一斗,一种支撑体,用于木、石栏扳、或补间铺作位置上6、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扳等挑出,用于登高眺望。
7、四阿屋顶即四面坡的庑殿顶。
8、生起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2---12寸,其余也依次升高。
9、卷杀宋代拱梁柱等端部做弧型,形成柔美而又有弹性的外观10、明木伏与草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下的梁11、草木伏与明伏相对而言,指天花以上的梁,做法自由、粗糙。
12、金箱斗底槽宋代殿阁内的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儿列柱与斗拱,将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包内层。
13、分心槽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14、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的一圈外廊。
15、黄肠题凑汉代帝王墓用短方木叠成椁墙,墙内放棺椁,短方木端部均指向棺椁。
16、铺作狭义上指斗拱,广义上指斗拱所在的结构层。
17、阕宫殿、陵墓、官衙大门前两侧个立一座建筑,形如门楼而中缺门扇,所以叫做阕18、腰檐塔与楼阁平坐之下的屋檐。
19、大木作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大木构件包括柱.梁.枋.雀替.檩.椽以及斗栱等构件。
大木构件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
20、大木大式有斗拱的结构承重构件21、须弥座由多层砖石构件叠加而成,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2、重檐庑殿庑殿:又称作四阿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是在庑殿顶下又有短檐,四边有各有短垂脊,共九脊.是清代所有殿顶中的最高等级.23、鸱尾屋脊两端的饰物。
24、雀替意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中国建筑历史知识点整理
简答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经历了哪几朝代?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夏、商、周、春秋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后期)元、明、清2 考古发现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在哪个朝代?遗址在何处?有什么特点?默画平面图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四合院出现在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建筑遗址。
其是一座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由二进院落组成。
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前堂与后室间用廊子连接。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成封闭空间。
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
房屋基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院内雨水。
屋顶已采用少量的瓦。
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建筑总平面图在哪个朝代,为何图?有什么特点?最早的总平面图是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中出土98cm*48cm*1cm的“铜版错银兆域图”。
推测制图年代为公元前308年,距今2300余年。
是按一定比例绘制的。
表示了陵墓的总平面布置:王、后、夫人五墓横列,墓上各有享堂,五堂立于同一土台上,其外有两道宫墙环绕。
4 汉代建筑方面的成就是什么?1木架建筑渐趋成熟,斗拱普遍使用。
2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3西汉时,都城长安建造了大规模的宫殿、坛庙、陵墓、苑囿。
5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有很大发展,说明石窟有几种类型,并举出几个实例1、塔院型:以塔为石窟中心的石窟,将窟的中心柱刻成佛塔形象例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2、佛殿型:石窟中以佛像为主要内容的石窟,例如山西太原天龙山第十六窟3、僧院型:主要供僧众打坐修行之用,在石窟中放置佛像,周围凿若干小窟,每个窟供一僧打坐,例如敦煌第285窟6隋唐长安都城建设有何特点?1、总结各朝经验,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1)宫城居中、对称布置(2)城郭制度、三套方城(3)封闭里坊制(4)独立设市2、总结我国建筑群体及城市布局的经验,明显加强城市中轴线的作用,突出城市的主体建筑,是道路、市场对称,使城市布局完整统一。
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前言及绪论中国建筑历史沿革1、早期:萌芽期:夏、商、西周成型期:东周、秦汉2、中期:交融期:魏晋南北朝成熟期:隋唐、五代、辽、宋、金、元3、晚期:明、清4、近现代时期:19世纪中~1949年(1)祭祀建筑:(2)坛庙形制:(3)宫殿与坛庙的关系:(4)陵寝形制: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密肋平顶),清真寺则用穹窿顶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木构架建筑特点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适应性强,使用灵活。
抗震性能优越,结构体系成熟。
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
施工简便,速度快、周期短。
便于修缮,易于拆迁。
经济适用,造型优美。
木构架建筑根本缺陷砍伐林木,破坏自然受潮虫朽,屡遭火灾简支梁架,空间不大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穿斗式(或称“串逗”式)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方式,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南北各地宫殿、庙宇、厅堂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前言及绪论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如居室、杂屋) ;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中国古建史知识要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春秋三国南宋史前―夏―商―周――秦―汉―魏―晋――北-隋-唐-五代-辽――元-明-清战国朝金原始奴隶社会封建(前)封建(中)封建(晚)一、原始社会:(六、七千年前~公元21世纪)隧人氏:“用火的开始”天然洞穴(周口店)==>最早的居住遗址有巢氏:“住屋开始”“上者营窟,下者为巢”“构木为巢,冬窟夏庐”伏羲氏:“渔猎之始”618“结绳记事”735建立“数字“概念296三阶幻方“均衡为美”神农氏:“农业之始”(稳定)中国文化纷争时期轩辕氏:“华夏之始”龙凤图腾1、建筑类型:◆住宅◆祭祀建筑◆神庙2、建筑结构:①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巢居“构木为巢”②木骨泥墙建筑:(黄河流域)<――半穴居<――人工穴居<――天然洞穴◆墙体多采用木骨架上扎结枝条,后再涂泥,屋顶往往也是树枝扎结的骨架上涂泥3、建筑材料:◆木、泥◆泥土经火烧陶化以防潮◆仰韶时期出现白灰面,仰韶晚期已有使用(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白灰抹面(室内墙面和地面)普遍使用龙山时期◆龙山文化时期出现土坯砖4、建筑实例:①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六、七千年前◆干阑式建筑◆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技术的实例②陕西临潼姜寨村遗址◆仰韶时期◆居住区的住房共5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小房子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做环形布置。
③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仰韶时期◆分三个区域:南――居住区北――墓葬区东――制陶窑区④郑州大河村F1-4遗址◆仰韶时期◆分隔成几个房间⑤甘肃秦安大地湾大房子◆仰韶时期◆白灰抹面、大空间、大跨度⑥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房屋遗址◆“吕”字形平面◆一夫一妻制,面积缩小,面积分工,私密性加强◆材料:出现石灰面的广泛使用(防潮)⑦辽宁建平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中国最早的神庙遗址⑧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原始社会祭坛遗址◆莎木佳祭坛◆阿善祭坛二、奴隶社会:(BC21世纪~前476年)1、夏:(BC21世纪~BC16世纪)◆夏之前,尧舜之“禅让”制大禹传子不传贤,制国制家不分使中国文化较早地脱离神性(神境削弱)◆祖先崇拜:代替了图腾,神的崇拜◆九鼎:在观念上有神权下降,人的地位提高的倾向2、商:(BC16世纪~BC11世纪)开始了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①城市、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商代宫殿遗址)•“华夏第一殿”•夯土台8cm高,区别高低上下层的方式•封闭庭院、廊院,“庭院格局”突出“门”和“堂”;土木结合“茅茨土阶”形态•永定柱造•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走向定型◆郑州商城:最早的城市遗址◆湖北黄陂县盘龙城商代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羡道:商周的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西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仅供参考)一.建筑通史一、中国与西方传统建筑比较二、各朝代建筑成就1.西周建筑成就(1)合院式宫殿(2)瓦(3)柱头座斗(后发展为斗拱)2.汉代建筑成就(1)木构架成熟(2)对传统技术文化总结(3)宗教建筑产生3.隋代建筑成就第一次出现按比例制图,施工管理制度4.唐代建筑成就(1)大兴城规划(2)用1:100的比例绘图,制模型(3)出现“都料”一职(4)沿中轴线展开序列空间(5)强调建筑的实真性5.宋代建筑成就及其背景(1)废除城市宵禁、里坊制,街市面貌为之一新并出现瓦肆勾栏等新的建筑类型(2)创立御街千步廊手法,建筑群沿中轴线布局手法成熟(3)高坐具普及和砖的使用使得建筑比例趋于协调(4)砖的普及,琉璃瓦、彩绘工艺使得建筑外观精致化(5)建筑标准化、规范化、模数化使得建筑总体质量水平大为提升。
出现了《营造法式》这样的由官方颁布的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典籍背景:(1)儒家“理学”的发展追求事物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
(2)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导致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
“文人”文化的普及。
7.明代建筑成就及其背景(1)简化单体形式、群体布置手法成熟(2)砖、琉璃瓦大量使用(3)建筑工艺技术水平达到顶峰(4)私家园林建筑水平发展达到极致(5)计成所作《园冶》一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造园理论专著背景:1)文人、士大夫文化高度发展(2)手工业技术水平、经济水平上升8.清代建筑成就(1)装饰华丽(2)建筑工艺稍有进步(3)风格多样化(4)园林普及(5)官方公布《工程做法则例》三、其他1.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2.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3.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1.结构类型:抬梁结构、穿斗结构、井干结构(1)穿斗式构架:①又称立帖式.②这是用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③这种结构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④因此,它有时和叠梁式构架混合使用.适用不同地势,基本构件,柱檩穿挑.(2)抬梁式构架:①(叠梁式)是一种梁架结构体系,水平构件为梁,垂直的为柱,梁是受弯构件,靠自重稳定建筑.②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央放脊瓜柱的承脊檩.③这种结构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④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主要构件,梁,柱,檩,枋.(3)井干式: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1.中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是唐代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山门2.唐代佛光寺大殿平面形式采用金厢斗底槽3.金厢斗底槽: 宋式建筑平面,内外两圈柱子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外部另加一圈回廊5.计心造:在一跳上置横拱的做法.6.偷心造: 宋式斗拱,挑出华拱的挑头上没有与之垂直的斗拱与枋为偷心造7.推山:庑殿屋顶的一种处理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使四条垂脊呈柔和曲线8.收山: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9.雀替: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的承托梁枋的构件10.昂:斗栱的斜置构件,起杠杆作用11.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12.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13.铺作:斗拱的出跳,1跳=4铺作.14.斗拱的出跳: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一般前后各出一跳.出一跳――四铺作出两跳――五铺作出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跳――八铺作(见书P259——260)一、佛教寺院构成1.沿革塔院式——僧院式——佛殿式——伽蓝七堂制2.伽蓝七堂制禅宗的七堂之制:山门、佛殿、法堂、方丈、僧堂、浴室、东司(厕所)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堂二、佛光寺大殿①位于山西五台山,大殿建于唐(公元857年).②面阔七开间(等开间),进深八架椽(四间),单檐四阿殿,屋面坡度较平缓,举方约1/4.77.③正脊和檐口都有升起曲线,有侧脚,采用了叉手和托脚,屋面筒瓦虽然是后代铺作,但鸱(音吃chi)尾式样及叠瓦脊仍尊旧制,无仙人走兽.④柱高与开间的比例略呈方形,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⑤粗壮的柱身,肥硕的斗拱,再加上深远的出檐,都给人以雄健有力的感觉.⑥佛光寺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唐代木构架建筑,处于晚唐时期,是木构架的成熟期.其应用了金箱斗底,槽柱等高的措施.三、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应县,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它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二层砖台基上,塔身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九层67.31米(外观5层,暗层四层).塔身的收分合理,暗层用来结构处理以加固塔身,使其在经过数次地震,仍安然无恙.是世界现存木塔中最高的,也是我国仅存两个木塔之一,是现存最早的木塔.1.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2.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八边形3.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是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一、中国宫殿建筑沿革1.新石器时代——大房子2.夏商时期——前堂后室——台榭宫室3.西周——合院宫室——三朝五门制萌芽4.春秋战国——台榭宫室5.秦汉——台榭宫室鼎盛——两元构图——台榭宫室衰落6.魏晋南北朝——台榭宫室回光返照7.隋唐至明清——三朝五门制发展完善二、宫殿建筑内容1.前朝——殿2.后寝——宫3.苑囿4.祭祀建筑——太庙、社稷坛5.防卫建筑——紫禁城6.服务设施1.简述汉长安城的布局特点城市布局不规则,主宫未央宫位于西南,长乐宫位于东南;城市每面三门;设有外郭;城内设有160个闾里;在东南与北郊设有七座陵邑,加强中央集权;城内分为八街九陌,主干道分三股;路面为土路,用陶质排水管和砖砌排水阴沟排泄雨水;郑渠用以漕运。
中国古建筑史复习要点
中国古建筑史一、专有名词斗拱: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
侧脚:角柱向外倾斜使榫卯结合紧密,柱子的中心线与柱脚的中心线发生了位移生起:在檐部和脊部有中间低两边高起的做法,是构造与艺术的结合,凹曲面是防水及通风。
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
梭柱:柱子上下两端均有收缩,略如梭形。
工官制: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明堂辟雍(图):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一池三岛:汉代建造园林的一种模式,模仿东海中的三座仙山,以求“长生不老”,太液池。
蓬莱、方丈、瀛洲。
阿以旺:新疆南部。
所谓“阿以旺”,即是一种带有天窗的夏室(大厅),中留井孔采光,天窗高出屋面,供起居、会客之用“三朝五门”外朝(大朝):大朝,宫城门(唐代成为承天门)冬至、元旦举行大朝会中朝(日朝):皇宫在望朔之日(初一、十五)听政场所内朝(常朝):皇帝日常听政(两仪殿、常朝)“前朝后寝”:三朝南北相重特点1: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正殿,内朝:紫宸殿特点2:三大朝后面建园林,池——影响到北京故宫,紫宸殿后建太液池特点3:含元殿布局形式:门阙合一,利用龙首高地建含元殿,地势高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宝城: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城内填土,砖城称为宝城宝顶:地宫上起圆形坟称宝顶,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
方城明楼:位于宝城前方,下部用砖石砌筑的方形墩台即时方城,其上用砖砌重檐歇山顶碑楼即明楼。
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
中国建筑史复习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1)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2)北方游牧名族——便于迁徙的轻质骨架覆以毛毡——毡包3)新疆干旱少雨地区——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4)黄河中上游——黄土断崖挖出的横穴——窑洞5)东北与西南大森林——利用原木垒成墙体——井干式2.主流: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二.木构架建筑的优势与缺陷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1.优势: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
3)较强的抗震性能。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2.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
2)易遭火警。
3)难以满足大空间、复杂的空间需求。
三.组群布局1.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修建系统,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修建群体布局:讲求深度的深远美。
讲求条理的节奏美。
讲求序列的次序美。
讲求乐趣的意境美。
1)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
2)纵横轴线同等重要。
3)部分有轴线。
4)无轴线。
2.庭院的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两侧工具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之为三合院。
1四.修建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四.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贸易与工业修建6.教诲、文化、娱乐修建7.园林与风景修建8.市政修建9.标志性建筑10.防备修建五.工官制度1.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系统体例的产物。
2.历史上有名的工官:隋代——XXX宋朝——XXX明代——XXX、XXX等第二节中国古代修建的立面构成1.单体建筑的“上分”——屋顶一.种类1.庑殿(宋称四阿顶)2.歇山(宋称九脊殿)3.悬山4.硬山5.攒尖(宋称斗尖)6.单坡7.平顶2二.屋顶的组合形态一)水平组合1.正脊并联1)屋檐勾连2)并连式抱厦3)翼角对接2.正脊串联1)两夹2)骑楼3)迭落4)牌楼5)阙式串联3.正脊相交1)丁字相交2)十字相交3)转角相交二)竖向组合1.重檐构成1)重檐庑殿2)重檐歇山3)重檐攒尖4)密檐塔2.重楼构成三.屋顶做法一)屋面曲线1.檐口曲线2.屋面曲线3.屋脊曲线二)屋角三)屋脊和屋面粉饰2.单体修建的“平分”——屋身33.单体建筑的“下分”——台基一.台基的基本构成1.XXX2.台阶垂带踏跺如意踏跺礓礤3.栏杆4.月台正座月台包台基月台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类型及特点一.叠(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XXX,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及固有特征(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商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主要成就:1、甲骨文2、青铜器3、木构建筑、夯土技术城市遗址:1、成汤都城—西亳2、郑州商城3、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4、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宫殿遗址:1、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规模较大、较规整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表示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群开始定型。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它不仅在建筑技术上达到了独特的高度,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建筑结构1. 木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其特点是檩柱结构稳固,榫卯连接工艺精湛。
代表性建筑有故宫、颐和园等。
2. 石构建筑:石构建筑主要采用石材进行建造,如石块、砖石等。
石构建筑在墓葬、寺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代表性建筑有长城、洛阳白马寺等。
3. 砖木结构:砖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形式,通过榫卯和砖石的结合,使建筑更加牢固。
代表性建筑有北京的天坛、孔庙等。
4. 土木结构:土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土壤和植物材料进行建造的一种方式。
代表性建筑有土楼、黄土高原上的窑洞等。
二、建筑材料1. 木材: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各种木材,如松木、柏木、榉木等。
木材具有韧性和耐久性,适合用于建筑结构。
2. 石材:石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等。
石材坚硬耐用,适合用于建筑的基础和装饰。
3. 砖石:砖石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青砖、琉璃瓦等。
砖石制作工艺精湛,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屋顶。
4. 泥土:泥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黄土、黏土等。
泥土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适合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地基。
三、建筑风格1. 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风格,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权力和威严。
它以故宫为代表,具有严谨的布局和宏伟的气势。
2. 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注重营造自然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3. 寺庙式建筑:寺庙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宗教建筑风格,代表了佛教和道教的信仰。
白马寺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典范之一。
4. 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常见风格,代表了普通人民的居住方式。
中国建筑史知识考点整理
中国建筑史知识考点整理●古代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第一章绪论●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多样性●材料“五材并举,以木材为主”●以住宅为例的地域性特征(民居)●主流●以木构架承重为主●木架建筑优势●取材方便●在古代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着大量茂密的森林●适应性强●墙倒屋不塌,屋内可自由分割空间●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组成用榫卯结合,木材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的可活动性●施工速度快●建筑模数制,宋材分制、清斗口制●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可拆卸性,小构件组成大构件●劣势及对应措施●木材越来越稀少●建筑构件尺寸缩减。
木构件不断简化,削弱了斗拱的作用●木架建筑易遭火灾●选址:临近水源●官式寻火铺●风火山墙●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被限制了发展前景。
木材消耗也大●减柱造、移柱造●木构架的特色●中国木构架的体系与特征●穿斗式●无梁●檩条置于柱上,柱间用枋连接●多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抬梁式●枋不承重,梁承重●檩条置于梁上,梁置于柱上●多用于北方地区或宫殿、庙宇等大规模建筑●井干式●干阑式是竹木,因此不算●斗拱(中国木构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组成:斗、拱、昂●作用:承托屋檐。
唐宋结构作用,明清装饰作用●名称:宋代称铺作;清代称斗科或斗拱;江南称牌科●位置●宋●转角铺作、补间铺作、柱头铺作●清●角科、平身科、柱头科●宋到清,斗拱越小越密●辅助构件●叉手●斜撑●托脚●单体建筑的构成●三分为一(平面、结构、造型的不可分割性●上分●屋顶●明确的等级制度●明确的屋面曲线●中分●屋身●下分●平面:明间、次间、梢间、尽间●特点●简明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个建筑●真实结构的真实显示●有机可以“灵活”分隔,满足不同功能●建筑群的组合●要素:门屋之制,房、门、墙、廊●模式●对称布局●中心对称(多用于礼制建筑)●轴线对称●自由布局●庭院●定义: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南北方庭院差异●北方:开阔●南方:“天井”●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基本单位庭院●建筑与环境●善择基址●相土尝水、卜宅相地来勘查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小气候等●因地制宜●唐流宗元论述景观建筑时提出“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整治环境●对环境适当加工,开池引流、植树造桥等●心里补偿●满足心理需求,泰山石敢当、趋吉避凶等●风水是中国特有古代建筑文化,背山面水向阳等●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相互协调与融合●建筑类型●居住建筑●政权建筑●礼制建筑:最高级的建筑●宗教建筑●商业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娱建筑●园林建筑●市政建筑●标志建筑●防御建筑●工官制度●定义: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是城市建设和建筑建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职能:集制定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实施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知名工官:隋代宇文恺、宋代李诫、明代蒯祥、徐杲●隋代宇文恺●营隋大兴城(唐长安)●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明代蒯祥●设计天安门●古代建筑发展模式●官式建筑●民间建筑●类型●城市建设●住宅与聚落●(1)定义●(2)性质●(3)计算●(4) 例题●题目类型①●@例题●总结 @●题目类型②● @例题●总结 @●...●宫殿坛庙陵墓●错1 @错题●错解❌●正解✔●总结 @●错2 @错题❓●错解❌●正解✔●总结 @●宗教建筑●园林与风景建设●建筑意匠(设计思想)●建筑技术●宋营造法式●清建筑工程则例●英语单词篇●注●标签说明:真题例句 @例句●助记:词根词缀●单词●形近词●单词●词义●助记●例句●同义词●单词●词义●助记●例句●补充词●单词●词义●助记●例句●词组●词义●助记●例句。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水平,还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聪明才智和工匠技艺的结晶。
本文将总结中国古代建筑的知识点,包括建筑分类、结构特点以及代表性建筑等。
一、建筑分类中国古代建筑根据用途和形式可以分为宫殿、寺庙、园林、城墙等多个不同类型。
其中:1. 宮殿:宮殿是古代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典型的宮殿建筑有紫禁城和夏宫。
2. 寺庙:寺庙是用于宗教信仰和修行的场所,一般由殿堂、塔庙和配建构成。
著名的寺庙包括少林寺和峨眉山乐山大佛。
3. 园林:中国的古代园林以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融合为特点,注重营造宜人的环境。
苏州园林和颐和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4. 城墙:古代中国的城墙起到防御和边界标示的作用。
著名的城墙有西安城墙和南京城墙。
二、结构特点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上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列举几个典型的结构特点:1. 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以榫卯连接和斗拱支撑为主要构造形式。
这种结构具有很高的韧性和抗震能力,可以适应地震频发的地区。
2. 层次分明: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层次感,一般分为底层、中层和顶层,层数逐渐减少。
同时,建筑物上部会有檐口和斗栱,增强建筑的稳定感和美观性。
3. 建筑比例: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的比例和谐。
根据“七进四出”的规律,建筑物的长宽比例为7:4,高度和宽度的比例为2:7。
4. 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石和砖为主要材料。
其中,用于结构的榫卯采用优质的楠木,石材多用花岗岩和青石。
三、代表性建筑1. 雁荡山彩廊: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建筑艺术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代表之一。
彩廊以曲折蜿蜒的路径连接山脚和山顶,通过廊檐上的木雕、石刻和彩绘等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2. 核心景区:乐山大佛庙宇群: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以乐山大佛为核心景点,是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中国建筑史复习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工官制度(一)、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工官是城市建设与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历史上作为突出的工官:1、隋:宇文恺,曾任宗庙副监、将作少府、将作大将、工部尚书;主持修建隋都大兴城(即为后唐长安城)、仁寿宫(即为后唐九成宫)、东都洛阳城的规划、营造;大兴城的规划是古代城市建设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功范例之一。
2、宋:李诫,曾任主簿、丞、少监、监;主持多项大型工程建设:太庙、朱雀门、开封府署;他突出的贡献在于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详细记录了当时的官式建筑做法共3272条,并附有大量精致的图样。
3、明:蒯(Kuai)祥(江苏苏州府吴县香山人),曾任工部营缮所丞、工部左侍郎、工部尚书;主持长陵、献陵、裕陵、宫中三大殿、承天门(天安门)等建筑工程。
C H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 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公元前21世纪)一、概述:1、真正建筑的诞生:由于各地气候、地理、材料等条件的不同,营建方式也多种多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阑干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二、主要遗址介绍:(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可称之为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它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1-2 奴隶社会建筑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的出现始于夏启时期,当时已有“筑城以卫生君,造廓已守民”之说。
河南偃师县二里头村是夏代都城—斟寻遗址。
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
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廊院)的面貌。
中国建筑史考试大一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考试大一知识点中国建筑史是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历史的学科,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社会和技术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中国建筑史考试大一知识点。
1. 基本概念中国建筑史是研究中国建筑发展的学科,主要包括对建筑史背景、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和建筑功能等方面的研究。
建筑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发掘和文献研究等。
2. 建筑史时期划分中国建筑史可以按照历史时期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古代建筑、中世纪建筑、现代建筑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风格。
3. 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中的重要阶段,主要包括古代宫殿、庙宇、陵墓、园林等建筑形式。
古代建筑注重平衡、对称和谐的设计原则,建筑材料多采用石、木、土等。
4.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是指中国建筑史中的一个时期,主要包括民居、城市防御工事、寺庙、桥梁等建筑形式。
中世纪建筑注重实用性和防御性,建筑材料多采用木、砖、石等。
5. 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指中国近代以来的建筑形式,主要包括工业建筑、住宅楼、高层建筑等。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创新性,建筑材料多样,包括钢结构、玻璃幕墙等。
6. 建筑风格中国建筑史中存在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古代的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等,每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7. 文化影响中国建筑史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对建筑规划和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西方文化也对中国建筑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近代引进的西式建筑风格等。
8. 建筑遗产保护中国建筑史中存在着丰富的建筑遗产,如故宫、长城等,保护这些建筑遗产对于保护中国文化独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建筑遗产保护已成为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总结:中国建筑史考试大一知识点涵盖了建筑史的基本概念、时期划分、古代建筑、中世纪建筑、现代建筑、建筑风格、文化影响和建筑遗产保护等内容。
了解中国建筑史的知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传统建筑有重要意义。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欢迎投稿留言交流一.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1.《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2.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属于干阑式建筑。
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时期的代表实例:陕西临撞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龙山时期: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室内陆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实例: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二.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1.夏: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②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商:①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工艺;②郑州商城;③偃师二里头以东的尸沟乡;④湖北黄陂县盘龙城;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西周:宗法分封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规模上,诸侯不超王都1/3,中等1/5,小的1/9,城墙高,道路宽,各种重要建筑必须按等级制造。
①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②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严整的二进四合院)(三合土,白灰,砂,黄泥)③瓦的发明;④陕西扶凤召陈遗址;⑤砖的最早发现(铺地方砖)。
3.春秋:①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②开始了用砖的历史;③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④丹楹:红柱⑤刻桷:刻椽。
中建史重点总结
一、木架建筑的优势: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好的抗震能力,(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和搬迁。
缺点:(1)全国的木材越来越少,(2)木构架容易引起火灾,(3)无论是穿斗式还是抬梁式木构架都难以满足室内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
二、木构建筑结构体系:①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和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
②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连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连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用料小,整体性强,刚度大,穿插细,但柱子排列密,室内空间尺度小。
③井干式:用原木垒成墙体。
用于东北与西南森林中,用井干壁体作为结构承重墙,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面阔、进深较小。
三、中国古代木结构的特点:结构上基本采用简支梁和柱子,局部采用悬臂梁,采用悬臂出挑和斜向支撑。
四、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①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以“间”组成整栋建筑物。
②真实:建筑的结构真实地显示,一般建筑物都毫不保留地将梁、柱、斗拱等木构件。
③有机:指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分隔,室内外空间通透,并且易于环境融为一体。
④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间的名称:1四柱之间的空间 2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五、斗拱作用有3个:(1)结构作用:结构上出挑承重,并将屋面的重量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2)装饰作用:在立面上作为屋身向屋面的过渡;(3)其他作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作为重要的建筑尺度标准和等级象征。
六、斗拱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汉代,斗拱的形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前言及绪论中国建筑历史沿革1、早期:萌芽期:夏、商、西周成型期:东周、秦汉2、中期:交融期:魏晋南北朝成熟期:隋唐、五代、辽、宋、金、元3、晚期:明、清4、近现代时期:19世纪中~1949年(1)祭祀建筑:(2)坛庙形制:(3)宫殿与坛庙的关系:(4)陵寝形制: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密肋平顶),清真寺则用穹窿顶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木构架建筑特点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适应性强,使用灵活。
抗震性能优越,结构体系成熟。
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
施工简便,速度快、周期短。
便于修缮,易于拆迁。
经济适用,造型优美。
木构架建筑根本缺陷砍伐林木,破坏自然受潮虫朽,屡遭火灾简支梁架,空间不大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穿斗式(或称“串逗”式)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方式,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南北各地宫殿、庙宇、厅堂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前言及绪论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如居室、杂屋) ;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中,多混合使用二者单体建筑构成喻浩:“凡屋三分。
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木经》。
现代说法:台基、墙身、屋顶。
平面以“间”为单位。
“间”由相邻两榀屋架构成(四柱为间),由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简洁明确,只需观察柱网,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平面、结构、造型三位一体。
结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井干式、拱券式、密肋平顶等。
建筑群组合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院落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北方有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天充足的阳光。
南方为减少夏日曝晒之苦,庭院常做得很小,称“天井”,还可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
山地建筑,往往无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公共建筑,因大规模活动场面而要求宽宏的院落。
庭院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间用墙围合。
2.主房与院门间用廊围合,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东西两侧相对建厢房,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三合院”。
如将前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为“四合院”。
建筑与环境相土尝水、卜宅择基巧于因借、因地制宜整治环境、诗情画意趋吉避凶、藏风聚气建筑类型穴居、巢居、地面建筑分类居住建筑行政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礼制(祭祀)建筑宗教建筑商业与手工业建筑教育、文化、娱乐建筑园林与风景建筑市政、标志建筑防御建筑等工官制度先秦,最高工官称“司空”。
秦至西汉,称“将作少府”。
东汉以后改“将作大匠”。
唐宋则称“将作监”,副手称“少匠”、“少监”。
隋代始,中央政府设“工部”,范围比将作广泛。
但皇室工程和京城官府衙署的建造,仍下达于将作监或少府。
南宋将作监并入工部。
明清两朝均不设将作监,在工部设营缮司,负责朝廷工程的营建。
清康熙后,内务府另设“内工部”(后改营造司),承担清代行宫和苑囿的建造。
工官工官集制订法令法规、规划设计、征集工匠、采办材料、组织施工于一身,实行一揽子领导与管理。
清以前,其内部还没有设计的专业机构,直至清康熙时,才出现“样房”,实现了建筑设计的专业分工。
估工算料的“算房”。
“样式雷”五代江南名匠喻浩《木经》。
明代蒯祥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建筑简述解决住的问题不仅是人类的问题,也是不少陆生动物的问题。
在还没有进化成人类之前,处于动物阶段的人类就已有住处,食、色、住是有生命体存在的形式。
“北京人”遗址简介上古穴居而野处。
──北京周口店猿人天然洞穴。
还没有发生文化现象,但已有文明,如火的使用、石器打制、装饰品等。
南京汤山猿人洞其它早期新石器主要建筑遗址的分布1.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遗址:早期遗址有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河北武安的磁山遗址、甘肃秦安的大地湾遗址等。
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似有一定布局,居住建筑集中在遗址中部。
窑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
房基为方形或圆形半地穴。
墓葬集中于公共墓地,墓穴排列有序,多单人葬。
新石器中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它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
该文化分布范围很广,西至青海、甘肃交界处,北抵长城沿线及黄河河套地区,东及河南东部,南达湖北西北。
遗址已超过一千处,代表性的除仰韶村外,还有陕西西安的半坡、临潼的姜寨,河南郑州的大河村、陕县的庙底沟,山西石楼的岔沟等。
西安姜寨仰韶时的氏族,已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当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台地作为基址。
地势高亢、水土肥美,有利耕牧与交通,适宜于定居生活。
村落已有初步区划布局。
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半坡村遗址,已发掘面积南北300余米,东西200余米,分三区域:南为居住区,有46座房屋;北为墓葬区;为制陶窑场。
居住区与窑场、墓地间有一道濠沟隔开。
营造技术室内地面、墙面往往有细泥抹面或烧烤表面,使之陶化,以避潮湿,也有铺设木材、芦苇等作为地面防水层的。
室内备有烧火的坑穴,屋顶设有排烟口。
仰韶末期,出现了柱子排列整齐,木构架和外墙分工明确,建筑面积达150平方米的实例,表明木架建筑技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龙山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遗址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遗址河姆渡村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建筑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发掘部分长约23、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据出土工具推测,是用石器加工的。
内蒙大青山及辽西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在今内蒙古东南、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及吉林西北一带的红山文化,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具有与前述诸新石器文化的不同特点。
以包头市东的阿善遗址为例,其居住房屋的外墙及聚落围垣均用石砌,西侧台地上另有块石堆砌的祭坛。
而辽宁牛河梁遗址更发现了“女神庙”及泥塑神像残迹。
包头莎木佳村西南红山文化祭坛遗址内蒙古包头阿善遗址原始祭坛遗址全长14米,成三个小丘,以对称布局形式自西南延向东北。
南丘为圆形石块,高0.8米,直径1.5米。
中为方坛,高度相若,面积为3.8米×3米。
最北为方坛,高1.2米,下层面积7.4米×7.4米,上层面积3.3米×3.3米。
收进约1米,均由巨石砌成。
中心垒石。
可分为三个层次。
祭坛由南北向轴线对称布置的十八堆圆锥形石块组成,全长51米。
南端石堆最大,直径8.8米,残高2.1米。
北端石堆最小,直径1.1米,高0.2米。
中间十六堆直径1.4~1.6、高0.35~0.55米,各石堆间距0.8~1米。
石堆外有石墙三道,内侧平面呈“U”形,较完整。
另二道仅西南方向各残余一小段。
女神庙遗址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建筑技术、艺术礼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
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增巢。
孟子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一乱。
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韩非子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易经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墨子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居,穴而处。
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为宫室之法,曰:高足以辟润湿,旁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霜雪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奴隶社会建筑(BP2070~BP476)夏BC2070-BC1600城市遗址夏县、平粮台河南偃师二里头商BC1600~BC1046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
后三百多年中五次迁都(亳社)。
纣王广作宫室,益广固苑,《史记·殷本纪》:“南距朝歌,北据郎郭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
《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自朝鲜:“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而伤之。
湖北武汉黄陂县盘龙城城址郑州商城。
或认为是仲丁时的瞅都。
城墙遗址周长7公里。
城内中部偏北,高地上有不少大面积的夯台基,可能是宫殿、宗庙遗址。
城外散布制造陶器、骨器、冶铜、酿酒等作坊,还有许多奴隶们居住的半穴居窝棚。
无统一规划。
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尸沟乡,一座早商城址。
规模较郑州商城略小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宫城位于内城的南北轴线上,外城是后来扩建。
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3层,都是庭院式建筑。
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偃师商城宫城遗址平面宫殿殷墟宫殿区宫殿分区墓葬殉人西周BC1046~BC770周文王都丰,周武王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
分封诸侯,立诸侯国(周按:封建社会?)。
西周建立宗法制度,规定天子、诸侯等位,嫡长继承,其他各子封为诸侯或卿大夫、士。
周代城址已发掘周代建筑基址有山(磊按:“山”应作“陕”)西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等处。
在山(磊按:“山”应作“陕”)西岐山与扶风两县间的周原,是周的发祥地和早期都城遗址。
周人自古迁至周原,此处一直是早周都邑。
宫室凤雏建筑基址有2组:甲组建筑坐北朝南,面积1469平方米,高台建筑,分前后两进院落。
沿中轴自南而北,广场、照壁、门道及其左右的塾、前院、向南敞开的堂、南北向的中廊和室(又称寝)。
中廊左右有小院,室左右各设后门。
三列房屋的东、西有南北分间厢房,南端突出塾外,在堂的前后,东西厢和室的向内一面有廊,整体平面呈日字形。
墙用黄土夯筑而成,一般厚0.58~0.75米。
周王宫殿的“三朝五门”三朝五门,即《礼记》东汉郑玄注所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
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
”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