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睢宁县魏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杨怀志

摘要: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液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文对该病的某些流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两例已有附红细胞体病临床表现的病犬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均超过60%,感染强度也较大。

关键词:犬附红细胞体诊治

一、综述部分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又称类边虫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动物血液,游离在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附红细胞体寄生的宿主广泛,对人畜致病的主要有绵羊附红体(E.ovis)、猪附红体(E.suis)和温氏附红体(E.wenyonii—主要感染牛)。1928年Schilling首先报道了鼠的附红细胞体病,随后Yoki-moff 报道了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内、牛、羊、猪、兔、驴、骡、鸡、鼠等的附红

细胞体病均有报道,而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现。1990年全炳昭首次报道了犬的附红细体病,1991年云南玉溪发现疑似犬附红细胞体病,宋兴国等(1997)报道了西部六省警犬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检出率为61.22%。该病对养犬业有严重的危害性,感染率较高的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发病机理、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

1 病原

1.1 分类

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地位尚未完全确定。目前普遍采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984年版)为分类依据,将其归属到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1.2 形态结构

鲜血滴压片镜检,附红细胞体呈球形、卵圆形等,有折光性和运动性,部分附着于红细胞的表面使红细胞的形状发生改变,呈锯齿状、星芒状、菠萝状等多形性;另一部分在血浆中呈游离态,常作摆动、翻滚、上升、下降等运动,运动中以个体小者最为活泼;附红细胞体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后,则失去运动性。姬姆萨染色时,附红细胞体被染成淡紫色,外围有白环。瑞氏染色,红细胞呈淡紫红色,附红细胞体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被附红细胞体附着的红细胞有蓝宝石样光彩,如皇冠状。犬红细胞的感染率较高,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镜检时可观察到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多为2个~15个,重度感染者可达20个以上。扫描电镜下,附红细胞体直径为0.20 μm~0.80 μm,最大可达2.5 μm,红细胞表面的附红细胞体为球状、卵圆形、短杆状等多种形态,游离的附红细胞体呈球形、饼状等多形性,其中部分球状附红细胞体上能观察到一根到数根细长的细丝(或纤毛),这些细丝一旦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则使红细胞膜产生一些小而深的凹陷和变形;透射电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呈球状、饼状等多形态性,无细胞壁,仅由单层限制膜包裹,无明显的细胞器、细胞核,亦能观察到细长的细丝状结构。

1.3 抵抗力及运动性

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但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4 ℃环境可存活至少33 d,并保持感染力,5 mL/L的石碳酸于37 ℃ 3 h即可杀死附红细胞体。鲜血悬滴中,滴加等量的50 mL/L醋酸或10 mL/L盐酸时,红细胞破裂,附红细胞体的活动性加强,运动范围加大;滴加1 g/L碘溶液后,运动停止,此时,即使用PBS或生理盐水洗涤,其活力也不能恢复,也不被碘着色。

1.4 免疫性

1.4.1 体液免疫附红细胞体进入机体约10天即可查到抗体,约2个月达高峰。抗体持续时间不一,多在3个月后开始下降,至15个月还可维持较低水平。体液中抗体主要为IgM和IgG,在防止附红细胞体感染上有一定意义。仔畜从乳汁中可以获得抗体。Hung等用E.ovis免疫的高价血清接种绵羊,在接种E.ovis,结果表明被动转移抗体上升,附红体血症下降;被动抗体下降,附红体血症上升。

1.4.2 细胞免疫附红细胞体感染后不久引起较强的细胞免疫。Hung等实验证明,感染E.ovis的羊,取脾脏中淋巴细胞与绵羊细胞做玫瑰红实验,感染羊玫瑰红阳性率为

2.8%~15.4%,非感染羊为阴性。

2 流行病学

2.1 宿主

附红体的宿主有鼠类、绵羊、山羊、猪、犬、猫和人等。据资料介绍,附红体有相对宿主特异性。一般情况下,幼小体弱和外来品种的犬发病率较高。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患犬多呈隐性经过,说明犬附红细胞体毒力较弱,显性致病力不强。

2.2 传播途径

附红细胞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有关本病感染途径,现在认为有多种方式:(1)吸血昆虫叮咬传播,吸血的昆虫和节肢动物如虱、蝇、蜱、螨、蚊、蠓和蚤等。(2)垂直传播,据报道人的附红细胞体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而且在感染的孕妇中相当普遍,猪附红细胞体垂直传播率可达到感染母猪的80%,奶牛的附红细胞体垂直传播也较普遍。(3)血源性传播,可以通过献血、器械如注射器针头、手术器械等进行传播。(4)接触性传播,调查发现人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率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人员和饲养经管人员感染率高,这可能是与动物长期接触所导致的。

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病的患犬多呈隐性经过,说明犬附红细胞体毒力较弱,显性致病力不强。此外,附红细胞体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而产生免疫抑制,导致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黏膜的抵抗力降低,从而容易引起继发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生活史至今尚未弄清楚,其自然传播途径也不十分明确。

3 发病机理

附红细胞体的细丝状结构可嵌入红细胞的细胞膜,使红细胞膜产生小而深的凹陷和变形,导致红细胞膜发生形态、结构和机能的改变。这些变形的红细胞在经过脾脏和淋巴结时会被清除。在隐性感染的情况下,机体防御系统功能健全,正常的红细胞数和被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红细胞数之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附红细胞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