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

摘要介绍了猪附红细胞体痈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并提出了预防和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生;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6-0305-02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又称“猪红皮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播途径多。病猪以高热、贫血和黄疸为主要特征,感染发病率高达70%~90%,是养猪业的一大顽症,危害性很大。该病多为隐性,常与猪的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带来困难,常造成误诊。2009年5月肥东县某猪场养殖的猪出现死亡。经对病猪进行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初步诊断该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1 发病情况

2009年5月20日。肥东县某养猪场饲养的120头猪发病,第1天死亡1头小猪,随后每天死亡3~4头小猪,病程较短,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仅15~48h,饲养户用土霉素治疗,病猪死亡数略有下

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规范

猪附红细胞体病详解 1 简介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猪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猪发病时,皮肤发红,故又称“猪红皮病”。 图1 病猪皮肤发红 2 流行病学 2.1 传播途径 ⑴ 通过摄食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互相斗殴或喝被血液污染的水与尿而发生直接传播;⑵ 经由节肢动物叮咬以及器械的机械性发生间接传播,如猪虱、蚊虫、吸血蝇、疥螨、被污染的注射器、用于断尾、打耳号、去势的器械等;⑶ 妊娠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发生垂直传播;⑷ 此外,配种也可传播该病。 2.2 流行季节和地区 该病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7~9月。 2.3 易感猪群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通常发生在哺乳猪、怀孕的母猪以及受到高度应激的肥育猪身上。

2.4 诱发因素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多种原因引发的疾病,只有在应激和肌体抗病力降低的情况下才会诱发此病。如饲养管理不良、天气突变、突然换料、更换圈舍、密度过大等应激因素或患猪瘟、猪蓝耳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等慢性病时,最易并发和继发附红细胞体病。 3 临床症状 3.1 一般症状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为40.5℃~42℃,皮肤发红,指压退色;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怕冷聚堆,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尿液淡黄。发病中期,病猪行走时后躯摇晃,喜卧厌立,便秘或拉稀,精神沉郁,呼吸困难;血液稀薄,色淡,往往随注射针孔流血不止;皮毛枯燥,背腹部毛色铁锈色,皮肤苍白,耳内侧、背侧、颈背部、腹侧部皮肤出现暗红色出血点,可视黏膜轻度肿胀,初期潮红,后期苍白,轻度黄疸;尿液淡黄、淡红或呈红褐色,卧地不起。后期,病猪耳朵变蓝色、坏死,排血便和血红蛋白尿,最后四肢呈游泳状划动,呼吸困难,衰竭死亡。 图2 病猪皮肤上有出血点

猪附红细胞体病症状 如何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症状如何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症状 猪附红细胞体病流行一开始,少数猪或个别猪食欲不振,精神萎顿。此时体温在39℃左右,以后病猪食欲废绝。3天以后体温开始上升,并稽留在41℃一42℃。鼻腔中流出浆液性分泌物,眼结膜苍白贫血。有的猪呼吸加快,每分钟达40~60次。粪成球状干硬带有粘液和血液,尿少而黄严重时呈红色甚至褐色,饮水量也明显下降。到第五天以后,病猪耳采由红变紫,有的病猪两后肢出现麻痹,随之就是臀部和背部出现红色斑点,鼻腔中有时流出脓性分泌物(由浆液性发展而来)。很快,身体各部位的红点连成一个整体,整个猪体都为红色。此时体温有所下降,在40℃左右,当下降到39℃以下时,猪濒临死亡。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预防方法 ①搞好猪场环境卫生,使猪有-个强壮的体质。 ②定期消毒和驱虫,及早杀灭传播媒介。 ③在疾病防治和阉割操作时要注意器械、用具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④尽量减少应激反应,防止诱发该病出现。 ⑤在该病易发期□服附红净,散养户的猪每千克体重为用量0.25克,每天l次,连喂l0至l5天。规模化养猪场,按每吨饲料配入l千克,连喂l5至2l天。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方法 ①阿散酸,拌料饲喂,每吨饲料用量为300克,连用l周。 ②氯喹或伯氨喹,每千克体重用量为5毫克,肌肉或静脉注射。 ③土霉素或四环素,每千克体重用量为l5毫克,分2次肌肉注射,可以连续应用。或每千克饲料加入600毫克后连续饲喂。 ④百分之l伊维菌素,每千克体重用量为0.02毫克,颈部皮下注射,隔5至7天再用l次。⑤附红优:每千克体重用量为8至l0毫克,深部肌肉注射,每天l次,连用3天。 ⑥新砷凡纳明(九-四):每千克体重用量为l5至45毫克,用百分之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百分之5至百分之l0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 ⑦首选药物当属贝尼尔(血虫净,类似药物有的叫血虫清、血虫杀),每千克体重用量为57毫克,用生理盐水稀释成百分之5的溶液,深部肌肉注射,隔24小时重复用药l次。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配合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蒽诺沙星等,用以解热降温、预防感染。肌肉注射补铁王、维生素bl、维生素b2等进行调理。出血者可配合使用止血敏。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是由血液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人畜共患病。 该病自1928年Schilling等首次报道鼠的附红细胞体病以来,目前在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动物和人群中检出了该病,呈全球性分布。在我国先后报道了兔、猪、犬的附红细胞体病,1982年以来又报道了人附红细胞体病。不仅对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公共卫生的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该病在短短几年内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在养猪密集区域已呈爆发流行的趋势。但该病的研究还刚刚起步,病原生活史、流行病学仍然没有研究清楚,在临床中也缺乏权威性的诊断参考标准,给该病的诊断和控制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一、病原: 猪附红细胞体属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无细胞壁,无固定形态,呈多行性,可通过细菌滤器。革兰氏阴性,姬姆萨染色呈淡紫色,抵抗力较强,耐干燥,5℃15天有感染性,在脱纤血中可保存83天,冻干可保存2年。(附红细胞体易感动物众多,附红细胞体能感染猪、牛、绵羊、山羊、马、骡、驴、骆驼、犬、猪、兔、狐、貂、貉、鸡及鼠

等多种动物,人也可被感染。据有关资料表明:猪的隐性感染率为95%、牛为80%、绵羊为88%、山羊为82%、马为95.8%、驴为98%、骡为85.7%、犬为49.5%、兔为66%、鸡为75.8%、人为86.33%。在目前发现的14种附红细胞体中,猪与绵羊的附红细胞体致病力最强。但是,在猪的血液中发现有附红细胞体存在,猪只不一定就会发生附红细胞体病。) 二、流行病学 1季节性 该病多发于高热、多雨且吸血昆虫繁殖滋生的季节,猪的感染主要集中在6-9月份,在北方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发病最高峰。 2易感年龄 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都易感,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3 潜伏期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平均潜伏期为7天(3~20天),但大部分猪常呈隐性感染。 4 传染源 患病猪与隐性感染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患病羊与猪有交*感染性,老鼠可携带附红细胞,并将其传染给猪群。 5 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

猪的附红细胞体病

猪的附红细胞体病 前言: 附红细胞体病是近几年来引起医学和畜牧兽医工作者注意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病原是专性血流寄生生物--附红细胞体。附红细胞体寄生于表面、血浆及骨髓里。该病分布范围广,宿主多,给人的健康生活和畜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在畜牧业中,以猪的附红细胞体病最为严重。现根据生产实际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对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治疗和防治进行综述。 1.病原学: 1.1发现1928年Schilling首先在脾切除中查到附红细胞体(E.Coccoilles)1932年KINSELY 等在美国猪体内发现了一种类球状血虫体,1950年Splitter等证实并命名了猪附红细胞体。1982年解耀成等在江苏南部红皮猪中查到了附红细胞体。 1.2分类 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尚存异议。但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伯杰鉴定手册》统一分类,将猪附红细胞体列为立克次氏。体目(Rickttsialse)无浆体科(A napla scmataceae)附红 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1.3形态结构 附红细胞体革兰氏阴性,其大小为0.25-1.30nm X 0.5~2.5nm,其形态大体可分为三种:球形、盘形、环形、未成熟附红细胞体呈球形,幼稚附红细胞体呈盘形,成熟附红细胞体呈球形,Splitter(1950)将猪附红细胞体分为猪附红细胞体(E.Sllis)或小附红细胞体(E.Puruum)实际上是猪附红细胞体在成熟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猪附红细胞体外有一层限制性胞浆膜。1.4抵抗力 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于干燥和化学药物都比较敏感,几分钟即可杀死,但0.5%的石碳酸于37度下3小时才可杀死。对低温抵抗力极强,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成活一个月,在加有甘油的血液中于-79度,80d保持感染。 2.流行病学 自然宿主:附红细胞体具有特异性,猪附红细胞体引起的附红细胞体病只见于家养的猪。2.1传播途径 2.11水平传播,如蚊、螨、虱等节肢动物通过吸血传播,也可由污染的针头,打耳号、断尾等其他的手术器械引起交叉感染或者在交配时,公猪将被污染附红细胞体的精液流在阴道内而引起。 2.12垂直传播 这种流行方式其传染率高达100%主要是胎儿在母体中或分娩过程中发生垂直传播。 2.2流行特点 2.21发病高,且不分年龄、品种、性别通常以2-5月龄体重在30-50千克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高。 2.22季节性强,一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高温高湿的夏秋季为高发期特别是7-9月份达到顶峰。 2.23隐性感染率高,在有该病的猪场,其他未发病的隐性感染率高达100%,如果在应激,机体抵抗力下降,过差卫生条件,高温高湿,营养缺乏均可诱发或促进本病的发生。 3.临床症状 3.1潜伏期 任何一种流行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对猪附红细胞进入机体后,在多数情况下呈潜伏状态,只在某些情况下才表现发病过程。所以自然感染时,潜伏期很难确定,据报道,在人工感染脾切猪时,潜伏期平均为7d(3-20d)

猪附红细胞体症状

病原特点 按照最新分类,附红细胞体属于支原体中的嗜血支原体。在显微镜下附红细胞体呈现多种形态,环形、球形和椭圆形,常附着于红细胞表面。无细胞壁,故革兰氏染色阴性。附红细胞体对于干燥和化学品敏感,容易被杀死。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体表面后,一方面直接损害红细胞,造成红细胞功能下降和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改变红细胞表面抗原结构,造成自体免疫损伤。 流行特点 附红细胞体只感染家猪,野猪不易感。各种年龄的家猪都易感。健康猪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发病猪的血液而感染,应激是引起猪体内附红细胞体数量增加进而发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高温高湿且蚊虫较多的夏季猪场容易出现附红细胞体病疫情。 临床症状 仔猪发病后症状明显,常呈急性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病猪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消化不良,高热可达42℃。四肢末端、尾和耳廓边缘发绀,此后可见猪皮肤苍白和黄疸。育肥猪感染后常见轻度贫血和生长缓慢。母猪的感染常见于临产或分娩后3天-4天,感染母猪出现发热、食欲减退、嗜睡、产仔率下降及母性缺乏等症状。 剖检病变 慢性病例主要是贫血相关病变,急性病死猪剖检可见典型的黄疸和贫血。全身皮肤黏膜、脂肪和肝脏黄染。全身淋巴结肿大、潮红和黄染,切面外翻,有液体渗出。胸腹腔心包积液,肝脏肿大、质脆,细胞呈脂肪变性,呈土黄色或黄棕色。胆囊肿大,含有黏稠的胶冻样液体。脾肿大,质脆而碎。肾肿大,呈苍白色或土黄色,包膜下有出血斑。有的膀胱上可见少量出血点。肺肿胀,淤血水肿。心外膜和心冠脂肪出血黄染,心肌苍白。脑膜有针尖大出血点。全身肌肉色泽变淡,血液稀薄呈水样,凝固不良。 预防 消毒除要做好常规环境消毒外,应特别注意手术器械及注射针头的消毒,进行注射时必须做到一头猪一个针头。 保健对于附红细胞体最敏感的抗生素是四环素类药物,在四环素类抗生素中又以多西环素抗菌活性最强。推荐方案:每吨料中添加威普健1公斤,连用5天-10天,每月保健一次(母猪加倍量使用)。发生疫情时立即对全部猪群使用上述方案保健。 加强平时饲养管理使用营养全面而均衡的饲料,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及时杀灭蚊虫等各种吸血昆虫.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方案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 方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方案 一、诊断要点: 1、 该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吸血节支昆虫可引起传播该病; 2、 各阶段猪场出现,多发于仔猪、架子猪; 3、 外观可见,猪体温升高,腰部毛孔出血、耳朵、臀部、四肢内侧、肢部发红发紫,近观可见明显出血斑点,严重者,皮肤苍白、贫血、尿呈茶褐色; 4、 解剖可见,血液乌黑色,血凝不良,肌肉黄疸苍白,淋巴结苍白,切面黄色水肿外翻,肝脏黄疸,皮下出血明显。 二、 防治方案: 1、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搞好灭虫,猪群驱虫工作。可选用依诺玢或阿维菌素,对母猪、商品猪进行驱虫; 2、 在发病高峰期提前采用以下药物进行预防:拌料用贝尼雪、914A粉、尼可苏、阿散酸、强力霉素、土霉素、金霉素、附红克、VC粉、道舒灵、扶苯康、支原净; 3、 哺乳猪保健用药:应用得米先或炎沙对产后3天、7天、21天的哺乳猪进行药物预防; 4、 一旦发病采取以下方法治疗:

(1)、914A+海达,极冰+Vc+B12; (2)、金药1号+血康,三磷酸+Vc+肝泰乐; (3)、血毒净+名品,蓝耳圆环120+Vc+氨苄; (4)、泰妙林+名品,退热冰峰+Vc+B12; (5)、血链弓克+金药1号; (6)、血康+附红120,消肿解毒王+瘟克星; (7)、附特+附红120,冰心1号+极冰; (8)、应用原粉拌料连食5~7天。1吨料用量:a、 贝尼雪+毒必清+道舒灵+多康; b、 贝尼雪+枝原净+金霉素+爱猪强; c、 尼可苏+附红克+毒必清+克林美。 d、 三道虫金粉+强力VC银翘散+道舒灵。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及其防

犬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与防治 睢宁县魏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杨怀志 摘要: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多种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液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本文对该病的某些流行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发现:两例已有附红细胞体病临床表现的病犬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均超过60%,感染强度也较大。 关键词:犬附红细胞体诊治 一、综述部分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又称类边虫病,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动物血液,游离在血浆中或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附红细胞体寄生的宿主广泛,对人畜致病的主要有绵羊附红体(E.ovis)、猪附红体(E.suis)和温氏附红体(E.wenyonii—主要感染牛)。1928年Schilling首先报道了鼠的附红细胞体病,随后Yoki-moff 报道了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国内、牛、羊、猪、兔、驴、骡、鸡、鼠等的附红

细胞体病均有报道,而犬的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国的部分地区也有发现。1990年全炳昭首次报道了犬的附红细体病,1991年云南玉溪发现疑似犬附红细胞体病,宋兴国等(1997)报道了西部六省警犬附红细胞体病的阳性检出率为61.22%。该病对养犬业有严重的危害性,感染率较高的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必须引起重视。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发病机理、流行特点、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等方面作了一定的探讨。 1 病原 1.1 分类 附红细胞体的分类地位尚未完全确定。目前普遍采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1984年版)为分类依据,将其归属到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Anaplasmataceae)附红细胞体属(Eperythrozoon)。 1.2 形态结构 鲜血滴压片镜检,附红细胞体呈球形、卵圆形等,有折光性和运动性,部分附着于红细胞的表面使红细胞的形状发生改变,呈锯齿状、星芒状、菠萝状等多形性;另一部分在血浆中呈游离态,常作摆动、翻滚、上升、下降等运动,运动中以个体小者最为活泼;附红细胞体一旦附着于红细胞后,则失去运动性。姬姆萨染色时,附红细胞体被染成淡紫色,外围有白环。瑞氏染色,红细胞呈淡紫红色,附红细胞体被染成蓝色或淡蓝色,被附红细胞体附着的红细胞有蓝宝石样光彩,如皇冠状。犬红细胞的感染率较高,约70%左右,最高可达100%,镜检时可观察到红细胞上的附红细胞体多为2个~15个,重度感染者可达20个以上。扫描电镜下,附红细胞体直径为0.20 μm~0.80 μm,最大可达2.5 μm,红细胞表面的附红细胞体为球状、卵圆形、短杆状等多种形态,游离的附红细胞体呈球形、饼状等多形性,其中部分球状附红细胞体上能观察到一根到数根细长的细丝(或纤毛),这些细丝一旦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则使红细胞膜产生一些小而深的凹陷和变形;透射电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呈球状、饼状等多形态性,无细胞壁,仅由单层限制膜包裹,无明显的细胞器、细胞核,亦能观察到细长的细丝状结构。 1.3 抵抗力及运动性 附红细胞体不受红细胞溶解的影响,对干燥和化学药品比较敏感,但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4 ℃环境可存活至少33 d,并保持感染力,5 mL/L的石碳酸于37 ℃ 3 h即可杀死附红细胞体。鲜血悬滴中,滴加等量的50 mL/L醋酸或10 mL/L盐酸时,红细胞破裂,附红细胞体的活动性加强,运动范围加大;滴加1 g/L碘溶液后,运动停止,此时,即使用PBS或生理盐水洗涤,其活力也不能恢复,也不被碘着色。

附红细胞体病

目前抗附红细胞体病制剂的临床效果分析及新药研制思路 吕仁序1郭丽2张守富3唐丽丽4 附红细胞体(EH)病的研究中未知的因素很多,但其在畜禽养殖业及兽医临床上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本病在各种养殖动物及野生动物中的流行,造成动物机体免疫抑制、繁殖障碍、低出生成活率、隐形感染急性发作的高致死、致残率、以及人群感染后医院对比病的误诊和漏检。笔者认为,附红细胞体病是当前人畜共患病中危害最严重的疾病。自1927年发现本病以来,疫苗免疫研究没有突破,药物防治是主要手段之一。本文试就现阶段临床用药的药理学基础及临床分析,寻找防治本病新药研制的思路。不当之处,乞同行指正。 1 临床用药理论及用药得失。 1.1 三氮脒类: 附红细胞体病的病理变化是导致患病动物低血糖,酸中毒,溶血性贫血及黄疸。奶牛按5mg/kg体重,猪按7.5mg-12.5mg/kg体重用药后,使机体在一段时间内血糖更低,导致附红细胞体营养缺乏,浆泡破裂而死亡。1999年至2000年时,三氮脒效果显著,用药4h即见泡体破裂,后药效明显降低。而毒副作用却越来越明显。 按说明书用药,少数奶牛可出现流涎、肌肉震颤、腹痛腹泻;每天一次,连续用药2~3次后,5%~10%的奶牛可能出现心悸,心肌扩张,反刍无力或不反刍,瘤胃虚胀,重症病例甚至5~8天不反刍,卧地不起,肌无力,血便,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猪则在用药1~2次后表现为全身出血倾向,尤其以四肢末端、腹下、耳及尾部最严重,食欲减退,早产。 1.2 盐酸吖啶黄(锥黄素、黄色素) 古老的吖啶染料衍生物,3~4mg/kg体重用于牛的焦虫病防治,3mg/kg,用于猪,必须静注。近年又将其用于附红细胞体病治疗。间隔24h~48h用2次。对于附红细胞体病伴有发热的病例,可在8~12h 内降温,缓解临床症状。并使末梢血管中虫体明显减少。但多在2-3个月内复发。 本品静注后10-20分钟,个别牛剧烈腹痛泄粪如水。肌肉震颤、卧地不起。经2~3h后缓解,排黄绿色尿液。 牛两次用药以后或一次剂量稍大(5mg/kg),40~45%的牛发生心肌损伤。心动过速达120次/分钟,肌无力;5~10%的奶牛也有心脏扩张、前胸及颌下心性水肿、静脉怒张现象,以致大液体都无法输入。泌乳停止,经抢救不死,也往往在1-12个月内食欲不振,心博间歇,泌乳量恢复极慢,且达不到用药前水平。 1.3 914A(复方氨基乙黄酸,乙基胆酸) 本产品使用人们对抗梅毒螺旋体药物914(新胂凡纳明)的信任度,用胆酸与解热药配伍,加上一个A字,误导成914的新型制剂。0.2ml/kg,48~72h一次,连用2~3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退热,使患畜临床症状改善。但对附红细胞体的治疗效果并不好,复发率100%;心脏损伤严重,诱发急性心肌炎,末梢神经炎,少数动物卧地不起,皮疹或脱毛。多转归死亡或急宰。临床上此药已经少用。 1.4 胂制剂: 无机胂以雄黄、雌黄、信石、白砒等形式存在,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和五氧化二砷均属于毒药。有机胂则毒性极小或无毒。 胂制剂进入机体后,与细胞酶体系中的巯基结合,影响氨基酸的代谢,降低糖代谢水平,阻碍糖元异生。使产热减少,体消耗降低,使外周毛细血管舒张。临床上可见皮肤红润,食量减少,抗寒冷,生长速度加快。 胂制剂对血液原虫,如梅毒螺旋体、阿米巴、附红细胞体、疟原虫,体表寄生虫螨等有毒害作用,影响其蛋白质合成而死亡。有机胂制剂:阿散酸120mg/kg饲料,连喂7-10天,改为60-80mg/kg饲料连喂10天;或洛克沙胂60mg/kg饲料,连喂10天,改为40mg/kg饲料连用10天。可以使附红细胞体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