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一,变法的目的与变法过程变法目的:公元前475年至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时期的长期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魏,赵,秦,楚,燕齐国争雄的局面.各诸侯国为了巩固地主阶级政权,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与剥削,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纷纷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掀起了变法的运动. 变法措施的推行,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使社会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变法改革与经济发展,是各国对外战争的两大支柱,并对战争的后果带来直接的影响.1,为了巩固地主阶级政权;2,为了巩固封建地主制生产关系;3,为了清除领主制的残余势力.变法过程: 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开始,到公元前四世纪中叶秦孝公用商鞅变法止,各国变法持续了两个世纪左右.其中斗争最激烈,起重要作用,效果最为显著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最早,为各国变法做出了榜样;商鞅变法是各国变法的大成,取得的效果最大,为秦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影响最大. 此外的变法还有:韩国申不害变法('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邹忌改革(立稷下学宫,以孙膑为军师),燕国子之,乐毅改革,等等.二,各国的变法运动1,首先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尽地力之教',即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他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益如之.'为了防止谷价大起大落,他还实行了'平籴法',作为'尽地力'的补充,这样既可防止商人抬高粮价,又能做到'取有余以补不足'(《汉书食货志上》,从而保障了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价的稳定.第二,'食有劳而禄有功',即把爵位赐给有功于国家的人,对于那些于国无功的'淫民'则剥夺其爵位,打击了旧贵族,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第三,制定《法经》.为了确定封建法制,进一步巩固封建政权,李悝'集诸国刑',作《法经》六篇,即'盗,贼,囚,捕,杂,具'.《法经》集春秋以来成文法之大成,其宗旨在于防止和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维护剥削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魏国在战国初期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与李悝的变法改革是分不开的.2,继魏改革的是楚国.楚悼王即位后,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恰在这时,吴起弃魏奔楚,被楚悼王任为宛(今河南南阳)守,不久升任为令尹(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相),主持变法.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限制封君,'三世而收爵禄'.封军即分封的宗室,贵族,外戚,功臣,他们高官厚禄,世代相袭.吴起取消了他们的特权,规定,凡封君之子孙三世无功,则取消他们的封君之号,不再享有封君的特权.第二,'损不急之官'. 针对楚国官员冗滥,官俸过高的弊病,精简机构,裁汰官员,削减官俸,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改革的进行.第三,强兵吴起仕魏时就曾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了武卒制.到楚国后,他决心也建立一支像魏武卒式的军队,'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他加强对军队训练,严格商法制度,在战争中,'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吴子治兵》).吴起的上述改革,使楚国由弱转强,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强盛局面,各诸侯国均为之震惊. 但是,正当楚国改革处于高潮时,前318年,支持改革的楚悼王病死,一些旧贵族便乘机反扑,群起围攻吴起,吴起无处躲藏,便伏在悼王身下,结果被乱箭射死,随后又被车裂支解.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楚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屡败于邻国,国势日衰.3.韩国在韩昭侯时,任用申不害为相进行改革.申不害主张用'术'治理天下,同时主张依法办事.但在实践过程中,用'术'有余,立'法'不足,而'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所以韩国的改革成效不如其他国家.4,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改革军制,推行胡服骑射,即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训练和装备,组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轻骑部队.通过改革,使赵国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 5.齐国在齐威王时,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改革,广开言路,整顿吏治,使'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他在国都临淄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各国人才,让他们著书立说,为齐国所用,他重视武备建设,任用孙膑为军师,负责训练军队,先后在桂陵,马陵打败魏军,齐国军威大振.齐国还派兵击败赵,魏,卫等国,收复了被侵占的土地,成为东方强国.6. 燕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但国势并不强大,在战国前期几乎是无声无息.战国中期,燕王哙任子之为相,进行改革,后来干脆把君位禅让给子之,结果引起了旧贵族的反对,齐国乘机出兵干涉,子之被杀.经过这次动乱,燕国更加虚弱,燕昭王时筑黄金台招揽贤士,得到乐毅等人的辅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燕国国势又逐渐强大起来.7.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最彻底的是秦国.公元前359年和前350年,秦孝公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两次变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宗室贵族凡没有军功的人,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一般百姓,立有军功,也可授爵.军功爵共分二十级,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官位,田地和服劳役的'庶子'等.军功爵制的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加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也培植了大批军功地主.(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由国家按土地亩数向土地的所有者征收土地税.(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努力从事耕作,纺织者,给与奖赏,从事工商业或懒惰者,没入官府为奴.同时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以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4)推行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个县,县设令,丞,由国君直接任免.把农民编入民籍,五家一伍,什家一什,行什伍连坐之法,相互监督.奖励告密,'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史记·商君列传》)从而加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5)迁都咸阳.将国都由栎阳(今陕西富平)迁至咸阳,以适应向东发展的需要. 商鞅变法使封建制在秦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促使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商鞅变法触犯了一些旧贵族的利益,因此前338年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处死.但新法已深入人心,不可动摇.三,变法的效果和意义1,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 最为突出的是秦国,其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普遍推行郡县制,商鞅把原来没有建立郡县的地方都建立了起来,共31个县,每一个县设令,设丞,在县下面设'什伍'组织,把农民固定起来,规定'什伍连坐',使农民互相监督,共同守法.2,各国先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1)各国国君名号和职权发生了变化.随着各国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君主的地位日渐提高,周王分封时赐予的名号已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相符合,他们想用最能显示尊贵的名称—'王'来作为自己的称号. 楚国国君首先称王,其后各国君主竞相仿效,于是'王'这一称号加入了新的内容,它已不是周天子的专称,而是拥有实权的一国之主的称号. '夫擅国之谓王,能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谓王.'(《资治通鉴》卷5)(专制含义明显)其专制的含义已十分明显.(2)以文武分职为特点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建立起来.在君主之下,有一系列官僚组织.其中相和将是其首脑,文武分职是其特点.相是百官之首,又称相邦或相国.《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饬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将或称将军,为武官之长.战国时期,各大国经常保持有几十万的兵力,各国还建立了常备兵,如魏之'武卒'和齐之'技击'.文武分职是君主控制臣下的重要手段,'官分文武,王之二数也'(《尉缭子原官》)(3)君主继承制的发展.随着君主集权局面的形成,为了稳定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嫡长子继承制越来越适应形势的需要,在经历了众多的跌宕反复以后,嫡长继承制终于稳定下来.由于嫡长制的建立,促使后宫的嫡庶嫔妃制也日益严格,为了保证君主继承者的纯正血统,防止后妃与其他男子私通,多用宦官服务于后宫,宦官弄权作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出现了.(4)郡县制取代了分封采邑制.在在春秋初期,秦,晋,楚等国在新兼并的地区立县,由国君直接管辖,具有加强边防的性质.春秋末年,晋在边地设立郡也是为了巩固边防,但最初郡比县地位低.战国时期边地发展,于是在郡下开始分设若干县,由此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机构.郡设守,县设令,郡县的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下有乡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乡里以下设什伍组织,把个体农民编制在土地上.(5)封建法制确立.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秦国商鞅参照《法经》制定了秦国的法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封建法典.(6)新的官吏管理制度确立.随着世卿制的破坏,新的官吏选任制度逐渐确立,特别是各国在变法过程中,大胆创新,任人唯贤,使立功仕进,荐举仕进,献策仕进等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完备.管理由国君任免,不再封赐采邑,改为用粮食作为官吏的俸禄,这种君臣关系已带有雇用的性质.国军对重要官吏和地方长官进行考核,决定其升迁任免.考核后的奖罚取决于君主的意志,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官僚制度使国君集权于一身,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3,通过变法,各个国家普遍富强起来.如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汉书食货志》,秦商鞅变法是'商鞅之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使秦每次打仗都取得了胜利.楚国吴起的变法效果小一点.四,战国时期,随着地主制封建政权的建立,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成为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1)__ 地主阶级,一部分是由原来的贵族转化而来,他们在井田以外大量开垦私田并在新开辟的土地上采用封建的租佃剥削关系,逐渐转变为新兴的地主.另一部分是由一些立有军功的将士转化而来,他们在战场上立有军功,按军功大小取得数目不等的土地,从而成为军功地主.还有一部分是商人通过购买土地转化而来. (2)__ 自耕农即个体农民,大部分是从庶人转化而来,国家用什伍制度把他们编制在户籍上,使他们不得迁徙,以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3)佃农和雇农是失去土地依附于地主的破产自耕农,他们要把收成的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这就是所谓'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汉书食货志上》) (4)庶子是战国时期一种依附地主的农民.庶子每月要给主人服役六天,但主人可随时将其调来服役,庶子对主人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5)官奴隶和私奴隶.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刚刚确立,奴隶制残余大量存在,官府中有一些从事手工业的奴隶,有的还用于筑城,畜牧和各种差役,这些奴隶称为官奴.一些富商大贾和大地主也占有大量奴隶,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家务杂役,这些奴隶称为私奴.。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被称为变法。

这些变法既是政治制度的改革,也涉及社会、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进行探讨,揭示其原因、内容和影响。

一、背景及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列国之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这些问题促使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必须进行一些改革,以重新稳定国家。

其一,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和士人的崛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地主阶级的势力逐渐衰落,而士人的崛起使得他们成为新的统治阶级。

这些士人渴望通过变法来改变现状,寻求新的机会。

其二,列国之间的压力。

由于战乱不断,列国对彼此的争夺日益激烈。

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各国开始尝试各种变法措施,以应对外部的挑战。

二、内容及特点1. 韩非子的政治变法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采取法治的方式来治理国家,认为只有以法律作为准绳,才能达到治理效果。

他的政治变法主要包括设立君主的维新政策,以及设置官职、调整刑罚、规范劳动等方面的改革。

2. 商鞅的法家变法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他以法家思想为基础,主张通过法律来约束统治者和百姓。

他的变法措施包括改革土地制度、推行九品官人制、废除封建制度、实行轻徭薄赋等。

商鞅的变法主要在法制层面进行,以期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

3. 孟子的教育变法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用教育来改变社会。

他提出了“养民”,即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德行和能力。

孟子的变法思想集中在教育层面,主张以教育改变人民的思想观念,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改革。

三、影响与启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变法使政治制度得到了改善和完善。

各国提出的各种变法措施,有利于削减封建势力,增强统治者的权威,改善社会治理的能力。

其次,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封建等措施,改变了封建社会的经济格局,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变法

春秋战国变法

变革潮流 时代要求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变革潮流
一、时代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社会转型)——奴隶社会迈向C,合称东周时期) 春秋(770BC-476BC)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战国(475BC-221BC) ——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 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为春秋战国分界线。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 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三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 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1、生产工具改进,社会生产力提高
新兴地主
以前我们虽然 掌握了一部分 土地,但是丌 许买卖,土地 是国有的。我 们做官的人很 少,政治地位 较低。
旧贵族
我们以前一生 下来就是小贵 族,吃穿丌愁, 丌用劳动,丌 用打仗,可以 继承祖辈的爵 位和财产。
农民
我们毫无人 身自由,没 有自己的土 地和财产, 命真苦啊!
军士
国君
秦国如此落后, 我们没有立 如果丌能富国 功受赏的机 强兵,就有被 会,拼死沙 列国兼并的危 场毫无回报! 机,现在最缺 的就是贤能之 士啊!
思考1 材料一改革产生什么影响?实质是什么? 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②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③使齐国在争 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④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实质: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思考2 在内容上材料二不材料一的改革有什么相同点和丌同点?
相同:实际上都在废除井田制。丌同:材料一主要在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 而材料二丌但改革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上也迚行了大力改革。 思考3 材料二不材料一的改革在本质上有什么丌同? 材料一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方面,维护的是奴隶制统治;材料二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 到上层建筑,要完成社会的由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型,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知识体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政治: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②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生产关系的变革)②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阶级关系的变化)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社会上出现了新兴地主、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3.军事: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或兼并战争频繁。

为自保或兼并他国,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志在富国强兵的改革。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4.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思想文化逐步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时期的改革1.管仲改革:①内容:在赋税制度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最终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在葵丘大会诸候,连周王都派人参加。

②影响:对齐国:增加了财政收入,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对其他诸侯国:起了榜样作用2.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3.春秋改革特点:春秋时期,其他各国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整体而言,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因此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

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改革1.主要内容:第一,李悝变法:①政治方面。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意义:改善了吏治,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强调法治,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

②经济方面。

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疆界,以便建设农田水利,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变法运动兴起的时期。

变法运动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但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高峰。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包括其背景、主要内容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频繁,社会矛盾加剧,各方面都亟待改革变革。

这种背景下,中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

其中,变法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前期的齐国。

齐国的开国君主齐桓公实行了一系列变革,打破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以君主为中心的统一政权,推行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这种变革为后来的变法运动奠定了基础。

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为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政治变革在政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体现为君主集权。

各个诸侯国纷纷效仿齐桓公的做法,取消了大臣的权力,推行了君主专制的制度。

同时,君主通过设立官府和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建立起官僚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变革在军事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体现为兵制改革。

各个诸侯国开始注重军队的组织和训练,加强了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建立了专门的兵工厂和兵器库。

同时,各个国家也开始探索军事战略和战术的改革,提升了战斗力和作战效率。

经济变革在经济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体现为农业改革和商业发展。

各个诸侯国开始推行农业现代化,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引进新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与此同时,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商人开始兴起,贸易活动频繁,为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入。

法律变革在法律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要体现为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各个诸侯国开始制定和修订法律,建立了各自的法典。

同时,各个国家开始推行法治思想,注重依法治国,加强了司法机构的建设。

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变法运动加强了君主集权,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导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

其中,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然后重点分析变法运动的定义、目的和影响。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个时期,这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各诸侯国互相争斗,政局动荡不安。

社会秩序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人民的苦难。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变法的理念。

变法运动的定义变法运动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变革活动。

这些变革活动旨在通过推行一些新的制度和政策来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恢复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繁荣。

这些变革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内政变法和外交变法两个方面。

内政变法在内政方面,变法运动主要涉及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上的改革。

首先,一些国家开始推行土地改革,剥夺贵族阶级的土地,实行平均分配,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

这种土地改革使得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减小,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第二,一些国家开始推行法律改革,制定新的法律和制度,以加强法治的实施。

这种法律改革对于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一些国家开始注重教育,推行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以便培养更多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外交变法在外交方面,变法运动主要涉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和政策的调整。

一些国家开始采取开放政策,主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一些国家还进行联盟和合纵连横的政策,以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

这种外交变法有助于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变法运动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变法运动的推行使得社会得到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其次,变法运动使得各国内外交往活跃,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此外,变法运动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秦朝的统一中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

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教学一体案一.课程标准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认识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二、预习提纲时间:_____前期管仲改革措施:赋税制度影响:齐国强大,加速_______瓦解春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秋政治战强调______国李悝变法变魏文候变法经济:“尽地力”—破坏了井田制法吴起变法:军事——武卒影响:魏国强大,强化了________阶层的地位三、线索勾勒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宗法分封制瓦解政治社会转型李悝变法经济井田制瓦解春秋战国变法魏文候变法军事富国强兵吴起变法影响:顺应时代潮四:重、难点1、横向比较背景内容影响管仲改革魏文候变法2、阶级分析法认识春秋战国变法的性质和作用3、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五.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背景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目的: 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内容: 【春秋】齐桓公: 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鲁国: 前594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战国】魏文候: 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楚悼王: 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影响: 管仲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鲁国改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李悝改革: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吴起改革: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评价:①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时代特征(1)经济①铁犁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确立。

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2)政治: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2,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3)军事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不断,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①私人办学兴起,百家争鸣出现。

②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2.各国变法(1)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①管仲在齐国进行赋税制度的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

无论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好坏和产量征收实物税。

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树立了榜样。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最早的农业税),作用: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局限:性质:奴隶制时代的改革,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仍发挥作用。

(2)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魏文侯变法:1,李悝:政治: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主张改变旧的世卿世禄制,重要的官职由有才能的人来担任,有功劳的人才能享受优厚的俸禄。

作用: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特权。

经济:“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强调充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号召大家“废沟洫”,铲除井田的界限,以便建设农田水利。

作用:事实上破坏了井田制。

法律:强调法律的作用,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作用:虽然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局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2,吴起:军事:创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

性质:封建化的改革。

影响:1,有效的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 也是政治隶属关系。对于大宗而言,小宗就是 他的臣属,要对大宗绝对的服从。同时,小宗 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缘关系。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什么是井田制?“公田”和“私田”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社会的经 济基础。这里说的“国有”实际上是一种国王为代 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比较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异同
名称 分类 时间 经济上涉及对井田制的变革 管仲改革 李悝变法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内容
“相地而衰征”
改变世卿世禄制; “尽地 力”;“肺沟洫”;强调法治。
增强了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比 成效 较强大的国家。
未改变社会性质, 仍然是奴隶制国家 使魏国走进封建社会
什么是分封制?分封的目的是什么?西周都 1.概念 : 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周王室将土 地连同土地上的人封赐给臣下,广建 分封哪些人去做诸侯?西周的诸侯国与商王朝 子国,用以拱卫周王室。 的附属国有何不同?分封制的作用如何?
齐桓公的用人之鉴
•齐桓公不杀仇人,已属大度; 重用仇人,更非一般。 •其重用管仲,是惟才是举的千古师表。
•然而可悲的是,到了晚年他却因重用奴 才而误国。 •齐桓公因重用人才而称霸,因重用奴才 而败国,可谓千古之鉴。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在经济、政治、军事等许多领域 都有卓著的建树。齐桓公即位后, 经鲍叔牙推荐,用管仲为相,被 尊称为“仲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以上三位改革家分别是哪些思想派别 代表?体现了他们什么思想主张?
管仲、李悝 ——法家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 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 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发展而发 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吴起 ——法家、兵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强调 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 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ppt4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ppt4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学思之窗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诗经· 小雅· 北山》 你知道《诗经》中的这句话的意思吗? 即天子对天下的土地拥 有所有权。商、周时期, 所有土地均归国王所有, 这称为土地国有制。
什么是井田制?“公田”和“私田”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社会的经 济基础。这里说的“国有”实际上是一种国王为代 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齐威王〈邹忌变法〉 前356-320年 燕昭王〈乐毅变法〉 前312-279年
三、战国时期的改革——魏文侯变法
1.内容
政治
“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魏 文 侯 变 法
李悝
强调法治,制定《法经》
经济 “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吴起
军事 创建军队“武卒”
2、影响:
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 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 2)对其他诸侯国: 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 的序幕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第 4 课
朝代更替结构示意图
东周(BC770-BC256)
西周
BC1046 BC771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BC476 BC475
战国
BC221
春秋——因鲁史《春秋》而得名; 战国——因诸侯争霸连年不断的阶段特征而得名,
也因西汉刘向作史书《战国策》而得名。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
东 周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
顾炎武论战国风俗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 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尊 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 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 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 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 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 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 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 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 文、武之道尽矣。

高二历史版选修一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件] (共50张PPT)

高二历史版选修一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课件] (共50张PPT)
“大盗则戍为守卒,重者要处死。” “窥宫者和拾遗者要受膑刑、刖刑。” “禁止夫有二妻或妻有外夫。” “丞相受贿,其左右要伏诛;犀首以下受贿要处 死。”
公元前408年,吴起一举攻下秦国落水以东五座城池,设 立了西河郡,令秦军望而却步。
试从发生时间、变法内容、变法成效等方面比较 管仲改革和李悝变法的异同。
变法的时代要求
军事: 争霸和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的需
要。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壮大。
铁农具和牛耕 生产力的提高 私田开垦增多 “公田不治” 土地逐渐私有化 封建土地生产关系 井田制瓦解 奴隶制生产关系瓦解
宗法分封制 崩溃
血缘关系弱化; 周天子共主地 位名存实亡
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政治:
王室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经社济会:生产铁井力犁田的牛制发耕 瓦展的 解是使 ;改用革,变生法产的力根发本展原;因
称霸天下封的建欲土望地是私改有革制变产法生的。直接动力
思富 由想国 奴:强隶百题兵社家的会是方争向改案鸣封革,,建变改各社法革学会的派成的目为纷社的社纷会提会转的出型主解是决要改呼社革声会。问
前362-333年
燕昭王〈乐毅变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 前325-299年
前312-279年
1、春秋时期的齐国管仲改革
管仲(?—前645年),名 夷吾,字仲。周王同族 姬姓之后。春秋时杰出 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 家、军事改革家,以其 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 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管仲的言论见《国 语·齐语》。另有《管 子》一书传世。
礼乐崩坏;宗法分封制崩溃。
血缘纽带松散;以“世卿世禄”制为代 表的血缘部族政治逐渐向地域官僚政治 过渡。

中国的主要变法

中国的主要变法

中国的主要变法
一、春秋战国时期
1.管仲改革
国别:春秋齐国,齐桓公
内容:相地而衰征,承认土地私有制
2.李悝li变法
国别:战国时期魏国,魏文王
意义:第一次全国性变法,著作《法经》是第一部系统成文法典
3.商鞅变法
国别:战国时期,秦孝公
意义: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内容:奖励军功,重农抑商,推广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
4.吴起变法
国别:楚国,楚悼王
二、封建时期著名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内容: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革旧俗推行汉文化
意义:推动民族融合
2.王安石变法
时期:北宋,宋神宗,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内容:市易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
结局:保守派反对而失败,没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
3.张居正改革
时期:明朝,万历年间
内容:一条鞭法,将名目繁多的赋役合并,统一征收银两。

三、近现代著名改革
1.戊戌变法
时期:清朝末年,光绪帝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
结局:失败,又称百日维新,只保留了京师大学堂(北大)
2.改革开放
时期:建国后,1978年
改革历程:1978年11月,安徽小岗村“大包干”,拉开了对内改革序幕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
1982年,1号文件正式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四、重点汇总。

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

2、比较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异同
名称 分类 时间
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
李悝变法 战国时期
经济上涉及对井田制的变革 内容 “相地而衰征” 改变世卿世禄制;“尽地 力”;“肺沟洫”;强调法 治。 增强了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比 较强大的国家。 未改变社会性质, 仍然是奴隶制国家 使魏国走进封建社会
吴起
军事:创建军队“武卒”
2、影响:
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 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 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 动的序幕;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维 护地主阶级统治。
探究——这些改革家们分别是 哪些思想派别的代表?体现了他们 的什么思想主张?
管仲
1、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 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土地 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 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争夺政权, 并且掌握了政权。他们变法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废除奴 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 强了国力,使国家迅速崛起,在当时的争霸战争中处 于优势。与春秋时期相比,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 奴隶制国家转变成了封建性质国家。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1、政治:
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 2)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
1)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
2)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3、军事:
日益激烈的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不断出现各种变法运动,旨在解决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详细讨论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分裂和混乱的时期。

诸侯相互争霸,战争不断,这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退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同时,诸侯之间的权利争夺也使得社会秩序紊乱,导致人民流离失所。

二、变法运动的兴起面对这些问题,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变法的思想,试图通过制定新的政治制度和改革经济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变法运动的思想主要由儒家学派提出,他们认为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和教育体制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重要的变法思想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韩非子和商鞅。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的思想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他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和条令管理社会,以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韩非子的思想对战国诸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世中国的法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商鞅则是一个受到秦始皇器重并被任命为宰相的重要改革家。

他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变法来强化中央集权,实现统一和统治。

商鞅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并普及法治、均田制和九品中正等制度,都对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变法运动的成果与局限性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变法运动通过推行禁止私刑、推行法律和规章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社会的秩序和法制水平。

然而,由于时间较短和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变革未能在较大范围内产生持久的影响。

五、变法运动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虽然未能在当时取得较大的成功,但确立了中国政治和法治思想的基础,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归纳总结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归纳总结

中国法制史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归纳总结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历时250多年,承春秋乱世,诸侯国众多,以兼并战争频繁而著称。

其中,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

在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举国变法,自上而下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改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和新的经济体制在各国得以确立,生产力加速进步,从而加速了战国社会的进步。

一、魏国李悝变法1.背景: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为增强魏国实力,变法图强。

2.主要内容:(1)政治上,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

“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用任人唯贤的官僚制度取代任人唯亲的世卿世禄制。

(2)经济上,①尽地力之教。

尽地力即统一分配农民耕地,劝诫农民“治田严谨”,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并指导农民“比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之至”,充分利用土地,解决魏国人口多土地少的问题,增加粮食产量,提高财政收入。

②行平籴之法。

平籴法即国家在丰年平价收购粮食储存,在荒年又以平价卖给农民,取有余而补不足,以防谷贵扰民或谷贱伤民,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生产力发展。

(3)法律上,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六篇”,即《盗法》、《贼法》、《捕法》、《杂法》、《具法》,以法律形式保护变法成果,加强了封建法权。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刑法法典的核心和基础。

(4)军事上,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

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3.特点:李悝变法主要集中在经济和刑法两方面。

4.结果和影响:李悝的改革不仅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李悝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变法,其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其成功也有深刻的原因。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概述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概述

法制史作业学号姓名班级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概述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

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和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

一、李悝变法(一)变法背景公元前403年,魏国被周天子承认,成为战国时期的新兴国家。

作为从晋国分离出来的魏国,立国初期的运气很不好,在地利上处于劣势。

李悝的变法思想切中了魏国的时弊,最终成为魏国重臣,开始全面推行他的变法主张。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1、政治方面废除奴隶制时代的世袭制度,根据能力来选拔官吏,取消旧贵族原本享受的世袭俸禄,用来招募贤才,发展生产。

2、经济方面正式废除了中国传统的井田制,采取“尽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励老百姓垦荒,废除原本井田制制度下的土地界限,允许土地私有买卖。

同时实施“平籴法”,对国家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测评,估算国家的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

按照土地的贫瘠标准,分配给农民土地,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刑法方面实行法治,制定完备的魏国法律《法经》,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法经》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和《具法》6篇,充分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是战国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4、军事方面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武卒”制,即对军队的士兵进行考核,奖励其中的优秀者,并且按照不同士兵的作战特点,重新将他们进行队伍编排,发挥军队的作战优势。

(三)变法的成果评价李悝变法不仅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变法

第三课春秋战国时期变法

经济 “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军事 创建军队“武卒”
2、影响:
1)对魏国:有效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 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
2)对其他诸侯国: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 的序幕
3)对历史进程: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特点:改革由经济基础逐渐转移到上层建筑, 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1.探究——以上三位改革家分别是哪些思 想派别代表?体现了他们什么思想主张?
你知道《诗经》中的这句话的意思吗?
即天子对天下的土地拥 有所有权。商、周时期, 所有土地均归国王所有, 这称为土地国有制。
什么是井田制?“公田”和“私田”是怎么回事
井田制:一种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社会的经 济基础。这里说的“国有”实际上是一种国王为代 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 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管仲、李悝 ——法家代表。体现了他们反对保守的复 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 发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发展而发 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
吴起 ——法家、兵家的代表。体现了他们强调 国家和军队内部协调统一;军队必须严格执行 命令;重视军队的素质和作战技能。
2.比较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异同

课堂总结
有文字记载的改革最早发生在西亚两河流域 的苏美尔地区。在此之前,可能还发生过许多类 似的改革,但都因缺少文字记载而未流传下来。
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它 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 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不断适应变化的时 代。由于涉及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从来就不会 一帆风顺,但它毕竟比暴力革命要温和。历史上 的改革无论成败,其经验和教训我们都应该认真 汲取。这才是我们对待改革的正确态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生产效率。
强化中央集权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各国 变法都推行了集权制度,削弱 了贵族的势力,加强了君主的 权力。
推行法制建设
为了规范社会秩序,各国变法 都推行了法制建设,制定了法 律规章,明确了社会各阶层的 权利和义务。
改革税收制度
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各国 变法都对税收制度进行了改革 ,调整了税收标准,扩大了税
李悝变法总结词ຫໍສະໝຸດ 推行“尽地力之教”,注重农业生产和赋税改革。
详细描述
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包括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制定《 法经》等。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魏国的农业生产和国家实力,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 。
邹忌变法
总结词
强调君主权威和法治,推行政治和军事 改革。
04 变法运动的局限与启示
变法运动的局限
改革不彻底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大多局限于经济和军事领域,对于政治体制 的改革相对较少,这导致整个社会未能实现全面的转型。
社会阶层矛盾加剧
变法运动往往侧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
在变法运动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未能 得到妥善解决,导致社会文化的分裂和混乱。
VS
详细描述
邹忌在齐威王的支持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措施,主要包括整顿官场、推行法治、加 强军队建设等。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 了齐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使齐国成为战 国中期的强国之一。
03 变法运动的共同特点与影 响
变法运动的共同特点
重视农业发展
各国的变法都把农业作为国家 经济的重点,推行一系列政策 鼓励农民努力耕作,提高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的改革背景:1·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制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大量私田出现,私田的主人控制着私田产品,并确立了新的剥削方式。

2·一些诸侯国君主为争霸战争需要,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内容和作用:新的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逐渐向地主土地私有制转变。

主要改革:1·齐国管仲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促进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2·鲁国实行“初税亩”,将公田交给耕者,按亩纳税,实际上就是承认土地的私有权。

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目的:是奴隶主实行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性质是奴隶社会内部的制改革。

影响:一方面使得诸侯国势力增强,另一方面使得井田制迅速瓦解,促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2·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背景:1·经济基础: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大部分被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2·阶级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出现(诸侯国的卿大夫·立功将士·大商人)3·政治基础:新兴的地主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

4·思想基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特别是法家思想的传播,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5·各国为兼并战争的需要,国君支持变法。

主要变法:由魏国发端,李悝变法;楚国承上启下,吴起变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变法运动。

变法性质:战国时期的改革是由封建地主领导的,旨在进行封建制度的改革,因此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进行了改革,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

以此,战国初年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封建化的一次运动。

变法的意义: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2·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一、历史背景:
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起来,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名存实亡。

2、宗法分封制遭到极大破坏。

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

2、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
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改革成为
社会的主要呼声。

二、春秋变革
A、齐国的管仲改革
1、内容:相地而衰征
2、作用: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客观上打破了井田的界限,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B、鲁国的初税亩: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C、对春秋变革的评价:主要针对经济基础方面,没能触及上层建筑。

旧的世卿世禄仍然发挥作用。

[来源:
学科网ZXXK]
三、战国变革:
魏文侯变法(李悝、吴起)
A、内容:1、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
2、提出了“尽地力”的农业政策
3、强调法治的作用
4、创建“武卒”
B、作用:变法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了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开启了战国时期大变法运动的序幕。

C、对战国变法的评价: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