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辨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业论文
中,获得某种个体性的统一性。”
〔5〕
鉴于此条理论,我们可以试着回想原始社会的场景,人们食不果腹,衣 不蔽体,成天处于同植物、动物们的较量中,住在山洞中,过着群体性的生 活,没有精致的早、中、晚餐,没有独立的卫生间,不知道何为私家车,不 知道他们的孙辈们还可以登上黑夜里的那轮明月, 他们只是祈祷某种植物的 果子可以多长一些, 某种动物可以好对付一些, 唯一的武器只是手里的石头 和木棍,他们,只求温饱,不为别的,是的,那样的社会,确实落后,那样 的社会,着实野蛮,恐怕当今的我们,没有人愿意回到那样的时代去生存。 但是,人类,别忘了,那样的社会是干净的,那样的自然是纯粹的,可以见 到花红草绿,可以听到溪水潺潺,可以见到成群的动物,可以呼吸新鲜的空 气,当然,就算原始社会,人与自然也会存在矛盾,但是它们会很快的自行 化解,它们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总之,原始社会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生 态环境是平衡的。 然而,讽刺的是,如今的生态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也迫使我们人类 不得不好好想想,不得不深刻的反思,我们现在的所食所衣,我们所呼吸的 空气等等究竟有没有原始社会的安全,我们在担忧,在焦虑,但是我们仍在 不停地掠夺与破坏。 我之所以这样说, 并不是倡导人类应该回到原始社会, 只是将这两个时 代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对比, 我们可以保持我们目前已有的发展, 但是我 们不得不考虑去转变我们人类的发展模式, 将大自然置于同人类一样平等和 主体的位置,以待己之心待自然。 人工自然的发展, 张扬了人的主体性。 自然的内在价值和环境伦理的观 念,进一步赋予了自然主体的含义。人类要想走向和谐,可持续的生态文明 社会,必须进一步明确主题的含义。
〔6〕
2、平等性的关键是要明确人与自然是否真正是完
全平等的权利主体。 激进的一些观念强调生物等自然个体完全与人平等, 是 不恰当的。 确认自然权利的平等, 主要是指各种生物与人等同合理分享生态 资源。 总之,只有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人 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要想 做到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自然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人与自然的关系姓名张冬阳学号**********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专业环境艺术设计2012年 6 月 25 日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性质属于哲学门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
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专业,来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正文:1.人类自然观的发展1.1古代的自然观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存在、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对自然界的看法上。
这种认识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或包容在自然哲学之中的。
(一)朦胧的自然意识公元前一万年前左右至公元前三四千年是我们所能考察的远古文明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
那时,人们靠自然界恩赐生活,无复活的希望,迫使人们把自然界当做使用价值的源泉而进行思考。
真正的自然观是伴随着中古时代自然哲学家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而出现的。
(二)朴素的自然观一部分自然哲学家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赋予自然界以抽象的形式,形成了朴素的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从总体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发展变化,从总体上勾画了自然界的图景和本来面目,初步显露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灿烂光辉。
但是,这种自然观也暴露了它的直义自然观压倒了。
(三)神秘主义自然观既然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是猜测,因而另一部分自然哲学家从朦胧的自然意识出发,以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为焦点,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得出了神秘主义的自然观。
1.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随着以铁制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先后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黄帝曾经提出“自然辩证法”,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有自然的调和关系,和谐的发展。
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是共生的,只有在自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繁衍生息,而自然也需要人类的参与,才能达到调和、协调、和谐的发展。
因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而不是单纯的控制与破坏。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使人类和自然可以长期和谐共处。
同时,人类也应该利用自然的资源和力量,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然辩证法所提出的,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需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保护自然,同时也要利用自然的资源和力量,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共处,实现自然辩证法的理想。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精选】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
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力度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
本文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for all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nature.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problem which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 answ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Sinc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principle,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searches and it couldmore scientific, system, comprehensive,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nature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demand for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development and rehabilitation efforts in natu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damag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The appearance of energ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using natural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new period, furth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ow to ens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Key word: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ony,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1。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我们可以将自然界划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
所谓的天然自然又称为“第一自然”,是指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到但还没有受到人类实践活动影响的那部分自然;所谓的人工自然又称为“第二自然”,是指人类通过实践的手段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它包括了:受人类实践活动直接影响的那部分自然(主要指生态环境);人类利用自然界的材料所创造的人工自然物,如各种机器、设备、工业产品等,它们是人工自然的主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严峻的哲学问题。
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已经人人皆知: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今是限制中国发展的巨大障碍。
虽然计划生育在全国的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减慢了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是仍可预见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解决的。
资源消耗严重、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整体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和谐发展。
与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并且日益严重。
五十年代之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还不是很明显,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
五十年代后,随着全国工业化的迅速延伸,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初见端倪。
但这时污染的主要地区仅局限于城市,污染程度也较小,因此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提出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愈演愈烈。
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不止在城市,已经延伸到了农村。
现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面对全球性能源危机的冲击,中国的能源状况更为严峻。
虽然我国国土辽阔、矿产丰富,但由于近些年来人们资源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略了对矿产的保护与高效率利用,再加上政府措施不得力等诸多因素,我国的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多种矿产已开采殆尽、利用率偏低,能源浪费问题日趋严重。
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基本是建立在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缺少可持续性。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并揭示自然规律中的辩证规律,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从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如何应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挑战。
一、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变化的整体。
自然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方式对于认识和理解自然的重要性,强调人类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人地关系”的理论也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必须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前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本问题。
传统观念中,人类被看作是自然的统治者和征服者,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
自然辩证法则强调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目前,我们面临着全球变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都是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结果。
三、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
首先,我们要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珍惜自然,从人类社会活动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其次,我们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绿色发展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发展模式的实施,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
同时,推动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最后,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为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四、应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挑战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全球社会的共同努力。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依赖走向对立,从改变环境到破坏环境,从而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也抑制了人类的发展。
因此,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正视自然的价值,理解自然,改变我们的发展观,逐步完善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制度,构建美好的生态文化,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相处前言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
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
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
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
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
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
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逾越和不可忽略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依赖于正确认识它们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本质断裂或同一,是指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不和谐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外在关系。
目前人们更多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的价值与意义,忽视了产生这一价值和意义的内在源泉,即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问题。
所以,为了确保人与自然界的外在和谐关系,人与自然必须达成内在一致,才能担保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在行为方面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关键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它,它们构成矛盾的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由此构成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生态环境则是大自然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在古代的理念中,一般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关系。
关于敬畏自然,古代关于树木禁伐,野生动物禁猎以及对死刑犯执行的时间限制,多与敬畏自然,敬畏鬼神的思想有关。
鬼神崇拜,实际上也是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不可知的自然规律进行神化之后,就产生了鬼神。
中国的宗教,基本上源于对大自然的思考,而不是对人的思考。
某一特定时间(如春天),地点(如皇家陵园)不准砍伐树木,体现了设禁者害怕遭到鬼神(或者具有意志的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的观念。
我国古代神话中的神怪,很多与动植物,山林,土地,水有关,如狐狸精,土地神,山神,龙王,树精树怪等。
统治者在制定政策和法律时,也受到鬼神崇拜的影响,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基于无知的敬畏态度。
关于顺应自然,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靠天吃饭"。
"靠天吃饭"具体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听天由命的意思。
山区的猎人可以到深山老林里打猎,如果他不打猎,就无法谋生;沿海的渔民可以出海捕鱼,如果他不捕鱼,就没有别的生活来源。
自然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论文:人与自然界一、唯物辩证法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唯物辩证法来看,矛盾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共同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到处都留下人类的印记,即人化了的自然。
“人化自然”表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遵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进而能够促进自然和社会的稳定和同步,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的否定人,力求恢复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的不好,就会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给双方造成严重的后果。
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的改造自然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否则,自然界内部的平衡可能被破坏,或者人类社会的平衡遭到破坏。
恩格斯曾经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储物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还要对自然进行涵养保护。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再构建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价值的基本理念,为历代思想家所关注。
从远古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统一到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自然归宿”,不同国别、不同理论派别的哲学家、思想家们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精彩的论述。
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一直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
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显现其强大生命力。
本文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中找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关系,基本途径一、当代社会关系失衡的集中表现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人类在这个地球上不是孤独的,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定要与特定的资源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离开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从谈起。
小至个人,大到民族、国家,都是如此。
人类从太阳和地球那里可以得到满足个体生存以及种族维持的足够的甚至可以说过剩的能量。
但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
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而这种追求本身会遇到时间、空间和各种资源的限制,于是人们也就不断的为自己制造出了更多的难题和更大的麻烦,于是又要花力气发展自己以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难题。
自然资源的无限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人类可以从自然界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产生活资料;二是人类可以毫无顾忌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地球具有无限的自净和纳污能力。
需求无限,既包括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包括人们的精神需求。
追求物质需求、追求物质享受是无限的。
当代社会面临的许多严重问题与我们的这些观念有关。
[1]自然资源的有限和人类需求的无限的矛盾在当前社会表现的日益突出。
比如上海的内环线,现在由于车太多而拥挤,特别是高峰时间,车速很慢,甚至堵塞,于是有很多司机就开骂政府,说为什么当初不设计成双向六车道。
很多时候,有些人总是嫌这嫌那的,认为这也没做好,那也没做好,仿佛自己做,就一定做好。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辨证法对我们生活的启示---------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但是近年来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地被破坏,伦敦烟雾事件、印尼海啸、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锐减、全球气候变暖,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个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
面对这个影响到全人类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答案。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却伴随着自然环境的污染,不仅威胁了环境,而且破坏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也就不存在持久的经济利益,我们应该在了解并且领悟了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能够合理的利用自然规律,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协调发展从而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一些问题,即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环境等等。
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在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从自然演化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依赖自然获得食物、水源和空气。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一种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
首先,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而不是盲目地掠夺和破坏。
自然界的生物和生态系统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珍惜每一片绿叶、每一滴清水,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其次,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试图对自然进行绝对的控制。
人类的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
例如,工业排放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了大气污染和全球变暖,破坏了自然的平衡。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消耗资源过多的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减少对自然的压力,让自然得到恢复和治愈。
最后,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的主宰。
我们需要学会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节奏,而不是试图通过人为的手段来改变自然。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也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一种更加和谐的相处方式。
只有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目标。
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保护自然,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自然辩证法论文
⾃然辩证法论⽂《⾃然辩证法》结课论⽂由全球化问题引发的⼈与⾃然关系的思考学院:⼟⽊⼯程学院专业:结构⼯程姓名:****学号:1320814020092013年 11 ⽉05 ⽇由全球化问题引发的⼈与⾃然关系的思考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类⼲预⾃然的⼿段及强度不断加强,从⽽也带来了⼀系列不利于⼈类⽣存发展的负⾯效应。
严峻的环境形势表现为⼈⼝问题、森林与耕地减少、环境污染、⼟地退化、⽔⼟流失、⽔资源短缺等,导致⼈与⾃然关系的失调。
全球化问题的涌现说明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与⾃然的关系,辩证的看待⼈与⾃然的关系。
为了保证⼈与⾃然和谐相处,必须⾛可持续发展道路,从⽽促进⼈与⾃然的协调发展。
关键字:全球化;⼈与⾃然;可持续发展全球化是指在科学技术的作⽤下,世界各国和社会之间形成⼀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
全球化涉及众多领域,⼈与⾃然的关系亦是其中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类对⾃然的⼲涉能⼒⽇渐增强,使全球化问题达到了空前尖锐的程度。
全球化问题是指⼈⼝问题、不可再⽣资源问题、粮⾷问题、⼯业化问题以及⽣态平衡失调等交接在⼀起的综合性问题]1[。
⼀、全球化问题的现状(⼀)⼈⼝问题与环境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书中就曾预⾔:世界⼈⼝的增长将以指数速度增长]2[。
联合国⼈⼝基⾦会组织宣布,1999年6⽉16⽇前后,世界⼈⼝达到60亿,按⽬前中等速度的⼈⼝递增,预计2025年将达到85亿,2050年达94亿,2100年将达108亿。
中国⼈⼝数量迅猛增长,已经超过了12亿,乃世界之最,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障碍,⼜是中国⽣态环境的最⼤压⼒]3[。
⼈类为满⾜⽣活和⽣产活动的需求,⼀⽅⾯向⾃然索取⾃然资源和能源,另⼀⽅⾯⼜将⽣活和⽣产过程中产⽣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既要向⼈类提供⾜够的⽣存空间,物质资源和能源,⼜要接收、容纳并消化⼈类活动产⽣的各种排放物。
当⼈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环境所能提供的能⼒,排放到环境中的废物超越了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时,环境质量下降,⼈类和其他⽣物的正常⽣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损害。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作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与自然进行着密切的互动和交流。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依赖自然获得生存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影响着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正确处理。
首先,人类需要正确对待自然。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我们需要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自然的力量是强大的,需要谦卑地面对自然,不断提高自己的防灾意识,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损失。
其次,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但是过度的开
发和利用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我们应该追求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
最后,人类需要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和建设。
保护自然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
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节约用水等,都是积极参与自然保护的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自然的破坏。
总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只有
正确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和建设,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而不懈奋斗!。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 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 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 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
人类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可以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在被开发利用时也从人类那里获得了再生能力, 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但是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度索取使得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确实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渐渐的不复存在。
现代人类实践活动施加给生态环境系统的负效应超过自然自身的再生能力, 干预了自然界自我调节机制, 而这种自然平衡的改变, 又必然会转化为人的异己力量来危害人类自身及其他生物的生存条件,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人口过快增长, 粮食供应短缺, 自然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在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极大的不协调。
虽然人类的实践活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 人在自然界面前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在控制、调节和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但又同样以无数的事实说明人类在改造自然、建造人工自然系统的过程中, 明显地表现出自身调节控制实践活动的能力的局限, 存在严重的盲目性, 人类面临资源“枯竭”和“耗尽”的危机。
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化石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
我国能源发展的现状和预测,包括一次能源、石油和电力3个方面。
根据这个有较大共识的预测结果,可以发现我国能源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目前,煤炭仍是最主要的一次能源,但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将逐渐下降,然而我国近年的煤炭产量仍在快速增长,而且绝大部分用于发电。
因此,煤电中提高效率与降低污染,实现高效、低污染燃煤发电技术及其产业化和大规模应用,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能源科技重点。
其次,保障石油供应是能源安全的关键,要解决石油供应问题,需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努力。
开源方面包括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以及寻找石油替代资源,在节流方面,交通运输是石油消耗大户,如果能减缓交通耗油增长,将对保障石油供应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人与自然的关系姓名张冬阳学号********** 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专业环境艺术设计2012年 6 月 25 日人与自然的关系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科性质属于哲学门类。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
面对我国目前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新特点,针对人与自然如何协调发展的关系,。
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专业,来进一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与自然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正文:1.人类自然观的发展1.1古代的自然观自然界对人类来说具有极高的价值。
古代,人类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存在、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集中在对自然界的看法上。
这种认识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或包容在自然哲学之中的。
(一)朦胧的自然意识公元前一万年前左右至公元前三四千年是我们所能考察的远古文明时期。
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科学技术处于萌芽状态。
那时,人们靠自然界恩赐生活,无复活的希望,迫使人们把自然界当做使用价值的源泉而进行思考。
真正的自然观是伴随着中古时代自然哲学家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而出现的。
(二)朴素的自然观一部分自然哲学家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赋予自然界以抽象的形式,形成了朴素的自然观。
这种自然观从总体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发展变化,从总体上勾画了自然界的图景和本来面目,初步显露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灿烂光辉。
但是,这种自然观也暴露了它的直义自然观压倒了。
(三)神秘主义自然观既然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是猜测,因而另一部分自然哲学家从朦胧的自然意识出发,以对精神世界的关注为焦点,对自然界进行认识得出了神秘主义的自然观。
1.2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随着以铁制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的发展,世界各国先后进入了封建制社会。
古代中国在奴隶制社会,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不如古希腊、古埃及,但进入封建社会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超过欧洲,特别是公元3——6世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的辩证法的自然观有重大发展。
特别是元气说很盛行。
宗教神学自然观在中世纪的整个欧洲占据统治地位,但是,其发展过程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一,早期直截了当地宣扬和推崇盲目迷信;第二,盲目迷信披上了精致化了的哲学外衣;第三,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作为宗教神学自然观的依据;第四,宗教神学同暴政相结合。
1.3近代机械自然观14-15世纪初,欧洲在逐渐发展的手工业和农业中,越来越多地应用机械技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以后,日益发展的工场手工业尤其是钟表业,更促进机械技术的发展。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的母腹中脱胎出来,迅速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生产中所应用的近代科学革流行;近代科学技术所继承的古代科学遗产,主要是同力学相关的原理、定律,如杠杆原理、浮力原理等。
[1]2.辩证的自然观的内容2.1自然界的统一性所谓自然界,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
根据能否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等特征,可以把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两大类。
自然界的物质虽然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但各种物质形态之间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性。
根据人对自然物的参与程度分析,自然界中的系统区可分为天然系统、人工系统和复合系统天然系统。
2.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
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的物质要素构成的结构。
一方面,整体由部分组成,因此,整体中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影响整体的性质和行为;另一方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的性质和行为不同于孤立状态下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受到整体的支配和制约。
3.人与自然的关系3.1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
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
3.2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人对自然界具有先天的、本原的依赖性。
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
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
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永恒的物质前提。
人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发展演化的结果,人的生命在发生、存续、终结的过程中,始终受自然的规定和制约,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造就了人类。
一、人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劳动对象和资源。
四、自然界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提供了原材料。
3.3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人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以及其他存在物的内在标志,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
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造就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本质原因。
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实现的。
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变得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
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3.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要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促进人类之间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由此,要求遵循以下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一、公平性原则。
要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正视和体现公平要求,既要体现代际公平,保证不同代三、共同性原则。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应该在达成全球共识类家园即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的前提下,采取全球的联合行动才能成功。
总体来说,这种发展观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的基础,而是近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局部效益与全局效益的有机统一。
3.5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应该怎样与周围的自然界共处,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起就一直在探寻着思索着。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知道,人口问题在中国由来已久,人口基数大、增长迅速,成为目前中国发展的沉重包袱。
虽然计划生育体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但我们看到人口问题在短时间内是难于解决的。
资源有限、人口众多、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
五十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有限。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
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缺乏可持续性。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中国社会的一切思考和决策都不得不以全球性的人口困境、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为背景,不得不考虑人口、生态、资源困境对社会发展的强制约束。
人口、资源、环境相关联的人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6人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行为,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今天的发展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创造和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有的论者把可持续发展观称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伦理战略,是相当有见地的。
”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人口、环境与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点。
如中国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就没有机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经出现瓶颈,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的利用已经提到中国政府的日程而道远,而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体系的建立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2]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是三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如何使三者协调发展是当代人们迫切关心和解决我国乃至全球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唯一出路。
首先,要树立协调的发展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是通过人和自然的活动来实现的。
历史上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往往都是观念上的失误造成的,树立人和自然持续、协调发展观念是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前提。
要增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认识。
当代科技发展与人类实践表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源的保护的老路。
其次,要发展科学技术的调控作用。
科学技术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了人与自然动态平衡的内在机制与规律,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只要人们从社会与自然的整体观念出发,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努力发展科学技术的调节作用,是可以消除恶性循环,保持、建立良性循环,使社会与自然协调一致向前发展的。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人类为了摆脱目前全球性问题所造成的困境,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相过渡的战略。
它定义为既能满足当前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需要能力的发展。
它既有对人类文明模式的深刻反省和历史选择的自觉性,更有人类正在进行的伟大探索实践和辨证唯物哲学的支持和论证;它立足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以摆脱目前困境和实现社会稳定持续发展为根本宗旨;它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建立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维护和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关注和考虑生态环境的基本思想原则,是符合当前国际情况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因而是正确的务实的、可取的。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时。
可持续发展观在中国也被逐渐的接受和主导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努力实现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的新的发展之路。
[4]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阶段、新历史时期制定的宏伟政策,具有跨时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