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微博探析新媒体用户行为差异

合集下载

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习惯与用户行为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习惯与用户行为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习惯与用户行为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渠道。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用户习惯和用户行为对于新媒体的发展和运营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习惯和用户行为,并探讨其对于新媒体的影响。

一、用户习惯的变化1. 多平台使用:在新媒体时代,用户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平台,而是通过多个平台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

他们可能同时使用社交媒体、新闻网站、视频平台等多个平台,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2. 移动化使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移动设备访问新媒体。

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 个性化需求:用户对于信息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

他们希望获取与自己兴趣相关的内容,而不是被大众化的信息所淹没。

因此,新媒体平台需要提供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用户行为的变化1. 浏览时间的碎片化: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的浏览时间变得碎片化。

他们可能在工作间隙、地铁上、等待他人时进行短暂的浏览,而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长时间集中阅读。

因此,新媒体平台需要提供简洁明了的内容,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2. 社交化分享:用户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验。

他们会将自己喜欢的文章、视频等内容分享给朋友,以展示自己的兴趣和个性。

因此,新媒体平台需要提供方便的分享功能,以促进用户的社交互动。

3. 互动参与: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更加注重参与和互动。

他们希望能够与内容创作者进行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因此,新媒体平台需要提供评论、点赞、投票等互动功能,以增强用户的参与感。

三、用户习惯和用户行为对新媒体的影响1. 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革:用户习惯和用户行为的变化,促使新媒体平台改变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方式。

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新媒体平台需要更加注重用户参与和互动,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价值的内容。

2. 广告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用户习惯和用户行为的变化,也对广告和商业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微博、微信为例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微博、微信为例

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效果研究——以微博、微信为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而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以微博和微信为例,探讨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效果。

一、微博微博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传统媒体开拓新市场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微博上,传统媒体可以通过转载、配图、热门话题等形式,将自身的新闻推送给更广泛的受众。

那么,传统媒体在微博上的传播效果如何呢?1、影响力微博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用户数量众多,信息流通速度快,因此,传统媒体在微博上的影响力相对于传统媒体自身平台上的影响力要大得多。

传统媒体在微博上发布的新闻,可以迅速地传播和扩散,更多的人们可以了解到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从而提高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2、互动性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之间可以进行互动。

传统媒体在微博上的传播,不同于在自身平台上的推广,可以更加接近用户,也更加互动。

用户在阅读传统媒体在微博上发布的新闻时,可以进行评论、点赞等互动操作,从而让传统媒体与用户之间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

3、品牌价值传统媒体在微博上的传播,不仅可以扩大其对用户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其品牌价值。

通过在微博上发布新闻,传统媒体可以展示其活跃的新闻产品线,树立其品牌形象,提升其品牌价值。

同时,随着传统媒体在微博上互动频繁,传统媒体也可以通过积累用户的信任和亲近感,增强品牌忠诚度。

二、微信微信作为一种跨平台社交媒体引用,已经成为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微信上,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形式,将自身的新闻推送给更广泛的受众。

那么,传统媒体在微信上的传播效果如何呢?1、针对性微信作为一种用户化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之间的信息传播更加精准和针对性。

传统媒体在微信上的传播,可以更加针对用户需求,更好地服务用户。

通过定向推送,传统媒体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提高用户黏性和传播效果。

2020高考新材料作文:“微信与微博”_材料作文

2020高考新材料作文:“微信与微博”_材料作文

2020高考新材料作文:“微信与微博”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

微信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但只有朋友圈内的好友才能看到并点评;而微博平台上博主发布的内容,则可以让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看到并作出评论。

因此,网络平台用户有不同的看法。

甲: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后收到的大多是点赞和肯定的评论,我觉得很开心。

乙:我更喜欢微博,在上面发布内容后,收到的评论有赞扬,也有批判,甚至是不留情面的指责和嘲讽。

我更需要这种氛围。

丙:我多用微信,更满足在朋友圈这种比较私密的空间里和亲朋好友交流。

丁:我偏爱微博,更喜欢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与认识和不认识的博友互动。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一、关于题意理解材料首段解释了微信和微博的区别,目的是为引出下面四种人对微信微博等交流方式的不同看法。

从命题者意图看,四人的情感、态度和认知没有对错、高下之分,考生对这四类人是可以有倾向性的,对他们的看法肯定或否定,或有所肯定、有所否定,都是合乎题意要求的。

二、关于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作文题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内容”应指字面上的、表层的意思,“含意”应指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

(一)关于材料的内容1.因为微信和微博两种交流方式各有特点,所以人们对这两种交流方式看法不同。

2.因为微信上收到的大多是肯定的评论,所以有的人更喜欢微信。

3.因为微博上收到的评论具有多样性,所以有的人更喜欢微博。

4.因为微信的空间私密,交流的对象是亲朋好友,所以有的人更愿意用微信。

5.因为微博的空间开放,交流的对象包括认知和不认知的,所以有的人更愿意用微博。

(二)关于材料的含意微信与微博是当下最流行的交流方式,考生可从这两种交流方式出发,围绕交流方式谈交流结果、交流空间或交流对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及认知。

1.有的人喜欢能得到更多肯定与赞美的交流方式。

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行为与特点分析

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行为与特点分析

不同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行为与特点分析一、微信微信是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拥有数亿活跃用户。

其主要特点是私密性强,用户关系紧密,信息传递速度快。

1.用户行为微信用户大部分在使用平台进行日常社交活动,例如聊天、朋友圈分享、红包发送等。

此外,微信还有许多特色的功能,如公众号、小程序等,这些功能使得用户在使用微信时更为便捷和娱乐化。

2.特点分析微信社交圈和好友关系紧密,用户间更为亲密,也使得信息传递速度快,聚合度高。

由于微信平台私密性较高,也使得其更适合用户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并且更加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

二、微博微博是中国第一个大规模推广的微型博客,其主要特点是公共性强,传播范围广,也是国内最流行和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

1.用户行为微博上的用户行为更为多样化,用户可以在微博平台上发布文字、图片、音频等各种类型的内容,也可以关注其他用户的动态。

此外,在微博上用户也可以筛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并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2.特点分析微博是一个公共平台,信息传播范围广,用户也更加注重信息的投放性和效果性,往往会借此平台进行自我表达和个人品牌的塑造。

同时,微博的内容形式也更为广泛,包括热门影视、娱乐资讯、时事热点等。

在此平台上,用户可以迅速获取社会大众关注的话题和热点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三、抖音抖音是一款短视频分享平台,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崛起,成为年轻人最喜欢的娱乐平台之一。

1.用户行为抖音的用户往往更加注重视觉体验和娱乐性。

用户可以在最短15秒的时间内发布各种类型的视频短片,包括搞笑、原创音乐、舞蹈等,且其操作方式简单直接,易于学习和使用,使得用户可以即时制作发布高品质的短视频。

2.特点分析抖音在视觉效果和娱乐性方面更加突出,其依靠短视频这一垂直领域无限延伸的方式,扩大了用户群体,同时也拥有庞大的内容生态体系。

抖音还特别适合想要推广自己的个人品牌或产品的用户,可以通过短视频这一形式主动展示自己或产品的特色,吸引更多的目光。

从心理学分析微信和微博间的不同特色和运营现状

从心理学分析微信和微博间的不同特色和运营现状

同时,人们还有自我保护的需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

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在打探别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出现的各类社交网站和工具也正好能迎合人们这好奇和渴望被更多人关注的心理需求。

但显然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往往也是无止境的。

以iPhone为代表的各类智能手机在2010年开始在中国中高收入人群中逐渐成为主流,人们在拥有智能手机后,突然发现自己在智能手机的帮助下多出了很多“碎片”化的时间。

而新浪微博的及时出现,恰好也让大家从手机上获得的多余的“碎片时间”有了一个很好的宣泄口。

在微信推出之前,新浪微博其实是被名人加熟人圈带动发展起来的。

借名人推广的路子当年新浪运营博客时就已经用的很纯熟了,不过微博和博客的不同之处在于140字的限制加上随时随地分享文字和图片的特性使得微博比博客能更轻易的融入我们的生活,能让用户可以更充分的利用好碎片时间来进行更频繁更琐碎更贴近生活化的内容发布。

如果说曾经广受欢迎的名人博客是让粉丝看客们每天都期待的长篇连载专栏的话,那碎片化的微博则是打开了一扇通向名人生活乃至每日喜怒哀乐内心活动的小窗。

在微博中我们能更轻易更频繁的获取关注的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独白,这正好能更好更方便的满足人们的窥探欲。

然而,对于大部分更在意社交需求的普通用户来说,在微博上发表任何内容,都是需要和朋友产生互动才会觉得有意思的。

也就是让自己的被关注欲能够得到满足。

但如果自己发出的内容总是得不到别人的回应,那很快就会变成一个只获取信息而不产生内容的看客。

而除非自己是个很优秀很活跃的内容产生者,才能够不断吸引陌生人关注自己成为自己的粉丝。

使用微博一段时间后,草根们会渐渐发现自己并不能吸引到很多陌生人来关注自己,最后大家都只是在微博上发布一些生活状态类的信息,然后在和自己认识的朋友们做互动中获得乐趣。

在微信推出之后,由于微信语音联络朋友的便捷和强需求性使得人们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微信。

新媒体平台的用户习惯与消费行为分析

新媒体平台的用户习惯与消费行为分析

新媒体平台的用户习惯与消费行为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新媒体平台的用户习惯与消费行为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一、用户习惯分析1. 多平台使用:现代人的生活离不开手机和电脑,他们会在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和娱乐。

例如,他们可能在微信上阅读新闻,使用微博浏览热门话题,观看YouTube上的视频,或者在抖音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用户习惯的多样化使得新媒体平台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服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2. 个性化推荐:新媒体平台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兴趣和行为,为他们推荐相关的内容。

用户习惯了这种个性化推荐的方式,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在感兴趣的内容上,而不是去搜索和筛选大量的信息。

因此,新媒体平台需要不断改进算法,提供更准确、个性化的推荐服务。

3. 社交互动:新媒体平台的用户习惯也包括社交互动。

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关注和与其他用户互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这种社交互动不仅满足了用户的社交需求,还增加了用户对平台的粘性和忠诚度。

因此,新媒体平台需要提供便捷的社交功能,鼓励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二、消费行为分析1. 广告消费:新媒体平台通过广告来获取收入,而用户则通过消费来获取信息和娱乐。

用户在平台上观看广告、点击广告或购买广告推荐的产品和服务。

因此,新媒体平台需要提供有吸引力的广告内容,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消费需求。

2. 虚拟商品消费:在一些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可以购买虚拟商品,如游戏道具、表情包等。

这种消费行为不仅满足了用户的娱乐需求,还增加了平台的收入。

因此,新媒体平台需要提供多样化、有趣的虚拟商品,以吸引用户的消费。

3. 付费会员服务:为了获取更好的用户体验和更多的特权,一些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付费会员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享受更多的功能和服务。

这种消费行为不仅增加了平台的收入,还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

微博和微信:二者的用户群体和社交场景

微博和微信:二者的用户群体和社交场景

微博和微信:二者的用户群体和社交场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和微信成为了当今社交网络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中国,微博和微信分别拥有着数亿的用户群体,在社交场景中也各有特色。

本文将着重探讨微博和微信在用户群体和社交场景两方面的异同点。

一、用户群体的差异1.1微博的用户微博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年龄较为成熟的人群,90后及以上用户占比高达68%,其中80后用户占比为17.5%,70后用户占比为8.7%。

从性别上看,微博的用户性别比较均衡,男女比例差不多。

微博的用户更加注重社交媒体的交流和互动,对于公共话题、时事和政治等话题有着更高程度的关注度。

1.2微信的用户微信的用户更加年轻化,其中90后及以下用户占比高达78.9%,80后用户占比为18.2%。

从性别上看,微信的用户相对于微博中女性用户的比例偏高,达到了52.3%。

与微博所不同的是,微信的用户更注重私人化的社交和互动,好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频繁。

微信强调的是“一个微信,一部手机,就够了”,所以微信的用户也更为注重移动互联网的便捷性。

二、社交场景的差异2.1微博的社交场景微博的社交场景主要以公共话题、时事和政治等话题为主,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微博大V、转发强势观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话题中。

在微博的世界里,各种热门话题、明星娱乐、社会百态等信息让人目不暇接,用户可以通过跟帖评论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获取别人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

2.2微信的社交场景微信的社交场景相对于微博更为私密化,用户更多是通过微信群、单聊等方式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建立联系,深入挖掘彼此之间的共同点,通过分享照片、视频、文章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生活状态。

微信的朋友圈则是一个虚拟的社交广场,用户可以在这里随意发表自己的想法、记录自己的生活,以期达到与好友们社交互动的效果。

三、二者的异同点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微博与微信在用户群体和社交场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同时二者也有相似之处。

两者都是通过用户之间的网络互动来实现社交媒体的功能,也都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并在社交媒体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微博与微信新媒体平台的差异与应用

微博与微信新媒体平台的差异与应用

微博与微信新媒体平台的差异与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重要渠道。

在众多新媒体平台中,微博和微信无疑是最受欢迎和广泛应用的两大平台。

微博和微信虽然都属于新媒体平台,但在功能、用户群体、内容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微博和微信进行比较,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差异与应用。

首先,微博和微信在功能上存在一些差异。

微博是一种类似于博客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微博来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感受。

微博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其他用户来获取他们发布的内容,并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进行互动。

微博还提供了热门话题、实时热搜等功能,方便用户了解和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

而微信则是一种即时通讯工具,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一对一或群聊,还可以发送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消息。

微信还提供了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并与好友进行互动。

微信还支持公众号功能,用户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获取他们发布的内容。

其次,微博和微信的用户群体存在一定的差异。

微博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年轻人和媒体人群体,他们更加注重个人表达和社交互动。

微博上的用户通常会关注一些明星、媒体机构和自媒体,获取他们发布的内容,并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进行互动。

微博上的内容形式多样,用户可以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微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而微信的用户群体更加广泛,包括了各个年龄段和职业的人群。

微信上的用户更加注重与亲友的交流和社交,他们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一对一或群聊,并在朋友圈中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

微信上的内容形式相对简单,主要以文字、图片和视频为主。

再次,微博和微信的内容形式也存在一些差异。

微博上的内容形式多样,用户可以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微博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微博上的内容通常以短文、图片和视频为主,用户可以通过发布微博来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感受。

微博微信用户行为模式分析与个性化推荐研究

微博微信用户行为模式分析与个性化推荐研究

微博微信用户行为模式分析与个性化推荐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微博和微信作为两大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两个平台上,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兴趣偏好对于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微博和微信用户的行为模式并研究与之相关的个性化推荐方法。

一、微博和微信用户行为模式分析微博和微信平台上的用户可以发布和分享信息,关注其他用户并参与各类互动。

通过对用户的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用户的行为偏好和兴趣点,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推荐。

1. 用户关注行为模式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其他用户来获取感兴趣的内容。

用户的关注行为模式可以通过分析用户关注列表来了解。

可以考虑的关注行为模式包括:用户关注的大V(影响力用户)比例、关注的领域分布、关注的用户相似性分析等。

分析这些行为模式可以帮助平台推荐系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兴趣爱好,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内容。

2. 用户发布行为模式用户在微博和微信上发布的内容也反映了他们的兴趣和行为模式。

通过分析用户发布的内容,可以了解他们的兴趣领域和内容偏好。

可以考虑的发布行为模式包括:用户发布的主题、发布的文本内容和图片/视频的类型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用户兴趣的建模和推荐系统的训练。

3. 用户参与互动行为模式用户在微博和微信上的互动行为也是了解他们行为模式的重要依据。

用户可以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与其他用户互动。

通过分析用户的互动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他们与其他用户的关系、互动频率、对特定主题的态度等。

这些数据有助于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互动推荐。

二、个性化推荐方法及应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的个性化推荐旨在向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符合其兴趣和需求的内容。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个性化推荐方法及其应用。

1. 基于内容的推荐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将用户的行为模式与内容特征进行匹配。

首先需要进行内容分析和特征提取,例如通过文本分析提取关键词、通过图像和视频分析提取视觉特征等。

基于微博与微信传播模式的差异分析

基于微博与微信传播模式的差异分析
作者 简介 :李晓霞,讲 师,研 究方向为传播学。
2 微 信 的封闭化 传播 模 式
微信 是腾讯公司在 2 0 1 1 年退 出的产 品 , 初 期 的产 品定 位使 移动 端 即使通 信 软 件 , 用 户 可 以实 时 发送 文 字 、语 音 、 图片 、视 频 、地 理 位 置信 息等 给 自 己的好 友 ,同时还 可 以组 件 多人 交流 群 。随 后微 信 开 通 了朋友 圈功 能 , 用 户在 其 中发送 链接 、文字 、 照片 、 视频 等 , 这 些信 息 只有 好友 才 能 够看 到和 评 论 。后 来基 于基 础 人 际沟 通 平 台 , 添 加 微信 公众 号 模 块 ,向用 户提 供 定 制服 务 、 互动 沟 通 和相 关 内容 信 息 。在微 信 的传 播模 式下 ,采取 的主 要是 封 闭式 人 际传 播模 式 ,只有 互为 好 友 才 能够 看 到用 户发 送 和 分 享 的信 息。 同时 , 基 于 公 众 号 的功 能 ,微信 还 具 备 一 定 的组织 传播 与 大众 传 播 特 点 。 。 J 。一 些企 业 或 个 人 通过 建 立公 众 号 , 将 语 音 、视 频 、文 字等 信 息定 时 向 已关注 的用 户传 播 ,然后 促使 用 户 之 间的 传 播 和 辐散 。这 种 传播 模 式 具 有个 人 私 密性 和群 体 精 准性 等特 点 。 以微信 公 众号 功 能为 例 ,用户 关注 一些 公众 号 之后 , 才 会 受 到其 发送 的信 息 , 这 是 一种 点对 点的 传 播 。用 户 在接 收 消 息之 后 ,向 自己的好 友 发送 或
从 而 大 大提 高传 播 和 影 响范 围。有 些 企业 通 过微 博 进 行 产 品推 广 、危 机 公关 、品 牌 宣传 、企 业 文化 宣 扬 等 。在 极 短 的时 间 内 ,能够 通 过 传播 时 话题 得 到 爆 炸 式 的宣 传 。因 此 ,在微 博 当 中可 以推 出明星 实 力 榜 、 电影 热 评 榜 、热 门 话 题 榜 等 一 些 活 动 产 品 。 微 博利 用 巨大 的传 播 量 级 , 结 合 迅速 的信 息交 互和 大 量 的信 息 来源 , 成 为 了当前 社 会 中重 要 的 网络 社 交媒 体 工具 。

探索新媒体时代的用户行为变化

探索新媒体时代的用户行为变化

探索新媒体时代的用户行为变化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用户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索新媒体时代的用户行为变化,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获取信息。

而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

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等渠道获取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便捷的获取方式使得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二、信息传播的方式的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依靠媒体机构的编辑和发布。

而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信息,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更加多元化和民主化。

三、用户参与度的提高在新媒体时代,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其中。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同时,用户也可以参与到线上线下的各种活动中,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用户参与度的提高使得用户更加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四、个人隐私保护的挑战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的个人信息面临着更大的泄露风险。

用户在使用新媒体平台时,往往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如姓名、手机号码、地址等。

这些个人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给用户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

因此,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了新媒体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社交关系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家人、同事等保持联系,并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方式,如语音、视频通话等。

这种社交关系的变化使得人们的社交方式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

六、消费行为的变化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用户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在线购物,享受到更多的选择和便利。

同时,用户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了解产品的评价和推荐,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消费决策。

基于微博与微信传播模式的差异分析

基于微博与微信传播模式的差异分析

基于微博与微信传播模式的差异分析作者:李晓霞来源:《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11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新兴的社会化媒体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使用。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微博和微信。

近年来,微博和微信不但出现在人们的社交当中,在一些其他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应用。

目前,虽然微博和微信分别都开通了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但是在传播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分别阐述了微博和微信不同的传播模式及其特点,进而对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微博与微信;传播模式;差异分析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11-0007-02在当今社会中,微博和微信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两个社交媒体工具。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微博与微信都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然而具体来说,在传播模式等方面,微博与微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同时也对人们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 微博的开放化传播模式微博在2009年诞生,作为一个社会化媒体传播平台,实现了电脑端和手机端的覆盖。

微博并没有太过复杂的技术含量,同时具有便捷性、即时性、自媒体性等特点。

以新浪微博为例,发布字数限制在140以内,从而消除了专业人士和普通网民的距离,因而激发了大量的原创内容。

人们可以在微博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实现个人互联网和时代的转变。

通过微博能够实现即时性的书写和传播,从而更加方便的表达思想和获取信息[1]。

用户通过电脑或手机客户端,能够随时更新消息,突破了传统媒体更新地域、时间的限制。

微博还将点对点的传播转变为点对面的传播,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微博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点,具有极强的开放性。

任何用户发表的内容,所有用户都能看到。

微博内容的吸引力是实现其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用户通过发表、转发、评论个性化的内容,能够实现病毒式的传播。

社交媒体用户行为分析基于微信公众号与微博的数据挖掘

社交媒体用户行为分析基于微信公众号与微博的数据挖掘

社交媒体用户行为分析基于微信公众号与微博的数据挖掘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已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平台之一。

众多用户的行为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模式与特点。

一、用户数量与活跃度的比较微信公众号与微博平台都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然而,它们在用户数量与活跃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根据数据统计,微博的用户数量相对较大,但微信公众号的用户活跃度较高。

这是因为微信公众号更加注重个人订阅与推送功能,用户可以更加方便地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第一时间进行阅读与评论。

二、用户行为的特点与趋势分析1. 内容浏览与点赞社交媒体用户在使用微信公众号与微博平台时的行为特点不尽相同。

在微信公众号中,用户更多关注内容的阅读,较少进行点赞操作;而微博用户则更倾向于在看到喜欢的内容时进行点赞,并通过点赞表达对内容的赞同或喜爱。

2. 评论与转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之间的互动是一项重要的用户行为。

微信公众号与微博都提供了评论和转发的功能,但使用频率存在差异。

微信公众号上的用户评论数量较少,主要通过私信或其他交流平台与公众号作者进行互动;而微博用户更倾向于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并通过转发将内容传播给自己的粉丝。

3. 用户行为的时间分布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布特点。

根据数据挖掘分析,微信公众号用户主要在工作日的上班时间段集中阅读,中午和晚上也是用户活跃度较高的时段;而微博用户在晚上的时间段阅读与互动较为活跃,周末期间的活跃度也相对较高。

三、用户行为对内容传播的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对内容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挖掘的数据分析,微信公众号上用户更加关注内容的质量与深度,对于有价值的内容会进行分享与转发,从而促进内容的传播与影响力的扩大。

而微博用户更加关注内容的时效性与热点性,更容易被短期内大量转发,但传播效果较短暂。

四、用户行为对营销与推广的启示通过对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数据挖掘分析,可以为企业的营销与推广提供有益的启示。

微博与微信比较两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与优势

微博与微信比较两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与优势

微博与微信比较两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与优势微博与微信比较:两大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与优势社交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博和微信作为两大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对微博和微信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用户体验、功能特点、商业价值等方面的差异。

一、用户体验微博是一种基于关注和粉丝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其他用户来获取他们发布的信息。

微博以短文本形式为主,用户可以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

微博的用户体验相对简单直接,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关注用户的动态来获取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微信是一种基于好友关系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添加好友来建立联系。

微信以聊天对话的形式为主,用户可以发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消息。

微信的用户体验更加私密和亲密,用户可以与好友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

二、功能特点微博作为一种公开的社交媒体平台,注重信息的传播和分享。

微博提供了实时更新的动态流,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其他用户来获取他们发布的信息。

微博还提供了热门话题、热门搜索等功能,用户可以了解到当前社会热点和热门事件。

此外,微博还支持用户发布长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用户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微信作为一种私密的社交媒体平台,注重个人交流和社交关系的维系。

微信提供了一对一的聊天对话功能,用户可以与好友进行实时的文字、语音、视频交流。

微信还提供了朋友圈功能,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动态和心情。

此外,微信还支持支付、订阅号、小程序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完成在线支付、订阅公众号、使用小程序等操作。

三、商业价值微博作为一种公开的社交媒体平台,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微博上的用户关注和粉丝数量可以反映用户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因此吸引了众多明星、媒体、品牌等机构和个人入驻。

微博提供了广告投放、品牌合作等商业化运营方式,通过推广和营销来实现商业价值。

基于微信、微博探析新媒体用户行为差异

基于微信、微博探析新媒体用户行为差异

基于微信、微博探析新媒体用户行为差异作者:靳瑜来源:《传媒论坛》2019年第13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科技水平日益提升,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微信、微博也慢慢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但不同用户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其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相应的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也有所不同。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新媒体用户在微信、微博两大平台上使用过程中的差异。

关键词:微信;微博;新媒体;用户差异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3-00-01一、引言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EVR的开发计划中提出[1]。

随后,这一词才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有的人说是一种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介形式;也有的人说是媒体演进发展的延续;还有的人说它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网络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手机微信相对于网络也是新媒体。

笔者认为,所谓新媒体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手段,来满足用户获取信息需求和社会交流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2]。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如网络媒体、楼宇电视;狭义的是指新兴媒体,如手机媒体。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新兴媒体。

三、微信及微博的概述微信是腾讯公司研发的手机新媒体里的一种社交平台,可以免费发送短信、视音频、文字、图片等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扫一扫”、分享朋友圈等多种方式进行社交活动。

微博,即“微型博客”,也是一种社交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内容。

四、从传播学角度,对微信与微博进行差异化比较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W模式”,即传播者(Who)、传播内容(What)、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受传者(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

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平台用户习惯与行为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平台用户习惯与行为分析

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平台用户习惯与行为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社交平台作为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平台的用户习惯和行为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交平台用户习惯和行为进行分析。

一、社交平台的普及程度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平台的用户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平台账号。

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们交流、分享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拥有超过20亿的用户,微信拥有超过10亿的用户,这些数字足以说明社交平台的普及程度。

二、社交平台用户的习惯1. 随时随地的使用社交平台的用户习惯是随时随地的使用。

无论是在公交车上、地铁里还是在家中,人们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访问社交平台。

这种习惯使得人们可以随时了解朋友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生活,与朋友进行实时的交流。

2. 多平台使用社交平台的用户习惯是多平台使用。

除了传统的电脑端,人们还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设备访问社交平台。

这种习惯使得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社交平台,满足不同的需求。

3. 多样化的内容社交平台的用户习惯是多样化的内容。

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可以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

这种习惯使得社交平台成为了人们分享生活、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三、社交平台用户的行为1. 社交互动社交平台的用户行为主要是社交互动。

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可以与朋友进行实时的聊天,点赞、评论朋友的动态,分享自己的生活等。

这种行为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维系和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2. 信息获取社交平台的用户行为还包括信息获取。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了解朋友的动态,获取新闻、娱乐等各种信息。

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3. 购物消费社交平台的用户行为还包括购物消费。

越来越多的商家将社交平台作为销售渠道,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平台购买商品、参与活动等。

新媒体传播人群行为分析

新媒体传播人群行为分析

新媒体传播人群行为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媒体使用习惯日渐改变。

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建立社交联系的重要渠道。

在这个多样的媒体环境中,了解和分析用户的行为成为媒体传播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对新媒体传播人群行为进行分析,从用户特征、使用行为以及互动行为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对新媒体传播的用户特征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和应用,用户的特点也存在差异。

以社交媒体为例,年轻人是社交媒体的主要用户,尤其是在像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年轻群体更是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在这些平台上共享和传播信息,参与话题讨论,并且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进行社交互动。

而对于新闻类媒体,用户则更加关注获取信息和进行讨论,他们更倾向于在新闻网站、App等平台上进行阅读和评论。

此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的移动端行为也越来越多,他们通过手机APP进行信息的浏览、分享和评论,形成了移动端用户特定的行为习惯。

除了用户特点外,分析用户的使用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

新媒体的用户使用行为可以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

首先,用户在新媒体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通过对用户上网时段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了解用户在不同时段的上网规律,从而制定更为精准的传播策略。

其次,用户的使用频率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通过对用户登录频次、点击次数等数据进行跟踪和分析,可以了解用户对不同新闻内容和主题的兴趣,从而精准推送个性化的内容。

另外,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上的浏览深度和浏览路径也可以反映用户的兴趣和需求,对于媒体传播的内容策划和布局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用户特征和使用行为,互动行为也是分析新媒体传播人群行为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用户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频繁和活跃的。

通过对用户评论、点赞、转发等行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用户的兴趣和态度,并且可以通过用户间的网络关系进行社交网络分析,找出影响力用户和关键节点,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传播推广。

新媒介融合背景下微博与微信的对比分析

新媒介融合背景下微博与微信的对比分析

关注 平 台;同 时 ,微信 还可 以随时将 身 系传 达 的信 息平 台 ,主 要 以分享 、传播 用 者均 可在 第一 时问进 行新 闻 阅读 ;可 边发生 的事情第一时 间传 送到朋友 圈中 , 形 式获 取平 台。微 博 的使 用 空间较 为广 随时发 表 主观 意见 。在 微博 的使 用 中 ,
微 信 的使用 不存 在地 区 的限 制 ,在 博 以 1 4 0字 的文 字进 行 更新 信息 ,并实 已成最 热 、最 快 、最 方便 的全 新媒 体通
任 何பைடு நூலகம்方 只要 保持在数据 连接 的状态下 , 现 即时 分享 。最 早 推 出微 博是 著 名的美 讯 工 具 。 便 可 对微信 进行 使 用 ,并且 微信 支 持多 国 t w i t t e r 公 司,随 后 在 2 0 0 9年 8月 ,

时间传 达 个人感 情 的同时 ,也可 对身 也 走红 ,微博 的使用 效应 逐渐 成熟 。截 通 ,两 者 在 本 质 上 有 昕 不 同 。虽 说 在 新
边感人事 、 突发事件进行传播 。 与此 同时 , 止2 0 1 3年上半 年 ,微博 的使用人群 已经 版本 中的微 信可 以将 信息发送在平 台中 ,
在2 0 1 2年微信 成 功 的推 出 5 . 1 版 本 ,此 到 5 . 3 6亿 ,也 就是说 中国地 区差不 多有 但仍是一对一的对话。 版本 加 入了微 信 支付功 能。这 一功 能 的

半 的人使 用微博 。
微 信与 微博 在传播 内容方 面也有 昕 不 同,微信注重个 人情感 的发布 。因此 ,
微信成功 的将 人们 的感情 世界进行传递 。 泛 ,主要是对发生的事 件阐述个人观点 ,
序 ,就可方便的使用微信功能。

微信及微博用户差异化的印象管理行为探析

微信及微博用户差异化的印象管理行为探析

微信及微博用户差异化的印象管理行为探析作者:孙艺来源:《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05期摘 ;要 ;以欧文·戈夫曼提出的“印象管理”的概念为基础,对网络用户在使用微信和微博时的印象管理的差异表现进行探析,并结合两款社交软件自身架构和传播机制的创新对于这种差异化的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 ;印象管理;社交媒体;微信;微博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5-0081-02“印象管理”即自我呈现,可被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在与他人互动时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产生和维持符合自己或他人期望的理想形象”[1]。

随着社交媒体在网络平台上的多元化发展,对人们来说,维护好线上与线下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

微信和微博这两大社交平台,为网络时代用户的自我呈现提供了舞台。

由于两个平台在产品逻辑和结构上有所不同,影响印象管理的因素的具体表现有所不同,致使用户在使用微信和微博进行印象管理时也存在一定差异。

1 ;差异化表现1.1 ;动机的差异大部分人在微信上展示个人形象的动机源于工作,且活跃度比较稳定。

这与微信在接入工作场景以后,用户好友关系性质和数量发生变化息息相关。

相较于微信已经成为社交用户在工作中的主要沟通工具,微博的工作属性普遍较低于微信。

因此微博用户在自我呈现中源于工作的动机较少,且活跃度并不受工作上的安排与控制,存在较强的主观性。

从个人动态发布的数量来看,用户在使用微博时更加活跃。

1.2 ;内容类别和形式的差异朋友圈承载了微信一部分的社交功能,被多数人视为生活场景。

用户发布的内容多为生活类信息的分享和对与个人爱好相关的公众号文章的转发;微博发布内容的种类则更加多元:生活、音乐、体育、娱乐、社会现实等都原创性或者转发内容都有所分布。

用户利用微博进行自我呈现时的形式更为丰富。

微信用户普遍以文字、静态图片与不超过10秒的小视频发布个人动态,用文字、表情或点赞的形式与他人沟通;微博用户可以发送文字、静态与动态图片、微博秒拍视频、微博故事等形式发布微博,用文字、表情、图片、有态度的点赞行为与他人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 
第2卷第13期数字传播
一、引言
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在EVR 的开发计划中提出[1]。

随后,这一词才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对于新媒体的定义,有的人说是一种基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介形式;也有的人说是媒体演进发展的延续;还有的人说它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网络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手机微信相对于网络也是新媒体。

笔者认为,所谓新媒体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手段,来满足用户获取信息需求和社会交流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
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2]。

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如网络媒体、楼宇电视;狭义的是指新兴媒体,如手机媒体。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新兴媒体。

三、微信及微博的概述
微信是腾讯公司研发的手机新媒体里的一种社交平台,可以免费发送短信、视音频、文字、图片等信息,用户也可以通过“扫一扫”、分享朋友圈等多种方式进行社交活动。

微博,即“微型博客”,也是一种社交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发布文字、图片和视频内容。

四、从传播学角度,对微信与微博进行差异化比较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W 模式”,即传播者(Who)、传播内容(What)、传播媒介(In which channel)、受传者(To whom)、传播效果(With what effect)。

笔者就这个模式来探讨微信与微博的差异化。

(一)传播对象方面
微信中的传播者和受传播者多以朋友、亲人等熟人为主,属于强人际关系。

强关系一般发生在具有“正向”关系的人们之间,这种关系包括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和利益关系等等。

亲人、朋友、同事关系是微信最基本的关系网络,一般以相互关注的形式进行沟通交流。

微博以陌生受众为主,是弱人际关系,互动领域多为公共领域。

微博用户不需要形成双向的好友确认关系,更带有随意性,这种熟人和陌生人相结合的人际圈子更易于人群的集结,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拓宽社交范围。

(二)传播媒介方面 微信侧重于人际传播,即一对一或点对点的传播,目标受众更具针对性。

其传播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好友间、朋
友圈及信息接收。

好友间传播是从通讯录和QQ好友中添加为
微信好友,进行点对点双向传播。

传受双方的关系较稳定,多是信息沟通,类似于手机短信。

朋友圈传播是微信用户在朋友圈里进行点赞评论,但不能随意转发,因此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传播。

信息接收是用户会接收一些来自订阅号或公众号的推送信息,也可随意分享或转发。

微博更像门户网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平台,侧重大众传播,即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裂变式传播,信息的发布者无法预知信息的发送和接收。

微博支持二次转发,可进行大规模传播,且范围广泛。

(三)传播内容方面
微信多以私密性的个人生活为主,好友基本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微信账号绑定手机号码或者QQ号码,传播内容具有个人私密性和准实名制的特征。

同时,微信着眼于点对点的精准定位,可以通过“隐私设置”来决定传播内容的公开程度,更加精确地选择传播内容及传播对象。

微博属于开放性的扩散传播,传播内容多以公共性的话题为主,可涉及政治经济、国计民生,传播信息有公开性、随意性等特点。

(四)传播效果方面微信的社会效果弱,个人效果强,在信息的传播及评论过程中,互动性强,且有相对熟悉信赖的人参与,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可信度,意见领袖可能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

微博中的传播对象更多是陌生人,传播内容经过大范围转发易在社会上形成舆论压力,在转发或评论过程中,不乏有谣言和灌水现象,可能会混淆真正的传播内容。

因此微信的信息可信度高于微博。

(五)传播速度方面微信是即时传播,传播者在发布消息后,受众会及时收到信息,并第一时间进行回复。

而微博是即时性与延时性并存,博主发布消息后,粉丝可以进行实时查看,也可以延迟阅读。

接收者通过主动刷微博接收信息,接收信息的时效性多由接收者掌握。

(六)发布信息类型方面微信可以发布图片、文字、链接、语音等内容,内容丰富,不限字数,更加随意。

而微博却有限制,一般要求140个字以内,发布内容也比微信少。

五、结语综上所述,相对于传统的单向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给用户带来了丰富的体验,同时,新媒体用户在使用微信、微博这两大平台时的确体现出了多种行为差异。

参考文献:
[1]林刚.新媒体概念[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用,2014(1).[2]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用,2009(10).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化的科技水平日益提升,新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微信、微博也慢慢地成为人
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但不同用户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其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相应的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也有所不同。

本文旨在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新媒体用户在微信、微博两大平台上使用过程中的差异。

关键词:微信;微博;新媒体;用户差异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3-0043-01
基于微信、微博探析新媒体用户行为差异
靳 瑜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作者简介:靳瑜,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媒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