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几种常见口炎鉴别及治疗
儿科护理:口炎
2.饮食护理
高热量、高蛋白、含丰富维生素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 宜,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摄入刺激性食物。 疼痛影响进食者,可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 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充或给予肠道外营养
常见护理诊 断
1.口腔黏膜改变 与感染有关。 2.体温过高 与感染有关。 3.疼痛 与口腔黏膜炎症和破损有关。 4.应用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疼痛影响进食有关 5.知识缺乏:家长缺乏口炎的预防及护理知识。
护理措施
1.促进口腔黏膜愈合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黏膜湿润和清洁 。 疱疹性口腔炎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利凡诺 溶 液;鹅口疮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 正确涂药:洁、堵、涂、 闭。 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分钟,不 可马上漱口、饮水、进食。
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 口炎
口炎
概念 口炎指口腔黏膜的炎症。若病变仅局限于舌、齿龈、 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多见于婴幼儿, 临床常见鹅口疮、疱疹性口腔炎和溃疡性口炎。
病因
鹅口疮 白色念珠菌 疱疹性口腔炎 单纯疱疹病毒 溃疡性口炎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评估患儿家长有无乳具消毒的习惯;患儿有无急性 感染、营养不良等疾病史,有无 长期应用广谱抗 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史;评估患儿有无发热、流涎等 症状及出现时间。
3.发热的护理 监测体温,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3.健康指导 指导家长食具专用,做好清洁消毒 示教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的方法 鹅口疮患儿的食具应用5%的碳酸氢钠溶液浸泡半小时后煮 沸消毒 培养进食后漱口的卫生习惯
小儿口炎的几种常见病症与施治
小儿口炎的几种常见病症与施治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小儿口炎的症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总结了小儿口炎中常见的类型,归纳了其常见症状与治法。
结果:小儿口炎分为鹅口疮、、疱疹性口炎等症状。
结论:中西医治疗小儿口炎应当分清种类,进行开方治疗,促进伤口痊愈。
【关键词】口炎;症状;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3-0124-02口炎是指口腔粘膜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
本病在小儿时期较为多见,尤其是婴幼儿。
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急性感柒,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
多由病毒,真菌,细菌和螺旋体引起。
婴幼儿时期粘膜柔嫩,血管丰富,小婴儿唾液腺分必少,口腔粘膜比较干燥,利于微生素繁殖;不适当的擦拭口腔或饮料过热等的局部刺激易使之受伤和感染;奶瓶,橡皮奶头消毒不严;口腔不卫生或由于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匀可有利于口炎的发生。
1.鹅口疮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口炎。
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
常由污柒的乳貝感柒,新生儿亦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
1.1 临床表现本病特征是在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
常见于颊粘膜,舌,齿龈,上腭等处,可蔓延到咽部。
初起时,呈点状和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
不易拭去,强行剥落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
患处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也无全身症壮。
偶可累及食管,肠道,喉,气管,肺等,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若诊断有困难时,可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孢子。
1.2 治疗方法一旦小儿得了鹅口疮,可以用2%重碳酸钠溶液,如:苏打、纯碱等擦洗口腔(在擦洗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以免伤到宝宝,导致感染),每日3~5次,每四小时一次,然后涂1%紫药水,或用棉花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涂在口腔患处,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
小儿口腔辨病
小儿口腔辨病观察口腔包括观察口唇、口腔粘膜、齿、牙龈、腮、咽喉等部位。
现将各部异常表现和辨病阐述如下︰1.口唇辨病正常小儿口唇颜色嫩红而润泽。
唇色淡白为脾虚血少,多见于贫血;唇色鲜红为邪热初盛;焦红为心脾郁热;唇焦紫黑,为血热伤阴;环唇色青为肝木乘脾,须防抽搐;唇红肿痛,是脾经火热上炽。
唇内及舌出现白点应注意有否虫积。
2.口腔粘膜糜烂及白色损害辨病病前2~3天常有发热、烦躁、啼哭、拒食、涎多等症状。
当口腔损伤产生后,全身症状逐渐减退,口腔粘膜有疹,甚至在口周皮肤上也可出现一簇或几簇小水,聚集如大头针帽大小,口腔粘膜发红。
以上这些病证可见于疹性口炎。
鹅口疮是由霉菌─白色念珠菌感染,致口腔粘膜浅表组织损害所致。
可见口腔粘膜明显充血,有微微隆起的、散在的、色白如雪片的柔软小点。
白色小点很快相互融合,有如牛奶皮,为白色丝绒状斑片,口内出现红白分明的损害。
若口腔粘膜内有界线清楚的充血和糜烂的粘膜,上有灰白色和黄白色假膜。
这种假膜光滑致密,稍突出粘膜,似在糜烂的粘膜上覆盖了一层塑料薄膜。
假膜与粘膜结合较紧,不易拭去。
强行拭去后,形成出血创面,疼痛较显著。
可见于球菌性口炎。
3.牙齿辨病牙齿辨病包括出牙过晚,牙齿排列不齐,牙齿不白及牙面不平,牙龈出血等。
(1)出牙延迟辨病正常小儿的乳牙萌齐后为20个。
乳牙开始萌出的时间差异很大,个别婴儿出生时即有1~2个牙齿,有的则晚至一岁才开始萌出。
正常小儿4~10月龄开始萌牙,最迟2~2.5岁萌齐。
2岁以内小儿乳牙总数约等于月龄减4~6。
6岁左右开始更换、萌出恒牙。
先出第一磨牙,7~8岁后按乳牙萌出次序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
12岁左右出第二磨牙,18岁后出第三磨牙,一般20~30岁出齐,共32个。
出牙晚于正常出牙年龄者称为出牙延迟。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骨骼系统代谢的原素均可能导致出牙延迟。
常见原因有︰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家族性低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肝病性佝偻病、维生素D倚赖性佝偻病和范可尼综合征。
口炎常见的症状有哪些?
口炎临床上少见,多发生于青年,国内仅有少数病例报道。其临床特点是病初在黏膜下出现小结节,逐渐扩大与坏死形成溃疡,溃疡1~2cm,边缘不整齐而较硬,中部凹陷,被以黄色假膜,疼痛剧烈。病程2~3个月。
口炎是口腔粘膜的炎症,可波及颊粘膜、舌、齿龊、上腭等处。在小儿时期较多见,尤其是婴幼儿,可单纯发病也可继发于腹泻、营养不良、急性感染、久病体弱等全身性疾病时。引起口炎的主要有细菌、病毒及真菌,因受伤感染或全身抵抗力下降而诱发。口炎常见的症状有哪些?与颊黏膜上出现小水疱,直径一般在2mm左右,单个或2~3个,历6~12h后可自行破裂,形成小溃疡,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毫米,表面凹陷,有灰白色膜状物,具有强烈的疼痛,每当食物刺激时而加重,溃疡疼痛常数天后逐渐愈合,病程7~10d,为自限性,但甚易复发。
(二)阿弗他(Aphtha)口炎
本病多发生于10岁左右儿童。疱疹发现之前常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食欲不振、发热等令身症状,继而在唇颊内侧、舌面、上腭等处出现散在性小水疱,水疱破溃形成溃疡,并伴流涎、淋巴结肿大疼痛。溃疡历10~14d愈合。诊断本病时应与单纯疱疹性口炎鉴别。后者见于儿童,发病季节以2~4月最多。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
儿童常见口炎鉴别
[临床表现]
• 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C,1—2天后, 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各部位口腔粘 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mm, 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 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 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软腭、舌 和咽部。
临床表现
• 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 烦躁,所属淋巴结经常肿大,有压痛。体 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约1~2周。 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
重症病例:
• 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 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 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 或消失。
危重型
• 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 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 – 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与疱疹性口腔炎鉴别
• 咽峡炎疱疹局限在咽峡部,很少累及牙龈 口唇。
• 口腔炎疱疹范围较大,牙龈、口底,口唇、 舌体,包括咽峡部。
治疗
• 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应告诉患儿家 长该病的自限性和治疗的目的,防止交叉 感染及并发症。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周 围环境、多饮水和补充大量维生素 C 等
• 一般不用抗生素 • 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可用开喉剑、康
临床表现
• 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 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 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 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 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
临床表现
• 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 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 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 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 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 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 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 预后良好
儿科护理学口腔炎
儿科护理学口腔炎口腔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
若病变局限于舌、牙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牙龈炎、口角炎等。
一、病因婴幼儿口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涎腺分泌少,口腔黏膜较干燥,利于微生物的繁殖,易患口腔炎。
常见的口腔炎有疱疹性口腔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溃疡性口腔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感染)。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一)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1~3岁小儿多见,传染性强,可在托幼机构小流行。
局部表现为口腔黏膜(牙龈、舌、唇、颊黏膜,有时累及上腭及咽部)早期呈散在或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溃疡面覆盖黄白色膜样渗出物,周围绕以红晕。
几个小溃疡可融合成较大的溃疡。
全身表现有拒食、流涎、哭闹、烦躁、发热(低热或高热38~40℃)、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程长,发热可持续5~7日,溃疡10~14日愈合。
注意和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淋巴结不肿大。
(二)溃疡性口腔炎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局部表现为初起时口腔黏膜(各部位都可发生)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或浅溃疡,散在或融合成片,表面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但遗留溢血的创面。
无水泡,不传染,灰白色假膜、细菌感染全身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颌下淋巴结肿大。
(三)鹅口疮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
多见于新生儿和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患儿,使用不洁奶具或出生时经产道均可感染。
局部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初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拭去可见充血性创面。
患处不痛,不流涎。
轻者无全身症状。
小儿疱疹性口炎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小儿疱疹性口炎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疱疹性口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是小儿易发的急性口腔粘膜感染。
疱疹可发生在口腔粘膜任何部位,也可单独发生在唇及口周皮肤,牙龈上较少见,有自限性。
本病是一种世界流行的发疱性热病,发病率较高,学前儿童多见,尤以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无明显季节性,传染性强,常在托儿机构引起小流行。
本病属中医学的“口疮”范围。
【病因病理】一、西医1.病因本病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
这种病毒分为I型和Ⅱ型,I型以口腔粘膜皮肤发病为主,Ⅱ型致病多在外生殖器粘膜皮肤。
病毒在人体内可寄居终生,常因感冒、发热、消化功能紊乱、局部受药物或机械刺激后发病。
2.病理单纯疱疹病毒为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类。
病毒进入细胞浆内,脱去表面的蛋白质,中心的核酸在细胞中合成氨基酸,复制出新的病毒,即成为直径约125~150nm的圆形小体(病毒包涵体),其迅速增生繁殖,穿过细胞膜向周围扩散,引起上皮细胞变性,使上皮棘层细胞内发生气球样和网状液化变性。
气球样变性细胞失去细胞间质,彼此间分离,形成水疱。
部分上皮细胞内水肿,细胞壁臌胀,最后破裂,邻近细胞互相融成网状,形成多房性水疱。
如多房性水疱中的.残余细胞壁溶解消失,即变成单房性水疱,其疱壁极薄,容易破裂,形成溃疡。
镜下可见棘层细胞内水肿,固有层内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或出血,有炎症细胞浸润。
水疱内有变性的上皮细胞,细胞核中央有嗜伊红性包涵体,即病毒小体。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影响细胞及体液的免疫能力时,潜伏在细胞核内的病毒再次活跃,引起疱疹的复发。
二、中医口疮之名,早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口疮”之说。
《诸病源候论·口疮候》中有“小儿口腔,血气盛,兼将养过温,必有客热熏上焦,令口生疮也。
”的论述,指出心经热盛发为口疮。
《圣济总录》亦有“口舌生疮者,心脾经蕴热所致也。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说“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搏于血气,则生疮疡,……若发于唇里,连两颊生疮者,名日口疮”。
口炎
口炎【概述】口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若病变仅局限于舌、齿齦、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多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
全年可发病,多见于婴幼儿。
本病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
食具消毒不严、口腔卫生不良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均有利于口炎发生。
目前细菌感染性口炎已经很少见,但病毒及真菌感染引起的口炎仍较常见。
一、鹅口疮鹅口疮又名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或因哺乳时乳头不浩及使用污染的奶具而感染。
【临床表现】本病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拭去,若强行擦拭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宥溢血。
患处不痛、不流涎,不影响吃奶,一般无全身症状。
以颊黏膜最常见,其次是舌、齿龈及上腭,重者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股覆盖,甚至可蔓延至咽、喉、食管、气管肺等处,而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治疗要点】1.保持口腔清洁可用2%碳酸氢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
2.局部用药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混悬溶液,每白2~3次。
二、疱疹性口炎疱疹性口炎由单纯庖疹病毒I型感染所致,多见干婴幼儿,无明显季节性,传染性强,可在集体托幼机构引起小流行。
【临床表现】起病时发热,体温达38~40℃.齿齦红肿,触之易出血,继而往口腔黏膜上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mn,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有荧白色纤维索性分泌物覆盖,多个小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
疱疹常见于齿龈、口唇、舌和颊黏膜,有时累及上腭及咽部。
由于疼痛明显,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烦躁,常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约1~2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
本病须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疱疹主要在咽部和软腭,有时可见于舌,但不累及齿龈和颊黏膜,颌下淋巴结常无肿大。
小儿口炎 PPT课件
一、定义及病因
定义:是由于小儿口腔、舌上 布满白屑,状如鹅口,故称“鹅 口疮”,又因其色白如雪片,故 又称“雪口”。 病因:本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所致。
2018/11/1
5
二、发病情况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营养不良、腹泻及长期应用 抗生素或激素的小儿
2018/11/1 6
2018/11/1 13
三、临床表现
1 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白膜 2 边界清楚,不易拭去
3 4
全身症状轻 剥离则潮红、粗糙、溢血
2018/11/1 2018/11/1
8
2018/11/1 2018/持口腔清洁
哺乳前后2%NaHCO3清洁口腔
局部用药
局部涂抹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液
2018/11/1 10
小儿口炎
小儿口炎
口炎 是指口腔粘膜由病毒、真菌、细 菌等感染引起的炎症。临床以口腔粘膜 破损、疼痛、流涎及发热为特点。 临床常见的口炎包括鹅口疮、疱疹 性口炎、溃疡性口炎。
定义和病因
内 容 提 要
2018/11/1 2018/11/1
发病情况 临床表现
治疗要点 护理诊断 护理措施
3
病例讨论
患儿,男,5月20天,以“呕吐、 发热1周”为主诉入院。入院时神 志清,精神差,呼吸规则,口唇无 发绀,口腔黏膜可见白色乳凝块样 片状物,不易试去,局部粘膜潮红、 粗糙、可见溢血,患处疼痛,影响 吃奶,最高T 390C。
2018/11/1 2018/11/1
11
五、护理诊断
口腔粘膜改变:与感染有关
疼痛:与口腔粘膜炎症有关
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知识缺乏:与家长缺乏该病 的预防及护理知识有关
小儿口炎课件课件
使用方法
中药方剂的服用时间一般为饭后半小时左右,一日分三次服 用。对于不能口服的患儿,可采用直肠灌肠或外敷中药等方 法。
中医调理与预防保健建议
调理
在小儿口炎治疗期间,应注重患儿的饮食调理,以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或 流质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保证患儿充足的水分摄入。
注意事项与护理建议
饮食调整
在口炎期间,建议给予患儿清淡、 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食 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口腔清洁
鼓励患儿多饮水,饭后漱口,保持 口腔清洁。
疼痛缓解
对于口腔疼痛的患儿,可以给予适 当的局部用药或口服止疼药以缓解 疼痛。
心理支持
口炎会给患儿带来一定的不适和疼 痛,家长应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 儿积极配合治疗。
小儿口炎课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疾病概述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 • 预后与复发预防 • 小儿口炎的中医治疗与调理
01
疾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小儿口炎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的炎症,包括溃疡、糜烂、疱 疹等。
分类
根据病因不同,小儿口炎可分为细菌性口炎、病毒性口炎、 真菌性口炎等。
口腔疼痛、流涎、拒食等症状。 排除其他口腔疾病,如口腔溃疡、鹅口疮等。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1 2
口腔溃疡
与小儿口炎相似,但溃疡面积较大,疼痛明显 ,可伴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鹅口疮
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 斑块,不易擦去,可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3
手足口病
小儿口炎ppt课件
四、疱疹性口炎
3、治疗:
a.可自愈;
b.局部处理;
c.对症治疗。
再见!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二节口炎第二节口炎一单纯性口炎二溃疡性口炎三鹅口疮四疱疹性口炎一单纯性口炎?11病因
小儿口炎
第二节 口炎
一、单纯性口炎
二、溃疡性口炎
三、鹅口疮
四、疱疹性口炎
一、单纯性口炎
1、病因:
a.局部缺乏VB或VC。
一、单纯性口炎
2、临床表现:
a.粘膜充血、水肿;
三、鹅口疮
3、治疗:
a.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
b.病因治疗;
c.对症治疗等。
四、疱疹性口炎
1、病因:
a.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b.机体抵抗力下降。
四、疱疹性口炎
2、临床表现:
a.1-3岁小儿多见; b.传播性强; c.起病时可发热; d.口腔周围黄白色小水泡; e.疱疹破裂后成溃疡; f.疼痛剧烈,影响进食; g.其他:流涎、烦躁。
二、溃疡性口炎
3、治疗:
a.控制感染;
b.补充营养、水分;
c.物理降温;
d.药物漱口等。
三、鹅口疮
1、病因:
a.白色念珠菌感染;
b.其他诱因:
营养不良;腹泻;
抵抗力下降;
口腔卫生不良等。
三、鹅口疮 ---又名雪口病!
2、临床表现:
a.口腔黏膜出现白色点状或片状物; b.不红肿、不流涎;
1、鹅口疮患儿吃奶受影响吗? 2、患儿有发烧、烦躁等表现吗? 3、该病病情会进展甚至恶化吗?
b.常见部位有唇、舌、颊、颚;
c.因疼痛而影响进食
小儿口炎课件-课件
1 2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 眠,增强患儿免疫力,降低口炎发生风险。
避免交叉感染
避免与患有口炎的患儿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3
注意卫生
患儿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物品要及时清洗消 毒,家庭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
06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患儿基本情况及诊疗过程
患儿基本情况
患儿是一位2岁男孩,平时身体状况良好,无慢性病史。近期 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
小儿口炎课件-课件
目 录
• 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并发症及处理 • 护理与家庭指导 • 典型病例分析
01
概述
什么是小儿口炎
小儿口炎是指口腔黏膜因感染、创伤、过敏、营养不良、维 生素缺乏等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
常见的症状包括口腔黏膜红肿、疼痛、溃疡、发热、食欲减 退等。
小儿口炎的分类及临床表现
小儿口炎的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有助 于提高小儿免疫力,减少口腔感染的风 险。
避免刺激物
避免小儿接触烟草、辛辣、酸甜等刺激 性食物和饮料,减少口腔黏膜的刺激。
注意口腔卫生
养成小儿早晚刷牙、餐后漱口的习惯, 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细菌繁殖。
避免交叉感染
小儿集体生活时,应注意个人卫生和公 共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由口腔卫生不良、牙菌 斑、口腔创伤等原因引 起,常表现为口腔黏膜 红肿、疼痛等症状。
02
诊断与鉴别诊断
小儿口炎的诊断标准
1 2 3
症状观察
观察患儿的口腔黏膜,判断是否有口腔黏膜溃 疡、充血、水疱等症状。
详细询问病史
执业护士儿科学辅导:宝宝4大口腔炎症状与护理
一、卡他性口炎卡他性口炎是口严重最轻的一种,多见于婴幼儿,只有黏膜的轻度病变。
症状表现口腔全部黏膜(包括舌、颊、牙床、腭及唇部)出现充血、水肿,呈红线状。
饮食时疼痛,食欲差,大便时有干燥。
重者表现为舌苔表层剥脱,口涎比较多。
治疗要点1.口腔护理多饮水,可用0.05%高锰酸钾溶液、1%~3%的过氧化氢或淡盐水清洗口腔,保护口腔的清洁及湿润,防止感染。
2.局部用药冰硼散、1%龙胆紫、2.5%金霉素、鱼肝油或甘油、青黛散等。
3.对症处理有全身症状者及时治疗,及时补充维生素B2及维生素C等。
4.中医外治疗法柿霜,每日少许涂擦于患处。
疼痛较厉害者可用青黛散涂于患处,腐臭者可用锡类散涂患处。
吴茱萸9克,捣碎,醋调敷于足心涌泉穴,12小时去除。
生附子一个,切片焙干,捣为碎末,用醋调和做成饼,贴于一侧足心,每日一次,次日更换敷于另一侧。
护理1.宝宝所吃的食物宜温凉,不可太热、太硬,以免损伤黏膜引起发炎。
2.要给宝宝多喝水,保持口腔的清洁和湿润。
3.可以用高锰酸钾溶液或1%~3%的过氧化氢液定时为宝宝清洁口腔,防止发生细菌感染。
4.观察宝宝的口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等情况,有无表层剥脱、进食疼痛及流涎等症状。
二、鹅口疮鹅口疮是婴幼儿时期宝宝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常表现为口腔里生成白色的假膜,有时假膜白得像雪一样,所以也称为雪口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的,多发生于口腔不清洁或营养不良的宝宝。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或者宝宝平时接触了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等,都能感染鹅口疮。
另外,宝宝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宝宝便爱咬手指、玩具等,这样就容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从而引起感染。
症状表现1.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的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
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擦去斑膜后,下方可见不出血的红色创面。
2.感染较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宝宝也没有明显的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
儿童牙周组织疾病及常见粘膜病 疱疹性口炎
疱疹性口炎
鉴别诊断
2. 手-足-口病
手-足-口-臀病损 (女,4岁半) (此图片由华西口腔 医院黏膜科提供)
疱疹性口炎
治疗
1. 局部治疗 消炎防腐止痛剂涂布或撒敷
2.全身治疗 大量维生素以及有营养价值的易
消化的饮食 、保证充分休息 3.预防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房间注意保持良 好的通风换气
疱疹性口炎
诊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反应+ 口唇周围皮肤出现成簇的小水疱+ 口腔黏膜常见散在的有簇集迹象的溃疡
疱疹性龈口炎 (女,4岁) (此图片由华西口腔 医院黏膜科提供)
疱疹性口炎
鉴别诊断
1.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为柯萨奇病毒A4 引起的口腔疱疹损害。临床表现 较似急性疱疹性口炎,病损的分 布只限于口腔后部。
疱疹性口炎
疱疹性口炎
疱疹性口炎:为一种急性感染性炎症,多发于 6岁前的儿童,特别是在出生后6个月至3岁的 婴幼儿 。
疱疹性口炎
病因
病原体为单纯疱疹病毒。口腔周围与 颜面部皮肤等部位的疱疹主要由单纯 疱疹病毒I型(简称HSV-I)感染所致
疱疹性口炎
临床表现
1、有与疱疹患者的接触史, 有潜伏期 。 发病急骤, 可出现流涎, 拒食, 烦躁, 发热。 2、全身症状往往在出现口腔损害后逐渐消退 3、疱疹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 水疱一般都丛集成簇。 4、 临床上多见水疱破溃后的溃疡
儿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培训课件脓疱性口炎的诊断与治疗
对于复发的患儿,需要重新评估和治疗,以确定是否存在免疫缺陷或其他潜在疾病 。
THANK YOU
表溃疡,并伴有疼痛。这些水疱和溃疡通常在唇、颊、舌等部位出现。
02
发热和淋巴结肿大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发热和淋巴结肿大,这通常是感染的全身反应。
03
食欲减退和流口水
由于口腔疼痛,患儿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和流口水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清学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白细胞计数 是否升高,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口腔单纯疱疹与脓疱性口炎相似,但通常表现为簇集性小水 疱,且多见于唇部。口腔单纯疱疹的病程较长,疼痛较为剧 烈。
03
脓疱性口炎的治疗
一般治疗
01
02
03
保持口腔清洁
定期用温盐水漱口,以减 少口腔细菌,缓解口腔疼 痛。
饮食调整
给予清淡、软烂的食物, 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以减轻口腔疼痛。
补充水分
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病学
脓疱性口炎在儿科中较为常见,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和儿童,尤其是免疫力低下 、营养不良、口腔卫生不良等患儿。
季节分布
脓疱性口炎四季均可发病,但春秋季节更容易发生,可能与气候变化和免疫力 低下有关。
02
脓疱性口炎的诊断
临床诊断
01
口腔黏膜出现疼痛性水疱和脓疱
脓疱性口炎的典型症状是口腔黏膜上出现小水疱,随后迅速破裂形成浅
儿科常见病诊断与治疗培训课件 脓疱性口炎的诊断与治疗
目 录
• 脓疱性口炎概述 • 脓疱性口炎的诊断 • 脓疱性口炎的治疗 • 脓疱性口炎的预防与护理 • 脓疱性口炎的预后与转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重症则整个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 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 而危及生命。重症患儿可伴低热、拒食、 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 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 和孢子。
治疗
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可用2%碳酸氢 钠溶液于哺乳前后清洁口腔。或局部涂抹10 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 日2~3次。亦可口服肠道微生态制剂,纠正 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预防应注意 哺乳卫生,加强营养,适当增加维生素E和C。
一、鹅 口 疮
鹅口疮(thrush,oralcandidiasis)又称雪口 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 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 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 激素的患儿常有此症。新生儿多由产道感 染或因哺乳时奶头不洁及污染的乳具感染。
[临床表现]
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 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 易擦去,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剥离后 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 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
小儿几种常见口炎鉴别及治疗
概述
口炎定义 鹅口疮 疱疹性口腔炎 疱疹性咽峡炎(特殊类型上感) 溃疡性口腔炎 手足口病
口炎
口炎(stomatitis)是指口腔粘膜由于各种感染引 起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口角 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本病多见 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疾病 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 生素B、C缺乏等。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细菌 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 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炎的发生。
二、疱疹性口腔炎
疱疹性口腔炎(herpticstomatitis)为 单纯疱疹病毒工型感染所致。多见于 1~3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从 患者的唾液、皮肤病变和大小便中均能 分离出病毒。
[临床表现]
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C,1—2天后, 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各部位口腔粘 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 2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 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 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峡炎(特殊类型上感)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 病原体为柯萨 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 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 软腭、悬雍垂的粘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 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 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 于舌,但很少累及牙龈。病程为1周左右。
临床表现
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 烦躁,所属淋巴结经常肿大,有压痛。体 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约1~2周。 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
治疗
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禁用刺激性药物。 局部可涂疱疹净抑制病毒,亦可喷开喉剑, 撒西瓜霜,锡类散等。为预防继发感染可 涂2.5%一5%金霉素鱼肝油。疼痛严重 者可在餐前用2%利多卡因涂抹局部。食物 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发热时可用退热 剂,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复新液外用
四、溃疡性口腔炎
急性溃疡性口腔炎又称为细菌性口腔炎,可见 于任何年龄的儿童,以婴幼儿发病较多、较 重。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 下降时,口腔不洁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为初起时口腔黏膜(各部位都可 发生)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 糜烂面或浅溃疡,散在或融合成片,表面 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 易拭去,但遗留溢血的创面。
重症病例:
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 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 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 惊厥。体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 或消失。
危重型
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
临床表现
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 等前驱症。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 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 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 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
临床表现
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 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 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 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 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 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一般经 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 预后良好
全身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 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颌下淋 巴结肿大。
治疗
予抗生素治疗 余同疱疹性口腔炎
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本病在 临床上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 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 但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 性脑炎、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 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与疱疹性口腔炎鉴别
咽峡炎疱疹局限在咽峡部,很少累及牙龈 口唇。
口腔炎疱疹范围较大,牙龈、口底,口唇、 舌体,包括咽峡部。
治疗
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应告诉患儿家 长该病的自限性和治疗的目的,防止交叉 感染及并发症。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周 围环境、多饮水和补充大量维生素 C 等
一般不用抗生素 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可用开喉剑、康
等。 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治疗
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 周内痊愈。
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 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维生素 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 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 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 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 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