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作业

合集下载

第三章课后作业

第三章课后作业

(2) ˆ0 = Y − α ˆ1 X 1 − α ˆ 2 X 2 = (Y − X 1 ) − (α ˆ1 − 1) X 1 − α ˆ2 X 2 α ˆ X −β ˆ X = (Y − X ) − β
1 1 1 2 2
ˆ =β
0
证毕。
(3)设: Z i = Yi − X 1i (a)式的拟合优度为:
2 i 3i 2 3i
2 i 3i 2 3i
2 i 3i 2 3i
ˆ1 − 1 =α & & (y & −x & ) ∑x ∑x & x & & (y & −x & ) x ∑x ˆ = ∑ β & & x & ∑x ∑x & x & & ∑x ∑x & & y & & & ∑x ∑x ∑x ∑x & x & & y & & x & & x & ∑x ∑x ∑x ∑x = − & & x & & & x & ∑x ∑x ∑x ∑x & x & & & x & & ∑x ∑x ∑x ∑x
证明: 根据 OLS 估计原理依次求解上述待估参数可证明。 或
ˆi 为: 由回归方程(2)可得残差ν ˆ0 − α ˆ1 X 2i ,将其带入回归方程(3)可得: νˆi = X 1i − α ˆ0 − α ˆ1 X 2i ) + γ 2 X 2i + wi Yi = γ 0 + γ 1 ( X 1i − α ˆ 0 ) + γ 1 X 1i + (γ 2 − γ 1α ˆ1 ) X 2i + wi = (γ 0 − γ 1α

操作系统第三章作业答案

操作系统第三章作业答案

第三章一、问答题1、某系统采用响应比高者优先的处理机调度算法,某个时刻根据用户要求创建了一个进程P,进程P在其存在过程中依次经历了:进程调度选中了进程P占用处理机运行(就绪—>运行),进程P运行中提出资源申请,要求增加主存使用量,没有得到(运行—>阻塞);进程等待一段时间后得到主存(阻塞—>就绪);进程调度再次选中了进程P占用处理机运行(就绪—>运行);有紧急进程Q进入,系统停止进程P的运行,将处理机分配进程Q(运行—>就绪);进程Q运行完,进程调度再次选中了进程P占用处理机运行(就绪—>运行);进程P运行完。

请分析进程P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2、何谓进程,它与程序有哪些异同点?613、引起创建进程的事件通常有哪些?694、简述时间片轮转调度算的基本思想。

大多数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使用一个固定大小的时间片,请给出选择小时间片的理由。

然后,再给出选择大时间片的理由。

755、进程有哪几种基本状态?试举出使进程状态发生变化的事件并描绘它的状态转换图。

636、进程创建、撤销、唤醒和阻塞原语的流程69、70、717、进程控制块的作用是什么?它主要包括哪几部分内容?658、用户级线程与内核级线程的区别是什么?819、PCB中包含哪些信息?进程状态属于哪类信息?6510、列举引起进程创建和撤销的事件69、7011、试比较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8112、什么是操作系统的内核?6713、简述操作系统的三级调度(简述其各级调度的基本功能即可)。

72二、计算题1、就绪队列中有4个进程P1,P2,P3,P4同时进入就绪队列,它们进入就绪队列2秒之后开始进程调度,它们需要的处理器时间如表所示。

忽略进行调度等所花费的时间,且进程执行过程中不会发生阻塞,请回答下列问题:分别写出采用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时间片为4秒)、响应比高者优先调度算法选中进程执行的次序。

答: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P1,P2,P3,P4 ,P1,P2,P4,P1,P2,P2响应比高者优先调度算法:P3,P4,P1,P22、在某计算机系统中,时钟以固定的频率中断CPU,以增加日历计数或控制系统中的一些定时操作,时钟中断处理程序每次执行的时间为2ms(包括进程切换开销)。

第三章作业答案

第三章作业答案

第三章基因的作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基因型效应:通常情况下,一定的基因型会导致一定表型的产生,这就是基因型效应。

2、反应规范:遗传学上把某一基因型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显示的表型变化范围称为反应规范。

3、修饰基因:能改变另一基因的表型效应的基因。

它通过改变细胞的内环境来改变表型。

4、表现度:是指杂合体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和环境因素影响下,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5、外显率:指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基因型(常指杂合子)个体显示出预期表型的频率(以百分比表示)。

6、不完全显性(半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类型,称之为不完全显性。

7、镶嵌显性(嵌镶显性):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后,F1个体上双亲性状在不同部位镶嵌存在的现象。

8、共显性(并显性):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的现象。

9、表型模写:因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类似于某基因型引起的表型变化的现象。

10、显性致死:只有一个致死基因就引起致死效应的。

在杂合状态下即可致死。

11、隐性致死: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一样时,才起致死作用。

12、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成为复等位基因。

13、顺式AB型:I A和I 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没有任何等位基因,血型是AB型,基因型I AB i。

14、基因互作:非等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而影响性状表现的现象。

15、互补作用: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分别处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新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纯合或杂合),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这种作用称为互补作用。

F2性状的分离比是9:7。

16、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单独存在时则能产生第二种相似的性状,当两对都是隐性基因时则表现出第三种性状。

F2产生9:6:1的比例。

第3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3章作业参考答案

λ2l
l!
e− λ2 ,
l = 0,1,2,"
P( X + Y = n) = ∑ P{ X = k}P{Y = n − k}
k =0
=∑
k =0
n
λ1
k
k!
e −λ1
λ2
n−k
(n − k )!
e −λ2 =
e −( λ1+λ2 ) n λ1 λ2 e −( λ1+λ2 ) n k k n−k e −( λ1+λ2 ) n ! = ∑ ∑ Cn λ1 λ2 = n! (λ1 + λ2 )n n! k =0 k! (n − k )! n! k =0
18. 设随机变量 X 和 Y 的联合概率密度为
λ1k
e
−λ1
λ2n−k
e−λ2
⎛ λ2 ⎞ ⎜ ⎜λ +λ ⎟ ⎟ ⎝ 1 2⎠
n−k
f ( x, y ) =
1 − 2 (x2 + y2 ) e , ( x, y ) ∈ R 2 2π
1
计算概率 P{− 2 < X + Y < 2 2} 。 解:
19. 随机变量 X 与 Y 相互独立,X 服从参数为 λ 的指数分布,Y~U(0, h), 求 X+Y 的概率密 度。 解:
20. 一射手向某个靶子射击,设靶心为坐标原点,弹着点坐标(X,Y)服从二维正态分布 N(0,1;0,1;0). 求弹着点与靶心的距离 Z 的概率密度函数。 解: (X,Y)的联合概率密度为
f ( x, y ) =
1 − 2(x2 + y2 ) e , ( x, y ) ∈ R 2 2π
1
弹着点与靶心的距离 Z 的分布函数为

【操作系统 第3章 作业】

【操作系统 第3章 作业】
B. 可强占处理机的动态化先数调度算法
C. 不可强占处理机的静态优先数调度算法
D. 可强占处理机的静态化先数调度算法
解答: A
16.单选题: 设系统中有n个并发进程,竞争资源R,且每个进程都需要m个R类资源,为使该系统不会因竞争该类资源而死锁,资源R至少要有( )个。
1.单选题: 设有三个作业J1、J2、J3,它们的到达时间和执行时间如下表: 作业名 到达时间 执行时间 J1 8:00 2小时 J2 8:45 1小时 J3 9:30 0.25小时 它们在一台处理器上按单道运行,若采用短作业优先调度算法,则此三作业的执行次序是( )。
A. J3,J2,J1
A. 一定死锁
B. 不一定死锁
C. 只要互斥就不会死锁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答: B
8.单选题: 在批处理系统中,周转时间是指( )。
A. 作业运行时间
B. 作业等待时间和运行时间之和
C. 作业的相对等待时间
D. 作业被调度进入内存到运行完毕的时间
19.单选题: 采用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主要是为了( )。
A. 多个终端都能得到系统的及时响应
B. 先来先服务
C. 优先权高的进程及时得到调度
D. 需要CPU时间最短的进程先做
解答: A
20.单选题: 有关资源分配图中存在环路和死锁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
解答: B
9.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降低进程优先级的合理时机是( )。(2010全国试题)
A. 进程的时间片用完
B. 进程刚完成I/O,进入就绪队列
C. 进程长期处于就绪队列中
D. 进程从就绪队列转为运行状态

第3章--作业解答

第3章--作业解答
(2)C1C2=01时, F AB
(3)C1C2=10时, F A B
(4)C1C2=11时, F AB
试设计符合上述要求旳逻辑电路(器件不限)。
解:题目中要求控制信号对不同功能进行选择, 故选用数据选择器实现,分析设计要求,得到 逻辑体现式:
F C1C 2( A B ) C C1 2( AB ) C1C 2( A B ) C1C2( AB )
1
0
1
1
0
1
0
0
0
1
1
1
1
0
0
0
0
0
1
1
1
10
0
1
1
习题3.19 用8选1数据选择器设计一种组合逻
辑电路。该电路有3个输入逻辑变量A、B、C 和1个工作状态控制变量M。当M=0时电路实 现“意见一致”功能(A、B、C状态一致时输出 为1,不然输出为0),而M=1时电路实现“多 数表决”功能,即输出与A、B、C中多数旳状
B1B0 A1A0
00
01
11
10
00 1 0 0
0
B1 B0
01 1
10
0
A B0 1 11 1
1
11
10 1 1 0 1
A1 B1
A1 A0
A1 B0
F1 A1 B1 B1 B0 A1 A0 A1B0 A0 B1
(3)卡诺图化简函数,得到最简与或式
F1 A1 B1 B1 B0 A1 A0 A1B0 A0 B1
outp(0)<='1' WHEN inp="000" ELSE '0'; outp(1)<='1' WHEN inp="001" ELSE '0'; outp(2)<='1' WHEN inp="010" ELSE '0'; outp(3)<='1' WHEN inp="011" ELSE '0'; outp(4)<='1' WHEN inp="100" ELSE '0'; outp(5)<='1' WHEN inp="101" ELSE '0'; outp(6)<='1' WHEN inp="110" ELSE '0'; outp(7)<='1' WHEN inp="111" ELSE '0'; END behave;

第三章 光合作用作业及答案

第三章 光合作用作业及答案

第三章光合作用一、名词解释1.光合色素:指植物体内含有的具有吸收光能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的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胆素等。

2.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以及光能向电能的转变,即由光所引起的氧化还原过程。

3.红降现象:当光波大于685nm时,虽然仍被叶绿素大量吸收,但量子效率急剧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红降现象。

4. 爱默生效应:如果在长波红光(大于685nm)照射时,再加上波长较短的红光(650nm),则量子产额大增,比分别单独用两种波长的光照射时的总和还要高。

5.光合链:即光合作用中的电子传递。

它包括质体醌、细胞色素、质体蓝素、铁氧还蛋白等许多电子传递体,当然还包括光系统I和光系统II的作用中心。

其作用是水的光氧化所产生的电子依次传递,最后传递给NADP+。

光合链也称Z链。

6.光合作用单位:结合在类囊体膜上,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最小结构单位。

7.作用中心色素:指具有光化学活性的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

8.聚光色素:指没有光化学活性,只能吸收光能并将其传递给作用中心色素的色素分子。

聚光色素又叫天线色素。

9.希尔反应:离体叶绿体在光下所进行的分解水并放出氧气的反应。

10.光合磷酸化:叶绿体(或载色体)在光下把无机磷和ADP转化为ATP,并形成高能磷酸键的过程。

11.光呼吸:植物的绿色细胞在光照下吸收氧气,放出CO2的过程。

光呼吸的主要代谢途径就是乙醇酸的氧化,乙醇酸来源于RuBP的氧化。

光呼吸之所以需要光就是因为RuBP的再生需要光。

12.光补偿点:同一叶子在同一时间内,光合过程中吸收的CO2和呼吸过程中放出的CO2等量时的光照强度。

13.CO2补偿点:当光合吸收的CO2量与呼吸释放的CO2量相等时,外界的CO2浓度。

14.光饱和点:增加光照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15.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的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相同面积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百分比。

二、填空题1.光合作用是一个氧化还原过程,其反应的特点是:、、。

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
由脉冲响应不变法: h( n) = Tha (nT )
h( n) =
T − ( a + jb ) nT [e + e− ( a − jb ) nT ]u (n) 2

H ( z ) = ∑ h( n) z − n =
n=0
T 1 1 [ ] + − aT − jbT −1 − aT jbT −1 2 1− e e z 1− e e z
模拟滤波器的幅频响应
1.4
1.2
1
0.8
0.6
0.4
0.2
0
0
0.5
1
1.5
2
2.5
3
3.5
3.6 一个采样数字处理低通滤波器,H(z)的截止频率 wc = 0.2π ,整个系统相当于一个模拟 低通滤波器,今采样频率 fs=1kHz,求等效于模拟低通的边界频率 fc。若采样频率 fs 分别改 变为 5kHz,200Hz,而 H(z)不变,问这时等效的模拟低通的边界频率又为多少? 解: fc =
T 1+ z −1 s= i 2 1− z −1
=
1 1+ z 1 + z −1 2 1 + z −1 3 1 + 2( ) 2( ) +( ) + 1 − z −1 1 − z −1 1 − z −1
−1
=
(1 − z −1 )3 6 + 2 z −2
(1 − z −1 )3 (1 − e − jω )3 幅频响应: H (e ) = | jω = 6 + 2 z −2 z =e 6 + 2e −2 jω
2 3
H a ( s) =
1 + 2( s / Ω c ) + 2 ( s / Ωc ) + ( s / Ω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第三章平面设计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分)1.计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横向力系数取为______。

2.路线设计平面图是道路的主要设计文件之一,其比例尺一般要求为:公路____________、城市道路____________ 。

3.经验认为:当R在100m左右时,通常取______;如果R小于100m,则选择______。

反之,在圆曲线半径较大时,可选择A在______左右,如R超过了3000m,即使______,在视觉上也是没有问题的。

3. 若回旋线设计参数A=200(m)时,回旋线参数C=______,距回旋线起点100m处的曲率半径β=______。

4.平面线形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5.关于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方面考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1.S型平曲线2.道路3.路线4.路线平面设计5. 一般最小半径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设置缓和曲线有何作用?2.行驶中的汽车其重心的轨迹在几何性质上有何特征?3.圆曲线作为公路平面线形具有何主要特点?4.缓和曲线有何作用有?5.设计基本型平曲线时,从线形的协调性看,有何要求?四、单选题1.在直线与半径为200m 的圆曲线之间设置长度为50m 的回旋曲线,则该回旋曲线参数为( )。

A.250mB.200mC.150mD.100m2.在直线和半径为R 的圆曲线之间设置一回旋线,其长度为L ,参数为A ,R 、L 和A 单位均为m ,则计算公式正确的是( )A.R+L=AB.R-L=AC.R ·L=A2D.R2/L=A3.已知汽车速度为45km/h,横向力系数为0.15,单向路拱坡度为6%,则此时的平曲线最小半径R 为( )A.177mB.160mC.100mD.76m4.在平面线形设计中,当同向曲线间的直线很短时,在视觉上容易形成直线与两端曲线构成反弯的错觉,破坏了线形的连续性。

这种线形称为( )。

A.反弯曲线B.C 型曲线C.断背曲线D.S 型曲线5.计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路面横坡ih 取为( )。

A.-1.5%或-2.5%B.-2.5%或-3%C.-3.5%或-4%D.-4.5%或-5%6.圆曲线最大半径以不超过( )为宜。

A.20000mB.10000mC.5000mD.15000m7.在交点JD 处路线转角为α,缓和曲线角为β,则设置两相同缓和曲线的可能条件为( )。

A.α=βB.α<βC.α 2βD.α<21β8.在交点JD 处设置的圆曲线半径为R ,缓和曲线长度为Ls ,则圆曲线内移值p 的近似公式为( )。

A.p ≈R 24L 2sB.p ≈R L 242s C.p ≈R L 2s D.p ≈s 2L 24R9.某交点JD 桩号为K1+300,设置基本型平曲线,算得切线总长Th 为150.5m ,则直缓(ZH )点桩号为( )。

A.K1+350.5B.K1+149.5C.K1+450.5D.K1+249.510.横向力系数μ的合适范围为( )。

A.0.3~0.4B.0.4~0.5C.0.1~0.16D.0.2~0.310.当道路的设计车速为8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以不小于()为宜。

A.80mB.160mC.320mD.480m11.公路平曲线最小长度不应小于()秒钟的汽车行程长度。

A.3B.6C.9D.1212.计算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所采用的横磨阻系数 h为0.035,某三级公路设计车速为60km/h,路拱横坡为1.5%,则该公路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为( )。

A.1417.3mB.2834.6mC.809.9mD.566.9m13.在交点JD处设置平曲线,算得切线总长为Th,曲线总长为Lh,则切曲差J为( )。

A.D=Th+LhB.D=Th-LhC.D=2Th+LhD.D=2Th-Lh14.设计车速为100km/h的一级公路的平曲线最小长度为( )。

A.340mB.170mC.680mD.85m15.对于平面线形设计,当设计车速≥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km/h计)的n倍为宜,其中n为( )。

A.2B.4C.6D.815.当圆曲线半径R等于600米时,缓和曲线设计长度在_______米时视觉上比较协调。

()A.50-60B.60-70C.70-80D.80-10016.根据设计规范的规定,当圆曲线半径R大于等于_________时,不需设置缓和曲线。

()A.极限最小半径B.一般最小半径C.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D.临界半径17.当公路路线的转角小于等于7°时,平曲线设计()A.可以省略B.可以不设加宽C.可以不设超高D.应设置较一般要求更长的平曲线五、多选题1.平面设计时,关于直线的最小长度,正确的有()。

A.当设计车速≥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km/h计)的2倍为宜B.当设计车速≥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km/h计)的6倍为宜C.当设计车速≥60km/h时,对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没有限制D.当设计车速≥60km/h时,对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没有限制E.当设计车速≥60km/h时,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以m计)以不小于设计车速(以km/h计)的2倍为宜2.关于路线转角α及平曲线长度,正确的说法是( )A.当α<2°时,按α=2°计算B.当α<2°时,按α=7°计算C.当α≤7°时,按α=7°计算D.当α≤7°时,应设置较长的平曲线,以使视觉上不产生急弯的错觉E.当α≤7°时,对平曲线长度没有特殊的要求3.关于缓和曲线,正确的是( )A.缓和曲线使离心加速度逐渐变化B.缓和曲线采用回旋线C.汽车匀加速行驶,同时以不变的角速度转动方向盘所产生的轨迹,即为回旋线D.汽车匀速行驶,同时以不变的角速度转动方向盘所产生的轨迹,即为回旋线E.四级公路不设缓和曲线4. .在某交点JD处设置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其中圆曲线半径为R,缓和曲线长度为Ls,JD桩号为S,算得切线总长为Th,圆曲线长度为Lc,则主点桩号计算正确的有( )。

A.直缓点(ZH)的桩号为(S+Ls)B.直缓点(ZH)的桩号为(S-Th/2)C.直缓点(ZH)的桩号为(S+Lc)D.缓直点(HZ)的桩号为(S+Th)E.缓直点(HZ)的桩号为(S+2Ls+LC-Th/2)5.在S型曲线中,设R1、R2分别为大小圆半径,A1、A2分别为大小圆的缓和曲线参数,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2/R1=1/6~1/5为宜B.两圆曲线半径之比不宜过大,以R2/R1=1~1/3为宜C.A1和A2之比应小于2.0,有条件时以小于1.5为宜D.S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以径相连接为宜。

当受地形或其他条件限制而不得不插入短直线时,其短直线长度L≤(A1+A2)/40E.S型的两个反向回旋线必须径相连接,中间不能插入直线6.圆曲线最小半径的种类有( )。

A.特殊最小半径B.极限最小半径C.一般最小半径D.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E.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半径7.平面线形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A.避免采用极限半径B.小偏角长曲线C.避免线形指标的突变D.顺应地形变化E.以直线线形为主8.公路平曲线设计时,须符合规范中_______的要求。

()A.超距JsB.圆曲线最小半径R和长度C.平曲线外距EsD.缓和曲线最小长度lsminE.平曲线最小长度Lmin8.对于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描述正确的是( )A.是圆曲线设计半径的极限值B.设计中不得已才采取的控制指标C.大于或等于该半径的平曲线在路段上出现的频率在50%以上D.采用允许的最大超高横坡度i值和允许的横向磨阻系数E. 是各级公路按计算行车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安全行车的最小允许半径9.直线的最大长度在()A.城镇附近或其它景色有变化的地点大于20V是可以接受的B.在景色单调的地点最好控制在20V以内C. 景色单调的地点大于20V是完全可以的D.而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应特殊处理,若作某种限制看来是不现实的E.任何条件下都有限制10.横向力的存在对行车产生种种不利影响,μ越大越不利,表现在以下几方面:()A..增加燃料消耗和轮胎磨损B.危害驾驶员的视觉心理易产生急躁情绪C. 增加驾驶操纵的困难D.易产生纵向倾覆E. 危及行车安全六、计算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 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路拱横坡度2%。

(1)试求不设超高的平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ih=8%)的极限最小半径(分别取0.035和0.15)(2)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B=9m,p=1/150)。

2. 某山岭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路线转角a 4右=95°04′38″、a 5左=69°20′28″,JD4至JD5的距离D=267.71m。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R4=110m、Ls4=70m,试定JD5的曲线半径R5和缓和曲线长Ls5。

3. 某山岭区三级公路设计时速为60km/h,路线转角a 1右=29°30′00″、A2右=32°54′00″、a3左=4°30′00″,JD1至JD2 、JD2至JD5距离分别为560.54m、458.96m。

选定R1=300m,Ls1=65m,试分别确定JD2、JD3的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

4. 某路线交点JD处转角α=45°,交点JD桩号为K3+456.78。

现设计对称基本型平曲线,其中圆曲线半径R=200m,为使线形协调,宜将回旋线、圆曲线、回旋线的长度之比设计成1:1:1。

试据此条件计算回旋线长度Ls和参数A,并计算切线总长Th、曲线总长Lh、外距Eh以及五个主点(即ZH、HY、QZ、YH、HZ)的桩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