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合集下载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油气勘探区,其中克拉玛依组是准格尔盆地的
重要储层之一。

克拉玛依组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北区域,是一种典型的陆相沉积岩石。


面将着重介绍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的特征。

首先,克拉玛依组由粉砂岩和砂岩构成,储集空间主要为孔隙和裂缝。

在岩石圈压力
和地温的作用下,沉积物受到了压实和聚集作用,孔隙空间逐渐减小,但裂缝的压实程度
相对较小,因此成为了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

其次,克拉玛依组因为地层的隆起和下凹,形成了多层次各具特点的沉积环境。

沉积
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和成岩作用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储层。

其中,下侏罗统芦草沟组至中侏罗统古城子组为最佳储层,孔隙度较高,渗透率大。

再次,克拉玛依组储层的岩性特征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沉积物源自周边地区的岩石,如龙岩系、刚察系、喜马拉雅期早第三纪和新生代侵入岩等,以细粘土、粉砂岩、石英砂
岩和石英石为主。

因此,克拉玛依组储层岩石质地较软,钻头易损坏,钻井技术要求高。

最后,克拉玛依组储层的油气类型以干气、湿气和稠油为主。

其中,干气和湿气主要
分布在盆地的中央地区,稠油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边缘地带。

储层含气、含油性质差异较大,区域性与层位上的变化大,地震预测技术在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的特征包括储存空间主要为裂缝和孔隙、多层次各具特点的沉积环境、岩性质地较软易损坏、油气类型以干气、湿气和稠油为主。

这些特征在准确预测储层分布、评价储层质量和寻找油气藏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凝灰岩;致密油;地质特征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凝灰岩;致密油;地质特征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凝灰岩;致密油;地质特

准噶尔盆地与吉木萨尔凹陷
准噶尔盆地概述
•介绍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
•提及其地理位置,包括周边山脉和河流
•强调盆地是一个重要的能源资源区
吉木萨尔凹陷的地质特征
•解释吉木萨尔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的中部
•描述凹陷的形态特征,如椭圆形状和深度
•提及在凹陷中发现的地质特征,如沉积岩层和构造断裂带
凝灰岩在吉木萨尔凹陷的分布
•介绍凝灰岩是吉木萨尔凹陷的主要岩层之一
•解释凝灰岩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如火山喷发和岩浆沉积
•提及凝灰岩的特点,如多孔性和可溶性
致密油资源潜力及开发前景
•评估吉木萨尔凹陷的致密油潜力
•强调该地区的致密油开发对能源市场的重要性•提及当前的致密油开发技术和挑战
结论
•总结吉木萨尔凹陷作为准噶尔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凝灰岩和致密油资源对该地区的影响
•提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建议。

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1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概况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平面形态南宽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31794km2。

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1)1909~1949年起步阶段。

1909年,新疆商务总局从苏联购进了一座挖油机,在独山子开掘油井,标志着新疆石油工业的开始。

1935年,新疆地方政府与苏联合作,组成了独山子石油考查厂,对独山子地区的石油进行了地质调查和钻探。

1936年10月,建立了独山子炼油厂。

1941~1942年,是独山子油田开采的旺盛时期,开始在背斜南翼钻中深井,到1947年,年产原油1391t。

1942~1950年累计采原油11497t。

2)1950~1960年突破阶段。

1949年,新中国诞生,开始了新疆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

1950~1954年,主要是集中力量勘探开发独山子油田,查明了上第三系褐色层及下第三系下绿色层的含油性,使原油年产量达到(4~5)×104t。

1955~1956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之后继续进行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同时钻探工作迅速发展,在克拉玛依~乌尔禾探区长130km、宽30km的范围内,部署了十条钻井大剖面,迅速地查明了克拉玛依大油田的范围,并发现了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及齐古油田。

同时还在盆地其它地区钻探了9口参数井和探井。

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由239×104t增加到24000×104t,原油年产量由3.29×104t增加到163.84×104t。

1950~1960年,累积产原油335×104t,其中1966年生产原油166×104t,占全国总量的1/3。

3)1961~1977年调整阶段。

由于勘探力量调出,盆地内勘探工作量急剧减少,其中5年未开展地震工作,主要围绕克拉玛依油区开展评价工作,于1965年3月首次在二叠系发现工业油气流。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收稿日期:2006-03-23;修订日期:2006-06-06;作者E-mail: slytvxm@作者简介:庄新明(1973-),男,山东莒县人,工程师,1996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勘探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职硕士研究生,从事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庄新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摘 要: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四棵树凹陷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3个发展演化阶段.凹陷内发育侏罗系煤系地层和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暗色泥岩二套烃源岩层,其中侏罗系是主力烃源岩;新近系塔西河组、沙湾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白垩系吐谷鲁群及侏罗系头屯河组砂岩、砂砾岩储集层为主要勘探目的层;新近系塔西河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白垩系吐谷鲁群、侏罗系三工河组泥岩为区域性盖层;主力烃源岩生烃门限深度(R o=0.6%)约在5 000 m 左右,生烃高峰和排烃高峰期在喜马拉雅期,与凹陷内圈闭的形成期相匹配.该凹陷艾卡构造带东部、托斯台构造群及北天山推覆体之下隐伏背斜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勘探方向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构造区划上属北天山山前坳陷的次一级负向斜构造单元,总体走向NWW,面积约6 300 km 2(图1)[1].该凹陷是我国油气勘探工作开展最早的地区之一,1937年就发现了独山子油田,但此后油气勘探进展缓慢.2000年新疆油田公司在卡因迪克构造上钻探的卡6井试油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从而发现并建成了卡因迪克油田.继卡6井之后中石油和中石化2大石油公司先后在凹陷内钻探的卡7、卡8、卡9、卡10、高泉1以及固1、固2等多口探井均未获成功.笔者研究认为该凹陷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但其油气地质条件复杂,目前勘探工作的方向和重点尚待明确.1 地层发育及构造特征根据钻井、地震和露头资料分析,四棵树凹陷在石炭系火成岩基底之上自下而上,发育三叠—第四系以砂泥岩为主的地层,各层系多为不整合接触.在凹陷东南部地层发育较全,向西、向北变薄直至缺失、尖灭(图2).凹陷主要勘探目的层为侏罗—新近系.以侏罗系构造面貌为主可划分为2个构造带,分别是南部的高泉-固尔图构造带及北部的艾卡构造带(图1).另外,电法资料显示在凹陷南部北天山推覆体之下还可能存在侏罗—三叠系的隐伏背斜构造带.图1 四棵树凹陷构造纲要图Fig.1 Structure outline map of Sikeshu sag1.构造分区线;2.构造;3.隐伏构造;4.油田;5.井位艾卡构造带:(1)——卡东背斜;(2)——卡因迪克背斜;(3)——卡西1号背斜;(4)——卡8井西背斜;(5)——艾4井南2号断块;(6)——艾4井南断块;(7)——艾卡西1号断鼻;(8)——艾卡西2号断鼻;(9)——艾卡西3号断鼻 高泉—固尔图构造带:①——高泉背斜;②——高泉北背斜;③——艾3井北背斜;④——固东3号断鼻;⑤——固东2号断鼻;⑥——固东1号断背斜;⑦——固北背斜;⑧——固尔图背斜430新疆地质图2四棵树凹陷南北向地质剖面图Fig.2 S-N Geologic section map of Sikeshu Sag2 凹陷形成及发育演化四棵树凹陷是一个在石炭系火成岩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凹陷,其形成过程中,受印支-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挤压作用的改造,构造面貌较为复杂.从总体上看,该凹陷的形成可分为3个阶段.2.1晚三叠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凹陷初形成阶段晚三叠世晚期,四棵树地区开始沉降,形成与准噶尔盆地其它地区相连通的湖盆,在石炭系基底之上沉积了上三叠统郝家沟组上部地层.受车排子凸起向南东推覆产生的右旋扭压力影响,在凹陷内形成一系列雁行排列的断裂,高泉-固尔图构造带及艾卡构造带的主要断裂开始形成.早侏罗世—中侏罗世早期,四棵树凹陷稳定沉降,水体与东部的中央坳陷区相连,沉积了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煤系地层.根据地震及露头分析,推测当时沉积范围可能远大于现今的分布范围.此时,在NS向挤压作用下,构造运动开始加剧,伴随断裂活动,高泉-固尔图构造带及艾卡构造带基本形成.该阶段沉降幅度大,构造运动强,一举奠定了四棵树凹陷的主体沉降格局及构造格局,是凹陷最主要的形成阶段之一.2.2中侏罗世晚期—古近纪渐新世凹陷沉降停止及缓慢沉降交替阶段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四棵树凹陷主体沉降停止,湖盆范围变小,在凹陷内大部分地区缺失了中上侏罗统头屯河组、齐古组及喀拉扎组地层.白垩—古近纪,凹陷经历了多次缓慢下沉和沉降停止阶段.早白垩世早期,凹陷又开始缓慢下沉,湖盆范围逐渐变大,在凹陷较大范围内沉积了吐谷鲁群清水河组地层;早白垩世中晚期—晚白垩世,凹陷大范围沉降再次停止,湖盆范围迅速变小,只在卡因迪克及其以东局部地区沉积了呼图壁组、胜金口组及连木沁组,而东沟组则大范围缺失;古近纪古新世—渐新世,凹陷再次缓慢下沉,湖盆范围逐渐变大,在凹陷东南部沉积了古近系紫泥泉子组及安集海河组地层.在此期间,由于凹陷东、西部沉降速率的不均衡,造成白垩系和古近系沉积厚度在凹陷西部变薄并尖灭.该阶段凹陷以整体沉降为主,构造运动相对较弱,早期形成的断裂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动.2.3 新近纪中新世—第四纪凹陷剧烈沉降阶段新近纪中新世以后,四棵树凹陷做为北天山前陆盆地的一部分与整个盆地一起剧烈沉降,接受了巨厚的新近系沙湾组、塔西河组、独山子组及第四系沉积.另外,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加剧,天山地槽回返,在天山隆升和山体扩张所产生的强大NS向挤压力作用下,山前推覆带开始形成,在推覆体之下形成一系列隐伏构造,同时,凹陷内中、新生代地层向北逐层位移,在燕山期雁行排列的断裂部位发生褶皱,形成独南、独山子、西湖、卡因迪克等右旋走滑构造体系,并使这些背斜成为断裂增长型背斜.该阶段凹陷沉降幅度大,构造运动相对较强,为凹陷的另一个主要形成期.由于该期以侧向挤压为主的主应力方向在昌吉凹陷段,因此四棵树凹陷喜马拉雅期断裂活动主要集中在凹陷南部山前带,而凹陷主体部位早期形成的印支-燕山期断层几乎未发生变动.至此,四棵树凹陷构造面貌基本定型,并成为北天山山前坳陷带的一个组成部分X.3 凹陷油气成藏基本特征3.1发育二套烃源岩四棵树凹陷主要发育二套烃源岩,即: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煤系地层(包括暗色泥岩、碳质泥岩、煤)和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暗色泥岩,其中侏罗系煤系烃源岩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且热演化程度高,为主要烃源岩[2~4].另外,固1井钻探显示三叠系郝家沟组暗色泥岩也是一套可能的烃源岩(表1).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及西山窑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凹陷中部及东南部,以滨浅湖-半深湖相暗色泥岩及碳质泥岩为主;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烃源岩由于沉积范围较小,在凹陷内分布较为局限,主要分布在艾3井—固2井—固尔图镇—艾2井—艾4井一线以东地区,以滨浅湖相暗色泥岩为主.八道湾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0.48%~2.76%,平均1.45%,氯仿沥青“A”含量0.004%~0.04%,平均0.025 1%,生烃潜力S1+S2为0.05~5.28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1—Ⅲ型干酪根,为中等—较好烃源岩.三工X庄新明,丁咸宝.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成藏条件与勘探靶区优选,2005河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0.37%~1.8%,氯仿沥青“A”含量0.028 6%~0.108 1%,平均0.053 9%,生烃潜力S1+S2为0.3~2.11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干酪根,为较差—好烃源岩.西山窑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0.65%~1.76%,平均 1.32%,氯仿沥青“A”含量0.006%~0.02%,平均0.015%,生烃潜力S1+S2为0.08~1.99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干酪根,为较差—较好烃源岩.安集海河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0.2%~1.0%,平均0.6%,氯仿沥青“A”含量0.006 3%~0.051 5%,平均0.029 6%,生烃潜力S1+S2为0.06~3.24 mg/g,平均1.38 mg/g,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Ⅱ1型干酪根,为差—中等烃源岩.由于烃源岩分析样品取自露头或凹陷边缘探井,因此其成熟度指标偏低,不能完全反应凹陷内烃源岩成熟度的真实情况.根据四参1、艾2、卡6、固1、固2井的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图3),凹陷生烃门限深度(Ro=0.6%)约在5 000 m左右,排烃高峰深度(R ≥0.8)约在6 000 m以下.侏罗系烃源岩的有利区域主要在乌苏及奎屯以南的深洼区;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烃源岩的有利区域主要在独山子到石河子一带的昌吉凹陷内(图4).3.2发育多套储集层四棵树凹陷碎屑岩储集层较发育,其中,侏罗系头屯河组、白垩系吐谷鲁群、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新近系沙湾组、塔西河组砂岩、砂砾岩层是主要储集层.头屯河组、吐谷鲁群、沙湾组、塔西河组为河流相、三角洲前缘相,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为滨浅湖相.各储集层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裂缝为辅.综合评价认为,新近系塔西河组、沙湾组为高孔高渗好储集层;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紫泥泉子组、白垩系吐谷鲁群及侏罗系头屯河组为中孔中渗-中低图3四棵树凹陷镜质体反射率与深度关系图Fig.3 Mapping of vitrinite reflectance versus depth inSikeshu Sag◆——艾2;★——卡6;■——四参1;●——固1;▲——固2图4 四棵树凹陷有效烃源岩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graph of effective hydrocarbon sourcerock in sikeshu sag1.侏罗系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2.古近系安集海河组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3.地质界线;4.井位孔中低渗中等—较好储层(表2).目前在这几套储集层中均已经获得了工业油气流.表1 四棵树凹陷烃源岩综合评价表Table 1 Overall evaluation Table of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n Sikeshu sag层位TOC/% 氯仿沥青“A”/%S1+S2/(mg/g) 有机质类型镜质体反射率Ro/%综合评价古近系安集海河组(E2-3a) 0.2-1.00.60.0063-0.05150.02960.06-3.241.38Ⅰ-Ⅱ10.51 差—中等西山窑组(J2x) 0.65-1.761.320.006-0.020.0150.08-1.99 Ⅱ2-Ⅲ0.52-0.57 较差—较好三工河组(J1s) 0.37-1.80.0286-0.10810.05390.3-2.11Ⅱ2-Ⅲ0.72-0.790.75较差—好侏罗系八道湾组(J1b) 0.48-2.761.450.004-0.0400.02510.05-5.28 Ⅱ1-Ⅲ0.51-1.08 中等—较好三叠系郝家沟组(T3h) 1.3-3.682.19-126-6.623.19Ⅲ-Ⅱ2-较好注: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432新疆地质3.3发育多套区域性盖层四棵树凹陷主要的区域性盖层为新近系塔西河组、古近系安集海河组、白垩系吐谷鲁群、侏罗系三工河组灰色、灰绿色、褐色泥岩.各层段泥岩盖层厚度大,在地层中含量高,封盖性好,尤其是新近系塔西河组泥岩、膏泥岩盖层,钻井厚度普遍超过1 100 m,在地层中含量超过95%,是该区最有效的一套区域性盖层.3.4圈闭形成早,匹配关系好四棵树凹陷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圈闭:一种为构造类圈闭,主要由逆断层上盘逆冲形成,断层多为印支-燕山期发育的早期断层,圈闭形态以背斜、断背斜、断鼻为主;另一种为地层类圈闭,分布在凹陷西部、北部向车排子凸起的过渡地区,由侏罗系或白垩系尖灭形成;第三种为构造-地层复合类圈闭,多由断鼻及地层尖灭线共同组成.凹陷内主要圈闭均形成于印支-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凹陷以整体沉降为主,除南部山前外早期形成的圈闭几乎未发生变化.而烃源岩热演化研究表明侏罗系、古近系烃源岩现今低成熟-成熟,其生烃高峰和排烃高峰期较晚,为喜马拉雅期.因此,四棵树凹陷内各圈闭成藏匹配关系较好.4 油气勘探方向准噶尔盆地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认为,四棵树凹陷总烃为 1.675×108 t X,表明该凹陷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但最新研究表明,凹陷内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较小,是否具备畅通的油气运移通道是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Y,高泉-固尔图构造带的固1、固2及高泉1X况军,王绪龙,杨海波,等.准噶尔盆地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2000Y庄新明,丁咸宝.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成藏条件与勘探靶区优选,2005 井均因缺乏油气运移通道而失利.笔者认为凹陷东部勘探条件较为有利,勘探应以“落实目标,逼近油源,明确运移通道”为首要原则,综合分析认为有以下3个有利方向.4.1 艾卡断裂带东部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艾卡构造带以背斜、断鼻和断块构造为主,自东向西分别发育了卡东背斜、卡因迪克背斜、卡8井西断背斜等多个构造.但该构造带西段钻探的四参1、艾2井未见任何油气显示,证实油气难以运移至此,而该构造带四参1井以东的卡因迪克背斜卡6、卡001、002、003等井已钻获工业油气流并建成了卡因迪克油田,卡东背斜及卡西1号背斜钻探的卡7、卡8井也见到了较好的油气显示,表明该构造带东部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4.2 托斯台构造群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托斯台地区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变形复杂,地表出露的主体部位褶皱及断裂发育,在150 km2的范围内,面积0.6~5 km2的背斜达20个之多,不同性质的断裂10余条[5].该区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落实难度大,但该区油气显示活跃,地面见油气苗达20多个点[6],油气苗主要是喜马拉雅后期从山前的四棵树凹陷运移上来的[7].20世纪50年代末在该地区钻探的托2、3、4、5,冒1、2及将1、5等浅井均在侏罗系见油花和油气侵.因此,托斯台构造群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4.3北天山推覆体之下隐伏背斜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远景方向目前已经在凹陷南部北天山推覆体之下发现了一些隐伏背斜构造线索.该构造带距离凹陷生烃中心较近,与其紧邻的托斯台地区地表及井下均见到良好表2 四棵树凹陷储集层综合评价表Table 2 Overall evaluation table of reservoirs in Sikeshu sag孔隙类型层位主 次 个别 孔隙度(%)渗透率(10-3μm2)评价塔西河组(N1t) 粒间孔粒内溶孔微裂缝20.7-23.821.9742.4-313199.8沙湾组(N1s)粒间孔微裂缝粒内溶孔20-28 100-1000高孔高渗好储集层安集海河组(E2-3a) 粒间孔界面缝微裂缝17-17.517.2531.58-55.943.7中孔中渗较好储集层紫泥泉子组(E1-2z) 粒间孔粒内溶孔界面缝微裂缝6.1-16.410.460.303-6.842.8低孔低渗较差储集层吐谷鲁群(K1tg) 粒间孔微裂缝 6.3-13.79.50.097-0.5840.23头屯河组(J2t) 粒间孔粒内溶孔胶结物内溶孔7.6-16.612.790.086-226.58中低孔中低渗中等储集层三工河组(J1s) 粒间孔粒间缝 5.2-5.75.40.0155-0.016八道湾组(J1b) 粒间孔微裂缝 6.11-12.299.580.431-6.3622.322特低孔特低渗较差储集层注: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的油气显示,附近的泥火山现在仍有油气溢出,而在推覆体之下也可能发育有较好的侏罗—古近系有效烃源岩层,另外,该区喜马拉雅期断层较发育,有利于油气从凹陷深部垂向运移到浅部成藏,因此该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参考文献[1] 高建华,夏代学,史建民,等.准噶尔盆地结构的石油物探综合解析[J].新疆地质,2003,21(2):167-176.探与开发,2001,24(2):38-42.[3] 况军.准噶尔盆地西南部构造特征及油气聚集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1,18(6):11-18.[4] 况军.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油气生成、运移及聚集探讨[J]. 石油实验地质,1992,14(3): 272-281.[5] 况军,朱新亭.准噶尔盆地南缘托斯台地区构造特征及形成机制[J].新疆石油地质,1990,11(2):95-102.[6] 何钊.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油苗[J].新疆石油地质,1989,10(1):87-88.[7] 许春明,贺小苏,吴晓智,等.准噶尔盆地托斯台地区构造分析及油气勘探前景[J].新疆石油地质,1992,13(3):197-205.PETROLEUM GEOLOGY FEATURES AND PROSPECTING TARGETS OF SIKESHU SAG, JUNGGAR BASINZHUANG Xin-ming(The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tific Research, Shengli Oil Field Branch, Sinopec Corp, Dongying, Shandong257015,China)Abstract: The Sikeshu Sag in southwestern Junggar basin has gone through three evolution stages since Late Triassic. Two suites of source beds,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 strata and the dark mudstone of the Anjihaihe formation of Eogene, were developed and the Jurassic coal measure is considered as the major source bed in the area. The main prospecting target strata are the sandstone and glutenite reservoir rocks of the Taxihe formation and Shawan formation of Tertiary, the Anjihaihe formation and Ziniquanzi formation of Eogene, the Tugulu formation of Lower Cretaceous, and the Toutunhe formation of Middle Jurassic. The regional cap rocks are the mudstones of the Taxihe formation of Tertiary, the Anjihaihe formation of Eogene, the Tugulu formation of Lower Cretaceous, and the Sangonghe formation of Lower Jurassic. The threshold depth for oil generation (Ro=0.6%) of the major source rocks is about 5000 meter underground and the peak of oil generation and drainage was in Himalayan, which matched the trap-forming period of the sag. In Sikeshu Sag, the eastern zone of the Ai-ka structural belt, the Tuositai structural group, and the perdu anticline belt under the nappe of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 are the main targets for oil-gas prospecting.Key words:Junggar Basin; Sikeshu Sag;Petroleum geology features; Prospecting targets。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的开题报告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盆地之一,在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开发潜力。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区域,该区域具有较为复杂的构造形态和构造演化历史,在石油地质和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深入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构造特征和石油地质意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和学术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1.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构造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该区域构造特征复杂,主要包括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岩浆构造等。

利用各类地质资料,结合地震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对该区域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刻画和研究。

2.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沉积特征和油气地质意义:通过对该区域的古地理和古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对该区域不同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分析,探讨该区域的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及勘探潜力。

三、研究方法:1.地质实地考察:通过地面调查、岩石采样和地质剖面等手段,获取该区域的地质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2.地球物理勘探:应用地震勘探、测井资料等地球物理方法获取该区域的地下结构与物性参数等信息,为后续地质分析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3.地质综合研究: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等多种数据资料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掌握该区域的构造和沉积特征,探寻该区域的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

四、预期成果及意义:1.揭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构造特征和演化过程,为该区域石油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2.探讨该区域的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为该区域的石油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3.为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区域的地质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地质学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和基础。

准噶尔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准噶尔含油气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准噶尔盆地勘探历程及概况
四:1978~1989年发展阶段,勘探手段和技术 大为提升,扩大了百口泉,克拉玛依,红山嘴油 田,累计产原油5524×104t,累计新增石油探明 储量6.2635×108t。 五:1990年起加快阶段,随着对盆地地质条件 的认识逐步深化,勘探进入沙漠区,在沙漠腹部, 东部取得重大突破,西北缘发现五区南油气藏, 玛北油田,截至目前共发现26个油气田,探明石 油地质储量17.69×108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736.62×108m3,探明率分别为20.6%和 3.5%
盆地内构造演化史和生储盖组合
盆地有上、中、下三个区域性生储盖组合,其特征 是: 1.下组合:二叠系为生油层,石炭、二叠系、中 下三叠统为主要储集层,上三叠统为区域性盖层, 各层系内中上部的泥岩段也起盖层作用,具有底储、 侧储和顶储三种供油方式。当受段层作用时,油气 向上运移储集到侏罗系和白垩系。已发现油气田大 多在此组合中,是盆地主要含油气层系。 2.中组合:上三叠统一中侏罗统为生油层,侏罗 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头屯河组、齐 古组和喀拉扎组为主要储集层,侏罗系三工河组、
三叠系时由于海西末期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北 部基本继承了二叠系的沉降中心,南部沉降中心 则自东而西至阜康以西。三叠系末期由于印支运 动有短时期的沉积间断,侏罗系沉降中心在南部 玛纳斯一带,面积较大呈东西向展布。白垩系沉 积相对宁静,为灰绿色夹杂色条带状砂岩和泥岩。 第三系沉积趋于稳定,主要接受了灰白色石英砂 岩为主。第四系的沉降中心更向西迁移,在现今 的艾比湖一带。
头屯河组和白垩系吐谷鲁群为盖层。储盖配置关系 较好,侧储、顶储式供油。规模较下组合小,主要 分布在盆地南缘,已发现的油气田不多。 3.上组合: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为生油层,下第 三系安集海河组、上第三系沙湾组、塔西河组为储 油层,这些层内的泥岩段和上第三系独山子组为盖 层。聚油方式主要是侧储和顶储式。油源规模小, 是盆地内次要含油层系,主要分布在盆地南缘。盆 地内可能还存在一个深部的生储盖组合,生油层是 石炭系,组合关系、规模及分布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准格尔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发区域之一,克拉玛依组是准格尔盆地西部的关键储层之一。

本文将对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在地质时期上属于古生代中-晚古生代,主要由准格尔、临泽、柴北三个盆地组成,总面积约9.88万平方公里。

克拉玛依组是地层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克拉玛依组和乌尔禾组。

克拉玛依组主要由碎屑岩和矿物质组成。

碎屑岩包括砾岩、砂岩和泥岩,其中砂岩是主要储集岩,具有较好的储层性质。

砂岩颗粒以细粒为主,颗粒组成以石英为主,少量含有长石、岩屑和泥质颗粒。

砂岩颗粒的排序性较好,砂体的结构相对稳定。

储层孔隙主要以颗粒间隙、溶洞、断层和节理隙等形式存在,其中颗粒间隙是主要的储层孔隙类型。

砂岩中还存在颗粒表面溶解孔隙和裂缝孔隙。

克拉玛依组储层孔隙度较高,可达到5%~20%之间,孔隙度分布较均匀。

克拉玛依组储层的渗透性较好,其渗透率主要受砂体粒度和颗粒间隙的影响。

粗砂岩渗透率较高,细砂岩的渗透率较低。

克拉玛依组砂岩的渗透率一般在10^(-3)到10^(-2)毫达西茨(md)之间。

砂岩孔隙结构较复杂,存在孔隙连通和隔离的现象,导致部分区域的渗透率较低。

克拉玛依组的岩性发育特点较为明显。

克拉玛依组的储层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大面积展布,整体上呈现出较为均一的岩性特点,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质。

砂岩层厚度一般在10米到30米之间,有时可达到50米以上。

砂岩层连续性较好,砂体的纵横向展布较广。

储层的含油性也较好,具有较高的含油饱和度和较低的含水饱和度。

克拉玛依组储层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作用、溶解作用和改造作用等。

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一定影响,溶解作用主要对储层的溶洞孔隙和表面溶解孔隙有一定改造作用,改造作用主要指断层和节理对储层的影响。

这些成岩作用使得克拉玛依组储层具有一定的多孔性和储集性。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具有碎屑岩、细砂岩主导的特点,储层孔隙度较高、渗透性较好,岩性连续性好,含油性较高。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何文军;王绪龙;邹阳;杨海波;赵龙梅;吴斯;丁靖;鲍海娟;吴海生【摘要】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在许多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展现良好勘探前景.然而,盆地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与勘探实际、储量增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常规、非常规领域的石油资源潜力亟待落实.在解剖盆地石油成藏条件,分析成藏控制因素,总结不同地区、不同层系成藏模式及其富集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地质评价参数研究,优选评价方法,重新评价盆地资源潜力,梳理了盆地有利的勘探方向.评价结果显示:盆地常规、非常规石油资源量近100×108 t,综合探明率约为27%;剩余待探明石油资源量近55×108 t,主要分布于富烃凹陷斜坡区的二叠系—三叠系、盆地深层及凹陷周缘低勘探程度的凸起构造.未来应围绕盆地这3个领域,加大勘探力度,同时依托技术进步,努力拓展页岩油等资源潜力大、勘探程度低的勘探领域.【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9(024)002【总页数】10页(P75-84)【关键词】成藏条件;成藏模式;资源潜力;勘探方向;石油;准噶尔盆地【作者】何文军;王绪龙;邹阳;杨海波;赵龙梅;吴斯;丁靖;鲍海娟;吴海生【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长输油气管道检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50 前言自1955年准噶尔盆地克1号井出油以后,经过多年的勘探,在盆地石炭系至新近系的21个层组中发现了32个油气田、440个油气藏。

2002年,准噶尔盆地原油产量突破千万吨,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区。

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首先,准噶尔盆地地质构造复杂,被称为“天下第一构造”。

盆地内存在着众多的构造断裂带,主要有铁门关断裂带、吉木萨尔断裂带等。

这些断裂带是石油和天然气富集的重要场所,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藏类型。

盆地内还有多个显著的地质构造单元,如乌尔禾凹陷、吐尔尕特凹陷、吉木萨尔凹陷等,其中吐尔尕特凹陷是盆地内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其次,准噶尔盆地的沉积特征非常明显。

盆地主要沉积于二叠纪至新近纪时期,沉积物主要由湖相和古湖盆相构成。

其中古湖盆相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部和东北部地区,沉积物为陆相和浅湖相,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条件。

湖相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沉积物主要为海相,也存在一些较深的陆相和半深湖沉积,具有丰富的油源和盖层。

准噶尔盆地的石油资源特点是其丰富的资源量和多元化的储集类型。

该盆地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

目前已确认的油气勘探区包括吐尔尕特凹陷、乌尔禾凹陷、吉木萨尔凹陷等。

油气储集主要包括构造油气藏、断裂油气藏和碳酸盐岩油气藏等。

其中,构造油气藏是盆地最主要的类型,受构造发育与成熟生烃岩层控制,油气资源量较大。

断裂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部和东北部,多为较小的油气田。

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南部地区,含油气资源较丰富。

此外,准噶尔盆地地下水位均较高,油气藏处于近表浅层。

由于地下水活动和冲蚀,油气藏形成了多层次、多面向的储集空间。

这种地下水活动对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有一定的干扰,但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促使石油在地下层位之间形成了旅行时间分辨率。

这给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和优选套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准噶尔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包括复杂的地质构造、丰富的沉积特征和多元化的石油资源类型。

这些特征为该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基础,也使得准噶尔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1 地层发育及构造 特征
根据钻井 、 地震和露头 资料 分析, 四棵 树凹陷在石 炭 系火 成岩 基底 之上 自下
而上 , 发育三叠一 第 四系 以 砂泥 岩为主 的地 层, 各层系
多为不整合接触 . 在凹 陷东
南部地层发育较全, 向西、 向 北变 薄直 至缺失 、尖灭( 图 2. ) 凹陷 主要勘 探 目的层 为 侏罗一 新近系 . 以侏 罗系构
北天山推覆体之下隐伏背斜构造带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四棵树; 凹陷; 石油地质特征; 勘探方向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南缘。 构造区划上 工业油气流, 从而发现并建成了卡因迪克油田. 继卡 6
属北天 山山前坳陷的次一级 负向斜构造单元, 总体走 井之后中石油和中石化 2大石油公司先后在凹陷内 向 r 面积约6 O 2 1 】 w, O i( ). 3 k 图 u 该凹陷是我国油气 钻探 的卡 7 n 、卡 8 、卡 9 、卡 1 、高泉 1以及固 1 O 、
2 凹陷形成及发育演化
四棵树凹陷是一个在石炭系火成岩基底之上发 挤压力作用下, 山前推覆 带开始形成, 在推覆体之下 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凹陷, 其形成过程 中, 受印支. 形成一系列隐伏构造, 燕山 同时, 凹陷内中、新生代地层 向
期及喜马拉雅期挤压作用的改造, 构造面貌较为复杂. 北逐层位移, 山期雁行排列的断裂部位发生褶皱。 在燕 从总体上看. 该凹陷的形成可分为 3 个阶段. 形成独南、独 山子 、西湖、卡因迪克等右旋走滑构 2 晚三叠世晚期~ 中侏罗世早期凹陷初形成阶段 造体系, . 1 并使这些背斜成 为断裂增长型背斜. 该阶段
构造 带, 分别是 南部 的高泉 固尔图构造带 及北部的艾

准噶尔盆地滩坝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意义——以排2井沙湾组为例

准噶尔盆地滩坝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意义——以排2井沙湾组为例

摘 要 : 2井 位 于 准 噶 尔盆 地 西 缘 车 排 子 高 凸起 带 。排 2井 新近 系 沙 湾 组“ 坝 砂 ” 在 第 三 纪 类 前 陆 盆 地 演 化 阶 段 的 挤 排 滩 是 压 背 景 下 , 着 车排 子 凸起 的不 断右 旋 、 升 , 盆地 斜 坡 上 形 成 “ 进 扇 摆 ” 用 , 随 隆 在 湖 作 由湖 浪 改 造 扇 三 角 洲 并在 其 前 端 或 侧 翼 再 沉 积 而 成 。“ 坝 砂 ” 有 岩 性 细 、 疏 松 、 度 薄 、 积 概 率 曲 线 呈 两 段 式 、 滩 具 较 厚 累 C—M 图 表 现 为 以 P RS段 为 主 、 分 成 Q 成
准 噶 尔 盆 地 滩 坝 砂 石 油 地 质 特 征 及 勘 探 意 义
以排 2井 沙湾 组 为 例
向奎 ~,鲍 志 东 ,庄 文 山。
( . 国石 油大 学( 京 ) 2 中国 石 油 大 学 ( 京) 家 油 气 成 藏 与勘 探 技 术 重 点 实验 室 ; 1中 北 ; . 北 国 3 中 国 石 化胜 利 油 田 公 司 新 疆勘 探 开 发 中心 ) .
熟 度 及 结 构 成 熟 度 中等 、 自然 电位 曲 线 呈 指 形 、 阻 率 曲 线 呈 半 漏 斗 状 的 沉 积 特 征 及 电性 特 征 。 充 注 轻 质 油 后 的 “ 坝 电 滩 砂” 油藏 具 有 “ 振 幅 、 强 中低 频 率 、 吸 收 系 数” 地 球 物 理 属 性 特 征 和 “ 围 边 界 清 晰 、 凸 下 平 ” 振 幅 能 量 分 布 特 征 。 高 的 周 上 的 研 究 认 为 , 滩 坝 砂 ” 一种 规 律 分布 的储 集群 体 , 集 物 性 好 , 形 成 岩 性 油 气 藏 , 有 较 好 的勘 探 前 景 。 图 1 “ 是 储 易 具 O参 1 3 关 键 词 :准 噶 尔 盆地 ;排 2井 ;滩 坝 砂 ;石 油 地 质 特 征 ;勘 探 意 义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摘要】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是一个重要的油气藏区,其储层特征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该区域储层的地质特征、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成因分析的研究,揭示了其储层特征的综合情况。

地质特征显示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沉积岩系和构造特征,为优质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储层岩性特征以及孔隙结构特征分析显示,该区域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和传导条件。

物性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域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为油气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保障。

根据对储层成因的分析,总结了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的综合情况,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准格尔盆地、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地质特征、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成因分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结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准格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之一,其中克拉玛依组是盆地内一处重要的古地层,具有极高的油气资源潜力。

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的研究逐渐深入,为盆地内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目前关于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其地质特征、储层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成因分析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本文旨在对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以期为该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意义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是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油气勘探领域之一,该地区储层特征对于油气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储层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和沉积环境,为勘探开发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储层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以及成因分析,有助于优化勘探开发策略,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和效率。

对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准噶尔盆地生油岩及油气地化特征分析

准噶尔盆地生油岩及油气地化特征分析

准噶尔盆地生油岩及油气地化特征分析摘要:准噶尔盆地在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其地质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从基本特征来讲,准噶尔盆地本身处于北部的新疆省区范围内,该盆地达到15千米的盆地沉积最大厚度,其中蕴含了多样性与丰富性的盆地油气资源。

早在上世纪初,有关部门就着眼于针对上述盆地的掘井处理。

截至目前,针对该盆地已经开掘了较多的油气藏与油气田。

与此同时,准噶尔盆地呈现叠合性的多生油岩特征,其中主要包含二叠系、石炭系、白垩系以及侏罗系等典型性的岩层。

具体在涉及到原油开采时,应当将其建立于探明当地原油储量的前提下,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与宗旨来完成高效性的油气开采处理。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多生油岩特征;地球化学特性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之一。

其中的次级构造单元柴窝堡凹陷位于盆地南缘,是一个在下石炭统褶皱基底上发育起来的小型山间叠合凹陷。

该区具备叠合盆地独特的石油地质特征,发育多套生烃层系、多套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在当前现有的含油气盆地中,准噶尔盆地构成了其中规模较大的油气盆地。

近些年以来,很多地区都在着眼于拓宽采掘原油涉及到的开采范围,因此亟待着眼于原油与盆地岩层具备的地球化学特性。

与此同时,准噶尔盆地还蕴含了储量充沛的生油岩,其中包含多层次的含油岩层系。

因此对于该盆地富含的各种油气物质而言,关键应当落实于探明当前现有的原油储量。

在全面明晰地球化学特征的前提下,通过运用适当举措来显著提升原油与其他物质采掘的实效性。

1关于生油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生油岩来讲,此类岩层本身属于石炭系的特殊岩层。

如果借助显微镜对其予以详细观察,那么可知生油岩含有较高比例的有机质,此外还包含其他相应的岩层成分。

从地球化学特征的视角来看,生油岩包含壳质组以及镜质组的两类不同成分。

在这其中,镜质组总共占据了30%左右的岩层成分,而其余则为壳质组。

因此可见,壳质组整体上含有较小比例的角质体与孢子体物质,其余多数则属于不具备特定形态的腐殖质。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油气盆地之一。

其中的克拉玛
依组是该盆地的一部分,是该地区的重要储层之一。

克拉玛依组是准格尔盆地中下二叠统的沉积岩层,主要由砂岩和页岩组成。

其厚度较大,一般在1000米以上。

在储层特征方面,克拉玛依组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 储层类型丰富:克拉玛依组储层类型丰富,包括砂岩、碳酸盐岩和烃源岩等多种
类型。

砂岩是最主要的储层类型,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油气的主要储集层。

2. 孔隙度较高:由于古地貌的发育,克拉玛依组的砂岩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


隙度是储层储集油气的主要机制,较高的孔隙度有利于油气的存储和运移。

3. 渗透率良好:克拉玛依组的砂岩储层渗透率一般较好,可达到百毫达西等级以上。

渗透率是储层油气渗流的重要参数,良好的渗透率保证了油气的有效开采。

4. 储层裂缝发育:克拉玛依组的砂岩储层中裂缝较为发育,包括构造裂缝、结构裂
缝和溶蚀裂缝等。

裂缝是油气储层中的通道和储层水和油气流动的关键因素,发育的裂缝
有利于油气的储集和运移。

5. 低渗透储层的存在:尽管克拉玛依组储层中有一些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砂岩储层,但也存在一些低渗透储层。

低渗透储层的开发较为困难,需要采取先进的开采技术和措
施。

以上就是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的特征。

这些特征对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
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

准噶尔盆地基本石油地质特征简述1 油气勘探概况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平面形态南宽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31794km2。

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1)1909~1949年起步阶段。

1909年,新疆商务总局从苏联购进了一座挖油机,在独山子开掘油井,标志着新疆石油工业的开始。

1 935年,新疆地方政府与苏联合作,组成了独山子石油考查厂,对独山子地区的石油进行了地质调查和钻探。

1936年10月,建立了独山子炼油厂。

1941~1942年,是独山子油田开采的旺盛时期,开始在背斜南翼钻中深井,到1947年,年产原油1391t。

1942~1950年累计采原油11497t。

2)1950~1960年突破阶段。

1949年,新中国诞生,开始了新疆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

1950~1954年,主要是集中力量勘探开发独山子油田,查明了上第三系褐色层及下第三系下绿色层的含油性,使原油年产量达到(4~5)×104t。

1955~1956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之后继续进行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同时钻探工作迅速发展,在克拉玛依~乌尔禾探区长130km、宽30km的范围内,部署了十条钻井大剖面,迅速地查明了克拉玛依大油田的范围,并发现了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及齐古油田。

同时还在盆地其它地区钻探了9口参数井和探井。

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由239×104t增加到24000×104t,原油年产量由3.29×104t增加到163.84×104t。

1950~1960年,累积产原油335×104t,其中1966年生产原油1 66×104t,占全国总量的1/3。

3)1961~1977年调整阶段。

由于勘探力量调出,盆地内勘探工作量急剧减少,其中5年未开展地震工作,主要围绕克拉玛依油区开展评价工作,于1965年3月首次在二叠系发现工业油气流。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

准噶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简介
➢中科院地学部将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断陷,
晚二叠世拗陷,三叠纪—第三纪断拗和第四纪上升阶段。
➢吴庆福认为二叠纪为裂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拗陷,新第三纪以
后为收缩上隆阶段。
➢赵白的划分是二叠纪为断陷、拗陷阶段,三叠纪为断拗阶段,侏罗
纪—老第三纪为拗陷阶段,新第三纪以后为萎缩上隆阶段。
盆地由外向里地形的总特征是南面的天山、东北的阿尔泰山为雪岭高山,西北的 玛依里—扎依尔山系为中、低山地;盆地边缘为海拔600~1000米的丘陵与平原区过 渡带;盆地内一般海拔在500米左右,略显东南高、西北低,以玛纳斯湖—艾比湖为 地表河流的汇流中心;盆地腹部为面积约4.8万平方千米的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覆盖区。
➢局部盖层:二叠系风成组和下乌尔禾
组。
提纲
一、盆地概况 二、勘探历史 三、构造演化 四、地温场特征 五、生储盖组合 六、油气分布特征 七、油气藏类型 八、油气成藏模式 九、典型油气藏
六、油气分布特征
六、油气分布特征
➢准噶储尔集 盆层 地具有七套烃油 源岩资,源从量石炭系以来气 ,资 经源 历了量海西、
一、盆地概况
库尔班通古特沙漠覆盖区
270m
479.1m
189m,盆地最低点
北部平原
一、盆地概况————地层



准 噶 尔 盆
国 石 化 胜 利


地 层 表
田 地 质 院


2019
二、勘探历史
(二)勘探历史简况
➢1950年前勘探简况 :主要体现在1936年发现的独山子油田和中外地质学
➢白碱滩组:全盆地分布,厚度100~
400m;三工河组:泥岩总厚度60~ 200m,盆地内广泛分布;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

准格尔盆地一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特征准格尔盆地西区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其中克拉玛依组储层是该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储层之一。

克拉玛依组是二叠系的沉积岩组合,主要分布在准格尔盆地西部的克拉玛依地区。

下面将对克拉玛依组储层的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克拉玛依组沉积岩主要由砂岩、页岩和泥岩组成,以砂岩为主。

砂岩含量较高的区域具有较好的储层特征,可以形成较高的孔、渗、储条件。

而页岩和泥岩主要是盆地中的封盖岩,对于储层的密封和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克拉玛依组砂岩具有中-粗粒常互层状构造,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砂岩的颗粒大小和砂岩的颗粒形状决定了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砂岩粒度较细的区域,孔隙度较高,渗透率较低;砂岩颗粒粗大的区域,孔隙度较低,渗透率较高。

克拉玛依组砂岩的孔隙度一般在15%~25%之间,渗透率在100~500 md之间,具有较好的储层条件。

克拉玛依组储层具有较高的含油饱和度。

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克拉玛依组砂岩受到了高温、高压、溶质迁移等多种地质过程的影响,使原有的孔隙中积聚了大量的油气。

储层中的含油饱和度一般在50%~80%之间,有些区域甚至达到90%以上。

这种较高的含油饱和度为油气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克拉玛依组储层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克拉玛依组砂岩储层中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决定了油气的储集能力。

储层的丰度、可采性和开发效果都与储集性能密切相关。

克拉玛依组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高,可以形成大型油气田。

目前在克拉玛依组储层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大型油气田,如达乌苏油田、大庆油田和吐哈油田等。

克拉玛依组储层的有效封盖条件较好。

页岩和泥岩是克拉玛依组沉积岩中的封盖岩,具有良好的封盖性能。

在地壳运动和构造活动的过程中,页岩和泥岩的厚度和分布位置起到了重要的封盖作用。

它们可以有效地密封油气,并保护油气不外泄。

准格尔盆地西区克拉玛依组储层具有砂岩含量较高、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好、含油饱和度较高、储集性能较好和封盖条件较好的特征。

准噶尔盆地地质特征研究

准噶尔盆地地质特征研究

准噶尔盆地地质特征研究摘要:准噶尔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石油总资源量为86亿吨,天然气2.1万亿立方米。

据有关统计表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综合探明率为百分之十八,盆地油气勘探尚处在早中期,油气勘探前景广阔,潜力无限,对于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研究则有助于油气勘探的深入进行,本文浅析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

关键词:准噶尔地质特征研究准噶尔盆地处在新疆境内,天山山脉与阿尔泰山脉之间。

该盆地的面积达十三万平方千米。

其地形的平面形态是南宽北窄,三角形状。

截止目前,对于准噶尔盆地共完成探井四千余口,总进尺七百万千米;完成二维地震二十余万千米,测网密度达到6km×8km;完成三维地震187块四万余平方千米。

现已探明准噶尔盆地石油资源总量为86亿吨,资源探明率百分之二十;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2.1亿万立方米,探明率为百分之四。

准噶尔盆地的油气综合探明率为百分之十八,且钻探程度较低,每十平方公里尚不足一口油井。

由上述数据分析表明,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尚处在早中期,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领域广阔。

下面,笔者谈谈准噶尔盆地的地质特征。

一、准噶尔盆地构造特征分析1. 准噶尔盆地基底结构分析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构:准噶尔盆地的上部是晚海西期的褶皱基底,盆地下部是前寒武纪结晶基底。

从准噶尔盆地和周边岩石的磁性分析,泥盆系以下的古生界及上元古界磁性都比较弱,难以形成磁性界面,只有比它们更老的太古界及下元古界磁性比较强,可以形成磁性界面。

经历了加里东与早中海西两个时期,准噶尔由稳定路块完全变成了岛弧区,准噶尔盆地开始形成。

2.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准噶尔盆地盆地中央地层平缓,有稳定地块特征,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西北部是成天山北缘前陆盆地成吉思汗逆冲断褶带,吉思汗逆冲断褶带,东北部为克拉美丽山山前坳馅。

盆地演化可划分。

前陆盆地阶段、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

二、准噶尔盆地储盖组合和储层特征分析1.准噶尔盆地区域性盖层和储盖组合。

6-2准噶尔含油气盆地

6-2准噶尔含油气盆地


西


以含油气构 造理论为划 分准则,考 虑油气勘探 的需要,并 结合海西、 燕山、喜山 三期构造演 化、构造叠 合,将盆地 构造划分为 三隆两坳5 个一级构造 单元和32个 二级构造带
一、勘探历程
勘探历程
1 ) 1951 ~ 1955 年为勘探初期 发展阶段 这期间主要进行地面地质调 查、重磁力普查及电法勘探 ,除基本探明独山子油田外 ,最重要的成果是1955年10 月29日在克拉玛依1号井三叠 系试出工业油气流,发现了 克拉玛依油田,使盆地勘探 工作迅速开展。
莫索湾油田
卡因迪克油田
共发现23个油气田(截止2000年底)
西北缘:克拉玛依 百口泉 乌尔禾 风城 夏子街 红山嘴 车排子 小拐 玛北 腹 部:石西 石南 莫北 陆梁 东 部:火烧山 北三台 彩南 五彩湾 沙南 南 缘:独山子 齐古 三台 甘河 呼图壁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170723³104t,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 : 575.92³108m3 稀油 : 147599³104t, 探明溶解气地质储量: 1573.37³108m3 稠油 : 23124³104t 可采石油地质储量: 39636.2 ³104t;可采天然气地质储量: 418.1 ³108m3
准噶尔盆地油气田分布图
陆梁油田
新疆油田公司探明油气田一览表
面积 克 拉 玛 依 J、T、P、C 633.6 百口泉 C、T、P 81.6 红山嘴 T、J、C 49.8 车排子 J、C、P 38.6 乌尔禾 T 31.6 风城 P、J 19.1 夏子街 T、J、P 38.9 独山子 N 1.2 齐古 J 8.3 火烧山 P 47.6 北三台 P、T 15.9 三台 J、T、P 28.3 甘河 J 3.3 彩南 J 47.8 玛北 T、P 59 石西 C、J 132 小拐 P、J 39.6 石南 J 88.4 沙南 T、P 42.6 莫北 J 24 C 五彩湾 E 呼图壁 合计 1431 油田 层位 石油 储量 85879 13225 6697 3729 1604 3746 2797 239 1732 6152 2043 2591 240 5371 4378 12257 7264 6077 2294 2408 动用储量 面积 62408 23.7 8306 4147 709 10.2 127 426 2478 9.6 239 1.2 5756 1843 157 5371 6463 3529 1161 1366 12.9 5.3 28.9 15.67 20.17 49.73 天然气 储量 动用储量 165.79 70.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第三系与白垩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间的不整合:由燕山Ⅲ幕造就,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在盆地东部地震资料上可清晰地看到ET1波与下伏地层反射波的相交现象。
13)第四系与第三系之间的不整合:在盆地南缘地面剖面比较常见。
1)前陆盆地阶段。二叠纪是盆地形成初期,盆地内部受造山期强烈构造运动的影响,在区域性南北方向的碰撞挤压下,形成了以北西、北西西向为主的大型隆起和坳陷,各个山前坳陷(西北缘山前坳陷、克拉美丽山前坳陷和北天山山前坳陷)间隔排列,形成了盆地早期特有的坳隆(或凹凸)间列的构造格局,使早期沉积产生了明显的分隔性。晚二叠世沉积范围逐渐扩大,分割局面初步统一,一直到二叠纪末,盆地处于较为平坦的沉积状态。
1950~1960年,累积产原油335×104t,其中1966年生产原油166×104t,占全国总量的1/3。
3)1961~1977年调整阶段。由于勘探力量调出,盆地内勘探工作量急剧减少,其中5年未开展地震工作,主要围绕克拉玛依油区开展评价工作,于1965年3月首次在二叠系发现工业油气流。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增加到32000×104t,原油年产量达到301×104t。累产原油2693×104t,其中1977年生产原油303×104t。
2.构造特征简述
2.1 盆地基底结构
根据航磁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具有双基底结构:下部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上部为晚海西期(泥盆~早中石炭世)的褶皱基底。
根据航磁资料,盆地地壳有两个磁性界面,上面一个界面在盆地边缘地区的平均厚度为5~8km,下面一个界面平均深度为16km,两者之间的地层厚达10km。从现有资料看,上面的界面相当于上古生界中磁性地层的顶面,在盆地南缘的北天山凹陷区,钻井资料与地面露头已证实为晚海西期褶皱基底,下面那个界面所反映的地层当然要比上古生界老得多。从准噶尔盆地及其周边岩石的磁性来看,泥盆系以下的古生界及上元古界磁性都比较弱,难以形成磁性界面,只有比它们更老的太古界及下元古界磁性比较强,可以形成磁性界面。所以将深达16km的那一个磁性界面作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即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顶面。
7)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与八道湾组之间的不整合。
8)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与西山窑组之间的不整合:由燕山Ⅰ幕造就,在地震资料上是TJ4不整合面反射波。
9)上侏罗统齐古组与中侏罗统头屯河组之间的不整合。
10)上侏罗统喀拉扎组与齐古组之间的不整合。
11)白垩系与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由燕山Ⅱ幕造就,隆升较强烈,从车排子到陆梁隆起西部存在一个南西—北东向展布的大型古隆起,致使上侏罗统普遍缺失和中-下侏罗统遭受剥蚀。在盆地边缘地震资料上表现为KT1反射波,与下伏地层反射波呈明显削截不整合。
燕山运动在盆地内的表现为西强东弱,盆地腹部从盆1井西凹陷到三个泉凸起一带整体上隆,上侏罗统基本缺失,与此同时,由于一些基底断裂的活动使盆地内部各地的剥蚀程度有所差异。燕山晚期,盆地内部表现为以腹部为中心的整体下沉,白垩系沉积厚度大且稳定。
3)再生前陆盆地阶段。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为再生前陆盆地阶段。此时的喜马拉雅运动对准噶尔盆地有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南缘,强大的挤压应力使北天山快速、大幅度隆升,并向盆地冲断,使盆地南缘发育陆内造山型前陆盆地,而盆地腹部和北部整体抬升,沉积坳陷收缩到南缘沿北天山一线,沉积了数千米的磨拉石建造,促使了该区侏罗系及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成熟,同时扭压应力使得盆地南缘形成一系列成排成带的褶皱和断裂。
2.2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准噶尔盆地是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合盆地,其上沉积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盆地中央地层平缓,具稳定地块特征,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或称天山北缘前陆盆地),盆地西北部为成吉思汗逆冲断褶带,盆地东北部为克拉美丽山山前坳馅。盆地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3)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与夏子街组之间的不整合:在莫索湾凸起下乌尔禾组与夏子街组之间呈削截不整合接触,局部与风城组为削截不整合接触。
4)上、下乌尔禾组之间的不整合:上乌尔禾组是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各岩组中分布最广的,在盆地周缘可与下伏地层普遍呈不整合接触,如在西北缘中拐凸起,上乌尔禾组与下伏中-下二叠统均为削截不整合接触。
2)1950~1960年突破阶段。1949年,新中国诞生,开始了新疆石油工业发展的新纪元。1950~1954年,主要是集中力量勘探开发独山子油田,查明了上第三系褐色层及下第三系下绿色层的含油性,使原油年产量达到(4~5)×104t。
1955~1956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之后继续进行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同时钻探工作迅速发展,在克拉玛依~乌尔禾探区长130km、宽30km的范围内,部署了十条钻井大剖面,迅速地查明了克拉玛依大油田的范围,并发现了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及齐古油田。同时还在盆地其它地区钻探了9口参数井和探井。盆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由239×104t增加到24000×104t,原油年产量由3.29×104t增加到163.84×104t。
5)1990年起加快阶段。勘探进入沙漠区,腹部、东部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腹部发现了石西、石南、莫北、陆梁及莫索湾油气田,东部发现了北三台、三台、甘河、沙南油田及整装沙漠油田——彩南油田,南缘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发现了呼图壁气田、卡因迪克油田、霍尔果斯油气田,西北缘斜坡区发现了五区南油气藏、玛北油田、中拐侏罗系油气藏。
准噶尔盆地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等四期断裂活动具有分区性,活动方式也不一样,断开地层的层位也相差较大。
断裂活动方式:海西期断裂活动主要是腹部、西北缘准东的逆冲作用;印支期的断裂活动主要是在西北缘逆冲作用;燕山期的断裂活动在盆地腹部有清楚的表现,正断层与逆断层都已见到;喜马拉雅期断层活动主要是盆地南缘的逆冲断层,在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泥岩与侏罗系煤系中发生滑脱。
盆地石油资源总量为85.87×108t,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5142×108t,资源探明率20.4%;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2.1×1012m3,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28.41×108m3,探明率3.47%。油气的综合探明率17.5%,不到20%,而且钻探程度较低,每10km2还不到1口井。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还处于早中期,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领域广阔。
2.3 断裂发育特征
盆地断裂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区定向性,主要表现为三组不同走向的断裂体系,即北东向体系、北西向体系和东西向体系。北东向体系主要发育于西北缘地区,以达尔布特断裂和克—乌断裂为主控断裂,以石炭系和侏罗系断裂分布看,其控制范围至玛湖东一带;北西向体系主要发育于乌伦古、克拉美丽地区,以吐丝托依拉断裂,陆北断裂为主控断裂;东西向体系主要发育于南缘坳陷区,以昌吉南断裂、奎屯—玛纳斯—呼图壁北断裂为主控断裂。盆地内除上述三组断裂体系外,其余断裂均发育甚微,表明盆地所受构造应力具有较稳定的方向性。从断裂发育强度和范围来看,受力强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东北缘、西北缘、南缘、腹部。断裂存在多期活动,一些海西、印支期形成的断裂,燕山期又进一步活动断开侏罗系地层。
断裂的走向:海西期断裂主要有NWW、NE与近EW向三组;印支期的断裂主要为NE向;燕山期的断裂主要是NEE、NE与近EW向三组;喜马拉雅期断层主要呈NWW、近EW向。
2.4 不整合发育特征
不整合面是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记录。由于受频繁构造升降的影响,准噶尔盆地从石炭纪到第四纪主要发育了13期不整合,其中5期(K/J,J/T,T/P,P2/P1,P/C)为区域不整合。
4)1978~1989年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勘探手段和技术大为提高,勘探工作量剧增,油区勘探开拓了逆掩断裂带找油的新领域,发现了乌尔禾、夏子街、车排子、风城、火烧山等油田,扩大了百口泉、克拉玛依、红山嘴油田。累计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2635×104t,累产原油5524×104t,1989年原油年产量为629×104t。
1.油气勘探概况
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之间,平面形态南宽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31794km2。
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1)1909~1949年起步阶段。1909年,新疆商务总局从苏联购进了一座挖油机,在独山子开掘油井,标志着新疆石油工业的开始。1935年,新疆地方政府与苏联合作,组成了独山子石油考查厂,对独山子地区的石油进行了地质调查和钻探。1936年10月,建立了独山子炼油厂。1941~1942年,是独山子油田开采的旺盛时期,开始在背斜南翼钻中深井,到1947年,年产原油1391t。1942~1950年累计采原油11497t。
盆地的这种双基底结构反映了前盆地阶段准噶尔地区在古生代极为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和稳定体制向活性体制的转化。经历了加里东和早中海西两个时期,准噶尔由稳定路块完全变成了岛弧区。纳谬尔期以后准噶尔岛弧开始回返(一些地区回返可延迟到早二叠纪末),在褶皱回返的复向斜中,出现了一些断坳结合的小盆地,于是准噶尔开始形成。
5)三叠系与二叠系之间的不整合。
6)侏罗系与三叠系之间的不整合:三叠纪末,盆地发生整体抬升,形成了三叠系和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不整合。三叠系顶部不整合面超覆现象较明显,且主要分布工区西北部,腹部表现为大面积的平行不整合或整合区,局部发育多处削截不整合,被削地层均为上三叠统白碱滩组,上覆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也有多处八道湾组超覆在白碱滩组之上。
2)坳陷盆地阶段。从三叠纪至早第三纪漫长的陆内坳陷发育阶段,共经历了两次强烈的改造运动—印支、燕山运动。自三叠纪后沉积主要受控于重力的均衡作用,沉积厚度一般表现为南厚北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总的表现为东强西弱、北强南弱,使得盆地周边主控断裂除了同生性活动外还有明显地左右扭动,盆地北缘一些主控断裂还表现为强烈的推覆活动,克—夏断裂就是在印支期发育起来的。
1)二叠系与石炭系之间的不整合:在盆地内陆梁隆起、东部隆起、莫索湾凸起、西部隆起等处广泛分布。石炭系常常形成潜山构造,如石西油田的石炭系油藏即为潜山构造油藏,莫索湾石炭系背斜亦为潜山构造。在陆梁隆起西部三南凹陷,下二叠统佳木河组与石炭系为削截不整合接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