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教学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小结

合集下载

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变革

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变革

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变革语文学科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它在教育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语文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和时代背景。

本文将探讨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变革,以及这种发展与变革对学生和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语文学科的历史变迁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古代文言文的学习和运用。

这种以文言文为主的教育模式一直延续到近代,直到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教育改革的呼声,使得语文学科面临了深刻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主张用白话文教育人民,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这一时期,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开始逐渐从文言文转向白话文,教学方法也从传统的背诵和理解转向注重学生的表达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学科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笔墨纸砚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多元化的文本资源现代社会中,学生接触到的文本资源极为多样化,除了书籍和报纸,还有互联网、电视、影片等各种形式的媒体。

语文学科需要关注并利用这些多元文本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不同领域的知识。

同时,也要对这些文本资源进行筛选和评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2. 强调实践和应用能力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具备阅读、写作和理解能力,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语文学科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 动态化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语文学科评价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文言文功底的检验,主要采用笔试的形式。

而现代语文学科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文字功底,还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动态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语文学科的变革对学生和教育的影响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变革对学生和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和现状语文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外国文学。

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起源与发展外国文学教学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教育界开始引进西方文化,并将西方文学作为外语学习的一部分。

最初,外国文学教学主要以英语文学为主,因为英语是最先传入中国的外语,在大学的英语专业设置了相关的文学课程。

随着国内高中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高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文学,开始引入外国文学的内容。

1965年,教育部颁布了《外国文学选读》的教材标准,正式确立了高中语文课程中应有的外国文学组成部分。

从此,高中生开始接触欧洲、美洲、亚洲等各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这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文化背景。

二、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目标与内容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即使他们能够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

学习外国文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学风格、主题和文学理论,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和批评思维,增强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和鉴别能力。

2.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学习外国文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以及社会风俗习惯。

通过阅读和分析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加深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3.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外国文学中的文本大都是用外语写成的,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来提高自己的外语能力,比如语法、词汇等。

同时,通过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语文外国文学教学方法多样,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

1.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作品的研究、演绎和讨论中来。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分析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分析

中国文化的历史与发展分析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古代的先秦时期开始,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与演变,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从哲学思想到文学艺术,从饮食文化到传统节日,中国文化无处不在,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也为全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候中国出现了一些古老的文明,如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这些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社会生产和文化的繁荣。

新石器时代开启了中国文化的大门,为后来的文化演变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时间跨度非常广泛,可以大致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五个历史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期,当时诞生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荀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著名的钱币制度、封建等制度为后来中国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魏晋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折,这个时期涌现了大批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也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史。

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化更是达到了高峰,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文化现象,如唐诗宋词、笺注学、泥金画等,这些文化现象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明清时期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变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历经了外来统治、科技进步和文化交融等重要的变革。

除了历史文化时期的划分,中国文化还有着更多的细分领域。

例如传统艺术、饮食文化、传统医学、中医药和武术等,这些文化因素在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例如武术,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哲学、文化和身体文化的元素,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当今世界,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和关注。

中国面向世界的开放姿态,不断上升的经济地位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程的教案演变过程

初中历史教程的教案演变过程

历史作为一门基础人文学科,在初中的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份好的教案演变过程,在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深入地探讨初中历史教程的教学过程演变的背景和历程。

一、初中历史教程教学的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教育也不断发生改变。

早期的历史教育主要倾向于重视传统文化、文化历史和民族情感的传承,而较少关注到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然而,在21世纪初的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

初中历史教育的发展也应运而生。

二、初中历史教程教学的演变过程1、传统历史教学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讲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

这种教学方法简单直接、易于理解,但是孩子们很难从中感受到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且也难以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在推广知识方面存在不足,也不利于孩子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考。

2、现代历史教学为了更好地进行历史教育,不断有新的教育方法引入进来。

现代历史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项目学习等方式发掘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探究和思考能力。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获取源资料,拓宽了教育的视野。

3、智慧历史教学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延伸,出现了智慧历史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支持,使教育不仅仅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智慧历史教学将教育与现代科技融合起来,创造出全新的学习模式。

教师可以开输出题,输出答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程教学的未来展望历史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谈及未来展望,我们将关注以下方面:1、教材体系更加完善和育人导向更加明显随着国内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在教材的编写中会更加注重育人导向。

教材体系会更加完善明晰,突出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拓展视野和面对未来等方面,建立发展观念和创新思维,坚持源出中国,视野国际化的原则,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拓宽视野,增强创造力。

小学历史文化与历史发展

小学历史文化与历史发展

小学历史文化与历史发展小学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基本认识和兴趣的重要阶段。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从而形成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

在小学历史教育中,对历史文化和历史发展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恰当的安排和设计,以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一、历史文化的教学历史文化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注重在历史教学中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比如,在介绍古代文明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古代建筑、艺术品、古代人物形象等具体的文化表现形式,让学生对古代文明有直观的感受;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融入相关的文学作品或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观摩传统文化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并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历史发展的教学在小学历史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敏感性和思考能力。

历史发展既包括社会变迁,也包括科技进步、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图表、时间轴等工具,将重要的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可以组织相关的讨论或小组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发展中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增强对历史发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培养历史思维历史思维是指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小学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并从历史的角度思考事件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在探讨历史人物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问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研究历史文献、资料等资源,自主获取和整理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四、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在小学历史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升历史学习效果。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教育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事业,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中国的历史中,教育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演变过程与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就在不断地进步,这一过程中,知识的传承与学习便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便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形成。

中国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在王朝时期,贵族阶层的子女就是在家里由家庭教师或长辈进行教育的。

而对于平民百姓的子女,他们则是在集体劳动和家庭农活中学会一些生活技能和社会道德。

到了周朝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实用技能和文化知识就流于不足。

于是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旨在提供更加完整和严密的教育体系。

周朝的官学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各位诸侯需要为自己统管的区域设立学校,并授予官员来管理学校和教授学生。

二、教育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制度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进行军事竞争和国家建设,纷纷开始推广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

军事教育旨在提高将领和士兵的战斗素质,而文化教育则主要是教授书法、数学、经济学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学科知识。

秦朝统一后,开始进行教育的改革。

秦始皇规定了教育的唯一标准,即以考试成绩为准入学的依据。

这就是著名的“均田制”,它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并将教育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了隋唐时期,国家教育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

这时,唐朝贞观年间,大唐圣统元年(627年),皇帝李世民颁布“开元盛世”的教育改革中,制定了全国性的六品学士制度,要求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此外,唐朝好学之风还非常盛行,不少有才学之人都能得到较为优越的学习条件。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也逐渐成型。

明代时,设立了太学、国子监等重要学府,门下学习成了教育的主要形式。

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延续与变迁

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延续与变迁

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延续与变迁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悠久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

其中,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延续,它不仅承载了我国千百年来的历史与文化,更是一种代表了我国独特精神和价值观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从历史延续与变迁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历史延续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思想和文化已经开始形成。

而在汉朝时期,我国的传统文化更是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延续,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和洗礼,直到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其中,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是一种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包括了礼、乐、尚贤、中庸等重要思想。

这些思想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价值观在我国的历史中不断传承和弘扬,使得儒家文化成为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

此外,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和诸子百家思想等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些思想和思想家在我国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思想成果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和延续。

二、历史变迁然而,尽管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它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些变迁和调整。

这些变迁和调整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随着社会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科技的发展和创新,我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

例如,当今的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途径。

同时,在艺术等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技术和手段,这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全球化的发展也使得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这种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气质与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一.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人秉持着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礼仪和道德。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君子”观念,成为中国人主张的道德行为准则,并深入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人形成了讲究礼仪的风俗习惯,诸如对长辈的尊敬、对师长的敬意等等。

二. 文化的演变与背后的社会变革中国传统文化的演变与社会变革是相互联系的。

历朝历代,中国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巨变,这些变革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例如,在唐代,文人墨客们追求自由、开放的心态,崇尚自然与宇宙的和谐,形成了以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为代表的文化繁荣;而在宋代,社会的繁荣和富裕催生了新的商业文化,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

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有密切关系。

古代中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节点,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与外国之间有了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带来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艺术表现形式。

四.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冲击,传承与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政策,鼓励学校和社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以确保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

同时,各界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例如影视作品的创作、文物的修复等等。

五.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发展前景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瑰宝,更是当代社会中的宝贵财富。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智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引导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教学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小结摘要:本文围绕“文化教学”,分析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语言教学重心从过去的一元语言教学到语言与文化二元教学的演变过程,并对这种变化作出对比和分类研究。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教学跨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研究发现,文化内容大部分是在现实生活中和社会活动中学习的。

文化的学习有隐性和显性的习得,是一种有目的、有跨文化意识的学习过程。

近几十年来,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文化教学的内容等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广泛研究。

一、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近二十年来主要对于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内容,方法进行了研究。

1.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许国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指出词语的文化因素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缺乏重视。

何自然、顾曰国等也探讨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何自然对比分析了英汉日常用语的差异,指出了文化因素的作用。

顾曰国对比研究了中英的礼貌用语,指出礼貌是影响语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学内容。

纵观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主
要可以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类型。

单一型观点者认为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单一型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胡文仲、束定芳和刘爱真等。

胡文仲指出“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

束定芳将文化导入项目分为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两大类。

刘爱真认为,英语教师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帮助其构建目的语文化的认知模式。

综合型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许国璋(1980)、张伊娜(2000)和刘长江(2003)等。

许国璋指出在英语教学中,应把握中英两种文化差别。

张伊娜认为“跨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张伊娜,2000:29)。

刘长江则更明确地指出学习外语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单向学习外语文化,而是为了实现“双语文化的交叉交际”(刘长江,2003:15)。

3.教学方法。

文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束定芳(1996)和鲍志坤(1997)等分别探讨了文化教学的原则。

束定芳提出了“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

鲍志坤提出了“层进的原则”、“适度的原则”、主流的原则”和“系统的原则”。

胡文仲和高一虹(1997)总结了8种具体的文化教学方法:文化渗透、文化旁白、文学作品分析、文化片断、文化包、文化丛、文化多棱镜和人种学训练方法。

蒋红和樊葳葳(2002)提出了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的sccp教学模式,其基本含
义就是以综合技能训练为基础,以“文化包”或“文化丛”为核心,以实践为导。

二、国外研究
总的来说,国外有关语言文化教学的演进过程,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即“兼并”、“融合”、“综合”、“互动”。

代表人物有:robert lado,nelson brooks,gail l.n.robinson,kramsch。

lado(1957)开创了文化对比的先河,也就是说,通过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对比,研究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学习中的难点,进一步在教学中克服难点,开展有效的外语教学。

brooks(1968)认为,文化是联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受到文化模式的制约。

随着跨文化交际学这门学科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进行文化教学研究时,要把文化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来研究。

robinson和kramsch就是其中的两位佼佼者。

robinson(1988)提出了“文化敏感性”的设想,把以往只重视“表层文化行为”的研究转到关注外语学习者的“内化过程”和“心理变化”方面去。

kramsch倡导多元文化互动模式的语言文化教学。

她的主要观点有:
1.主张“多元合一”,反对“一分为二”。

kramsch(1993)指出,在进行语言教学与研究时,应用“多元合一”眼光去看待语言与文化,避免人为地把“语法与交际”、“教
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列为一对对的矛盾体,因为这样会阻碍我们多角度、全面地看待一个问题。

2.“文本“与“语境”的关系。

kramsch认为语言具有双重性,也就是说,语言不仅表达了话语者个人思维和动机,而且反映了说话者所属语言团体的期望和意志。

文本和语境二者互不分离、互相依赖,反映了双重性这一话语的最基本特征。

3.语言文化教学的“多元文化互动”。

kramsch主张采用对话的文化互动的方式来进行语言文化教学,突破了过去单纯的外语“文化导入”的教学,使母语和目的语并举,达到“双向互动”,纠正了过去“重文化教学内容、轻文化教学过程”的倾向。

总之,一个语言文化综合教学的模式,应当包括四个要素:语言学习、语言认知、文化认知和文化经验。

这四者缺一不可,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2]brooks,n.1968.teaching cultur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foreign language annals,1(3),pp204-217.
[3]robinson,g.l.n.cross-cultural
understanding.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88.
[4]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1993.
[5]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7]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a].文化与交际[c].胡文仲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496-511.
[8]胡文仲.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a].文化与交际[c].胡文仲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27-38.
[9]刘爱真.文化认知与言语得体——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思路谈[j].外语界,2000(2):9-13.
[10]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
举[j].外语界,2003(4):14-18.
[11]张伊娜.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j].国外
外语教学,2000(3):28-31.
[1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13]蒋红,樊葳葳.大学英语限选课“英美文化”教学模式初探[j].外语界,2002(1):42-46.
[14]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