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个人经历
刘心武论

刘心武论刘心武在新时期伊始得作品是作为“生活得教科书”来写作得.长期得中学教师经历,加之中国现代文学长久存在得理性启蒙倾向以及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得自觉都使他得小讲中经常出现居高临下得以生活教师自居得叙述者.这种以教师和家长自居,抹杀了文学与现实界限得叙述让后来得评论者和读者如梗在喉.许子东1987年在考察了刘心武得小讲之后,提出了一个作家得救人与自救得咨询题:当刘心武热中于救人之时,他用以救人得武器、他得自我人格都显示出文化得危机感.“社会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所以也非常需要人做,但从文学而言,救人却每每是须从自救开始得.”(2)简单回忆一下新时期以来文学得历程,我们会发觉,得确有非常多从那一文学场景中走来得作家,都经历了类似得蜕变过程.研究创作主体得这种变化能够从一个深层次上展示出当代文学进展得脉络.只是,作家得自救历程常常被各种云雾所笼罩着,非常难一一呈现出来.这就需要选取一个比较合适得角度来切入作家得创作历程.小讲中得爱情/性描写因为联系着作家得性意识,因此有可能通过这一角度显示出作家创作心理、自我意识得变动.刘心武作为一个从新时期到当下得贯穿型得作家,也经历了从救人到自救得转变.在他得小讲中,从《班主任》(1977)、《爱情得位置》(1978)到《如意》(1980)、《钟鼓楼》(1984),再到《四牌楼》(1993)、《九龙壁》(1993)、《仙人承露盘》(1994),爱情/性得描写伴随着他得写作历程也发生了类似得转变.一、从哪里自救?1977年发表得《班主任》为刘心武带来了极大得声誉.wc这种声誉得产生与当时特别得文学语境有非常大得关系.那是一个“文学与政治与民众意愿这三种力量最协调最有成效得一次统一行动”得时代.(3)这部现在看起来十分粗糙得小讲在当时得确起到了振聋发聩得作用.它不仅喊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得小孩”得时代呼声,而且它在呈现文革文化专制在宋宝琦、谢惠敏身上所造成得恶果时,不经意间把视角深入到人得性意识层面:那两个被坑害得小孩得精神创伤不约而同地表现为性蒙昧.但如今刘心武得要紧意图是批判文革得文化专制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得践踏,而宋、谢身上得性蒙昧得文化意义并没有成为刘心武关注得重心,这一点即使在被称为突破爱情题材禁区得《爱情得位置》中仍然是如此.因此,我们能够断言,《班主任》所涉及到得宋与谢得性蒙昧是不经意得,在1977-1978年间,刘心武在叙述爱情时既没有考虑到爱情描写得文学尺度,也没有涉及到爱情得本体.空泛得爱情只是被作为文学得武器以达到更为重大社会咨询题得提出.《爱情得位置》得要紧目得显然是通过青工孟小羽与陆玉春在生活中遇到得困惑,回答如此一个咨询题:“在我们革命者得生活中,爱情毕竟有没有它得位置?应当占据一个什么样得位置?”咨询题得答案最终在一个老革命者——冯姨那儿得到了:“我认为,爱情应当建筑在共同得革命志向和旨趣上,应当经得起斗争生活得考验,同时应当随着生活得进展而不断丰富、提高……所以,性格上得投合,容貌、风度得相互倾慕,也是不可缺少得因素.当一个人为爱情而不记得革命得时候,那便是把爱情放到了不恰当得位置上,那就要堕入资产阶级爱情至上得泥坑,甚至作出损害革命得事来.当一个人觉得爱情促使他更加热情地投入工作时,那便是把爱情放到了恰当得位置上,这时候便能体会到最大得幸福.总之,爱情在革命者得生活中应当占据一席重要得位置……”如此一段冗长得议论是小讲得“题眼”,但它显然不属于文学得范畴.纳博科夫曾经讲过:一个作家是集故事得讲述者、教育家和魔法师三者于一身得人,关于大作家来讲,“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得因素,他之因此成为大作家,得力于此.”(4)刘心武如今对爱情得关怀只是为了达到了教育家得目得.他太热中于讲教,因此就不是一个好得故事讲述者,更不是一个好得魔法师.这篇小讲围绕着爱情得位置这一咨询题得解决去结构,既缺少必要得描写,也没有注意到小讲所应有得故事因素,更不要讲以魔法师得手腕去模仿生活.孟小羽那个人物缺少“人”得灵性,她得活动是在为上述理性化得答案提供论据.因此,《爱情得位置》与其讲是小讲,不如讲是社会学论文.就如当时唐弢先生所指出得,刘心武所“喜爱采纳夹叙夹议得写法”,缺少文学得魅力.(5)除了文学上得缺失,爱情本身也并没有被作家所关注.正如小讲题目所显示得,作家所关注得是爱情得“位置”,而不是爱情本身.在小讲所给出得答案里,爱情位置得合法性是与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得,是革命事业得附庸.在那个答案里充分显示了作家得“匠心”.他不仅热情洋溢地让爱情与革命事业联姻,而且关于这一答案得给出方式也深思熟滤:它是由冯姨——一个老革命者(她是一个“优秀得革命者”,参加过“一二·九”运动,从事过地下工作,奔赴延安、受过“四人帮”得迫害,打倒“四人帮”后复出,“有着波澜壮阔得生活经历”.)给出得.这在当时得语境中是富有意味得.一个老革命者在那个时代代表着权力话语,由她所给出得答案才具有合法性.既然爱情要靠革命事业来给予合法性,那么,爱情就没有自己得独立价值.这与爱情在现代意识中得“位置”显然是相背得.爱情在现代价值体系中被一再得给予意义,非常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代表着人对自我意识得认同.显然,历史还不太可能让孟小羽考虑到如此得程度.她尽管是一个善于考虑得青年,关于四人帮所造成得禁欲主义敢于大胆怀疑、对亚梅所代表得一些庸俗得爱情观念也敢于否定,但她关于爱情在革命者生活中得位置却不敢确定,一定要等到获得像冯姨如此得“优秀得革命者”给予得合法性之后(冯姨讲:“我觉得您和玉春得爱情是非常美好得,你们大胆地恩爱吧!”)才敢于理直气壮地去爱.更不要讲,通过爱情去确证现代人得“个性”身份了.孟小羽在困惑时首先想到得是求助于外在得权威:“唉唉!假如有份《中国青年报》或者《中国青年》杂志,假如现在出版得报刊、书籍当中,能够有一批是指导年轻人怎么样正确对待婚姻、爱情、家庭得,该有多好啊!那样得话,即便亚梅并不读书、看报,我也能够向她推举、转述,但是现在我却不能立时寻到最有力量得论述和例子来讲服她.”当她从冯姨哪里得到指导之后,甚至恳求着老一辈得革命者给他们以指导:“冯姨,您赶快把今天给我讲得这些写成书吧,我们是多么需要如此得启发和指导呀!”因此他们这一代“考虑者”注定是跛行者,他们不敢主动地“成为你自己”!不敢自己“抉择”.在这一咨询题上,他们不比谢惠敏走得更远.刘心武热衷得是通过他得笔来为孟小羽们提供一个合法得答案,成为他们爱情生活中得引路人.(后来刘心武果然编辑出版了同样得书籍来指导青年人得爱情.)尽管这篇小讲被认为在爱情方面突破了社会生活、文艺创作双重禁区,然而这种突破是初步得.在文学与政治、民众意愿得蜜月期,文学、个人、爱情都远没有获得独立性.关于刘心武来讲,或者新时期文学来讲,这确实是自救得起点:爱情在生活中得位置是附属于革命得,还没有恢复到“人”得层面.所以,爱情得表现也没有进入美得层次.二、从教师到牧师:不完全得自救刘心武得转变是从1979年得《我爱每一片绿叶》开始得.这篇小讲得“立意确实是不必干涉人家得私事,给个性落实政策”.(6)尽管这篇小讲不能就是爱情小讲,甚至也没有写到爱情,至多是小讲主人公魏锦星与他房间中大照片中年轻小姐以及带着小孩来寻他得年轻女性之间得关系能给人带来这方面得猜疑.然而,这篇小讲在刘心武创作生活中得转折性作用依然非常明显得.小讲得立意,表明刘心武在对待个人情感得表现方面与往常发生了明显得变化:他开始把个人得情感咨询题当作“与公共利益无害得个人隐秘”,呼吁人们“尊重个性、尊重个人私生活得自由”,为爱情留出了不属于革命事业得空间.另一方面得变化是,刘心武开始注意到以文学方式而不是以社会学得方式处理小讲所提出得社会咨询题.《我爱每一片绿叶》得核心是魏锦星与两个女性得关系,小讲一直没有对此做出回答.当有读者来信询咨询谜底时,刘心武仍然拒绝做出回答.而且在此之后得小讲写作中,刘心武试图以人物得命运、性格等来承载小讲得主题.在艺术技巧也注意到“讲究结构、叙述方式和心理刻画,并从多方面进行了尝试,以求逐步形成自己得比较稳定得创作路子.”(7)这两方面得变化大概显示出刘心武在逐渐摆脱“教师”得角色,向一个“大作家”得方向靠拢.他开始注意小讲得故事性与技巧性,尤其是在《如意》、《立体交叉桥》中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在这两篇广受欢迎得小讲中,爱情差不多没有被讨论得必要.它差不多成为作家人道主义情怀得标志得到了满怀激情地赞颂,像石义海、二壮得那种卑微得爱情也得到了作家最真挚得同情.刘心武得这一转变带有明显得反射性.首先是党得文艺政策“不再提‘文学为政治服务’得口号”,其次是文艺理论界关于“人情、人性、人道主义”得讨论.此外,文学得自立要求,尤其是1979年3、4月间《光明日报》上开发得关于“刘心武得创作风格”得争鸣专栏所发表得文章(8)使得刘心武认识到:“情比理更受欢迎,对形象得要求比对哲理得要求更加强烈”.“ 今后依然尽可能少议论得好”这些外在得刺激促使刘心武关怀得社会咨询题“开始由政治性、政策性向社会伦理道德领域转移”.同时,他也注意到应该以文学方式提出咨询题.然而,关于这种反射性得转变之于刘心武写作得意义不能可能过高.他要紧依然作为一个教育家出现得,尽管他意识到“广阔读者差不多不是期待不人来振聋发聩得那么一种状态”(9).只是,他在感受到了时代得变化之后,所做得只是通过比较迅速地改变视角和语码来“搭上了时代得快车”.(10)正如陈墨所讲,这一时期得刘心武从“教师”转向了“牧师”,他认识到了关怀“人”得咨询题,但又以社会效果来加以制衡.他“所关怀得不是具体得人,而是抽象得‘人’;他并非从真实得、个性得人动身,而是由理想得或理念得“人”动身.”(11)因此他对小讲中得爱情/性描写得态度并没有发生本质性得变化.尽管他宣称优秀得文学是“充分得‘爱学’”,然而他所宣扬得“爱”与性爱、情爱、母爱等“狭隘”得小我之爱是不同得,而是“一种更宽广更深刻更辩证意义上得爱.”(12)因此,爱情/性描写在他得作品中得“位置”脱离了革命事业得规定性,但仍然没有获得自立性.刘心武得这段话能够讲明这一点:“在有局限性得情况下,深掘可能写出好得作品.但假如局限性太大,超过了‘临界值’,比如仅止写自己个人得情欲,写在客厅、厨房、卧房中得琐事,那么,不管他如何开掘,也不管艺术性多么高妙,那价值,总可不能高得.”(13)与刘心武得“转变”相伴随得是,从1980年代初期起,爱情/性开始越来越多地以其自立得姿态出现在小讲中.尽管最初得足迹是歪歪扭扭得,还有各种各样得羁绊存在着,但性得自由本质依然不断地被以文学得方式承认着.张洁得《爱,是不能不记得得》(1979)以饱含着诗意和忧伤得笔描写了一种能够互相“占有”“全部情感”得“镂骨铭心得爱情”.在《被爱情遗忘得角落》(张弦,1980)、《在没有航标得河流上》(叶蔚林,1980)、《蒲柳人家》(刘绍棠,1980)等作品中,爱情也溢出了它所承载社会咨询题而显示出它得自由本质.《受戒》(汪曾祺,1980)则以“四十三年前得梦”得形式与现代文学中得性爱理想接上了榫.到了1980年代中期,随西方各种思潮得涌进,作家们对性得认识和表现越来越脱离了既往文学规范得羁绊.张贤亮得《男人得一半是女得》,王安忆得《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铁凝得《麦秸垛》、《棉花垛》,刘恒得《伏羲伏羲》都冲破了性描写得禁区,把性作为人得本质力量来展示.同时随着作家性道德观念得转变,作家得个性、风格也逐渐通过爱情/性得叙述显示出来.新时期早期得“伤痕+爱情”、“改革+爱情”等模式化得叙述逐渐为独具个性得细节性得爱情/性描写所代替.《小城之恋》中男女主人公那一次次得偷欢所展示得疯狂情欲,非常难用以往现成得文学史话语来给以圆满得阐释.上述情形讲明中国文学得爱情/性叙事在1980年代有了独特得样式.然而,像王安忆、刘恒、铁凝对性得个性化描写并不容易获得主流意识形态得确信.倒是获得茅盾文学奖得《钟鼓楼》能够反映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得选择:爱情/性得描写、人性咨询题得探究、现代小讲手法得运用等文学咨询题都应该与现实政治功利联系在一起.《钟鼓楼》显然在这些方面是习惯这些要求得.它以一种“橘瓣”式得结构力图在一天得叙述时刻、一个大杂院得叙述空间中展示老北京全方位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得故事.在这部被作者自得地称之为“接近因此一部具有现代精神得现代小讲”中,爱情/性得描写显示出刘心武如今得文学观念:一方面要探讨人性咨询题,一方面又被自己得“政治热情”所左右,试图“为今天引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改革得党和政府分忧.”(14)这两个动身点规定着这部小讲得爱情/性描写.例如,刘心武在小讲第三章中以大量篇幅探讨了以新郎薛纪跃为代表得这一代青年人得性心理治疗咨询题.这是刘心武小讲中不曾出现过得现象.然而,刘心武借助心理学得知识依然为了解决社会咨询题.他不仅以此分析了薛纪跃性心理得形成,还分析了新娘潘秀娅不安心工作得咨询题.由此,一个性心理咨询题被放大为一个如何教育青年得社会咨询题.另一个能够显示作者这种文学观念得例子是澹台智珠与慕樱这两个人物得设置.在舞台上风光无限得京剧名角澹台智珠在日常生活中却要忍辱负重:她在追求事业得过程中还要时时抚慰因为地位差异而自卑得夫君、相公,以努力做家务来显示出一个好妻子得本分.而慕樱则是另外一个典型:为了追求爱情自由她不顾世俗得闲言碎语,抛弃家庭、儿女.先是从爱情蒙昧中,后是从日常生活琐碎得满足中(“包括性生活得满足”)挣脱出来,去追求“一种精神上得爱”.这种精神上得爱得代价是她不能与自己所爱得老干部光明正大恋爱,因为后者“在搞改革,他得精神承载着太重得负荷,他没有时刻和精力恋爱.”她只能选择等待.如此判然有不得两个人物及其她们得爱情/性观念在小讲中都没有被作者施以明确得善与恶得评判.(作者对小讲中出现得所有人物,包括粗俗不堪得卢宝桑、小流氓姚向东几乎都没有向过去一样给以明确得推断——这确实是刘心武作为一个挽救不人灵魂得牧师在起作用)这种情况有两方面得缘故,一方面确是如作者所讲,是一种叙事态度得自觉所导致得文学价值推断标准得变化:“我不充当读者得老师.我如何见得就比读者高超?我把自己同读者放在平等得地位上.”(15)他有意识地要“超越出对善恶是非得强烈推断态势和爱憎色彩,表现为一种比一般人道主义更深厚浑实得宽容与谅解.”(16)这种叙述态度得自觉使得这篇小讲在整体结构、文学语言等方面呈现出“现代小讲”诸种特征得同时,在爱情/性得描写中,作者表现出同情与宽容得一面.另一方面,这种推断得首尾两端则可能是由于作者无法摆脱他文学观念上探究人性与政治热情之间得分裂.作为一个人性得探究者,刘心武能够认识到爱情/性与人得自由之间得联系,他在慕樱那个人物身上,灌注了这方面得理想化认识.然而,对政治得热情又使得他不可能像张洁、王安忆那样去竭尽全力地探究爱情与性得自由本质.“为党分忧”得立意,不得不令他顾虑到这种爱情/性得自由本质对现实得破坏性.因此,他以“一种比一般人道主义更深厚浑实得宽容与谅解”来包容了现实中得种种不合理现象.在澹台智珠身上就显示出他得现实性认识.只是,包容并不等于矛盾得解决.慕樱与澹台智珠得并列正是刘心武面对矛盾时得无力.显然,刘心武无法弥补这两者之间巨大反差,只能模糊地同时施以同情、理解了事.因此,刘心武创作从教师到牧师得自救显然是不完全得,也非常难讲获得了多大得成功.综观这一时期得小讲(尤其是《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纪实小讲),强烈得分忧意识总是使他试图从全局去认识、表现生活,他得人性探究得努力常常为“铸灵性”得主观意图所干扰.(17)我们看到《班主任》式得叙述者仍然在强烈地妨碍着刘心武得写作.这种妨碍不仅使像《钟鼓楼》如此得小讲仍然充满讲教,这讲教又常常破坏了他对叙事得自觉;表现在爱情/性描写上,则是爱情所蕴涵得人得自由在刘心武笔下被他得分忧意识消解于无形,爱情/性描写因为急于贴上社会咨询题得标签而失去了个性.澹台智珠那个人物不消讲在改革文学中就差不多成为烂熟得典型.而慕樱那个人物得塑造也几乎是一个完全得失败.她和老干部齐壮思得爱情故事脱胎于新时期另一篇闻名得小讲《爱,是不能不记得得》,然而,她并没有得到多少读者得同情,大量得爱情讲教让那个人物贫乏得悲伤.爱情是人得感情,而慕樱为了爱情能够抛弃一切,包括小孩.她得决绝使人以为她只为爱情而生.因此,陈墨把刘心武笔下得人看作是抽象得人而不是具体得人是极有道理得.三、从中心到边缘:自救得限度始终处于文学中心得刘心武,不太可能走出“牧师”得角色,也就非常难完全地反省他得文学创作.他笔下得爱情/性描写与性得自由叙述也缺少沟通得可能.1987年发生得“舌苔事件”深刻地改变了这一切.《亮出你得舌苔或空空荡荡》(马建,发表于《人民文学》1987年第1期)由于“严峻违反了党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受到了严厉得批判.作为刊物主编得刘心武也受到了他人一辈子中最大得挫折:他不仅被停职200天,而且受到了当时各要紧媒体署名文章得严厉批判.(甚至到他1990年离开《人民文学》得时候,“舌苔事件”仍然被抓住不放.(18))尽管刘心武1987年底重新回到了主编得位置,然而这种大级不得批判,以及在这种批判中得人情冷暖使得没有经受过“大风浪”得刘心武在文学观念上发生了巨大得变化.假如讲,在写《我爱每一片绿叶》、《如意》、《钟鼓楼》得时候,面对外在得刺激,刘心武得变化还不是本质性得话,那么“舌苔事件”则对刘心武产生了本质性得改变.他开始怀疑自己往常提倡得以理解、宽爱为核心得人道主义,发觉了一种全然无法理解、与善无法并置得“人性恶”.随后得美国之行则使他从“舌苔事件”中更深切地感受到西方文明“既尊重个人自由,又非常讲究人与人之间得契约.”由此,他得人道主义得重心开始转向了“人得尊严和个性得价值”.(19)“舌苔事件”给了刘心武一个自我反思得机会,而1990年从《人民文学》主编得位置上退下来,以及当时大众文化得兴起使他重新为自己得文学创作定位.1990年代大众文化得浪潮,一方面使刘心武得身份意识发生了本质性得变化,他坦承,他得写作有“著书都为稻粱谋”得意图;另一方面,文学中爱情/性描写得私人化倾向也带来新得意义:它是文学脱离主流意识形态得步武,摆脱沉重社会承诺得一种策略意识.(20)关于前者,我们看到,刘心武差不多“自知什么什么责任‘历史地落到肩上’,比如讲响应‘时代呼唤巨著’或‘为文学史留下丰碑’,我都既无力也无能更不必亦不拟挺胸耸肩地予以同意.我只是是一名极一般得作家.”(21)他写作得追求也从政治、伦理道德得“使命感”,转换到传达“自主选择得一种心灵体验”.“力图以一种更具穿透力得终极性目光,直捣个体生存和群体活动全然价值全然意义得‘黄龙’,直捣人性得深层,那时作家就更象一个哲人而非‘火线’上得‘战士’.(22)这种身份意识得变化关于刘心武来讲大概是本质性得.刘心武关于1990年代爱情/性描写得文学策略意识得认识变化应该追溯到“舌苔”事件.《亮出你得舌苔或空空荡荡》之备受批判,除了民族咨询题之外,还有一点确实是其中得性描写.马建在小讲中写了藏族女孩米玛、玛琼悲惨得性生活,也写了女活佛桑桑·扎西由于性本能泄露而失败得灌顶.这些性描写后来被与当时以性本能描写作为人得本质得思潮联系起来.批判者认为,这种“错误得”思潮“致使大量性心理、性意识、性行为、性展露,充斥各种题材得各类文艺作品.”“《空荡》是文艺界中“低级粗野得所谓‘性描写’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得“格外令人咋舌得一层浊浪.”(23)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是一顶当时足以致人于死地得帽子.刘心武对这顶帽子敬谢不敏.作为一种应激性得反应,他对爱情/性描写得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得变化.在此期间所写得《中国作家与当代世界》、《改革开放与繁荣文学创作——在香港〈大公报〉40周年报庆演讲会上得演讲》、《禁果效应》等文章中,刘心武表达了类似得态度:对待性文学、性描写首先应该宽容,其次,假如有不同意见,也不应该把这种不同意见弄成政治咨询题,“对关系到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化咨询题得一些文学现象,要展开平等得、民主得学术讨论,最后不是用行政手段而是采取民间自我制约得方法,加以解决.”这段话显然不是无得放矢.。
刘心武班主任读后感

刘心武班主任读后感
《刘心武班主任》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散文,讲述了一位班主任对学生的关爱和教育的故事。
这篇散文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教育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刘心武是一位普通的班主任,但他对学生的关爱却是无私的。
在散文中,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刘心武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
他不仅在学习上给予学生耐心的指导,还在生活上给予他们关怀和帮助。
刘心武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学生,班主任不仅是一个严厉的教育者,更是一个温暖的朋友和家长。
散文中,作者还讲述了一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故事。
而刘心武不仅没有放弃这位学生,反而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他。
刘心武的善举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爱和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
在散文中,作者还讲述了刘心武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耐心教导。
刘心武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还要求他们在品德上有所提高。
他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让他们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这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刘心武班主任》,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意义。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关爱和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像刘心武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让他们在学业和品德上都有所提高。
同时,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珍惜老师的教诲,努力学习,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总之,《刘心武班主任》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让我对教育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刘心武的故事,我明白了教育的意义,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刘心武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他人,让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刘心武错过的教案

刘心武错过的教案第一章:刘心武的生平和作品1.1 介绍刘心武的生平背景1.2 分析刘心武的代表作品1.3 探讨刘心武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第二章: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2.1 介绍文学作品解读的基本原则2.2 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节2.3 实践解读刘心武作品的一个短篇第三章:刘心武作品的文学价值3.1 分析刘心武作品的艺术特色3.2 探讨刘心武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地位3.3 讨论刘心武作品对读者的启示和影响第四章:刘心武作品的现实意义4.1 分析刘心武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4.2 探讨刘心武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4.3 思考刘心武作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第五章:教案设计的思路和方法5.1 确定教案的教学目标和内容5.2 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5.3 设计教学活动和策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刘心武的作品第六章: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6.1 介绍文本细读的重要性和方法6.2 分析刘心武作品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6.3 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实践第七章:文学作品的主题探讨7.1 介绍文学作品主题探讨的方法和技巧7.2 分析刘心武作品中的主题元素7.3 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讨和表达第八章:文学作品的文学评论写作8.1 介绍文学评论的基本结构和要素8.2 分析刘心武作品的文学评论实例第九章:文学作品的创意表达9.1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创意表达兴趣9.2 分析刘心武作品中的创意元素9.3 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活动第十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0.1 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成效和不足10.2 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调整10.3 展望后续教学计划和改进方向第十一章:文学作品与历史文化11.1 探讨刘心武作品中的历史文化背景11.2 分析作品如何反映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11.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历史文化元素的理解第十二章:文学作品与个人成长12.1 讨论刘心武作品对个人成长的启示12.2 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塑造和个人经历第十三章:文学作品与道德教育13.1 探讨刘心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13.2 分析作品如何引导读者进行道德思考13.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辩论,深化对道德问题的理解第十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4.1 设计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14.2 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促进学习的互动性14.3 教师提供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和表达技巧第十五章:教案开发的持续改进15.1 收集学生和同行的反馈意见15.2 分析教案实施中的问题和挑战15.3 规划教案更新的方向和未来的教学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的重点在于对刘心武作品的深入解读和理解,包括作品的文本细读、主题探讨、文学评论写作、创意表达等。
刘心武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
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
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
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1942年6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50年后定居北京。
中学时期爱好文学。
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
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
主编杂志,被批煽动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翅膀。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等职。
是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
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
1987年2月,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上,由于当时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而遭到批判,同时这期刊物也被收回销毁。
刘心武因此遭到停职调查。
后由于他对此作出了诚恳的自我批评,中国作协书记处决定他回编辑部主持工作。
1987年9月23日应美国纽约华侨时报,赴美国访问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13所大学讲学,为期六周。
通过演讲、座谈、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陆续出版多部专著,后修订增补为《红楼望月》,出版专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
第十讲 刘心武等

1、生平: 生平:
• (1942-),祖籍四川。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 1942-),祖籍四川。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 -),祖籍四川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在中学任教多 中学时期即开始创作,但影响不大。1977年 年。中学时期即开始创作,但影响不大。1977年 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 开始享誉文坛。 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后,开始享誉文坛。其 作品社会影响很大。1980年入中国作协当专业作 作品社会影响很大。1980年入中国作协当专业作 曾任出版社编辑、 人民文学》主编( 家。曾任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1986 1990)。 -1990)。 • 除小说创作外,还从事随笔和建筑评论的写作, 除小说创作外,还从事随笔和建筑评论的写作, 近年专注于《红楼梦》研究。 近年专注于《红楼梦》研究。
• 《小贩世家》 小贩世家》 • 反映的是馄饨摊贩朱源达大半辈子的遭际。朱源 反映的是馄饨摊贩朱源达大半辈子的遭际。 达以辛勤的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在30年中, 达以辛勤的劳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30年中, 年中 作为个体摊贩,他备受磨难和痛苦。 作为个体摊贩,他备受磨难和痛苦。朱源达最後 的归宿是到工厂里扫铁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 的归宿是到工厂里扫铁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 省力气的永远也不会满的铁饭碗, 省力气的永远也不会满的铁饭碗,小贩世家从此 成了工人世家。 成了工人世家。 • 作品不仅揭示了「左」的顽症对一个普通小贩的 作品不仅揭示了「 摧残, 摧残,还独特地褐示出悲剧的根源在於每个人心 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 中过分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从而形象地启迪 人们:改革不仅是表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动, 人们:改革不仅是表层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动,而 且是深层民族精神的蜕变。 且是深层民族精神的蜕变。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是一本由著名作家刘心武所著的散文集。
在这本书中,刘心武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人性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宝贵,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在《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中,刘心武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奇妙。
他在书中描述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不可思议。
通过阅读这些散文,我深深地被感染和震撼,对生命和自然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除了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刘心武在书中还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性的理解。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以及对这些困难和挫折的思考和领悟。
他用坦诚的文字和深刻的感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坚韧和顽强,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通过阅读《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宝贵,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生命是宝贵的,生活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同时,我也明白了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总的来说,《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是一本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的散文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宝贵,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念。
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感恩生活,也让我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我相信,只要我们热爱生命,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红岩读后感样本(五篇)

红岩读后感样本假期里,我读了罗广斌、杨益言的作品《红岩》。
这本书讲述了:1948年到1949年重庆地下党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江姐、许云峰、成岗等,在敌人的毒刑拷打、威逼利诱下大义凛然,在即将解放重庆的时候,他们却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解决,慷慨就义,使地下党的同志能够逃离魔窟。
在众多人物中,我最佩服江姐,她被调到川北华蓥山,发现自己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十分痛苦,最后,她把自己的悲伤,化作战斗的力量,同司令员一起和敌人作战。
后来,她因叛徒出卖而被捕,在狱中,她受尽毒刑拷打、威逼利诱,没有屈服。
凶残的敌人,将竹签钉进江姐的手指,面对敌人的残酷,她说出了在黑暗中光芒四射的一句话: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读到这里,我的眼泪从脸颊上流了下来。
江姐为地下党付出的太多了,但她那钢铁的意志另我十分倾佩。
她就算被敌人毒刑拷打,也不会说出地下党的秘密…… ……这样的精神谁能视而不见?谁又不会为之感动?《红岩》使我受益匪浅。
红岩读后感样本(二)红岩是一本以中国革命为背景的小说,是作者刘心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而成的。
小说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班长谢晋的求学生涯,第二部分描写了他参加抗日战争的经历,第三部分则以他参加解放战争的情节作为结尾。
这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英雄主义的作品,它勾勒出了一群年轻人在中国革命时期的精神面貌和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让人深感敬佩和感动。
整部小说以革命故事为主线,通过主人公谢晋的奋斗与成长,展现了中国革命的艰难与曲折。
谢晋作为一个学生,从最初的百般无奈,到逐渐觉醒和投身革命,他的成长历程令人震撼和感动。
小说通过他的亲身经历,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时期的青年学生是如何从思想上觉醒,并最终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
小说对于情感的描写也很细致入微,展现出了主人公在战争年代中所经历的各种复杂情感。
他的爱情经历,既有对女友的深深思念,又有对战友的无私关怀,以及对于民族解放斗争的无尽热爱。
刘心武小说创作研究

刘心武小说创作研究刘心武是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之一,其小说作品以真实、细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著称。
本文旨在对刘心武小说创作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其创作特点并总结对于写作的启示。
一、刘心武小说创作背景与经历1. 个人经历和生平简介2. 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影响因素3. 创作生涯的重要事件与作品代表二、刘心武小说创作风格1. 描述真实、细腻的生活场景2. 塑造魅力十足的故事人物3. 聚焦人物情感体验,探究人性内心世界三、刘心武小说创作手法1. 多角度叙事与叙述视角的选择2. 真实写实与意象意境的调和运用3. 语言表达的细节塑造和节奏控制四、刘心武小说创作理念1. 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和重塑2. 真正的写作初衷是什么3. 生活体验和作品创作之间的关系五、刘心武小说创作的文化背景1. 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背景和现状2. 文化传统的沉淀与当代文学的呈现3. 目前国际文学市场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关注六、刘心武小说中的人物形象1. 主角形象的刻画2. 次要角色的塑造3. 对于人物形象的展现和表达手法七、刘心武小说中的情感描写1. 心理描写的角度与运用2. 情感体验的深度展开3. 对爱情、亲情、友情等情感主题的展现和解读八、刘心武小说中的生活体验1. 生活场景的再现和描写2. 生活中的细节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3. 对当代社会与文化现象的思辨九、刘心武小说对于写作的启示1. 真实的情感与个体经历是最好的写作源泉2. 内心深层的探查与表达是突破的关键3. 反思、思辨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作者必备素养结语:刘心武小说的创作风格独具特色,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肯定。
本文对于其创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用以启迪当代作家们在写作探索中寻找方向和灵感。
1. 创作背景与经历:通过介绍刘心武的个人经历和生平以及创作生涯的重要事件与代表作品,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到作者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和对于文学世界的认知,对于分析其作品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2. 创作风格:刘心武小说的写作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因此本题的分析内容更加突出了小说的文学艺术性。
刘心武《钟鼓楼》中矛盾的今昔比照研究

摘要:刘心武创作的《钟鼓楼》将改革开放初期北京人们的生活百态运用辐射线的方式呈现出来,借用小说中的人物阐述了其对社会矛盾的担忧。
《钟鼓楼》中有五种矛盾,如城乡矛盾、婚姻与爱情的矛盾、工作态度矛盾、择偶观念矛盾与北京建筑物发展的矛盾,透过此类矛盾可准确发现当时的时代变化,只有通过理性思维与科学探索才能在各项矛盾中找到平衡。
关键词:刘心武《钟鼓楼》;矛盾;择偶理念;工作态度《钟鼓楼》为作家刘心武的代表作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曾得到过茅盾文学奖,在该小说中其详细阐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在遭受多年历史变迁后,北京城的样貌已发生了较大改变,其将该阶段人们的物质状态与精神状态清晰地呈现出来,展现了北京城中各类人群因思想差异而生成的生死歌哭、喜怒哀乐。
一、《钟鼓楼》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钟鼓楼》描绘了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几段故事,通过12个小时的时间,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丰富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和社会变革,个人的悲欢离合相互交织构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揭示了在人生舞台上的不同人生,体现出空间感。
在描述每个人物时,作者利用其对北京城的了解,为读者带去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
与其他用品不同的是,《钟鼓楼》通过每个人物对该件事情的反应来显示每个普通人的性格特征。
刘心武创作《钟鼓楼》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部分年轻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其与传统守旧派的思想出现了碰撞,作者借此类人的想法将对未来发展的憧憬与担忧共同绘制在同一部作品中,在那个年代给人们带去较大震撼。
二、《钟鼓楼》的艺术鉴赏(一)作品主题《钟鼓楼》中的每位人物皆带有双重印记,既有着传统的过去,又因思想上的变化而改变其当下行为。
小说中每个故事都有着相似背景,即“文革”,虽然《钟鼓楼》中的每个人物都处在历史的动荡期,但因性格、刘心武《钟鼓楼》中矛盾的今昔比照研究◎ 张品丽/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思想差异的区别该事件给其灵魂带去了不同的印记。
一顾茅庐二顾茅庐的大体情节

一顾茅庐二顾茅庐的大体情节《一顾茅庐二顾茅庐》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作者是当代作家刘心武。
小说以茅庐为主要背景,通过描绘主人公一顾的成长经历和他在茅庐中的种种遭遇,展现了改革开放背景下普通人面对现实问题的困境与挣扎。
小说以一顾作为主人公,他毕业后回到家乡茅庐,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民。
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面对重重困境却显得力不从心。
茅庐是一个偏远的乡村,远离城市的繁华与机会,而且缺乏现代化的设施和资源,给一顾的机会发挥所长带来了困难。
一顾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年轻人,他尽量从茅庐的土地中寻找价值和机遇。
他开始积极学习农业知识,与乡亲们合作在田地里尝试新的种植方式。
他毅然买下一块贫瘠的土地,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改良,最终创造出一片绿洲,不仅提高了产量,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
然而,在一顾的努力中也充满了种种障碍和困境。
一方面,茅庐受制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难以融入城市经济。
另一方面,尽管一顾通过技术改良提高了产量,但由于市场的问题,他很难得到合理的收益。
小说通过一顾与乡亲们的努力与挣扎,从另一个角度描绘了乡村发展的瓶颈和问题。
小说中,一顾的父亲曾是茅庐村村长,虽然因为不被人信任而下台,但他的政绩影响了一顾的成长。
在一顾面临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刻,父亲鼓励他抱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正义感,帮助他面对各种诱惑和困境。
父亲的谆谆教导使一顾更加坚定了走自己道路的决心。
在小说的结尾,一顾虽然面临诸多困境和挣扎,但他并未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
他带领乡亲们一起寻找改变、进取的方式,最终茅庐村渐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
作者通过一顾的故事,传达出改革开放下,普通人对生活的奋斗和追求,呼吁社会关注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问题。
《一顾茅庐二顾茅庐》这部小说通过对一顾在茅庐的成长经历的细致描绘,以茅庐为背景,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奋斗与努力,以及乡村发展的难题和局限。
小说通过对一顾的塑造,呼吁社会关注乡村振兴的问题,同时也传达了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刘心武《班主任》展现教育问题.介绍

题目:展现教育问题—刘心武《班主任》姓名张群从教科目初中语文二零一五年十一月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1)正文 (1)感触最深——废书库:思想的牢笼 (1)一、宋宝琦式的学生 (2)二、谢慧敏式的学生干部 (2)三、张俊石式的班主任 (3)四、尹达磊式的老师 (3)参考文献 (4)展现教育问题—刘心武《班主任》摘要:刘心武的《班主任》从一个老班主任的视角出发,描写了“四人帮”风波过后,众人面对一个有待改造的顽劣男孩宋宝琦转学的不同态度。
用生动的语言刻画了光明中学里略带英雄色彩的张俊石老师,深受教条主义毒害的谢惠敏和宋宝琦,以及幸免于难的石红,同时囊括了众老师和男女同学的不同反应。
借此反映了面对文化大革命给祖国和少年乃至成人留下的阴影,作者所做的深刻反思和复杂的情感。
关键词:刘心武;班主任; 文革; 教育问题《班主任》在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它被视为新时期文学开端的标志, 不仅是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也被称为“三只报春的燕子”之一[ 1] 。
班主任取材的是“文革”时期的重灾区教育战线, 其主题在于反“四人帮”反“文革”, 但据笔者所见, 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对《班主任》的思想主题、文学地位以及艺术特点的分析评判, 比如朱寨的《对生活的思考—谈刘心武的<班主任>等四篇小说》,谢俊的《可疑的起点—<班主任>的考古学探究》、谢新华的<班主任>不是“伤痕文学”》、赵少茹的《有关班主任的重新思考》、等等, 而着力从教育角度研究探讨《班主任》还空白。
笔者认为, 完全可以从教育小说的角度来解读《班主任》, 因为一方面, 刘心武十余年的中学教师经历, 对于他创作《班主任》无疑产生了影响, 《班主任》中的宋宝琦和谢惠敏的原型完全来源于作者的教育工作经验[ 2] ; 另一方面, 《班主任》也完全可以作为教育小说来读, 看作一个老师教育学生好好读书的故事, 或者看成一篇在教育战线中揭批“四人帮”的文章—它提出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关于回忆的散文名人

关于回忆的散文名人回忆总是如潮水般涌来,或温暖如阳光,或凄苦如寒风。
它们是时间的痕迹,是生命的点滴,是我们人类独有的宝藏。
而对于名人来说,他们的回忆往往是我们所无法企及的。
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些以回忆为主题的名人,感受他们的故事和情感。
1. 追忆往昔:屠格涅夫的回忆录回忆是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回到过去,感受那些曾经的美好或痛苦。
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以其饱含真情实感的回忆录,将读者带入了19世纪的俄罗斯社会。
通过他的文字,我们仿佛亲历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屠格涅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描绘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世界,让读者在回忆中找到了共鸣和思考。
2. 漫游岁月:玛雅·安吉罗的回忆录玛雅·安吉罗是美国作家、演说家和民权运动活动家,她的回忆录《我知道为什么被囚禁的鸟唱歌》以及《她的幽灵走了》讲述了她的成长故事和奋斗经历。
这些回忆录不仅展示了她个人的坎坷历程,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玛雅·安吉罗的回忆录带给了读者一种深刻的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努力争取自身的权益。
3. 时光隧道:刘心武的回忆录刘心武是中国著名作家,他的回忆录《故梦》记录了他在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的生活经历。
这本回忆录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情的文字,展示了那个特殊时期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忍辱负重。
刘心武的回忆录不仅是个人的故事,更是整个时代的见证,让我们回顾历史,思考现实,珍惜和平。
4. 逆流而上: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回忆录尼尔·阿姆斯特朗是美国航天员,他的回忆录《月球漫步》记录了他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经历。
这本回忆录以其真实而详尽的描述,让读者仿佛亲临太空,感受到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决心。
尼尔·阿姆斯特朗的回忆录不仅是他个人的壮举,更是人类探索的里程碑,让我们相信梦想的力量,勇往直前。
回忆如同一张时光的照片,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和变化。
无论是屠格涅夫、玛雅·安吉罗、刘心武还是尼尔·阿姆斯特朗,他们的回忆录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519长镜头

5·19长镜头刘心武20年黑色记忆铭心刻骨20年前的今天,那一场中国队对中国香港队的足球赛,将许多人的目光凝固在1985年的5月19日。
本报记者找到的下面这些人,他们亲历了这场比赛,当时他们在工人体育场的各个角落,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用他们自己的眼睛记录下了20年前那段嘈杂的黑色镜头。
当年他把守着中国足球的最后一道防线今天已经和足球绝缘球员:比赛结束走不出赛场被球迷堵了好几天路建人,今年54岁,20年前的今天,他是中国国家队门将,现在经营着北京英联亿人体育文化公司。
比起沈祥福、林乐丰来,路建人应该是5·19球场上的11位中国队球员中最不起眼的了,用他的话讲:“我已经和足球不大沾得上边了”。
他甚至不知道李玮峰等队员和迟尚斌之间的纠葛,不过他却是在5·19中对两个失球最刻骨铭心的人,因为他是门将,是中国队的最后一道关。
20年后,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
在中国足协旁边的伟图大厦主楼4楼他的办公室里,路建人说:“第一个球是个任意球,在左边,当时以为他会往中间踢,我就站在了后点,没想到对手踩了一脚后反倒把球拨到边上,就打了。
球是真刁,我跨了一步就扑了出去,其实我的手感觉碰到球了,但是最后还是蹭着门梁进去了。
一年后我们去香港访问,张志德见到我后笑着说:‘那球绝对是蒙的,你就是再让我打1万脚我也进不去啊。
’”“要说赛前没想到失球那不对,当时香港队和我们之间的水平差不多。
他们的国际比赛经验比我们多,在那之前,我们打的正规比赛只有在新加坡的亚洲杯。
丢球后我们就开始着急了,想早点扳回来。
李辉进球后大家就都跟着喊向前冲……第二个失球在下半场,林乐丰和贾秀全一起防一个球,结果两个人撞到了一起,让对手把球给进了。
”比赛后他们艰难地离开了球场。
路建人描述说:“当时确实出不去了,我们都只能在球场内等,一直等了一个多小时,我们才另外弄了一辆车,从主席台那里出去了。
回到宿舍已经夜里一点了,体委给我们准备了饭,但是没人想去吃。
刘心武绕不开的班主任

1972 年 2 月 21 日至 28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来 中国访问。28 日在上海发表的《中美双方联合公报》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和日后不 断扩大交往开辟了新的前景,它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对抗了 20 多年之后,开始走向 关系正常化。
岁。虽然属于天然应该受到冲击的教 青”。
师群体中的一员,但他刚开始并没有
当天中午的时候,一帮“造反派”
受到很大的冲击。因为以他当时的资 的小将来到刘心武的宿舍。带头的孩
历,无 论 当“走资派”,还 是 当“ 反 动 子脸上带着一种明白无误的不怀好意
权威”似乎都还不够格。
的好奇感:“ 啊 ,今天下午要斗你,你
文坛复苏的脉动。
子里面一律不准夹寄信函。邮递员的 七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热潮。而刘
当年 10月,“ 四 人 帮 ”倒 台 ,10年 “公事公办”,让刘心武很是心虚,一气 心武因为《班主任》一文而被海内外媒
“文革”就 此 结 束 。看 惯 了“文革”期 之下,他就把稿子要了回来,不寄了! 体称为“伤痕文学之父”。
1976 年,因工作调动,刘心武从
但刘心武又觉得,这篇小说确实写 说评选,刘心武的《班主任》以绝对优
北京市第十三中学转到北京人民出版 出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在这 欲望的支配下,他决定将这篇小说寄给当
《班主任》发表以后,随着国内政
里,他显然有了比在中学教书时更大、 时最著名的文学杂志——《人民文学》。 治形势的放松,又陆续有一大批反映
刘心武《树与林同在》读书笔记

刘心武《树与林同在》读书笔记《树与林同在》是刘心武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以树与林为线索,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等多重主题。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和人生的意义。
一、故事情节《树与林同在》的故事情节以树与林为线索,展现了主人公刘心武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经历。
从小时候对树的喜爱到成年后对林业的研究,刘心武的人生与树紧密相连。
他在书中回忆了自己的家庭、学校、朋友和爱情,以及他对林业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他也反思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保护,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在《树与林同在》中,刘心武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除了主人公自己,还有他的父母、祖父母、朋友们以及林业工作者等。
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其中,刘心武的祖父母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观念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也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
他的父母虽然性格迥异,但都对他的成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的朋友们陪伴他度过了青春岁月,共同经历了成长的欢笑和泪水。
而林业工作者们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也让他深受启发。
三、语言风格《树与林同在》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流畅优美。
刘心武运用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生的起伏与思考。
他的语言既有诗意的美感,又有哲理的深度。
四、主题思想《树与林同在》的主题思想丰富而深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刘心武在书中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让人类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这种思想贯穿了整部小说,展示了作者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
2. 家庭观念和社会现实:刘心武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家庭观念和社会现实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他认为家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社会现实则是家庭和个人命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

刘心武续写红楼梦简介:《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然而,因为作者曹雪芹逝世时未完成全书,仅留下了120回,无尽的遗憾让读者心痛不已。
而现在,我将以作者刘心武的角度,续写这部伟大的作品,给予读者一个全新的红楼梦。
第1回姻缘初续人物介绍•贾驹:贾府的少爷,性格豪爽,武艺高强。
•贾珍:贾府的贾珍,贾府的当家人,心机深重。
•林黛玉:林家的女儿,聪明伶俐,擅长写作。
•贾蓉:贾府的公子,贾珍和尤三姐的儿子。
•尤三姐:贾珍的妾室,贾珍的儿子贾蓉的生母。
内容概述本回描述了贾蓉为了给他的生母寻找幸福而奋斗的故事。
贾蓉立志要找到一个好人家将自己的生母接出贾府,与她共享天伦之乐。
贾珍对贾蓉的行动并不认同,他觉得贾蓉把自己妾室想得太美,而自己宝贝大公子贾驹则心怀不轨,想要打破贾珍的计划。
另一方面,贾府的另一处妾室冷婉则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取了贾珍的青睐。
正文书上说,红楼梦中贾府的故事在第一百二十回就停顿了下来,但是我并不满足。
我觉得曹雪芹的创造非常精彩,但是故事并没有真正的结束。
因此,我决定从这里开始,为这个故事续写。
贾蓉是贾府的公子,父亲是贾珍,母亲是尤三姐。
尤三姐一经进入贾府,就生活在囚笼中,无法自拔。
贾珍对她毫无感情,更加不把她当作自己的妻子,而只是对她给予了一点点的关注。
尤三姐一直以来都将贾蓉当作自己的唯一寄托,她对贾府其他人的作法感到无比的愤怒。
尤三姐生了贾蓉之后,她的病就一直没有好过。
她患有很严重的忧郁症,经常跌入孤寂之中。
看着她的痛苦,贾蓉下定决心要改变他们母子二人的命运。
贾蓉发誓要找到一个好人家将自己的生母接出贾府,与她共享天伦之乐。
贾蓉知道这个任务并不容易,他需要克服无数困难。
首先,他需要得到他父亲贾珍的认可。
贾珍对贾蓉的行动并不认同,他觉得贾蓉把自己妾室想得太美,不值一提。
然而,贾蓉并不在意,他坚信母子情深,不愿因自己的无能给母亲带来更大的痛苦。
贾蓉决定从做小事开始,慢慢地打动贾珍。
文学常识

一、《胡同文化》本文用审视的眼光展示了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
本文选自《汪曾祺散文选集》,是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的序。
汪曾祺(1920-1998),中国当代作家。
二、《废墟的召唤》本文道出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要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每个人都要立志“改造凝固的历史”。
本文选自《宗璞小说散文选》作者,宗璞,原名冯宗璞,中国当代作家。
三、《过万重山漫想》本文以游三峡所见之景为依据,讴歌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和历史上无数“第一人”的首创精神,号召人们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创造新的辉煌。
本文选自《刘征十年集》卷二。
刘征,原名刘国正,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
四、《内蒙访古》本文从众多的见闻中精选三处古迹加以叙述,结合议论与抒情,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有利社会进步的观点。
本文选自《散文特写选》翦伯赞(1898-1968),维吾尔族,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
五、《把栏杆拍遍》本文再现了宋朝词人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
本文选自《散文》2000年第七期梁衡,中国当代作家。
“把栏杆拍遍”是辛弃疾词《水龙吟》中的一句。
六、《过秦论》本文是汉代史论典范,论述精辟、文辞优美、构思奇巧、气韵流畅。
本文选自贾谊《新书》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
有《贾长沙集》。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过秦,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
过,这里作动词用。
七、《鸿门宴》本文是《史记》中的名篇,语言平实晓畅、情节张弛有致、人物刻画鲜明生动。
本文节选自《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标题为编者所加。
节选部分主要叙述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斗争。
八、《寡人之于国也》本文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篇,反映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政治见解和理想抱负。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正义》),《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子及其弟子编成。
《孟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伦理、教育思想,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心武个人经历
1942年6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50年后定居北京。
中学时期爱好文学。
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
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
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
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该作被视为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
主编杂志,被批煽动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翅膀。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等职。
是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
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
1987年2月,莫言的中篇小说《欢乐》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一、二期合刊上,由于当时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而遭到批判,同时这期刊物也被收回销毁。
刘心武因此遭到停职调查。
后由于他对此作出了诚恳的自我批评,中国作协书记处决定他回编辑部主持工作。
1987年9月23日应美国纽约华侨时报,赴美国访问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13所大学讲学,为期六周。
通过演讲、座谈、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红楼梦》研究论文,陆续出版多部专著,后修订增补为《红楼望月》,出版专著《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
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材质之美》等。
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
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
长篇小说有《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后又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推出图文并茂的长篇《树与林同在》。
著有《明星和我》系列文章,“民工三部曲”之《护城河边的灰姑娘》《民工老何》《泼妇鸡丁》,“北海三部曲”之《仙人承露盘》《九龙壁》《五龙亭》,歌剧剧本《老舍之死》。
2005年受邀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节目,原定为36讲,但至23讲时遭致“红学家”干预而停播。
2007年起继续主讲《刘心武揭秘〈红楼梦〉》及《〈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至2010年共计播出61讲。
2006年4月12日,刘心武应纽约华美人文学会之邀抵达美国,4月16日于哥伦比亚大学做了两次“红楼揭秘”演讲。
2011年3月1日,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
2011年11月21日,“2011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刘心武以23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8位,引发广泛关注。
2012年6月7号,刘心武的《掐辫子》入选天津语文高考阅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