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情观察 (1)剖析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一、病情观察的原则
(一)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 1.具备“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 在临床护理 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 ,对待患者应一视同仁,时刻把患者的生命 安危放在首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 现一些细微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 有效、优质的服务。如血证患者,若患者自 诉自觉咽喉部有血腥味,则为咯血或呕血的 先兆,应立即采取止血措施,防止因大出血 而危及患者生命。
1.望诊--望舌色
淡白舌:虚证、寒证。 红舌:热证。 青紫舌:寒证、瘀血、热证。
1.望诊--望舌形
胖大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多属脾肾阳虚,水 湿内停。 瘦薄舌:舌体瘦小而薄,多属气血阴液不足。 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干燥皱缩,舌色较暗,多 属实证。 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色淡质嫩,多属虚证。 裂纹舌:舌面有明显裂沟,多因精血亏损,舌体失 养所致。 芒刺舌:舌面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刺,摸之棘 手,多因里热炽盛,邪热内结所致。
“传之于脾”,因肝藏血,脾主运化,肝血有赖于脾
的滋生,脾的运化又有赖于肝的疏泄,若肝气郁结 ,疏泄不畅,则脾失健运,可见腹胀、纳呆、恶心 、呕吐、腹泻等症状。 “气舍于肾”,因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互相滋 养,若肾精不足,不能滋养肝阴,而至水不涵木, 在病情观察时可见头痛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 等症状。 “至肺而死”,因肝主升发,肺主肃降,肝气的升发 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若肝失疏泄影响肺气的 肃降功能,可见患者胸满喘促,甚则不能平卧等危 重症候。
1.望诊
望诊:是指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
病情,如色、神、形、态、头颈、五官、躯 体、四肢、皮肤、络脉,以及排泄物、舌象 等,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以推断体内的变化 ,作为辨证施护的依据。
中医护理学病例分析(求助高人)
中医护理学病例分析(求助高人)
张某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态因素而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来诊。
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证)调护原则: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宜温服。
四、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五、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六、临证(症)施护:
1、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2、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中医病情观察
中医外科病情观察强调对局部症状的观察,如皮肤瘙痒、红肿、疼痛等,及时发现并处理 病情变化。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病情观察中要树立整体观念,综合分析病情, 从整体上调整治疗方案。
04
病情观察与现代医学诊断的结合
中西医结合的诊断方法
01 02
综合病征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式获取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现代 医学运用体格检查、影像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综合分析病情,做出 全面诊断。
重视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 语言、气息等信息,综合判断病情。
动态观察
对患者病情的观察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病情观察的未来发展前景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
中医病情观察可以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如影像学、生物化学等方 法,提高病情观察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病情观察的原则与要求
原则
中医病情观察应遵循及时、全面、准确、实用的原则,同时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 私和权益。
要求
中医病情观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和变化规律,掌握四诊合参的技巧和方法,同时要注重与其他医疗工作者的协作 和配合,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
02
病情观察的方法与技巧
问诊
问寒热
询问患者对寒冷和发热的感觉 ,判断邪正盛衰和病位。
问汗液
询问患者出汗情况,推断邪气性 质和病情进展。
问二便
询问患者大小便情况,判断肠胃功 能和病情变化。
切诊
切脉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气血盈亏、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按诊
触摸患者的肌肤、手足、胸腹等部位,了解寒热、肿胀、疼痛等情况。
中医护理基础-病情观察
19:6
(一)望诊
望小儿指纹: 1.望神 通过观察3岁小儿食指内 2.望色 侧络脉的形色(粗细和五种 3.望形体、望姿态 颜色)、浮沉、长短(有风、 4.望头颈五官 气、命三关),来判断疾病 性质、轻重及预后 。 5.望皮肤 白色 6.望小儿指纹 7.观察排泄物 8.望舌
(1)望形体:形体强壮者其五脏功能旺盛。病 ( 1)得神:目光炯炯有神,神志清楚,语言 (1)观察头面颈项:病人头形过大(脑积水) 通过观察通过观察排泄物 如大便、小便、呕吐物、 人虚胖,面色苍白,多为阳气不足;形瘦肌削、 清晰,反应灵敏,身体活动自如,表示正气充 或过小;颜面或四肢浮肿;颈部痰核或瘰疬;病 痰涎的形、色、质、量的变化,以了解各有关脏腑 面色苍黄,多为阴血不足; 畸形如鸡胸龟背, 沛,预后良好。 人头项强直;头项软弱,不能昂首等。 的病变和邪气的性质。 头长颈细,多见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脾胃失养。 望皮肤: 主要是观察皮肤色泽和皮疹等。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或惊风 ( 2 )失神:目光呆滞,语无伦次,反应迟钝, (2)观察头发:头发状态反映精血的盛衰。正 (1)观察大便 :大便色黄如糜且恶臭;大便泻下 病人动作异常,如见病人眼、面、手足趾 出现 皮肤色黄伴目黄、尿黄的属黄疸,色鲜明为阳黄, 寒邪凝滞,经脉瘀阻 动作迟缓,或撮空理线(出现幻觉),四肢冰 常人发黑浓密而润泽;发黄稀疏,干枯不荣;头 如水或夹有未消化食物;腹泻肠鸣、身重倦怠;大 震颤、抽搐,是热盛动风,或阴虚、血虚动风。 色暗晦为阴黄。皮肤发斑,斑色红为温热之邪入营 发大量可见脱落或花白干枯。 冷,大肉瘦削等,是病人脏腑功能衰败的表现, 便有血,色鲜红且先血后便的是近血(来自肠道、 若见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属 血,红润为顺,暗红或紫赤则为逆;皮肤斑疹,如 提示预后不良。介于得神与失神之间称为“少 (3)观察五官:包括观察目、耳、鼻、口唇。 肛门),色黑褐且先便后血的是远血(来自胃幽门 2.赤色:主热证(实、虚) 于痉证(破伤风)。 粟米高出皮肤者为疹,不出皮肤者为斑。麻疹色红 神”。 病人双目白晴发黄为黄疸,白晴红赤为热证;目 以上部位),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的是痢疾。 (2)望姿态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状态可 邪热亢盛,脉络贲张或阴虚阳亢,虚火上炎 润,依次出疹为顺,赤紫暗滞则为热毒内盛,淡而 ( 3 )假神: 危重久病之人,突然精神好转, 巢浮肿,两目斜视,两目上。耳内流脓,耳轮干 (2)观察小便 :小便清长,短少赤涩。艰涩疼痛; 推知病情。如病人喜动者多属阳;喜静者多属阴; 不红或突然蜇伏不见是正虚邪气内陷,是属逆象, 欲见亲人,目光转亮,言语不休,语音清亮, 枯焦黑;鼻翼煽动;鼻柱溃烂塌陷;口唇淡白; 尿如脂膏,尿中有沙石。 病人卧时喜面向里避光,伴精神差,多为阴寒、 应当提高警惕。皮肤白瘩是白色丘疹,晶莹透亮, 饮食突然大增等,意谓患者陷入阴阳即将离绝 口唇红赤;口唇暗紫;病人口开不闭;口眼歪斜; 3.黄色:主湿盛:湿热或寒湿 (3)观察呕吐物 :清稀味淡;呕吐物酸臭且夹杂 虚证;病人喜仰面露足,常揭去衣被,多属热证; 属湿郁热盛;皮肤干枯无弹性,是热盛伤津或肺阴 状态,多见于濒死前。 口噤不语。 未消化食物;咳吐鲜血或痰中带血,含有食物残渣。 内外寒湿,或中寒脾虚湿盛 病人躺卧缩成一团,喜加衣被,或喜热者,多属 亏损。 (4)观察齿、龈、咽喉:牙根疼痛,牙龈红肿, (4)观察痰涎 :痰色清淡,有泡沫,无泡而黏; 寒证。病人坐而仰首喘息为痰涎壅盛肺实证;病 观察皮肤形态还应观察有无疔、疖、疽、痈等。 4. 痰白滑;痰黄而稠;咳唾之物脓如米粥,或见脓血 :虚证、寒证、血虚 牙根松动而隐隐作痛,牙龈易出血。咽喉红肿疼 人坐而俯首,气短懒食,则属肺气虚或肾不纳气。 寒邪、失血或久病气虚血亏 痛或化脓,咽峡娇嫩鲜红;咽喉间若见白膜,刮 腥臭;多唾者;口苦涎黏。 病人坐而不得卧,属心阳不足,水气凌心之重证。 之不除,重刮则出血又生白膜的为白喉。 5.黑色:肾虚、寒、痛证、水饮或血 肾亏、寒凝、水泛、血瘀
中医病情诊断总结范文
一、引言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和丰富的治疗手段,为我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
本文将对中医病情诊断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中医诊断方法1. 望诊: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脉象等外在表现,以了解疾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
(1)神色:观察患者的面色、眼神、表情等,以判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证候。
(2)形态:观察患者的体态、姿势、动作等,以判断疾病部位、性质等。
(3)舌象:观察舌质、舌苔、舌下络脉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4)脉象:观察脉的速率、节律、力度、形态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2. 闻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呕吐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3.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以了解疾病的成因、发展过程和病情变化。
4. 切诊:通过触诊患者的身体,如皮肤、肌肉、关节等,以判断疾病性质、部位和程度。
三、中医辨证施治1. 八纲辨证: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将疾病分为八类,分别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阳两虚证、阴阳两实证。
2. 病因辨证:根据病因,如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
3.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
4. 经络辨证:根据经络的走向和功能,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型。
5. 六经辨证:根据六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
6. 卫气营血辨证:根据卫气营血的运行状态,将疾病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
7. 三焦辨证:根据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将疾病分为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
四、总结中医病情诊断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病情观察
二病情观察的方法和内容
• 1病情观察的方法 • (1)运用四诊方法,观察病情变化
• 望、闻、问、切是通过感觉器官去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四种方法,是中医诊 察病情的基本方法。
• (2)开展辨证分析,实施护理计划
• 将四诊所获得的病情资料,运用各种辩证方法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进一步判 断与确定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为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提供可 靠依据。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以及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
• (4)各种排泄物
• 通过观察排泄物如大小便、呕吐物、痰液、汗液等的形、色、量、质的变化,了解脏 腑的病变和邪气的性质。
• (5)药物效果与反应
• 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
• (6)情志变化
• 各种异常的情绪改变可直接损伤脏腑而致病或加重原有病情,反之,各种疾病也会引 起相应的情绪变化。如大怒会引起脑卒中的发生,脑卒中患者久卧床也会引起抑郁、 焦虑等情绪改变。
• (3)舌象与脉象
• 舌象
舌象是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望舌质和舌苔。舌象的变 化,能迅速客观地反映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病情 的进展,是判断疾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 脉象
脉象能反映 全身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 化的窗口,可以判断疾病的病位与推断疾病的预后,为诊断提供依据。
2病情观察的要求
•
•
(1)用中医理论指导病情观察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结构的各个部分 不是孤立的,依靠经络的沟通和联络,局部的病变可 以影响全身,而脏腑的虚实变化,也可以从五官及体 表症状反映出来,护理工作中要掌握证候传变规律, 以中医理论指导疾病的观察,在病情观察时遵循整体 观和审证求实的原则,理论联系实践,做到“知常而 达变”。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意义:病情观察对中医内科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护士可以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而且,观察病情还有助于与医生进行沟通,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计划。
二、病情观察内容:1.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的测量和观察。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
2.病情表现:观察患者的主诉、症状和体征,包括患者的味觉、食欲、排尿、排便等方面的改变。
尤其注意病情的恶化或者突然变化,如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3.患者行为和精神状态的观察:观察患者的行为活动、精神状况、睡眠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要关注其情绪的波动,是否出现自残倾向等。
4.皮肤的观察: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湿度、温度、弹性等情况,了解患者的体液情况和水肿程度。
5.疼痛的观察: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位置、性质以及对疼痛的感受等。
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或面部表情法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6.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观察:观察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三、病情观察的方法与技巧:1.定期观察: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制定观察的时间表,定期观察患者的状况。
及时记录观察结果,与之前的结果比较,发现问题时,及时向医生报告。
2.聆听患者的诉求: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鼓励患者自主表达症状和感受,注意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3.观察整体:观察患者所呈现的整体状况,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行走步态等。
通过观察整体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一般状况。
4.观察细节:观察患者的细节,如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呼吸是否平稳等。
通过观察细节可以发现患者的特殊状况。
5.联合多学科观察:在观察患者病情时,可以联合多学科进行观察。
中医内科护士可以与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进行合作,共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四、结语: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
中医一般护理(一)
中医一般护理(一)内容概要: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理用药护理病情观察定义:通过对患者疾病的历史和现状的了解,对病情做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中医护理学病情观察的特色: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结合西医视、触、叩、听准确了解病情变化。
1.病情观察的目的:(1)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2)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3)及时了解用药反应和治疗效果(4)及时发现危重症或并发症2.病情观察的原则(1).运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病情观察(2.)掌握证候传变规律,以了解脏腑的虚实变化,观察经络的反映。
3.病情观察的要求(1)要具备高尚的护理道德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2)观察内容全面重点明确护理人员应熟悉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要求,有重点、有目的地对疾病的症候进行观察。
(3)细致而准确地观察病情能用计量表示的要用具体数量;不能量化的症状和体征,描述客观、真实。
(4)排除干扰获取正确结果A.患者性格秉性不同,可能影响观察结果B.患者对病情的忍耐程度不同,形成表现上的差异C.由于患者的特殊思想情况造成病情叙述中的差异D.其他情况(5)全面综合分析判断(6)认真记录观察结果,必要时进行床头交接班,发现异常或危重情况时要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4.病情观察的内容(1)一般状况神志、精神、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睡眠、饮食、二便、活动等。
(2)围绕主要症状进行观察病情观察的重点(3)舌象和脉象舌象:a.判断正气盛衰.b.辨别病位深浅c.区别病邪性质d.推断病情进展脉象:a.了解病位深浅b.推断疾病的性质c.推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5.病情观察的方法A.听取患者主诉,详细了解病情发展B.深入病室观察,获取准确资料C.运用四诊的方法,观察病情变化D.运用辩证方法分析病情E.观察治疗和护理效果,及时修改护理计划生活起居护理《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内容
(脉象:通过脉象的诊察,也可作为判断疾病 的病位、病性和推断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
①了解病例位的深浅:如浮脉主表,沉脉主里。
②推断疾病的性质:如迟脉多主寒证,数脉多主 热证;洪脉多为邪实,脉细数多主正虚;芤脉见 于失血,脉微欲色为阳气衰微等。
③推断疾病的进展和转归: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 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虚损,亡血失精而反 见洪脉,则多属于阴竭阳脱之危象。外感热病,热 退脉见缓和,是病向愈之候,若脉急而数,烦躁者 ,则病进。战汗时,若汗出脉静身凉,为病情好转 ,若见脉象急疾,病人又烦躁不安,汗出热不退, 为正不胜邪之危候。但在脉象观察中,要注意病、 脉、证合参。在一般情况下,病、脉、证是相符的 ,但也可出现不相符的特殊情况。因此,在临床运 用时需通过四诊合参后再决定是“舍证从脉”还是 “舍脉从证。”
②辨别病位深浅:如舌苔薄白多为疾病初期,病邪较 浅,病位在表:苔厚则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红 绛为热入营血,病情危重。
③区别病邪性质:如黄苔多主热邪;白滑苔多主寒邪 ;腐腻苔多是食积痰浊,黄腻苔则是湿热。舌偏歪多 为风邪,舌有瘀斑或瘀点则为瘀血等。
④可推断病情的进展:舌苔与舌质,往往随正邪 的消长和病情的进展有动态的变化,尤其是外感 热病中更为显著。如舌苔由薄白转黄,进而变灰 黑,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转重,由寒化热; 舌苔由润转燥,多为热盛伤津。反之,舌苔由厚 转薄,由燥转润,往往是病邪渐退,津液复生, 病情好转之象。所以,护理人员在病情观察中, 一定要仔细而认真的观察和记录舌象的变化。
(三)舌象和脉象
(1)舌象:舌象是病情观察的重要内容。尤其在 外感热病的辩证施护中尤为重要。它能迅速客观地 反映正气盛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病情的 进展,是判断病情转归和预后的重要依据。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望、闻、问、切。
1. 望: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面色、眼神、舌苔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面色红润可能与火热内盛有关。
2. 闻: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尤其是口臭、汗臭等,来判断病情。
例如,口臭可能与内热有关,汗臭可能与湿热体质有关。
3. 问: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排便情况等,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例如,频盛小便可能与水湿有关,大便稀溏可能与脾胃虚弱有关。
4. 切:用手指或特定的工具对患者进行触诊,感受患者的脉搏、脉象,以诊断病情。
中医将脉象分为浮、沉、细、数等不同状态,并结合望、闻、问的信息,综合判断病情。
这些观察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础,通过综合观察不同方面的病情表现,中医医生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1. 引言中医内科护理是指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观察和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
2. 重要性病情观察是中医内科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舌苔、脉象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康复速度。
同时,病情观察还可以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病情恶化的风险。
3. 病情观察的内容病情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症状观察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病情观察的重要指标。
护士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身体的不适感、疼痛情况、体温变化等,记录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3.2 舌苔观察舌苔是中医诊断常用的观察指标之一。
护士应该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厚度、湿润程度等变化,记录并向医生汇报,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3.3 脉象观察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护士应该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度、规律性等变化,记录并向医生通报,以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
3.4 病情记录与汇报护士应该及时记录各项病情观察结果,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病情汇报。
病情记录要准确、详细,包括观察时间、患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等,并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4. 注意事项在进行病情观察时,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4.1 仔细观察护士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避免遗漏重要信息,确保病情观察的准确性。
4.2 及时反馈护士发现患者症状变化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医生反馈,避免延误病情。
4.3 按要求记录护士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和标准记录病情观察结果,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5. 总结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护士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
只有通过全面而准确的病情观察,才能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疗效,确保患者的康复。
中医病情观察
2023-11-16•病情观察概述•病情观察技巧•不同症状的观察与处理目录•典型病例分析•病情观察的误区与改进建议病情观察概述01CATALOGUE定义与目的中医病情观察是指通过运用望、闻、问、切等多种方式,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的中医病情观察的目的是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提高治疗效果。
包括望诊(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苔等)、闻诊(听病人的声音、嗅病人的气味等)、问诊(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和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肌肤等了解病情)。
方法中医病情观察强调全面、细致、动态地观察病情,遵循“四诊合参”的原则,即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相互印证,得出准确的诊断。
原则观察的方法与原则通过观察病情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的加重,从而调整治疗方案,保障病人安全。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通过对病人症状的观察,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从而合理安排治疗顺序,确保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判断疾病轻重缓急通过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可以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指导临床治疗和护理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全面的了解,可以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治疗效果病情观察的重要性病情观察技巧02CATALOGUE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如眼神、面色等,以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望神望色望舌观察患者面色变化,如面色苍白、萎黄等,以了解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
观察患者舌质、舌苔变化,如舌质淡红、舌苔厚腻等,以判断病邪性质和病情深浅。
030201注意患者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等变化,以了解脏腑功能和病邪性质。
嗅气味嗅患者口气、分泌物等气味,以判断病情和病邪性质。
询问患者是否感觉寒冷或发热,以及寒热的时间和程度,以了解病邪性质和病情轻重。
问寒热询问患者出汗情况,如自汗、盗汗等,以了解阴阳虚实和病邪性质。
中医病情观察
中医病情观察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
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病情观察目的:1、为疾病的诊断和施护提供依据疾病对机体的损害达到一定程度后,机体便会产生一定的反应,这些反应以一定形式表现于外,即是症状、体征和证候。
由于病性、病位和病因的不同,表现证候亦不一样。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这些表现及其发展过程的观察、综合分析,判断为何病何证及其病因、病位和病性,医生诊断和拖护提供依据。
2、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做到心中有数病情的轻重与病人的表现有一定关系,藉助于病情观察,可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向和转归。
(1) 原有症状减轻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为加重。
(2) 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又出现新的症状,常说明病情恶化。
如神昏病人出现高热、抽搐、呕血、便血等。
(3) 病情变化幅度大,如体温骤降、血压忽高忽低、呼吸时快时慢,常为正气虚衰、病情恶化之兆。
(4) 舌象及脉象变化显著,常表示病情轻重。
如正常淡红舌转为红色,表示有热,病邪由表入里,苦由红色转为红绛舌,说明邪入营血,病情危重。
脉象由浮数转洪数,表示病邪由卫分入气分。
反之为病情好转。
(5) 一般情况,特别是病人的精神状态、食欲,常是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
精神充沛,常是正气未衰,有抗邪能力;精神萎靡,正气已衰,病情重。
食欲是表示“胃气”的强弱、有无的重要指征。
食欲佳,说明“胃气”和顺,病情不重;食欲不佳,表示“胃气”已伤,病虽轻痊愈也较慢。
重病后渐知饥能食,多表示“胃气”来复,病将向愈。
3、了解治疗效果和用药反应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病情的好转常表示治疗护理有效,反之,为无效。
用药后常出现各种反应,有些是正常的,如服解表药后的周身汗出,表示为表解之象;服攻下剂后的腹泻,表示已达釜底抽薪之良效。
中医护理-病情观察
第一节 望诊 第二节 闻诊 第三节 问诊 第四节 切诊
学习目标
1. 掌握正常舌象及病理舌象的特征和临床意义。 2. 掌握寒热、汗、疼痛的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 3. 熟悉全身望诊、问睡眠、问饮食口味、问二便的基本内容及临床意义。 4.熟悉正常脉象和常见病理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5.了解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问耳目、问头身胸腹不适、问妇女、问小儿的基本内 容及临床意义。 6. 了解闻诊、按诊的基本内容与临床意义。
第一节 望 诊
二、局部望诊
望痰涎——热痰、湿痰、燥痰、咯血、肺痈 望呕吐物——寒呕、热呕、伤食、湿热、血瘀 望大便——清稀、黄褐、陶土、干结、便血 望小便——清长、短黄、带血、血淋、尿浊、石淋
第一节
四、舌诊 脏腑分属 望舌方法 望舌意义 望舌质 望舌苔
望诊
四、舌诊
第一节 望 诊
舌色
望舌质
舌形
舌态
预习案例
李某,男,25岁。 患者身体素盛。三天前因气温骤高,汗出当风,次日即见咳嗽,发热微恶风寒, 今日上症加剧而来门诊。症见咳嗽,咯痰黄稠,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涕,咽 喉红肿疼痛,口微渴,少汗,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思考: 1.上述临床表现分别是通过哪一诊法收集到的资料? 答:咯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舌尖红、苔薄黄等通过望诊而收集;咳嗽通过 闻诊而收集;微恶风寒、口微渴、鼻塞流涕等是通过问诊而收集;少汗、发热、 脉浮数等通过切诊而收集。 2.请运用四诊及其它有关知识,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性、病位、邪正关系 答:该患者三天前因汗出当风、腠理开泄而外感风热之邪。风热犯肺,卫气奋 起抗邪,肺卫失调,故见上述临床表现。其病因为风热外邪,病性为热,病位 在肺卫,此时邪盛而正未衰,邪正斗争剧烈,故呈现有余亢盛之侯。
中医病情观察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病情观察 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4种基本诊察的方 法,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内在联系 与转归的过程。
中医对病情的观察主要是运用四诊来进行的。 四诊是望、闻、问、切4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 法。
(即桡骨茎突)为关,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中医基础理论
(三)脉诊方法
1、定位布指 左手切患者右手,右手切患者左手 中指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布指疏密视患者高矮而定。 2、调息诊脉 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跳4~5次为正常。
中医基础理论
3、指力轻重 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曰“举” 中等指力按至肌肉为中取,名曰“寻” 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名曰“按” 寸口有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 故合称三部九候。
青 赤
黑 白 黄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四、望舌 (一)望舌质 望舌即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一般寒热轻重与感邪轻重、正邪强弱有关。感邪 轻则寒热俱轻;感邪重而正气盛则寒热俱重。
2、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是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多见于半表半里证 或疟疾。
邪盛则寒,正胜则热,为邪正交争,互为进退的病理 表现。
2020/3/8
3、但寒不热
❖ 概念:患者只感畏寒而不发热。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内容
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内容中医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病情观察是指对病人的病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系统了解,对病情作出综合判断的过程。
是辨证施护的前提和依据。
病史方面,包括病人患病前后的精神体质状况、环境及可能引起疾病的有关因素等情况;现状是指病人对当前病状的诉述。
护理人员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病人的精神、音容、举止、言谈等情况进行细致观察,为诊断、治疗和护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望诊望诊是运用自己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作为分析内脏病变的依据。
包括精神、气色、形态的望诊、舌的望诊及排出物的望诊。
(一)望精神包括精神意识活动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通过神志状况、面目表情、语言气息等观察病人精神状况,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动作是否协调等,以判断机体气血阴阳的盛衰和疾病的轻重。
1.病人神志不乱,两眼灵活,明亮有神,语言清楚,声音洪亮,为“有神”或“得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疾病轻浅,预后好,多属实证、热证、阳证。
2.病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表示正气已伤,病势较重,多属虚证、寒证、阴证。
见于重病及慢性病。
3.神志昏迷、谵语、手足躁动,虽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正气已伤,邪气过盛,病邪深入,预后不良。
(二)望气色观察病人皮肤的颜色光泽,它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颜色的变化可反映不同脏腑的病证和疾病的不同性质;光泽的变化即肤色的荣润或枯槁,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皆上注于面”,面部气血充盛,且皮肤薄嫩,色泽变化易于显露,故望气色主要指面部的色泽。
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可以帮助了解气血的盛衰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1.正常人面色微黄,红润而有光泽。
2.面色红:为热证。
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
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
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
3.面色白:为虚寒证或失血。
血脉空虚,则面色多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指力轻重 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名曰“举” 中等指力按至肌肉为中取,名曰“寻” 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名曰“按” 寸口有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 故合称三部九候。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4、脉诊时间 脉诊应该在安静时进行,最好在清晨。 每次脉诊时间,应不少于50次或1min, 必要时可适当延长3~5min。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二节 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
一、望神 神气的盛衰大体上可通过观察患者的精 神好坏,意识是否清楚,反应是否灵敏, 动作是否协调等方面反映出来。 《灵枢 本神》谓 “两精相搏谓之神” 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虚则神疲。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望神 · 得神
概念:即有神,是精充气足 神旺的表现。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而知之,谓之“巧”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中医病情观察 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4种基本诊察的方 法,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及内在联系 与转归的过程。 中医对病情的观察主要是运用四诊来进行的。 四诊是望、闻、问、切4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 法。
厚薄、 润燥、腐腻、剥落、、
舌质与舌苔的综合诊察
第一节 望舌体
正常舌象特征
舌质 舌神—荣润、灵活。 舌色—淡红。 舌形—大小适中,柔软。 舌态—活动自如。 舌苔 苔质—薄,均匀; 润,干湿适中。 苔色—白。
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
望舌体· 舌色· 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更为浅淡,称为淡白舌。 【主病】 主虚证、寒证。多因气血亏虚或阳气衰弱,血不上荣所致。 【分型】
得
神
少 神
失
神
假
神
目光 两目灵活 明亮有神 面色 面色荣润 含蓄不露 神情 神志清晰 表情自然 体态 肌肉不削 反应灵敏
两目晦滞 大虚:两目晦暗, 目光乏神 目无光彩大实:两 目浑浊 面色少华 大虚:面色无华, 暗淡不荣 晦暗暴露大实:面 色深浓,垢浊晦滞 精神不 大虚:精神萎靡, 振思维迟 意识模糊大实:神 钝 昏谵语,卒倒神昏 肌肉松 大虚:形体羸瘦, 软 动作 反应迟钝大实:循 迟缓 衣摸床,撮空理线 握拳牙闭
舌尖红为心火亢盛;舌边红为肝胆火旺。
望舌体· 舌色· 红舌
舌鲜红而起芒刺
中医护理基本内容
内科:杜绪华
第七章:一般护理
中医一般护理: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护 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
第一节中医病情观察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学习内容 病情观察定义 病情观察的目的 病情观察的原则 病情观察的方法与要求 病情观察的主要内容 病情观察的方法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第一节
中医病情观察方法与要求
虽目似有 光 但浮光 暴露 虽面似有 华但泛红 如妆 虽神识似 清但烦躁 不安 虽思欲活 动但不能 自转
二、望面色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在反映。 色即面部颜色,有“常色”和“病色”之 分。 注意色与泽两方面的变化。 泽,即面色光泽。 精气盛则荣润光泽,精气虚则晦暗无华。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一、望诊 运用视觉对患者的神、色、形、态、 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进行有 目的的观察以测知机体病变,了解病情的 一种诊疗方法。 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和舌色同脏腑的关系 极为密切。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望诊的顺序 一般由上而下,先望整体外观,后望局部苗窍, 最后综合出整体望诊印象。 重点在望面色和望舌,尤以望舌最具特色且内容 丰富而客观,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 独特诊法之一。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二)脉诊部位 常用的脉诊部位是寸口,寸口是 寸、关、尺3个部位的总称。 具体来说寸口分部是:掌后高骨 (即桡骨茎突)为关,关前为寸, 关后为尺。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三)脉诊方法
1、定位布指 左手切患者右手,右手切患者左手 中指定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布指疏密视患者高矮而定。 2、调息诊脉 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脉跳4~5次为正常。
色诊的内容
主色 常色 色
客色 善色
病色 恶色
诊
★常色:指人在正常生理状态 时面部的色泽。中国人多表现 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常色 可分为主色和客色。
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 面色,属个体素质,一生基本 不变。 客色:是因季节、气候不同 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
★病色: "病色",即指疾病过 程中出现的异常面色。 临床常见有青、赤、白、黄、 黑5种病色。 可分为善色和恶色。 善色:即面色光明润泽。 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 胃气尚能上荣于面,称为"气 至 "。
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 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 能上荣于面,称为"气不至"。
善色图例 恶色图例
五色主病
青
赤 黄
黑 白
【青 色】
主病: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面色苍白淡青,多属寒邪外侵,或阴寒 内盛;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前区闷痛,属心阳 不振、血行不畅证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色青,属惊风或惊风先 兆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注意事项: (1)光线要充足 (2)快速查看 (3)区别染苔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扪舌 摸舌 刮舌 揩舌
三、舌诊的注意事项
要注意光线、饮食、药品、口腔等的影响。
染苔
二、闻诊 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了解病情的一种 诊察方法。 1、听声音 是凭听觉了解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 嗳气、呃逆等声响的变化来分辨了解病情。 常声具有发音自然、声调和畅、声音圆润 的共同特点。 “听声音而知所苦”之说
望姿态
动 静 姿 态 衰 惫 姿 态 异 常 动 作
【望态要点】
凡动者、强者、仰者、伸者 ——多属阳证、热证、实证 凡静者、弱者、俯者、屈者 ——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四、望舌 (一)望舌质 望舌即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 望舌质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虚实。 望舌苔可以了解胃气的强弱、津液的盈亏。 舌质和舌苔的综合变化统称为“舌象”。 一般称为“淡红舌,薄白苔”。
面色晄白(白而虚浮),属阳虚或阳虚水泛证 面色突然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若 伴腹痛剧烈或战栗,多为阴寒内盛,寒凝结滞, 经脉拘急所致。
【白 色】
苍白图例
晄白图例
【黑 色】
主病:肾虚、寒证、水饮证、瘀血证
面色黧黑,属肾阳虚衰,阴 寒凝滞的虚寒证 面黑干焦,属肾阴亏虚,虚 火上炎。 眼眶发黑,属肾虚或有水饮,妇人多有 崩中漏下
望神 · 假神
概念:是重危患者突然出现精神 “好转”的假象。 临床上见症以 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竭,精神 突然好转为特征。 表现:本见精神衰颓,意识不清, 突然反见精神亢奋,意识清楚;或 本见面色晦暗不泽,突然面赤如妆; 或本见不欲饮食,突见食欲大强, 欲求进食。 意义:是阴阳离绝的表现 ,为 临终前危候,古人比作“黑
眼眶周围发黑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概念】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 诊察病情的方法。
【内容】
望形体
形 体 强 弱 形 体 胖 瘦 体 质 形 态
【形体强弱】
体强:发育良好,形体壮实, 骨骼粗大,肌肉丰满,皮肤润 泽,是体质壮实,抵抗力强的 表现,虽病也预后良好。 体弱:发育不良,形体瘦弱, 骨骼细小,皮肤干涩,是体质 虚弱,抵抗力不强的表现,易 病且预后不良。
【黄 色】
主病:脾虚、湿证
面黄色淡,枯槁不泽为萎黄, 属脾胃气虚证
面黄虚浮(黄胖),属脾虚湿蕴证
面目身俱黄(黄疸),属湿证
鲜明如橘色(阳黄),属湿热熏蒸 晦暗如烟熏(阴黄),属寒湿郁阻
【黄 色】
萎黄图例
黄胖图例
黄疸(阴黄)图例
【白 色】
主病: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面色淡白消瘦,属营血亏虚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望舌方法及注意事项 1、方法 患者面向光亮,张口将舌自然伸出 口外,舌尖向下,舌体展平不要卷曲,不要 过分用力,以免舌体颜色发生改变。 2、顺序 一般按舌尖、 舌中、舌根、舌边的 顺序,先看舌苔的有 无、颜色、厚薄、腐 腻、润燥情况。再看 舌质的色泽、斑点、 胖瘦、老嫩及动态变化。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理上,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外在的形体官窍密切连 结; 病理上,内脏的病变可以通过形体官窍等各个方面反 映出来。
所以通过四诊等手段,诊察疾病显现于外的各种的临 床表现,以司外揣内的思维方式求得疾病的病因、 性质及内在联系,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全面和可 靠的依据。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2、嗅气味 是凭嗅觉对患者的体气、口气以及汗、 痰、涕、便、尿等分泌物、排泄物的 气味来分析病情变化,从而辨别病情 的寒热虚实。 临床嗅气味时应注意周围环境产生的气 味及其外来异味的分辨。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三、问诊 是医生询问患者或陪诊者,了解疾病发生、 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的症状,和其他疾 病有关的情况等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那些只有自觉症状而缺乏客观体征的某些 病症,问诊显得更为重要。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四、切诊
切诊分脉诊、按诊两部分。 脉诊又称为切诊。 按诊是手直接在患者的体表某些部 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局部 冷热、润燥、软硬、压痛、肿块和其 他异常变化的诊察方法。
中 医 基 础 理 论
脉诊
(一)脉诊原理 在心气的作用下,营血在脉道中环流周身, 内至脏腑经络,外达四肢百骸,运行不息, 无处不到。 如果脏腑经络有病或气血盛衰变化,必然 会影响到心、血、脉的功能以及气血的运 行变化。 通过切脉就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判 断疾病的病位、性质,推测疾病的进退预 后,为辩证施护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