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系统设计规范
制动系统设计规范
本规范介绍了制动器的设计计算、各种制动阀类的功能和匹配、以及制动管路的布置。
本规范合用于天龙系列车型制动系统的设计。
本规范主要是在满足下列标准的规定(或者强制)范围之内对制动系统的零、部件进行设计和整车布置。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在设计制动系统时,应首先考虑满足零部件的系列化、通用化和零件设计的标准化。
先从《产品开辟项目设计定义书》上获取新车型在设计制动系统所必须的下列信息。
再设计制动器、匹配各种制动阀,以满足整车制动力和制动法规的要求。
确定了制动器的规格和各种制动阀之后,再完成制动器在前、后桥上的安装,各种制动阀在整车上的布置,以及制动管路的连接走向。
3.1 车辆类型:载货汽车、工程车、牵引车3.2 驱动形式:4×2、6×4、8×43.3 主要技术及性能参数:长×宽×高、轴距、空/满载整车重心高坐标、轮距、整备质量、额定载质量、总质量、前/后桥承载吨位、 (前/后)桥空载轴荷、 (前/后)桥满载轴荷、最高车速、最大爬坡度等。
3.4 制动系统的配置:双回路气/液压制动、弹簧制动、鼓/盘式制动器、防抱制动系统、手动/自动调整臂、无石棉磨擦衬片、感载阀调节后桥制动力、缓速器、排气制动。
本规范仅对鼓式制动器的各主要元件和设计计算加以阐述,盘式制动器的选型和计算将暂不列入本规范的讨论范围之内。
4.1 鼓式制动器主要元件:4.1.1 制动鼓:由于铸铁耐磨,易于加工,且单位体积的热容量大,所以,重型货车制动鼓的材料多用灰铸铁。
不少轻型货车和轿车的制动鼓为组合式,其圆柱部份用铸铁,腹板则用钢压制件。
制动鼓在工作载荷下将变形,使蹄、鼓间单位压力不均,带来少许踏板行程损失。
制动鼓变形后的不圆柱度过大,容易引起制动时的自锁或者踏板振动。
所以,在制动鼓上增加肋条,以提高刚度和散热性能。
中型以上货车,普通铸造的制动鼓壁厚为 13~18㎜。
制动系统设计规范
制动系统设计规范制动系统是车辆安全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规范的制定对于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制动系统设计规范的一些考虑因素。
1.制动力量:制动系统必须能够提供足够的制动力量,以便在各种条件下可靠地将车辆停下来。
制动力量应根据车辆的质量、设计速度、使用环境等因素进行评估,并确保能够适应各种道路状况和紧急制动情况。
2.制动系统的灵敏度:制动系统的设计应考虑车辆行驶时的灵敏度。
制动踏板应有适当的行程和力度,以确保驾驶员能够精确地控制制动力的大小,并根据需要适时调整。
3.制动系统的稳定性:制动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稳定性。
制动力的分配应均匀,以防止车辆在制动时出现不稳定或抱死现象。
此外,制动系统的热稳定性也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以确保长时间高强度制动时不会出现制动衰减或失效。
4.制动信号传递的可靠性:制动系统的信号传递应能够准确可靠地反映制动操作的实际情况,以保证驾驶员和其他车辆能够及时、准确地对制动操作做出反应。
传感器和传输装置的设计应具有高可靠性,能够承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如高温、湿度、振动等。
5.制动系统的耐用性:制动系统的设计应具备耐用性,以适应长时间、高频率的使用。
制动片和制动盘的材料选择应具有较高的磨擦耐久性和热稳定性,以延长制动系统的使用寿命,并减少维修和更换的频率。
6.制动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制动系统也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制动系统设计应考虑集成各种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单元,以提高制动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精确性,使得制动操作更加方便和安全。
7.制动系统的安全性:制动系统是车辆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其设计应确保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完全可靠和安全。
例如,制动系统应具备防止制动衰减或失效的措施,如制动助力器、制动液液位警告装置等。
总之,制动系统设计规范的制定是为了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性能。
以上所列的因素只是设计规范的一部分,实际的设计规范还需要涵盖更多方面,以满足不同车型和使用环境的需求,并不断适应科技的发展。
13制动系统设计规范
13制动系统设计规范制动系统是一款车辆非常重要的安全系统,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制动性能和行车安全。
对于制动系统的设计规范,下面将从设备选型、布置设计、控制系统设计、保养与维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设备选型1.制动器选型:根据车辆的类型、质量和运行速度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制动器,确保其能够承受对应的制动力,并具有稳定的制动性能。
2.主缸和助力器选型:根据车辆的质量和制动需求选择合适的主缸和助力器,确保能够提供足够的制动力,并具有快速响应和稳定性好的特点。
3.制动片/鼓选型:选择耐磨、散热性好、摩擦稳定的制动片/鼓,并根据车辆使用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布置设计1.制动管路设计:设计合理的制动管路,确保制动力能够传递到各个轮子,并且管路布置尽量简洁,减少制动力的损失。
2.制动助力器布置:助力器应设置在主缸和制动器之间,布置合理,保证管路短连接,提高制动效果。
三、控制系统设计1.制动系统电气设计:根据车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电气元件和线路布置,确保电气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制动踏板设计:踏板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力度适中,操作感受良好,能准确感知制动力大小和变化。
3.制动系统控制策略设计:根据车辆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理的制动控制策略,确保制动力分配均匀、稳定。
四、保养与维护1.定期检查制动系统的工作状况,包括制动片/鼓磨损情况、制动液油位和油质、制动踏板行程、制动管路漏气等。
2.定期更换制动片/鼓和制动液,确保制动系统的正常工作和稳定性。
3.检查和保养助力器,确保其功能正常,能够提供足够的助力。
以上是对13制动系统设计规范的详细阐述,设计和保养制动系统时必须要考虑到车辆的特点和使用情况,确保其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制动性能,保障行车安全。
同时,制动系统的设计和维护也需要参考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制动系统符合强制性标准,且能满足用户需求。
汽车安全技术规范
汽车安全技术规范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的使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然而,汽车事故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出于对公众安全的高度关注,各国纷纷制定了汽车安全技术规范以确保行车安全。
本文旨在介绍几个重要的汽车安全技术规范,以提高公众对汽车安全的认知。
1. 车身结构强度规范车身结构强度是汽车抵御碰撞力量的关键因素。
根据规范,汽车车身需要提供足够的刚性和稳定性,以在碰撞事件发生时尽量减少乘员受伤。
车身结构强度规范涉及车身材料的选择、设计的特殊要求,以及车辆的摩擦和碰撞测试等,确保车身在各种情况下都具备足够的强度。
2. 安全气囊系统规范安全气囊是现代汽车安全装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规范,安全气囊系统需要满足特定的设计要求,包括触发机制、气囊位置、气囊充气速度等。
此外,安全气囊系统还需要通过严格的碰撞测试和模拟实验来确保其在事故时能够提供有效的保护。
3. 制动系统性能规范制动系统是汽车安全性的关键组成部分。
制动系统性能规范包括刹车盘和刹车片的材料要求、制动液的配方和性能要求、制动器的设计和调整等。
制动系统性能规范的目标是确保汽车具有适当的制动力和制动稳定性,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停车,减少碰撞事故的发生。
4. 驾驶员辅助系统规范驾驶员辅助系统是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来帮助驾驶员提高行车安全的一系列技术装备。
根据规范,驾驶员辅助系统需要具备可靠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在高速公路上,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感知前方车辆的距离和速度来自动调节车速,提供安全的跟车行驶。
5. 安全带使用规范安全带是汽车安全系统中最基本的装备之一。
根据规范,安全带需要符合特定的设计和性能要求。
例如,安全带需要具备一定的扩展性和收缩性,以适应乘员在碰撞中的身体运动。
此外,规范还包括安全带的使用指南和警告标识,以提醒乘员正确使用安全带。
6. 轮胎性能规范轮胎是汽车与地面之间的关键接触部分。
根据规范,轮胎需要满足特定的设计和性能要求。
车辆制动方案设计规范
车辆制动方案设计规范引言制动系统是车辆安全行驶的关键部分之一,其性能对行车安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为了确保车辆制动系统的正常工作,规范车辆制动方案设计十分必要。
本文将介绍车辆制动方案设计规范的相关内容。
制动系统的分类一般来说,车辆制动系统可分为机械制动系统和液压制动系统两种。
机械制动系统机械制动系统是通过操纵车内手柄、脚踏板或其他机械控制部件,利用摩擦力将车轮的动能转化为热能而达到减速和停车的目的。
机械制动系统通常包括手刹、脚刹、半泊车制动、全泊车制动等。
液压制动系统液压制动系统是利用由制动主缸的主活塞加力使刹车分泵通过液压管路,推动刹车器官(如制动鼓、制动盘等)工作,将车轮的动能转化为热能以达到减速、停车的目的。
与机械制动系统相比,液压制动系统能够更加稳定、可靠地控制刹车效果。
制动系统的设计要求制动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制动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是指制动系统在行驶过程中对制动车轮的刹车效果的控制能力。
制动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直接影响到制动距离、刹车稳定性等车辆驾驶安全方面的因素,因此,制动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需要严格设计。
制动系统的静态响应性能制动系统的静态响应性能是指车辆在不同状态下的刹车制动效果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刹车踏板行程、制动力的大小等。
制动系统的静态响应性能直接影响到刹车灵敏度和稳定性,也需要在设计中得到充分考虑。
制动系统的故障安全性能制动系统的故障安全性能是指在制动系统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车辆能否仍然保持基本的行驶安全性能。
例如,在制动管路出现泄漏或制动器官出现故障的情况下,车辆仍然能够安全行驶。
因此,在制动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故障安全性能,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和预防措施。
制动系统的舒适性能制动系统的舒适性能是指车辆在制动时驾驶员和乘客的舒适感受,例如制动的平稳性、噪声和震动的减小等方面。
舒适性能的设计直接影响到驾驶员和乘客的使用体验,也对车辆整体的质量感受和品牌形象有着一定的影响。
制动系统的维护制动系统的正常维护对车辆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车辆制动方案设计标准
车辆制动方案设计标准背景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车辆安全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
在整个车辆系统中,制动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着车辆的安全性。
因此,车辆制动方案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以保证设计的质量和安全性。
设计标准安全性要求1.制动系统必须保证车辆在制动情况下不发生侧滑和翻车。
2.制动系统必须保证车辆在制动情况下的制动距离不超过制动测试规定的标准。
3.制动系统必须保证在高温,低温和各种不同路况情况下的制动效果不会有明显的变化。
4.制动系统必须进行防抱死(ABS)系统设计,以防止车轮抱死。
稳定性要求1.制动系统必须具有稳定的制动效果,以保证统一的停车制动性能。
2.制动系统必须与车辆其他系统相互适应,不会对车辆方向盘或悬挂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可靠性要求1.制动系统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制动效果。
2.制动系统必须能够超过整车寿命的使用寿命,且不需要进行常规的维护和更换。
3.制动系统必须考虑恶劣环境和各种不同道路条件下的使用,如湿地和山区等。
环保要求1.制动系统必须有良好的环保性能,不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制动系统必须与车辆的排放系统相互配合,减少尾气排放。
设计过程为了满足以上的制动方案设计标准,制动系统的设计需要经过以下的具体步骤:确定车型制动系统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车型。
制动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车辆型号和车辆使用情况等因素,以便为其设计一个最合适的制动方案。
材料选用制动系统设计的第二步是材料选用。
根据具体的车辆型号、使用情况等因素,选用合适的制动片、刹车油、制动盘等零部件。
综合考虑制动系统设计的最后一步是综合考虑。
在制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系统的组装、安装和调整。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整个车辆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以确保制动系统的正常工作。
总结车辆制动方案是车辆安全的重要保障措施。
车辆制动方案的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并经过严谨的设计流程。
制动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和环保性都是设计过程中要重点关注的因素。
公交制动布置方案
公交制动布置方案引言公交车是城市交通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制动系统是公交车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制动布置方案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公交车的制动性能以及乘客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种公交制动布置方案,旨在提高公交车的制动效果,并确保乘客的安全。
概述公交制动系统主要包括制动器、制动液、制动管路以及制动踏板等组成部分。
制动布置方案的核心是设计合理的制动管路,以便实现良好的制动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公交制动布置方案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
设计原则1. 制动平衡公交车是一种大型车辆,制动系统需要保证车辆在制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因此,在制动布置方案中,需要合理安排前、后轮制动器的布置位置,使得制动力能够均匀地分配到各个轮胎上,以确保车辆的稳定制动。
2. 刹车响应时间短公交车的刹车响应时间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乘坐舒适度和安全性。
在制动布置方案中,需将制动液管路优化,缩短刹车指令的传递时间,确保刹车能够及时响应,提高制动的灵敏度。
3. 刹车力度可调公交车行驶过程中,不同的路况和载荷都会对制动性能产生影响。
因此,在制动布置方案中,应该考虑安装可调节刹车力度的装置,以便根据实际需求和情况对刹车力度进行调整。
实施步骤1. 制动器位置选择在制动器位置选择时,应考虑到车辆的布局和空间限制。
一般来说,前轮制动器安装在车辆前部,后轮制动器安装在车辆后部,以保证制动力的平衡。
同时,还应考虑到制动器与其他部件(如悬挂系统)的衔接和配合,确保制动器的安装牢固可靠。
2. 制动管路布置制动管路的布置要求紧凑、合理,并且尽量减小刹车液的压力损失。
在设计制动管路时,应考虑到管路的长度、直径、连接方式等因素。
另外,为了提高制动效果,可以采用分段布置管路的方式,即将管路分成不同的段落,以减小制动液的压力损失和传递时间。
3. 制动踏板设计制动踏板的设计也是制动布置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制动踏板的设计应该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并且具有良好的力传递特性。
保证乘客可以轻松踩下制动踏板,并且制动力能够准确地传递到制动器上。
制动系统的设计规范
制动系统的设计规范目录一概述 (1)1.1 制动系统基本介绍 (1)1.2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图 (2)二法规要求 (2)2.1 GB12676-1999法规要求 (2)2.2 GB 7258-2012法规要求 (3)三制动动力学 (3)3.1 稳定状态下的加速和制动 (3)3.2 制动系统设计与匹配的总布置设计硬点或输入参数 (5)3.3、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5)3.3.1 基本理论 (5)四计算算例与分析改进方法 (7)4.1 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矩的确定 (7)4.1.1制动器的制动力矩计算 (7)4.1.2确定车型的制动器制动力矩 (11)4.2 比例阀的设计 (12)4.2.1 举例基本参数 (12)4.2.2 GMZ1的校核 (13)4.2.3 GZM2的校核 (14)4.2.4设计优化曲线 (14)4.3 总泵的校核 (16)4.3.1基本参数 (16)4.3.2基本理论 (17)4.3.3校核结果 (17)一概述制动系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
为了保证汽车有良好的制动效能,本规范指导汽车的制动性能及制动系结构的设计。
1.1 制动系统基本介绍微型电动货车的行车制动系统采用液压制动系统。
前、后制动器分别为盘式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前制动盘为空心通风盘,制动踏板为吊挂式踏板,带真空助力器,制动管路为双回路对角线(X型)布置,采用ABS以防止车辆在紧急制动情况下发生车轮抱死。
驻车制动系统为机械式手动后轮鼓式制动,采用远距离棘轮拉索操纵机构。
1.2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图图1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1. 真空助力器带制动主缸总成2.制动踏板3.车轮4.轮速传感器5. 制动管路6. 制动轮缸7.ABS控制器二法规要求2.1 GB12676-1999法规要求发动机脱开的0型试验性能要求。
发动机接合的O型试验性能要求2.2 GB 7258-2012法规要求GB 7258-2012法规要求:汽车、无轨电车和四轮农用运输车的行车制动,必须采用双管路或多管路,当部分管路失效时,剩余制动效能仍能保持原规定值的30%以上。
乘用车行车制动国标与欧标对比
乘用车行车制动国标与欧标对比
乘用车行车制动的国标与欧标有一些区别和差异。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一些主要对比:
制动系统标准:国标和欧标在制动系统的标准方面有所不同。
欧洲采用的制动系统标准主要是ECE-R13(ECE Regulation No. 13)标准,而中国采用的标准是GB12676-2014。
制动性能测试:国标和欧标在制动性能测试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欧洲标准主要采用的测试方法是制动距离测试和制动效率测试,以评估车辆在紧急制动情况下的性能。
中国标准则包括了制动距离测试、制动温度上升测试、制动平衡性测试等多项测试。
制动系统要求:欧洲标准对于制动系统的要求相对更为严格和详细。
例如,欧洲标准要求车辆配备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以提高制动的稳定性和控制性。
而中国标准也有类似的要求,但可能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差异。
适用范围:欧洲标准通常适用于欧洲国家,而中国标准适用于中国境内的汽车市场。
因此,根据不同的地区和市场要求,制动系统的设计和规范可能会有所差异。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国标和欧标规范细节可能会因为时间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此外,车辆制造商在设计和制造车辆时,通常需要遵守适用的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和标准,以确保车辆的安全性和合
规性。
因此,在具体情况下,建议参考相关的标准和法规文件,以获取准确和最新的信息。
中国制动系统法规
中国制动系统法规摘要:1.引言2.我国制动系统法规的发展历程3.制动系统法规的主要内容4.制动系统法规的实施和监管5.制动系统法规对汽车产业的影响6.结论正文:制动系统是汽车安全性能的关键部分,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制动系统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本文将对中国制动系统法规进行概述和分析。
自20 世纪80 年代起,我国开始制定和实施汽车制动系统法规。
这些法规主要包括《汽车制动系统技术条件》、《汽车制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等。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制动系统技术不断更新,我国制动系统法规也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
我国制动系统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动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和检验等方面。
在设计方面,法规对制动力分配、制动力矩、制动灵敏度等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制造方面,法规对制动器的材料、工艺和质量进行了规定;在试验方面,法规明确了制动性能试验的方法和标准;在检验方面,法规规定了制动系统的抽检和验收制度。
为确保制动系统法规的有效实施,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监管措施。
首先,在法规制定过程中,政府充分征求了汽车行业和相关部门的意见,确保法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政府加强对制动系统生产企业的监管,对不符合法规要求的企业进行处罚。
最后,政府还加大了制动系统产品的抽检力度,确保市场上流通的产品符合法规要求。
制动系统法规对我国汽车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法规的实施促进了汽车制动系统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能。
其次,法规的实施提高了制动系统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有利于整个汽车产业的优胜劣汰。
最后,法规的实施还有助于培育和规范汽车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产品。
总之,我国制动系统法规在保障汽车安全性能、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汽车制动系统布置指南
汽车制动系统布置指南
1. 制动系统总体布置
- 制动蹄总成应安装在车轮附近,以确保最佳制动效果。
- 制动液储液罐应布置在易于检查和加注的位置。
- 真空助力器和制动力传感器应靠近制动踏板,以缩短传动距离。
2. 制动管路布置
- 制动管路应尽可能采用直线布置,减少不必要的弯曲和扭转。
- 制动管路应远离高温部件,避免受热影响制动液性能。
- 制动管路应固定牢靠,防止振动和磨损。
3. 制动总泵和真空助力器布置
- 制动总泵应安装在发动机舱内,靠近真空助力器。
- 真空助力器应靠近制动踏板,减小连接管路长度。
- 真空管路应远离热源,防止真空度下降。
4. 驻车制动系统布置
- 驻车制动拉索或钢丝绳应布置在车身下方,避免与其他部件干涉。
- 驻车制动操作手柄应布置在驾驶员易于操作的位置。
5. 安全和维护考虑
- 制动系统的各个部件应便于检查和维护。
- 制动液储液罐应有足够的容量,并设有液位指示。
- 制动管路应采用耐腐蚀和耐高温的材料。
以上是汽车制动系统布置的一般指南,具体布置还需结合车型和空间限制进行优化设计。
制动系统的设计规范
制动系统的设计规范目录一概述 (1)1.1 制动系统基本介绍 (1)1.2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图 (2)二法规要求 (2)2.1 GB12676-1999法规要求 (2)2.2 GB 7258-2012法规要求 (3)三制动动力学 (3)3.1 稳定状态下的加速和制动 (3)3.2 制动系统设计与匹配的总布置设计硬点或输入参数 (5)3.3、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5)3.3.1 基本理论 (5)四计算算例与分析改进方法 (7)4.1 前、后轮制动器制动力矩的确定 (7)4.1.1制动器的制动力矩计算 (7)4.1.2确定车型的制动器制动力矩 (11)4.2 比例阀的设计 (12)4.2.1 举例基本参数 (12)4.2.2 GMZ1的校核 (13)4.2.3 GZM2的校核 (14)4.2.4设计优化曲线 (14)4.3 总泵的校核 (16)4.3.1基本参数 (16)4.3.2基本理论 (17)4.3.3校核结果 (17)一概述制动系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
为了保证汽车有良好的制动效能,本规范指导汽车的制动性能及制动系结构的设计。
1.1 制动系统基本介绍微型电动货车的行车制动系统采用液压制动系统。
前、后制动器分别为盘式制动器和鼓式制动器,前制动盘为空心通风盘,制动踏板为吊挂式踏板,带真空助力器,制动管路为双回路对角线(X型)布置,采用ABS以防止车辆在紧急制动情况下发生车轮抱死。
驻车制动系统为机械式手动后轮鼓式制动,采用远距离棘轮拉索操纵机构。
1.2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图图1 制动系统的结构简1. 真空助力器带制动主缸总成2.制动踏板3.车轮4.轮速传感器5. 制动管路6. 制动轮缸7.ABS控制器二法规要求2.1 GB12676-1999法规要求发动机脱开的0型试验性能要求。
发动机接合的O型试验性能要求2.2 GB 7258-2012法规要求GB 7258-2012法规要求:汽车、无轨电车和四轮农用运输车的行车制动,必须采用双管路或多管路,当部分管路失效时,剩余制动效能仍能保持原规定值的30%以上。
制动系统设计规范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国标要求1、GB 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2、GB 13594-2003《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3、GB 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二、整车基本参数及样车制动系统主要参数整车基本参数样车制动系统主要参数三、计算1.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1.1 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公式:gz h dt du mGb L F +=1 ………………………………(1) gz h dt du mGa L F -=2 (2)参数:1z F ——地面对前轮的法向反作用力,N ;2z F ——地面对后轮的法向反作用力,N ;G ——汽车重力,N ;b ——汽车质心至后轴中心线的水平距离,m ;a ——汽车质心至前轴中心线的距离,m 。
m ——汽车质量,kg ;gh ——汽车质心高度,m ;L ——轴距,m ;dt du——汽车减速度,m/s 2四、制动器的结构方案分析制动器有摩擦式、液力式和电磁式等几种。
电磁式制动器虽有作用滞后小、易于连接且接头可靠等优点,但因成本高而只在一部分重型汽车上用来做车轮制动器或缓速器。
液力式制动器只用作缓速器。
目前广泛使用的仍为摩擦式制动器。
摩擦式制动器按摩擦副结构形式不同,分为鼓式、盘式和带式三种。
带式只用作中央制动器。
一、鼓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分为领从蹄式、双领蹄式、双向双领蹄式、双从蹄式、单向增力式、双向增力式等几种,见图la ~f 。
不同形式鼓式制动器的主要区别有:①蹄片固定支点的数量和位置不同。
②张开装置的形式与数量不同。
③制动时两块蹄片之间有无相互作用。
因蹄片的固定支点和张开力位置不同,使不同形式鼓式制动器的领、从蹄数量有差别,并使制动效能不同。
制动器在单位输入压力或力的作用下所输出的力或力矩,称为制动器效能。
在评比不同形式制动器的效能时,常用一种称为制动器效能因数的无因次指标。
制动器效能因数的定义为,在制动鼓或制动盘的作用半径R 上所得到的摩擦力(RM μ)与输入力0F 之比,即RF M K 0μ=式中,K 为制动器效能因数;μM 为制动器输出的制动力矩。
电动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布置设计
电动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布置设计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布置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设计车辆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布置原则。
本规范适用于M1类混合动力(不包括弱混)或纯电动汽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发动机舱布置设计规范制动系统管路布置规范3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的组成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由BOU(制动操作单元)、ACM(液压助力控制模块)、ESP(电子稳定程序)、制动硬管、制动软管、制动液远程储液壶(可与BOU液壶集成)组成。
4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制动模块布置要求4.1 制动操作单元(BOU)布置准则制动操作单元(BOU)根据制动系统匹配分析以及制动踏板位置初步确定BOU布置位置。
根据初步布置位置,检查是否满足布置要求。
如满足要求,方案可行;如不满足要求需综合考虑BOU设计要求、制动踏板布置、制动操纵机构设计布置方案及车体结构进行布置优化以达到最优布置方案。
1)BOU主缸保持轴心水平布置,可允许小角度上倾(主缸进油口上倾)但不得下倾布置;2)BOU主缸不得高于制动液壶液面高度;4.2 电子稳定程序(ESP)布置准则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中ESP制动模块同常规车型ESP布置,其常见布置位置见下图,其中实线为推荐位置。
为改善前碰性能,制动模块的布置应避免与距离较近的硬物如变速器、空滤器、蓄电池等纵向重叠布置。
1)对于ESP模块,要求其顶面低于制动油壶底面,ESP与BOU的制动油管总长不得超过2m;2)ESP泵电机轴线为水平布置,在车辆的XY平面内沿X或Y轴向布置(不同厂家产品布置要求略有不同,具体布置分析时结合不同厂家产品要求进行)。
4.3 液压助力控制模块(ACM)布置准则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中ACM制动模块常见布置位置见下图,其中实线为推荐位置。
1)ACM泵电机保持轴心水平,储能罐保持轴心竖直布置;2)ACM在车辆的XY平面内可旋转到任意角度;3)ACM对支架强度要求高,布置时注意支架空间。
汽车制动法规标准
汽车制动法规标准汽车制动法规标准是为了确保汽车制动系统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范。
这些法规标准涵盖了制动系统的设计、材料、制造、安装和测试等多个方面,为汽车制动系统的制造商、技术人员和法律监管机构提供了相关的操作指导和参考依据。
一、制动系统设计标准1. 制动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包括汽车安全技术要求、制动系统安全技术规范等。
2. 制动系统设计应满足车辆的制动性能要求,包括制动力矩、制动距离、制动敏感度等指标。
3. 制动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到车辆的使用环境和行驶条件,如道路类型、气候条件等,以确保制动系统的正常工作。
二、制动系统材料标准1. 制动系统材料应符合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包括制动片、制动盘、制动鼓、制动液等。
2. 制动材料的材质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以保证制动系统的长时间稳定运行。
3. 制动材料的制造工艺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三、制动系统制造标准1. 制动系统的制造应按照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包括制动片、制动盘、制动鼓、制动器等。
2. 制动系统的制造过程应符合相关的质量管理标准,包括ISO9001等,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3. 制动系统的制造商应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产品检测、质量记录、追溯体系等。
四、制动系统安装标准1. 制动系统的安装应按照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确保安全可靠。
2. 制动系统的安装应符合车辆制造商的规范和要求,包括安装位置、安装方式等。
3. 制动系统的安装人员应具有相关的技术资质和经验,确保正确安装。
五、制动系统测试标准1. 制动系统应进行相关的性能测试,包括制动力矩测试、制动距离测试、制动敏感度测试等。
2. 制动系统的测试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制动系统的测试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测试技术和经验,确保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六、制动系统维护标准1. 制动系统的维护应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和汽车制造商的要求进行,包括定期检查、更换磨损零部件等。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为了保证中重型载货汽车在道路上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制定一系列设计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中重型载货汽车的总体布置设计规范,以确保车辆的可靠性和行车安全。
1.载荷分配规范:载货汽车的货物应均匀分配在车辆上,以避免重心偏高或偏向一侧。
货物的重量应按照设计要求和道路车辆的载荷限制合理分配,以保持车辆的稳定性。
2.车身结构规范:车身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车辆载荷和道路条件的冲击。
车辆的结构设计应满足相关的国家标准,包括车身长宽高的比例、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等。
3.车辆底盘布置规范:载货汽车的底盘布置应合理,以确保各个部件的协调工作。
底盘应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和强度,以承受道路冲击和车辆操控所带来的应力。
4.悬挂系统设计规范:悬挂系统应具有适当的刚度和阻尼,以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悬挂系统的布置应考虑到车辆的载重情况,以及道路不平等的情况。
5.制动系统设计规范:制动系统应满足国家标准,具有足够的制动能力和可靠性。
车辆的制动布置应合理,以确保车辆在急刹车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动力系统设计规范:动力系统应根据车辆的载重要求和行驶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发动机的布置应考虑到散热、气流阻力等因素,以确保发动机能够运行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
7.尾气排放规范:载货汽车的尾气排放应符合国家相关的环保标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尾气处理系统的设计应满足排放要求,并保证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8.安全设备规范:载货汽车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备,如安全带、ABS防抱死系统、车身稳定控制系统等,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
车辆的灯光、反光镜等配件也应满足国家标准。
以上是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的一些要点。
制定这些规范可以保证载货汽车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并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同时,这些规范也有助于提高载货汽车的能源利用率和环保性能,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制动系统设计的国标
制动系统设计的国标
制动系统设计的国家标准是为了指导制动装置的设计、制造、安装、维护等全过程,保障汽车制动性能的安全稳定性,确保行车安全。
制动系统设计需考虑以下方面:制动器类型、制动器系数、制动
器安装及布置、制动力与刹车距离的计算、制动系统的配套及制动油
路系统等。
首先,设计应根据车型和用途选择合适的制动器类型,如盘式制
动器、鼓式制动器等,并按照相关表格确定制动器系数。
其次是制动
器的安装及布置,需要考虑稳定性、防抱死、均衡性等因素,并确保
制动器系统能够正常工作。
制动力与刹车距离的计算也是制动系统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点。
根据车型、质量和制动性能要求,计算出所需的制动力和刹车距离,
并在实际设计中应尽可能符合这些要求。
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制动系统的配套及制动油路系统等。
配套
涉及制动控制系统、硬件、电气或电子元件的选择与整合;制动油路
系统包括制动主缸、油泵、油管及油路连接等部分,要求满足设计要
求及国家标准的规定,确保制动系统安全可靠。
总之,在制动系统设计中,应考虑多个方面,如制动器类型、系数、安装及布置、制动力与刹车距离计算、制动系统配套与油路系统等,保证制动系统的安全稳定性,确保行车安全。
动车组的设计标准和规范解读
动车组的设计标准和规范解读动车组是现代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标准和规范对于确保列车安全、提高运行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动车组设计标准和规范进行解读,讨论其在列车车身、车辆牵引、车内设施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导。
一、列车车身设计标准1. 车辆结构强度:动车组车辆在高速运行过程中需要承受较大的外部荷载和振动力,因此车身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性,以保证列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空气动力学设计:动车组的车头和车身外形必须经过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以减小空气阻力、降低风噪音和能耗。
同时,车身外形还需具备良好的防风能力,确保列车在强风环境下的稳定运行。
3. 碰撞安全设计:动车组需要满足碰撞安全性能指标,确保乘客在碰撞事故中的生命安全。
车体结构应采用可吸能设计,通过吸能结构的变形来缓冲碰撞能量,减轻乘客受到的冲击力。
二、车辆牵引和制动系统设计标准1. 牵引系统:动车组的牵引系统需满足高速运行的需求,提供足够的牵引力和加速度。
牵引系统还需兼顾能耗和环境因素,应采用高效的电力或传动系统,以达到更好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排放。
2. 制动系统:动车组的制动系统应具备快速、准确、可靠的制动性能,以确保列车在紧急情况下的紧急制动和停车。
常见的制动系统包括电阻制动、再生制动和空气制动等,不同制动系统的采用应根据列车类型和运行速度来决定。
三、车内设施设计标准1. 车厢布局和座椅设计:动车组的车内布局应充分考虑行车舒适性和乘客的座椅需求。
座椅设计应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提供足够的坐姿支撑和舒适度。
同时,车厢布局还应兼顾站立空间和通道的设置,以满足乘客的乘车需求。
2. 空调和通风系统:动车组的空调和通风系统需能够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提供适宜的温度和空气质量,确保乘客在列车内的舒适感。
系统设计还应考虑到噪音控制,以减少噪音对乘客的影响。
3. 信息显示系统:动车组的信息显示系统需要清晰、准确地提供列车运行信息和相关服务信息,方便乘客了解列车的运行状态和终点站等信息。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列车运行与安全要求
城际铁路设计规范条文说明列车运行与安全要求列车运行与安全要求是城际铁路设计规范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为确保城际铁路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设计规范中包含了一系列的条文说明,涵盖了列车运行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城际铁路设计规范中关于列车运行与安全要求的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确定设计速度设计规范要求确定城际铁路的设计速度,该速度应考虑到列车运行安全、线路设施和车辆结构的限制。
设计速度的选择既要满足运输效益的要求,又要兼顾运行安全性,减少事故风险。
2. 道岔设计要求城际铁路的道岔设计要求严格,涵盖了道岔的选择、布置和安装等方面。
设计规范要求确保道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和换向操作的安全性。
3. 列车制动系统城际铁路列车的制动系统是保证列车运行安全的重要装置。
设计规范要求制动系统具备可靠的制动性能,能够适应各种运行条件和突发情况,确保列车的制动距离和制动力满足要求。
4. 防滑装置要求城际铁路设计规范中明确规定了防滑装置的要求。
防滑装置是为了避免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滑轮或滑轨现象,保证列车的稳定性和运行安全。
设计规范要求防滑装置具备高效、灵敏的防滑功能,确保列车的牵引和制动过程中稳定可靠。
5. 车载设备与信号系统城际铁路设计规范中还包含了关于列车车载设备和信号系统的要求。
车载设备包括列车通信、监控和故障检测设备等,设计规范要求这些设备的功能齐全,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信号系统则是为了保证列车间的安全距离和行车顺序,设计规范对信号系统的布置和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6. 安全排水及防火措施城际铁路设计规范中要求对铁路线路的安全排水和防火措施进行合理设计。
安全排水系统的设置能够确保铁路线路在降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正常运行。
而防火措施的设置可以有效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列车和乘客的安全。
7. 事故应急处理城际铁路设计规范还要求在系统设计中考虑到事故应急处理的要求。
这包括事故检测、事故报警和事故处置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标要求1、GB 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2、GB 13594-2003《机动车和挂车防抱制动性能和试验方法》3、GB 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二、整车基本参数及样车制动系统主要参数整车基本参数样车制动系统主要参数三、计算1.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1.1 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公式:gz h dt du mGb L F +=1 ………………………………(1) gz h dt du mGa L F -=2 (2)参数:1z F ——地面对前轮的法向反作用力,N ;2z F ——地面对后轮的法向反作用力,N ;G ——汽车重力,N ;b ——汽车质心至后轴中心线的水平距离,m ;a ——汽车质心至前轴中心线的距离,m 。
m ——汽车质量,kg ;gh ——汽车质心高度,m ;L ——轴距,m ;dt du——汽车减速度,m/s 2四、制动器的结构方案分析制动器有摩擦式、液力式和电磁式等几种。
电磁式制动器虽有作用滞后小、易于连接且接头可靠等优点,但因成本高而只在一部分重型汽车上用来做车轮制动器或缓速器。
液力式制动器只用作缓速器。
目前广泛使用的仍为摩擦式制动器。
摩擦式制动器按摩擦副结构形式不同,分为鼓式、盘式和带式三种。
带式只用作中央制动器。
一、鼓式制动器鼓式制动器分为领从蹄式、双领蹄式、双向双领蹄式、双从蹄式、单向增力式、双向增力式等几种,见图la ~f 。
不同形式鼓式制动器的主要区别有:①蹄片固定支点的数量和位置不同。
②张开装置的形式与数量不同。
③制动时两块蹄片之间有无相互作用。
因蹄片的固定支点和张开力位置不同,使不同形式鼓式制动器的领、从蹄数量有差别,并使制动效能不同。
制动器在单位输入压力或力的作用下所输出的力或力矩,称为制动器效能。
在评比不同形式制动器的效能时,常用一种称为制动器效能因数的无因次指标。
制动器效能因数的定义为,在制动鼓或制动盘的作用半径R 上所得到的摩擦力(RM μ)与输入力0F 之比,即RF M K 0μ=式中,K 为制动器效能因数;μM 为制动器输出的制动力矩。
制动器效能的稳定性是指其效能因数K 对摩擦因数厂的敏感性(df dK )。
使用中f 随-温度和水湿程度变化。
要求制动器的效能稳定性好,即是其效能对厂的变化敏感性较低。
1.领从蹄式领从蹄式制动器的每块蹄片都有自己的固定支点,而且两固定支点位于两蹄的同一端(图la)。
张开装置有两种形式,第一种用凸轮或楔块式张开装置(图2)。
其中,平衡凸块式(图2b)和楔块式(图2c)张开装置中的制动凸轮和制动楔块是浮动的,故能保证作用在两蹄上的张开力相等。
非平衡式的制动凸轮(图2a)的中心是固定的,所以不能保证作用在两蹄上的张开力相等。
第二种用两个活塞直径相等的轮缸(液压驱动),可保证作用在两蹄上的张开力相等。
领从蹄式制动器的效能和效能稳定性,在各式制动器中居中游;前进、倒退行驶的制动效果不变;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附装驻车制动驱动机构;调整蹄片与制动鼓之间的间隙工作容易。
但领从蹄式制动器也有两蹄片上的单位压力不等(在两蹄上摩擦衬片面积相同的图1 鼓式制动器示意图条件下),故两蹄衬片磨损不均匀,寿命不同的缺点。
此外,因只有一个轮缸,两蹄必须在同一驱动回路作用下工作。
领从蹄式制动器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轿车和轻型货车、客车的后轮制动器用得较多。
图2 机械式张开装置a)非平衡凸轮式b)平衡凸块式c)楔块式2.双领蹄式双领蹄式制动器的两块蹄片各有自已的固定支点,而且两固定支点位于两蹄的不同端,如图1b所示,领蹄的固定端在下方,从蹄的固定端在上方。
每块蹄片有各自独立的张开装置,且位于与固定支点相对应的一方。
汽车前进制动时,这种制动器的制动效能相当高。
由于有两个轮缸,故可以用两个各自独立的回路分别驱动两蹄片。
除此之外,这种制动器还有调整蹄片与制动鼓之间的间隙工作容易进行和两蹄片上的单位压力相等,使之磨损均匀,寿命相同等优点。
双领蹄式制动器的制动效能稳定性,仅强于增力式制动器。
当倒车制动时,由于两蹄片皆为双从蹄,使制动效能明显下降。
与领从蹄式制动器比较,由于多了二个轮缸,使结构略显复杂。
这种制动器适用于前进制动时前轴动轴荷及附着力大于后轴,而倒车制动时则相反的汽车前轮上。
它之所以不用于后轮,还因为两个互相成中心对称的轮缸,难以附加驻车制动驱动机构。
3.双向双领蹄式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的结构特点是两蹄片浮动,用各有两个活塞的两轮缸张开蹄片(图1c)。
无论是前进或者是倒退制动时,这种制动器的两块蹄片始终为领蹄,所以制动效能相当高,而且不变。
由于制动器内设有两个轮缸,所以适用于双回路驱动机构。
当一套管路失效后,制动器转变为领从蹄式制动器。
除此之外,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的两蹄片上单位压力相等,因而磨损均匀,寿命相同。
双向双领蹄式制动器因有两个轮缸,故结构上复杂,且调整蹄片与制动鼓之间的间隙工作困难是它的缺点。
这种制动器得到比较广泛应用。
如用于后轮,则需另设中央驻车制动器。
4.双从蹄式双从蹄式制动器的两蹄片各有一个固定支点,而且两固定支点位于两蹄片的不同端,并用各有一个活塞的两轮缸张开蹄片(图1d)。
双从蹄式制动器的制动器效能稳定性最好,但因制动器效能最低,所以很少采用。
5.单向增力式单向增力式制动器的两蹄片只有一个固定支点,两蹄下端经推杆相互连接成一体,制动器仅有一个轮缸用来产生推力张开蹄片(图1e)。
汽车前进制动时,两蹄片皆为领蹄,次领蹄上不存在轮缸张开力,而且由于领蹄上的摩擦力经推杆作用到次领蹄,使制动器效能很高,居各式制动器之首。
与双向增力式制动器比较,这种制动器的结构比较简单。
因两块蹄片都是领蹄,所以制动器效能稳定性相当差。
倒车制动时,两蹄又皆为从蹄,结果制动器效能很低。
因两蹄片上单位压力不等,造成蹄片磨损不均匀,寿命不一样。
这种制动器只有一个轮缸,故不适合用于双回路驱动机构;另外由于两蹄片下部联动,使调整蹄片间隙工作变得困难。
少数轻、中型货车用来作前制动器。
6.双向增力式双向增力式制动器的两蹄片端部各有一个制动时不同时使用的共用支点,支点下方有一轮缸,内装两个活塞用来同时驱动张开两蹄片,两蹄片下方经推杆连接成一体(图1f)。
与单向增力式不同的是次领蹄上也作用有来自轮缸活塞推压的张开力,尽管这个张开力的作用效果较小,但因次领蹄下端受有来自主领蹄经推杆作用的张开力很大,所以次领蹄上的制动力矩能大到主领蹄制动力矩的2~3倍。
因此,采用这种制动器以后,即使制动驱动机构中不用伺服装置,也可以借助很小的踏板力得到很大的制动力矩。
这种制动器前进与倒车的制动效果不变。
双向增力式制动器因两蹄片均为领蹄,所以制动器效能稳定性比较差。
除此之外,两蹄片上单位压力不等,故磨损不均匀,寿命不同。
调整间隙工作与单向增力式一样比较困难。
压靠到制动盘,而反作用力则推动制动钳体连同固定制动块压向制动盘的另一侧,直到两制动块受力均等为止。
(2)摆动钳式如图4c所示,它也是单侧液压缸结构,制动钳体与固定于车轴上的支座铰接。
为实现制动,钳体不是滑动而是在与制动盘垂直的平面内摆动。
显然,制动块不可能全面均匀地磨损。
为此,有必要将衬块预先做成楔形(摩擦面对背面的倾斜角为6°左右)。
在使用过程中,衬块逐渐磨损到各处残存厚度均匀(一般为lmm左右)后即应更换。
与鼓式制动器比较,盘式制动器有如下优点:1)热稳定性好。
原因是一般无自行增力作用,衬块摩擦表面压力分布较鼓式中的衬片更为均匀。
此外,制动鼓在受热膨胀后,工作半径增大,使其只能与蹄中部接触,从而降低了制动效能,这称为机械衰退。
制动盘的轴向膨胀极小,径向膨胀根本与性能无关,故无机械衰退问题。
因此,前轮采用盘式制动器,汽车制动时不易跑偏。
2)水稳定性好。
制动块对盘的单位压力高,易于将水挤出,因而浸水后效能降低不多;又由于离心力作用及衬块对盘的擦拭作用,出水后只需经一、二次制动即能恢复正常。
鼓式制动器则需经十余次制动方能恢复。
3)制动力矩与汽车运动方向无关。
4)易于构成双回路制动系,使系统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图3 制动时车轮、制动盘及轮毂轴承的受力示意图a) 制动钳位于轴前 b)制动钳位于轴后1-车轮 2-制动盘 3-轮毂z F -路面法向反力 B F -制动力 1F 、1F '-B F 与z F 的合力及相应的支反力μF 、μF '-制动衬块对制动盘的摩擦力及相应的支反力 F-轮毂轴承的合成载荷5)尺寸小、质量小、散热良好。
6)压力在制动衬块上分布比较均匀,故衬块磨损也均匀。
7)更换衬块工作简单容易。
8)衬块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小(0.05~0.15mm),这就缩短了制动协调时间。
9)易于实现间隙自动调整。
盘式制动器的主要缺点是:1)难以完全防止尘污和锈蚀(封闭的多片全盘式制动器除外)。
2)兼作驻车制动器时,所需附加的手驱动机构比较复杂。
3)在制动驱动机构中必须装用助力器。
4)因为衬块工作面积小,所以磨损快,使用寿命低,需用高材质的衬块。
盘式制动器在轿车前轮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五、制动器主要参数的确定一、鼓式制动器主要参数的确定1.制动鼓内径D制动鼓直径与轮辋直径之比D /D ,的范围如下: 轿车:D /Dr=0.64~0.74 货车:D /Dr=0.70—0.83 2.摩擦衬片宽度b 和包角β摩擦衬片宽度尺寸的选取对摩擦衬片的使用寿命有影响。
衬片宽度尺寸取窄些,则磨损速度快,衬片寿命短;若衬片宽度尺寸取宽些,则质量大,不易加工,并且增加了成本。
3.摩擦衬片起始角βo一般将衬片布置在制动蹄的中央,即令β0=90º-θ/2。
有时为了适应单位压力的分布情况,将衬片相对于最大压力点对称布置,以改善磨损均匀性和制动效能。
4.制动器中心到张开力Fo作用线的距离e在保证轮缸或制动凸轮能够布置于制动鼓内的条件下,应使距离e尽可能大,以提高制动效能。
初步设计时可暂定e=0.8R左右。
5.制动蹄支承点位置坐标a和c应在保证两蹄支承端毛面不致互相干涉的条件下,使a尽可能大而c尽可能小。
初步设计时,也可暂定a=0.8R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