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研究总报告规范样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市级重点课题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策略及实效性研究
课题研究总报告
课题立项编号:125DYJZ100
课题负责人:韩红敏
课题参与成员:*** *** *** *** *** ** *** *** ***
*** *** ** *** ** *** *** ** *** *** *** ***
前言
本课题于2013年11月18日,被东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确立为东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市级重点课题,编号:125DYJZ100。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学习钻研,大胆实践,努力开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策略,追求高的实效性。原计划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研究任务,但因课题负责人乡镇支教交流,主要课题组成员在高三的教学工作任务重,加之专家对延长研究时间的建议,延续研究至今结题。经过两年半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已顺利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效果。现将课题总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相继制定了
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04年起,高中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新课
程要求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转变,要求变革教育方式,改革育人模式,强调课堂
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接受式学习,而更多的是互动式学习、对话式学习,强调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统一的有效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课堂入手,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
方式,强调在交流与“对话”、思考与合作中让学生主动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体验语文的快乐,让语文课堂在快乐民主、平等对话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语文
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唯书、唯师的专断的课堂教学。教师掌握着绝对的
话语霸权,只顾满堂灌地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课堂的被动的附庸,多表现为对教
师与书本知识的盲目的认同与记忆,他们想教材之所想,说教材之所说,缺少真
正自我的看法与观点,缺乏批判反思的能力和创造性。因而,课堂教学的改革呼
唤课堂中的“对话”,呼唤民主平等的课堂中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同伴
的“对话”、学生与书本的“对话”、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系统化地阐述了对话理论,他说对话是一种“在各种价值平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语言的本质是对话性的”,“任何一种理解都是对话的”,理解是在对话中进行的。而把对话引入教学,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其中较著名的有德国的克林伯格、巴西的弗莱雷。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形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弗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
国内研究现状:最早提出“对话型”语文教学的,是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尚文教授。他在《对话:语文教学的新观念》中提出“听说读写实质上都是一种对话活动……因而语文教学活动就必然是也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必须实现向‘对话型’的转变”的观点。继而韩雪屏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了系列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地进行了分析,她把对话分成了三个层面: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学生围绕文本进行的对话,学生与学生围绕文本进行的对话。
2004年,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引入了“对话”这一概念,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对话式教学开始得到较广泛地研究,更多的专家和一线教师加入到研究的队伍中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是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实践研究也更多地停留在对教师行为的研究上,而缺少对学生的研究,这就导致了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假对话”、“伪对话”教学现象,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有力推行,语文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结合当前的语文教学研究和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从语文对话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和有效性方面,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上加以研究,从而探讨更有效的对话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依据
“对话”在英文里是“Dialogue”,“Dia”具有“之间”、“跨越”的意义;“logos”包含“思想”、“理性”、“判断”的意义;“Dialogos”含有“意义之流动”的意思,即意义在个体之间流动,导致某些新的理解产生,从而在团体中形成某种“共享的意义”。因而,“对话”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自我心灵之间的理性判断与深层思想的交流,是一种碰撞式的、开悟式的、生成式的思想的流动与融合。“策略”,即方式方法;“实效”,即实际效果。因此,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策略及实效性研
究”,就是要形成对“对话”更恰切的理论界定,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自我心灵等“对话”的方式方法,以及这些“对话”的实际教学效果。
本课题研究的依据,即中外有关“对话”的理论成果,比如布伯的对话哲学、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弗莱雷的对话教育理论等,以及《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等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著作,魏书生、程翔等名家名师优秀课例的教学音像资料,互联网共享的资料等一切可以搜集到的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与事实素材。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目标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自主进行反应,逐步达到总目标。
2、发现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3、主体性教育理论。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本课题研究的就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的策略及其实效,研究角度主要包括课堂中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同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自我心灵的“对话”等“对话”的方式方法,以及这些“对话”的教学实效,要形成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更恰切的理论界定,形成对如何开展课堂“对话”的方法理论,形成对课堂“对话”实效性研究的理论,从而最终整合为可资教师借鉴的较为系统成熟的课堂“对话”理论。
研究目标即用研究形成的高中语文课堂“对话”理论,对教师们的实际课堂教学加以智慧的引导,使其少走弯路,开展更有效的课堂“对话”,从而建构更高效的语文课堂。同时,这对提高我校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促进学校与教育发展,对丰富国内外对课堂教学“对话”研究的理论,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与完善意义。
四、研究内容及分工协作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策略及实效性研究”的研究内容分解为几部分:
1、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2、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生生“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