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及解释
成语篇五年级语文中的成语故事解析

成语篇五年级语文中的成语故事解析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们源远流长,富有文化内涵。
在五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成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成语故事,学生可以了解成语的来历和用法,进一步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本文将解析几个五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成语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成语。
一、跳梁小丑成语“跳梁小丑”出自《史记·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
故事中,邹忌向齐王讽刺“跳梁小丑”的故事。
邹忌借此来批评那些不明大义、只顾自私欲望的人。
后来,这个成语也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耀眼、傲慢自大、实际上虚有其表的人。
在解析这个成语时,可以通过阅读故事和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行为,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
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邹忌如何讽刺齐王?怎样的人被形容为“跳梁小丑”?二、一叶障目成语“一叶障目”出自《后汉书·窦宪传》一文。
故事中,窦宪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将,他在战斗中遇到一片飘落的树叶,却误以为是敌军的箭矢,导致思维受到了影响,致使战局失利。
后来,这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因一点小事而看不清全局,影响判断力的情况。
在解析这个成语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思考窦宪为什么会因为一叶而误判?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因一点小事而影响判断力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个成语。
三、画饼充饥成语“画饼充饥”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一文。
故事中,滕文公去找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孟子使用“画饼充饥”的比喻,告诉滕文公不好空谈理想,而要实际行动。
这个成语后来成为了一种形容用虚无的美好幻想来满足现实需求的行为。
在解析这个成语时,可以通过阅读故事,让学生思考滕文公为什么想要画饼充饥?孟子为什么要用这个比喻来教导滕文公?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用虚无的美好幻想来满足现实需求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通过以上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成语是一种精炼的表达方式,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

经典的成语故事关于经典的成语故事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过成语故事吧,那么,怎么去了解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纸醉金迷解释: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
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成语故事: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
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
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
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
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
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
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2、糟糠之妻解释:糟糠: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食物。
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
成语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宋弘的人。
他学识渊博,为人正直,很得汉光武帝刘秀的赏识,被封为太中大夫。
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
刘秀和她谈论了满朝的大臣,想看看她爱慕哪一位,以便给她改嫁。
湖阳公主说:“满朝大臣,只有宋弘才貌双全。
”为此,刘秀召见了宋弘,对他说:“俗话说,一个人地位高了,就要改交一批富朋友;发了财就要停妻另娶,这可是人之常情啊!”宋弘回答说:“我听说,一个人在贫贱时交的朋友是不能忘记的;和自己共患难的结发之妻是不能抛弃的。
”刘秀见此情形,对湖阳公主说:“看来没有什么希望使宋弘停妻另娶了。
”3、一箭双雕解释: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
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成语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个叫长孙晟的武将,善于射箭,又智谋超人。
他曾被派遣护送公主到西北突厥族去成婚。
突厥族国王摄图很器重他,把他留了下来,常让他随自己一起去打猎。
成语故事及意思

成语故事及意思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和智慧哲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意思。
成语一,画蛇添足。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很擅长画蛇,他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有一天,他在画蛇的时候觉得画得还不够,于是就在蛇身上添加了腿。
结果,这只蛇变得奇怪而丑陋,丧失了原本的美感。
意思,这个成语形容做事过分,多此一举,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比喻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贸然添加东西反而弄巧成拙。
成语二,亡羊补牢。
故事,有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一只羊走失了。
农夫没有及时找回,结果其他羊也跟着跑了。
农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赶紧修补了栅栏。
虽然后悔没有及时找回走失的羊,但至少可以保住剩下的羊。
意思,比喻虽然事情已经发生,但及时补救还能挽救一些损失。
也可以比喻事情出现了漏洞,及时修补还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成语三,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走夜路,手持弓箭和酒杯。
由于月光的折射,他看到了自己手中的杯子和弓箭的影子。
他因为害怕,以为有蛇在草丛中,结果一直惊恐不安。
意思,比喻因为过分恐惧而产生的错觉。
也比喻因为心虚而感到惊恐。
成语四,守株待兔。
故事,有个农夫种了一棵树,一天他在树下休息,看到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根上,当场死亡。
农夫高兴地想,兔子自己送上门来了,以后就一直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死。
意思,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也比喻不努力,只靠等待,不切实际地指望幸运。
成语五,班门弄斧。
故事,古时候,孔子去鲁国的樊哙家里做客。
樊哙出示了自己的斧子让孔子看,孔子看了之后说,“这把斧子并不是班门的。
”班门是古代有名的铸剑家,樊哙却是个普通人,孔子的话是在说樊哙弄斧不着调。
意思,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
也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以上就是几个成语的故事及其意思,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故事和智慧。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和运用成语,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简短小学生成语故事

简短小学生成语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名人名言、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famous quot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简短小学生成语故事简短小学生成语故事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成语吗?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简短小学生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成语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语故事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来解释并引导孩子们理解成语的意义。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小学语文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四字成语故事解析1. 井底之蛙故事:从前有一只青蛙住在井底,它以为井底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有一只大鸟飞到井口边,告诉青蛙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广阔美丽,青蛙不相信,认为自己住在井里就很幸福了。
但是,青蛙再也无法掩盖内心的好奇,它决心爬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
解析: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它通过自己努力,拓宽眼界,增长了见识。
2. 画蛇添足故事:从前,有个人很擅长画画,他画了一条很逼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于是他又在蛇的身上画了几只脚。
结果就是,这条蛇看起来非常奇怪,丧失了原有的美感。
解析: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使事情变得糟糕。
二、三字成语故事解析1. 杯弓蛇影故事:从前,有一个人拿着弓箭,看到水里倒影中的蛇形,以为是真的蛇,害怕得丢掉了弓箭。
实际上,水中的蛇只是影子。
解析:杯弓蛇影比喻因过分敏感而产生的错误观念,疑神疑鬼,不敢轻易相信。
2. 亡羊补牢故事:从前,有个人养了一群羊,一天晚上,他疏忽大意,忘记锁羊圈的门,结果一只羊跑了出去。
他第二天起床后,想起这件事,赶紧修好了羊圈的门。
他的邻居问他为什么那么关心修门,他回答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解析:亡羊补牢比喻事情出了差错之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虽然已经损失了,但可以弥补一些。
三、两字成语故事解析1. 鸡犬不宁故事:从前有个人养了一只狗,每当有人经过门口的时候,狗就会吠叫个不停。
后来,他又养了一只鸡,结果鸡看到人来了也会高声啼叫。
从此以后,家里的鸡犬不再宁静。
解析:鸡犬不宁比喻形容非常喧闹、不得安宁的局面。
2. 喜上眉梢故事:小明考试得了第一名,他非常高兴,所以眉梢都笑开了花。
适合五年级的成语故事范文汇总五篇[001]
![适合五年级的成语故事范文汇总五篇[001]](https://img.taocdn.com/s3/m/bbbff77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66.png)
适合五年级的成语故事范文汇总五篇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才智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适合五班级的成语故事范文汇总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适合五班级的成语故事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盛行斗鸡。
举国上下不乏斗鸡爱好者。
其中最酷爱此项活动的莫过于齐王。
王宫内养了不少斗鸡,他为了取得成功,特地派人到纪国雇请诞生于驯养斗鸡世家的纪渻(sheng)子。
纪渻子是驯养斗鸡的高手,有一套祖传的方法,齐王是斗鸡迷,把纪渻子雇来10天后便召见他,询问斗鸡的搏斗功夫驯出来没有。
纪渻子禀告齐王说:“还没有。
它近期表现为内心空虚而神态傲岸,模样盛气凌人。
”齐王知道这种精神状态是浮躁的表现。
还没到火候。
又过了10天,齐王心里憋得不耐烦了,传旨纪渻子汇报驯养状况。
谁知纪渻子说仍没驯成熟。
眼下斗鸡听到其他鸡的啼声,发现鸡的影子仅只有反应。
他劝齐王再等段时间,假如急于求成,会前功尽弃。
齐王听了他的劝,又熬过了10天,不见驯鸡的消息,心中非常窝火,派人把纪渻子抓进宫殿。
不等齐王发问,纪渻子说:“差不多了,驯养已到关键阶段,斗鸡目前的目光过于敏锐,虽有斗志,但心中布满着傲气和怒气……”齐王打断他的汇报,问他现在能不能参战。
纪渻子坚决地否定说:“不行!”齐王发怒地喝道:“我宰了你,我不能再等待了!”“大王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同意去参战,斗鸡此时参斗,难操胜券。
” 听纪渻子如此回答,齐王认为驯养师是个诚恳而又英勇的人,遂收回成令,让他连续驯养。
纪渻子走后,齐王在期盼中又苦苦的熬了10天。
齐王不等纪渻子进宫,带领一班随从径直到驯养场。
此次齐王作好了要么交斗鸡,要么交人头的打算。
在鸡场,纪渻子迎见齐王:“差不多了!”皇上听毕问他:“可以参斗?”“完全可以。
”纪渻子确定地回答,“现今斗鸡虽遇挑战者向它鸣叫,仍神色自若,视而无见,毫无反应。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欢迎阅读!1、拔苗助长在宋国有个担心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的人。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我精疲力竭,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启发】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2、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非常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启发】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3、刻舟求剑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
”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启发】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4、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
”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成语故事传承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成语故事传承在五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成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而成语的背后往往有着丰富的寓意和故事,了解这些故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下面将介绍几个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的成语故事传承。
一、亡羊补牢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养了很多羊,一天他在山上放羊时不小心丢失了一只羊羔。
他痛心疾首,怕被人笑话,于是决定修补围栏,确保其他羊不再走失。
这个故事给人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事情发生了错误,及时补救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学会亡羊补牢的道理,可以帮助孩子们养成预见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井底之蛙故事中有只蛙,它生活在一个深井里,对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
一天,一只鸟飞到了井口边,向这只蛙讲述了外面的广阔世界。
蛙对此置若罔闻,表示只相信自己所见所闻的局限,不相信世界有这么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东西,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三、画蛇添足故事中,一个人画了一条蛇,但他不满足于原有的画面,又在蛇的身上加上了一只脚。
结果,画面变得荒谬可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所在,不要没有必要地增加事物的复杂性。
学会不画蛇添足,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四、守株待兔故事中,一位农夫发现一只野兔经常从一棵树旁边跑过。
他觉得非常幸运,于是决定不再努力耕种,而是守在那棵树旁边等待兔子。
然而,他并没有等到兔子,只是白白浪费了时间和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勤劳努力,不要依赖运气,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杯弓蛇影故事中,有个人拿起弓箭瞄准了一只杯子,却以为杯子上出现了蛇,吓得扔掉了弓箭。
其实,他是被弓弦上的倒影迷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分析问题,不要因为一时的恐惧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总之,通过了解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孩子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作为教育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成语背后故事的理解,通过故事的阅读和讲解,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100个经典成语故事及讲解

100个经典成语故事及讲解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很多成语。
可以说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成语言简意赅,但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100个经典成语故事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五年级语文成语故事大全解析

五年级语文成语故事大全解析一、引言语文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也是培养我们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成语。
成语是汉语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解析一些五年级语文中常见的成语故事,帮助大家深入理解成语的意义和背后的故事。
二、成语故事解析1. 守株待兔故事背景:古时候有个农夫,他非常懒惰,整天无所事事。
有一天,他偶然间看到一只兔子被撞死在了一株树上。
农夫得到了兔子肉以后,觉得非常幸运,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的好运。
从此以后,他就停止了耕作,每天只盯着这棵树等待着更多的兔子撞死在树上。
成语含义: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像这个懒农那样,只知道等待机会自己送上门来,而不自己去争取、努力。
2. 井底之蛙故事背景:有一只青蛙一直生活在井底,它以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
一天,它听到燕子飞过的声音,燕子告诉它外面的世界很广阔,充满了各种美丽的事物。
青蛙不相信,翘首以盼地等待燕子回来。
当燕子再回来的时候,它才相信了燕子的话。
成语含义: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形容人们眼光狭窄,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毫无见识。
3. 画蛇添足故事背景:有个人正在画一条蛇,画到蛇的身体部分时,看到蛇非常完美,于是决定再画一点蛇的脚。
结果画完了蛇的腿部,整个画面看起来反而不那么完美了。
成语含义: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在做事情时,不加思考地进行一些多余的行动,反而使事情变得不完美。
4. 高楼大厦故事背景:从前有一位国王,他非常喜欢建造高楼大厦,他下了令,希望国内外各地的工匠来向他展示自己最擅长的建筑技艺。
有一位工匠自称能够在短时间内完美建造一座高楼大厦,于是得到了国王的赞赏并开始建造。
但是在建造过程中,工匠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益,不断地使用劣质材料和工艺,最终建成的高楼大厦并不扎实,不久就倒塌了。
成语含义:高楼大厦这个成语形容人们追求速度和表面效益,但最终却忽略了基础和质量,事后会导致质量问题或者问题隐患。
哄小孩睡前成语故事【10篇】

哄小孩睡前成语故事【10篇】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哄小孩睡前成语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哄小孩睡前成语故事(一)纸醉金迷解释: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
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成语故事: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
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
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
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
他把家中布置的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作成的薄纸。
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
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哄小孩睡前成语故事(二)养虎为患解释:比喻纵容敌人,留下后患,自己反手其害。
成语故事:远古的时候,地广人稀。
那时的人们除了种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渔、猎为生。
每当北风吹来,大雪飘飘之际,人们便进山打猎。
这次进山他们收获不小,竟用陷阱连着捕获了一雄一雌两只猛虎。
大家将两只猛虎绑住,一个猎人便循着猛虎的踪迹,在深山的洞穴里找到了一只小虎崽。
这只小虎崽还刚刚睁开双眼,连奶还没有断,他睁着双眼看着猎人,一点也不害怕。
猎人看到小虎崽毛绒绒、胖乎乎。
憨态可掬,分外喜爱。
猎人一时高兴便将小虎意抱回了家中。
猎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猎人带回一只小虎崽,觉非觉好玩,小孩子去抚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与他玩耍开了。
小虎崽在猎人家人的饲养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大老虎。
但它并不伤人,吃饱了便在村里村外闲逛,逛累了就找个树阴趴下睡一觉,这样,人虎处得十分融洽,虎见人不避,人见虎也不躲,都习以为常。
五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五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自相矛盾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了。
2、滥竽充数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3、画龙点睛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像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可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吓唬人。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4、负隅顽抗出处《孟子·尽心下》则之野,有众逐虎。
虎负隅(即隅),莫之敢撄。
释义“负”,依靠;“隅”,山势险要的地方。
比喻依仗某种条件顽固抵抗。
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
孟子的弟子陈臻(zhe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他说:“老师,您听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
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
少儿必读的10个成语故事

少儿必读的10个成语故事少儿必读的10个成语故事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少儿必读的10个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成语故事1、抱薪救火【成语释义】薪:柴草。
原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成语来源】战国时,魏国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安釐王只好割地求和,但这也未能阻止秦国的侵略。
魏国军队的一位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安,便建议把南阳各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
安釐王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之弟。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主权换取和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还有国土,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安釐王没有听从苏代的忠言,仍然一味屈膝求和。
最后,魏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近义成语】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反义成语】雪中送炭、釜底抽薪【成语接龙】抱薪救火→火海刀山→山高水远→远走高飞→飞来横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不逢时→时来运转→转败为胜【道理升华】做事首先要讲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当,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成语故事2、唇亡齿寒【成语释义】原意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成语来源】春秋时,晋献公想派兵攻打虢国。
可是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大夫荀息献计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只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
”晋献公听罢,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见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当时就答应借道。
中国成语故事及解释

中国成语故事及解释汉语成语是汉语言长期习用的、形式简洁、含义丰富而又历史悠久的固定词组。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中国成语故事及解释,希望能够帮到你!中国成语故事及解释篇一:克已奉公的成语故事祭遵,字弟孙,东汉初年颍阳人。
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
公元24年,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
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
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循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真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
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
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
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
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
”刘秀听了觉得有理。
后来,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颍阳侯。
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
他生活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即使在安排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
祭遵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的克己奉公精神十分怀念。
【解释】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克制住自己的私心;奉公:以公事为重。
约束自己的私欲,以公事为重。
比喻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
中国成语故事及解释篇二:空前绝后的成语故事晋朝顾恺之,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他的绘画才能更是出色,闻名于世。
顾恺之画人物,神态逼真,形象生动。
与众不同的是,他画人物,从来不先点眼珠。
有人问其原因,他说:人物传神之处,正在这个地方。
一语道出了其中的诀窍,使人叹服。
当时被人称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南北朝时的梁朝,又出了一个叫张僧繇的大画家。
他善画山水、人物、佛像,在当时名气很响。
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庙佛塔,都命他作画。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作为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1. 画蛇添足。
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完美,便在蛇身上再加上了蛇的脚。
后来,这条蛇变得奇怪而丑陋,失去了原本的美感。
解释,比喻做事过分,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到山林中打猎,经常听到草丛中有动静,他总以为是蛇,因此总是胆战心惊。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杯子的倒影和弓的倒影,他才产生了恐惧。
解释,比喻因过分敏感而产生的错觉。
3. 杞人忧天。
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整日忧虑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担心,他说,“我怕天塌下来呀。
”别人都说他痴人说梦,不理会他。
解释,比喻无端地瞎担心。
4. 杀鸡取卵。
故事,古时候,有个农夫杀了一只母鸡,取了它的卵,结果母鸡死了,卵也没有了。
解释,比喻为了眼前的利益,毁掉长远利益。
5. 狐假虎威。
故事,狐狸在虎的领地上装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吓唬其他动物。
后来,它被真正的老虎发现,才露出原形。
解释,比喻借势欺人。
6. 井底之蛙。
故事,一只蛙住在井里,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后来听到其他动物说起外面的世界,它不相信,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全部。
解释,比喻眼光狭隘,见识不广。
7. 掩耳盗铃。
故事,有人偷了铃铛,把它藏在耳朵后面,然后说,“我听不见铃声了。
”。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8. 画龙点睛。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幅龙,但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龙立刻栩栩如生。
解释,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加以点缀,使整体更加完美。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成语的来源和意义,还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哲理。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成语故事与应用讲解

五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成语故事与应用讲解在五年级语文下册中,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字的瑰宝,它不仅能够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还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整理五年级语文下册中的重点成语,并通过讲解成语的故事和应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成语。
【一、成语故事与应用】1. 井底之蛙故事:相传古代有一只青蛙长年生活在井底,对外界一无所知。
有一天,一只鹿从井头跳了下来,它向青蛙讲述了天空的宽广和广阔的草原。
青蛙对此毫不相信,并以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摆脱狭隘的观念,放开眼光看待世界。
应用:当有人对某个领域或事物认知狭隘时,可以用“井底之蛙”来形容他们。
例如:“他虽然聪明,但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真是井底之蛙。
”2. 画蛇添足故事:古代有一位画家,他擅长画蛇。
有一天,他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蛇,但他觉得还不够完美,于是他在蛇的图画上添上了一双脚。
结果,这张画变得荒诞可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把握分寸,不可过分追求完美。
应用:当某个人在做某件事时,反而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使事情变得糟糕或不可思议时,可以用“画蛇添足”来形容。
例如:“他明明已经取得了成功,为什么还要继续追求更多?真是画蛇添足。
”3. 庖丁解牛故事:庖丁是古代的厨师,他切割牛肉十分熟练。
有一天,孔子看到了庖丁解牛的技巧,并向庖丁请教“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庖丁告诉孔子,他看到了牛的天性并顺应其自然,刀法也随着牛的形状而变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洞察事物的本质,顺其自然。
应用:当一个人能够巧妙地应对某个复杂问题,恰到好处地处理事物时,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
例如:“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那么巧妙,真是庖丁解牛。
”【二、成语的意义与用法】1. 循序渐进意义: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逐渐推进。
用法:指做事情时要依次进行,一步一个脚印,不可急躁。
例如:“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小学生成语故事【精选5篇】

小学生成语故事【精选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主题班会、教案大全、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工作计划、文案策划、文秘资料、活动方案、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theme class meetings, lesson plan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work plans, copywriting planning, secretarial materials, activity plans, speeche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小学生成语故事【精选5篇】篇一、小学生成语故事篇一李广是汉朝的名将,擅长骑射。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及解释6000个)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及解释6000个)始终如一【成语故事】战国末期,哲学家荀况在楚国做兰陵令时,与楚国将领临武召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用兵的'要领,将领要做到“五权”与“三至”,采取军事行动前要考虑慎之又慎,这种周密的态度一定要始终如一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出处】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荀子·议兵》【解释】始:开始;终:结束。
自始自终一个样子。
指能坚持,不间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自始自终一个样子【近义词】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反义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三衅三浴【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
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齐桓公想成就霸业,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
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出处】比至,三衅三浴之。
桓公亲迎之于郊。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齐语》【释义】衅:以香涂身。
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
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郑重其事【相近词】三衅三沐、郑重其事【反义词】敷衍了事【成语示列】自智而敖不能则不达,故三衅三浴之,而字之曰:‘不伐。
’宋·黄庭坚《元勋字序》舍生取义【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
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
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
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相反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成语示列】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生取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成语故事大全及解释
导语:下面是语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释义】形容写字极有笔力,也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例句】孔子对治学、处世等问题的剖析和论述,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近义;反义】力透纸背真知灼见;略见一斑浮光掠影
这个成语出自张怀《书断?王羲之》。
东晋时代,有一位著名的大书法家叫王羲之。
他是会稽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他写的字,雄劲有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传他从7岁就酷爱书法,12岁时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前人的书法书,就偷着读。
他练字十分刻苦,经常在水池旁练字,由於不断在水池里蘸笔,池水都染黑了。
他33岁写的《兰亭集序》,是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
有一次,王羲之去看望一位朋友,碰巧这位友人不在家。
因为熟悉就进了书房,等了一会,仍不见友人回来,於是他在人家茶几上写了几个字,就走了。
后来,这家人想把他写的字擦掉,可是用力擦也擦不掉,用水洗也洗不净。
还有一次,皇帝在京城郊祭祀,需要更换写祝辞的木板。
这字是皇帝让王羲之写的,字看上去飘逸潇洒,龙飞凤舞,笔底生风,翰墨吐香,让人爱不释手,这不是一块普通的祝辞木板,是凝聚着书法家心血的艺术珍品。
工匠们要削下王羲之笔力强健、落笔有劲的字,发现字迹已经“入木三分”。
【释义】歧路:岔道;亡:丢失。
丢失的羊在岔道多的路上不易找到。
比喻事理复杂多变,找不到正确的方向,误入歧途。
【例句】学习要专心,否则会歧路亡羊,一无所获。
【近义;反义】误入歧途;改邪归正迷途知返
这个成语出自《列子?说符》。
战国时,卫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杨子。
有一次,他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
邻居全家出动,还请了好多人,连杨家的仆人也被请去帮助找羊。
到了晚上,大家都空手而回,谁也没有找到那只羊。
杨子问邻居:“你们这麼多人去找,怎麼还没找到呢?”邻居叹了一口气说:“唉,岔道太多了!大道两旁分出许多岔道,每条岔道又分出许多小岔道。
我们也不知道那只羊跑到哪条岔道上去了,人再多,也比不上岔道多。
没有办法,只好空着手回来了。
”
杨子听后,深思良久。
感叹道:“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意思是大道上岔道多,羊就很容易跑丢,如果做学问的人,心不专一,没有确定的目标,也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获。
【释义】意思是强辩无理之词。
比喻强行狡辩,无理硬说成有理。
【例句】现在事实胜於雄辩,你就不要再强词夺理,无理取闹了。
【近义;反义】胡说八道蛮不讲理;理直气壮不言而喻
这个成语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高阳应,是战国时代宋国的大夫。
他很爱与人辩论。
有理没理,都要强辩一番。
有时别人有理,但嘴上说不过他,只好认屈。
有一次,高阳应要建一座房。
一位有经验的木匠,看了盖房的材料对他说:“用这麼湿的木头做,不久会生出裂痕。
木头一有裂痕,就会支撑不住房了,将来房会倒塌的。
还是等木头风乾以后,再动工吧。
”
高阳应却反驳说:“正好相反,用湿木头做柱,房屋不仅不会倒塌,反而会更坚固。
你看,木头越干就越有力,越干就越轻。
现在木头还湿的时候,对屋顶都能够支架得住,过了些时候,砖瓦干了,压力减少了,木头风乾了,不是更能支持得了吗?怎麼会倒下来呢?”
木匠被他这麼一驳,无话回答,只好依着他的意思去做,房屋很快盖起来了。
没有多
久,不出木匠所料,房子果然倒塌了。
【释义】天下没有第二个,独一无二。
【例句】大陆有个警察,看了《转法轮》以后,说:“这样的著作,真是博大超常,天下无双!”
【近义;反义】独一无二;比比皆是
这个成语,出处有二。
其一,秦王向魏国发动进攻,魏王命信陵君为上将军。
信陵君率魏、齐、韩、楚、燕、赵6国联军,大败秦军於黄河南岸,并乘胜追击,直逼函谷关。
当时,信陵君的名声威震天下。
他熟知兵法,因此,诸侯各国凡有兵法著作,都拿给信陵君过目。
人们后来,便把这些著作,称为《魏公子兵法》,信陵君的处世为人,被赞誉为“天下无双”。
其二,黄香是古时候湖北江夏(今武汉市)人,母亲早死了,父亲是个小官员,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清苦。
黄香知书达理,对父亲十分孝敬。
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把床上、枕上的席子扇凉,让父亲睡得舒服些;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先钻进被窝,把被子温热之后,再请父亲睡下。
因此父亲更爱护他,帮助他学习许多知识。
黄香长大以后,做了官。
在他当魏郡太守期间,有一次遭到水灾,当地的百姓被洪水冲得无家可归,没吃没穿。
黄香拿出自家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了受灾的百姓。
再加上黄香幼年时期勤奋好学,知识渊博,对父亲又十分孝敬,所以博得了许多人的赞美。
当时在京城里,流传着一句民谣:“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
【释义】表示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倍加伤心。
【例句】司机小王看到自己肇事现场的照片,痛定思痛,更加感到后悔。
【近义;反义】疾首蹙额椎心泣血;悠然自得无关痛痒
这个成语,出自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纪元1275年,北方蒙古族的元军,无理拘留出使元营的文天祥。
文天祥在北行的路途中,乘机逃脱。
文天祥一行来到真州,与守将苗再成,共商退敌大计。
不料,驻扬州的淮东边帅李庭芝,误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命苗再成除掉他。
苗再成不忍下手,把文天祥送出城。
为了消除李庭芝的误会,文天祥亲往扬州。
但李庭芝已下令通缉文天祥。
文天祥知道难以解释清楚,就离开扬州。
他听说恭帝的弟弟端宗,在福州即位,就乘海船奔赴福州。
沿途,文天祥写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
他把这些诗汇成一集,并用“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句意,将诗集命名为《指南录》,表明了他对宋王朝的一片忠心。
在他为《指南录》所作的后序中,更有“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一语,表达他回忆当时在险境中极度悲痛的心情,以此来激励自己,昭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