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疗Anatomicaldiagnosis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高钾:
家族性; 发作性(持续1-2小时,频繁); 肌无力常累及某一肌群; 可有延髓肌和呼吸肌受累;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伴有疼痛或肌强直; 禁食、运动后或使用钾诱发(钾
敏感性); 发作时血钾多正常或升高。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3、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诱因:寒冷、自发 特征:寒冷诱发
感觉障碍的定位
痛性周围神经病(疼痛为突出症 状或唯一症状) 糖尿病 HIV相关疾病
周围神经损害
一、定义 单神经病为单一神经干损害。 多为局部病因所致如机械损伤。
周围神经损害
多数性单神经病(多灶性) 为多个不相邻的单神经损害, 常为血管性或脱髓鞘性病变。
周围神经损害
二、常见的定位性征候 1、Foster-Kennedy综合征:
7 + 外耳区疱疹。
周围神经损害
13、桥-小脑角综合征: 5、6、7、8 。 见于炎症、肿瘤等。 听神经瘤:首发症状常为 进行性单侧听力减退。
周围神经损害
14、Vernet综合征: 颈静脉孔病变,9、10、11
损害。
周围神经损害
15、Villaret综合征: 9-12 + Horner。 为腮腺后间隙病变。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前角细胞: 肢体远端为主的肌无力、肌萎缩, 双手为首发症状好发部位。 特征——肌跳、肌束震颤,反射改
变明显。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三、鉴别诊断: 血清酶:
对肌肉疾病有诊断意义。 严重的CPK、LDH升高见于多发
性 肌 炎 、 Duchennne 型 肌 营 养 不良和广泛骨骼肌溶解。
侧束损害—— 对侧痛温觉障碍或束痛
《神经病学》 人卫版习题集(温医)
神经病学习题集(人卫版)目录说明:和第八版教材配套的人卫版习题集对比了一下,题目基本上一样。
此份电子稿我把问答题删除了,大家应该用不到。
原书有350多页,但是此份电子稿只有60几页,因为删除掉不要求的章节以及知识纲要、问答题,而选择题未删除。
神经病学学习指导和习题集(人卫版)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第七章头痛第八章脑血管疾病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第十二章运动障碍性疾病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脊髓疾病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疾病第十七章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神经病学的目标A.发展神经科学B.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C.及时对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D.尽可能地对症恰当治疗E.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2.神经病学的特性不包括A.疾病的复杂性B.症状的特异性C.诊断的依赖性D.疾病的严重性E.疾病的难治性3.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不应包括A.详细询问病史B.仔细的体格检查C.相关的辅助检查D.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E.试验治疗4.医学生在神经病学的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但除外A.重点掌握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科基本操作B.熟悉定位和定性诊断C.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D.重点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掌握危重病的抢救E.掌握神经遗传病5.医学生的学习方法,应除外A.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B.结合神经系统主要解剖生理和病理C.以研读参考书为突破口D.联系症状学和临床实际E.采取综合分析和整体观点,逐步提高临床技能一、选择题1. D2. B .3 E .4 E 5. C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一、选择题【A1型题】1.大脑皮质运动区病变的瘫痪多表现为A.单瘫或不均等偏瘫B.完全性均等性偏瘫C.交叉性瘫D.四肢瘫E.截瘫2.双侧旁中央小叶及其附近中央前后回受损引起A.下肢感觉障碍B.下肢瘫痪C.面舌及上肢感觉障碍D.面舌及上肢瘫痪E.痉挛性截瘫,复合性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3.右利手患者,能理解他人讲话内容,但不能表达自己的意图,病变在A.左侧额上回后部B.左侧额中回后部C.左侧额下回后部D左侧角回E.左侧顶上小叶4.易出现“三偏”综合征的病损部位在A.脊髓B.脑干C.小脑D.丘脑E.内囊5.脑桥病变的最具特征性临床表现是A.受损范围广泛B.常有剧烈面痛C.瞳孔常散大D.上下肢瘫痪在面瘫的对侧.E.多有昏迷或抽搐6.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皮质下,中枢是A.上丘脑B.延髓C.下丘脑D.丘脑E.底丘脑7.脑干病损时瘫痪的特点是A.完全性均等性偏瘫B.单瘫C.截瘫D.交叉性瘫痪E.伴明显肌肉萎缩·8. Weber syndrome的病损部位是A.中央前回B.皮质脊髓束C.脑桥D.延髓E.中脑9. Millard-Gubler syndrome的表现不包括A.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B.病灶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C.对侧舌下神经瘫痪D.对侧中枢性偏瘫E.眼球侧视运动障碍.10.交叉性感觉障碍的病变水平位于A.中脑上丘B.中脑下丘C.脑桥D.延髓E.颈髓11.病变对侧偏身深浅感觉障碍,伴自发性疼痛或不自主运动,其病变部位在A.顶叶感觉皮质B.内囊或基底节区C.丘脑D.中脑E.脑桥12.内囊受损的感觉障碍特点是A.对侧单肢感觉减退或缺失B.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C.对侧偏身感觉减退伴有自发性疼痛D.对侧偏身感觉减退或缺失伴感觉过度E.交叉性感觉减退或缺失13.某患者双上坡痛温觉障碍,触觉和深感觉正常,病损部位在A.双侧C5-T8后根B.右侧C5-T8前根C.双侧臂丛D. C5-T2脊髓前连合E.双侧颈膨大后索14.脊髓颈膨大横贯性损害引起A.四肢中枢性瘫痪B.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C.截瘫D.单瘫E.偏瘫15.胸髓横贯性损害引起A.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B.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C.一侧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D.四肢瘫E.偏瘫16.脊髓前角细胞病损的瘫痪特点是A.单瘫B.节段型分布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感觉障碍C.节段型分布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不伴感觉障碍D.四肢远端肌肉瘫痪E.截瘫17.骶髓病变时,通常不应出现的情况是A.尿便障碍B.肛门反射消失C.马鞍形感觉障碍D.病理征阴性E.下肢严重瘫痪18.脊髓休克现象发生时,下列哪项不应出现A.截瘫B.损伤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C.尿便障碍D.腿反射亢进E.病理征阴性19.哪项可能不是脊髓病变引起的瘫痪A.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B.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C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D.一侧上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E.一侧上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20.眼动脉交叉瘫或Horne交叉瘫的受累血管常见于A.大脑中动脉B.颈内动脉C.大脑前动脉D.基底动脉E.大脑后动脉21.一侧瞳孔直接光反射消失,对侧间接光反射消失,病变位于A.同侧视神经B.对侧视神经C.同侧动眼神经D.对侧动眼神经E.视交叉22.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及间接反射均消失,病变在A.对侧视神经B.同侧视神经C.对侧动眼神经D.同侧动眼神经E.同侧视神经及动眼神经23.右侧直接角膜反射存在,间接反射消失,病变在A.右侧三叉神经B.左侧三叉神经C.右侧动眼神经D.左侧动眼神经E.左面神经24.一侧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病损表现为A.同侧面部痛温、触觉均障碍B.同侧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分离性痛温觉障碍C.同侧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痛温觉及触觉障碍D.对侧面部呈洋葱皮样分布的痛温觉及触觉障碍E.咀嚼无力,下颌反射消失,张口时下颌向同侧偏斜25.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称作A.右侧中枢性面瘫B.左侧中枢性面瘫C.右侧周围性面瘫D.左侧周围性面瘫E.双侧周围性面瘫26.右侧周围性面瘫,双眼不能向右侧凝视,左侧偏瘫伴Babinski征阳性,病变在A.左侧内囊B.右侧内囊C.左侧脑桥D.右侧脑桥E.左侧大脑半球27.伸舌偏右,右侧舌肌萎缩伴肌束颤动,左侧中枢性偏瘫,病变位于A.右侧延髓B.左侧延髓C.双侧延髓D.右侧中脑E.右侧脑桥28.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右眼外展受限,病变部位在A.右动眼神经B.右滑车神经C.右视神经D.右展神经E.右三叉神经眼支29.左眼裂小,左瞳孔较右侧小,对光反射灵敏,左眼球内陷,面部泌汗功能正常,其病征为A. Horner综合征B.动眼神经不全麻痹C. Bell征D.面神经麻痹E重症肌无力30.右口角周围痛觉减退,病损部位在A.三叉神经运动核B.三叉神经感觉主核C.三叉神经中脑核D.三叉神经脊核上部E.三叉神经脊核下部31.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存在,左眼向下向外运动受限,病损部位在A.左动眼神经B.左滑车神经C.左三叉神经眼支D.左展神经E.左视神经32.左眼上睑下垂,左瞳散大,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向上运动不能,向下运动受限,病损部位在A.左动眼神经B.左滑车神经C.左三叉神经眼支D.左展神经E.左视神经33.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右软腭抬举无力,咽反射消失,病损部位在A.左侧皮质脑干束B.右侧皮质脑干束C.双侧皮质脑干束D.右舌下神经E.右舌咽迷走神经·34.出现双眼左侧视野同向偏盲,且偏盲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其病损部位在A.左侧视束B.右侧视束C.视交叉D.左侧视辐射E.右枕叶35.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包括面神经核与面神经)表现不同的关键是A.有无肢体瘫痪B.有无伸舌偏斜C.有无病理反射D.有无皱额闭眼障碍E.有无提唇,鼓腮,吹气障碍36.左侧鼻唇沟浅,两侧额纹对称,眼睑闭合有力,伸舌左偏无肌萎缩,左上、下肢中枢性瘫痪,左侧偏身感觉障碍,左侧同向偏盲。
神经病学总论第六版
六、前庭蜗(位听)神经
损害表现及定位:
前庭神经: ➢ 眩晕:视物或自身旋转感,分周围性或中
枢性。 ➢ 眼球震颤:注意眼震方向、程度、性质、
快慢相、伴随症状等 ➢ 平衡失调:步态,Romberg征。
七、舌咽、迷走神经
解剖生理:
➢ 舌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包含5种纤维成 分,与味觉、腮腺分泌、耳后皮肤感觉、 咽喉部肌肉运动、颈动脉窦血压脉搏感受 器控制等有关。
解剖生理:
➢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有3种主要成分。 ➢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主要支配面肌运动。
面上部各肌之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脑干束 的控制;面下部各肌之神经元单独接受对 侧皮质脑干束的控制。 ➢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为泪腺、舌下腺、下 颌下腺及鼻腭的粘膜腺的分泌神经。 ➢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支配舌前2/3味蕾。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
和体格检查 第四章 神经诊断技术 第五章 神经心理学检查 第六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第一章 绪 论
一、神经病学(Neurology)
➢ 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 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防治、 康复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
➢ 动眼、滑车神经起自中脑上、下丘;展神 经起自脑桥展神经核。
➢ 动眼神经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下直 肌、内直肌、下斜肌;瞳孔括约肌、睫状 肌。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展神经支配: 外直肌。
三、动眼、滑车、展神经
损害表现及定位:
➢ 眼肌麻痹:分周围型(核下型)、核型、 核间型、核上型四种情况。 三对神经合并损害常见,表现为眼球固定在 中间位置,不能向各方向运动,瞳孔散大, 对光及调节反射消失。
(完整word版)神经病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08临床II(1)班神经病学习题集人卫版08临床II(1)班2011/11/19神经病学学习指导和习题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第七章头痛第八章脑血管疾病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第十二章运动障碍性疾病第十三章癫痫第十四章脊髓疾病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疾病第十七章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A:型题】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神经病学的目标A。
发展神经科学 B.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C.及时对疾病进行合理的诊断D.尽可能地对症恰当治疗E。
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2.神经病学的特性不包括A.疾病的复杂性B.症状的特异性C.诊断的依赖性 D。
疾病的严重性 E。
疾病的难治性3。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不应包括A.详细询问病史 B。
仔细的体格检查 C。
相关的辅助检查 D。
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 E.试验治疗4.医学生在神经病学的实践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但除外A。
重点掌握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科基本操作 B.熟悉定位和定性诊断 C.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D.重点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治要点,掌握危重病的抢救 E。
掌握神经遗传病5。
医学生的学习方法,应除外A。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 B.结合神经系统主要解剖生理和病理C。
以研读参考书为突破口D。
联系症状学和临床实际 E。
采取综合分析和整体观点,逐步提高临床技能二、简答题1.什么是神经病学?2。
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的关系如何?3。
神经病学的目标是什么?4。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什么?一、选择题1. D 2。
B 。
3 E .4 E 5. C二、简答题1。
神经病学是一门临床二级学科,也是神经科学中的一门临床分支,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肌肉疾病的症状、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功能的各种异常情况,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卒中等。
针对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医学界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相关内容。
一、诊断原则1.详细询问和认真听取患者自述:在初步判断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问题后,医生应进行细致的询问和倾听患者关于症状和发作时机等方面的描述。
这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为进一步诊断提供线索。
2.家族史调查:某些神经系统疾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因此对患者家族史进行详细调查非常重要。
如果患者在近亲中有相关的神经系统问题,这将是可能导致他们当前状态的重要提示。
3.身体检查: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行走姿势、手指活动等,医生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类型。
此外,神经系统检查还包括对患者的感觉、运动和反射进行测试,以全面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4.辅助检查:为了更准确地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常常需要进行一系列辅助检查。
例如,通过脑电图和脑成像来评估大脑功能或排除其他可能性;通过血液和尿液分析来发现有益于诊断的生化指标;通过神经肌肉电图等方法来评估周围神经损害程度。
二、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并根据医学界已有的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常见且基础的神经系统疾病治疗方法之一。
具体药物选择取决于不同的疾病类型和个体差异。
例如,在帕金森病中,通常使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MAO-B抑制剂来增加多巴胺水平和抑制酶的活性;在脑卒中后遗症治疗中,常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溶栓剂和抗凝剂来预防或治疗血栓等。
此外,针对癫痫、焦虑和抑郁等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也有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2.手术治疗某些情况下,如癫痫无法通过药物控制或颅内肿瘤需要切除时,手术治疗是必要选择。
手术主要通过切除异常组织、调整失去平衡的神经回路或植入电极等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
3.物理康复针对某些神经系统功能受损后需要康复训练的患者,物理康复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屈秋民
1、诊断内容
定位诊断—病变何处? 定性诊断—病变性质及原因?
2、诊断依据
病史 体格检查 ◆全身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辅助检查
询问病史要点
首发症状
起病形式
发展经过
伴随症状
加重减轻因素
家族史和个人史
神经系统检查
高级神经活动 颅神经 运动 感觉 反射 脑膜刺激征 植物神经 头颅、脊柱
病史、查体
3 、 诊 断 程 序
定位诊断
定性诊断
初步印象 临床确诊 支持点 不支持点 排除疑诊疾病
辅助检查
疗效显著 试验治疗 未能确诊 随访
提示其它疾病
临床确诊
4、诊断思路
正向推断:支持诊断的依据(注意不支持点)
逐一排除: ◆从可能的病因中逐一排除 ◆先排除可能性最小的疾病 ◆先排除容易排除的疾病
脑膜
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
脑膜刺激症(+)
CSF改变明显
定性诊断
1、诊断依据
病史是主要依据
起病形式:突发、急性、 亚急性、慢性
辅助检查
对于定性诊断最有价值 病理学检查最可靠
病程经过:发作性、间 断性、缓解复发性、阶 梯性、进行性 伴随症状
病变部位和范围
病原性检查意义很大
生化检查帮助确诊 影像诊断能提供主要依据 电诊断一般不能确定病因
遗传性
隐匿起病,缓慢进展
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
有家族史 重点侵犯某一系统 ☆肌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肌强直 ☆周围神经—腓骨肌萎缩症
☆小脑—遗传性共济失调
☆锥体外系—Wilson病、Huntington病 ☆脊髓—痉挛性截瘫
神经内科学概论
.
36
15.RCBF:局部脑血流量测定:
16.OB:等电聚焦技术检测脑脊液
寡克隆带;
17.肌肉和神经的活组织检查;
18.脑脊液细胞学及检测特异性抗
体及细胞因子;
19.基因诊断技术:如基因突变检测、
基因连锁分析、mRNA检测、核酸分子
杂交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
DNA测序等。
.
37
三、脑脊液检查
.
29
1.缺损症状 指损伤的神经组织引 起正常神经功能减弱 或缺失。如主侧半球 脑梗塞导致对侧肢体 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和失语;
.
30
2.刺激症状:
指神经结构被激惹后产生的 过度兴奋表现。 如腰椎间盘突出的坐骨神经痛;
.
31
3.释放症状:
指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低位中枢的 控制功能减弱,使低级中枢的功能表 现出来。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锥体 束征: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 Babinski征阳性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遗传性共济失调 第三节 腓骨肌萎缩症
.
17
第四节 线粒体病 第五节 神经皮肤综合征
第十七章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症肌无力 第三节 Lambert-Eaton综合征 第十八章 肌肉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
18
第三节 周期性瘫痪 第四节 多发性肌炎
由脑、脊髓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
由脑神经、脊神经组成。 躯体神经系统: 调整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
.
23
自主神经系统: 调节内脏、器官和其他系统, 稳定机体的内环境,下丘脑 是大脑皮质调节下的自主神 经中枢,调控垂体激素的释放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4.中毒性 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是由各种有害物质引起的神经系统损 害的疾病,可急性起病(急性中毒)或慢性起病(慢性中毒)。根据 接触史和现场环境调查,可确定哪种物质中毒。常见的神经系统中毒 有:工业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生物 毒素中毒、CO中毒、乙醇中毒等。
4.脑干病变 脑干由中脑、脑桥和延髓三部分组成。脑干内有第Ⅲ~Ⅻ 对脑神经核、下行的锥体束和上行的感觉传导纤维通过。
①、脑干病变的确定:脑干病变的典型特征是交叉性瘫痪,即同侧的 周围性脑神经瘫痪、对侧的中枢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②、脑干病变水平的确定:脑干受累的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损脑神经 的平面来判断的。
一、定位诊断 ⑴
定位诊断要求明确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包括:
①病灶的部位,在周围(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 中枢(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其具体位置与侧别(左、右 侧或腹、背侧)或肢体的远、近端。
②病变的数量及分布(单病灶或多病灶,弥散性或选择性)。定位 力求精确,这不仅为定性诊断打下基础,也为辅助检查提供依据,更 为治疗提供方向。患者的神经系统体征是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首发 症状常提示病变的首发部位,通常也是病变的主要部位,且有助于说 明病变的性质。病变演变过程常有助于分析病变扩展的方式和范围。
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变性质有以下几种:
1.感染性 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于病后数日 至数周达高峰,常有发热等全身感染的表现。血象和脑脊液检查有炎 症性改变,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微生物学、血清学、寄生虫学检查,常 可查出病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引起的脑炎、脑膜炎、脑脓肿、 脑囊虫病、脑肺吸虫病、脑血吸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空间定位障碍 患者对空间定向发生障碍,不能辨别方向,亦不能辨别左右。
顶叶
●结构性失用 多表现为描绘图形时发生的空间结构障碍,常为左侧空间忽视, 两侧顶叶病变均可引起,但以右侧损害时表现最重。 结构性失用主要为视觉—动觉信号整合区即枕叶和角回之间联系 的中断所致,故与视觉失认有关。
小脑病变
• 小脑病变 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和肌张力减低 等。蚓部病变主要引起躯干性共济失调,半球 病变主要引起同侧肢体共济失调;急性(血管 性及炎性)病变症状重于慢性(变性病及肿瘤) 病变;小脑脚病变症状重于小脑本身病变。
大脑半球病变
• 大脑半球病变 刺激性病灶痫性发作,破坏性病灶缺损症状和 体征。一侧病变:病灶对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 碍,失语或体象障碍等。弥散病变:意识障碍, 精神症状,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等。额叶病变: 强握反射,运动性失语,失写,精神症状和癫 痫发作等。顶叶病变:中枢性感觉障碍,失读, 失用等。颞叶病变:象限性盲,感觉性失语和 钩回发作等。枕叶病变:视野缺损,皮层盲及 有视觉先兆的癫痫发作等。
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病变
• 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损害 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改变 (增高或减低),运动 异常(增多或减少)和震颤等。旧纹状体(苍 白球)病变: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和静止性 震颤。新纹状体(壳核,尾状核)病变:肌张 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如舞蹈,手足徐动 和扭转痉挛)等。
神经疾病的定性诊断
•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
扫描--SPECT
• MRI&f-MRI
神经系统诊断总结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定位诊断】
1.
【定性诊断】确定疾病的病理性质与病因。
首先,在已确定病变部位的基础上,依据该部位容易发生的病理损害,结合病史,推测病变的性质。
如脑卒中、感染、外伤、肿瘤、变性、脱髓鞘、代谢障碍、遗传性疾病等,各有其不同的发生与发展觃律。
二、临床思维的注意事项
宜从排除对患者危害最大的疾病;一元论;首先考虑常见病、器质性疾病及可治性疾病;病史与体征是诊断资料的主要来
源,也是临床思维导向的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不能取代认真、细致的问诊、查体及临床思维;要有全局整体观念。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原则PPT课件
确认损害神经的分布方式
✓ 诊断步骤中重要的一环是判定神经受累分布的特点 ✓ 病史询问和体检初步确定是哪些神经受累,分布的特
点如何 ✓ 再通过电生理检查来延伸体检获得的印象,明确最
终的神经损害的分布特点
确认损害神经的分布方式
不同病因的周围神经病其受累神经分布模式不 尽 相同,对病因判定有一定意义
代谢性、中毒性,遗传性周围神经病的损害常为 对称性分布 感染性,血管性或外伤等病因常为不对称性损害 分布 同时远近端损害则多为脱髓鞘性病变
➢ 长期或自幼难以跑、跳,运动技能不佳,体育成绩不好 ➢ 高足弓、锤状趾或鹰爪趾 ➢ 爪型手 ➢ 肌萎缩 ➢ 足病,足溃疡 ➢ 使用支俱 ➢ 曾被误诊诊断为关节炎或小儿麻痹 ➢ 用足跟足趾行走困难 ➢ 从跪位站起困难
周围神经病运动、感觉损害分布
急性
• GBS • 卟啉病 • 血管炎 • 药物性,砷中毒性神经病 • 副肿瘤性感觉神经病 • 急性感觉性神经病 • 病危后周围神经病
迷走
11
副
12
舌下
不属周围神经系统 中脑 桥脑
延髓
脊神经
成分
躯体运动 躯体感觉 内脏运动 内脏感觉
后正中线两侧 的肌肉和皮肤
除胸神经外,其余 脊神经前支交织 成丛→相应部位
脊
组成
神 经
颈丛 C1-C4
前 支
臂丛 C5-T1
胸神经
前支 T1-T12
腰丛 T12-L4
骶丛 L4-L5 腰骶干 全部S ,CO
• 部分周围神经病在病程上可以有交叉和重叠。 急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病虽少见
• 但可危及生命,急性出现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必 须查找病因
运动与感觉在判断病程中的意义
➢ 慢性病程多是遗传性周围神经病,并且以 运动障碍为主,病史和体征有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第一节诊疗程序.确定某种疾病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或病变是否主要累及神经系统是神经科医师首先需零孽决的问题。
许多神经系统症状是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某些神经系统的疾病也可能以其他系统或器官的症状作为主诉。
一些心血管、呼吸、内分泌g内、外、妇、儿科疾病常合并有神经系统损害,还有些疾病,例如骨、关节、周围血管结缔组织等疾病,其症状也司类似神经系统疾病。
因此,临床医师确定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时,要强调整体观念,避免只重视局部而忽视整体的片面观点,要全面了解病情和病损可能累及的器官和系统,确定诊断方向,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一、定位诊断根据疾病所表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神经生理和神经病理等方面的知识,常可确定神经系统病变所在的部位。
神经系统的病变部位根据其病损范围可分为局灶性、多灶性、弥漫性和系统性病变。
局灶性病变指只累及神经系统的单一局限部位,如面神经麻痹、尺神经麻痹、脊髓肿瘤等。
多灶性病变指病变分布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譬’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
弥漫性病变常比较弥漫或呈对称性分布,如感染中毒性脑病、病毒性脑炎等。
系统性病变是指病变选择性的损害某些传导束或某些神经功能糸统,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亚急性联合变性等。
在分析病变的分布和范围之后,还需进一步明确其具体部位,现将大脑、脑干、小脑、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特点分述于下,以便于临床定位思考:(一)大脑病变临床主要表现有意识精神和认知障碍、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癫痫发作等。
各脑叶病变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额叶损害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局限性癫痫、运动性失语、认知障碍等症状;顶叶损害主要为皮质型感觉障碍、失读、失用等;颞叶损害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感觉性失语、视野缺损、精神运动性癫痫等;枕叶损害主要表现为视野缺损、皮质盲等。
此外,大脑半球深部基底节的损害,可以出现肌张力改变,运动异常及不自主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
(二)脑干病变一侧脑干病变多表现有病变侧周围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即交叉性瘫誊’或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的交叉性感觉障碍,其病变的具体部位是根据受誓脑神经平面来判断的。
脑干两侧或弥漫性损害时常引起双侧多数脑神经和双侧长束受损赶状。
(三)小脑病变小脑蚓部损害主要引起躯干的共济失调,小脑半球损害则引起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正助行辅进的识关知有,的及断学以诊所查步用检初运格出师体做医的病求致疾要细对,、能程集才过采,的史析究病分研的合查详综调周的行过面进通全情师行病医进者床,患临料对。
资师理的医推来是和集断合收诊综据的、恨病析,疾分后地查确检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胁断原则0jl(四)脊髓病变}脊髓横贯性损害常有受损部位以下的运动、感觉及括约肌三大功能障碍,呈完全的或酥完全的截瘫或四肢瘫,传导束型的感觉障碍和尿便功能障碍。
可根据感觉障碍的最高平面、运动障碍、深浅反射的改变和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大致确定脊髓损害的范围。
脊髓的单侧损害,可出现脊髓半切损害综合征,表现为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减退或丧英,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深感觉减退或丧失。
脊髓的部分性损害可仅有锥体束和前霸损伤症状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亦可仅有锥体束及后索损害症状如亚急性联合变性,或可因后角、前联合受损仅出现节段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如脊髓空洞症。
一(五)周围神经病变由于脊神经是混合神经,受损时在其支配区有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的症状。
运动障碍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感觉障碍的范围与受损的周围神经支配区一致。
前根、后根的损害分另0出现根性分布的运动、感觉障碍;多发性神经病出现四肢远端的运动、感觉障碍。
(六)肌肉病变病变损害肌肉或神经一肌肉连接点时,最常见的症状是肌无力,另外还有病态性疲劳、肌痛与触痛、肌肉萎缩、肌肉肥大及肌强直等,无明显的感觉障碍。
二、定性诊断定性诊断是建立在定位诊断的基础上,将年龄、性别、病史特点、体检所见以及各种辅助检查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
病史中特别要重视起病形式和病程特点这两方面资料。
一般而言,当急性发病,迅速达到疾病的高峰,应考虑血管病变、急性炎症、外伤及中毒等;当发病缓慢隐匿且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无明显缓解现象,则多为肿瘤或变性疾病;发病形式呈间歇发作性,则多为癫痫、偏头痛或周期性瘫痪等。
现将神经系统几类主要疾病的临床特点列述于下,为临床定性所参考:(一)脑血管病起病急骤,症状在短时间内(几秒、几分钟、几小时或几天)达到高峰。
多见于中、老年人,既往常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病史。
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失语等。
如年轻患者突然头痛、出现脑膜刺激征者,多为脑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CT、MRI、 DSA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脑血管病。
(二)感染性疾病起病呈急性或亚急性,病情多于数日、少数于数周内达高峰,伴有畏寒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增加或血沉增快等全身感染中毒的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较广泛弥散。
有针对性地进行血及脑脊液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等有关检查可进一步明确感染的性质和原因。
(三)变性病起病及病程经过缓慢,呈进行性加重。
发病年龄相对偏大,如阿尔茨海默病常于60岁以后起病,但有些变性病也可于青壮年发生,如运动神经元病。
变性病常累及某些神经元群,其病理改变有系统性,而出现如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遗传性共济失调等。
临床症状各异,如阿尔茨海默病主要为认知障碍,帕金森病主要为肌张力增高和运动障碍,运动神经元病主要为脑神经核和脊髓前角损害所引起的症状。
(四)外伤多有外伤史,呈急性起病;但也有外伤较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发病,如慢性硬膜下血肿。
要详细询问外伤经过,以区别其是否先发病而后受伤,如癫痫发作后或脑卒中后的『r●●神经病学1郏篙。
麓肝澌。
j(五)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I起病缓慢,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但某些恶性肿瘤或转移瘤发展迅速,病程较短。
嗣肿瘤除常有的癫痫发作、肢体瘫痪和麻木等局灶定位症状外,尚有头痛、呕吐、视乳头i肿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
除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外,还应注意部分癌的颅内转i可呈弥漫性分布,早期除颅内高压症状外,可无局灶性神经受累症状。
脑脊液检查可有i白含量增加,有时可检出肿瘤细胞。
颅脑CT、MRI检查很有必要,有时还应根据需要l颅脑以外的x线、B超、放射性核素扫描、CT、MRI等检查以发现转移瘤来源。
脊髓i瘤时,可出现逐渐进展的脊髓压迫症状和脑脊液蛋白增高。
(六)脱髓鞘疾病脱髓鞘疾病常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缓解和复发倾向,部分病例起病缓慢,呈进{性加重。
常见疾病有多发性硬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
MRI、脑脊液检查和诱发电1检查有助于诊断。
.(七)代谢和营养障碍性疾病代谢和营养障碍性疾病常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在全身症状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症射代谢和营养障碍常引起较固定的神经症状,如维生素B。
缺乏常发生多发性神经病,维一素B12缺乏发生亚急性联合变性,糖尿病引起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等。
(八)其他有中毒和遗传性疾病等。
神经系统中毒性疾患可呈急性或慢性发病,其原因有化!品、毒气、生物毒素、食物及药物中毒等,诊断中毒时必须结合病史调查及必要的化验查方能确定。
神经系统遗传病多于儿童及青年期发病,家族中可有同样疾病。
其症状和1征繁多,部分具有特征性,如先天性肌强直症出现的肌强直、肝豆状核变性的角膜色素=等,为这些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节临床思维方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从而给临床医疗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使临床医学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字化,使科学,析更加精密,使临床诊治疾病的水平大大提高。
但是,现代技术永远不能完全取代传统l物理诊断和科学的临床思维,在当前医学发展的形势下,培养及提高神经科医师的临床f力显得十分重要。
神经科有其发展的特殊性而使之有别于其他医学学科,因此,建立符,神经科本身特点的临床思维方法对神经科疾病的诊断治疗至关重要。
临床思维的培养应以循证医学理念为指导,要求临床医师应用已掌握的医学理论知{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
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
这是一个观察事物并思考问题的过程。
正确的临床思维是医师1期从事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临床医师的基本功。
具体来讲,神经科医师宜按如下几个步骤进行临床思维的培养锻炼:①养成全面细j 的习惯,通过详细的问诊、查体以及实验室检查,收集可靠翔实的临床资料。
②将上述i 料综合分析,利用神经解剖学、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合理地解释出病变的部位,i行定位诊断。
③根据病变的部位、临床的病史与体征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最终{析判断疾病的病因,做出定性诊断。
④明确疾病性质后,制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⑤}据疾病的性质、部位、患者的综合状态等因素进而评估疾病对患者本身生理功能、心理吐第六章繁赫赫麓辫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影响,评定患者的预后。
} 上述培养神经科医师临床思维的过程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要始终把握“具体问题氛体分析”的总原则,善于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透过现象抓住其本质特征。
i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疾病的诊断也显露出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临床医学是一釉E常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医师、患者和仪器设备等各方面因素,有信息的输人、加工、处理椭出等各个环节;不仅有诊断过程的内环境,而且与外环境密切相关;不仅有技术问题,而且还包含有精神、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和疾病的复杂变化茬啐导医学已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已表现为一个多系统、多结构、多层次的病理状态,人体疾病的信息群也成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不仅许多疾病的概念在变化,而且对疾病的病理机制的认识也在发展。
疾病的认识过程日趋复杂,有自然、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参与。
此外,医学基础科学不断进展,大量新的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使得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疾病种类。
这些因素导致疾病的诊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十分强调对临床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倡辩证思维的分析方法,避免对疾病认识的片面性和不真实性,减少误诊、误治,提高诊断率和治愈率。
在基础医学方面,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疾病机制的研究,已由整体器官水平进入细胞和分子水平,对生命的了解,已由现象进入本质的探讨。
在临床医学中,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发展体现了分子生物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并且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疾病发病机制的阐明,并进而对疾病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而,医师要意识到疾病的诊断标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把辩证思维的分析方法应用到临床工作中。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青年医师只有在日常的医疗工作中不断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各种临床检查技术,为日后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