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要点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

城镇化也可称城市化。

2、城镇化的历史过程:a、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慢,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城市人口的百分之30;b、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百分之30,进入加速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的增强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C、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附图3、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译: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

城内有横竖的九条街,录得宽度为车轨的九倍。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廷后面为市场,市场和朝廷个方百步。

4、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邺城的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长安城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

从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中轴线对称布局,旁三门左祖右社等也体现了周代王城的体制。

5、田园城市理论: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希望彻底改良资本主义的城市形式,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和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疏远。

分析:城市应与乡村相结合。

规划图解城市人口30000人,占地404.7hm2.城外有2023.4hm2的土地为永久性绿地供农牧业用。

城市中心有一系列的同心圆组成。

有六条大道由同心圆放射出去,中央是一个占地20hm2大公园。

沿河有市政厅、音乐会堂、剧院、图书馆、医院等。

外面的一圈为公园,公园外一圈是商店等,在外一圈是住宅,再外是林荫道。

意义: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化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的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科学的建立起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1城市特征:具有非农业的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2城市产生的原因:水利论或环境基础论,经济论或市场起源论,军事轮或防御据点起源论,宗教论或宗庙起源论。

3城市的实质:人类的聚居形式,一定区域的中心,人类文明的必然产物与推动器,社会生活方式。

4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黄河迁徙,大运河的开凿,城市体制,区域重心转移,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明清的禁海政策。

5城市化动力机制:农业发展是初始动力,工业化是根本动力,第三产业化使后续动力。

6奠定现代城市规划的三个支点:社会改造运动,政府干预和工程技术。

7规划思想的转变过程:理性规划——渐进主义——倡导式规划——沟通式和协作式规划。

8协作式规划特征:1)规划师角色进一步转变2)规划师需要新的技能,角色的改变需要新的技能才能实现3)关注规划如何得到实施4)关注权利的处置9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1)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初始阶段2)曲折起伏与相对停滞的阶段3)改革开放后的重新发展阶段4)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探索阶段10城市规划法体系:以城乡规划法为核心,由配套规章,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构成的专门法规体系,按其构成特点可以死分为纵向体系和横向体系两大类。

11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特点:1)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2)提高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保障规划实施的严肃性3)明确城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保障社会和公众利益4)建立事权统一的规划行政管理体制,保障规划的全面实施。

12基本法的框架:7章70条包括对城乡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13法定规划:城市规划明确要做的,并且规定了编制主体,编制程序,编制内容及审批程序的规划。

14非法定规划:不是城市规划规定必须要做的规划,或内容与法定规划相同但不按照法定规划要求的编制程序的规划。

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群规划,城市设计。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1用地面积:规划地块划定的面积,以公顷计。

征地面积:土地部门为了征地划定的征地红线围合而成的面积。

用地面积≤征地面积2用地性质:是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各类用地所规定的使用用途。

4土地使用控制:指对建设内容、位置、面积、边界作出规定。

内容为:土地使用性质、兼容性、边界、面积。

5建筑红线是指建筑用地相互之间的用地分界线6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公用设施)用地与建筑用地之间的用地分界线。

7建筑密度:建筑占地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之比。

8容积率:规划地块内建筑总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之比。

旷地率:开放空间占总建筑面积的百分比。

建筑密度:指建筑物正投影占地块面积的比率。

天空暴露面:建筑从一定高度的斜面。

9人口容量:规划地块内每公顷用地的居住人口数。

10绿地率:地块内绿地面积与规划地块面积之比,以百分比计11停车泊位数:规划地块内规定的停车车位数量,包机动车位数和非机动车车位数。

12交通出入口方位及数量:规划地块内允许设置出入口的方向、位置和数量13交通运行组织:规定规划地块内允许通行的车辆类型,作出合理的交通运行组织。

14装卸场地规定:对规划地块内货物装卸场地位置和面积的规定15建筑控制高度:由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量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16建筑后退:城市建设中,建筑相对于规划地块边界和各种规划的后退距离。

包括退线距离和退界距离两种。

退线距离是指建筑物后退各种规划控制线的距离,退界距离是指建筑物后退用地边界线的距离。

17建筑间距:为满足日照、消防、卫生、安全和建筑保护等要求而规定的与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

18六线的组成红线:道路用地和地块用地边界线绿线: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黑线:高压线用地的控制界线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橙线:轨道交通19控制土地开发强度有哪些指标:人口容量、建筑密度、绿地率、容积率等。

20规划编制单元划分三级划分:管理单元——街坊区块——地块二、填空控规的指标体系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两个层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一化二系三结构一化: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二系:规划交通、通讯、供水电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三结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布局空间结构污染系数用来表示污染程度的大小。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热岛效应研究局地的气候,分析城市及城市郊区的气温分布,在市区出现一个明显的高温区,气象上称之为“城市热岛”。

城市用地分类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 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 D水域和其他用地 E城市性质与类型(一)城市性质的含义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性质体现城市的个性,反映其所在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地理、自然等因素的特点。

确定城市性质,是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依据,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为规划方案提供可靠的技术经济依据。

城市性质是由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由主要部门职能所体现。

(二)城市类型1.各国无统一方法,我国按职能分类如下:(1)工业城市;(2)交通港口城市;(3)商贸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综合中心城市;(6)县城;(7) 特殊职能的城市。

2,我国按城市人口规模把城市分为四类:(1)特大城市,指人口100万1)li.的城市;(2)大城市,指人口50万以上不足100万的城市;(3)中等城市,人口20万以上不足50万的城市;(4)小城市,指人口不足20万的城市。

拟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1.分析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2.分析主要生产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

采用同一经济技术标准,其超过部门结构整体的20%—30%为主导因素。

3.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以用地所占比重的大小来表示。

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含义法定城镇地区的常住人口称为城镇人口。

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总人口在2万以下的乡,非农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建镇。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要点

填空1城市三要素:人口,大量人口聚集。

产业:工业商业,行政政府所在地2城市发展:没有固定居住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固定居民点的产生第二从劳动大分工城市形成3用城镇人口占中人口的比重来度量城镇化水平发展阶段起步《30%,加速30%《》60%,稳定》60%,。

S曲线4交通的本质和目的:高效率、高效益、低费用、低公害、可持续发展。

5卫星城镇发展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再到基本完全独立的新城6 60岁以上达到10%或65岁以上达到7%为老年型人口,男女正常的性别比例为102~1077城市规划的编织层次一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分区规划。

二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8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六线: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城市蓝线水库河道:城市黄线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绿线绿化:城市紫线历史文物:城市橙线城市公共设施。

道路红线规划道路的路福边界线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和道路9宽度两种含义,路幅宽度是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宽度的总和。

10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1成组成团2成街成坊3整体式。

空间组合1对比2韵律和节奏3比例和尺度4色彩5绿化6道路7建筑小品11千人指标,即每千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12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1居住区中心2位于居住区的主要出入口3沿居住区的主要道路13城市空间由建筑物、道路、广场、绿地和地面环境设施,重点是城市中心、广场、街道、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区。

二名词解释1城市定义:城市是以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积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镇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级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规划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预先安排行为步骤并不断付出实践的过程。

3城市规划:实现一定社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合理利用城市用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布置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总结_看图王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总结_看图王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一·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1城市的形成: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来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2行政区划的标准:我国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其中,按行政管辖不同,还可以把市进一步划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3城市的发展(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西的区别):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央集权制,各朝代都城规模都很大、布局严整,这些都城都是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以超经济的手段,役使人民在短期内建成的。

除了都城外,府、州、县就是不同行政管辖区的政治和军事中心。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间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至17 世纪建立君权专制国家,都城才有较大的发展。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城镇化(一节)——结合课本看1)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结果3)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农业发展(原始动力)、工业化(根本动力)和第三产业崛起(后续动力)三大力量的推动和引。

5)中国已经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6)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正确思想:大城市有一个适度规模问题,积极发展小城镇应尽快使其达到适度规模,而不是遍地开花。

这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使城市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逐步形成的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基本方针。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知识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知识点

填空形1. 现代城镇的本质特征:①产业构成②人口数量③职能2. 反映城镇化的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 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诺瑟姆曲线”用S形曲线表示,将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阶段。

4. 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5. 战国——《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

6.托马斯·莫尔——空间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太阳城”方案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傅立叶——法郎吉霍华德——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昂温——卫星城市7. 1933年《雅典宪章》中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

其解决办法就是将城市划分的功能分区。

8. 1978年《马丘比丘宪章》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9. 1992年,第二次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环境与发展宣言》和《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中心思想是:环境应该作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须对环境和发展进行综合决策。

10.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①主干法②从属法规③专项法④相关法11. 1909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

12. 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13. 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基本价值观:永续发展14. 永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15.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①现场勘踏②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③分析研究(填选型)16.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17.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①战略目标②战略重点③战略措施18.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中拟定的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应该选择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指标。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城市规划是指将城市规划的概念和原则用于指导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使城市的布局和结构与人们的生活相适应。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使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都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城市规划原理中,有许多考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一、城市功能区划城市功能区划是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政府机构区等,以便使城市的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安排。

在城市规划中,功能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成功的功能区划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率,增加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城市规划考试中,如果遇到相关问题,首先应该考虑到城市的功能区划问题。

二、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指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以及提高道路、桥梁、隧道等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交通规划也是城市规划考试的重点内容。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到交通流量、交通工具、道路宽度等因素,以便使城市的交通系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城市。

在考试中,需要着重关注交通规划的具体措施和实施过程。

三、绿化规划绿化规划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种方式,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考点。

绿化规划涉及到城市内的所有绿色区域,包括公园、绿带、广场、街道绿化等。

在规划绿化时,需要考虑到绿地率、绿地分布及绿地类型等因素,以确保城市能够充分享受自然的美好。

四、建筑规划建筑规划是指规划城市内的建筑物,包括高层建筑、住宅、商业楼、特色建筑等。

建筑规划需要着重考虑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环保性等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五、文化景观规划文化景观规划是规划城市文化景观,是一种保护、传承和创新文化的方式。

在城市规划中,文化景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景观规划需要关注到建筑物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因素,以便为城市营造更加多元化和有特色的生活环境。

最后,城市规划考试也需要关注到法律、政策、流程等方面的问题。

在考试前,需要仔细掌握相关知识,了解相关政策以及流程,以便在考试中更加得心应手。

建筑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考点

建筑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考点

建筑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考点在建筑师考试中,城市规划原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涵盖了众多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梳理一些常见且重要的考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考试。

首先,城市规划的任务和目标是一个基础考点。

城市规划的根本任务在于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目标包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等。

城市发展战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这包括对城市发展的定位、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研究和确定。

考生需要了解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依据,如城市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产业基础等,以及如何通过发展战略来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

城市用地的分类和评价是常见考点之一。

城市用地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特殊用地等多种类型。

对于每一种用地类型,考生需要掌握其特点、使用要求和规划原则。

同时,城市用地的评价包括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经济评价等,要能够分析土地的适用性、开发潜力和经济价值。

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是重点内容。

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等,考生需要理解这些模式的特点和形成机制,并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实际城市的空间结构。

在城市布局方面,要考虑功能分区、交通组织、景观规划等因素,实现城市功能的高效协同和空间的合理利用。

道路交通规划是不可忽视的考点。

包括城市道路的分类和分级,道路系统的规划原则和布局形式,以及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发展。

同时,要了解交通设施的配套,如停车场、加油站等的规划要求,以及如何通过交通规划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背景下越发重要。

考生需要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和特点,了解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规划手段来减少城市污染、保护生态资源,实现城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城市规划师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

在城市规划原理考试中,有一些重点内容是我们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

下面,我将就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首先,城市规划原理的重点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等。

在考试中,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理解城市规划的内涵和外延,了解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过程,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规划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回答相关的考试题目。

其次,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还会涉及到城市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等内容。

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国家和地方相关的城市规划法律法规,掌握规划编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理解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此外,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还会涉及到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城市设计原理、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内容。

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掌握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城市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有针对性地回答相关问题。

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考试还会对一些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例如城市更新案例、城市扩张案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等。

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熟悉一些经典的城市规划案例,了解这些案例背后的规划理念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举一反三,举重若轻。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原理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相关法律法规、规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实施与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城市设计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经典案例分析等。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复习,扎实掌握这些重点内容,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祝大家考试顺利!。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与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与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与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与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到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到达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根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根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开展与技术的进步,一局部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开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立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场进入都城建立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

意义:提出开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那么;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效劳设施。

(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及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及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及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立工程选址意见书、建立用地规划许可证与建立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开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成绩分布:平时成绩考勤:10%,调研报告:20% ,考试名词解释,选择题,减答题,问答题关于城市设计、人口即两次调研考试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城镇化定义: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非农业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城镇化水平定义: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世界城镇化历史进程及特征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势力明显增强,城镇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4、国内外城镇化规律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周礼.考工记A、记述周代王城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B、将等级制度贯穿其中城市规划独特的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2、管子.度地篇关于居民选址要求:“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3、周易A、创立“象天法地”象征主义规划方法B、“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C、“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3、建筑十书A、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写B、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4、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时期希波丹姆提出A、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

反映古希腊时期市民民主文化民主与平等B、希波丹姆模式的完整体现:米利都城5、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结合城建史复习A田园城市B卫星城镇C雅典宪章D马丘比丘宪章E有机疏散理论F永续发展理论G带形城市6、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即建设工程选址意向书、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我国城乡规划编制法定体系: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其中城镇体系规划包括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又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规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19、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19、日照标准:为保证室内环境的卫生条件,根据建筑物所处的气候区、城市大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质确定的,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冬至日或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时间范围内,建筑外窗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

20、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步行距离21、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山林、水系等自然环境。

22、修建性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3、“雷德朋”系统雷德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绿地、住宅与人行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网布置成曲线;行人和机动车在一个平面上隔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成团,形成口袋形;相应配置公共建筑,将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使住宅区的各部分通往中心的距离都相等。

24、户室比户室比又叫户型比,它是指各种户型在总户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反映到住宅设计上,就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住宅建筑中,各种不同套型住宅总套数的比重25、住宅街坊是指在小城尺度的城市街坊中,一栋或者多栋住宅楼沿周边布置,对外形成公共街道,对内形成内院,集居住,商业多功能与一身的居住体。

与其他模式的住宅相比,它更强调空间的围合以及功能的混合。

26、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27、停车率:即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区总户数的比率停车率=居民停车位数/居住总户数28、住宅建筑毛密度:即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套数。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第一二章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人口及建筑的高密度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备城市的概国标市规本术准》: 城划是一疋内城(6)町冈餓碎(与卫里城)以霍华稳揭出的“田园城市"天标击的近现代城市规划出观7■比玖宅斡口度论恢杀和戛电压蜚,1E96羊出我了耳(明天:邇往真正改革的平和(Tcmorrow;A Reacefbl Path to Real Reform)為址旳IE蓍-«调査:朝伦敦为对彖展幵综合而春入曲城市问题最原再调曲•井析,«模式:»菇应0实蛰霍华德"田困城市"的贡耿在于;站才时工业叫空出现为毘青问竝・戎城孕结舎的爭雯柞为一4■体丢来解决;o谀韻了一种光昶性的欖式,-种比较完整的规划展酿体丟.对觇饋城市规划穆據起了重要的启款作用;往开了誠韦孰划中社士餌至的先河.将樹质规划与杜■合规划村鍔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市规“对时期市的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田园城市的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邻里单位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幵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Perry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而且要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1)规模(size):一个居住单位的幵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重点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重点内容
25.上位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地域空间的规划.依法制定的上一层次规划的控制力大于下一次规划,城市规划的制定必须以上一次的规划为依据.
26.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7.当各方面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程度,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构成"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各自发展不相冲突.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互相和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和谐城市".(P73看一看)
2.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从行政层面区分,我国城乡规划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3.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抑制,当然在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这一战略必须建立在市民参与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
18.古希腊城市=哲学思想+几何与数学+城市的公共空间(文化核心)
19.城市文化结构三种类型:物质环境(城市空间布局,自然景观,建筑风格,街道肌理,城市标志物等)制度环境(各种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包括个人自身的基本活动,社会活动,精神活动等)
20.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调查法。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7.城市工地的归属: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第九条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中。土地管理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二章城市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人口及建筑的高密度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备城市规划的概念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田园城市的概念: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邻里单位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

Perry认为,邻里单位就是“一个组织家庭生活的社区的计划”,因此这个计划不仅要包括住房,而且要包括它们的环境,而且还要有相应的公共设施,这些设施至少要包括一所小学、零售商店和娱乐设施等。

他同时认为,在当时快速汽车交通的时代,环境中的最重要问题是街道的安全,因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建设道路系统来减少行人和汽车的交织和冲突,并且将汽车交通完全地安排在居住区之外。

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1)规模(size):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

(2)边界(boundaries):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open space)。

(4)机构用地(institution sites)。

(5)地方商业(local shops)(6)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二战后,在欧洲一些城市的重建和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中,“邻里单位”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应用,并且在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理论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社区规划的概念逐步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规划师的责任重心更趋多元化,给社区中弱者更多关怀。

《雅典宪章》产生的背景CIAM :20世纪二十年代末,随着现代建筑运动走向高潮,欧洲的一些建筑师于1928年集会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会议(CIAM)。

在此次会议上发表的宣言中,提出了现代建筑和建筑运动的基本思想和准则。

它认为,城市化的实质是一种功能秩序,对土地使用和土地分配的政策要求有根本性变革。

《雅典宪章》:1933年召开的CIAM第四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功能城市”。

在这次会议上,对34个欧洲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了《雅典宪章》。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1、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认识到城市中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强调“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在宪章的内容上也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提出了功能分区的思想和具体做法,并要求以人的尺度和需要来估量功能分区的划分和布置,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指明了以人为本的方向。

2、功能分区城市活动可以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活动,这是城市规划研究和分析的“最基本分类”。

“城市规划的四个主要功能要求各自都有其最适宜发展的条件,以便给生活、工作和文化分类和秩序化。

每一主要功能都有其独立性,都被视为可以分配土地和建造的整体,并且所有现代技术的巨大资源都被用于安排和配备它们”。

3、对城市规划的认识虽然已经认识到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仍然强调“城市规划是一种基于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科学”。

城市规划的主要工作“将各种预计作为居住、工作、游息的不同地区,在位置和面积方面,作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个联系三者的交通网”;“订立各种计划,使各区按照它们的需要和有纪律的发展”;“建立居住、工作、游息各地区间的关系,务使这些地区的日常活动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完成”,“必须制定必要的法律以保证其实现”。

4、理性的思想尽管认识到城市规划要受到“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但仍然强调:“必须预见到城市发展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不同的阶段”,“各种住宅、工作地点和游息地方应该在一个最合适的关系下分布到整个城市里”,“每一个城市规划中必须将各种情况下所存在的每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因素配合起来”。

“必须以专家所作的准确的研究为根据”。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城市规划必须建立在各专业设计人、城市居民以及公众和政治领导人之间的系统的不断的互相协作配合的基础上”,并“鼓励建筑使用者创造性地参与设计和施工”。

在讨论建筑设计时更为具体地指出:“人们必须参与设计的全过程,要使用户成为建筑师工作整体中的一个部门”,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人民建筑是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充分强调了公众对环境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只有当一个建筑设计能与人民的习惯、风格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建筑才能对文化产生最大的影响”。

《马丘比丘宪章》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

这一过程应当能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的物质和文化的不断变化”。

《马丘比丘宪章》同时认为城市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它的最后形式是很难事先看到或确定下来的”,规划师并非是能预知未来一切的万能之神,而是要通过对未来发展可能性不断搜索来实现比过去略好的城市状况,甚至可以认为,“一位不信奉教条的科学家比那些过时的‘万能之神’更受人尊敬”。

“与《雅典宪章》相反,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

城市规划……必须反映这一现实”。

规划都“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并“应该按照可能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意义提供与人民要求相适应得逞时服务设施和城市形态”。

《马丘比丘宪章》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果是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并且强调:“在1933年,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在1977年,目标应当是把已经失掉了它们的相互依赖性和相互关联性,并已经失去其活力和涵意的组成部分重新统一起来”。

《考工记》的价值主要有两点:第一,它反映了早期城市规划最完整的思想与体系;第二,它对后来的都城建设起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元大都及以后都城,有人称之为中国古都规划形制的“红线”。

第三章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标准术语》:城市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是指人们为特定的城市建设目标所进行的对城市外部空间和形体环境的设计和组织。

第四章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 18.0—28.0 m2/人工业用地 10.0—25.0 m2/人道路广场用地 7.0—15.0 m2/人绿地 9.0 m2/人其中:公共绿地7.0 m2/人规划建设用地结构各项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 20—32%工业用地 15—25%道路广场用地 8—15%绿地 8—15%四大类用地总和占建设用地比例宜为60—75%。

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的主要表现自然环境的特色:地形、地貌、河道……文物古迹的特色:历史遗址……城市格局的特色,如北京,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等;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绿化空间的特色;建筑风格;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如土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

地质条件(1)地质构造(2)地质现象(3)地震(4)地基承载力——地耐力(5)矿藏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以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可持续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的(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年初总人口数城市发展用地的选择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2、尽量少占农田、菜地;3、保护古迹与矿藏;4、满足主要建设项目的要求;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创造良好条件;6、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用地构成居住区小区组团1 住宅用地(R01) 50~60 55~65 70~802 公建用地(R02) 15~25 12~22 6~123 道路用地(R03) 10~18 9~17 7~154 公共绿地(R04) 7.5~18 5~15 3~6居住区用地(R) 100 100 100 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 18.0—28.0 m2/人工业用地 10.0—25.0 m2/人道路广场用地 7.0—15.0 m2/人绿地9.0 m2/其中:公共绿地7.0 m2/人各项用地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 20—32%工业用地 15—25%道路广场用地 8—15%绿地 8—15%公共设施的布局(1)分布规划的原则合理配置合理的服务半径结合道路与交通的规划自身特点和对环境的要求城市景观的组织合理的建设时序(2)、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以中心地方式布局中央商务区(CBD);分区中心;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

其他形式:商业一条街;购物中心。

(3)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大学占地多,一般布置在城区边缘;科研机构和专科学校,与生产性机构相结合,形成一定的专业化地区。

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应与综合性大学相毗邻,相互促进发展。

(4)体育、文化设施大型体育设施均匀布置在城市外围或边缘,有良好的交通疏解条件;其他设施与居住用地、公建中心相结合,构成公共活动中心。

(5)医疗卫生设施以不同的级别和服务范围,均匀布置在城区。

有些小城市担负着为较大地区服务的职能(如县城),则应在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附近增设一些医疗设施。

绿地功能与作用:提高城市自然生态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提高生活质量,调适环境心理增加城市地景的美学效果增加城市经济效益有利于城市防灾第七章城市道路分类分级(一)、城市道路分类分级的目的进行城市道路分在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更加有效,更加合理。

(二)、我国城市道路分类分级1、道路分类即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

2、城市道路分级(见表)(三)、道路红线规划1、红线规划的作用所谓道路红线是指道路用地与城市其它用地的分界线,道路红线宽度即为道路的规划路幅宽,它为道路及城市管线设施用地提供法定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