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合集下载

食品毒理学—外源化学物毒性

食品毒理学—外源化学物毒性

食品毒理学—外源化学物毒性第二章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毒性损伤和影响因素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与中毒1.毒物(poison)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明显界限,两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毒素(toxin)毒素是毒物的一种,特指由活的生物有机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

包括植物毒素、动物毒素(毒液)、细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霉菌毒素等。

3.中毒(toxicosis,intoxication)毒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相应的病理过程叫中毒。

2、剂量通常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物质的量,单位为mg/kg体重、mg/cm2皮肤等。

不同途径接触,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也不同。

三、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1.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是外源性化合物毒性的具体表现。

特点有:(1)使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2)造成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如进食量、体力劳动负荷能力等涉及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等方面的指标的改变;(3)维持机体内稳态的能力下降;(4)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2.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外源性化合物对机体的非损害作用与损害作用相反。

特点:(1)不造成机体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的改变;(2)不影响机体的功能容量的各项指标改变;(3)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的能力;(4)也不引起机体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3.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的确定(1)确定某项观察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均值±2倍标准差)。

(2)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此项指标的变化是否偏离正常值范围,如果偏离(与对照组比较,P<0.05),则属于损害作用。

四、毒作用分类包括:(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过敏性反应(5)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发生过程及反应示意图:第二节表示毒性损伤的指标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量-效关系的概念: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称为量-效关系。

内源性及外源性毒性化学物质对生物学系统的影响

内源性及外源性毒性化学物质对生物学系统的影响

内源性及外源性毒性化学物质对生物学系统的影响毒性化学物质是指那些会对生命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它们通常是有毒、致癌、致畸等属性的。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内源性毒性化学物质和外源性毒性化学物质。

下面我们就来分别探讨一下这两种毒性化学物质对生物学系统的影响。

内源性毒性化学物质内源性毒性化学物质是指人体内自然产生的会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物质。

例如,脂肪代谢产物、胆固醇和类固醇激素等。

这些内源性毒性化学物质不仅可以影响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举例来说,过量的雌激素会导致子宫内膜癌、乳腺癌和卵巢癌等妇科癌症的发生。

此外,肝脏和胆囊功能紊乱也可能是由内源性毒性化学物质的效应所引起。

虽然内源性毒性化学物质是自然产生的,但是其毒性作用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外源性毒性化学物质外源性毒性化学物质是指从外界环境中摄入的、或者人工合成的能够对生命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物质。

例如,工业、农业和家庭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品、饮食中的农药残留和化学添加剂以及空气中的污染物等等。

这些外源性毒性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十分广泛,可以影响人的精神和身体健康,甚至可以对人体的基因产生长期的影响效应。

首先,外源性毒性化学物质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

例如,一些有机磷农药就是致命剂,对神经系统造成的伤害效应十分显著。

其次,外源性毒性化学物质也会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

在女性中,它们可以通过干扰内分泌系统而导致月经不调、性吸引力降低、乳腺增生等问题。

而在男性中,则可能导致精子数量减少、生殖能力下降、心理方面的影响等问题。

此外,外源性毒性化学物质还可能引起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容易感染疾病。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某些环境污染物可以增加心脏病、癌症、呼吸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这些污染物通过损伤细胞的DNA并触发炎症反应而造成的。

结论总之,毒性化学物质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但是,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确实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的化合物,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其中,环境激素是一种具有重要作用的化合物。

环境激素又称内分泌干扰物,它们通过模拟体内天然激素的作用机制,干扰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引起多种生理反应和疾病。

本文将介绍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激素的作用机制环境激素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

内源性环境激素是由机体本身合成的,包括睾酮、雌激素、孕激素等。

外源性环境激素则是从外部环境进入机体的物质,如苯酚、石油烃、双酚A等。

环境激素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1. 水平信号传递机制环境激素可以与天然激素结合,改变天然激素水平以及在细胞内的传递路径,进而影响相关生理功能。

例如,当外源性环境激素进入机体体内后,可以结合卵巢雌激素受体(ER),并激活ER,从而替代天然雌激素与ER结合,干扰雌激素的生物学功能。

2. 基因的表达机制环境激素还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机制,通过改变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来控制相关的生理过程。

例如,苯酚和双酚A都能够干扰睾酮受体的正常发育和分化,从而影响男性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 组织发生和功能环境激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例如,双酚A是最常见的外源性环境激素,它会影响卵巢、宫颈和乳腺的细胞增殖,从而引起相应的疾病,如囊性卵巢综合征、乳腺癌等。

二、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1. 生殖系统影响环境激素可以干扰机体正常的生殖系统发育和功能,引发不孕症、早产、性早熟等问题。

苯酚和双酚A是最常见的影响生殖系统的环境激素。

双酚A的摄入量超过推荐标准会导致精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对男性生育产生影响,而对于女性,双酚A的摄入会导致卵子的异常,引发不孕症等问题。

2. 神经系统影响环境激素还可以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导致认知、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苯酚经常暴露在环境中时,会干扰新生儿的大脑发育,对儿童的认知和学习有不良影响;另外,苯酚在高浓度时还会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疼痛、抽搐等症状。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非突变致癌学说的主要研究方向
表观遗传调控失常致癌 细胞异常持久增生致癌 内分泌激素失调致癌 免疫功能抑制致癌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致癌
中国“林县”之谜
中国因食管癌死亡的占全部因癌死亡的23.5%
,河南省林县人口的20%死于食管癌。 调查结果: 林县人都喜欢吃腌菜; 农民挖池塘蓄积雨水来饮用; 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很少; 当地居民喜欢吃很烫的食物。
Ames试验是应用筛检致癌物最广泛和最敏感
的致突变试验。
二、哺乳动物诱癌试验

目前公认的确认动物致癌物的经典方法是
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又称哺乳动物终生试 验。

化学致癌物最大的特点是有一个较长的 潜伏期,如利用人类接触致癌物确认方法-流行
病学调查,一般需要人类接触受试物20年后才
能进行。而利用大鼠致癌试验,试验期为2年, 相当于人类大半生的时间。
例如:塑料、石棉等。
已知的人类致癌物或生产方式及其靶器官举例
致癌物或生产方式 黄曲霉毒素 4-氨基酚 砷及砷化合物 石棉 硫酸嘌呤 苯 联苯胺 N-N-双(2-氯乙基)-2-苯胺 双氯甲醚及工业级氯甲甲醚 1,4-丁二醇-二甲磺酸盐 口服避孕药(复合) 口服避孕药(连续) 氡及其裂变产物 含石棉纤维的滑石 硫替哌 肝(肺) 膀胱 肺、皮肤 肺、胸膜、腹膜(胃肠、咽部) 淋巴系统、间质、肝胆系统、皮肤 造血系统 膀胱 膀胱 肺 造血系统 肝 子宫 肺 肺 造血系统 靶器官
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指机体内
正常细胞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即癌基因
的原型。 在正常情况下,原癌基因呈静止状态, 对
细胞无害且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如生长因子、 受体、信号分子、转录因子和细胞周期调节等, 癌基因是化学致癌物作用的靶分子。

外源性毒素的毒性与毒理作用

外源性毒素的毒性与毒理作用

外源性毒素的毒性与毒理作用外源性毒素是指生物体在外部环境中受到的一种有害化学物质,它可以通过水、空气、污染物、食物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外源性毒素的种类繁多,如重金属、农药、化学药物、细菌、病毒等。

外源性毒素的毒性大小取决于其浓度、暴露时间和个体的敏感程度。

外源性毒素对人体的毒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损伤细胞和组织外源性毒素作用于人体后,会损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细胞死亡或系统病变。

重金属如铅、汞、镉和砷等可以通过吸入、食入和皮肤吸收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肾脏等器官的功能障碍和损伤。

农药、化学药物等也能影响人体内器官的正常功能,例如抑制人体的酶系统,干扰细胞代谢等。

2. 引发免疫反应外源性毒素还可以引发免疫反应,导致人体免疫系统的失调。

比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侵入人体后,会引起急性菌痢等肠道感染病,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脓毒症等。

另外,一些化学物质如苯等也能诱发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

3. 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外源性毒素还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引起神经元细胞死亡或损伤,导致神经功能障碍。

例如,乙醇、大麻、可卡因等毒品可以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心理和生理的成瘾反应,并长期引起神经元的减少,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智力下降等后遗症。

4. 造成染色体损伤一些外源性物质还有致癌或致突变的可能,可能引起染色体突变或修复障碍,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例如,烟草中的尼古丁和烟草雾化剂都能影响细胞的DNA复制和修复,导致DNA损伤和突变,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综上所述,外源性毒素对人体的毒理作用十分复杂,常常会导致机体的多个系统和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影响。

人们应该尽可能避免外源性毒素的暴露,减少致病因素,维护自己的健康。

第五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第五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30
2.非遗传毒性致癌物(epigenotoxic carcinogens)
不作用于机 体遗传物质 的化学致癌

31
(1) 促长剂 本身无致癌性,在给以遗传毒性致 癌物之后再给以促长剂可增强遗传毒性 致癌物的致癌作用,也可促进“自发性” 转化细胞发展成癌 佛波酯 (TPA及其衍生物)、苯巴比妥、 二丁基羟基甲苯 (BHT)、1,8,9-蒽三醇、 DDT、Alkanes及胆盐
34
3. 未分类 二恶烷、美舍吡伦
助致癌物(cocarcinogens):不具有
引发和促长作用,但可以促进引发作用和 增强促长作用,即能促进或增强全部致癌 过程 。如乙醇、二氧化硫
35
(二)按致癌作用证据分类
36
37
http://monographs.iarc.fr/ENG/Classification/index.php
剂量-反应显示有可测定的阈值,有可测定的最大 效应,其剂量-反应曲线呈S型
对饮食和激素等因素敏感
15
足量引发剂可诱发肿瘤 一次单用引发剂不诱发 肿瘤 促长剂本身不诱发肿瘤 一次用引发剂后给以促 长剂可诱发肿瘤 促长剂必须多次重复
引发作用不可逆
促长剂仅在引发剂后才 发挥作用
16
3)进展阶段
32
(2) 内分泌调控剂 主要改变内分泌系统平衡及细胞正 常分化,常起促长剂作用。如乙烯雌酚、 雌二醇、硫脲 (3) 免疫抑制剂 主要对病毒诱导的恶性转化起增强作 用。如嘌呤同型物
33
(4) 细胞毒剂
早期理论认为慢性刺激可以致癌,目前认为导 致细胞死亡的物质可引起代偿性增生,以致发生 肿瘤。其确实机理尚不清楚,但可能涉及机体对 环境致癌物的易感性增高。一些氯代烃类促癌剂 作用机理可能与细胞毒性作用有关。 (5)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 可导致细胞内氧自由基过量生成。如祛 脂乙酯、邻苯二甲酸乙基己酯 (6) 固态物质 物理状态是关键性因素,可能涉及细胞 毒性。如塑料、石棉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与人体健康管理学院营销1002 徐盛宇学号:3100806049摘要: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指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

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则是一种可能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内分泌紊乱的物质。

本文着重阐述了环境内分泌物干扰物的研究历史;常见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种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内分泌物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人体健康研究历史种类影响防治对策在目前人类生活、工作及活动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化学物质。

其中有些是有害物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化学成份复杂,门类繁多,毒性各异,造成对人类健康及生存的威协,不可乎视,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水系、粮食、蔬菜、水果、禽、蛋、肉、奶、鱼、虾等畜牧水产品、衣物家俱、建筑材料、装修物、汽车等交通工具、塑料制品中。

分布在人类衣、食、住、行及工作的各种环境中。

其中具有对人体自生激素的产生、分泌、代谢、消减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称之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能影响人体的各种内分泌器官有如脑垂体、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各种内分泌器官激素的生理功能对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人体的生长、发育、生育及后代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不少的种类也属于环境诱变剂的范畴,同时具有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但也有的与环境诱变剂不尽相同,包括范围较广,其毒性主要作用于内分泌系统1.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历史1930s;实验室证实二强联苯具有雌激素活性,以后相继合成多种具有雌激素活性的药物。

1970s:日本在对“水俣病”和“痛痛病”的病因学研究中提出“环境激素”的概念。

1980s:日本、英国、美国许多地方同时发现具有精囊和卵巢的鱼、贝类,以及雄鱼雌性化。

1995:Minnesota的学生发现畸形青蛙。

同年,成立了内分泌干扰物工作组;美国环境与自然资源委员会将内分泌干扰物研究列为五个最优先项目之一。

1996:Theo Colborn由于在EEDs研究领域的杰出工作而被授予Rachel Carson Leadership Award。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和影响因素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和影响因素
生理差异
不同生物个体的生理状态、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等也可能影响其 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
遗传差异
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可以影响外源化学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其毒 性作用。
环境因素
温度和湿度
环境温度和湿度可能影响外源化学物的挥发、溶解度和生物活性。
光照和pH值
光照和pH值对外源化学物的存在形态和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
02
外源化学物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
吸收
皮肤吸收
外源化学物可能通过皮肤接触被吸收进入人体,其吸收量取决于化 学物的性质、暴露时间和环境条件。
呼吸吸收
吸入气态或颗粒态的外源化学物,如烟雾、尘埃和气体等,可被直 接吸收进入肺部。
消化道吸收
摄入的食物或饮水中含有外源化学物,可经过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
致癌性作用的特征是潜伏期长,可能在暴露数年后才出现明显的癌症症状。
致畸性
01
致畸性是指外源化学物对胚胎 和胎儿产生的损害作用,可能 导致出生缺陷和发育异常。
02
致畸性作用的机制涉及胚胎细 胞的增殖、分化和发育过程, 不同发育阶段对化学物的敏感 性存在差异。
03
致畸性作用的评估通常基于动 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需要关注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接 触化学物的风险。
急性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抽搐等,严重时可 导致死亡。
急性毒性作用的发生与化学物的性质、暴露浓度和时间、暴露方式等因素有关。
慢性毒性
01
慢性毒性是指长期接触低浓度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损害作 用,通常在接触数月或数年后出现。
02
慢性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症状,如头痛、乏力、失眠、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和影响因 素

环境荷尔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研究

环境荷尔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研究

环境荷尔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研究在现代的生活中,环境荷尔蒙近年来经常被人们提到,它们偷偷地藏在我们身边,每天接触着我们。

环境荷尔蒙被定义为外源性化学物质,它们可以模仿人体内的荷尔蒙,对人体生理功能产生干扰,甚至导致潜在的危害。

一、环境荷尔蒙的分类及来源环境荷尔蒙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

有机污染物包括类固醇类,如雄激素、雌激素等;第二类是非类固醇类雄性激素,如苯酚、萘、多环芳烃等;第三类是环境激素,如聚溴联苯、非诺剂等。

无机污染物主要是重金属,如铅、汞、锡等。

环境荷尔蒙来源广泛,包括食物、空气、水源、家居用品等。

如,某些食品和饮料可能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类物质,例如大豆异黄酮、黄烷醇等;空气中的污染源包括汽车尾气、烟草烟雾等;家居用品如塑料瓶、食品包装、洗洁剂、化妆品、防晒霜等中也存在环境荷尔蒙。

二、环境荷尔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由于环境荷尔蒙能够在体内模拟荷尔蒙的作用,因此可能与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例如:1.对生殖系统的影响雌激素和同类物质对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其中,雌激素类物质可能引起女性月经周期紊乱、乳腺增生等问题,也可能对男性精液质量、睾酮含量、精子浓度等产生影响。

2.儿童神经行为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环境荷尔蒙可能对儿童的神经和行为产生影响,因为儿童的大脑和身体组织正在发育和成长。

如聚溴联苯类物质可能导致儿童认知和行为问题,如对语言、学习和行为的负面影响。

3.身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环境荷尔蒙可能对人体免疫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使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减弱。

例如,聚氯乙烯可能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损害人体对病毒和疾病的抵抗力。

三、环境荷尔蒙的应对策略鉴于环境荷尔蒙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需要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1.改变饮食结构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可以减少某些环境荷尔蒙的摄入。

例如,应减少或避免摄入含高浓度雌激素类物质的食品和饮品,如大豆异黄酮等。

2.选择有害物质少的家居用品在家庭环境中,应尽量选择无害物质多的家居用品,避免使用含有苯酚等有机化合物的洗洁剂,减少使用具有挥发性的家居用品。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是化学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是化学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

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是化学物与生物(人或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毒性作用出现的性质和强度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化学物因;(2)机体因素;(3)化学物与机体所处的环境条件;(4)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化学物因素化学物的生物学活性与其化学结构及理化特性有关系,同时又受化学物的剂型、不纯物含量等因素影响。

一、化学结构毒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毒物的理化性质和毒物的化学活性,后两者又决定毒物的毒性,因此化学结构的改变可引起毒性作用的变化。

有机毒物在这方面表现比较有规律。

例如:1.苯具有麻醉作用和抑制造血机能的作用,当苯环中的氢被甲基取代后(成为甲苯或二甲苯)抑制造血机能的作用即不明显。

苯环中的氢被甲基取代后,其作用性质有很大改变,具有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作用。

2.烷、醇、酮等碳氢化合物,碳原子愈多,则毒性愈大(甲醇与甲醛除外)。

但碳原子数超过一定限度时(一般为7~9个碳原子),毒性反而下降(如戊烷毒性作用<己烷<庚烷,但辛烷毒性迅速减低=。

3. 烷烃类的氢若为卤族元素取代时,其毒性增强,对肝的毒作用增加;且取代愈多,毒性愈大,如CCl4>CHCl3>CH2Cl2>CH3Cl。

二、理化性质化学物质的理化特性对于它在外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与体内代谢转化过程均有重要影响。

例如:溶解度①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直接影响毒性的大小,水中溶解度越大,毒性愈大。

如As2S3溶解度较As2O3小3万倍,其毒性亦小。

②影响毒性作用部位:如刺激性气体中在水中易溶解的氟化氢(HF)、氨等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而不易溶解的二氧化氮(NO2)则可深入至肺泡,引起肺水肿。

③脂溶性物质易在脂肪蓄积,易侵犯神经系统。

2.分散度毒物颗粒的大小可影响其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和溶解度,从而可影响毒性。

3.挥发性吸人毒物的毒性除与其半数致死浓度大小有关外,与其挥发性的大小亦有关。

例如:苯与苯乙烯的LC50均为45mg/L左右,但苯的挥发性较苯乙烯大ll倍,故其危害性远较苯乙烯为大。

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化学结构
化学物的化学结构与其毒性密切相关,某些官能团或基团可能增加或降低其毒性。
分子量与极性
分子量较大或极性较强的化学物通常更容易引起毒性作用。
脂溶性与水溶性
脂溶性强的化学物更容易通过生物膜,水溶性强的化学物更易被肾脏排泄。
物质性质与结构
高浓度的外源化学物通常具有更大的毒性,但有些化学物在低浓度时也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
总结词
毒理学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根据性质,外源化学物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根据来源,可以分为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类;根据用途,可以分为工业化学品、农药、食品添加剂等。了解外源化学物的分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毒性和作用机制。
外源化学物的分类
02
CHAPTER
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
急性毒性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在短时间内大量接触机体后引起的中毒效应,通常在暴露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
源头控制
通过技术进步和替代方法,减少或消除外源化学物的使用和排放。
安全管理措施
提高公众对外源化学物危害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倡导绿色消费,鼓励使用环保产品,减少对有毒有害外源化学品的依赖。
加强对外源化学物安全管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公众教育与意识提高
05
CHAPTER
详细描述
新型外源化学物的发现与评估
总结词
深入了解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是预防和减轻其危害的关键。
详细描述
通过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细胞的分子靶点、信号转导通路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其毒作用的本质和机制。同时,加强跨学科合作,整合多学科资源,从不同角度全面揭示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机制。

第8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第8章 外源化学物致癌作用

7,8-二醇-9,10环氧化物等
AHH:芳烃氢化酶
EH:环氧化物水化酶
23
二、化学致癌过程
• 化学致癌作用机制目前还有许多尚未彻 底阐明。一般认为,化学致癌作用是一 个多因素、多基因参与的多阶段过程。
24
•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的、多阶段改变 累积的过程,具有多基因控制和多因素 调节的复杂性。目前较公认的阶段学说 认为至少包括3个阶段

引发细胞在形态上与正常细胞很难区别。 引发细胞不具有生长自主性,因此不是 肿瘤细胞。 只有引发无促长时不导致肿瘤。 引发剂作用的靶主要是原癌基因和肿瘤 抑制基因。 对外源化学物及其他化学因子敏感。
28
2、促长阶段
为化学致癌作用第二阶段。引发细胞 增殖成为癌前病变或良性肿瘤(引发 细胞群)的过程。 促进作用选择性地使启动细胞增殖加 快或细胞凋亡减缓,实现克隆扩增, 导致局部增殖并引起良性局灶性病理 损害如乳头瘤、结节或息肉。 • 促长剂(promotor)或促癌物:具有 促长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促长剂。
1、癌基因和原癌基因 2、抑癌基因
42
(一) DNA加合物
致癌物 DNA 突变
生物转化 酶系统 修复失败
代谢活化 DNA加合物
终致癌物 (亲电基团) DNA分子
部分恶性转化
肿瘤
43
• DNA加合物提供了致癌物暴露和DNA原 始损伤的证据,反映致癌物吸收、代谢 和修复等互相作用的综合效应,代表致 癌物的生物有效剂量。 • DNA加合物的数量与致癌性有密切关系。 • DNA加合物可作为人类肿瘤的接触(效 应)生物学标志。
13
研究发现,通常在染料化工发展15-20年后, 职业性膀胱癌相继发生。 • 德国1860年始制造染料,1895年首先报 道品红染料生产工中3例膀胱癌; • 美国染料生产始于1917年,1934年出现 职业性膀胱癌; • 日本的染料化工1925投产,报道首例职 业性膀胱癌的时间是1940年; • 我国的染料生产大约在1940年开始, 1959年天津报道第1例职业性膀胱癌。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 "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它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蔬菜上的农药残留是有害无益的,但有些外源化学物对健康有利,如大蒜中的大蒜素.所以,不应把外源化学物统统认为是对健康有害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世界食品贸易在极大地丰富人们饮食种类、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由食品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农兽药、疫病疫情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食品安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通过一些案例对食物、饮用水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了探讨。

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

因此,目前已用“外源性化学物”一词代替毒物。

外源性化学物就是指,不是产生于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而是通过体外途径进入生物机体,并且没有内在的生物学功能的化学物。

选用此词意味着它的双重意义:在不考虑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是“安全”的;限制其接触剂量与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使用时是不“安全”的。

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有可能无毒的。

例如,正常情况下氟是人体组成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氟化物吸收进入机体后,可作用于骨骼,骨盐晶体表明羟磷石灰的羟基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交换,并通过抑制磷酸化酶或者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性的氟化钙,从而使机体的钙、磷代谢紊乱,导致低血钙、氟斑牙和氟骨症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

而氟及其合物如果是直接与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

由此可见,要区分一种化学物是物还是非毒物,必须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和途径1.外源性化学物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

第八章 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

不良饮食习惯
• 食物在油煎炸时温度高达200℃以上,油脂进行着 复杂的氧化、聚合、环化等反应。尤其经反复高温 的剩油炸后可产生致癌物和促癌物。国外报道,多 次使用的剩油加到饮料中可诱发大鼠肿瘤。这就是 我们叫大家少吃油条、油炸臭豆腐的原因。 • 烟熏食物 熏肉在制作过程中产生致癌物——3.4苯并芘,并 可渗透到食物去。 • 饮酒 国外报道,饮酒可增加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且 随饮酒量增大而增高。 • 霉菌 已知有20多种霉菌及其毒素对动物有致癌性。我 国食管癌和肝癌的高发可能与居民摄入霉菌污染的 食物有关。
按化学致癌物的化学结构分类:
• • • • • • • • 烷化剂 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芳香胺类化合物 氨基偶氮累染料 亚硝胺类化合物 黄曲霉毒素 植物毒素 金属致癌物
根据化学物质对人类的致癌作用分 类:
• 肯定对人类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 对人类疑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 对人类具有潜在致癌能力的物质
进展阶段——第三阶段
• 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在促进之中或之 后,细胞表现出不可逆的遗传学改变 • 标志: 遗传不稳定性增加和恶性变化,在形 态上或功能代谢和行为方面逐渐表现 出肿瘤的特征。
2 遗传易感性与化学致癌
• 基因遗传多态性 多态性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 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 型或等位基因,亦称遗传多态性或基因多 态性。从本质上来讲,多态性的产生在于 基因水平上的变异,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 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 的区域。 • 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 核苷酸的变异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 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 已知多态性90%以上。
化学致癌物的主要特性
• 致癌作用依赖于化学致癌物的剂量 • 化学致癌物的致癌潜伏期很长

外源化合物名词解释

外源化合物名词解释

外源化合物名词解释外源化合物是指来自外部环境的化学物质,它们能够进入生物系统并对生物产生影响。

这些外源化合物包括但不限于食物、药物、毒物和化学物质。

人们广泛关注外源化合物,因为它们可以对人体健康产生积极或负面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与许多外源化合物进行持续接触。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我们日常摄入的外源化合物之一。

通过饮食,我们摄入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都能够为身体提供能量和必需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

另药物也是常见的外源化合物。

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

许多药物可以通过改变生物体的生化过程来实现治疗效果,比如抗生素能够抑制细菌的生长,而止痛药可以减轻疼痛。

药物在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也需要正确使用,以避免潜在的副作用和药物滥用问题。

除了食物和药物,我们还会接触到一些有毒的外源化合物。

空气中的污染物、化学品和重金属等会对我们的呼吸系统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等有害物质会引起空气污染,长期暴露会导致呼吸道感染、哮喘和肺癌等疾病。

一些化学物质如农药、重金属和有机溶剂等,如果暴露在工作场所或环境中,也可能对人体产生毒性影响。

外源化合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我们的身体,如口服、吸入和皮肤接触等。

一旦进入体内,它们会在生物系统中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和代谢过程。

一部分外源化合物可能被转化为机体需要的物质,例如营养物质和药物的代谢产物。

另一部分外源化合物则可能被分解或排出体外,以保持生物体内的平衡。

然而,某些外源化合物也可能对生物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毒物、有害物质和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毒性反应,损害我们的健康。

这些反应可以影响到我们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针对外源化合物的影响,科学家和医师都在积极研究和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他们通过研究外源化合物的特性、代谢途径和作用机制,旨在理解这些化合物如何影响生物体,并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母体毒性的名词解释

母体毒性的名词解释

母体毒性的名词解释母体毒性,也称为妊娠毒性,是指某些外源性物质对孕妇及其胎儿产生的不良影响。

这些物质包括药物、化学物质、环境污染物等,它们可能通过母体经口服、吸入、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孕妇体内,进而穿过胎盘,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

母体毒性可能对胎儿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包括先天畸形、智力受损、生长迟缓等。

而母体则可能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胎儿宫内发育受限、流产等副作用。

这些问题可能对孕妇及其家庭产生长期的身体、心理和经济负担。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些引起母体毒性的常见物质。

药物是常见的引起母体毒性的因素之一。

许多药物在孕妇身上的作用可能远超过对成年人的影响,特别是在胎儿器官发育的关键期间。

例如,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物和抗癌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化学物质也是引起母体毒性的重要因素。

家用清洁剂、农药、有机溶剂等化学品常常包含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其中一些被证明对胎儿有害。

被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如苯、汞、铅等,都与孕妇及其胎儿的健康问题有关。

环境污染物也是母体毒性的因素之一。

空气中的污染物、水源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等都可能对孕妇及其胎儿产生危害。

尤其是在工业区、交通频繁区域或有较高环境污染程度的地区,孕妇容易暴露于这些污染物中。

如何预防母体毒性的影响?首先,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知名的、被证实或怀疑可能对胎儿有害的药物或化学物质。

在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应咨询医生,特别是在怀孕期间。

同时,减少与化学物质或环境污染物的接触也是预防的关键。

这包括避免吸烟、远离工业区等环境,使用环保和无毒的清洁用品等。

其次,了解母体毒性的风险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保持健康的饮食,定期锻炼,维持适当的体重等可以减少患疾病的风险,提高胎儿的健康水平。

同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产前检查和产前保健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最后,重要的是提高公众对母体毒性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提供准确的科学信息,帮助孕妇和公众了解母体毒性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外源性暴露对生物体的毒性和生理学影响

外源性暴露对生物体的毒性和生理学影响

外源性暴露对生物体的毒性和生理学影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化学品、重金属等有毒物质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外源性暴露对生物体的毒性和生理学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担忧。

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

一、外源性暴露的类型外源性暴露通常分为寄生虫、细菌、真菌、病毒、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等多种类型。

其中,大多数化学物质具有显著的毒性,并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化学物质是指能够引发生物体中毒或干扰生物过程和功能的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经常出现在食品、饮用水、空气和生物体的生长环境中。

化学物质的毒性取决于其化学结构、剂量和使用方法等因素。

二、外源性暴露的影响外源性暴露会对生物体的生理学、生态学、行为学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

下面就分别进行介绍。

1.生理学方面确定的化学物质暴露量会导致生命过程或生理功能的异常表现。

包括口腔疼痛、呼吸困难、心脏不规律等。

一些有毒物质如汞、铅、镉等还会导致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方面的损伤。

2.生态学方面外源性毒素对生态系统造成伤害。

如气候变化、土地开垦、污染和大量利用资源,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毒素的源头可能影响到优势种或竞争性植物,从而导致种群演替。

毒素也可能侵害农田和森林,导致土壤侵蚀、土地退化和生物群落失衡。

3.行为学方面外源性暴露也可能对动物和人类的行为产生影响。

多种化学物质,如杀虫剂、哺乳动物毒素和药物等,常常被用作毒药。

一些化学物质在水源、空气中暴露,也会对动物产生影响。

暴露到高浓度的化学物质可能会造成认知或行为问题。

多余的铅可以在孩子的神经系统中导致行为问题,并且一些化学物质也可能会危及二氧化碳平衡,促进气候变化。

三、防范措施在应对外源性暴露方面,我们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 识别和监测化学物质的暴露通过监测、识别、评估化学物质的暴露情况,可以更好地了解其风险和影响。

2. 调整环境改变生物的环境,如增加氧气水平、降低温度或调整酸度,等方式来保护生命系统并减轻外源性暴露的危害。

环境激素的危害

环境激素的危害

免疫系统受损
环境激素可能影响陆地生 物的免疫系统,使其抵抗 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危害
生物多样性下降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某些物种数量 减少或灭绝,从而影响生物多样
性。
生态平衡失调
环境激素可能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导致某些物种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进一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
食物链断裂
行为异常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水生生 物的行为异常,如鱼类变 得过于活跃或过于安静, 影响其生存和繁殖。
对陆地生物的危害
繁殖障碍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陆地生 物的繁殖障碍,如鸟类和 哺乳动物的生殖器官异常 和生殖能力下降。
生长发育异常
陆地生物在接触环境激素 后,可能出现生长发育异 常,如动物出现生长过快 或过慢的现象。
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
认知能力
环境激素可能加速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增加 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骨骼健康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老年人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 增加。
心血管疾病
老年人接触环境激素可能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 ,影响康复和生活质量。
05
CATALOGUE
减少环境激素危害的措施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宣传教育
生长发育异常
环境激素可能导致生物体生长发育异常,如性早熟、生长迟缓等。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免疫功能下降
环境激素可能降低生物体的免疫功能,使其更容易受到感染 和疾病侵袭。
过敏反应增加
环境激素可能增加生物体对某些过敏原的敏感性,导致过敏 反应增多。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学习与记忆障碍
环境激素可能影响生物体的神经系统发育,导致学习与记忆能力下降。
THANKS
感谢观看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有一种“隐形的威胁”正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态平衡,这就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也许您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个名词,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并且可能对我们的身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究竟什么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呢?简单来说,它们是一类能够干扰人体或动物体内正常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外源性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模拟、阻断或改变体内天然激素的作用,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非常广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中的双酚 A、邻苯二甲酸盐,食品包装中的某些防腐剂和增塑剂,农药中的有机氯、有机磷等,以及工业废水和废气中的一些化学物质,都可能属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范畴。

让我们先来看看塑料制品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如今,塑料制品已经无处不在,从我们喝水的杯子、储存食物的容器,到儿童的玩具,都可能含有双酚 A 和邻苯二甲酸盐。

双酚 A 被广泛用于制造聚碳酸酯塑料,这种塑料常用于生产水瓶、婴儿奶瓶等。

研究发现,双酚 A 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长期接触可能会影响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增加患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风险。

邻苯二甲酸盐则常用于增加塑料的柔韧性,它可以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发育,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影响更为显著。

食品包装中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也不容忽视。

一些食品包装材料中含有的防腐剂和增塑剂,在与食品接触的过程中,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进而被我们摄入体内。

例如,某些罐头食品的内壁涂层中可能含有双酚 A,一些保鲜膜中可能含有邻苯二甲酸盐。

这些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干扰激素的正常分泌,影响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农药也是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防治病虫害,大量的农药被广泛使用。

然而,许多农药,如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在生物体内积累,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长期接触这些农药可能会导致生殖障碍、免疫系统异常、神经系统疾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 "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它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蔬菜上的农药残留是有害无益的,但有些外源化学物对健康有利,如大蒜中的大蒜素.所以,不应把外源化学物统统认为是对健康有害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世界食品贸易在极大地丰富人们饮食种类、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由食品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农兽药、疫病疫情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食品安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通过一些案例对食物、饮用水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了探讨。

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

因此,目前已用“外源性化学物”一词代替毒物。

外源性化学物就是指,不是产生于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而是通过体外途径进入生物机体,并且没有内在的生物学功能的化学物。

选用此词意味着它的双重意义:在不考虑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是“安全”的;限制其接触剂量与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使用时是不“安全”的。

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有可能无毒的。

例如,正常情况下氟是人体组成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氟化物吸收进入机体后,可作用于骨骼,骨盐晶体表明羟磷石灰的羟基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交换,并通过抑制磷酸化酶或者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性的氟化钙,从而使机体的钙、磷代谢紊乱,导致低血钙、氟斑牙和氟骨症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

而氟及其合物如果是直接与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

由此可见,要区分一种化学物是物还是非毒物,必须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和途径1.外源性化学物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

因此,目前已用“外源性化学物”一词代替毒物。

外性化学物就是指,不是产生于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而是通过体外途径进入生物机体,并且没有内在的生物学能的化学物。

选用此词意味着它的双重意义:在不考虑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是“安全”的;限其接触剂量与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使用时是不“安全”的。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有可能是无毒的。

例如,正常情况下氟是人体组成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氟化物吸收进入机体后,可作用于骨骼,与骨盐晶体表明羟磷石灰的羟基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交换,并通过抑制磷酸化酶或者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的氟化钙,从而使机体的钙、磷代谢紊乱,导致低血钙、氟斑牙和氟骨症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

而氟及其化合物如果是直接与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

由此可见,要区分一种化学物是毒物还是非毒物,必须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和途径2.毒性作用性是指外源性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机体的损害作用愈大,其毒性愈高。

毒性较高物质,只需相对较小剂量或浓度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性较低的物质,则需要较高的剂量或浓度才能呈现毒性作用。

源性化学物的吸收源性化学物经各种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在生活环境中外源性化学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

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因此,消化道吸收是外源性化合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

3.、我国饮水、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一)水体恶化趋势明显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人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200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620亿立方米,其中近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

(二)农产品污染现象严重。

1.农作物中化肥、农药残留量超标现象十分普遍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氮肥和农药单位面积用量分别为世界水平的三倍和两倍。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未实现集约化模式,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未普及,造成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十分严重。

2.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缩短生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类农药;在养殖业中使用抗生素、激素来增加禽、畜、水产品的产量。

导致蔬菜以及禽、畜、水产品受到抗生素和激素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3.食品加工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污染严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食品行业卫生条件和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经营还未形成规模,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企业非常普遍。

这些企业设备落后、卫生状况差,在加上对加工人员管理不严格,极容易造成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情况发生。

4.禽、畜、水产品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由于我国江河、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再加上工业废水、城市污水与垃圾未妥善处理就用于农田灌溉和施肥,就使重金属进入农牧业环境,造成农作物污染,并通过食物链污染禽畜产品。

而利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水源生产的水产品也受严重污染。

(三)劣质原料、有毒物质及食品添加剂污染现象严重1.劣质原料制造的食品严重损害人体健康我国食品行业管理水平落后,许多非法厂商利用劣质原料生产食品,逃避卫生检疫。

这些食品流入市场后给人们的健康极大的隐患。

2.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在食品中添加有毒物质的现象屡禁不止有许多违法厂商在食品中了滥用食品添加剂,违反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

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与消化道中的某些部位接触或与某些部位的酶或菌丛发生作用,从而对人体造成损害。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以下简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

急性危害是指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在短期内造成人群暴发疾病和死亡的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是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作用于人体,并在人体内转化、积累,经过相当长时间(半年至十几年),才出现受损症状的危害,如水体污染导致的水俣病、骨痛病,雀巢奶粉中碘超标导致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等;远期危害是指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几十年甚至隔代)后才表现出来,如致癌、导畸作用等。

2009,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并不是一个奇特的年份,相对于2008年举国闻三聚氰胺而色变的巨大风波,这一年的健康事件,像二噁英、血铅、尘肺……似乎都算不了什么,它们总是猝不及防地出现,然后又以悲情的方式谢幕2011 年3月26日,在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初步确认系来自日本核电站事故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所检测出的放射性剂量值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无需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这部最新出炉的环发报告对2009年中国所发生的多起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损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包括江苏盐城水源被污染20万人饮水受影响;湖南浏阳镉污染,509人尿镉超标,引发群体事件;陕西凤翔615名儿童血铅超标;湖南武冈1354人血铅疑似超标;“铅都”河南济源1088名儿童接受驱铅治疗等。

这些事件经过媒体曝光,震惊社会,也引起全社会对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关系的广泛关注.中毒及健康损害的临床病例如表3所示,1953~1985年3年间共发生416例,其中急性中毒及健康受损者共占69.2%,同时,皮肤受损害者还有26.7%值得重视。

近年来,病肤受损害病例增多,不仅是原发性刺激,经皮吸收中毒的病例也屡有发生。

表2年龄别、性别的临床病例橄 (1 983一1985年)年001年公布的统计报告称:有3000万20岁以上的中国人肥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和动脉硬化等“文明病”泛滥,肥胖已成为社会“公害”。

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顺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和老衰让位于现在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其中心脏病的死亡率已超过日本。

因心、脑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64%以上(全国每年约200万人),占国民死因首位。

糖尿病患病率1979年仅占全部人口的0.67%,1998年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竟高达6%!营养偏颇的现代“文明病”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2005年美国追踪研究报告表明,平均每天喝一罐碳酸饮料的孩子,有60%都体重超重。

2006年,为了抑制儿童肥胖的增长,美国政府公布禁售令:禁止在中小学出售碳酸饮料。

2007年,美国爆发宠物食品受污染事件。

事后调查表明:掺杂了≤6.6%三聚氰胺的小麦蛋白粉是宠物食品导致中毒的原因。

2007年深圳检验检疫局从台湾进口的3批“爱族牌”观赏鱼饲料检出三聚氰胺,且三聚氰胺含量较高,分别为0.35 g/kg 、0.47g/kg 、0.51g/kg。

这3批鱼饲料共 846千克。

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

总而言之,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

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化学化工学院化工09-2阿布杜外力.艾海提学号:200910034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