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词意积累--“悉”】
悉 [xī] ①[形]详尽。例:古之治天下, 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论积贮疏》) ②[动]倾尽所有,全部使出。例: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
(《冯婉贞》) ③[动]熟悉,详细地了解。例: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 。
(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⑤[副]全,都。例: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答案】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默写句子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
(《东坡逸事》)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 (2)山下兰芽短浸溪 (3)勿谓仆谪居之后 (4)以青蒿粥啖之 (5)遂悉偿所负
【答案】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临近、靠近 (2)山下兰芽短浸溪:泡在水中 (3)勿谓仆谪居之后:贬谪,流放。 (4)以青蒿粥啖之:用;给······吃 (5)遂悉偿所负:全,都。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填空:《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宋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二、解释加点词: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3、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相与4、盖.竹柏影也盖:原来5、月色入户.户:门6、欣然..起行欣然:高兴地样子7、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8、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里9、怀民亦未寝.寝:睡觉10、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中植物三、理解性默写: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四、问答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熟悉、掌握重难点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解释下列字词
1、月色入户户:
2、念无与为乐者念: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
4、怀民未寝寝:
5、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于:中庭:
6、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7、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盖: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闲人:
9、欣然起行欣然: 10、解衣欲睡欲: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三、按要求回答问题。

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
2、你是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的?“闲”在文中具体包含哪些感情?
3、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而广为传颂的还是他的“十八字写景”,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词)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

一、重点词语解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怀民未寝寝:睡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相与步中庭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6、月色入户户:窗户7、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

行:走。

8、解衣欲睡解:脱、脱下9、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二、理解性默写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三、重点语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屋外。

四、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宋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词语解释】解:脱、脱下。

户:窗户。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漫步、走、行走。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盖:原来。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记承天寺野游》复习题

《记承天寺野游》复习题

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试题一、填空:《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家、书画家,号___________,眉州眉山人。

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都是著名文学家,父子三人世称是一“___________”,均属___________之列。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原文中的意思。

1、解衣欲.睡()2、月色入户.()3、欣然..起行()4、念.无与为乐者()5、遂.至承天寺()6、怀民亦未寝.()7、相与..()..()8、庭下如积水空明..步于中庭9、盖.竹柏影也()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按原文填空默写:1、表明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暗示作者与张怀民志同道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慨叹知音甚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月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1、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此句进行评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与实际不符的方式来表达呢?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无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遂.至承天寺() 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横.无际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欣然起.行()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词语(cíyǔ)解释念:考虑(kǎolǜ),想到寝:睡但:只是(zhǐshì) 相与(xiāngyǔ):共同(gòngtóng),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相同(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对澄澈空明的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也透露出他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和乐观。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叙事。

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写景。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议论抒情。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写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色中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点睛之笔(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闲人",即清闲的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本文描写了承天寺夜晚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苏教版八上语文 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苏教版八上语文    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2分)(1)月色入.户 ( ) (2)念.无与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 (5)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 (6)怀民亦未寝.( ) (7)水中藻荇交横..( ) 2.用现代汉语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分)4.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

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

(3分)5、品味文中划线句子,说说下面哪句诗最能体现该句的意蕴。

(3分)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我选 理由:6、仔细阅读上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4分)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

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 ”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

从他中举为官到去死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篇文章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7、把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用4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2分)(1(28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复习过程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复习过程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_(赏月)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人教版中考语文 总复习知识清单: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中考语文 总复习知识清单:记承天寺夜游

第6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3)怀民亦未寝.寝:入睡(4)遂.至承天寺遂:于是(5)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6)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交横:交错、纵横(7)盖.竹柏影也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8)但.少闲人..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9)解.衣欲.睡解:脱,脱下欲:想要(10)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11)何.夜无月何:哪里2.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2)月色入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3)念.无与为乐者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3.一词多义(1)遂:①遂至承天寺于是②意将遂入以攻其后打洞(2)寻:①寻张怀民寻找②未果,寻病终不久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步,在文中意思为散步二、成语积累积水空明三、名句积累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关键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自己同乐的人。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五、文意理解1.文章篇末的议论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方法是什么?(1)写月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描写方法: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语文八上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文言词语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这里指月光。

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遂:于是。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内容概括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从“闲人”的可以看出,“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四、文章结构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艺术特色本文运用寄情于景的写法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在写景时处处紧扣“月”字写夜游,写月夜之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月色空明。

五、典型题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引原文、译文对照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欣然:愉快地、高兴地样子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我解开衣服想睡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释: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翻译: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释: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叉错杂盖:相当于“原来是”翻译: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但:只是闲人,清闲雅致的人。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耳:罢了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闲人罢了!一、选自《苏轼文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重点词语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户:门(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到(3)欣然:高兴地(样子)(4)念:想,考虑(5)遂:于是,就(6)寝:睡觉(7)相与:共同一起(8)空明:清澈透明(9)交横:交错,纵横(10)盖: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11)但:只,只是(12)耳:罢了(13)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14)盖竹柏影:盖:原来是(15)但:只是,不过。

(16)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2、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示转折关系(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3)念无与乐者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想念(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古义: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三、理解背诵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1]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1]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 耳?
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
1.月色入户( 窗子 ) 2.欣然起行( 高兴 )
3.念无与乐者( 想 )( 的人 ) 一起 )( 院子 ) 4.相与步于中庭( 5.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 7、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只是 )( 清闲的人 ) ( 罢了 )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1、直接描写月光的一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 , 侧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水中藻荇交横 ,均采用 比喻 的修辞。 2、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 空明(清澈) ,本文是 以 作者的行踪 顺序来展开描述的。 3、①段运用了 记叙 的表达方式,交代了 ; 时间、地点和赏月的原因 描写 ②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③段运用 了 抒情 的表达方式,作用是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画龙点睛之笔,揭示文章的中心,表现作者 的思想。
专项练习
• 1.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 苏轼 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 _______, 苏洵 苏辙 其弟________ 、其父_______ 。 • 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考虑,想到 •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 就 • ②遂至承天寺 遂:______ 睡觉 • ③怀民亦未寝 寝:_____ 共同,一起 • ④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一、复习目标
1.诵读文章,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文章重点内容,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重点:理解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以及重点的赏。

三、复习难点:感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对“闲人”四个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沙画欣赏导入:
现代年轻艺术家表现的是古代名家名作,看来与绘画是相通的。

有句话说的真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不过让我们更加感兴趣的是现代的艺术家表现的'却是古代的名家名作。

看来这个苏轼还真了得。

下面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这个伟大的苏东坡吧。

2、简介苏轼。

他的诗词赋、以及琴棋书画是样样精通,在创作方面也十分突出,被评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反对推行的新法。

其政敌以苏轼有讽刺新法的为借口,以“诽谤朝政”的罪名将他逮捕,让他险些丢了性命。

苏轼被贬到黄州四年后的某天夜晚,被美妙的月色吸引,写下了《》这传世名篇,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小片段。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4.简介苏轼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陷害,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立志读尽人间书,发奋识遍天下字。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师生交流重点字词复习情况。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字词,并加以解释。

6.师生交流重点语句译情况。

请你在笔记纸上写出认为最重要的两句话,并加以译。

7.重点问题交流,然后加以明确。

(1)、苏轼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散散心;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赏月。

(2)、哪句话是描写月景的?请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赏: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苏轼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营造出一种空明的意境;用“藻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景象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清澈透明、了无尘俗的心胸。

中考链接: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
答:明确:用比喻来描写月色下的美景。

积水比喻月光,藻交横比喻月下竹柏影。

8.简单赏几幅“空明”之景色图。

9.情感体会和感悟。

请思考。

苏轼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交流后明确:月色入户——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悠闲自适的心境。

中考链接:说说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3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闲人”多层次解读:
(1)、闲杂人:无所可做的一类人;
(2)、悠闲自适的人:心境平和的一类人;
(3)、具有闲情逸致的人:志趣高雅的一类人;
(4)、超凡脱俗的人:心胸了无尘俗的一类人。

整句话很精彩,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也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抑郁孤寂,还透出某种超越于尘俗之上的自慰、得意之情。

11.小结1: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12.小结2:整节课我们学习了:重点字词、重点语句、思想内容、情感体会、名句赏。

13.与学生交流《闲人》读后感。

14.布置作业:自选一个角度写一则心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