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品牌专业建设方案

济南市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济南信息工程学校

2015.11

济南信息工程学校

济南市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教发〔2012〕49号)文件精神,不断提升办学能力,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吸引力,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根据《济南市中等职业学校品牌专业建设方案》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

学校占地133.55亩,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1850万元。拥有专业机房、实训室26个,录播教室1个,多媒体教室54个,专业工作室7个,名师工作室1个,多功能报告厅1个,音乐教室1个,济南市四部委联合认定为“济南市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开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应用、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五个骨干专业,2015年新增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网站建设与管理专业,在校生3073人。

现有专任教师170人,其中高级教师55人,中级90

人;本科学历168人、研究生27人;专业教师中获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以上。设有三二连读大专、普通中专、职业中专三种办学模式。

学校坚持“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紧紧围绕“内涵、特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品牌铸校”的发展战略,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革、教育教学内容的拓展、评价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构建,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济南领先、山东一流、国内有较高影响的现代化职业学校。

二、建设基础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1999年开办职业中专、普通中专,为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2001年)、山东省教改试点专业(2002年),2002年增设三二连读大专办学模式。现有专业教师16人,兼职教师5人,在校生442人。学校连续多年蝉联济南市技能大赛网络搭建项目一等奖,2013年获该项目省赛第一名,2014年获省赛二等奖,入围省协作组。2013、2014年网络综合布线项目获济南市技能大赛网络综合布线项目二等奖。2014年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获得国赛银奖,2015年物联网项目获得国赛金奖。

三、重点建设方向

(一)指导思想

立足济南,依托山东区域大中城市,主动适应信息技术产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培养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专业带头人;加大培训力度,促进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市域知名专业,引领和带动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建设目标

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促进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通过两年的品牌专业建设,把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培养模式先进,校企合作紧密,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团队优秀,教学管理科学,教学设施完备,教学资源丰富,实现网络共享,评价方法多元,办学效益突出,能在全市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的品牌专业。

(三)主要任务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专业提出了“双导师、双评估、双课堂、双教学的四双”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社会对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以网络职业相关证书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为标准,以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技能竞赛平台为依托,以全方位递进式的课程教学为重点,针对企业网搭建、综合布线、物联网等工作过程系统地形成网络专业教学体系,实现计算机网络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其中,双导师:让企业参与到课程计划当中和教学模式当中来,建立企业实训室,企业经理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加入到课程的设置和课程的讲解当中来,学生通过老师们的讲解与职业经理人的讲解,加深对专业应用和学习的提升。双评估:就是学校在教师评估体系之外,还建立对于企业管理人员的评估机制,让他们发挥各自不同的强项来指导学生学习。双课堂: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更多的是直接到企业工作。“双教学”是指企业到学校的实战教学,联想企业已经与我校签订协议,“学校+企业”的办学模式已经开启新时代。

2.课程建设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职业素质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经过调研,我校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于工作过程重构教学内容,并将课程细化为三个专业方向:物联网方向、网站方向和网络搭建方向,在理实一体课程(课程实训)的基础上,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实践化教学。通过“基础技能实训→岗位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实训”

五个主要实践教学层次,并搭建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递进”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尤其是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系列物化成果。参与编制了《山东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本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3门专业课程。为课程提供很好的支撑。

3.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带头人具备本专业本科学历,高级职称,具有技师职业资格,从事本专业教学10年以上,熟悉行业和本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推动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积极推动教师参与企业研发课题,推进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加强校内培训,扩大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影响力度,建立全员培训机制。

4.教学管理改革

教学过程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且严格执行;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专业对口,工作学习

内容科学合理,全面落实学生顶岗实习责任保险制度,学生能按时获得合理的实习报酬,学生对顶岗实习

有较高的满意度;实现专业教学过程对接行业企业生产过程,体现教、学、做合一,做中教、做中学,实现知行统一;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灵活,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本专业积极推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实践化教学模式,严格执行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积极引领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优质课比赛以及专业技能大赛,对参与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予以政策上倾斜,现已有3名教师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5名教师参与省级以上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并结题;有2名教师荣获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3名教师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以上奖项达27人次。

5.教学设施建设

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习、实训设施、设备的先进性、工位数,与办学规模相适应;满足实践教学、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需求,满足教学设施为区域内兄弟学校共享需求;信息技术实训基地具备实践教学、职业资格鉴定、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功能, 教学设施能为区域内同行学校所共享;通过建设,生均专业印刷图书达9册,每年新购专业图书生均达1册、订阅专业期刊达10种,构建适合学生借阅特点的图书流通模式,提升借阅流通率。

建设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数字化教学设施、数字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利用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课件、微课等资源网络共享;目前我校微课的开发与研制,教师参与微课比赛的积极性很高,关于微课开发的课题也在赵素霞校长的带领下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引进计算机网络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多门课程资源数字化。实现数字化专业课程资源普遍进课程、进课堂,利用率高、成效显著。

6.质量效益

建立由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机构及相关制度;开展多元评价: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客观、公正、公开。学历教育年招生规模100人以上,在籍学生规模达到300人以上。承担社会职业培训人数达在籍生92%以上。学生双证率95%以上,50%毕业生获得计算机操作员或网络管理员证书。全员开展校级技能大赛、创新大赛,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项。毕业生就业质量高,就业率98%以上。

7.服务能力

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利用教学实训资源参与行业企业技术项目研发与社会服务、职业资格鉴定、专业技能竞赛等。

扩大资源利用率,提升资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鼓励

本专业教师参与省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或修订;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每学期举办专业教学改革现场观摩会,及时发布改革发展成果,推广建设经验,与兄弟专业、兄弟学校共享;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专业建设规划、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标准以及核心课程资源免费向全市开放。

四、项目实施过程(分年度)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保障计算机网络技术市级品牌专业建设能够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我们将按两年的时间来完成品牌专业的建设,具体建设计划安排如下:

对于市财政拨付的50万和学校拨付的20万专项项目建设资金,力求使项目资金预算科学合理,按要求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化资源建设、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

1.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资金:4万元

用于:专业建设研讨,构建新型培养模式;依托国内两大网络设备供应商“神州数码网络设备有限公司”和“锐捷网络设备有限公司

”,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双导师、双评估、双课堂、双教学的四双”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企业调研、就业回访、搭建广泛校企合作平台,培养模式全方位评估研究。

(二)课程建设资金:8万元

1.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资金:2万元。

聘请课程建设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与重组。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深入企业广泛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开展基于项目教学和模拟教学理实一体的课程建设,打造优质核心课程。

2.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资金预算:2万元。

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围绕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模拟实训、学习评价等方面,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3.教学资源库及信息化建设:4万元。

建设包括专业建设改革方案、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素材、实习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方案,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内容的网络资源库,初步完成对现有专业资源的整合,打造网络师生互动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三)教学团队建设资金预算:4万元。

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引进新教师,整体提升专业教学水平,提高课程开发、推广能力,提高教科研能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继续巩固、提高双师结构比例。建设期内,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并取得相应技能证书。

加快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步伐。加大专任教师进修的力度,建立完善的专业师资培训体系,加大其专业化培养力度,尤其是通过下企业实践等形式,加大职业实践的教学过程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有针对性的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与企业、行业密切联系,充实教师队伍,积极聘请企业、校企合作公司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兼职教师来校任教,承担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技能大赛的训练指导等。

(四)教学管理建设资金管理:4万元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和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建立保障实施的组织机构,行使跟踪监控职责。

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模式,专业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体现教学做合一,做中教、做中学,实现知行统一;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70%以上的专业技能课程采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

建立方式多样的评价考核体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