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 “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人与自然”导写
![材料作文“人与自然”导写](https://img.taocdn.com/s3/m/02007311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7.png)
58□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朱赶楼材料作文U N L I A N 导写“人与自然”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城市公园、广场中常见的大面积人工草坪,整齐美观,四季常青,令人赏心悦目。
为了维护它,需要园林工人定期剔除杂草,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打杀虫药。
这样的草坪是不会有任何动物驻足的。
当园艺师尝试在其间播种一定比例的其他花卉植物后,病害减少了,不容易蔓延,甚至不用打药,许多鸟雀来停栖了。
当然,到了秋天草坪会黄得早一些,但自然界一定是有一年四时变化的。
以上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指导作文材料设定了具体的写作情境,将人们对草坪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结果进行对比,以此引起考生对环境、审美等的思考,引导考生关注生活,立足当下。
材料包含两个角度。
第一个从“人”的角度出发,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要做到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臻于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二个从“环境”角度出发,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也人大自然的一分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材料含有两层关系。
第一层是“人工与自然”,第二层是“单一与多元”。
这两层,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自然因人类的改造而显得更加多彩,人类因自然的多样而生活得更加有味。
材料具有启示意义。
人与自然如何共处?《庖丁解牛》《种树郭橐驼传》等文章可以给予我们启示,就是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从人工草坪前后变化来看,园丁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才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审美角度看,四季常青、生机盎然是美,春发夏茂、秋黄冬枯也是一种美。
这种观念,可以扩展到文学、生活乃至新农村建设等诸多方面。
参考立意: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按规律办事。
例文顺应自然是一种智慧□江苏省宝应县安宜高级中学 文双双人工草坪经园艺师打虫药、除杂草变得整齐美观、四季常青,却无动物驻足;59当任其自然生长后,鸟雀栖息,虽然秋天草坪黄得早一些,但这种应时而变难道不更美吗?庄子推崇人事顺天理应自然,四时调和而万物生。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生态文明,秀丽中国(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生态文明,秀丽中国(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https://img.taocdn.com/s3/m/fe96d0e7cc1755270622084e.png)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生态文明,秀丽中国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首首动人的诗篇形象生动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今天,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将不断展现在世人面前。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参与“美丽中国”征文活动。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本题材料中,既罗列了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也指出了当代的奋斗目标,并以“参与‘美丽中国’征文活动”为写作任务,明确地引导学生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为写作内容,学生写作时要紧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立意。
立意:1、秀丽中国——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2、美丽中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3、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4、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素材:1、有这样一个国家,正书写着新的篇章,千千万万人民如我一样在期盼她的成长;有这样一个地方,屹在东方,每个国民妈妈都告诉过孩子这是最美的地方;有这样一个地方,开始扬帆起航,奔向幸福的远方。
这个地方叫中国,美丽中国!2、我们爱您——爱您春天时,百花争相开放,一切都苏醒过来,显得那么新鲜,那么富有生机,花香浓郁。
我们爱您——爱您夏天时,绿树成阴的森林,茂密苍郁的枝叶为栖息的人们挡住了火烧的阳光,就仿佛您总是为我们制造无忧无虑的生活一样,我以一颗炙热的心迫不及待地想要为您奉献。
我们爱您——爱您秋天时,火红的枫叶随风舞动,仿佛一个火把在不停的闪耀,给万里无云的天空平添些许活跃和热闹。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写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be0e1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a.png)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有人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也早已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人的生命,抚慰着人的心灵。
但也有人认为,其实还是人自己丰盈了自己,自己拯救了自己。
还有人说,自然如此,社会亦如是。
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1、从自然滋养、抚慰人的角度,探讨自然山水对人的愉悦、安顿、抚慰等作用。
如永州山水让柳宗元走出了贬居的苦闷,赤壁水月让苏东坡实现了生命的突围,荷香月色抚慰了朱自清不平静的心,地坛景观带史铁生摆脱了人生困境,泰山日出给姚鼐带来精神力量……自然美景使人在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境界中,以审美的眼光关照生活,找到了心灵的山水。
2、从人自己丰盈、拯救自己的角度,人走近自然,找寻与自己精神相契合的自然风景,获得审美体验、心灵慰藉和人生启示的过程,其实正是自己对自己对话、与自己和解、关照自我心灵成长过程。
从这个角度,与其说自然拯救了人,不如说人自己拯救了自己。
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信心产生于内心深处,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力量也源于自我。
3、从自然与自我结合的角度,自然风景呈现出来的美与真、情与理,给人的生命以许多滋养,而真正从自然中获得力量、慰藉,实现精神成长和超越的人,应该是自己有所觉解、内心充满了生命力量的人。
4、从社会与人的角度,既可以谈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有机遇也有挑战;也可以谈人在社会中不断修炼、磨砺,自我成就;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谈。
还可以综合谈自然与自我、社会与自我的辩证关系。
【优秀范文】1水月慰心灵,人生揽星河自然滋养人的生命抚慰人的心灵?还是人自己丰盈拯救自己?我的看法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社会亦如是。
所谓:水月慰心灵,人生揽星河。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作文指导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作文指导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72a7d8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e.png)
2.教师讲述自己与自然的故事,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引发学生对自然写作的思考,为新的学习任务做铺垫。
3.教师提出问题,如“你们对自然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们认为自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等,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让学生了解作文的框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写作兴趣;
2.分析优秀作文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优秀作文的写作规律;
3.通过对优秀作文的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
4.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写作指导与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优秀作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写作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提高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2.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努力,给予积极的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教师定期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总结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风光,如山水、花草、动物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作文指导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选自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指导课。本单元以“人与自然”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语文知识,对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写作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写作思路不清晰、表达不准确、语言匮乏等问题。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展示与实践,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2022届高考备考名校模考作文导写:环境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附文题解读与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2届高考备考名校模考作文导写:环境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附文题解读与写作指导及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edf4629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8.png)
2022届高考备考名校模考作文导写:环境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论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荀子在《劝学》里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这是一道充满思辨色彩的新材料类作文题。
材料主体部分以傅玄、孔子、荀子的两组正反对比的名句,承认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与作用,但更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材料结尾处更直接给出核心观点——“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由此可见,本次作文题必须围绕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来写,并且重心应放在人的主观意愿上,不可比例失衡更不可本末倒置。
写作要求部分则以具体限制考生身份——“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综合来看,本则作文题既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检测了他们的逻辑思辨、批判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价值观的高低,引发考生对自己个人成长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理性思考。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看,本题的命题维度包括: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本题材料内容清晰,文末明确地给出核心观点,审题立意相对没有什么难度。
可以说人人都有话可写,但却未必人人都写好。
学生的考场作文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比重失衡。
论述时过多地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而真正需要着重阐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时,文字却较少,更有甚者,几乎没有;另一个则是事例缺乏。
原创作文写作指导:人与自然话题(附立意角度及佳作精评)
![原创作文写作指导:人与自然话题(附立意角度及佳作精评)](https://img.taocdn.com/s3/m/395be0a2f5335a8103d2203c.png)
原创作文写作指导:人与自然话题(附立意角度及佳作精评)原创文题材料一:周国平说:大自然是上帝的互联网,上帝一直在通过它向人类传递丰富的信息。
我们祖先中心智敏锐的人,是善于接收这些信息的,于是人类才有了宗教、哲学、文学。
可是,自从人类的互联网兴旺发达后,人们就很少去上上帝的互联网了。
材料二:滇池清,昆明兴。
守着“五百里滇池”,只能“望湖兴叹”,这是很多昆明人的心头之痛。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摸虾做菜,70年代游泳痛快,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风光不再,现今时代依然受害。
”这首打油诗形象地讲述了滇池的生态环境蜕变之路。
请结合以上材料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角度①从“物质”上切入。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自然之子(是自然生物链的组成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应当和谐相处,共荣共生。
人类也只有亲近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才能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家园。
②从“情感”上切入。
可以对大自然表达自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也可以借自然万物寄托自己的深情厚意,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
“山水无文难成景,风光着墨方有情”,文章,人心之山水;山水,天地之文章。
③从“态度”上切入。
人类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自然的态度也在发生着改变,由史前文明的崇拜自然,到农业文明的改造自然,到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又到目前后工业文明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从“思想”上切入。
爱默生认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他说:“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自然界中有很多朴素的道理,道法自然,于自然中可以悟道。
佳作展示大河之舞王禹童我明了,那条在遥远酷寒的冰原上奔走的长河,仍用它那追求早春的奔走腾飞的水浪,震裂我们固执封冻的僵死的心,挣开我们蒙上了阴翳的探索历史的眼睛,召唤着,召唤着我们的目光,向那天地去。
辽河,是我在颠簸的火车上,无数次从母亲口中听说过的,背负着对生我的土地至高敬仰的名字。
【状物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
![【状物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58d2ff2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b.png)
【状物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和思考的内容。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与自然亲近和相处,人们能够获得自然的滋养和启迪,而人类的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产生着影响。
下面是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的状物作文的写作指导及例文。
写作指导:1.选择一个特定的自然场景或事物作为描述的对象,例如一棵大树、一朵花、一片森林等。
通过观察和感知,尽可能详细地描绘出它的外貌和特点,以及它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2.通过对该自然事物的描述,展示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人们如何与这个自然事物接触和相处,这个自然事物对人们带来的启示和感悟,人类活动对该自然事物的影响等。
3.语言上要注意运用形容词、动词等修辞手法,使文笔生动、形象,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
例文:《森林的乐章》夏日的清晨,我来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森林的边缘有一片草地,青草如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树木给大地带来了一片绿意,仿佛是大自然的一曲乐章。
走进森林,我被绚丽的颜色所吸引。
红色的蘑菇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在土地上,给整个森林增添了一抹明亮的色彩。
沿着小路一直走,我来到了一棵高大的树下。
这棵树巍峨挺拔,枝叶茂盛。
树皮上有着深深的纹理,仿佛是岁月的抚摸留下的印记。
树下被树冠的庇荫遮蔽着,凉风习习,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我静静地坐在树下,静听着森林的声音。
突然,我听到了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接着便是树叶的沙沙声。
原来是一只松鼠在树枝上跳跃,它敏捷地穿梭在高大的树木之间,放射出一道道绿色的闪光。
它的身上毛茸茸的,尾巴长长的,像一支闪亮的风火轮。
它时不时停下来,吃一口已经成熟的松果,然后继续它的旅程。
我看着它的背影,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奇妙和生机。
在森林的深处,我看到了一条小溪,水清澈见底。
小溪的两旁是青青的草地和各种不同的花朵,它们摇摇欲坠,好像在玩耍。
我跳过溪水,站在小桥上,凝望着溪水里游来游去的小鱼和螃蟹。
2023高考作文备考----“生态实践,美丽中国”素材精选,附范文
![2023高考作文备考----“生态实践,美丽中国”素材精选,附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63e6d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ba.png)
2023高考作文备考----“生态实践,美丽中国”素材精选,附范文最近一段时间,《人民日报》关于“生态实践”话题的文章有很多,而这一主题在高考作文场合没有直接出现过,加上“碳中和”“高质量发展”这些时政热点的加持,在今年备考中,大家要关注这一主题,积累相关写作素材。
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天更蓝、水更清,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都应该是参与者,作为新时代青年,也应该承担起绿色发展的时代责任。
在写作时,要注意把生态实践和时代青年责任联系起来。
一、人物素材精选1、塞罕坝林场人:给后世留下万顷林海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塞罕坝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
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
300多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林场创业者满怀激情,从四面八方毅然走上塞北高原。
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坝经过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卓绝奋斗,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
为京津筑建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
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还是项举世震撼的伟大事业。
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刘海莹和林场副场长于士涛、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前往肯尼亚内罗毕领奖。
陈彦娴说:“我们为自己能够亲手创造一个绿色奇迹而感到无比自豪。
”【素材拓展】巴尔扎克曾说过:“在各种孤独中,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
”老一辈的塞罕坝人没有电,没有娱乐设施,人们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
正是在精神匮乏的时候,也最是考验人的时候。
听从党的召唤,迎难而上,矢志不渝,阻断沙源,修复生态……成了人们的精神信念,他们立下了拼在当下、搏在未来的誓言,科学运用各种研究成果,靠着塞罕坝人的独特精神将万亩沙源治理成了片片绿洲。
这是塞罕坝精神的胜利,更是塞罕坝人战胜自己、完成党交给任务的胜利。
(摘自文章《沙海铸魂林场人,绿洲圆梦塞罕坝》)2、“治沙英雄”石光银:营造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他是治沙造林事业的模范代表,与荒沙碱滩不屈抗争40多年。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 涉外文书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 涉外文书](https://img.taocdn.com/s3/m/c747c67c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a.png)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涉外文书高考作文写作指导:“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年高考,多道作文在思想内涵上直指“人与自然” 一主。
比如江西卷的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 田鼠或田鼠的天代一封人的信”,然是从“生平衡”方面的;由重卷的“在自然中生活”,也容易想到“天人合一”的。
又如全国卷二关于“海和老”的新材料作文,中心非常明确:好心的游客幼的帮助看似善,背了自然之道,启示人必遵循自然律。
依据笔者的,“人与自然” 作文主要涉及三个。
欣自然,表述自然之美《普通高中文程准()》指出:“自然光、文物古迹、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文程的。
”由此,我不理解什么各种版本的文教材中都有大量自然光的文章了。
我生活在神奇而美的大自然中,自然界含着各种美:美和静美互相充,阳美和阴柔美兼而有之我不要将足迹留在山水里,要用自己的彩笔描大自然的如画光。
体悟自然,写自然美景引的人生感著名人徐志摩在名篇《翡冷翠山居》中写道“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瘢,眼不盲,耳不塞”,大自然“ 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是你的名分,不取的最珍的便永供你受用。
只要你了一部,你在世界上寂寞便不寂寞,困不困,苦有安慰,挫折有鼓励,弱有督”。
敬畏自然,反思生的化,呼吁人善待万物有个叫西雅的印第安酋,曾有一段人深省的:“人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
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的,就像血液把我身体的各个部分接在一起。
生命之并非人所,人不是个中的一根、一个。
但人所做的一切,最会影响到个,也影响到人本身。
”的确,我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生中的一个成部分,思考人与自然的和相方式。
之,“人与自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点。
写作一的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① 常到大自然里去感受它的奇妙,并在仔察的基上真思考;②收集、准一些与生保、境化相关的素材,素材不需要太多,但必有典型性;③多含有哲理的、有真情感的、有才的“自然” 美文,阅读后可采用类比、联想等方式学写数篇文章,以逐渐提高自己作文的底蕴;④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确保作文立意积极向上。
高中英语2024届高考人与自然主题作文写作素材(共四方面)
![高中英语2024届高考人与自然主题作文写作素材(共四方面)](https://img.taocdn.com/s3/m/62d59b9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3.png)
高考英语“人与自然”主题作文素材一、自然生态【重点单词短语】landscape n.风景,景色biodiversity n.生物多样性adjust v. 调整,调节original ecology 原生态natural ecology 自然生态学primary forest 原始森林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平衡natural environment 自然环境【经典例句分享】The rain washes away the signs of summer and brings nice and cool air.雨洗去了夏天旳痕迹,带来了清新而清爽的空气。
Tourists often disturb the delicate balance of nature on the island.Many poets and artists have drawn their inspiration from nature.许多诗人和艺术家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
【参考范文】大自然的奇观数不胜数,令人叹为观止。
假设你是李华,你受邀参加学校和英国姐妹学校联合举办的以“自然”为主题的学生论坛。
请你写一篇发言稿,内容包括:1.你曾经听说过的或者亲眼目睹过的自然奇观;2.谈谈你对自然奇观的感想和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3.呼吁同学们要保护自然,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作文要求:1.不能照抄原文;不得在作文中出现学校的真实名称和学生的真实姓名。
2.语句连贯,词数80个左右。
作文的开头已经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Dear friends,It's my pleasure to share my idea about nature with you here.Nature provides us with food and energy as well as great wonders. Ayers Rock in Australia is one of them. It is a big rock which is 3 kilometres long and 348 metres high. What's more, its colours turn purple and r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of the day. How amazing it is!We live in nature. It's necessary for us to get on well with nature. We can start with simple steps like picking up the litter on the road.All in all, nature is our home and it's our duty to protect it.二、环境保护【重点单词短语】interdependent adj. 互相依赖的deteriorate v. 恶化 ameliorate v.改善contaminate v.弄脏,污染accumulation n.累计,积聚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destruction of nature 破坏自然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性发展preventive measures 预防措施【经典例句分享】Humans and nature are interdependent on each other.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的。
“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
![“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05052f0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1e.png)
“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写作指导作文类别:议论文写作重点:1.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辩证地思考和理解,究其原因和影响,探讨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2. 论述过程中,要注重丰富用词,使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要注意段落之间逻辑性及衔接性的处理。
3. 出现问题时,可以通过举例以及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等方式展开讨论。
用词分析:1. 简练明了,主语和谓语要对应,主从句要有明确划分,不要出现歧义。
2. 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或拟人句,可以让文章更具感染力、形象化。
3. 收集资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虚假、过时或重复的信息。
范文1: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人类一直依赖着自然,但也在不断地对自然进行着破坏和摧毁。
对此,在我们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自然,合理地利用和维护它。
首先,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时,我们需要注意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过度的开采和不合理的使用会极大地破坏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寻求可替代性,改变过度消耗的模式,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次,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的危害。
通过制定法律和规定,约束人类破坏行为,减少污染、毁林等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常识地使用生物技术,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影响和侵害,让生态系统处于一个更加和谐的状态。
最后,我们应该通过自我教育,促进对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的意识。
通过向公众普及污染的危害、能源的节约等相关知识,引导人们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习惯。
同时,也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宣传,让广大人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人类与自然应该保持相互尊重、和谐共存的关系,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来维护生态平衡和公共环境。
范文2: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依赖于自然和生态环境。
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导致自然环境遭受了危害和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以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话题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
![【话题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666e07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a.png)
【话题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写作指导:1. 确定写作主题: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讨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比如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与保护、自然给予人类的启示与教育等。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知识,选择一个与自己相关的主题进行写作。
2. 确定写作结构:可以采用对比、因果等不同的写作方法来组织文章结构。
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展开,如社会、经济、文化等。
3. 提供例子或论证:文章中可以举例说明,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加具体。
也可以通过引用专家或学者的观点,提供论证支持自己的观点。
4. 注意语言表达: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和生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注意语法和逻辑的连贯性。
例文:人与自然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人类无法离开自然而单独生存,而自然也给予了人类生命的滋养与启示。
一方面,自然给予人类丰富的资源和宽广的空间供人类利用。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
土地、水源、阳光等资源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人类可以通过种植作物获得食物和经济财富;人类可以利用水资源发电、运输等;人类也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和供暖。
自然环境的恩赐让人类生活得更加舒适,经济得以繁荣。
自然也给予人类启示与教育。
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和规律是一个巨大的教科书。
人类通过观察和学习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可以获取智慧和知识。
蜜蜂智慧地利用自然界的花蜜进行蜜蜜的生产和存储;鸟类利用自然规律进行迁徙等。
人类从自然界中学到的智慧对于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依赖也越来越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过度开发资源、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给人类和自然界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荒漠化等问题正在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环境的平衡。
保护自然环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们应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行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这里是中国——山河之美与人文之韵
![2024届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这里是中国——山河之美与人文之韵](https://img.taocdn.com/s3/m/77e8c29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5a.png)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这里是中国——山河之美与人文之韵写作要求: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这里是中国》是国内第一部全视野中国地理科普著作。
中国这片广表的土地,到处是景致,处处有故事。
这本书以广阔的地理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以唯美的照片、专业的地图、深情的文字,描绘祖国山河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让我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充满希望的未来。
材料二:《这里是中国》展现了中国地理多元的自然、多彩的世界和多样的人文,是一个大格局、大创意,大手笔,同时又精细人微、纤毫毕现,像一幅幅工笔画,让我们看到一个令世人称奇、国人自信的美丽中国。
--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总编辑刘汉俊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写作分析:一、考题分析该作文材料围绕《这里是中国》一书,强调其全视野中国地理科普著作的独特性。
通过描绘中国广袤的土地、多彩的景致以及富有故事的地理历史,使读者通过视觉、文字、地图等多种方式深刻了解中国。
作文需要通过综合分析两段材料,突出这部著作的特色,并结合自身思考与感悟。
二、审题立意突出《这里是中国》的独特性:强调全视野的中国地理科普,视角宏大、时间尺度广阔,展示了中国山河之美。
强调多元的自然与人文:结合材料二,突出地理多元的自然、多彩的世界和多样的人文,形成大格局、大创意的画卷。
表达对美丽中国的思考与感悟:通过文字描绘,体现对这个美丽中国的感悟,引发读者对祖国的自信与热爱。
三、构思要点全视野的中国地理科普:描述《这里是中国》的独特性,通过广阔的视角和宏大的时间尺度解读中国故事。
多元的自然与人文:强调地理多元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人文风貌,展示一个丰富多样的中国。
话题作文“自然与心灵”写作指导
![话题作文“自然与心灵”写作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aa9be819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f.png)
话题作文“自然与心灵”写作指导自然与心灵是一个深刻的话题,涉及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自然来滋养心灵。
写一篇关于如何理解自然与心灵之间的联系的作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自然和人类的关系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可以从自然中获取食物、水源、药材等生存必需品。
但与此同时,人类的活动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例如空气污染、水资源过度开采以及大规模的森林砍伐等。
因此,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2. 自然的美妙之处自然中有许多美妙的景象,例如日出日落、星空、海岸线、山脉以及森林等。
这些景象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美好的自然景观,也可以带来心灵上的安宁与平静。
有时,一个人在自然环境中走动,聆听着鸟鸣虫鸣和风声,感受到了心灵的滋润和能量。
3. 自然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自然是人们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尤其是孩子们。
通过在自然中玩耍、野餐、探险等活动,可以让孩子们锻炼身体,并且激发好奇心和创意。
此外,自然中存在着丰富的知识与生态学习资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保护自然。
范文一:自然与心灵人类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石,也是我们寻求心灵滋养的重要途径。
在自然环境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之处,并从中获得能量和平静。
同时,人们也应该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采取行动保护环境,共同呵护这片美丽的自然世界。
自然的美是无穷的。
树木参天,小草细嫩,彩蝶在花丛间舞蹈,鸟儿在空中自由飞翔,这些美景让人感受到宁静和甜蜜。
人们在自然环境中走动,感受到新鲜空气和海洋风味,听着轻声细语的流水、鸟鸣和风声,心灵受到了滋润和愉悦。
同时,人们也应该为保护环境采取行动。
通过减少空气和水污染、开展垃圾分类运动、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为自然环境创造更加健康与美好的未来。
我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每一个小小的行动都有可能改变自然的命运。
让我们尽自己的能力去呵护自然,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家园。
【话题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
![【话题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d3229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7.png)
【话题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人与自然是一个广泛的话题,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方面。
写作时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展开,下面是一份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供参考。
写作指导:1.明确立意:在写作前要明确立意,确定要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可以是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可以是关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观点。
2.积累素材:要有丰富的相关素材,包括观察和思考,以及知识的积累。
可以通过读书、观察自然景观、关注环保问题等方式来积累素材。
3.划定范围: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广泛,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多个角度来切入。
写作时要根据自己的立意和主题选择合适的范围。
4.合理结构:写作结构要合理,可以采用问题-分析-解决的结构,或者是先从个人经历入手,再扩展到普遍现象,最后给出个人看法和建议等。
5.语言表达: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使用模糊和含混的词汇。
要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形象语言,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例文:人与自然一直以来都是紧密相连的。
自古以来,人类依赖自然获取生计,同时也受制于自然的力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扩张,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等问题不断浮现。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然,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作为地球的居民,我们应当意识到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资源。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减少用电、分类垃圾等,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能起到积小胜为大胜的作用。
我们要转变对自然的态度。
过去,人们常常将自然视为自己的附属品,可以随意剥削和利用。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然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我们要转变对自然的态度,从“自然为我服务”转变为“我与自然共生共存”。
以“万物静观皆自得”为题作文写作指导含优秀范文5篇
![以“万物静观皆自得”为题作文写作指导含优秀范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a3f03c4ba0d4a7303763a06.png)
以“万物静观皆自得”为题作文写作指导含优秀范文5篇以“万物静观皆自得”为题作文写作指导含优秀范文5篇【作文题目】请以“万物静观皆自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静观万物皆自得”出自宋代程颢《秋日偶成》,原诗如下: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显然,程颢诗中的“静观万物皆自得”与中国古代一贯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人为”的相通和统一,要人类摈弃浮躁心态,抛弃狭隘的私欲杂念,本着一种超然脱俗的心境,放开心怀,静观万物,欣赏愉悦自然万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与自然合一,才能融于自然,体验自然。
写作上,考生要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静观,即不带功利的目光,保持内心的宁静;二是自得,即自我欣赏,自我感受,自我领悟。
这里的“自得”表层是外物,深层是主体——人类,即站在人类的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换言之,此题写作注重考生内心体验,注重人文修养,有文化底蕴的考生可大展自己的身手。
【例文】静观万物皆自得若为木,当欣欣以向荣。
若为草,当萋萋以摇绿。
当林花谢了春红,你曾否伤感曾否为那抹娇美遗憾?当阳光融了冬雪,你曾否忧愁曾否为那澄澈流连?当秋风袭了绿叶,你曾否徘徊曾否为那青翠不安?其实,不必埋怨不必彷徨,静下心来细细忖度细细回味,你便会知晓万物的轮替都是上天刻意的安排,是自然赐予它们的自得与自在。
给自己一方净土,给自己一片晴空,给自己一种心境,同样,你也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圣洁与自得自在。
齐白石的虾与徐悲鸿的马像是画界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多少画者为之望而却步,多少艺人因此自感卑微。
然而,在齐白石的虾后,有多少尾虾在那一纸清波中自由自在地游弋?在徐悲鸿的马后,又有多少匹马驰骋着奔腾于那一卷平川?我们不必刻意去挑战最高的峰巅,以平和的心静观世间百态,你一定能获取专属于你的视角与风景,那扇敞开的充满阳光的,也必将成为你笔下恒久的绮幻。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https://img.taocdn.com/s3/m/129afb86f5335a8103d22093.png)
高考作文写作指导: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作文。
春花烂漫、冬雪飞舞,长河落日、深山鸣泉,我们喜欢探寻大自然的美丽风光。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一处风光?少年意气、白首风华,向阳奔跑、迎风屹立,我们感慨于生活里的动人风光,不知不觉中,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
请以“我们也成了一处风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
有情节,有描写。
可写实,可虚构。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1.分析材料本题是材料引导语+命题作文。
1.首先分析材料。
其中的“春花烂漫、冬雪飞舞,长河落日、深山鸣泉,我们喜欢探寻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是自然界的美丽风光,是实景,它们能让我们的感官陶醉,心灵愉悦,;“少年意气、白首风华,向阳奔跑、迎风屹立”是人文风光,是抽象的景,是动人生活的画面,它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认同、审美体认、道德追求、文化思考、责任担当等;“少年、白首”指生命的不同阶段,“向阳、迎风”指生活的不同境遇,“意气、风发、奔跑、屹立”则呈现出别样的风姿、独特的精神面貌。
材料呈现了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下“我们”会呈现不同的生命姿态。
而在大自然追寻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我们也能成为一处风光,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在写作的过程中,考生要学会化实为虚。
2.分析题目:“我们”指一类人,一群人;“也成了”指“我们”成为“风光”的过程,是“我们”对“风光”的发现、领悟;“一处风光”则是对自我生命的美好及其背后的价值意义的情景化再现,行文可围绕“我们”的眼中有哪些“风光”,“我们”成了一处怎样的风光,“我们”如何成为这处风光,“我们”如何认识“风光”等行文。
3.分析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有情节,有描写。
可写实,可虚构。
立意(1)积极的生命态度: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下“我们”会呈现不同的生命姿态。
而在大自然追寻美、感受美、创造美的我们也能成为一处风光,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2)我们学着只争朝夕。
人生苦短,道路漫长,我们走向并珍爱每一处风光。
【话题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
![【话题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https://img.taocdn.com/s3/m/66aa1e7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d.png)
【话题作文】人与自然写作指导及例文人与自然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写作这个话题时,有一些指导和例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开思路和表达观点。
一、写作指导:1.选择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可以选择探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也可以选择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可以从个人角度出发,讨论我们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也可以从全球视野出发,讨论全球变暖等问题。
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且有深度的角度进行写作。
2.拟定主题:根据选择的角度,拟定一个明确的主题。
主题要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是积极的一面,也可以是消极的一面。
主题应该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展开论述:在论述时,可以运用一些论证方法。
可以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故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也可以进行比较和对比,对不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辨析。
在展开论述时保持逻辑的连贯性和流畅性,让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你的观点。
4.提出解决方案: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或建议。
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如何促进生态平衡等等。
这些解决方案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社会的,但一定要实际可行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5.结尾总结:在结尾部分,可以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回顾。
对主题进行再次强调和思考,给读者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二、例文:主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与保护写作思路:第一段:引出话题,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日益严重。
第二段:列举一些典型的破坏行为和结果,如森林砍伐、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
第三段:分析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原因,如经济利益、技术进步等。
第四段: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五段:探讨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增加环境意识等。
第六段:总结全文,强调保护自然环境的紧迫性。
人与自然一直以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变得日益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指导“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指导
一篇优秀的中考作文之所以能从数百万份试卷中脱颖而出,其中必有他值得称赞之处。
按照评分标准而言,一般会从选材,立意,语言和结构这样几个方面去衡量,以下是的写作指导之“人与自然”类作文写作,供大家参阅。
以往我们备战高考作文,多从指导文体和命题形式的角度考虑。
其实,从高考作文可能的命题内容这一角度来备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本次介绍的“人与自然”类作文颇具现实意义,契合当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同学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人与自然”类作文的三个话题
依据笔者的认识,“人与自然”类作文主要涉及三个话题。
1、欣赏自然,表述自然之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
为什么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大量自然风光类的文章了。
我们生活在神奇而美丽的大自然中,自然界蕴含着各种美:动态美和静态美互相补充,阳刚美和阴柔美兼而有之……我们不仅要将足迹留在山水里,还要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大自然的如画风光。
2、体悟自然,书写自然美景引发的人生感怀
着名诗人徐志摩在名篇《翡冷翠山居闲话》中写道“只要你自己性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大自然“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受用。
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
3、敬畏自然,反思生态的恶化,呼吁人类善待万物
有个叫西雅图的印第安酋长,曾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人类属于大地。
但大地不属于人类。
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接在一起。
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
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
但人类所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
”的确,我们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式。
总之,“人与自然”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热点话题。
写作这一类的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经常到大自然里去感受它的奇妙,并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②收集、准备一些与生态保护、环境恶化相关的素材,素材不需要太多,但必须有典型性;③多读含有哲理的、有真情实感的、有才识的“自然”类美文,阅读后可采用类比、联想等方式学写数篇文章,以逐渐提高自己作文的底蕴;④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从而确保作文立意积极向上。
试着一个人去爬山,让自己和自然紧贴。
入山,微风拂面,一阵凉意沁人心田,我心中荡起莫名的激动,像是就要见到久违的朋友。
在山间,仿佛听到大山凝重的呼吸,我的心也和它一起跳动。
我知道大山在给我讲那永远不变的故事……
站在山顶,我看见片片树林,也看见远处的下面,房屋密密如麻。
可我却听不见繁杂与喧嚣,有的只是几只秋虫肆无忌惮的鸣叫……
身处自然中,我就由衷地豁然开朗。
什么时候我的心也来到自然中那该多好,那又是怎样的感受呢?
读上面的这段文字,想一想,你有过类似于上面的感悟自然景物的哪些经历呢?然后选择其中的一次或几次,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导引】
这是一道命意型作文,要写好这篇作文,在构思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选择“感悟”切口。
“感悟”的对象是“自然”,而“自然”的范围太大了。
因此写作的切口应落在一个或几个自己有深刻“感悟”的具体的“自然景物”上。
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它必然会引起我们的沉思和遐想,让我们在沉思和遐想中产生感悟。
一朵花开,一片叶落,一声鸟语,一丝虫鸣,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灵的感悟对象,成为我们写作的切口。
二、表现“感悟”内容。
感悟不同于“感受”,它比简单的“受到影响或接受”要深刻得多:“感悟”的前提是“感受”,其结果却是“彻悟”。
所以,在
写本篇作文时,我们就不能只是片面地写我们对具体“自然景物”的“感受”,而一定还要从对具体“自然景物”的“感受”中得到某种“彻悟”并把这种“彻悟”表现出来。
比如花开花落:当它含苞欲放时,你能感受到花朵的勃勃生机,从而感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准备着将来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应有贡献的人生启示;当它绚丽灿烂时,你会感受花朵的鲜艳,从而联想到人生的美丽,感悟要珍惜青春年华,勤奋学习,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的人生哲理;当它随风飘落时,你会感受花期的短暂,从而联想生命的奉献,感悟到人生“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三、明察隐性限制。
写这篇作文,我们还必须明察该材料作文命题中的一个隐性限制,即要让我们的作文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
这一隐性限制虽蕴含在该材料作文的命题当中,却不难被我们明察,因为只要稍微动一动脑筋,就会知道,写以具体“自然景物”为“感悟”对象的作文时,你若不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你的“彻悟”就不能自然表露。
注意到这一点,我们写这篇作文时就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能围绕有关环境或自然话题,根据作文要求,进行写作。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有关环境或自然的话题要求,进行准确立意、选材。
2、运用作文技巧,进行写作。
3、能运用一篇优秀的作文,改写出相似话题或要求的不同类作文。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处在各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神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阳,寒来暑往,花开花落,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睿智的人总能从所处的环境中,从大自然的气象万千中,得到人生的真谛。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有关环境和自然的作文,应该如何去写。
二、话题分析
1.明确写作主旨
(1)如以环境和自然为话题的作文,作者会借环境或自然现象写出什么感悟?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可归纳总结:必定是就某一环境或自然现象有感而发,要么是借景抒情,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以物象征某一意象,要么是就某自然现象或环境感悟生活或人生的哲理。
请学生回顾所学的写环境或自然景物的文章,体会作者是如何立意。
如《春》、《济南冬天》、《海燕》、《白杨礼赞》、《鼎湖山听泉》、《三峡》、《陋室铭》、《小石潭记》等。
让学生先讲,教师可适当选一两个提问或讲解。
(2)请学生就一自然现象“风”,进行感悟。
让学生自由讨论,在班级中交流。
教师可归纳:“风”有自然界的,想到春风,给大地带来生机;夏风给人带来凉爽;秋风既可飘来果香,也可横扫落叶;冬风凛烈,象征严酷。
有母亲手中摇出的风;也有社会上兴起的各种流行之风。
既有可亲可爱的,也有可憎可恶的。
朱自清先生在《春》一文中的一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这让我想到了最伟大最深沉的母爱。
一位歌手唱的《风筝》,它象征着自由奔放,无拘无束。
从可怕的沙尘暴联想到环保问题。
(3)从多角度立意是使作文的立意达到较高要求的途径之一。
刚才同学们围绕“风”这个话题,根据题目的提示,分别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两个方面切入,有的从有形的角度出发,抒发自己的情怀,有的从无形的角度立意,或歌颂新时代新风尚,或揭露抨击坏风气,追求深刻、新颖。
多角度立意需要进行发散思维,既可以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想开去,寻找新的视角,更可以凭借自己的阅读积累展开广泛的联想,使自己的立意高人一筹、别开生面。
在写以环境或自然为话题的作文,一定要从“自然界——有形”写到“人类社会——无形”。
在写作时,可根据作文所给的材料,
来确定无形(文章的主旨);如材料主旨不明显,或较笼统,可进行多角度地进行联想,主旨越细小越好,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精心选择材料。
以环境或自然为话题,必不可少对环境和自然描写的内容。
描写不能面面俱到,所描写的内容必须与文章的主旨有联系,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主旨。
第二类的材料是揭示主旨的语句。
语句既能紧扣环境景物的特征,又能精炼地表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三类材料是过渡的材料,要选择那些具有触发点的材料,由写景物既自然又贴切转到写人写情写理方面。
3.写好景和物。
首先要抓往主体,要根据主旨明确所写主体景物和环境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其次迅速辐射联系,写出与主体景物有关的与主旨有关的周围的联系物;必要时可展开联想,可顺时间进行联想,也可顺空间进行联想。
要写出景物的时令性,地域性,典型性,让人感到真实可见;要有层次地写出同一景物的不同方面,不同景物的共同特征;能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融觉、感觉等多方面进行描写;能动静结合,运用对比衬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进行描写;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4.抒出真情实感。
以环境或自然为话题的作文,其真情实感于环境或自然中的景物情景,找到景物蕴含的精神,也就找到了要抒发的情感。
又因景物的本身没有感情色彩,可以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赋予景物以某种特别的感情色彩。
有时不知要抒发什么情感,只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是非的评价,进行美丑的褒贬,再加入爱憎的情感,就有了真情实感了,但必须要与描写的环境自然做到形神一致。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