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三书读后感

合集下载

美学三书讨论发言稿范文

美学三书讨论发言稿范文

美学三书讨论发言稿范文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来和大家讨论的问题是关于美学三书。

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探索着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审美体验以及艺术创作的原则与规律。

在美学三书中,包括了庄子的《齐物论》,墨子《墨子》和刘慈欣的《三体》。

这三本书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但都探讨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探索。

通过对这三本书的阅读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美学的多重内涵,以及人类对美的不断探索和追求。

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三本书的主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和大家一同探讨其中的精彩之处。

首先,我想讨论的是庄子的《齐物论》。

在这本书中,庄子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阐述了他的"道"观念,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道,每一个自然对象都有其独特的存在和功能,都在追寻自己的本性。

他认为,人类应该放下功利的心态,与自然保持和谐,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身心的平和与安宁。

这种"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家和艺术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审美视角。

其次,我想讨论的是墨子的《墨子》。

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中国最早的工程师之一,也是宇宙观中的唯物主义者。

在《墨子》中,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主张宽容、和平、公正、亲善,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爱与和平,才能建立一个真正美好的社会。

墨子的这种人道主义思想,对后世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人类进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最后,我想讨论的是刘慈欣的《三体》。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通过虚构的宇宙背景,探讨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和问题。

小说中提到了"三体问题",即宇宙中的三体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

在这个宇宙中,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之间的冲突与合作,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局限性与可能的未来。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读完黑格尔的美学著作,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宏大的思想之旅。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需要我们不断攀登、探索,才能领略其壮丽的风景。

在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他强调了艺术的本质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艺术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呈现,更是内在理念通过具体的形象和形式展现出来。

这使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欣赏的各种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塑、音乐还是文学,它们都不仅仅是表面的美,而是蕴含着某种深刻的理念和思想。

比如一幅画作,它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不仅仅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更是画家通过这些元素表达出对世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黑格尔还对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将艺术的发展分为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

象征型艺术是理念的模糊表达,古典型艺术则是理念与形象的完美统一,而浪漫型艺术则是理念超越了形象。

这种对艺术发展阶段的划分,让我对艺术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它让我明白,艺术的发展并非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规律。

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发展的脉络,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艺术作品的特点和价值。

同时,黑格尔对于艺术门类的分析也十分精彩。

他认为不同的艺术门类,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和文学等,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特点。

建筑作为一种凝固的艺术,通过空间的布局和结构来体现理念;雕塑则以立体的形象展现出美;绘画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达情感和思想;音乐以声音的旋律和节奏触动人心;文学则以文字的力量描绘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这种对艺术门类的细致剖析,让我在欣赏不同艺术形式时有了更敏锐的感知和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思考。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庞大而复杂,有时候他的理论表述较为晦涩难懂,需要我反复阅读和思考才能理解其深意。

而且,他的理论在某些方面可能过于强调理念的作用,而相对忽视了艺术创作中的个体情感和创造力。

但这也正是阅读经典的魅力所在,它不断地挑战我们的思维,促使我们去思考和探索。

读李泽厚的《美学三书》

读李泽厚的《美学三书》

读李泽厚的《美学三书》读李泽厚的《美学三书》湖北保康马维友《美学三书》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它们是李泽厚最重要的美学著作,合成⼀书,由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10⽉第1版。

32开共548页,全书共42.3万字。

⾃2013年9⽉6⽇起开始读《美的历程》,中途因为《中学⽣学习》杂志社编写《课本内容评析题》,耽搁了许多时间,到9⽉14⽇读完了这⼀第部分《美的历程》。

之所以下决⼼阅读此书,先是因为收看了⼀期有关阅读理解李泽厚先⽣《美的历程》的电视节⽬,被节⽬主持⼈和两位从事美学研究和教学的学者感染,他们⼗分赞赏这本书。

读完这⼀部分,的确有了许多收获。

⾸先,基本明⽩了李泽厚先⽣关于美的定义“有意味的形式”的含义。

从前只知道他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结合的产物”,现在明⽩:李先⽣所⾔的社会性其实是社会每⼀发展阶段所表现的风格牲⽽已。

其实,明⽩了中华美学基本轮廓。

先秦为崇神,两汉为颂圣,魏晋南北朝发现了⼈,唐代描绘歌颂⼈,宋代描绘歌颂花鸟,明清寄情于⼭⽔。

在⽂学上,先秦颂神;两汉以赋颂君;魏晋南北朝表现⼈的觉醒,⼈⽣的忧虑;唐代是诗的天下;宋代是词的时代;元代则曲⼤⾏其世,戏剧在此成熟;明清则是戏剧和⼩说的⾼峰时代。

再次,明⽩了不同时代所追求的美的标准有巨⼤区别。

原始社会曾以狞厉为美,中古时代以⼤⽓为美,近古则以细致纤巧为美。

诗歌与书法在唐代达到了顶峰,⼈物花鸟画在宋代臻于完美,戏剧⼩说⼀⼯艺品则⾄明清才趋向极致。

这是⼀本⼤事纲要式的解说中华美的历程的书,应该让学习⽂学、美术、建筑、书法、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学⼦⾄少读⼀遍。

书的校对、印刷没发现错误,唯⼀的遗憾是,⾃⼰贪图便宜,没有买单⾏本彩印版,如果配上⼀些与之相关的精美彩图,它就更完美了。

《华夏美学》部分是从2013年9⽉14⽇开始阅读,到9⽉19⽇读完。

这⼀部分总体感觉过于理论化、概念化。

如果说《美的历程》描述中国历史各阶段艺术各⾃特点的话,那么这⼀部分则探寻每个历史阶段艺术追求是什么,各有什么变化,由此归纳出中华美学的儒家礼乐为基础,不断吸收了庄⼦之道、屈原之情和佛家之韵,到明清遇变为性灵,侧重于抽象理论,很是难懂,⼤多数篇章没有真正读懂。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美学》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学》读后感1《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结集出版的美学著作。

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艰深、晦涩、术语多,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

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美学,文字清新淡雅。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自己从他解放前后的三十多篇美学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文集。

文集主要分二个部分:其一,主要是总论的谈美的问题和文艺中的空灵与充实;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学思想的营养,体味中国的艺术精神、特别是庄子的散文、魏晋的人格美以及中国诗、书、画、音乐的艺术意境;其三,主要是对外国美学家和艺术家的评论以及诗歌方面的专论。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

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

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一个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关,也可以说景色的美否是由心来决定的。

心也会限制视野,但同时,洗涤、净化过的心灵也会因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广阔的世界。

我们从外界的事物上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美的感悟,从而在再次面对着世界时能了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彻。

生命就是美。

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个主观判别,不是属于事物的属性。

美永远是主观世界里特有的产物。

因此,我们也不能说美是什么,只能说什么是美的;也可以说,美不在于物的本身,而在于物给人的感受。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美学》读后感《美学》一书由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于1979年出版,是对美学这一哲学领域的全面阐述。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美学的定义、美的概念、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审美经验的特征等方面。

通过对美的本质和艺术现象的探究,布尔迪厄深入解构了我们对美的认识,拓展了思维的边界,并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审视艺术和审美体验。

首先,本书对美学的定义进行了探讨。

布尔迪厄认为,美学的研究领域不仅仅涉及艺术和审美,还涉及到我们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的理解。

他将美学定义为一种“反常”(anti-ordinary)的思维,即通过对具体对象的审美经验,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和实用性。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还能深化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其次,布尔迪厄对美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他认为美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也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

美是一种感知和经验,是我们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他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历史时期和个人经验的比较,揭示了美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这种对美的多维度解读,使我们对美的理解更加开阔,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规范。

第三,布尔迪厄对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对世界的再创造和再呈现。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也通过作品与观众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

他对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进行了分析,从绘画、音乐、戏剧到文学等,探讨了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

通过对艺术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历史和发展,同时也可以深入思考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布尔迪厄对审美经验的特征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审美经验是一种独立于现实生活的特殊体验,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

在这种体验中,我们可以暂时忘却自我,投入到艺术作品中,感受其中的美和情感。

通过审美经验,我们可以享受到艺术的乐趣和意义,也可以反省和思考我们自身的存在和世界的本质。

布尔迪厄通过对现代社会的审美现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指出了现代审美的复杂性和表面化。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

关于美学三书读后感美学三书读后感(一) 初读《美学三书》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

大学毕业后我去到湖北的一个小城参加工作,在那里我得到了一间杂房和一张书桌。

在简陋的环境里,我开始了我的悦读之旅。

一桌一椅一盏桔黄的灯,人就在灯下神游于上下五千年中。

听起来《美学三书》好象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三本书组成的一个系列,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读完《美的历程》,再读《华夏美学》,越读越着迷,读来觉得满齿生香。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开始,讲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讲到先秦理性精神,讲到楚汉浪漫主义,讲到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经历盛唐之音与宋元山水意境后,来到明清各种文艺思潮。

打开《美学三书》,触摸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东方的美学启蒙。

你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叹息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劳碌救世济民之际,仍然可以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审美情趣;你再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超脱的适宜的喜悦,它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当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华夏美学》的最后一章曾提到过近代中国美育替代宗教的趋势。

再读《美学三书》,我在想,如果你对前进的方向觉得困惑,那么重新温习中华五千年来的美学精粹吧,兴许能从其中找到方向,找到安宁与平静。

如若不信,不妨开卷试读。

美学三书读后感(二) 前段时间送了我一本书名字叫《美学三书》李泽厚,虽然忙着复习还是抽空看完了,之前觉得美学实在没什么研究的必要,总是没有法学这么实用!看之前有个问题:美学是用来禁锢审美观的吗?看完之后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美学三书》是李泽厚先生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着,本书分为《美学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三部分,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本书被认为是五十年代美学论战中三派(李泽厚、朱光潜、蔡仪)之一,其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我还是对哲学部分比较感兴趣。

《美学》读后感(含5篇)

《美学》读后感(含5篇)

《美学》读后感(含5篇)第一篇:《美学》读后感《美学》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学》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读后感1我发现黑格尔的《美学》是很难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学是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及其辩证法出发的。

这套体系极端抽象和艰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

抽象艰晦的思想体系就必然表达于抽象艰晦的语言,黑格尔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国人所习用的语言。

读他的书的时候有好几次差点放弃。

但是难懂并不等于不可懂。

后来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

首先黑格尔是从哲学的高度,也就是科学的最高层次来研究美学的,他认为不是从哲学的高度出发,艺术的标准就是不充实和缺乏说服力的。

他在“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一节中,首先将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学研究范围之外,就是因为纯自然的东西排在一起,没有经过人心灵的体验,其内容是机械的,相互间也不存在比较的标准。

但是他还是就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关系作了阐述。

他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

就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产生高于自然美的艺术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养层次的不同,这种艺术感受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

自然的东西美不美,必须经过心灵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义,只有人具有这种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创造和感知艺术美。

他认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确与否,但无所谓美,因为它不是心灵的产品,没有实质的内容。

有人说,那些仿冒艺术真品非常逼真的赝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来说,也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但是从黑格尔的观点来看,这些赝品只是一种“制造”,而不是“创造”,因此从艺术的角度说,它们是进不了艺术的殿堂的。

黑格尔关于艺术美高于自然美也有着很多的看法:黑格尔给美所下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018年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word范文 (5页)

2018年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李泽厚《美的历程》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接下来小编给你们带来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一《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是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专著,合称《美学三书》。

先生在结语中写道,《美的历程》是“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鸟瞰式的观花”,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这部小书“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

其实先生太过自谦了。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是每读一遍,每次也有新的体悟,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知识。

《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涵盖了歌舞绘画、建筑雕塑、诗词绘画、宗教文化,是我们华夏文明古国的美的巡礼。

这本书我觉得特别好的一点是,把美学和当时所处的整个时代、社会有机的连接在一起,不是单独的来、就事论事讨论“美”的本身,显得特别的具体而不空洞。

把复杂的概念以通俗的文字解释开来,显得形象而不呆板。

这是一本即好看、又看得明白的书。

时代在不断进步,美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近现代谈美的名家有很多,近代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现代又有蒋勋。

现今的书市上,蒋勋被炒的很火,书卖的又好又贵。

贵有贵的道理吧,而李泽厚先生的《美学三书》,算是历久弥新的经典读物。

我对美学的认识还很肤浅,只能做为一个半懂不懂的门外汉,难得窥见天音妙语,便如醍醐灌顶,受益良多了。

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在于人有思想,会去了解这个“世界”,会去认识“自己”,因而产生审美。

《美学》读后感2000:晦涩难懂

《美学》读后感2000:晦涩难懂

《美学》读后感2000:晦涩难懂《美学》在我看来是一本非常难懂的书,因为当我真正用心去看完全本书的时候,心中有种说不错的感受,内心是感到无比的惆怅的!在我的印象中,哲学都是抽象的。

对于高中选择了读理科的我,更是晦涩难懂的。

但黑格尔的《美学》,却让我对此有了改观。

因为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有限,在借阅《美学》这本书时我挑中了重庆出版社这本带有丰富插图的译本,边看图片边理解文字这样的另类读法,大概才能让我稍微理解这本书的一点皮毛吧。

在这本书中,黑格尔第一次区分了常规意义上的美学和他所探索的美学之间的差别所在,即自然可以是审美的,但是只有人类才可以创造美学,而这个美学就是黑格尔致力于要研究的领域。

既解释了艺术的整体构成又指出了其对人类的意义所在。

而其实黑格尔哲学是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美学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环节。

这个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绝对精神,所以可以先了解一下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观测黑格尔的美学。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辨证的,不是一个抽象孤立静止僵死的精神实体,而是一个矛盾运动统一的活体,于是他把绝对精神分为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

逻辑阶段是绝对理念处在纯思想的阶段,通过纯粹的思维和纯粹的立论来展开自身。

简单来说,在黑格尔看来第一个阶段是绝对精神在为这个世界推演规则,由一个最基本的规则出发,慢慢演变出万事万物的规则,但是同时他也是辩证的,于是他解释说,这样一个规则是纯理性的,所以在现实世界当中是会出现问题的,于是在丰富到一定阶段之后就开始自我否定了,这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在自然阶段当中,绝对精神开始涉及物质世界,用自己逻辑阶段创造的规则来演变世间万物,他认为呢,因为绝对精神是理论层面上的,在物质世界当中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绝对精神必然要冲破物质世界的外壳重返精神世界,于是就有了人的自主意识,在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绝对理念就依附于人的自我意识而超越自然界返回精神界,自此开始第三阶段即精神阶段,精神阶段,实质上就是人类社会阶段。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

美学三书读书笔记【篇一:专业读物100种】专业读物100种郭勇健(编于2005年4月,修订于9月)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最好的一部《西方美学史》,可能代表朱光潜的最高学术成就。

读美学史似乎没有用处,就像读哲学史是无用的一样。

但用处其实还是有的,只是体现得比较缓慢,没有那么明显罢了,就像喜马拉雅山每年只不过增高那么一点点,肉眼看不见的。

要有心理准备:当你看了以下书目之后,便会发现,这绝对不是一份“速成”的书单。

学术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怎样做到“不空”?当然要有自己的见解,但必须先了解前人大家都是怎么说的。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中国人在20世纪所写的最好的美学入门书。

知识量不小。

行文生动,文才斐然。

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学史上的传世之作,必定都是有文采的(康德几乎是唯一的例外)。

文字不清不楚的人,怎么搞学问?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朱光潜的处女作,大家的处女作往往不可小觑。

易中天先生说:“这部著作类似可以看见太阳的一滴水,支撑着它的是整个西方美学。

”4.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美的历程》是写得最好的中国美学史,至今无人超越;也是李泽厚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至今无以超越。

《美学四讲》代表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的最高水平。

5.宗白华《艺境》(或《美学散步》)宗白华有灵性,对中国艺术有独到的感悟,研究中国传统艺术不可以绕过。

依我看,此书是“艺术美学”。

他的表述没有逻辑。

文字自然是很好的,如诗一般,但关键是文字背后的体验。

邓晓芒对他的评价是:有体验而无理论。

6.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对中国美学的贡献是,阐明庄子乃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可谓抓住要害,这个发现如今几乎已成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出发点之一。

(以上几本均为必读书目。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关于中国美学史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图景,资料丰富,可以利用。

《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

《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美学》和《美学原理》读后感篇1《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

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

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

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

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蒋勋美学三部曲读后感

蒋勋美学三部曲读后感

蒋勋美学三部曲读后感
近日终于读完了蒋勋美学三部曲,非常精彩。

尤其为作者芦原义信漫布于全篇的对日本城市街道环境不佳的关注、呼吁的一片拳拳之心所感动,作者又以一个建筑师的专业知识做出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具体的改善方案,看起来真是过瘾!
作者在内部与外部中说:日本的传统是在家的内部建立起井然的秩序,以家族为中心,在一幢建筑里保持着内部秩序。

具有内部秩序,同时也就意味着对建筑的外部不关心,充实城市空间的思想是淡泊的。

日本人将家看作‘内’,把街道看作‘外’,不像西欧人那样在空间领域上加以统一。

换句话说,‘外’是外部,这就意味着它的整洁漂亮由谁来管是和人们无关的。

作者提到的这些日本人的特征和问题,因其源流于中国,也同样是中国人的特征和问题,而在中国建筑学者的文章中,却尚未见到阐述得如此切中要害的观点。

不管是所谓大师还是一般的业内人事,多是以个人好恶或人云亦云的观点来肆意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

能够像芦原义信在文中对日比谷公园所做的那样提出具体改善措施的,更是少之又少。

《蒋勋美学三部曲》成书于1978年,当时日本正处于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阶段。

作者认为:为了要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光是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够的,还应该提倡都市的文化和美好。

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好,现在的中国也正在迈入世
界经济大国之列,不能再像改革初三十年那样不顾衣着打扮大力推进经济发展了,也应该在努力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创造更美好的都市的文化和景观。

借用作者书中的一句话:只重视‘内眺景观’而对‘外眺景观’不太介意的中国人,作为文化高度发达国家,也该把街道的美学提到日程上来了。

美学三书读后感

美学三书读后感

美学三书读后感
俗话说,读有所感,思有所启。

每当我们读了一本书之后,心里总能掀起丝丝涟漪,产生和作者的共鸣。

下面,为您带来“美学三书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更多内容尽在。

美学三书读后感
纵观中国历史的演变,托举出多少的传奇文明,各种思想、文化交互更迭,新旧更替循环往复,《美学三书》告诉我们“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

”正如老师上课曾提到过的,在物质资源缺乏的时期,精神领域如艺术、哲学却可以相对繁荣的发展,因为它们较少依赖于物质条件,而正好作为黑暗现实的对抗心意而出现。

如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连绵战祸,经济萎缩,但其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却是空前的。

以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繁琐和迷信的汉儒,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

时代毕竟是前进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论思维的解放历程。

再如宋朝,在积贫积弱的社会状况下,绘画的主题从仕女牛马、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

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曲折的反应。

而以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为教义,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

以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为摹画对象即使这一思想在绘画上的体现。

它们早就有联系了,并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由此可见,艺术与社会条件是有着某种深层次的内在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在相互作用上,可能就是一种反作用,二者一消一涨,似是在寻求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平衡。

然而,总观历史的轨迹,时代还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着的,不管是物质进步还是精神进步,都是在推动着人类文明向前进!。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哲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的探索。

在阅读了关于美学的书籍或文章后,我深受启发,对美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美学让我认识到美并非是某种客观存在的属性,而是主观体验的产物。

美的感受是个人的、情感的,它与个体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紧密相关。

正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愉悦,它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目的或功能。

这种观点打破了我对美的传统理解,让我开始思考美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和个体之间产生共鸣的。

其次,美学书籍中对艺术的讨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艺术作为表达美的重要手段,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技巧的精湛,更在于它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情感和思考。

艺术作品往往超越了现实的界限,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传达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

这让我意识到,艺术创作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反映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

在阅读美学的过程中,我还被引入了对审美经验的深入探讨。

审美经验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涉及到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多个方面。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暂时放下了日常生活中的功利性考虑,完全沉浸在对美的感受和欣赏中。

这种经验让我认识到,美的力量在于它能够让我们超越自我,体验到一种更广阔的存在。

此外,美学还涉及到了对美的标准和审美判断的讨论。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同的美的标准,这些标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

然而,尽管美的标准是多元的,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却是普遍的。

这种普遍性让我思考到,美可能是一种普遍的人类需求,它与我们对于和谐、秩序和完整性的渴望紧密相连。

最后,美学的阅读也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有了新的认识。

我开始更加关注周围环境中的美,无论是自然景观的壮丽,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

我发现,当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去观察世界时,我们能够发现更多被忽视的美,从而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美学的阅读是一次深刻的思想之旅,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在接触黑格尔美学之前,我对于美的理解相对较为直观和表面。

然而,当我深入研读了黑格尔的美学著作后,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美学世界的大门,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和启发。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体系庞大而深邃,初读时确实让人感到有些艰涩。

但随着不断的研读和思考,逐渐能够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他强调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一观点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为的美。

以往,我们可能仅仅关注于事物表面的形式美,比如一件物品的外观设计、一幅画的色彩搭配等。

然而,黑格尔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不仅仅在于外在的形式,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理念。

这使我明白,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事物的本质、内涵紧密相连。

在艺术领域,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一个阶段。

这让我对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艺术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或者情感表达,而是人类精神不断追求和探索的一种体现。

通过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感悟,从而引发我们自身对于生活、对于人性的思考。

例如,当我们欣赏一幅古典绘画时,不仅仅是被其精湛的绘画技巧所吸引,更是通过画面所展现的内容,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

同样,一首诗歌、一部小说也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而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呈现,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真理的追求通过文字的形式传达给我们。

黑格尔还探讨了艺术的发展历程。

他认为艺术经历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三个阶段。

这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发展不是随机的、偶然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规律和逻辑。

象征型艺术往往以抽象、神秘的形式表达理念,古典型艺术则实现了理念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而浪漫型艺术则更加注重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这种对于艺术发展历程的梳理,让我在欣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时,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其特点和价值。

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艺术的发展是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3篇

黑格尔美学读后感3篇

[标签:标题]篇一:浅析黑格尔美学浅析黑格尔美学-------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

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

认清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

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

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

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

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

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

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

美学三讲读后感

美学三讲读后感

读“美学三书”后有感——人性回归的思考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三书》中一章提到“美是什么”的概念,将欲给“美”下一个定义,更是从东方到西方去探讨“美”的涵义,从原始艺术探讨至宇宙太空,目的在于阐述何为 美 。

介绍了不同性质的三种美:其一,在中国,古有孔子认为的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其二,饿了吃东西之美,渴了喝饮料之美;其三,看画展,听音乐艺术欣赏之美。

同时强调了 美 与 人 不可分割的关系。

说明了美的三层含义: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美的本质。

在 从心所欲不逾矩 、 庖丁解牛 等要领的前提下,肯定了美就是自由的形式;强调自由与自由的本质不是天赐的,也不是自然存在的,更不是某种主观象征,它是人类和个体通过长期实践所自己建立起来的客观力量和活动。

作者认为:不是个人的情感、意识、思想、意志等 本质力量 创造了美,而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

声明自己所讲的 天人合一 ,不仅有 自然的人化 ,而且还有 人的自然化 。

劝诫世人不必去诅咒科技世界和工具本体,而是要去恢复、采寻、发现和展开科技世界和工具本体中的诗情画意。

读完本章,作者用哲学语言巧妙的解释了美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其中作者 天人合一 的思想对我有很深的触动,其中包含 人的自然化 与 自然的人化 。

作者担心在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今天,现在科技工艺和工具理性的泛滥化所带来的人性丧失,人的非理性的个体生存价值的遗忘、失落和沦落,作为感性个体的人被吞食、被同化、被搁置在无处不在的科技理性的形式结构中而不再存在。

于是人不见了,人做了由自己所发现、掌握、扩大的形式力量和理性结构的奴隶。

我个人认为,作者在强调一种人性的回归,不要让科技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提高、资本化的加重以及人成为商品的奴隶等等原因,成为人性丧失的借口,如何回归人性作者点到即止,但否定了以倒退为代价的回归,提出 人的自然化 对人性回归的重要性。

资本掠夺、经济殖民、垄断经济等等的出现,伴随着的是人性的流失,金钱的崇拜,这何尝不是一种 美 的流失,中国曾被认为是世界的最终归宿,因为五千年传承的 仁爱 ,以及他的信仰,世界的资本掠夺最终将在中国找到归宿,但现在资本的渗透,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利益的追逐,放弃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丢失了信仰,泯灭了 仁爱 ,失去了人性中的 美 ,古代对人性美的定论即为 仁、义、理、智、信、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

人生不乐复何如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人生不乐复何如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

精心整理人生不乐复何如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着读后感《人生不乐复何如》是一本由林清玄着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不乐复何如》读后感(一):林清玄的美学境界而“人生美学”和“情感美学”则是对“生活美学”概念的延伸,即将对人生、情感的美好理解、美好寄托、美好需求等内在精神需求用文字体现出来。

林清玄的文章,因为其文字表象上的美好和精神内核的美好两者兼备,所以,是最能体现这集中美学理念的文字。

林清玄首先是个生活美学家,他对各种美的体验,首先是从对生活中的美好的发现和体验开始的。

就像《新周刊》对生活家的描述一样:“生活家是谁?是能放松、放空、放慢、放心和放下的人,是把每一天都当成人生奖赏的人,是获得了生活最多奖赏的人。

”林清玄显然是生活家。

他对生活的体验形成了他朴素的生活美学。

比如他对生活品质的这段论述,就是对生活美学的极好的诠释——真心相会则是,所有美好的古物,都是古代工匠性灵的说话,这说话穿过历史与时空,贼光消失,性灵化为诗歌,只唱给有缘的人听见。

只要我们静下心,不只用眼睛,我们就能与那些美好的性灵相印了。

——《玩物上智》回来的时候,走过那还盛开着的金合欢,遇到路边那棵硕大的木兰,身心无浊意,山水有清音,这世界原来如是美好。

——《雪三昧》西瓜吃完了,西瓜皮洗干净,可以做一道美味的沙拉。

若与萝卜同腌,最为美味可口,绿白相间,十分美丽。

——《一物全体与身土不二》一路上走走停停,绕过瓦厝、樟湖,时常有动人的视野出现。

尤其到了樟湖的坳口附近,同时有三条彩虹出现,天上一道,山谷里也有两弯,在糅合着雨丝与阳光的午后,有一种出尘之美。

——《猫空半日》——《光之四书》茶的美学渗透到日本所有的视觉文化,包括建筑和自然的欣赏。

不喝茶你永远不能知道日本。

——《抹茶的美学》无论是对于美物、美食、美景、美植,还是对于美人、美服、美文,他都能有细致动人又透彻明晰的理解和描写。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

《美学》读后感当我沉浸在《美学》这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中时,我深深被黑格尔的智慧所吸引。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美的深入探索,更是对人类艺术、文化和思想的全面剖析。

首先,黑格尔强调了美的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他认为,美既不是单纯的主观臆想,也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属性。

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是人类在感知和创造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和谐状态。

这种观点使我重新审视了美的本质,并认识到美的存在是依赖于人类的感知和理解的。

其次,黑格尔强调了艺术在美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他认为,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是人类精神克服物质局限性的过程。

通过艺术,人类能够将内在的理想和外在的现实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作品。

这种观点启发了我对艺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使我意识到艺术不仅是娱乐和审美的工具,更是人类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黑格尔还深入探讨了美的各种形态和表现方式。

他分析了崇高、悲剧、喜剧等不同美的形态,并探讨了它们在艺术中的表现。

这些分析不仅让我对美的形态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为我提供了理解和欣赏艺术的新的视角。

在学习《美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美的哲学理论,还领悟到了美的实际应用。

我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艺术作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它们的美。

同时,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审美观念,试图将其与黑格尔的理论相结合,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总的来说,《美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性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美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对艺术和文化有了更广泛的认知。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探索美的哲学和艺术,努力成为一个更加有品味和鉴赏力的人。

同时,《美学》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对美的敏感和好奇心,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三书读后感
美学三书读后感(一)
初读《美学三书》是在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年。

大学毕业后我去到湖北的一个小城参加工作,在那里我得到了一间杂房和一张书桌。

在简陋的环境里,我开始了我的悦读之旅。

一桌一椅一盏桔黄的灯,人就在灯下神游于上下五千年中。

听起来《美学三书》好象是一本书,但实际上它是三本书组成的一个系列,包括《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

读完《美的历程》,再读《华夏美学》,越读越着迷,读来觉得满齿生香。

《美的历程》以时间为线索,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与宗教舞蹈开始,讲到夏商周时代的青铜饕餮与线条艺术,讲到先秦理性精神,讲到楚汉浪漫主义,讲到魏晋风度与佛陀世容,经历盛唐之音与宋元山水意境后,来到明清各种文艺思潮。

打开《美学三书》,触摸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东方的美学启蒙。

你听,“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叹息把儒家的仁义道德深沉真挚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样的画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劳碌救世济民之际,仍然可以保持着一种超脱的审美情趣;你再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种超脱的
适宜的喜悦,它既非宗教的狂欢,又非世俗的快乐,当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华夏美学》的最后一章曾提到过近代中国美育替代宗教的趋势。

再读《美学三书》,我在想,如果你对前进的方向觉得困惑,那么重新温习中华五千年来的美学精粹吧,兴许能从其中找到方向,找到安宁与平静。

如若不信,不妨开卷试读。

美学三书读后感(二)
前段时间聼説送了我一本书名字叫《美学三书》;;李泽厚,虽然忙着复习还是抽空看完了,之前觉得美学实在没什么研究的必要,总是没有法学这么实用!看之前有个问题:美学是用来禁锢审美观的吗?看完之后觉得并不是这样的,还是很不错的一本书,《美学三书》是李泽厚先生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自己美学思想的专着,本书分为《美学历程》、《华夏美学》和《美学四讲》三部分,查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本书被认为是五十年代美学论战中三派(李泽厚、朱光潜、蔡仪)之一,其特色是现代哲学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我还是对哲学部分比较感兴趣。

说来还是有点惭愧,一本书读了查不多一个月了,和聼説说要写读后感,读了好久终于读完了,读它并没有特殊的目的,只是觉得不能让拯哥得钱白花啊,呵呵,另外一点也是希望浮躁的心能在认识美的过程中稍稍平缓。

想写点什么感想,觉的学术性有点强,不知道该写什么……()
第一书《美学历程》没想到中国历史就是一段美得历程,李先生
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一个描述和概括,诸如有远古艺术“龙飞凤舞”殷周青铜艺术的“狞历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假如承认《美学历程》的魅力在于它深刻的思想的话,那这个思想不只关于其他东西,而且关涉中华精神的命运,它表达了从孔孟老庄的建立到以《红楼梦》的标志的儒道思想的没落吧,其中具体表现在屈原、李白、陶渊明……这些人身上吧,中华精神由天人合一所规定,儒道以及后面的禅啊宗啊都是这样从不同维度所阐述,他们并不对立反而是互补的,中国古人吧人与自然得关系解释到另一种境界,有别于西方思想,也就是人生存于天地,赏玩山水,寄情自然,也当然的写出很多唯美古诗,这种思想贯穿在中国哲学、文化、艺术以至于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先秦的开端、盛唐的繁华和晚晴的没落似乎就是这一命运的不同形态。

美作为感性和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于善,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那么对于领会和把握这个巨大的成果,该不是一件容易或者是毫无意义的事,而美得历程更是在不断发展中……
美学读后感黑格尔美学读后感关于心理健康的读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