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6022a4e25c52cc58bd6bea2.png)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执行国家标准,参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写的《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作为本学位点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标准。
第一部学科概况和发展趋势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以各个行业的系统与控制共性问题为动力牵引,研究在一定目标或指标体系下,如何建立系统模型,如何分析系统的特性和行为,特别是动态行为,系统内部之间、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实现控制与决策系统。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理论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学科,主要研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密切相关的控制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北京工商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是由我国著名控制专家夏德黔、雷渊超教授等创建,198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其下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已有32届毕业研究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86年起“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一直为原轻工业部部级重点学科,具有良好的学科建设基础;2006年又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下的二级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位授予权;2008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列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该学科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省部级、企业合作横向项目等几十项科研项目,获得一系列具有较高水平的、具有应用价值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出版了多部在业内有影响力学术专著及教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几百篇学术论文,获得了30余项发明专利。
复杂系统优化控制理论、水处理优化控制系统、轻工设备控制及智能信息处理、食品安全检测及大数据分析等研究内容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近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等省部级奖励多项,成果、特色与优势明显。
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1)复杂系统的优化控制与智能决策。
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https://img.taocdn.com/s3/m/a3234a3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5b.png)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是针对系统的控制和优化进行研究的学科。
该学科是从自动控制理论、系统理论、信息论、优化方法、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各类复杂的动态系统,研究内容涵盖了模型建立、控制理论、优化方法、仿真设计、采集处理等方面。
控制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目标是将一定的调节手段和控制战略应用于系统,实现系统状态的可控与可调节,提高系统的性能指标。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控制系统的诊断与维护等方面。
这些内容都是基于系统理论、控制理论、数学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基础之上展开的。
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学科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包含多学科交叉。
控制科学与工程既涉及到数学、物理学知识的理论基础,又涉及到工程技术的实践应用,同时还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方法与工具,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2. 以控制方法为核心,强调系统的控制与优化。
控制科学与工程主要以控制方法为核心,研究如何使系统达到所希望的状态或性能指标,其中包括传统的自动控制、现代的智能控制、优化方法等。
3. 研究内容广泛,面向未来。
控制科学与工程涉及到的领域很广,不仅包含了生产制造、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力电力、水利水电等传统领域,还包括了能源和环境、生物医学、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面向未来的领域。
4. 涉及到实际应用,强调工程实践。
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得的成果往往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验证,因此,该学科非常注重工程实践,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问题为导向。
1. 控制系统理论:包括控制系统建模、系统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等。
2. 自动化控制:包括传统的PID控制、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现代的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3. 优化控制:包括多目标优化控制、鲁棒控制、最优控制等。
4. 系统仿真:包括控制系统仿真、产品设计仿真、工厂仿真等。
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代码:081101)
![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代码:081101)](https://img.taocdn.com/s3/m/4a5b691bc5da50e2524d7f17.png)
电气工程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代码:081101)(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专业简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在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电力传动控制、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研究方向取得丰硕成果。
本学科点在八十年代末,主持的项目“激光微区光谱仪”获原机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自1998年以来,主持的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自然科学三等奖4项及其他各类科技奖10多项,另有10多个项目通过省级鉴定。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
目前在研项目20项,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十五”攻关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经费300余万元。
本学科点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所在的系拥有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电气传动与控制实验室。
二、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专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基本要求是:l、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掌握本学科、专业宽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及教学工作的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
3、具有健康的体格。
三、学习年限三年。
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四、主要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具有前沿性的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为现代工业各部门实现自动化所需的基础技术和专业技术;研究提高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各个领域的自动化水平所需的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有:1、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电力传动控制本研究方向涉及能量变换和控制、自动检测和信息处理技术等。
其以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为基础,研究高性能的功率变换器;以新型电机为对象,研究各类电力传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及其实现。
2、复杂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预测控制、鲁棒控制、非线性控制、随机系统滤波、估计与适应控制、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以解决具有参数扰动和未建模动态的不确定系统,以及时变、非线性、随机系统的分析、控制、滤波及可靠性等问题。
江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课程体系
![江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课程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b5dec00a6c30c2259019e44.png)
学科门类:工学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Control Science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11)
一、研究方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Control Theory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1101)
1.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2.工业过程模型化与控制
3.计算机控制系统
4.运动控制及机器人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Automation Equipment (专业代码:081102)
1.智能检测与装置
2.检测与软测量技术
3.嵌入式计算机及应用
4.光电检测理论与技术
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1103)
1.系统辨识理论与方法
2.复杂大系统与控制
3.系统运筹与控制
4.系统分析与集成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Pattern Recognition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专业代码:081104)
1.模式识别与故障诊断
2.嵌入式系统与智能仪器
3.智能控制
4.智能信息系统
导航、制导与控制Navigat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专业代码:081105)
(暂不招)。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https://img.taocdn.com/s3/m/4f43e82a67ec102de2bd893a.png)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一、学科(专业)简介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它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展现出本学科宽广的发展前景。
本学科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86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5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是省内高校中首批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之一。
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省级重点学科,“三电”基础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科优势突出,师资力量雄厚。
在控制理论、过程控制、智能检测技术与装置等特色方向取得多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科研成果。
毕业生主要从事现代工业、农业、国防自动化设备中控制系统和装置的理论研究、应用设计、开发。
二、培养目标为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及协作、奉献、用于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具备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熟练阅读专业文献、撰写科技论文和一定的听、说能力;身心健康。
三、研究方向简介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控制理论及应用、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理论、复杂系统故障诊断、随机与自适应控制、过程控制、多智能体理论与技术、网络控制与流媒体技术等。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以工矿企业生产过程控制中的传感器、检测装置为研究对象,以智能控制理论、微电子学、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研究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与技术,多传感器信号融合技术、故障诊断技术,以及智能仪表和总线型执行机构。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信息的采集、处理与特征提取,模式识别与分析,人工智能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应用数学、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等为工具,研究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图象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智能信息处理、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等。
东华大学7个一级学科简介
![东华大学7个一级学科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8b7bdfd9b89680203d8254c.png)
东华大学7个一级学科简介《化学》一级学科简介一、学科概况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及分子以上层次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以及相互转化的科学。
化学在自然科学中位居基础核心地位,是包括生命、材料、能源、环境科学等其它科学分支的重要科学基础。
当今化学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向:1)深化对结构(包括分子结构和分子聚集体系等)与性能关系的认识,以所需性能为导向,设计、合成与组装目标化合物体系;2)深入研究化学反应机理,特别是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实现对化学微观过程的人工控制,发展新型催化剂调控反应,进而设计绿色的化学过程;3)发展合成、分析、表征、测试的实验和理论新方法,并依靠计算机技术使各种信息更加灵敏可靠;4)加强化学与物理、材料、生命、信息、能源、环境等科学的交叉与合作,促进互相渗透,共同发展。
二、学科范围1、无机化学(Inorganic Chemistry)无机化学是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制备、反应和应用的科学,是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分支学科。
随着化学及其它学科的发展以及实验手段的进步,特别是量子力学、谱学技术和新的合成方法在无机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使宏观性质和反应与微观结构相联系,无机化学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近年更进一步集中在纳米尺度和介观层次。
2、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是获得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现代分析化学的目标是要获取包括物质结构、形态在内的全面信息,并解决诸如对微区、薄层、在线或在体和实时等特殊要求的测定及分析测试的自动化及智能化。
分析化学学科研究范围包括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电分析化学、色谱分析、波谱分析、生物化学分析、微纳结构分析及化学计量学等。
3、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应用以及有关理论的科学。
有机化学揭示构成物质世界的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分子中各原子间键合的本质以及它们相互转化的规律,并设计合成大量具有特定性质的有机分子。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6d113aeb0975f46527d3e189.png)
控制科学与工程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专业代码:0811)一、学科简介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理论和成就之一,它的各阶段的理论发展及技术进步都与生产和社会实践需求密切相关。
本学科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0年批准的第二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及“导航、制导与控制”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其中:“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为国家重点学科;“系统工程”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则是我校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1987年),现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多年来,本学科在研究生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获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科学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基础,研究各领域内独立于具体对象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某些目标,应该如何描述与分析对象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
它对于各具体应用领域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与各领域具体问题的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以工程领域内的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研究被控对象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系统工程”是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而形成的从整体出发,合理组织、控制和管理各类系统的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学科。
“导航、制导与控制”是以飞行器为对象,以数学、力学、控制理论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建模与仿真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求实严谨科学作风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能力的高级学术研究和科技开发人才。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2e294f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a.png)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简介本学科源于1958年成立的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1981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获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湖北省特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了“冶金自动化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现有教授26人,其中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4人。
本学科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复杂控制问题,研究和发展新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并大力推动它们在工程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中的应用.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控制理论与应用、复杂工业过程建模控制及优化研究、微光机电系统集成与测控技术、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智能信息处理、机器人控制、智能检测及传感器技术、智能化机电装置与系统、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二、培养目标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
2.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学科和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3.身心健康。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在职攻读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6年.四、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课程设置见附表)五、学术活动“学术活动”为博士研究生必修环节,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博士研究生必须参加9次以上校内外学术活动,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
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交学院备案,并记相应学分.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1、开题报告以书面及答辩形式就论文选题作报告,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博士生一般不少于70篇);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开题报告须有至少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开题报告答辩环节至少有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参加,答辩未能通过者,必须重新做开题报告。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电信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电信](https://img.taocdn.com/s3/m/1adae3cabb4cf7ec4afed0fd.png)
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名称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代码0811二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代码学院名称电气信息学院填表日期2014年6月10日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处制表工作小组签名:组长:成员:一、学科点简介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我校发展较早的学科之一,1977年开始招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1995年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硕士授予权,2006年获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授予权,2011年获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授予权。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岗学科,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测控技术与仪器省级品牌专业,电子信息与控制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电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2门省级精品课程,三个国际联合实验室。
培养硕士研究生近100人。
目前,该学科已经形成了一个职称结构、年龄层次分布合理的学术研究队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1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6人,硕士学位人员35人,有2个校级和院级科研和教学团队。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主要特色是:①以石油、化工行业为背景,在化工参数精确检测、控制、智能仪表及虚拟仪器和成套自动化控制设备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组建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控制理论与工程两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
②以信息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理论技术为核心,在图像复原技术与特征提取、化工产品分子模拟及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③在电器控制与脉冲功率控制、微波等离子电源等方面成果丰富,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
科研教学设备总值1120万元。
近5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33项,年均科研经费500万元;其中纵向科研项目27项,纵向科研经费460.5万元。
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其他科技奖励3项,授权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科研成果鉴定3项。
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2ec9a5f46527d3250ce096.png)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科专业代码:0811内含二级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生物信息学学科专业介绍一、中国矿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极强的办学实力,是国家和我校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
本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2017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类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和智能系统”和“生物信息学”四个二级博士学科点,围绕智能控制理论、智能优化方法、人工智能、生物信息等方向开展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转化,为我国的IT行业、制造业和能源资源领域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领军人才和业务骨干。
近5年,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励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专著近20部。
本学科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形成了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333 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等为骨干、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博士学位比例为94%,具有海外经历教师20余人,孙越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近10人。
本学科具有一流的科研环境,学科建设有“矿山互联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国家级平台,以及“地下空间智能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感知矿山物联网工程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平台,能够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优越的软硬件支撑。
学科具有稳定的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可为研究生培养提供稳定的支持和锻炼机会。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00ab3c06edb6f1afe001f0f.png)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控制科学与工程(英文)名称: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学科概况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系统与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具有悠久光荣的历史,是由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创建的。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沿革中,本学科以综合性强、覆盖面宽、培养人才的基础厚且适应面宽而著称。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军民结合和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了人类劳动,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
自动化技术对实现国家实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从航空航天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从先进制造到供应链管理,从智能交通到楼宇自动化,从医疗仪器到家庭服务,自动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自动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网络技术赋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新的内涵,使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增强了学科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既给学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学科内涵控制科学与工程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各个行业的系统与控制共性问题为动力,研究在一定目标或指标体系下,如何建立系统模型,如何分析系统的特性和行为,特别是动态行为,系统内部之间、系统与环境的关系,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
本学科以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电路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为基础,专业理论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理论、泛函分析、最优控制、运动控制、系统优化与调度、系统辨识、智能控制理论、现代检测技术、多传感信息融合、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机器视觉与机器学习、人机交互与人机系统、仿真建模理论、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导航理论与技术、导航与制导系统等。
考研工学类专业介绍 控制科学与工程
![考研工学类专业介绍 控制科学与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64548fc73186bceb19e8bba7.png)
考研工学类专业介绍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隶属于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工业自动化生产中获取、传输和处理信息的先决手段,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应用遍及各个工程领域。
本学科与自动化、计算机、控制工程、电子信息、机械等学科相互渗透,主要从事与控制、信息科学、机械等领域相关的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研究。
本学科的研究特点是综合运用物理学、材料学、信息论、电子学、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学科理论与技术,采取软硬结合、光机电结合手段,注重测量、控制与管理一体化技术,发明新型传感技术与新的测量方法;开发多功能智能型传感器和信息融合系统;实现信号转换、处理及传输;设计先进的仪器仪表及其他自动化装置。
满足工农业生产的控制、监测、计量、诊断分析等实际需要。
本学科主要培养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中有关信息处理、微机测控、智能仪器及传感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081103 系统工程系统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实际是系统科学的实际应用;是以大型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按一定目的进行设计、开发、管理与控制,以期达到总体效果最优的理论与方法。
系统科学作为信息、控制和管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以工程、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中的复杂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系统科学、控制理论、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等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解决系统建模、分析、设计、实现及综合等问题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硕士点。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在信号处理、人工智能、控制论、计算机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
(完整word版)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
![(完整word版)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645c64576c66137ef061905.png)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控制科学与工程(英文)名称: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学科概况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系统与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具有悠久光荣的历史,是由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创建的。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沿革中,本学科以综合性强、覆盖面宽、培养人才的基础厚且适应面宽而著称。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军民结合和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了人类劳动,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
自动化技术对实现国家实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从航空航天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从先进制造到供应链管理,从智能交通到楼宇自动化,从医疗仪器到家庭服务,自动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自动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网络技术赋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新的内涵,使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增强了学科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既给学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学科内涵控制科学与工程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各个行业的系统与控制共性问题为动力,研究在一定目标或指标体系下,如何建立系统模型,如何分析系统的特性和行为,特别是动态行为,系统内部之间、系统与环境的关系,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
本学科以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电路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为基础,专业理论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理论、泛函分析、最优控制、运动控制、系统优化与调度、系统辨识、智能控制理论、现代检测技术、多传感信息融合、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机器视觉与机器学习、人机交互与人机系统、仿真建模理论、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导航理论与技术、导航与制导系统等。
控制科学与工程概要
![控制科学与工程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bc0a5d2eba1aa8114531d907.png)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博士后流动站,在200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综合排名第9(其中科学研究单项排名第4)。
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2)”、“系统工程(08110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4)”、“导航、制导与控制(081105)”五个二级学科,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是北京市和部委级重点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部委级重点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控制科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应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而与各应用领域的密切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
本学科点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和军民结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有: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复杂系统的建模、控制、优化、决策与仿真;鲁棒控制与非线性控制;工程系统的综合控制与优化;运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先进控制理论与方法。
2.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专家系统与智能决策;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智能信息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生物信息学。
3.导航、制导与控制:惯性定位导航技术;组合导航及智能导航技术;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技术;惯性器件及系统测试技术;火力控制技术。
4.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先进传感与检测技术;新型执行机构与自动化装置;智能仪表及控制器;测控系统集成与网络化;测控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技术。
5.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系统分析、设计与集成;系统预测、决策、仿真与性能评估;网络信息技术、火控与指控系统技术;复杂系统信息处理、控制与应用技术。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41d78956cc22bcd127ff0c13.png)
0811 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专业介绍本专业主要培养在自动化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研究生具有坚实的控制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目前,本专业已形成学术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导师队伍。
在计算机控制、管控一体化、现场总线、故障诊断、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交流调速技术、单片机及DSP应用等方面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及动向,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做了大量的理论及实际应用研究,并承担了多项省部级、地区科研基金和横向研究、开发项目。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1、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2、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掌握坚实的本学科有关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
其他代培生学习年限根据研究生院有关规定执行。
四、研究方向01、控制理论及其应用02、计算机控制技术03、网络及控制04、运动控制技术实用文档05、机器人控制五、课程设置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有学位课、非学位课和教学(科研)实践3类,具体课程设置见附表。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1、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课程学习采用学分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应在学习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硕士学位课考试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能毕业,申请取得硕士学位。
2、硕士生的培养由教研室集体研究,指导教师具体负责指导。
硕士生的学习重在独立钻研,自学为主,导师的作用在于把握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提高研究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相应专业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教学实践以及科研任务,以拓宽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https://img.taocdn.com/s3/m/f802cfc8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c.png)
文章标题:深度探讨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的内涵与发展趋势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自动控制、信息处理、机器学习、智能系统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一、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的定义和内涵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主要涉及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智能系统、机器学习、信息处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自动控制理论与应用是该专业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控制算法设计与优化、智能控制技术等方面。
智能系统和机器学习也是该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人工智能、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内容。
信息处理也是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方向,其中包括信号处理、图像处理、通信系统等领域。
二、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的发展现状当前,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
在国家重大战略中,控制科学与工程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三、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的未来发展趋势在未来,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需要与之紧密结合,发展智能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新技术,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工程系统。
另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控制科学与工程也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例如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家居系统等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结论:通过对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专业代码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其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我们也可以预见到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将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简介一级学科(中文)名称:控制科学与工程(英文)名称: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学科概况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研究系统与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我国具有悠久光荣的历史,是由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创建的。
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沿革中,本学科以综合性强、覆盖面宽、培养人才的基础厚且适应面宽而著称。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军民结合和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自动化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减轻了人类劳动,降低了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
自动化技术对实现国家实力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从航空航天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从先进制造到供应链管理,从智能交通到楼宇自动化,从医疗仪器到家庭服务,自动化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自动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网络技术赋予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新的内涵,使其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增强了学科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既给学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学科内涵控制科学与工程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各个行业的系统与控制共性问题为动力,研究在一定目标或指标体系下,如何建立系统模型,如何分析系统的特性和行为,特别是动态行为,系统内部之间、系统与环境的关系,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
本学科以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电路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为基础,专业理论包括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理论、泛函分析、最优控制、运动控制、系统优化与调度、系统辨识、智能控制理论、现代检测技术、多传感信息融合、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机器视觉与机器学习、人机交互与人机系统、仿真建模理论、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导航理论与技术、导航与制导系统等。
本学科研究方法包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实验与仿真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信息获取与利用相结合,系统认知与优化相结合,科学分析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解决工程控制问题与凝练控制科学理论相结合,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知识学习、分析与评价和创造性高层次认知能力相结合等。
三、学科范围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括7个研究方向,分别是:(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3)系统工程;(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5)导航、制导与控制;(6)生物信息学;(7)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简要介绍如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是以工程、经济、社会等系统为主要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优化、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分析各种控制策略和决策下动态系统的行为、受控后的系统状态以及达到预期动静态性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驱动下,网络化、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不确定、动态约束等均融入了本学科的发展。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复杂过程系统建模与控制;2.复杂运动系统建模与控制;3.各类控制策略包括自适应控制、变结构控制、预测控制、智能控制、推理控制、容错控制等;4.动态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报、智能维护;5.新型控制系统与策略,包括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网络控制、信息流控制、量子控制等。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研究控制系统中对象、环境、过程的信息提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信息基础和保障。
检测技术主要研究将反映被测对象特征的参数转换为易于传递的信号,提供给控制系统,自动化装置主要研究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以及相应的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和可靠性技术。
本学科的理论基础涉及物理学、信息理论、控制理论等,主要运用数学、力学、计算机技术、检测技术与仪器、计量学、智能理论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开展研究,是一门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工业自动控制装置,新型传感器和仪表,嵌入式控制系统;2.工业现场总线,高速企业网络,传感器网络;3.信息采集、传输、处理、转换,软测量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4.控制系统的自动测试方法,系统可靠性评估及设计。
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从系统整体出发,应用现代数学、计算机、网络计算等工具和手段,对系统的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和反馈控制等功能进行分析、设计、制造和服务,以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的潜力,达到系统的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等目标。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系统科学理论:复杂系统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等;2.系统建模与仿真:系统辨识、建模与仿真等;3.系统分析与优化:运筹学、数学规划、系统优化与调度等;4.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理论、博弈论等;5.系统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在包括工程、社会、经济、军事、环境生态、能源、农业、教育、水资源、人口等领域的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以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理论为核心,以数学方法、计算机技术等为主要途径,研究对各种信息的处理、分类和理解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构建与完善智能系统,使其对外展现更高级的智能特性。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处理:图像的获取、处理、分析、理解与辨识及应用,智能视觉系统;2.模式识别: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媒体的识别及应用;3.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群智能等智能计算理论,大规模知识处理与数据挖掘、信息融合与证据理论,复杂信息系统的优化;4.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研究拟人的智能推理、启发式智能、群集智能、自然语言理解等,智能系统的构建与组成、共性基本特征和演化机理,自治系统的自主控制与决策规划,智能系统的应用等。
导航、制导与控制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是随着航海、航空和航天技术不断进步、军事对抗及武器系统迅速发展而诞生的控制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分支,以各种运动体(如航空/航天飞行器、导弹、机器人、舰船等)系统为主要对象,研究航空、航天、航海、陆行各类运动体的位置、方向、轨迹、姿态的检测、控制及其仿真中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本学科是以数学、力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系统科学、计算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建模与仿真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运动体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运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优化控制设计理论与方法;2.运动体群理论与技术:多自主体合作与对抗,自组织与群体智能理论与应用;3.导航与制导:运动体的精密制导,导航理论与技术,导航与制导系统;4.导航与制导系统的建模与仿真:运动控制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复杂制导控制系统仿真理论、方法与新技术;5.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的集成: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的综合集成方法与实现技术。
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是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深度交叉的前沿学科,以信息与系统的观点、方法和技术研究生命与医学领域的科学与技术问题。
基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不断突破,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本学科主要对大规模生物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以探索生命的奥秘。
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包括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两个方面: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信息与系统、统计学方法、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等。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各种生物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传播、分析和解释以及可视化的方法与技术,实现对海量生物信息的知识提取与数据分析;2.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群体遗传学等研究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3.描述和分析复杂生命系统的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生命与医学领域的应用。
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是以建模与仿真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根据研究目标,对已有的或设想的系统,建立模型、构造与运行仿真系统,分析与评估仿真结果,从而对研究对象进行认识与改造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模仿真理论、仿真系统理论和仿真应用理论等。
由数学、物理等公共基础和各应用领域的专业基础,以及建模仿真理论与技术的专业基础,综合构成了学科知识基础;由基于相似理论的仿真建模,基于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普适化的仿真系统构建和全系统、全寿命周期、全方位的仿真应用思想综合构成了学科方法论。
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建模仿真理论与方法:仿真建模理论、仿真相似理论、仿真方法论;2.仿真系统与技术、仿真应用工程:仿真系统理论、仿真系统支撑环境、仿真系统构建与运行技术;3.仿真应用工程:仿真应用理论、仿真可信性理论、仿真应用共性技术和各领域的仿真应用技术等。
四、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从事控制科学理论研究、控制工程领域内各种控制技术与方法研究、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1. 学士学位牢固掌握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具备与计算机、通信和数学相贯通的专业知识,具有设计、开发和运行各种自动化装置与系统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坚实数理基础和控制系统、智能系统、自动化仪表与装置、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与网络、信息化技术等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集成与运行、管理与决策等基本理论和知识,树立较为全面的系统观念,具备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管理、技术开发和知识创新的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宽广的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并具备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研究和开发人才。
2. 硕士学位培养学生掌握控制理论、先进控制系统与技术、工业控制、信息获取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生物信息处理、系统建模与仿真等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控制科学研究、系统设计与技术开发、解决实际工程控制问题的能力,了解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阅读专业资料及撰写科技论文,成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门人才。
3. 博士学位培养学生在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信息与信号处理、系统设计与仿真、检测技术等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控制科学理论研究和解决控制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组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专业教学的能力,熟悉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和交流,成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