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民间故事之岁月沧桑话白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阳民间故事之岁月沧桑话白杨
白杨镇位于宜阳县东南部丘陵的半坡山南麓,境内顺阳河横贯东西。东于伊川县鸣皋、高山接壤,西于赵堡、董王庄相连,南于嵩县
田湖交界,北于樊村、城关毗邻。白杨历史悠久,镇上石桥众多,古
迹星罗棋布。在陇海、京汉铁路没有通车前,作为沟通中国西北、东
南的物流大动脉的“孔道”在白杨路过,而白杨镇作为中原地区商埠
有着重要历史地位……
一:悠久的历史
在2020年12月4日,《洛阳晚报》登载了《史书中的陆浑戎,
我们找到了》一文。据《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前638年)记载:“秋,秦、晋迁陆浑戎于伊川”。公元前525年,晋国出兵灭陆浑戎。经考证,陆浑戎国范围在今伊阙、半坡山以南,伏牛山以北,顺阳河
流域为中心地带。历的“问鼎中原”的典故源于此。正在发掘的陆浑
戎诸侯国贵族墓地在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离白杨镇仅3里地),由
此可知,白杨过去在陆浑戎国管辖范围内。市考古专家称:在2600多
年前,这里曾是陆浑戎诸侯国的家园……
二:白杨镇名来历
据《宜阳县志》记载:“在七、八百年前,白杨人民分散居住。
后来,因为匪患猖獗,人们被迫而居,遂成大镇。明、清均有朝廷派
重兵戍守,改名“白杨戍”。又因附近有大白杨树一株,高达数丈,
村名遂演变为“白杨树”。清同治元年,为防匪乱,筑寨镇守,故又
改名“白杨镇”。
三:孔道商旅通南北
“秦楚孔道”,“晋楚孔道”均从白杨镇路过。白杨人民称这条
道路为“车马大道”或“骆驼大道”,为了避免拥堵,这条路白天走
车马、晚上走骆驼,交通繁忙。古时候,自秦国出函谷关,顺崤山南
路东下,过韩城经白杨镇渡过伊河,到达楚地(湖北一带)。这个条
大道西通秦陇,南下吴越,是一条商旅大道。西北的湖盐、药材、皮毛,用骆驼或者车马运送东下。东南的丝绸、茶叶、漆麻西上秦晋。“晋楚孔道”是从晋都绛(今山西绛县)南下过黄河,沿陕州观音堂
一线过韩城镇经白杨镇而达南国。运城的池盐便是由此道运往南方的。
四:古庙映繁盛
白杨镇过去商业集贸昌盛,直到现在也是宜阳、嵩县、伊川三县
物资交流基地。在白杨镇东南的“大龙台“庙上镶嵌有一块清乾隆四
十八年碑刻,它记载了当年二月二庙会的经费和物资分担情况。其中
斗行、店行、牙行各捐神戏一台,铺户捐烟花一座及骆驼厂、骡马厂、布板、钱庄、秤行、黄酒馆各有分工。可见,能唱的起三台大戏,放
的起一座烟花,庙会规模之大呀?其中,斗行、店行、牙行、铺户、
骆驼厂、骡马厂、布板、钱庄、秤行、黄酒馆等,是一些赞助大户,
足见生意之大、财力雄厚也?
五:石桥耀河洛
因为白杨镇作为商贸中心,在地理条件和贸易交通需要下,在这
里形成了很多古桥。据宜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宜阳之最100例》中记载:宜阳的古桥群在白杨,白杨街及其周围一共有23座,这些桥大都
建于明清两代。白杨镇内有16座桥,桥相间远者百步,近者步许。东
西街道上横跨的桥,有的挨桥建成街坊,形成“过桥不见桥、五步三
孔桥”的特色。东济桥低矮小巧、拱劵镶嵌青石龙头,中济桥宏大敦实,全有1尺厚大石板砌,拱劵中央镶嵌青石虎头,下悬1米多长的
石剑,气势威武壮观。从石桥的精美雕刻上能够看出白杨镇当时的经
济发达,商业之繁盛也……
六:山陕会馆历沧桑
山陕会馆在白杨镇东北隅,至今临街门楼、东西厢房尚存。伴随
着车队、骆驼队商帮的兴起,为其服务的商铺、旅馆便出现在白杨镇上。当年白杨镇店铺林立,山西人经营盐行、钱庄当铺;陕西人经营
药材、皮货;本地人经营骆驼厂、粮行等。山西、陕西的商户为了自
己联络乡谊和接待宾客的方便,合资建了山陕会馆。“山西夫子”的匾额依然高挂在门楼上,门洞上方和两侧的砖雕、木雕非常精美;如今的院落早已失去了它往日的辉煌。在会馆里面一块清朝道光十四年的重修碑记载着山西太平张温厚、陕西朝邑申恒发及祥顺号、崇德号等等捐款名单。由此可见,饱经风霜的山陕会馆便是白杨商贸历史的很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