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存在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问题方法例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时存在动生电动势和感
生电动势问题方法例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同时存在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问题方法例析 一、磁感应强度按B=kt 规律变化 例1:如图1所示,两根平行金属导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每根导轨每米的电阻为r 0=Ω/m ,导轨的端点P 、Q 用电阻可忽略的导线相连,两导轨间的距离l =0.20m 。有随时间变化的匀强磁场垂直于桌面,已知磁感强度B 与时间t 的关系为B =kt ,比例系数k =s ,一电阻不计的金属杆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在滑动过程中保持与导轨垂直,在t =0时刻,金属杆紧靠在P 、Q 端,在外力作用下,杆以恒定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向导轨的另一端滑动,求在t =时金属杆所受的安培力。
分析和解::以a 表示金属杆运动的加速度,在t 时刻,
金属杆的位移:22
1at L = ① 回路电阻:02Lr R = ②
解法一:求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需要将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叠加
由图2据k t
B =∆∆=,kt B (斜率) 金属杆的速度:at v = ③
回路的面积:Ll S = ④
回路的电动势等于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的代数和
Blv t
B S +∆∆=ε ⑤ 感应电流:R i ε
= ⑥
作用于杆的安培力:Bli F = ⑦
解以上诸式得 t r l k F 0
2
2123=,代入数据为N F 31044.1-⨯= 解法二:求磁通量的变化率(勿须再求感生电动势)
t 时刻的磁通量:322
121klat at ktl BlL =⋅==ϕ 磁通量的变化量:)(2121213132313212t t kla klat klat -=-=
-=∆ϕϕϕ 感应电动势:)(2
121222*********t t t t kla t t t t kla t ++=--=∆∆=ϕε 在上式中当klL klat t t t t 32
3于是时0221====→∆ε 安培力:t r l k Lr klL ktl R ktl Bli F 02
202323====ε
.
代入数据,与解法一所得结果相同 二、磁感应强度按B=k/t 规律变化 例2:如图3所示,两根完全相同的光滑金属导轨OP 、OQ 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导轨
间的夹角为 74=θ,导轨单位长度的电阻为r0=Ω/m 。导轨所在空间有垂直于桌面向下
的匀强磁场,且磁场随时间变化,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与时间t 的关系为B =k/t ,其中比例系数k =2T·s 。将电阻不计的金属杆MN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外力
作用下,t =0时刻金属杆以恒定速度v =2m/s 从O 点开始向右滑动。
在滑动过程中保持MN 垂直于两导轨间夹角的平分线,且与导轨接触
良好。(已知导轨和金属杆均足够长,
(8.037cos ,6,037sin == )求:在t=时,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分析和解:经时间t 时,金属杆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为
L =2vt tan37°=3t ①
回路所围的面积为:S =vtL 2
1=3t 2 ② 回路的总电阻为:R =2cos 20
θ
vtr = ③
解法一:通过求磁感应强度的变化率求感生电动势,需要将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叠加。
经过时间t ,金属杆的有效长度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动生电动势为
V BLv E 121==,用右手定则判断方向为逆时针
设t 1、t 2是t 时刻前后两个时刻,则在12t t t -=∆时间内磁感应强度B 的变化量为 上式变为2t
k Δt ΔB -= 感生电动势为 6V 3k 3t t
k S Δt ΔB E 222-=-=⋅-=⋅=,磁通量减小,用楞次定律判断方向为顺时针 回路的电动势等于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的之代数和
E=E 1+E 2=12V-6V=6V, 方向为逆时针
解法二:通过求磁通的变化率直接求回路的感应电动势,勿须再求动生电动势。 设经过时间△t=t 2-t 1,磁通量的变化量为
6V 3k Δt
t 3k Δt ΔE ==∆==ϕ,0>∆ϕ,磁通量增大,用楞次定律判断方向为逆时针 从上二例看出两种方法的区别是:如果通过计算磁感强度的变化率△B/△t 求电动势,因为是按某一时刻t 确定的回路面积计算磁通量的,还需另求动生电动势,分别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判断其方向,最后求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的代数和;如果利用磁通量的变化率t ∆∆/ϕ求电动势,磁通量的变化ϕ∆已经同时考虑了由于导体棒运动和磁感应强度变化双重因素的影响,不必再求动生电动势,因而也就不存在电动势叠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