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影响深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望岳》为例,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
-意象的理解与把握:对于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通过图片、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感知。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如《渡荆门送别》中的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学生需学会识别并在写作中运用。
-诗歌情感的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含蓄、深沉,如《春望》中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需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深入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唐诗五首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被吸引到课堂内容上来。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环节,我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看得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在新课讲授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上还存在困难。比如在讲解《春望》时,他们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表达感到困惑。这时,我通过对比现代的景象,帮助他们理解诗人在国难时期的心情。这种对比教学似乎对他们理解有所帮助。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包括《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望岳》、《登高》和诗歌背景:介绍每位诗人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诗歌内容:详细解读五首诗歌的意境、主题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诗词五⾸》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诗词五⾸》教案⼀ 知识与能⼒ 积累古诗词,增加⽂化积淀,培养对古诗词的鉴赏能⼒。
过程与⽅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化积淀,培养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提⾼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为了仕途⽽争名夺利,为了升迁⽽不择⼿段,甚⾄扭曲⼈性,残害亲⼈,但是却有少数⽂⼈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兮求”“⼈⽣⾏乐⽿,何须富贵时”的恬淡⽣活。
不同的⼈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有不同的⽣活⽅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位⽥园诗⼈陶渊明的⼀⾸⽥园诗《饮酒》。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说名潜,字渊明。
⾃号五柳先⽣,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
九江柴桑(九江县)⼈,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辞赋家、散⽂家。
1.听⾳频朗读,读准字⾳,划出节奏。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2.⼩组讨论,通译全诗。
居住在众⼈聚居的地⽅,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与世俗远离,⾃然就觉得地处偏远了。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
⼣阳映照下的南⼭笼罩在⼀⽚蒙蒙的雾霭中,越发觉得美妙神奇,⽽⼀双双飞鸟借着暮⾊结伴飞向林间的巢⽳。
这⾥边有⼈⽣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表达。
3.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句深情⽽⾃得其乐;三四句恬静⽽闲适;五六句满⾜⽽得意;七⼋句陶醉⽽悠然;九⼗句深长⽽感慨。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2篇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语文《12唐诗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初步了解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通过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五首唐诗,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和解读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给学生展示唐代人物画,并请学生谈谈对唐代文化的印象。
2.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唐诗吗?它有什么特点?二、学习唐诗《静夜思》(10分钟)1.教师朗读《静夜思》。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三、学习唐诗《登鹳雀楼》(15分钟)1.教师朗读《登鹳雀楼》。
2.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请学生展示自己对诗的理解和解读。
四、学习唐诗《望庐山瀑布》(15分钟)1.教师朗读《望庐山瀑布》。
2.学生们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通过对比不同组的解读,进一步理解诗意。
3.学生们自主完成诗的欣赏和解读。
五、学习唐诗《饮湖上初晴后雨》(15分钟)1.教师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2.请学生自由讨论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生们绘制与诗中意象相关的图画,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诗句。
六、学习唐诗《白日依山尽》(15分钟)1.教师朗读《白日依山尽》。
2.请学生观察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他们理解诗句的含义。
3.学生们分组朗读、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七、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请学生讨论唐诗的特点和韵律。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和评价这五首唐诗。
3.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的唐诗,培养对诗歌的兴趣。
4.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读和解读。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唐诗五首》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首,王翰的《凉州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通过学习唐诗,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每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意图。
难点:鉴赏诗歌,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介绍唐朝的社会背景和唐诗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唐诗产生兴趣。
2. 讲解:分别讲解每首诗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哲理。
3. 鉴赏: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实践:让学生模仿唐诗的风格,创作一首小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首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七、作业设计2. 请学生分析本节课所学的五首唐诗的艺术特色。
3. 请学生模仿唐诗的风格,创作一首小诗,并附上解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鉴赏,使学生了解了唐诗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实践环节,学生的创作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唐诗的起源和发展,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6《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3.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1.了解律诗,能准确说出律诗的基本知识。
2.背诵并默写古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难点1.感受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
2.体会诗歌遣词炼字的特点,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学生入读小学时,有接触过古诗、律诗及绝句,但未对其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结构方面。
因此,本课的教学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诗歌的分类,并熟悉律诗在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时学习《野望》一、导入新课1.话说唐诗中国是诗的国度,而唐代是诗的时代。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将穿越时光的长河,翻开诗的篇章,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2.提问导入提到唐诗,你会想到哪些唐代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今天咱们要学的这首唐诗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甚至从未听说过这位诗人的名字。
他就是王绩。
我们先来看一看对他的这首诗的评价。
王尧衢说:“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
”沈德潜说:“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
”闻一多说:“此诗得陶诗之神,而摆脱了它的古风形式,应该说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
”施蛰存说:“唐代以前,还没有‘律诗’,王绩这一首诗是最早的唐代律诗。
”结合上面的评价思考:编者将王绩的《野望》放在《唐诗五首》的首篇的原因?明确:是唐代五律的开新之作,宜压轴。
小结:诗人王绩和这首诗的意义很了不起,这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清新恬淡,一洗齐梁以来的雕饰浮艳之气,开唐代律诗风气之先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3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这五首诗分别是《雁门太守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长沙行》、《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
这些诗篇都是唐朝著名诗人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唐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五首唐诗,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这五首唐诗,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情感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引导学生感受唐诗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诗歌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唐诗的历史地位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展示这五首唐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朗读诗歌,教师指导发音、停顿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朗读。
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诗歌,教师检查背诵情况,对背诵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三篇】
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诗文?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句。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概念、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唐诗韵律、意境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多媒体展示、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对作者生平背景、文化背景的掌握。
-学生对唐诗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不足,影响对诗歌的理解。
-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4)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分析、比较诗歌时,容易受到固定思维的限制,需要教师引导。
-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
2.教学难点
(1)对诗句韵律、平仄的理解与运用。
-学生容易混淆平仄、韵脚等概念,需通过实例分析、练习加强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简单的诗句,以加深对韵律、平仄的掌握。
(2)对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与把握。
-学生在理解诗句背后的意境、情感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解释。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概念。唐诗是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韵律、意境和艺术魅力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鹳雀楼》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精练的语言描绘壮阔的景象,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3课 唐诗五首 教案
13 唐诗五首
第1 课时 野望
黄鹤楼
1. 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第2 课时使至塞上
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
1. 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
诗句中理解诗意,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 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且, 稍不留神学
生就会产生厌烦情绪。
为了让学生爱学,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①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等手段, 让学生在听、读、说中
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②在上课前, 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
有关资料, 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
这些环节的设置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体会
诗人情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美中不足的是, 阅读方式还是较为单一, 以后可
采用小组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形式。
1. 【电子教案】【同步课件】【备课资源】【同步试卷】详见光盘内容。
2. 【拓展延伸】
经典唐诗名句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杜甫《春夜喜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优质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唐诗五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高》、《望岳》、《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凉州词》。
这些诗歌均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李白等所作,展现他们独特艺术风格和高超诗歌才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掌握五首唐诗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及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朗读、分析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韵律、意象及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例如,描述一个登高望远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在登高时豪情壮志。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五首唐诗,感受诗歌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讲解每首诗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文化背景。
4.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分析诗中意象、情感表达及韵律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意象、情感表达及韵律特点,并进行分享。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任选一首唐诗,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鉴赏文章。
答案示例:(1)主题思想:描绘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和对民族英雄敬仰。
(2)艺术特色: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泰山雄伟壮观。
(3)文化背景:泰山作为五岳之首,象征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
2. 作业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语言流畅,观点明确,分析透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其他唐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解诗歌发展历程,拓宽文化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学生对诗歌韵律、意象及情感表达理解。
2. 课堂实践情景引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例题讲解深度和广度,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分析方法。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领略唐诗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五首诗歌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歌在表达技巧、修辞手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各具特色,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力和分析力上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诗歌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诗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唐代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学过的唐诗,激发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依次呈现五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受唐诗的魅力。
《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案教案:《唐诗五首》一、教学内容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章节:第三单元第12课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五首唐诗,包括《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早发白帝城》。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五首唐诗。
2. 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学会欣赏和评价唐诗的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
难点: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展示五首唐诗的文本和插图。
2.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书写和绘画。
五、教学过程1. 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
引出唐诗的主题,简要介绍唐诗的发展背景。
2. 讲解(20分钟)分别讲解五首唐诗的文本,引导学生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结合PPT展示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景象。
3. 朗读与背诵(15分钟)引导学生正确朗读五首唐诗,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进行背诵,提供一些背诵的技巧和方法。
4. 实践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唐诗进行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六、板书设计1.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5.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诗,进行朗读和背诵。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喜欢的唐诗的意境和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学生对五首唐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了检查,大部分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出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教案
2.增强历史意识:了解诗词背景,认识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3.培养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解读诗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思维品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词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探讨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诗词的格律、意象、情感表达等。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艺术魅力传承千年。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望岳》这首诗。它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泰山的壮丽景象,表达出自己的豪情壮志。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诗词五首》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引导他们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大多数同学能够逐渐进入状态,跟随我的教学节奏。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诗词的格律知识,部分同学掌握得不够扎实。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简单的解释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显然,这部分内容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不断巩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等,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家国情怀、人生哲理,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唐诗五首》,包括《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油翁》、《钱塘湖春行》、《题临安邸》五首诗。
详细内容涉及对每首诗的背景了解、内容解析、意境体会及艺术特色分析。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2. 体会唐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读、分析、理解、感悟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对五首唐诗的理解、分析和感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唐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情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唐诗的背景、作者及其生平事迹。
3. 诗词朗读:学生齐读五首唐诗,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4. 内容解析:逐句解析五首唐诗,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5. 例题讲解:以《登高》为例,讲解分析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卖油翁》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7.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五首唐诗的共性与个性,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五首唐诗的作者、背景及关键词。
3. 诗词解析的步骤和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题临安邸》的艺术特色,结合诗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对诗句进行逐句解析,从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诗,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的安排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及作者的生平事迹。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收录了五首经典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既有写景咏物的,也有抒发怀古之情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的基本风格和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和欣赏诗歌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意、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意,感受唐诗的魅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欣赏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美。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朗读感悟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五首唐诗的课件,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图片等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与唐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熟悉五首唐诗的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五首唐诗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
2024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1.《登鹳雀楼》——王之涣2.《望庐山瀑布》——李白3.《夜泊牛渚怀古》——杜甫4.《江雪》——柳宗元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诗的背景、特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领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美和意境美的分析。
难点:《夜泊牛渚怀古》中历史背景的理解,以及《江雪》中寓意和哲理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黑板、粉笔、课文音频。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些图片与哪首唐诗相关,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五首唐诗,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2)分析每首唐诗的基本内容、背景和意境美。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登鹳雀楼》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望庐山瀑布》的意境美。
2)分组讨论,探讨《夜泊牛渚怀古》中的历史背景。
6.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五首唐诗的及作者3. 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美、意境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五首唐诗。
2)分析《江雪》的寓意和哲理。
3)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唐诗的认识。
2. 答案:1)熟读并背诵五首唐诗,用自己的话进行解释。
2)《江雪》表达了诗人身处逆境,仍保持清高、独立的品质。
3)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唐诗作品,如《静夜思》、《月夜》等。
诗词五首(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词的基本概念、意象运用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欣赏诗词的美,并在生活中发现它们的独特魅力。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抒情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不同诗词中的意象和手法,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诗词朗诵: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4.表达与交流:通过课堂讨论、诗词朗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
5.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诗词意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团队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韵律美与意境美:五首诗词在韵律和意境方面各具特色,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韵律规律,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意境。
举例:《登高》一诗的韵律为五言绝句,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忧虑;《望岳》则以五言律诗的形式,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2)诗词中的意象运用:重点分析五首诗词中诗人如何运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掌握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
举例:《春望》中,杜甫通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意象,表达了战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他们从简单的诗词开始欣赏和分析;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探讨诗词的内涵,挖掘更多的情感和价值。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唐诗五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唐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春晓》、《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代诗歌的高峰,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通过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他们对诗歌的韵律、意境、情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诗歌的意象、抒发的情感以及诗歌的历史背景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意象、抒发的情感以及诗歌的历史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音乐欣赏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3.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五首诗的原文、译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唐诗鉴赏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3.录音设备:准备录音设备,以便让学生跟读、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唐诗五首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律诗的常识。
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4.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5.通过朗读、背诵、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联系诗歌意境,发挥想象,写小作文。
课时安排:5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
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
你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些诗歌?(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走进诗的世界。
(一)王绩《野望》教学设计1、先抽学生简介作者,然后教师补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3、学生口头【翻译】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4【评析】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
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
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
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
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
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
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
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
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
5小结主题《野望》这首诗描写了山野秋天的萧瑟怡静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6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二)《黄鹤楼》教学设计1.导入:提问:我国古代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2.朗读: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4、拓展,小作文训练。
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写成一段小作文。
示例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
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
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示例2:“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温暖阳光的照耀下,汉水平原黄鹤楼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风的吹动下,那披着绿衣的生灵也会慢慢地跳起舞来,显得那样快乐活泼。
再向黄鹤楼的东北角望一望,那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在那个美丽的鹦鹉洲上,鲜嫩的芳草长得极其茂盛,让人情不自禁想伸出手去抚摸,闻着它,似乎也正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芳香。
示例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渐渐向西方坠落,远处辛勤劳作的农人,已收好农具准备回家。
想想自己,还在遥远的旅途之中,江上的雾气波涛,更使人感到路途的的迷茫,真不知何时才可走完这迷茫的路途啊。
看看天,看看地,哪儿是我的家,我的家又在哪儿?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心中的归思,怎一个愁字了得?示例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小鸟归巢了,在和自己的家人团聚,那嘻嘻的笑声多么让人羡慕!日暮降临,一切都模糊起来,阴沉沉的天空中夹着一道道红霞,如长江之浪一涌而来,又如烈火在燃烧。
不远的江面上,雾气渐浓,我不知不觉沉醉其中,突然心中又豁然而生思乡之念。
美丽温柔的故乡在我眼前闪过,在我脑中停伫。
我,想回家,回到那充满笑声的家,回到那能洗净我脑中胸中愁思的家!5、总结: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理解了一位诗人,讨论了两个话题,写了一段文字,收获可谓大矣!第三课时(三)《使至赛上》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简介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3、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带读。
4、理解诗意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5、这首诗总体写了一件什么事呢?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
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
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6、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
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
“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7、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
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
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
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
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8、最后两句,写了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边关战事吃紧。
9、小结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和孤寂的思想情感。
第四课时(四)《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1导入,学习古诗2学生自由读《渡荆门送别》,初步了解诗意。
3放录音,营造气氛。
4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5 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6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7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
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9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
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
“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
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
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
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
古诗:“何。
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