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脑血管病诊断手册II(王拥军 主编)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高清版】脑血管解剖思维导图,满满的干货!
【高清版】脑血管解剖思维导图,满满的干货!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阅读前,小编温馨提示:
全文图片点击可查看大图哦!
1椎-基底动脉系统的构成
2椎动脉的特点:供血区域、分段、颅内三处狭窄
3椎动脉的相关临床知识点
4椎动脉的分支
5小脑后下动脉的分段、分支及相关临床知识点
6基底动脉的供血范围、分支
7基底动脉脑桥支的分支及相关临床知识点
8基底动脉的分支
9大脑后动脉分段
10大脑后动脉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皮质支
11后颅窝动脉及椎动脉(附图)。
血管神经病学
/certification
脑血管病人的评价
y 脑和脊髓的评价 y 血管的评价 y 心脏和大血管的评价 y 其他辅助检查
/certification
卒中的病因
y 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 y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缺血性卒中 y 偏头痛 y 其他原因的缺血性卒中 y 卒中遗传和代谢原因 y 药物滥用和中毒 y 脑淀粉样血管病——梗死和出血 y 卒中的心源性栓塞的原因 y 卒中的血栓前状态 y 出血倾向 y 动脉瘤 y 血管畸形 y 创伤和颅内出血 y Moyamoya病和综合征 y 高血压性脑出血 y 其他原因的出血 y 引起出血性卒中的遗传病 y 卒中的并发症
y 1950年,丘吉尔短暂性运动性失语。
y 1952年2月21日,疾病再次发作,丘吉 尔控制不住大脑。口头表达不流畅, 用词不准,混淆日期,记不住事。
y 1955年4月6日,辞去首相职务。
y 1956年10月26日,再次发病,不能说 话,失去记忆力,很快恢复
y 1959年10月22日,第5次发病,伴有癫 痫。
血管神经病学
Vascular Neurology
王拥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Yongjunwang111@
大纲
1. 脑卒中疾病负担 2. 血管神经病学的概念 3.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
大纲
1. 脑卒中疾病负担 2. 血管神经病学的概念 3.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
Vascular Neurology
y 血管神经病学是特定的医学领域,它利用临床检查 、影像、介入技术、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缺血和出 血性疾病进行评价、监护、治疗和预防。
血管神经病学医师
1. 参与血管病的多学科医疗,包括流行病学、基础科学、 临床神经病学、神经影像、重症监护、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血管外科、神经外科、神经超声、脑血流与代谢 、神经行为、神经康复
脑血管疾病诊断PPT课件
的典型表现。
-
53
-
54
-
55
小脑脓肿MRI诊断--平扫T1WI
-
56
小脑脓肿MRI诊断--T2WI
-
57
小脑脓肿MRI诊断--增强扫描
-
58
小脑脓肿MRI诊断--增强扫描
-
59
额叶脑脓肿 --平扫T1WI
-
60
额叶脑脓肿 --增强扫描
-
61
额叶脑脓肿 --平扫T2WI
-
62
(三)鉴别诊断
-
29
3 亚急性期:去氧血红蛋白演变成高铁血红蛋白
(有很强的顺磁性),同时红细胞开
始溶解,周围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环,
故此期血肿表现复杂,分层现象明显。
早期:T1WI核心层为等信号,周围核外层为高
信号(高铁血红蛋白),外围水肿带不明
显或为低信号;T2WI核心层和核外层均
为低信号,围绕高信号的水肿带;
-
-
13
临床表现: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 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 化,高血脂,糖尿病等
-
14
好发部位:基底节 内囊和外囊 丘脑 脑干
-
15
(二)MRI表现
1 脑实质内小片状或条状异常信号, T1WI上呈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
2 早期边界模糊,晚期边界清楚锐利 3 周围无水肿,无占位效应 4 部分病例可同时合并脑萎缩
-
27
血肿演变过程:
红细胞凝集-血块- 血块收缩(质子密度升高) 氧和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 高铁血红素
(顺磁性物质) (顺磁性物质) 血肿核外层逐渐向核心层推移
-
28
1 急性早期:血肿成分主要为氧合血红蛋白, T1WI上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 T2WI呈高信号,血肿分层不明显
-
53
-
54
-
55
小脑脓肿MRI诊断--平扫T1WI
-
56
小脑脓肿MRI诊断--T2WI
-
57
小脑脓肿MRI诊断--增强扫描
-
58
小脑脓肿MRI诊断--增强扫描
-
59
额叶脑脓肿 --平扫T1WI
-
60
额叶脑脓肿 --增强扫描
-
61
额叶脑脓肿 --平扫T2WI
-
62
(三)鉴别诊断
-
29
3 亚急性期:去氧血红蛋白演变成高铁血红蛋白
(有很强的顺磁性),同时红细胞开
始溶解,周围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环,
故此期血肿表现复杂,分层现象明显。
早期:T1WI核心层为等信号,周围核外层为高
信号(高铁血红蛋白),外围水肿带不明
显或为低信号;T2WI核心层和核外层均
为低信号,围绕高信号的水肿带;
-
-
13
临床表现: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 合并有高血压,动脉硬 化,高血脂,糖尿病等
-
14
好发部位:基底节 内囊和外囊 丘脑 脑干
-
15
(二)MRI表现
1 脑实质内小片状或条状异常信号, T1WI上呈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
2 早期边界模糊,晚期边界清楚锐利 3 周围无水肿,无占位效应 4 部分病例可同时合并脑萎缩
-
27
血肿演变过程:
红细胞凝集-血块- 血块收缩(质子密度升高) 氧和血红蛋白-去氧血红蛋白- 高铁血红素
(顺磁性物质) (顺磁性物质) 血肿核外层逐渐向核心层推移
-
28
1 急性早期:血肿成分主要为氧合血红蛋白, T1WI上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 T2WI呈高信号,血肿分层不明显
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PPT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如饮 食、运动、睡
眠等
心理支持:提 供心理支持和 辅导,帮助患 者适应疾病和
治疗过程
PART SEVEN
评估方法:采用生活质量量表进行 评估
康复训练: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改善方法:加强心理疏导,提高患 者心理健康水平
家庭支持:加强家庭支持,提高患 者生活质量
病
发病率:脑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 死亡率:脑血管病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死亡率较高 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但女性死亡率较高 年龄分布:脑血管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
PART THREE
头痛、头晕、恶心、呕吐
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 清
汇报人:
年龄:年龄越大,预后 越差
性别:男性预后较差
病程:病程越长,预后 越差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不 同,预后也不同
并发症:并发症越多, 预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差
患者自身状况:患者自身状 况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也 会影响预后
定期复查:每 3-6个月进行 一次复查,监 测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根 据病情调整药 物剂量和种类, 控制病情发展
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 出,导致脑组织受到压迫、损伤。
高血压:长期 高血压可能导
致脑血管病
糖尿病:糖尿 病患者更容易 发生脑血管病
血脂异常:高 血脂可能导致
脑血管病
吸烟:吸烟是 脑血管病的重
要危险因素
肥胖:肥胖可 能导致脑血管
病
家族史:有脑 血管病家族史 的人更容易患
汇报人:
脑小血管病(1)1
脑小血管病的基本病理特征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淀粉样变
Lancet Neurol 2010; 9: 689–701
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小血管病
平滑肌细胞丢失,管腔狭窄,血管壁变厚
血管壁破坏,微动脉瘤,淀粉样沉积
脑血流减少,自我调节功能丧失
慢性、弥漫性、亚临床性脑缺血
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凋亡
血脑屏障破坏
炎症
急性、严重、局灶性缺血
Schmidtke K.Hull M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how does it progress? J Neurol sci。2005.229-230:13-20.
脑小血管病,顾名思义是指脑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疾病,是从神经解剖角度进行定义的,因此脑小血管病又称作脑微小血管疾病
血管破裂
不完全梗死(脱髓鞘,少突神经胶质细胞丢失,轴突损害)
白质或灰质局灶完全坏死或广泛坏死
微出血
肉眼可见出血,伴广泛脑实质破坏
T2加权MRI显示弥漫高强度信号(脑白质病变或脑白质疏松)
T1或FLAIR MRI显示深部灰质或白质结构腔隙改变(腔隙性梗死)
梯度回波MRI显示微小低信号(微出血)
大血肿
脑小血管病导致脑损伤的机理
阿托伐他汀(80mg/d)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预后:复发率高,长期预后不佳,增加死亡率 和影响认知功能,存在出血的风险。
SVD目前的概念
中华内科杂志.王拥军.2010.49(2):163-164.
脑血管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动脉系统
脑部各动脉分支示意图(黄色区域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淀粉样变
Lancet Neurol 2010; 9: 689–701
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小血管病
平滑肌细胞丢失,管腔狭窄,血管壁变厚
血管壁破坏,微动脉瘤,淀粉样沉积
脑血流减少,自我调节功能丧失
慢性、弥漫性、亚临床性脑缺血
少突神经胶质细胞凋亡
血脑屏障破坏
炎症
急性、严重、局灶性缺血
Schmidtke K.Hull M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how does it progress? J Neurol sci。2005.229-230:13-20.
脑小血管病,顾名思义是指脑内小血管病变导致的疾病,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疾病,是从神经解剖角度进行定义的,因此脑小血管病又称作脑微小血管疾病
血管破裂
不完全梗死(脱髓鞘,少突神经胶质细胞丢失,轴突损害)
白质或灰质局灶完全坏死或广泛坏死
微出血
肉眼可见出血,伴广泛脑实质破坏
T2加权MRI显示弥漫高强度信号(脑白质病变或脑白质疏松)
T1或FLAIR MRI显示深部灰质或白质结构腔隙改变(腔隙性梗死)
梯度回波MRI显示微小低信号(微出血)
大血肿
脑小血管病导致脑损伤的机理
阿托伐他汀(80mg/d)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 预后:复发率高,长期预后不佳,增加死亡率 和影响认知功能,存在出血的风险。
SVD目前的概念
中华内科杂志.王拥军.2010.49(2):163-164.
脑血管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动脉系统
脑部各动脉分支示意图(黄色区域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
急性脑血管病的鉴别PPT课件
12
一般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控制感染。进行心 电监护。 康复治疗:肢体锻炼、语言训练、针灸、推拿等 二级预防:阿斯匹林100mg/d
13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风心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 动脉瘤、血管畸形 硬化
起病方式 安静状态发病 不定
多在活动中发病 多在活动中发病
起病缓急 较缓(时、日) 最急(分、秒) 急(分、小时)
头痛呕吐 大多无
大多无
多有
急(分) 明显
意识状态 大多清醒
清醒或昏迷 大多昏迷
大多清醒
偏瘫
有
有
有
无
脑膜刺激征 无、腔隙性梗死
1、珠网膜下腔出血
4、血管性疾呆
2、脑出血
Ⅲ短暂性缺血发作
3、硬膜外出血
1、颈动脉系统
4、硬膜下出血
2、椎-基底动脉系统
Ⅱ脑梗死(颈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 Ⅳ脑供血不足
系统)
1、脑血栓形成
Ⅴ高血压脑病
2、脑栓塞
Ⅵ颅内动脉瘤
3
脑的血液供应
颈内动脉系统(供应 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 血液)
6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心脏病 糖尿病 动脉硬化 高脂血症 吸烟、酗酒 TIA和脑卒中史 超重、高盐饮食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气候 卒中家族史
7
急性脑血管病鉴别诊断
脑血栓形成 发病年龄 中老年多见
脑栓塞
脑出血
青壮年多见 中老年多见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青年多见
脑血管疾病
.
1
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 起的脑部病变。脑卒中指急性起病、 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 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发病率 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 万,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 一。存活者50%-70%,遗留瘫痪、 失语等严重残疾。
一般治疗: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控制感染。进行心 电监护。 康复治疗:肢体锻炼、语言训练、针灸、推拿等 二级预防:阿斯匹林100mg/d
13
常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风心病
高血压、动脉粥样 动脉瘤、血管畸形 硬化
起病方式 安静状态发病 不定
多在活动中发病 多在活动中发病
起病缓急 较缓(时、日) 最急(分、秒) 急(分、小时)
头痛呕吐 大多无
大多无
多有
急(分) 明显
意识状态 大多清醒
清醒或昏迷 大多昏迷
大多清醒
偏瘫
有
有
有
无
脑膜刺激征 无、腔隙性梗死
1、珠网膜下腔出血
4、血管性疾呆
2、脑出血
Ⅲ短暂性缺血发作
3、硬膜外出血
1、颈动脉系统
4、硬膜下出血
2、椎-基底动脉系统
Ⅱ脑梗死(颈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 Ⅳ脑供血不足
系统)
1、脑血栓形成
Ⅴ高血压脑病
2、脑栓塞
Ⅵ颅内动脉瘤
3
脑的血液供应
颈内动脉系统(供应 大脑半球前3/5部分的 血液)
6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心脏病 糖尿病 动脉硬化 高脂血症 吸烟、酗酒 TIA和脑卒中史 超重、高盐饮食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气候 卒中家族史
7
急性脑血管病鉴别诊断
脑血栓形成 发病年龄 中老年多见
脑栓塞
脑出血
青壮年多见 中老年多见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青年多见
脑血管疾病
.
1
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 起的脑部病变。脑卒中指急性起病、 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 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发病率 100-300/10万,患病率为500-740/10 万,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 一。存活者50%-70%,遗留瘫痪、 失语等严重残疾。
第二章脑血管疾病
Ⅻ.脑动脉硬化症
脑血液供应
1. 脑动脉系统
颈内动脉系统 椎-基底动脉系统
图8-1 脑部各动脉分支示意图(黄色区域是颅内动脉粥样硬 化好发部位)
脑血液供应
大脑半球内侧面血液供应
大脑半球外侧面血液供应
脑血液供应
1. 脑动脉系统
(1) 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
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
❖ 眼动脉(→眼部) ❖ 脉络膜前动脉(→纹状体\海马\外侧膝状体
典型症状&体征
TCD\DSA有助于确定病因\诱因&选择适当治疗
诊断&鉴别诊断
2. 鉴别诊断
(1) 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RIND)&小卒中 ➢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征>24h ➢ 数d~3w完全&近于完全消失
诊断&鉴别诊断
2. 鉴别诊断
(2) 短暂发作性神经疾病
局灶性癫痫 偏瘫型偏头痛 基底动脉型偏头痛 内耳性眩晕(Méniere disease) 晕厥&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
药物滥用\口服避孕药\感染\眼底动脉硬化\无症状性 颈动脉杂音\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
脑卒中危险因素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
高龄 性别 种族 气候 卒中家族史
脑卒中预防
一级预防 有卒中倾向、尚无卒中病史的个体 预防发生脑卒中
二级预防 已发生卒中或有TIA病史的个体 预防脑卒中复发
针对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综合防治
(内听动脉缺血)
临床表现
2.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2) 特征性症状 ①跌倒发作(drop attack): 患者转头&仰头时下肢
突然失张力跌倒, 无意识丧失, 很快自行站起 ❖ 脑干网状结构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