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丧葬制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ppt课件
殷墟王陵M260
西汉广陵王墓——黄肠题凑
•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 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 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
• 所谓“黄肠”,即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 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 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 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 坟茔
• 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其来由是:秦朝有一名大力士, 名阮翁仲,据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力大无比。 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阮翁仲死后,秦始皇怀念他, 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据说匈奴人来咸阳, 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 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明祖陵神道
•寝 • 祠堂 • 神道 • 石像生
墓地其他建筑
汉代济宁武氏石祠
• 神道:谓通向死者之道。也称墓道。 • 汉代大将霍去病的神道是目前被发现最早的
神道。神道两侧置放石人石兽,象征生前的 威仪。竖在墓道上的墓表又称神道表或神道 碑。
• 陵墓前神道两侧的石兽(即石象生)也有由来。石兽放置 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汉武帝为表彰这员爱将, 特在自己的茂陵之东修建霍去病墓,形式象征祁连山,以 纪念他在河西走廊的功绩。石匠们参照祁连山的天然石兽, 在霍去病墓前凿刻了跃马、卧马、伏虎、卧象、小猪、石 鱼、人与熊、猛兽食羊等生动的石刻形象。其中最著名的 就是“马踏匈奴”,它概括了霍去病短暂一生抗击匈奴的 丰功伟绩。这组石刻便是中国古墓前最早的大型石刻。
君之墓"类字样.
• 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石雕人 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
墓志铭
• 墓志铭又称“埋铭”“圹铭”“圹志”“葬志”等,是埋 在地下的。至北魏时,方形墓志成为定制,即为两块等大 之正方形石板,上下重叠,刻铭文者在下为底,刻碑额者 在上为盖。禁碑令废除后,此风仍不改,从而造成墓碑矗 于地上而墓志藏于地下的格局。
丧葬民俗文化ppt课件
(七)大殓
旧俗一般都在死后的第三天进行,俗称“三朝”。一方 面因当时没有尸体的冷冻防腐条件,遗体不能在家中久停; 另一方面,丧事早日料理完毕,死者灵魂早日安息,生者早 日安心。现在大殓日一般仍沿旧俗,也有在数天以后进行的。 (吊唁,穿衣,整容理发,入棺)
(八)做七
人死后,每隔七日,请和尚或道士做一次法事,超度亡 魂,并设斋祭奠死者。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故七七又称 “断七”。 头七,因死者新亡,仍有亲友来吊唁和告慰家属,比较 隆重。二七、三七、四七祭奠从简。五七,死者的亲戚一般 都要再来吊唁,因此场面仅次于大殓。俗传死者亡魂于“五 七”前夜回家“省亲”。这天夜里,用馄饨和塌饼供奉死者, 至亲守灵至深夜。六七,由出嫁的女儿出资操办。当天早上, 女儿、女婿携带酒菜到父母家供奉祭祀。七七,丧家要举行 隆重祭祀活动,亲友也来吊唁。规格大致与头七相同。有的 人家在这天祭祀完毕后撤掉灵堂,俗称“起灵台”,也有的 至一百天后才撤掉的。Fra bibliotek (二)礼仪烦琐
中国古代为了强化忠孝观念,在丧俗中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
礼仪,如丧服一项,就有五个级别和类型,不同辈份不同亲 疏的人穿哪一种丧服,都有严格规定。又如《礼记》记载, 服丧三日之内不能进食,三月不能梳扮,三年不能欢娱, “非丧事不言”。 “五服”规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i1)麻。“斩 衰”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不缝边,使断处外 露,服期三年。“齐衰”用生麻布做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 服期根据亲疏不同,有三年、一年或数月不等。“大功”用 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缝边,布质较齐衰细,较小功粗, 服期九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辑 边,服期五个月。“缌麻”用最细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 均缝边,服期三个月。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19
2 送死者启程:沐浴更衣
•
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
尽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后一口气。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
一般先要为其沐浴更衣,然后再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
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度过弥留的时刻,此谓之“挺
丧”,又叫“送终”。
•
据《仪礼•既夕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病人
将死时,要给他脱掉内衣,穿戴好内外新衣。为死者更
26
• 烧纸钱
将白纸剪成铜钱的形状,届时或抛撒于野外 墓地,或焚化给死者,民间一般将此称为撒纸、 烧纸等。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魏晋以后, 南朝北齐时,人们普遍改为以纸寓钱祭灵。此俗 一直沿习至今。
27
4 报丧--丧事的公开化
报丧,在相当多的民族中可以说是人死后的 第一种仪式。它是以发信号的方式将有人辞世的 消息告知亲友和村人。即使已经知道消息的亲友 家,也要照例不误的前往报丧。
中国丧葬礼仪
1
目录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二 初丧礼仪 三 治丧礼仪 四 出丧礼仪 五 墓葬礼仪 六 葬后礼仪 七 丧葬与旅游的结合
2
一 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丧葬礼仪: 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 人们采取丧葬的礼仪的最终目的: 使死者满意,活着安宁。
中国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
16
二 初丧礼仪
——处置尸体与安顿亡魂的方法和途径
初丧礼仪,就是把尸体安放在一个特定的场 所,为死者整容、洗面浴身、换寿衣、报丧及送 魂招魂等。
17
1 “属纩以俟(si)绝气”
• 属纩是古人检测死者是否断气的做法。 属:放置。纩:新絮或新丝绵。属纩:指 用新絮或新丝绵置于弥留者口鼻上,验其 是否断气。若不动,说明病人已断气,家 人即可举丧。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PPT课件
奔丧之礼,自周代以来,历代沿袭。 在封建社会,不奔父母丧,是属于大不孝的行为。
43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
西汉大将陈汤
44
吊丧
奔丧之后,随即便是吊丧。因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 也称为吊纸;闻讯而至的亲友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叫做 唁;吊唁者携带来的赠送给死者的衣被,叫做致襚。
布置灵堂
吊丧一般从大殓之后开始,在这之前要把灵堂布置一 番。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 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 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元代的统治阶级把丧葬礼制 更加牢固地建立 在忠孝观念之上,对汉族丧葬习俗,进行必要的改 革。但是,这对于整个中国丧葬礼仪史的影响而言, 是微不足道的。
明代丧葬礼仪,主要依据《仪礼•士 丧礼》,另外也参考唐《开元礼》和《朱 子家礼》。
满清建国之初,宫廷丧仪比较简陋。康熙时, 在学习汉族儒家传统丧礼,特别是明宫丧礼的基础 上,清宫丧制初步形成,后又经雍正、乾隆两朝的 补充才开始完备。
• 属纩礼俗,自周代开始,沿袭甚久。
18
”
“
遥清 想方 属文 纩《 时述 ,哀 光》 景诗 甚云 凄: 切
•
• “
”
则 书 之 。 属 纩 以 候 气 。
侍 者 四 人 , 坐 持 手 足 , 遗 言
乐 , 清 扫 内 外 , 分 祷 所 祀 。
疾 故 , 去 故 衣 , 加 新 衣 。 彻
唐 杜 佑 《 通 典 》 记 载 :
衣又叫小敛。
•
沐浴指对尸体进行清洗,包括洗头、洗身、剪指甲、
修胡须。
20
21
• 小敛更衣之衣忌用缎子,谐音“断子”;一般 都用绸子,谐音“稠子”。殓衣又忌用毛皮料 制作。
43
战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
西汉大将陈汤
44
吊丧
奔丧之后,随即便是吊丧。因吊丧通常要自带纸钱, 也称为吊纸;闻讯而至的亲友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叫做 唁;吊唁者携带来的赠送给死者的衣被,叫做致襚。
布置灵堂
吊丧一般从大殓之后开始,在这之前要把灵堂布置一 番。灵前安放一张桌子,悬挂白桌衣,桌上摆着供品、香 炉、蜡台和长明灯等。在没有收殓之前,这盏长明灯不管 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让它熄灭。
元代的统治阶级把丧葬礼制 更加牢固地建立 在忠孝观念之上,对汉族丧葬习俗,进行必要的改 革。但是,这对于整个中国丧葬礼仪史的影响而言, 是微不足道的。
明代丧葬礼仪,主要依据《仪礼•士 丧礼》,另外也参考唐《开元礼》和《朱 子家礼》。
满清建国之初,宫廷丧仪比较简陋。康熙时, 在学习汉族儒家传统丧礼,特别是明宫丧礼的基础 上,清宫丧制初步形成,后又经雍正、乾隆两朝的 补充才开始完备。
• 属纩礼俗,自周代开始,沿袭甚久。
18
”
“
遥清 想方 属文 纩《 时述 ,哀 光》 景诗 甚云 凄: 切
•
• “
”
则 书 之 。 属 纩 以 候 气 。
侍 者 四 人 , 坐 持 手 足 , 遗 言
乐 , 清 扫 内 外 , 分 祷 所 祀 。
疾 故 , 去 故 衣 , 加 新 衣 。 彻
唐 杜 佑 《 通 典 》 记 载 :
衣又叫小敛。
•
沐浴指对尸体进行清洗,包括洗头、洗身、剪指甲、
修胡须。
20
21
• 小敛更衣之衣忌用缎子,谐音“断子”;一般 都用绸子,谐音“稠子”。殓衣又忌用毛皮料 制作。
中国的民族丧葬习俗文化课件
下葬.
做七: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 、“七七”等。旧时汉 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 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礼仪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它用发信号的 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邻里。
逢山开山逢水涉水 不走弯路的苗族葬礼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 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 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 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 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
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守 灵
下葬
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
择日
奇风异俗
湖北仙桃——死人嘴里放茶叶 湖北黄冈——丧偶哭姐妹 湖北满梅——死者捆在椅子上 江浙——喝长寿汤、吃长寿豆 安徽利辛——孝子打阴阳先生 湘西——赶尸回乡
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23页
葬后祭祀
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分为"五服" 一是"斩衰"(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断处外露,不缉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23页
停尸礼仪
寿终正寝。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 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
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
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把尸体移到灵床上的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 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 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 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
做七:做七,亦称“斋七”、“理七”、“烧七”、“作七” 、“七七”等。旧时汉 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或出殡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 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设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灵止 。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礼仪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它用发信号的 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邻里。
逢山开山逢水涉水 不走弯路的苗族葬礼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 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 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 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 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
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守 灵
下葬
第十八页,本课件共有23页
报丧
择日
奇风异俗
湖北仙桃——死人嘴里放茶叶 湖北黄冈——丧偶哭姐妹 湖北满梅——死者捆在椅子上 江浙——喝长寿汤、吃长寿豆 安徽利辛——孝子打阴阳先生 湘西——赶尸回乡
第十九页,本课件共有23页
葬后祭祀
按远近亲疏时间不同分为"五服" 一是"斩衰"(崔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丧服,断处外露,不缉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23页
停尸礼仪
寿终正寝。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 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
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
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把尸体移到灵床上的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 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 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 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
中国墓葬文化 PPT
树葬
家在 划我 定国 范, 围土 作葬 为已 火被 葬火 区葬 ,逐 禁步 止取 土代 葬。 。国
土 文有 水 后 一 流 土葬
字或 葬 再 般 行 葬 。无 、 把 是 于 , 坟, 天 棺 把 世 人 前有 葬 材 人 界 类 或的 等 埋 的 各 死 有地 ) 于 遗 地 亡 祭方 , 土 体 , 后 奠只 墓 中 先 丧 台立 碑 ( 装 葬 供坟 ( 区 在 方 后头 墓 别 棺 式 人石 志 于 材 之 祭, 铭 ‘ 里 一 奠并 ) 火 , , 。无 或 葬 然 、
例 如 河 南 固 始 侯 古 堆 的 宋 墓
春 秋 、 战 国 墓 葬
而当 战 定时 国 。的 时 土期 丘, 墓土 高丘 低式 根墓 据葬 墓普 主遍 身流 份行 尊。 卑
例 如 河 南 新 郑 地 区 的 韩 国 王 陵
秦 汉 墓 葬
墓陪 陵 坑 陪 宫 秦 。葬 外 。 葬 墙 始 坑城北墓外皇 以东内,便陵 及,城西是的 马除以侧陵一 厩了内还园切 陪名,有的建 葬扬是一内筑 坑四皇处外都 外海帝地城以 ,的的下垣地 还秦寝建。宫 有始陵筑内为 一皇。,城中 些兵秦即附心 陪马始珍近, 葬俑皇禽有地
因 时 代 不 同 而 异 。
古 代 墓 葬 的 构 造 形 式
中 国 古 代 墓 葬 概 述
火 葬
佛舍( 这汉 行中 教利佛 或后 火国 徒子祖 与, 葬早 纷而释 佛火 。在 纷闻迦 教葬 春 效名牟 的流 秋 仿于尼 传行 战 死世, 入的 国 后,圆 流地 时 火此寂 行区 期 葬后后 有明 , 的世火 关显 氐 葬界葬 。扩 羌 式各留 大 人 。地下 , 就 ) “《 羌太 人平 死御 ,览 燔》 而卷 扬七 其引 灰《 。庄 ”子 》 佚 文 载 :
丧葬民俗PPT课件
吸。检验方式有多种。“属纩”,即把新棉置于口鼻前,
视其是否有气,便是最常见的一种。当确知其已死亡,则
围于四周的亲属都要号哭呼叫。也有的地方,此时即要上
屋顶揭去一片瓦,以便于死者灵魂顺利地走上升天之道。
•
临终:病人弥留之际,在家的亲人须守护在
病榻前,谓之“送终”。病人断气后,首先放一
秤杆于其右手上,再请帮忙装殓的人为之梳洗、
科”之义,祈后代兴旺发达。寿衣不用扣子,不系领带,
不用领子,因其谐音“扣子”、“带子”、“领子”,害
怕死者将子孙扣下,带走或领去,使得阳世子孙不昌。小
殓时大部分地方要给死者嘴里含饭(或米、球、铜钱等)。 讲究的人要在死者胸口放上粮食或钱财,上盖棉被。一些
人是向出售治丧用品的专用店购买做好的全套寿衣。有的
此俗来源于古代“五服制”。“五服”按照亲疏关系确立
了时间长短和丧服料子的粗细。“五服”为“斩衰、齐衰、
大功、小功、锶麻”。
• 佤族人的丧葬习俗
• 佤族丧葬取土葬和风葬两种方式。寨内正常死亡者用土葬, 寨外被猎头或其它意外暴死者用风葬。土葬棺材用整木挖 凿出槽加盖子,下葬时用竹席包棺材。在家中死了小孩, 停尸二日;死了成人,停尸三日;死了德高望重的老人, 停尸三天以上。死尸入棺之前跳棺材舞,日以继夜的敲棺 材,直至死尸入棺下葬。
摆满了珍贵服饰器物。椁项排放着商王的兵器和
仪仗执器奴隶、男女侍从奴隶,还有儿童和供玩
的狗猴等动物。象这样的大墓一般要杀生殉、杀
祭三四百人,这种奢华、浪费、残酷的杀葬陪葬
实在令人发指。
• 主要的葬法、葬式与葬制 • 1、土葬 • 将尸体装入棺木或其他葬具中掘土埋葬的方式。 • 亲土、恋土、入土为安
• 2、火葬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ppt课件
明清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明朝皇帝都建有规模宏大的陵墓,他们生前就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 为他们建造死后的殿堂。皇室成员的墓葬也颇具规模,遍布全国的藩王、 郡王墓葬以及皇亲国戚、功臣勋贵的墓葬同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随着地区间社会经济差距的扩大,加上个地区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各 地区的墓葬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清代的墓葬制度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旧制,尤其是入关以后的清帝诸 陵,基本上都是仿明代帝陵而建。清代晚期,国家虽已积贫积弱,西 方文化也逐步影响到各个领域,但作为中华帝国的皇陵,在丧葬理念 和墓葬形式上看不到任何变化。而品官和士庶墓葬,较之明代,在规 模和形制上都趋于简化。
黄泉下的艺术
陵墓的起源——春秋、战国
辽宋元时期
黄泉下的艺术
五代混战时期军阀墓葬,两宋时期的富民墓葬,文人墓葬,僧道墓葬等等, 均可以按照自己的势力、财力或意愿进行营建。在新儒学影响下的文人士 大夫也在思考适合于自身价值理念的墓葬形式,在朱熹等人的倡导下,在 南方地区开始流行三合土浇浆墓。
除了民族成分、文化传统、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所造成的多样性之 外,影响辽夏金元墓葬的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是佛教。辽夏金元时期是 佛教盛行的时期,佛教对辽夏金元社会的影响远较隋唐时期及同时代的两 宋王朝深刻。因此,各种形式的火葬墓、模仿佛塔营建的八角形墓室,以 及独具魅力的西夏王陵陵台等,都成为这一时期墓葬有别于前后时代的重 要特征。
夏商周墓葬
黄泉下的艺术
周王朝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形成了严格的身份等级,与不同的身份等级相对应, 形成了一套完整而严格的礼仪制度。表现在墓葬上,聚族而葬、墓地制度、棺 椁制度、列鼎列簋以及其他物品的随葬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死者生前在宗法 制上的身份地位。有严格的棺椁制度。即“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 重,士两重”。
丧葬民俗文化ppt课件
(九)出柩
出柩时,棺材一般为四人抬扛;富裕大家一则棺材质量 好、分量重,二则为了显示气派,大多由八人或十六人抬扛。 出柩时,由旗锣开导,僧道接引,一路诵念佛号,至亲好友, 执绋送殡。孝子披麻衣、系麻绳,手持哭丧棒,在孝帏中随 行;送丧女眷紧随其后。一路上撒“白钱”开路。大户人家 要搭彩棚在路口,称“路祭”。送殡途中遇桥梁、庙宇及亲 友路祭等情况,均由手牵孝帏的“二爷”们高喊孝子出帏, 或叩头,或致谢。因出柩是丧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官绅 大户都要借机炫耀、摆阔气,送葬队伍有时达数里之长。 有些地区还有“先回先发”的习俗,即棺材送到墓地后,绕 棺材一周(也有分男女两队,左右各绕三周)后,子孙就赶 紧往家跑,边跑边脱孝服,以第一个达到家中为最好。
(十)落葬
旧俗筑墓前,必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墓基,俗称“选阴 宅”。一般情况是老人未谢世之前已筑好坟墓,届时入殓后 立即落葬。也有生前来不及筑墓,或一时觅不到合适的“风 水宝地”,因此有停柩多年不落葬的情况。有的将棺材寄存 在寺院中;有的停在野外,用稻草包裹,称“柴包棺材”。 旧时在农村中较多见;有的在棺材外砌壁盖瓦,称“亭子” 或“白云葬”。上述方法都称为“厝”(cuo4)。等到选好墓 地,造好坟墓,厝棺落葬的时间一般选在清明节或冬至日举 行。俗以为落葬之时应是死者亡故后第三年或第五年等单数 年,逢双年份一般不落葬。 坟墓的构筑,各地差异甚大,一般与当地的房屋建筑相 仿。 如夫妻俱亡,则行合墓。如夫妻中一人未亡,则在墓穴 内砌上空廊,以备后用,俗称“有红有白”。
(二)礼仪烦琐
中国古代为了强化忠孝观念,在丧俗中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
礼仪,如丧服一项,就有五个级别和类型,不同辈份不同亲 疏的人穿哪一种丧服,都有严格规定。又如《礼记》记载, 服丧三日之内不能进食,三月不能梳扮,三年不能欢娱, “非丧事不言”。 “五服”规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i1)麻。“斩 衰”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不缝边,使断处外 露,服期三年。“齐衰”用生麻布做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 服期根据亲疏不同,有三年、一年或数月不等。“大功”用 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缝边,布质较齐衰细,较小功粗, 服期九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辑 边,服期五个月。“缌麻”用最细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 均缝边,服期三个月。
葬法和葬式课件
“北斗七星”葬式 是明代帝王所采用的一种十分奇 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
特的葬式。这种葬式总体呈S 特的葬式。这种葬式总体呈S形,呈侧卧式,头顶微向 呈侧卧式, 右偏,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 右偏,右臂向上弯曲,手放在头右侧,左臂下垂,略 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弯曲, 向内弯,手放在腹部。手中持念珠一串。右腿稍弯曲, 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以万历帝尸体摆放为例)。 左腿直伸,两脚向外撇开(以万历帝尸体摆放为例)。 这种葬式源于天象。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 这种葬式源于天象。古代常以星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 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 “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认为是极星,指向正北,位于 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属紫微垣。 天空中心,在星宿中属紫微垣。紫微垣对应的是人间 帝王,是帝星所在。 帝王,是帝星所在。所以极星北斗又被认为是天帝居 住的地方。 住的地方。
中 国 古 代 葬 法 和 葬 式
葬式
仰身直肢葬 屈肢葬 俯身葬 “北斗七星”葬式 北斗七星” 树葬 土葬 火葬 崖葬
葬法
水葬 天葬
树葬 就是将死者的尸体悬挂在树上,待血肉腐烂后, 就是将死者的尸体悬挂在树上,待血肉腐烂后,再拣骨 焚化的一种葬法。古代契丹族就是采用树葬的。其葬法是, 焚化的一种葬法。古代契丹族就是采用树葬的。其葬法是, 人死后,亲人要将死者的尸体悬挂在树上, 人死后,亲人要将死者的尸体悬挂在树上,三年之后血肉腐 再收拾其遗骨,点燃树枝焚化。在这里, 烂,再收拾其遗骨,点燃树枝焚化。在这里,树是死者灵魂 升天的阶梯,具有通天的功能,将尸体悬挂在高高的树上后, 升天的阶梯,具有通天的功能,将尸体悬挂在高高的树上后, 死者灵魂会通过树达到天界, 死者灵魂会通过树达到天界,表达了希望死者灵魂尽快升天 的吉祥寓意。 的吉祥寓意。
葬礼礼仪ppt
预算与筹备物资
预算
根据葬礼规模、场地租赁、工作人员费用、物资采购等因素 制定预算。
物资筹备
根据葬礼仪式需求,准备相关用品和物资,如鲜花、遗像、 悼词本、火柴、骨灰盒等。同时,要确保物资的质量和数量 以满足葬礼的需要。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传统与现代葬礼礼仪的冲突
传统观念的束缚
传统葬礼礼仪受到文化、宗教、习俗等方面的影响,有时难以被现代社会所 接受和认同。
现代观念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人对死亡的认识和对待方式发生了变化 ,对葬礼礼仪的需求和认知也发生了改变。
西方葬礼礼仪的传入与影响
西方葬礼礼仪的传入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葬礼礼仪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葬礼礼仪产生 了影响。
葬礼礼仪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葬礼的概述 • 中国传统葬礼礼仪 • 现代葬礼礼仪 • 不同宗教的葬礼礼仪 • 葬礼礼仪的变革与发展 • 葬礼的策划与实施
01
葬礼的概述
葬礼的定义
葬礼定义
葬礼是一种以悼念逝者、告别逝者为主题的仪式,通常包括 遗体告别、追悼会、出殡、墓地安葬等形式。
葬礼目的
葬礼不仅是对逝者表示敬意和缅怀,更是对生者的一种慰藉 和告别,有助于缓解悲痛、表达哀思和促进心理康复。
伊斯兰教葬礼
伊斯兰教葬礼通常采用土葬等方式,强调死者身体与灵魂的 分离。
伊斯兰教葬礼通常会举行祈祷、诵经等仪式,以表达对死者 的怀念和哀悼之情。
道教葬礼
道教葬礼通常采用土葬、水葬等方式,强调死者身体与灵 魂的分离。
道教葬礼通常会举行诵经、做法事等仪式,以超度死者灵 魂,使其得以解脱。
05
葬礼礼仪的变革与发展
人生礼仪民俗(丧葬)PPT课件
者的灵魂与肉体完全脱离,灵魂进入鬼魂世界。
-
28
❖ 水葬
❖ 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 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 下图为印度的水葬。
-
29
火葬
火葬就是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 埋于土、撒于水中或空中的做法。
❖
火葬
-
骨灰
30
❖ 火化后的骨灰处理,分为两大类
❖ 将骨灰播种深埋、汇向河海、融入大地、未 久便不知骨灰踪迹者为放弃类。
反映了当时人的灵魂信仰,即采
用各种截割尸体的方法不以完尸
入葬,从而使"鬼魂"因失去载体
而无法回归人世。
-
43
二次葬
这种葬式是将死者的尸体进行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处理,分别进行安葬。这种 葬俗在中国源远流长。它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近代中国仍能见到。二次 葬的做法虽有不同,但采用二次葬的目的都市基于“灵魂不死”的信念。认为 肌肤血肉史人间之物,而灵魂永存。要让肉体完全腐烂,骨骼另行埋葬,死
❖
——《吕氏春秋•节葬》
-
3
❖ (一)丧礼 ❖ 古代设吉、凶、军、宾、嘉五种礼制。丧
礼称凶礼。
❖ 《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4
1、初终:弥留之际
确确认认去去世世
号哭呼叫
-
5
升天之道
魂兮归来
长明灯
-
6
2、设床
灵床置于堂屋,- 讲究头朝南,灵床可以为门板。
第五节 丧葬礼仪
-
1
❖ 丧葬礼包括丧礼和葬礼两部分。
❖ 丧礼是指死者临终直至落葬之前的一系列仪 式行为。
❖ 葬礼是指各种不同的葬法以及落葬时的仪式 行为。
-
28
❖ 水葬
❖ 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 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 下图为印度的水葬。
-
29
火葬
火葬就是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 埋于土、撒于水中或空中的做法。
❖
火葬
-
骨灰
30
❖ 火化后的骨灰处理,分为两大类
❖ 将骨灰播种深埋、汇向河海、融入大地、未 久便不知骨灰踪迹者为放弃类。
反映了当时人的灵魂信仰,即采
用各种截割尸体的方法不以完尸
入葬,从而使"鬼魂"因失去载体
而无法回归人世。
-
43
二次葬
这种葬式是将死者的尸体进行二次或二次以上的处理,分别进行安葬。这种 葬俗在中国源远流长。它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近代中国仍能见到。二次 葬的做法虽有不同,但采用二次葬的目的都市基于“灵魂不死”的信念。认为 肌肤血肉史人间之物,而灵魂永存。要让肉体完全腐烂,骨骼另行埋葬,死
❖
——《吕氏春秋•节葬》
-
3
❖ (一)丧礼 ❖ 古代设吉、凶、军、宾、嘉五种礼制。丧
礼称凶礼。
❖ 《礼记·曲礼下》:“天子曰崩,诸侯曰薨, 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4
1、初终:弥留之际
确确认认去去世世
号哭呼叫
-
5
升天之道
魂兮归来
长明灯
-
6
2、设床
灵床置于堂屋,- 讲究头朝南,灵床可以为门板。
第五节 丧葬礼仪
-
1
❖ 丧葬礼包括丧礼和葬礼两部分。
❖ 丧礼是指死者临终直至落葬之前的一系列仪 式行为。
❖ 葬礼是指各种不同的葬法以及落葬时的仪式 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 公墓和邦墓是中国古代墓地制度的典型形式,邦 墓是国人的墓地,由墓大夫掌管;公墓是贵族的 墓地由冢人掌管。由于公墓是贵族的墓其墓葬的 排列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的。《周礼春官》记载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 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 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由于时代久远,有关 记载比较笼统,公墓昭穆之序的具体情况也模糊 不清。有幸的是三门峡国虢国墓地为认识公墓昭 穆之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6
3.石望柱制度
❖ 石望柱是由用作坟墓的标志的墓柱演变而来的, 最初有两重作用,一是便于墓主后人寻找,二是 便于墓主灵魂出游归来认明止息之所。华表也是 一种起标志作用的柱状建筑, 上端镶有横板,原多木制后改石制。 唐宋以后,矗立在墓前的石望柱、 石华表往往刻有装饰花纹 与石人、石兽等组合在一起, 具有表示等级、炫耀身份的意义。
9
❖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 生产力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都有了新的升 腾,灵魂不灭观念日益强化,祖先崇拜明确确立 ,丧葬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先民们按自己的 信仰风俗,对死者遗体进行装扮;根据"坐皆蹲踞 "的生活习惯,折弯他的手足、使膝盖碰着下颚、 双手托着面颊,弄成坐的姿态。然后用土把死者 埋葬在居住区附近的氏族公共葬地。为了便于灵 魂的进出,甚至在葬小孩子尸体的陶灌上面要开 个小孔,作为灵魂的通道。
12
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
墓葬多种相关制度
1.神道碑制度
❖ 在神道上立碑,就叫神道碑。帝王贵族和一些高 级官僚墓前辟有竖向的通道,称为神道。
❖ 后世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并加颂扬的文字多 刻在神道碑上,立在墓前的碑碣一般只刻官爵、 姓氏、名讳。《清通礼》规定:品官墓碑书"某官某 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士 碑文曰 "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 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 遥远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应对 自然环境压力的生存手段非常有限,人类的生存 条件非常艰苦。与此相应,当人类的认识能力十 分低下,情感活动简单。在这种背景下,死人的 埋葬方法"总括起来不外两种,一种是把尸体销毁 ,一种是保存起来。在早期,人们把尸体吃掉, 或者随便抛弃。"
8
❖ [1]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已经对死者 进行有意的埋葬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自己 集团的成员的关怀和眷恋死,更重要的是这一时 期产生了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的宗教情感,他们 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祖先的灵魂具有祸福本集 团的神秘力量。因此,人们为了祈福避祸,便聚 集起来为死者殡葬。丧葬意识与丧葬制度开始萌 芽。
中 国 古 代 丧 葬 制 度
1
2
3
4
5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丧 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 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 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 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 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这种 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 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 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 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8
❖ 丧葬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演 ❖ 变过程中,随着民族间的迁移、融合,以文化习俗的
相融取代,也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少数民族 被大民族所取代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汉族作 为最主要的民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少数 民族,在文化传播、文化影响、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上体现出取代的趋势,丧葬习俗亦不例外
10
❖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蕴涵丰盈,形式复杂繁琐。 《仪礼》记载,周代士人的丧礼有始死复、楔齿 、缀足、奠帏堂、使人赴君、尸在室,主人以下 哭位、君遣人吊禭、为铭等20多道程序,并且每 一道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 丧服制度和墓地制度。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血缘 关系的远近分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5 个等级,服制等级的不同,服丧时间的长短也不 一样。
15
2.石雕群制度
❖ 在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石雕人像、动物像、传说中 的神兽像等,也是用来显示身份的,称为石象生 。"所以表饰故垄,如生前之仪卫耳"。
❖ 这种墓前石雕群最早出现于西汉。汉武帝时名将 霍去病墓前石雕至今尚存,除一般的动物像外, 还有力士抱熊、马踏匈奴等造型,这同当时把他 的坟丘筑成祁连山的形状一样,有纪功表彰的意 义。
19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6
一、墓葬的起源
•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对死者
已经开始进行有意识的埋葬了。
• 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自己集团的成员的
关怀,眷恋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同灵魂 观念和 原始宗教的产生有关。
7
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形成
❖ 丧葬制度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 ,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传统信仰和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的宗法制育出了内涵丰富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同时独具特色中国传统制度又是宗法制度以及 相关文化精神在死亡问题上的反映。
17
❖ 世界上任何民族、部落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 。丧葬是反映、表现、巩固和发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 质、民族自我中心意识的重要手段。 从历史考古发掘及文 献记载中来看,汉族丧葬具有统一的现象和汉族地区行政统 一、文化统一是一致的,这是大统一民族意识的自我反映。 在丧葬与礼制关系上,汉族最重礼制,告丧、奔丧、哭丧、 发丧的形式隆重,墓葬的规格、大小、高低,棺椁的颜色、 层数、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守孝、扫墓、祭祀等都有严格 的规定,违反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引来灭门之灾。这 些制度都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大一统意识、儒家观念、阶级 关系和等级制度等。丧俗是加强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 的强有力手段,同时,丧葬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是死者的 亲属、族人、村人围绕死者一道参加的民族礼仪、文化的 演习活动
❖ 公墓和邦墓是中国古代墓地制度的典型形式,邦 墓是国人的墓地,由墓大夫掌管;公墓是贵族的 墓地由冢人掌管。由于公墓是贵族的墓其墓葬的 排列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的。《周礼春官》记载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 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 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由于时代久远,有关 记载比较笼统,公墓昭穆之序的具体情况也模糊 不清。有幸的是三门峡国虢国墓地为认识公墓昭 穆之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16
3.石望柱制度
❖ 石望柱是由用作坟墓的标志的墓柱演变而来的, 最初有两重作用,一是便于墓主后人寻找,二是 便于墓主灵魂出游归来认明止息之所。华表也是 一种起标志作用的柱状建筑, 上端镶有横板,原多木制后改石制。 唐宋以后,矗立在墓前的石望柱、 石华表往往刻有装饰花纹 与石人、石兽等组合在一起, 具有表示等级、炫耀身份的意义。
9
❖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 生产力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都有了新的升 腾,灵魂不灭观念日益强化,祖先崇拜明确确立 ,丧葬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先民们按自己的 信仰风俗,对死者遗体进行装扮;根据"坐皆蹲踞 "的生活习惯,折弯他的手足、使膝盖碰着下颚、 双手托着面颊,弄成坐的姿态。然后用土把死者 埋葬在居住区附近的氏族公共葬地。为了便于灵 魂的进出,甚至在葬小孩子尸体的陶灌上面要开 个小孔,作为灵魂的通道。
12
1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4
墓葬多种相关制度
1.神道碑制度
❖ 在神道上立碑,就叫神道碑。帝王贵族和一些高 级官僚墓前辟有竖向的通道,称为神道。
❖ 后世记述墓主家世和生平事迹并加颂扬的文字多 刻在神道碑上,立在墓前的碑碣一般只刻官爵、 姓氏、名讳。《清通礼》规定:品官墓碑书"某官某 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士 碑文曰 "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 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
❖ 遥远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应对 自然环境压力的生存手段非常有限,人类的生存 条件非常艰苦。与此相应,当人类的认识能力十 分低下,情感活动简单。在这种背景下,死人的 埋葬方法"总括起来不外两种,一种是把尸体销毁 ,一种是保存起来。在早期,人们把尸体吃掉, 或者随便抛弃。"
8
❖ [1]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已经对死者 进行有意的埋葬了,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自己 集团的成员的关怀和眷恋死,更重要的是这一时 期产生了灵魂不灭观念和原始的宗教情感,他们 认为,人死灵魂不灭,祖先的灵魂具有祸福本集 团的神秘力量。因此,人们为了祈福避祸,便聚 集起来为死者殡葬。丧葬意识与丧葬制度开始萌 芽。
中 国 古 代 丧 葬 制 度
1
2
3
4
5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
❖丧 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 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居丧制度, 居丧制度还可分为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
❖ 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 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这种 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 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 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 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8
❖ 丧葬作为社会习俗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演 ❖ 变过程中,随着民族间的迁移、融合,以文化习俗的
相融取代,也出现了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少数民族 被大民族所取代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汉族作 为最主要的民族,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少数 民族,在文化传播、文化影响、文化发展的总趋势 上体现出取代的趋势,丧葬习俗亦不例外
10
❖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蕴涵丰盈,形式复杂繁琐。 《仪礼》记载,周代士人的丧礼有始死复、楔齿 、缀足、奠帏堂、使人赴君、尸在室,主人以下 哭位、君遣人吊禭、为铭等20多道程序,并且每 一道都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 丧服制度和墓地制度。丧服制度根据与死者血缘 关系的远近分为斩缞、齐缞、大功、小功、缌麻5 个等级,服制等级的不同,服丧时间的长短也不 一样。
15
2.石雕群制度
❖ 在墓前神道两侧排列石雕人像、动物像、传说中 的神兽像等,也是用来显示身份的,称为石象生 。"所以表饰故垄,如生前之仪卫耳"。
❖ 这种墓前石雕群最早出现于西汉。汉武帝时名将 霍去病墓前石雕至今尚存,除一般的动物像外, 还有力士抱熊、马踏匈奴等造型,这同当时把他 的坟丘筑成祁连山的形状一样,有纪功表彰的意 义。
19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6
一、墓葬的起源
• 大约从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人类对死者
已经开始进行有意识的埋葬了。
• 这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自己集团的成员的
关怀,眷恋死去的亲人,更重要的是同灵魂 观念和 原始宗教的产生有关。
7
我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形成
❖ 丧葬制度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发展的产物 ,以祖先崇拜为中心传统信仰和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的宗法制育出了内涵丰富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 ,同时独具特色中国传统制度又是宗法制度以及 相关文化精神在死亡问题上的反映。
17
❖ 世界上任何民族、部落都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素质 。丧葬是反映、表现、巩固和发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 质、民族自我中心意识的重要手段。 从历史考古发掘及文 献记载中来看,汉族丧葬具有统一的现象和汉族地区行政统 一、文化统一是一致的,这是大统一民族意识的自我反映。 在丧葬与礼制关系上,汉族最重礼制,告丧、奔丧、哭丧、 发丧的形式隆重,墓葬的规格、大小、高低,棺椁的颜色、 层数、随葬品的种类、数量,守孝、扫墓、祭祀等都有严格 的规定,违反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引来灭门之灾。这 些制度都集中体现了汉族的大一统意识、儒家观念、阶级 关系和等级制度等。丧俗是加强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素质 的强有力手段,同时,丧葬活动又是一种社会活动,是死者的 亲属、族人、村人围绕死者一道参加的民族礼仪、文化的 演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