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

合集下载

传统教育系统中的变革与创新

传统教育系统中的变革与创新

传统教育系统中的变革与创新传统教育系统长久以来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较为保守,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传统教育系统中进行变革与创新势在必行。

首先,传统教育系统中的变革在教育理念上体现。

传统教育更加偏向于灌输式教学,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倡导学生主体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传统教育系统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也是传统教育系统变革的重点之一。

传统教育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实践,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制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传统教育系统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建立起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此外,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拓展也是传统教育系统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较为固定,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和知识,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传统教育系统应该及时更新和拓展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育教学内容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走向未来。

总的来说,传统教育系统中的变革与创新可以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不断变革和创新,传统教育系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学校教育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听课,缺乏互动和交流。

而现在,教学方式已经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师辅助的教学模式。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研究的指导者和引导者。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方式的改变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研究。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视听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知识。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这种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更加自由地进行研究和教学。

在我校,我们也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们提倡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

同时,我们也积极推行信息化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我们也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相信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方式则是指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知、行为、情感和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行为方式是研究方式的载体,而认知和情感表达了研究方式的实质内涵。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研究方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研究方式,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研究方式转变的前提和基础。

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研究方式忽视了发现和探究的价值,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因此不能获得好的研究效果。

相反,自主探究和合作研究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激发研究动机,从而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文化与教育也在不断变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学扮演着传承和创新的角色。

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同样需要被大学传承和发扬。

为了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大学应该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之中。

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自古就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传统文化。

孔子的儒家思想、道家的阴阳五行观、佛教的禅宗修行、诗词和书画都是代表。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中华民族,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方面,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代表性机构,拥有全国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和研究资源;另一方面,大学作为青年学子的摇篮,具有对年轻人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大学可以从多方面来实施传承。

在教学环节中,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和考核制度等方面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在校园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举行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和展览,以此来引导学生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和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而传统文化也蕴含着许多创新的精髓和智慧。

将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可以启示我们创新的概念。

例如李启嘉的“老气横秋”、南怀瑾的“不择手段”的慨叹、钟鼓楼的“参与式管理”等。

传承这些概念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也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

大学可以将这些概念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例如创新课程的设置和活动设计中。

通过对这些概念的深入解读和思考,学生将会有更多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可以借鉴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强调的是思辨和自由的教学方式,这与当今世界日益增强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是相符的。

大学可以在教学中,采取传统文化的经验进行改进,例如通过讨论、研究等方式活跃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深入推广,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大中小城市中的重要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地方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地方高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日益凸显,急需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新工科”教育的要求。

本文将就“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进行深入探讨。

1.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讲授和书本学习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

而“新工科”教育强调学科交叉、产学研结合、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等要素,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技能。

2. 人才培养模式的短板。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而“新工科”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 师资队伍结构的不合理性。

地方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大多偏重于学科专业知识,缺乏行业实践和科研经验,难以满足“新工科”教育的师资需求,导致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4.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不足。

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不畅,产学研深度融合程度低,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空间有限。

1. 推进教学内容的变革。

将“新工科”教育理念融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科交叉与综合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施项目化教学、问题驱动学习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在线教育、远程教学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空间。

3.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培养,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科研和实践能力,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4. 拓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积极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项目,引入企业和行业资源,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实践项目开展,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大学课程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

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

首先,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大学课程主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仅仅注重他们的学科知识,还注重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因此,大学课程的内容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例如增加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其次,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大学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

然而,现实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才能胜任工作。

因此,大学课程建设逐渐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实践性课程、组织实习实训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之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大学课程建设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通过科研项目、创业教育、创新型课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

最后,大学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之四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课程建设也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网络平台搭建在线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互动;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虚拟实验室等手段,提供更丰富生动的教学资源和教学体验;利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个性化地辅助学生学习和评估学习效果。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深厚而广泛。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成为中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代大学生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与完善。

探讨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谐”、“中庸”,这些思想不仅是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是对当代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呵护。

教育部门应当借鉴这些思想,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仁爱之心,强调团结协作、和谐共生的理念,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在当代社会环境中,传统文化中的“孝道”也对大学生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应当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懂得尊重长辈、尊重他人,培养责任心和家国情怀,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和良好的社会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和文学也为当代大学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未曾跟随族裔迁徙而变化的文字,在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应当推崇汉字的美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保护和传承中华汉字文化的自觉意识。

中国传统文学如《论语》、《诗经》等经典作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起着重要作用。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的加速传播,使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侵蚀。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忽视。

怎样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成为摆在教育人员和决策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着手,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的融合,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与变革方向

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与变革方向

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与变革方向传统教育模式一直以来被人们所推崇和遵循,但是其在面对当代社会的挑战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局限性。

首先,传统教育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这种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机械地记忆和背诵知识,而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传统教育过于注重标准化考试,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学生的应试教育现象严重。

这种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只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我们需要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变革,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教学和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使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减少对标准化考试的依赖,建立多元评估体系,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减少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外,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需发生相应的改变。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帮助他们发现和发展潜能。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需求。

同时,教育管理部门也需要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供合理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总的来说,传统教育模式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下显现出了一些局限性,需要进行改革和变革。

通过重视学生个性和特长、减少对标准化考试的依赖、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以及教师角色的改变和政府政策的支持,我们可以逐步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推动教育事业走向更加繁荣和健康的发展。

【字数:436】。

教学设计的变革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变革与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的变革与教学反思教学是一门复杂而独特的艺术,涉及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知识传递。

长期以来,教学一直是基于传统模式进行的,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设计也在逐渐发生变革。

本文将通过12个小节的方式展开回答,探讨教学设计的变革与教学反思。

一、关于变革的原因在社会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的一般性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教学设计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这一变化。

二、学生主导的学习学生主导的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趋势。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三、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学习风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个性化教学。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探索性学习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

现在的教学设计要更注重学生的探索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问题的答案。

六、课程评价的变革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为重,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测评。

而现在的教学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后进行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设计的灵活性教学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灵活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和不同教学环境的需要。

九、教师的角色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更多扮演着知识的传递者的角色,而现在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

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

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

其中,教学方法的变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经历了多次变革,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向现代的多样化教学转变。

本文将围绕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展开讨论。

在二十世纪初,我国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传授知识量大,教学效率高,但同时也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于是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二十世纪中叶,我国开始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案例教学等。

这些方法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教学方法体系。

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案例教学则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这个时期,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开始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

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生动、多样化、交互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特别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我国在二十世纪末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教学方法之一。

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改革理念和方法,如情境教学、问题式教学等。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体验;问题式教学则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以上教学方法的变革外,我国在二十世纪还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和实验。

例如,陶行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注重生活与教育的结合;陈鹤琴在四十年代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强调学生应该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些教育改革和实验对于推动我国教学方法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育的变革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的转变

教育的变革 从传统到现代教学的转变

教育的变革从传统到现代教学的转变近年来,教育领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现代的教学方法。

这一变革的推动因素来自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需要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体系。

本文将讨论教育的变革,以及从传统到现代教学的转变。

一、教育的变革教育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也需要适应这一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的角色是权威的知识传递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目标已经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育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现代的教学方法。

二、从传统到现代教学的转变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现代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的导师和引导者。

他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好奇心,使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2. 多元化的学习资源现代教学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电子教材、网络课程、多媒体教学等技术手段,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扩展自己的学习视野。

这种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促进了教育的全面发展。

3. 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现代教学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常常是孤立地学习,缺乏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而现代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种交互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现代教学强调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学教学改革方案

大学教学改革方案

大学教学改革方案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大学教育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当代学生的需求,因此,大学教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将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学教学改革方案,旨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1. 强化实践教学传统的大学教学往往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环节相对较少。

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将有助于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课程,涵盖各个专业领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这些课程可以包括实验课、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隔离,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能够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2. 开展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一批跨学科课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2.2 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跨学科教学团队,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共同探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互相学习和交流,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工具。

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学习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3.2 移动学习的推广推广移动学习,让学生可以在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学生可以方便地获取学习资料和学习资源,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传统课堂与现代教育模式的对比

传统课堂与现代教育模式的对比

传统课堂与现代教育模式的对比早年的传统课堂,通常是由一位老师带领着一群学生,通过板书、讲解和测试来传授知识。

而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模式也在逐渐变革。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传统课堂与现代教育模式的异同点。

1. 传统课堂的特点传统课堂的特点在于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常见的课堂形式如下:1) 面授课程:老师面对班级讲解知识点。

学生通过听课、笔记等方式获得知识。

2) 教材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自学,然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点拨和讲解。

3) 课后作业: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在家自学和完成作业。

这种教育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目标清晰,学习有条有理,缺点是学生的自主能力不足,不利于启发求知精神。

2. 现代教育模式的特点现代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发自内心的自我激励,帮助他们识别问题,寻找答案。

通过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式,提供更加灵活方便的教学资源。

常见的教学方式如下:1) 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学生需要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教师起到指导作用。

2) 以合作互动为中心的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方法变得更加活泼。

3) 以模拟和探究的学习: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进行探究,促进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避免过分依赖,找到合理的学习平衡点。

3. 传统课堂和现代教育模式的结合传统课堂和现代教育模式的不同,彼此可以相互补充和支持。

通过有效整合二者教学特点,能够吸收课堂教学的优点,同时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1) 利用现代教育模式的技术手段将传统教学内容表现得更生动多样。

2)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加入互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既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利用现代技术和工具将传统课堂所传送的知识进行丰富表达,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生活习惯。

总之,传统课堂与现代教育模式各有特点,对学生的促进效果不同。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模式的变革已成趋势。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对教育界和学生的影响。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育模式正在受到挑战,大学教育也不例外。

传统的大学教育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然而,在当今社会,只掌握知识远远不够,学生需要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弱化纯理论的传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

许多大学已开始引入实践教学课程,如实习、实验、实训等,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实践教学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另一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是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大学教育是教师为主导,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家认识到,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因此,一些大学开始引入互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和合作。

这种学生中心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此外,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还将涉及评价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大学教育评价主要侧重于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评价方法也在发生改变。

一些大学开始尝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作业、报告、实践项目等,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潜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是积极向前的。

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意识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正在积极推动改革。

例如,许多国内外名校已经开始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

同时,教育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持和指导。

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变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与挑战也愈发明显。

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1.教材传统文化教学的教材大多落后,不够精细,更像是编写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而不具备系统性、科学性、理论性和实用性。

2.师资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不够强大,教育培训也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

3.课程安排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不被重视,学生课程中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而传统文化教育学科不是义务的,学生更容易忽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4.学生情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快速提高。

但是,随着深入的学习和新的生活体验,学生们往往更加看重现代化和西方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表现出越来越少的兴趣。

二、传统文化教学面临的挑战1.外部挑战传统文化教育面临来自其他学科的竞争,尤其是基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等等。

现代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人们似乎更多的关注的是遵循最新的趋势和规格,而快速的推陈出验已成为了现在社会的主要特征。

2.内部挑战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内部挑战主要来源于对道德、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传统文化教育出现重复、失误和混淆的情况。

教学方法落后,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单调的、死板的、不够活跃,针对新生代的教育需求较少。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解决方案1.加大投资投资传统文化教育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投入足够的经费和精力,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收集和整合相关资源,制定更合理的教育计划。

2.创新教育方法当前,使用翻译、现场体验、形式多样的方式授课等创新教育方法越来越受欢迎。

应该密切注视这些变化,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适用范围,推广创新教育方法。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更加专业的老师和教育培训,必须提高人才队伍建设。

教师除了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外界情况、儒家经典的思想历史和当代人文现象。

4.积极培养学生兴趣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学科的参与和兴趣表现出来的挑战不仅是技术,而是道德、知识和文化传承的挑战。

游戏化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之路

游戏化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之路

游戏化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之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更加创新和多样化的教育模式转变。

其中,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游戏化教学通过将游戏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激动人心。

本文将探讨游戏化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之路,并分析其在培养学生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与竞争意识方面的优势。

一、培养学生创造力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游戏化教学则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和任务,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在游戏化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游戏的进程和策略,通过尝试和实践,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提供的解答和方法,缺乏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游戏化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游戏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难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找到解决的办法。

这种反复实践和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传统教学通常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和竞争的机会。

而游戏化教学强调合作与竞争,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激励。

在游戏中,学生可以与其他同学组队合作,共同克服游戏中的难关。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生提升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同时,在游戏化教学中,学生也会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和技能,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拼搏精神。

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革新与变革。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与竞争意识。

未来,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游戏化教学,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不断适应和引领时代的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变革

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变革

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 从课堂学习为主向课外学习、实践学习、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转变 从重视学科知识体系向跨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教学模 式转变
线下教学与线上教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
传统课程与现代技术的结 合
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相继推出高等教育改革措施,建立大学制度。
20世纪初,美国出现研究型大学,引领高等教育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多元化和国际 化。
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多元化阶段: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学科专业、办学形式等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满足社 会对不同领域人才的需求。
个性化阶段: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个性化教育,满足学 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信息化阶段:高等教育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普及化阶段:高等教 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 转变,更多人有机会
以能力为导向:强调学生的实 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跨学科评价:鼓励学生跨学科 学习和创新,培养复合型人才
汇报人:XX
终身学习:随着社会发展和 职业变化,高校教育需要适 应终身学习的需求,为成人
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
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个体差 异和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 的教育服务,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教育应加强产学研 合作,提高教育质量和
就业率
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 建设,提高教师的专
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以适应社会发展
跨学科课程的发展

教与学方式变革典型案例

教与学方式变革典型案例

教与学方式变革典型案例教与学方式变革典型案例:1.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教学中的课堂讲授与作业布置的顺序颠倒过来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讲解视频或阅读教材等方式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解答问题或进行实践练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

2.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等活动,完成跨学科的综合性任务。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实用性。

3.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同时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学习和练习。

混合式学习使得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灵活性更高,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自主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控制学习过程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协作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合作解决问题,通过交流和合作促进彼此的学习。

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了知识的共建和共享。

6. 游戏化学习(Gamified Learning)游戏化学习是一种将游戏元素和机制应用于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方式。

通过设置游戏化的学习任务、奖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游戏化学习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创新与发展:大学教师如何应对时代变革

教学创新与发展:大学教师如何应对时代变革

教学创新与发展:大学教师如何应对时代变革2023年,全球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教学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一项必要的任务。

许多大学教师纷纷开始思考如何应对这一变革,以适应未来的教育发展。

如何让教学更加富有创新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引领时代的变革,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是大学教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教师需要拥抱技术。

在信息化时代,技术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利用智能化教学平台、互动式课堂和在线教育等新技术手段,可以让教育变得更加简单、有效和高效。

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利用这些技术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独特而有趣,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课本知识的灌输,缺乏个性化的实践和训练,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效果不佳。

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综合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实际操作,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发展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此外,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关注新一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当前新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开拓创新思路,寻找新的教育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感悟,并将这些思想和行动反馈到实践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实践需求。

最后,教师需要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是教学的灵魂所在。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科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推动实践教学与课堂学习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胸怀,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总之,作为一名大学教师,要实现教学创新和发展,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思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实践教学和技术创新。

教学设计的变革与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实施

教学设计的变革与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实施

教学设计的变革与大概念大单元教学的实施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教师相对于学生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被动接受。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的变革。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大概念和大单元教学的实施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首先,教学设计的大概念是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规划和安排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变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中心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3.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媒体和网络资源来支持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大单元教学是指将相关知识点和技能整合到一个主题或大单元中进行教学。

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可以带来许多益处: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知识点整合到一个主题中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单元教学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整合、分析和运用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关联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加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大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一个较长的学期中进行连贯性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先确定教学的主题和目标,以及学生预期能够达到的成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和评估。

2.整合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教师需要整合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并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以支持学生的学习和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学:传统与变革【内容提要】教学模式的研究70年代肇始于美国,80年代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热点。

本文是应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大学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一个尝试。

研究者通过课堂观察和量的研究发现,大学教学基本上属于传统型教学;通过教师访谈和质的研究,传统型教学在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得到了诠释与印证。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力,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迫切需要触及的领域。

在教育教学观上,质的研究主张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具有主动的“意向性”,教学内容不是事先安排的固定经验和材料,而是师生在沟通和相互影响中的意义交流。

[3]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的单向灌输,也不是学生自身单维度的认知活动,它是包含师生作为人而具有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经验、文化知识诸方面系统的生命的交流。

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主张一种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风格,提倡走进课堂和师生当中去采集最真实的数据。

同时质的研究也不忘对教育教学事实的制度、文化乃至意识形态背景做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提出改革的建议。

研究者正是在以上理论精神指导下进行研究设计的,本研究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的个人访谈、Focusgroup、以及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等方面。

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应用Spss和Exel二、量的研究:大学课堂教学行为频数图为对大学的课堂教学现状作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我们开发了课堂观察表,招募课堂观察员,对课堂观察员进行培训。

经过一个多月的课堂观察,我们回收了108份有效样本,并用和Exel统计工具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附图行为项目注:系列1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况。

系列2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况。

行为项目从1-19分别表示:1、讲授2、板书3、老师提问4、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或练习5、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6、声象7、老师形体或实物演示8、讨论9、学生神入 10、学生主动回答 11、学生被动回答 12、学生主动提问 13、教师赞许学生 14、教师批评学生 15、教师回答学生提问 16、沉默 17、窃窃私语 18、混乱 19、布置作业。

在对课堂行为的统计处理中,我们定义了高频行为和低频行为两个概念。

高频行为指在课堂的五个时间段内,至少在四个时间段内发生过的行为。

而低频行为则指在课堂的五个时间段内只在一个时间段或根本没有发生的行为。

从课堂行为发生频率图可以看出,19个行为项目中,“讲授”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频数比率为%;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频数比率为%。

板书的频数比率分别为%和%。

表明在108份有效样本中,“讲授”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

由此可知,在一般的本科课堂中,讲授和板书可称得上是高频行为,现今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讲授+粉笔”的现状。

其余的行为项目中,课堂教学行为频数比率在10~20%之间的有声象、学生神入和窃窃私语。

这些行为可以称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中频行为。

剩下的行为项目如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学生回答、学生主动提问、教师赞许学生、教师批评学生及布置作业等,频数比率均在10%以下,可称为低频行为。

这种现象表明,大学的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

三、传统型教学模式:一种分析框架根据乔以斯的经典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

”[4]它是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模型研究和模式研究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模式是指将研究对象原型抽象为用符号、文字、图象来表示其结构、关系、状态、过程的简约化了的范型。

模式来自客观事物的原型,但又不是原来事物表象的复现,而是经过思维上的一番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从整体和本质上把握了事物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机制的一种认识样式,可见,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观见之客观的东西,它来自教学的实践经验,又给教师的教育教学以指导,它是人们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抽象、提升的结果。

人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如乔以斯和韦尔将所有的教学模式归纳成信息处理、人格发展、社会交往和行为控制四大类;[8]保罗·D·埃金等人把模式教学法分为着眼于认知发展的信息处理模式、着眼于态度和社会准则发展的模式以及着眼于心理运动能力发展的模式三大类,又将常用的信息处理模式概括为六种:归纳模式、演绎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塔巴模式、奥苏贝尔模式和萨奇曼探究模式。

[5]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根据本国的教学实践,概括地提出了“讲解—再现、程序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再现—探究”五类(巴班斯基,1984年)。

[6]我国学者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风格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采取宏观视野,试图寻找到一种能够囊括一切教学模式的理性标准;另一个方向是立足本国实际,致力于从国内众多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大类教学模式或介绍国外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本研究中,我们借鉴Charles E Silberman在其《开放课堂教学》中对课堂的分析,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四种。

在《开放课堂教学》一书中,Charles依据师生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决定权将课堂分为四种类型,如图[7]:附图依据Charles对课堂的分析,我们把课堂观察中的108个有效样本在四个象限中的大致位置描述出来,得到的是如下的图形:附图从上图可知,在我们回收的108份样本当中,依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大部分样本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这一象限内,有一小部分样本坐落在照本宣科型教学的象限内,只有很少的几个样本处在放任自由型和开放型教学的象限内。

如果用相对光滑的曲线将四个象限中描点的外围连接起来,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重心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象限的“冬瓜图”。

据此判定,该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

四、质的研究:从教师访谈看大学的课堂教学量的研究只能让我们对大学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我们真正地走进师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他们课堂行为和教学观念的描述,才可能对“传统型教学”作出精致的诠释。

质的研究的精神还预示着,我们在描述和诠释的同时,还应肩负起一个关键的使命,那就是透过丰富的事实和意义,发现存在于我们教学当中的问题。

我们应对这些问题做出力所能及的思考。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教师的视角来窥探大学的课堂,学生的视角我们希望今后有机会另撰文分析。

我们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访谈了15位教学第一线的大学教师。

获取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我们将通过教师的言行,从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教师眼中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方法:从何而来在教师访谈中,有关教学方法的问题是:您一般是如何上课的一般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您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教师访谈录A:通常情况下,您是如何上课的B:因为这个是本科生教学啊,研究生教学还可以宽松一点,但是本科生教学,那你的这个,备课得系统化,你必须得思考,在课堂上必须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讲透。

A:您一般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B:就是讲授。

A: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您对这种方法的运用B:什么具体的运用,不就讲吗(注:A为访谈者,B为被访谈者)在我们深度访谈的15位教师当中,有12位明确回答在课堂中他们以讲解(讲授)法为主;其他的3位老师较有个性的回答当中,一位老师区分了两种课型,认为理论课应以讲授法为主,而实验课则应以学生观测、验证和自我总结为主。

一位老师谈到:“我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讲解呀、演示呀、讨论呀、单口相声似的我不是特别多。

”但“学生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也不是说。

”还有一位老师谈到自己努力实践着的启发式教学,但他承认这种教学方法只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尽力实施,而公共课受功利因素的影响,均以背诵、记忆、过级等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为主。

可见,在大学的课堂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

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任务是听,而课堂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

这样,大学的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

从教师的视角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来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谈到他们主要应用讲授法的依据时,有近一半的老师归因于传统或习惯。

如“就我个人的习惯,我上课主要是讲授。

”“我是跟大多数教师一样,大家都是这么教书的,我也是这么教。

”“传统就是这样,包括我学习也是这样,我听老师的课也是这样讲的。

”“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得我一直这么教。

”如果我们再作一点点常识性的推理,我们知道受传统或习惯影响的教师绝不止一半,因为根据人类学的研究,人们的行为方式正是建立在习以为常的习惯和传统之上,而“人们对传统的信任没有经过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理性思考”。

[8]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内化到自己的习惯当中。

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

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适合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

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我们这个教育体制的问题。

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二)课堂交流:教学真的发生了吗教师叙述一A:在课堂上您是怎么和学生交流的B:我一般,提问的情况很少,有时候,个别时候也提一下,这个提问是一种教学法。

A:交流方式很少B:我觉得……,交流,我跟学生的交流最多的是心灵感应。

A:非常好的一个形式。

B:我从学生的表情和他们的关注程度,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讲授的问题是否受学生欢迎,是不是能抓住学生,他的注意力很集中,跟着你走,这种东西,这种交流呢,更多的是一种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方法,如果你达不到这一点,你就别讲了。

:那出现了这种现象,你会不会根据学生的表情来调整教学。

B:那当然会了,你必须得调整呀。

比如说,你这一段比较枯躁,讲得太多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得加点佐料,给这个主题,我不太选那些偏离主题的那种佐料,一定得跟你所讲过的主题有关的,比较轻松一点的话题,那么引起同学的注意,那当然啦,这个地方我临时要加一个例子,以前没打算的,现在要加了,那么这个就要你,过去有很多案例,然后你可以根据需要加一个,有些案例呢,原来准备的案例呢,你稍加修整以后,就变成另外一种理论的案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