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
诊断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医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疾病诊断。
本文旨在讨论诊断学教学的大纲,其中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方法等,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学教学。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包括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为有效的临床诊断提供基础。
2. 培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收集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
3. 培养学生掌握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通过临床实习和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疾病诊断。
4. 培养学生掌握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医学诊断通常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学生需要培养与患者、家属和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内容设置1. 病史采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有效地采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了解患者的疾病背景和可能的诱因。
小点1: 学习有效的病史采集技巧,包括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使用。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病史信息来推测可能的诊断,建立初步诊断。
2. 体格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基本的体格检查技巧,包括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以获取患者的体征信息。
小点1: 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医疗器械进行体格检查,如听诊器、血压计等。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患者的体征信息来推测可能的诊断,进一步完善诊断。
3. 实验室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技巧,包括血液学、尿液学、生化学等,以获取患者的生化指标和病理改变。
小点1: 学习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小点2: 学习如何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辅助诊断,包括正常范围的判断和异常结果的解读。
4. 影像学检查:学生需要学习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技巧,如X线、CT、MRI等,以获取患者内部结构的影像信息。
小点1: 学习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2.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了解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诊断学的定义和任务。
2. 诊断学的基本方法:问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
3. 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掌握诊断学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基本方法和步骤。
2. 难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诊断学基础》。
2. 教案。
3. 典型病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诊断学的定义和任务。
2. 讲解:详细讲解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实践:引导学生分析典型病例,掌握诊断学方法。
第二章:问诊一、教学目标:1. 掌握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问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问诊获取临床信息。
二、教学内容:1. 问诊的方法和技巧。
2. 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过去史、家族史、个人史、目前健康状况和此次发病情况。
3. 问诊的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问诊的方法、内容和注意事项。
2. 情景模拟法:模拟问诊场景,培养学生问诊技巧。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问诊的方法、内容和注意事项。
2. 难点:问诊技巧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诊断学基础》。
2. 教案。
3. 问诊场景模拟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问诊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讲解:详细讲解问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实践:进行问诊场景模拟,培养学生问诊技巧。
第三章:体格检查一、教学目标:1. 掌握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体格检查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3. 能够运用体格检查获取临床信息。
二、教学内容:1. 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2. 体格检查的内容:一般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
诊断学学习目标及计划
诊断学学习目标及计划引言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对于医学生和临床医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诊断学的学习,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提高诊断疾病的能力,提升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诊断学的学习目标及计划,包括诊断学的意义、学习目标、具体的学习计划以及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一、诊断学的意义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分析病因、病理、症状等信息,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和位置。
正确的诊断可以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避免误诊、漏诊等不良后果。
因此,诊断学的学习对于医学生和临床医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医疗水平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诊断学学习目标针对诊断学的学习,我们设定以下学习目标:1.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病因、病理、症状等方面的知识;2. 提高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技能,能够准确获取病情信息;3. 学会运用各种诊断工具,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4. 提高诊断疾病的能力,包括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5. 学会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避免误诊、漏诊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三、诊断学学习计划1. 学习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诊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病因、病理、症状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教科书阅读、文献检索等方式进行学习。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建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好笔记,以便于复习和巩固。
2. 提高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技能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常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练习。
学校可以安排专门的实训课程,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
另外,学生还可以根据教材和指导书进行自主练习,例如与同学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临床情境。
3. 学会运用各种诊断工具在现代医学中,各种先进的诊断工具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因此,学生需要学会运用各种诊断工具,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临床实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中医诊断学课程学习计划
中医诊断学课程学习计划一、课程概述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医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
它主要包括中医四诊、舌诊、脉诊、望诊和问诊等内容。
通过诊断学的学习,可以掌握中医临床诊断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诊断能力,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本课程计划主要围绕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中医诊断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学习目标1.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中医四诊合参诊法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2.熟悉中医舌诊、脉诊、望诊和问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辨识各种疾病的体征和症状。
3.培养临床思维和观察能力,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4.通过实际操作和临床实习,提高中医诊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临床医生做好铺垫。
三、课程内容1.中医四诊合参诊法(1)观察:包括望诊和闻诊两部分,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语言行为等情况,闻诊主要借助听力去辨识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2)询问:主要是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了解病史、症状等情况。
(3)体检:主要包括脉诊和舌诊两部分,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和舌苔,辨识疾病的情况。
2.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中医诊断学的分类和方法(3)中医诊断学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与差异3.中医诊断学实践技能(1)中医诊断学实践技能的基本操作和技巧(2)中医诊断学实践技能的临床应用(3)中医诊断学实践技能的实际演练和模拟操作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课讲授、实验教学、临床实习、案例分析、综合评价等。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安排1.理论课讲授时间:每周2-3节内容:围绕中医诊断学基本理论、中医四诊合参诊法、中医诊断学实践技能等内容展开讲解。
2.实验教学时间:每学期2-3次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中医诊断学实践技能的基本操作和技巧的练习和实验,包括舌苔观察、脉搏触诊等实际操作。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对诊断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探讨,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课程目标诊断学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临床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技巧,学会合理运用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辅助诊断手段。
同时,还应具备分析和解释临床检查结果的能力,形成科学、准确的诊断结论。
二、教学内容1.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介绍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帮助学生理解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技巧:教授学生如何有系统地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而有序的体格检查,以获取更多的体征线索。
3. 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介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它们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学生需要了解各种检查方法的适应症、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
4. 临床推理和鉴别诊断:培养学生进行临床推理的能力,通过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建立初步诊断和进行鉴别诊断。
5. 诊断技能培养:通过病例分析和模拟临床操作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诊断技能,提高他们对临床情况的敏感性和判断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讲授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和原理。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并进行思考和交流。
2. 病例分析:通过真实或模拟的病例,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推理和诊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思维。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如体格检查技巧的训练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等,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与团队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临床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诊断学基础课教学计划
诊断学基础课教学计划
一、课程概述
诊断学基础课是医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内容以临床医学补充配套理论为主线,辅以临床案例,帮助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临床问题诊断的思路和能力。
二、教学目標
1. 了解诊断学基本概念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
2. 掌握常见病的诊断方法和技巧。
3. 能够分析临床资料,总结病情,并给出临床诊断。
4. 培养系统性思维能力,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内容
1. 诊断学简介
2. 病史资料分析
3. 体格检查方法与能力
4. 常见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
5. 常见主要临床病类诊断方法
6. 临床推理与决策分析
7. 典型病例分析和讨论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座
2. 范式病例学习
3. 小组模拟诊疗
4. 课后复习与随堂测试
5. 分组医案分析
6. 医学文献阅读
以上就是一个以"诊断学基础课教学计划"为标题的范例内容。
诊断学教学计划
诊断学教学计划1. 简介该诊断学教学计划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诊断学知识和技能,以培养他们成为优秀的临床医学专业人士。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熟悉常见的临床诊断方法和工具,并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诊断各种疾病。
2. 教学目标- 熟悉常见的疾病诊断标准和流程;- 掌握常用的临床诊断工具和技术;- 学会运用逻辑和推理进行疾病诊断;- 培养快速而准确的临床判断能力。
3. 内容安排3.1 理论研究- 介绍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研究各种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掌握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 研究各种临床诊断工具和技术。
3.2 实践操作- 进行病例分析和讨论,通过实际案例的解剖,深入理解诊断学知识;- 进行临床模拟训练,提高诊断技能和判断能力;- 参观实验室和临床诊断中心,了解现代诊断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3.3 课程评估- 定期考试,测试学生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临床实考核,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研究论文或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教学方法- 授课讲解:教师通过精心准备的课件和讲解,向学生介绍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参与病例讨论和小组讨论,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实践操作:提供实验室和临床诊断设备,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进行疾病诊断;- 独立研究: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和进行独立研究,培养其自主研究和创新能力。
5. 教材参考- 临床诊断学教程,作者:XXX- 临床诊断技术手册,作者:XXX- 临床诊断实践指南,作者:XXX以上是该诊断学教学计划的大致内容和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诊断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临床医学实践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成为优秀的临床医学专业人士。
《诊断学》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方法和技能,从而提高临床诊断能力。
本文将对《诊断学》教学大纲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
正文内容: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悉临床诊断的整体思路和方法,掌握系统的体格检查技巧和必备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2.培养学生准确判断疾病种类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能力和临床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学生了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
4.培养学生独立开展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5.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了解新的临床诊断技术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体格检查技巧的教学a.检查整体健康状况,包括生命体征、皮肤、头颈、心肺、腹部等主要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b.学习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泌尿系统等特殊系统的检查方法和技巧。
2.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教学a.熟悉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等。
b.学习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解读和临床诊断的关联。
3.临床病史采集和分析的教学a.学习合理的病史采集流程和技巧,包括主诉、既往史、家族史等内容。
b.熟悉病史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掌握临床问题的提炼和假设的建立。
4.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原则与方法的教学a.掌握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疾病的概念、分类和诊断标准的理解。
b.学习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诊断方法,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5.临床诊断决策的教学a.培养学生构建临床诊断决策的系统化思维,包括问题解剖、病史推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
b.学习临床诊断决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化验结果与临床病情判断的结合等。
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a.通过教材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
b.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和总结,提高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实践教学a.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践,与真实病例接触、观察和分析。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第一章:绪论1.1 教学目标了解诊断学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熟悉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掌握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本技巧1.2 教学内容诊断学的定义和目的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步骤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和方法体格检查的程序和技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诊断学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解释基本原则和步骤示范法:演示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技巧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诊断学定义和目的的理解示范评估:评估学生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技巧第二章:病史采集2.1 教学目标掌握病史采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了解病史的内容和重点熟悉常见疾病的病史特点2.2 教学内容病史采集的方法和技巧病史的内容和重点常见疾病的病史特点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病史采集的方法和技巧,解释病史的内容和重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疾病的病史特点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病史采集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病史采集方法和技巧的理解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常见疾病病史特点的掌握第三章:体格检查3.1 教学目标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程序和技巧熟悉常用体检项目和正常值范围了解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特点3.2 教学内容体格检查的基本程序和技巧常用体检项目和正常值范围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特点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体格检查的基本程序和技巧,解释常用体检项目和正常值范围示范法:演示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特点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体格检查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体格检查基本程序和技巧的理解示范评估:评估学生对常见疾病体格检查特点的掌握第四章:实验室检查4.1 教学目标熟悉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掌握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了解常见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4.2 教学内容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和意义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常见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和意义,解释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特点实验室实践:学生进行实验室检查的实践操作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意义的理解实验室实践评估:评估学生对实验室检查操作的熟练程度第五章:影像学检查5.1 教学目标熟悉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意义掌握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了解常见疾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5.2 教学内容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意义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常见疾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常用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意义,解释正常值范围和临床应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疾病的影像学检查特点影像学实验室实践:学生进行影像学检查的实践操作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意义的理解影像学实验室实践评估:评估学生对影像学检查操作的熟练程度第六章:问诊技巧6.1 教学目标掌握有效的问诊方法和技巧了解问诊的重要性和目的熟悉常见疾病的问诊要点6.2 教学内容问诊的方法和技巧问诊的重要性和目的常见疾病的问诊要点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问诊的方法和技巧,解释问诊的重要性和目的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问诊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疾病的问诊要点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问诊方法和技巧的理解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对问诊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七章:临床常见症状的诊断思路7.1 教学目标掌握临床常见症状的诊断思路和方法了解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特点熟悉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7.2 教学内容临床常见症状的诊断思路和方法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特点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临床常见症状的诊断思路和方法,解释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诊断思路和方法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临床常见症状的诊断思路和方法的理解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的掌握程度第八章:诊断学的临床应用8.1 教学目标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熟悉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8.2 教学内容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解释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临床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临床诊断的方法和技巧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重要性的理解临床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技巧的掌握程度第九章:临床病例分析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临床病例的能力加深对常见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9.2 教学内容临床病例的分析方法和步骤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技巧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临床病例的分析方法和步骤,解释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案例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临床病例,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案角色扮演法: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临床诊断的过程9.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临床病例分析方法和步骤的理解案例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对临床病例分析和鉴别诊断的掌握程度第十章:临床实践与实习指导10.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加深对临床诊断学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临床实习的效果和质量10.2 教学内容临床实践的注意事项和方法临床实习的安排和指导临床诊断学的实际应用和技巧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临床实践的注意事项和方法,解释临床实习的安排和指导临床示范法:教师进行临床示范,展示临床诊断学的实际应用和技巧学生实习评估法: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教师进行评估和指导10.4 教学评估临床实践评估:评估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实习报告评估:评估学生临床实习报告的质量和深度教师反馈评估:评估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和指导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本技巧:这是诊断学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诊断学学习计划200字
诊断学学习计划200字一、学习目标本学习计划的目标是通过系统地学习诊断学理论和实践,提高个人工作能力,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习内容1. 诊断学概论2. 临床诊断方法3. 诊断学方法与技术4. 临床诊断思维5. 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三、学习计划1. 阅读经典教材要系统地学习诊断学,首先要阅读相关的经典教材,包括《临床诊断学》、《现代临床诊断技术》等,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可以参加医疗机构或专业机构组织的诊断学专业培训课程,学习更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分享经验。
3. 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自身时间和学习能力,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每周的学习任务和计划。
可以利用每天的闲暇时间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献,也可以在周末或假期集中学习。
4. 阅读学术文献定期阅读相关的学术期刊和论文,了解诊断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不断更新知识。
5. 实践操练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实际临床工作进行操练,尝试应用学到的诊断学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四、学习方法1. 多媒体学习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学习诊断学知识,例如观看相关的视频教程、听取专家讲座等,更直观地了解诊断学理论和实践。
2. 实践操练通过参与临床诊断实践,结合病例分析和临床观察,深入理解诊断学理论和方法,提高诊断能力。
3. 小组学习可以组织小组学习,与同行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学习、成长,相互促进进步。
五、学习评价通过每月的学习总结和反思,评估学习效果和进展,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法。
结合实际工作表现,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提升。
六、资源准备1. 诊断学相关的书籍、教材、期刊和论文2. 医疗机构或专业机构组织的诊断学培训课程3. 多媒体学习资源,如视频教程、专家讲座等4. 临床实践的机会和条件七、学习难点及解决方案1. 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解决方法:通过参与临床诊断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诊断技能。
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诊断技能。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诊断学基础,为将来成为优秀的临床医生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临床诊断的概念和作用,熟练掌握临床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2. 学习各种常见疾病的典型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培养对不同疾病进行准确诊断的能力;3. 掌握与临床诊断相关的各种医学技术和仪器的使用方法;4.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的能力;5. 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临床诊断的基本理论a. 临床诊断的概念和意义b. 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c. 临床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方法2. 疾病诊断a. 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典型症状b. 临床病例分析和诊断思路训练c. 疾病鉴别诊断技巧和方法3. 实验室检查与诊断a. 常用实验室检查方法和指标解读b. 实验室检查结果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c. 实验室技术操作和安全注意事项4. 影像学诊断a. 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技术原理b. 各类疾病在影像学上的典型表现c. 影像学报告阅读和诊断思路培养5. 病例讨论与实践a. 临床病例的分析和讨论b. 解决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的思路和方法c. 实际临床实习中的诊断操作和技能培养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座式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 实验室实践:学生将亲自操作各种实验室仪器,学习常见实验室检查方法;3. 病例讨论:教师将提供一系列真实临床病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临床实习:学生将在医院实际科室进行临床实习,通过观摩和亲身实践,提升诊断技能。
五、考核与评价本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10%;2. 期中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教材和内容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3. 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成绩的50%;4. 临床实习评价:医院指导教师将对学生在临床实习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10%;5. 学生评价:学生将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估教学效果。
对诊断学学习的计划
对诊断学学习的计划一、学习目标1. 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2. 掌握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巧;3. 提高诊断学相关知识和技能;4. 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
二、学习内容1. 诊断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3. 各种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巧;4. 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5.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6. 诊断学的前沿技术与研究进展。
三、学习方法1. 在医学教材、专业书籍和学术期刊中进行系统学习;2. 到临床实习进行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3. 参与临床会诊和病例讨论,学习其他医生的诊断思路和经验;4. 进行诊断学相关学术研究和讨论,了解最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
四、学习计划1. 第一阶段:基础理论学习(1-2个月);2. 第二阶段:临床实习及病例讨论(2-3个月);3. 第三阶段:学术研究和讨论(1-2个月);4. 第四阶段:总结和反思(1个月)。
五、学习工具1. 医学教材和专业书籍;2. 学术期刊和论文;3. 临床实习指导书和病例手册;4. 学术研究工具和方法。
六、学习评估1. 参加诊断学考试和评估;2. 参与学术讨论和研究成果交流;3. 参与医疗团队的诊断学能力评估。
七、学习效果1.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 提高对常见疾病的诊断能力;3. 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常见疾病;4. 参与学术研究和讨论,了解最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
八、学习展望1. 深入学习和研究诊断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 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3. 向临床诊断专家学习和指导;4. 不断提高自我诊断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3. 了解诊断学的历史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诊断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3. 诊断学的历史和发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诊断学的定义、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病例,让学生理解诊断学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问诊一、教学目标:1. 掌握问诊的目的和重要性。
2. 学习问诊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3. 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
二、教学内容:1. 问诊的目的和重要性。
2. 问诊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
3. 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问诊的目的、重要性和基本技巧。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实践问诊技巧。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2. 角色扮演评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问诊技巧。
第三章:体格检查一、教学目标:1. 理解体格检查的目的和重要性。
2. 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熟悉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体格检查的目的和重要性。
2. 体格检查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3. 常见疾病的体格检查特点。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体格检查的目的、重要性和基本步骤。
2. 示范:老师进行体格检查的示范操作。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互相检查。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
2. 实践操作评估: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体格检查技巧。
第四章:实验室检查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 掌握常见实验室检查的方法和结果解读。
3. 了解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
二、教学内容:1. 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拟定诊断学学习计划
拟定诊断学学习计划
一、学习目标
1. 在诊断学学习过程中系统掌握诊断学知识体系与方法论。
2. 熟练运用诊断方法进行临床诊断工作。
3. 建立卓越的临床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学习内容
1. 临床基础知识
(1)常见病种病因与病理
(2)主要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基础
2. 诊断方法论
(1)体格检查方法
(2)临床病史记录与分析方法
(3)临床推理与鉴别诊断方法
3. 临床诊断综合案例分析
三、学习方式
1. 教室学习:理论课、实验课、案例讨论课
2. 临床学习:随队学习法进行临床见识
3. 阅读学术论文与权威教材。
4. 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
5. 自主学习与学习小组互助。
四、学习安排
根据学校教学安排详细排期,按进度完成相应学习任务。
结合临床实际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水平。
五、考核方式
理论成绩考核、操作考核、跟诊阶段考核、期末综合考核。
六、工作计划
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开展学习与执业工作,不断完善与总结改进。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
《诊断学基础》计划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
2. 掌握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理解诊断学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诊断学的定义和任务2. 诊断学的基本方法3. 诊断学的步骤4. 诊断学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意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诊断学的定义、任务和意义,阐述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病例,让学生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诊断学定义、任务和意义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诊断学应用的掌握。
第二章:问诊一、教学目标:1. 掌握问诊的目的、方法和技巧。
2. 了解问诊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策略。
3. 熟悉问诊中应注意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二、教学内容:1. 问诊的目的和方法2. 问诊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 问诊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策略4. 问诊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问诊的目的、方法和技巧,阐述问诊中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2. 角色扮演法:模拟问诊场景,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问诊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问诊目的、方法和技巧的理解。
2. 角色扮演: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问诊能力。
第三章:体格检查一、教学目标:1. 掌握体格检查的顺序、方法和技巧。
2. 了解体格检查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策略。
3. 熟悉体格检查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二、教学内容:1. 体格检查的顺序和方法2. 体格检查的技巧和注意事项3. 体格检查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策略4. 体格检查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体格检查的顺序、方法和技巧,阐述体格检查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2. 示范法:教师示范体格检查,学生跟随操作,提高体格检查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体格检查顺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
2. 示范跟随: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体格检查能力。
诊断学实践教学大纲(2篇)
第1篇一、课程概述诊断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诊断技术和诊断思维的学科,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诊断学实践教学旨在通过实验、临床见习、病例分析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流程;(2)熟悉常用诊断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了解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技能目标:(1)能够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预约;(2)能够正确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3)能够分析病例,制定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
3. 能力目标:(1)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技巧;(2)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增强责任心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 实验教学(1)病史采集技巧;(2)体格检查基本技能;(3)常用辅助检查技术;(4)病例分析。
2. 临床见习(1)常见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2)辅助检查的预约和解读;(3)临床病例分析。
3. 案例分析(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案例分析;(2)辅助检查的案例分析;(3)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
四、教学安排1. 实验教学:16学时(1)病史采集技巧:4学时(2)体格检查基本技能:6学时(3)常用辅助检查技术:4学时(4)病例分析:2学时2. 临床见习:32学时(1)常见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16学时(2)辅助检查的预约和解读:8学时(3)临床病例分析:8学时3. 案例分析:32学时(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案例分析:16学时(2)辅助检查的案例分析:8学时(3)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8学时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讲解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技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诊断思维和临床判断能力。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验和临床见习,使学生掌握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实践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学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诊断学教案教师:岳新荣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单位:湖北职院医学院2诊断学教案课程名称:诊断学专业:临床医学授课人:岳新荣班级:2004级7班和9班总学时:108学时理论课:74学时实践课:34学时课程目标:学习诊断学是医学生进入临床学习的初步阶段,然而这个开端十分重要。
因为诊断学既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诊断学不是一个阶段、一次性教学就能完全达到目的的,而是要反复学习和训练,将其内容贯穿于临床各科的教学中,才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如下:⒈能独立进行系统的问诊和体格检查,了解病人的主诉、体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⒉能使用规范的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
⒊熟悉临床常用检验项目的目的和临床意义。
⒋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图像分析。
⒌了解超声检查的指征及临床意义。
⒍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写出格式正确,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
⒎能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初步诊断。
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⒑培养细心、耐心、关心病人的职业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诊断学的考试方法和范围:3⒈理论考试70分,其中常见症状和问诊15分,检体诊断30分,器械检查10分,实验诊断15分,临床常用穿刺技术及诊断方法与病历书写5分;⒉操作考试30分:主要考体格检查的有关操作,体格检查评分标准附后。
使用教材:卫生部规划的专科教材《诊断学》第五版邓长生主编。
4诊断学教学参考书目录1.《诊断学》第五版陈文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内科学》第五版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3.《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4.《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第三版邝贺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5.《发热疾病的诊断与病例分析》林兆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6.《实用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关训良王庭槐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7.《内科症状鉴别诊断学》张树基罗明绮科学出版社8.《中华内科学》陈敏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9.《临床生化检验》王继贵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0.《现代血液病学》第一版万明达、裴雪涛人民军医出版社11.《消化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萧树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2.《儿科学》第五版王慕荻人民卫生出版社13.《临床心电图图谱》黄宛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14.《实用临床免疫诊断学》罗明泉吴旭琨海洋出版社15.《全身体征诊断彩色图谱》 Zatouroff编著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516.《内科病皮肤表现诊断彩色图谱》 Savin Hunter Hepburn编著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6一、课程基本要求:(一)、性质和任务:诊断学是应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
是为医学生学习完基础医学各门学科课程后过渡到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而设立的一门必修课。
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诊断学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仔细了解患者所存在的体征,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及器械检查,来揭示或发现患者的整个临床表现。
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资料的基本功。
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阐明患者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提出可能性的诊断。
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诊断学课程学习主要包括按照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系统讲课和与其相结合临床见习。
然后在实习中进一步作临床诊疗实践,将教材上学到的理论、技能用于临床实践,来解决临床上的实际问题,并从临床实践中来检验书本知识的正确性。
通过学习,使学生扎实地掌握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体要求如下:71、能独立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能较熟练掌握主诉、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
2、能以规范化手法进行系统、全面、重点、有序地体格检查。
3、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程序,熟悉正常心电图及异常心电图的图象分析。
4、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表达清晰,文体规范,符合要求的完整病历和本教材所推荐的表格病历。
5、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诊断印象或初步诊断。
二、教学内容(详见具体章节)三、教学计划:(一)、教学方法:课堂系统讲授、自习、见习、临床实习。
(二)、教学安排:诊断学的教学分两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课堂讲授与临床见习,总共为14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0学时,临床见习80学时,二者之比为1:1.3。
1、课堂讲授:60学时。
2、自习:30学时,每周2学时。
3、临床见习:80学时。
8绪论授课目标教学目的与要求:阐述诊断学是医学教育中从基础过度到临床的桥梁过程,是临床个专业学科的重要基础。
它是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基础技能的关键学科。
强调指出掌握正确的问诊和系统体检的重要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容忽视;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实验检查项目和正确评价其结果也十分重要;此外,还必须建立客观的思维方法方能达到正确认识疾病的目的。
教学内容:1、学习临床诊断的意义。
2、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3、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波检查、病例编写诊断思维方法,并概要介绍诊断方法的新近展。
4、学习诊断学的方法与要求。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9常见症状单元目标授课目标:1、理论授课:以临床常见症状为代表,讲述症状的临床表现及机体的病理生理或病理解剖学改变之间的联系。
要求学生能掌握常见症状的定义、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特征、临床意义。
2、见习:通过见习,能做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使学生充分了解症状分析对疾病诊断的重要作用;并学习如何围绕有关症状进行问诊。
基础知识要求:器官解剖位置,肝脏的生物化学(胆汁、胆汁酸、胆色素的代谢),血液的生物化学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相关病理生理知识。
教学内容: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与咯血、胸痛、紫绀、水肿、恶心与呕吐、腹痛、腹泻、呕血、便血、黄疸、头痛、意识障碍。
一、发热1、发热的概述:定义、发生机制。
2、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10②非感染性发热;3、发热的起病方式(急缓)、过程和临床常见的几种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4、临床表现:发热分度,临床特点,常见热型的临床意义,常见伴随症状及意义。
二、咳嗽与咳痰1、了解其发生机制2、病因:呼吸道及胸膜疾病;心脏疾病;中枢神经因素。
3、临床表现:要从咳嗽的性质、发生规律、音色以及痰的量和性状判断。
4、要掌握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二、水肿1、水肿的发生机理、病因、分类及特点;2、心原性水肿与肾病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三、呼吸困难: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机理与临床意义及表现:1、肺原性(呼气性、吸气性及混合性);2、心原性(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3、其它原因(如代谢性、神经精神性等)。
四、咯血1、掌握咯血的定义2、咯血和呕血的鉴别要点3、病因:支气管、肺疾病,心脏疾病,血液病等4、伴随症状和意义五、紫绀1、定义、发生机制2、病因:注意鉴别中心性紫绀和周围性紫绀。
3、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六、疼痛1、病因:2、临床表现:注意发病年龄、疼痛性质、持续时间以及影响因素。
伴随症状提示相关可能疾病诊断。
七、腹泻1、腹泻的概念及发生机理;2、急性与慢性腹泻的常见原因及特点。
七、恶心与呕吐1、定义及发生机制2、常见病因:消化道疾病、中枢性呕吐、神经性呕吐3、临床特点、伴随症状和意义八、黄疸(一)黄疸概述(二)溶血性、阻塞性、肝细胞性黄疸的鉴别。
九、意识障碍(一)意识障碍的发病原因;(二)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教学时数:大课讲授10学时教学方法:一、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5-6个症状重点讲授,教材中其他症状,供实习中结合临床自学与参考。
二、结合典型病例示教或视听教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
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单元目标授课目标:1、理论授课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2)、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
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3)、了解正确系统体格检查的重要意义。
2、见习通过见习,临床观摩病人,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熟练掌握各种基本方法;熟悉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基础知识要求:熟悉人体各部位的解剖学特点。
教学内容:1、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
2、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3、系统体格检查的概念。
4、体温(测量体温的方法,正常范围及变异,以及引起差错的原因)、呼吸(见肺部检查)、脉搏及血压(见血管检查),并综合分析上述四项内容的临床意义。
5、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常见的意识障碍,精神状态,不同疾病的面容及表情、姿势、体位(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与疾病的关系。
6、皮肤的弹性、颜色、皮疹、出血点、淤斑、蜘蛛痣、水肿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7、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分布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重要知识点: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2、熟悉一般状态包括的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6学时。
2、见习:学生互相检查,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基本手法的反复练习,或在技能实验室通过教具反复练习,逐步掌握。
2学时。
考核检查:1、考核要求:1)、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的基本方法。
2)、熟悉一般状态包括的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2、执行检查:1)、理论技能操作考核。
2)、自学问题提问记录。
头、颈部检查单元目标授课目标:1、理论授课1)、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
2)、了解正常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2、见习通过见习,临床观摩病人,学生之间互相练习,熟练掌握头颈部的检查方法和顺序;了解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基础知识要求:熟悉头颈部的解剖学特点。
教学内容:1、头颈外部的一般检查。
2、眼、耳、鼻检查。
3、口腔检查:唇、口腔黏膜、牙及牙龈、扁桃体、咽和腭、舌等的检查,颈部静脉怒张及静脉或动脉搏动的临床意义。
重要知识点:1、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
2、了解正常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3学时。
2、见习:学生互相检查,再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基本手法的反复练习,或在技能实验室通过教具反复练习,逐步掌握。
2学时。
考核检查:1、考核要求:1)、掌握头颈部的基本方法及顺序。
2)、熟悉头颈部包括的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2、执行检查:1)、理论技能操作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