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

合集下载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主要方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主要方
简言之,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或可开采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 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 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m3/d或m3/a)
2023年12月31日12时54分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允许开采量与开采量是不同的概念。 开采量是指目前正在开采的水量或预计开采量,它只反映了取水工程
目前,我国较多的人主张将地下水资源量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 开采量(或可开采量)三类,既不用储量也不用资源,直接叫作地下 水的各种量。
下面将重点讨论这种分类。
2023年12月31日12时54分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1.补给量: 补给量––––是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从各种途径进入该单元 含水层(带)的水量(m3/a)。补给来源有降水渗入、地表水渗入、地下 水侧向流入和垂向越流,以及各种人工补给。实际计算时,应按天然状态 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进行。实际上。许多地区的地下水都已有不同程度 的开采,很少有保持天然状态的情况。因此,首先是计算现实状态下地下 水的补给量,然后再计算扩大开采后可能增加的补给量。这后一种称为补 给增量(或称诱发补给量、激发补给量、开采袭夺量、开采补充量等)。
2023年12月31日12时54分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水文地质勘察
许多学者考虑到地下水量的特殊性,认为不宜用“储量”这个术语来 描述地下水量,应改用“地下水资源”。 有人将地下水资源分为天然 资源和开采资源两大类,有人将其分为补给资源、储存资源和开采资 源三大类,等等。
另一些人认为,“资源”的含意应包括量和质两方面,单纯指水量时 用资源来描述不合适,不如直接用地下水的各种量来表达。

广东省地下水功能规划(全文)

广东省地下水功能规划(全文)
2009 年 5 月 18 日,广东省水利厅以《关于报请批准广东省地 下水功能区划的请示》(粤水资源〔2009〕9 号),将业经组织专家评 审论证并征求全省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建设 厅、农业厅、环保局、地质局等有关部门意见后编制的《广东省地 下水功能区划》上报省政府。2009 年 8 月 17 日,省政府以《关于同 意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复函》(粤办函〔2009〕459 号),同意《广 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
4
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
1.2.2 相关标准 (1)《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3)《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4)《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 (5)《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SL286-2003)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2) (7)《信息分类编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GB/T 7027-1986)
1.生态脆弱区指具有重要生态保护意义且生态系统对地下水变 化十分敏感的区域,包括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等。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划分为生态脆弱区:
8
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
①国际、国家重要湿地和其它具有重要生态保护意义的湿地; ②国家、省和地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 湿地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或缓冲区面积有重叠时,取湿地与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或缓冲区边界线的外包线作为该生态脆弱区的范 围。 2.地质灾害易发区指地下水水位下降后,容易引起海水入侵、 咸水入侵、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灾害的区域。符合下列条件之 一的,划分为地质灾害易发区: ①砂质海岸或基岩海岸的沿海地区,其范围根据海岸区域咸淡 水分布界线确定,砂质海岸以海岸线以内 30km 的区域为易发生海水 入侵的区域;基岩海岸根据裂隙的分布状况,合理确定海水入侵范 围。在具体区划过程中,砂质海岸宽度达不到 30km 地段向基岩部分 适当延伸; ②由于地下水开采而易引发咸水入侵的区域,以地下水咸水含 水层的区域范围确定咸水入侵范围,在地下水矿化度大于 1g/L 的咸 水区和微咸水区边界向内陆方向延伸一定宽度; ③由于地下水开采、水位下降易发生岩溶塌陷的岩溶地下水分 布区,根据岩溶区水文地质结构和已有的岩溶塌陷范围等,合理划 定易发生岩溶塌陷的区域; ④由于地下水水文地质结构特性,地下水水质极易受到污染的 区域。 3.地下水水源涵养区指为了保持重要泉水一定的喷涌流量或涵

地下水补源工程实施方案

地下水补源工程实施方案

地下水补源工程实施方案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水资源,但由于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等原因,地下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衰减和污染。

为了有效保护和补充地下水资源,实施地下水补源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地下水补源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地下水补源工程应该从源头上进行保护,加强对地下水的管理和监测。

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定期对地下水位、水质和水量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修复。

同时,加强对地下水开采的管理,合理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防止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其次,地下水补源工程需要采取有效的补给措施,包括地下水补给井的建设和地表水的引入。

通过地下水补给井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将地表水引入地下水层,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

同时,可以通过地表水的引入,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或人工引水等方式将地表水引入地下水层,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从而实现地下水的有效补源。

另外,地下水补源工程还需要进行地下水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地下水,需要采取有效的修复措施,包括地下水的清洁技术和地下水污染源的治理。

同时,加强对地下水保护区的管理,限制污染源的排放,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纯净。

最后,地下水补源工程还需要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地下水保护的意识。

通过开展地下水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地下水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地下水保护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地下水补源工程的实施方案包括加强地下水管理和监测、采取有效的补给措施、进行地下水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以及开展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保护和补充地下水资源,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地下水补源工程,共同保护地下水资源,为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于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采量及超采的再讨论修改稿

关于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采量及超采的再讨论修改稿
可行的:湖泊位于地下水排泄基准面地区,地下水开采只能减少排入湖泊量,如 果上游开采状态的区域水位低于排泄基准面则是超采,即使超采下去,地下水断 绝了对湖泊的补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水绝大部分也是消耗于蒸发,而且会 逐步趋于消失。由于湖泊底泥渗透系数远小于含水层渗透系数,反补给也是渗漏 方式,不会形成连续渗流,补给量是时限性的,而且不大。处于广泛开采状态的平
(2)关于开采状态下减少的排泄量:在开采状态下,补给量的一部分转化为开采量, 使排泄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开采(在未能达到开采动态稳定之前),潜水含水层会逐渐 变薄,排泄量会减少;潜水水位降低会使蒸发量减少;承压水位逐渐降低,与排泄基准水位
2
的差值逐渐减小,排泄量会减少。这些减少的排泄量均转化为开采量。但是,这种描述仅对
由上式(1)和上式(5)可知,多年连续开采条件下有以下三种水量均衡状态: (1)开采量小于补给量的水位动态稳定状态 随着开采的进一步延续,开采漏斗逐渐扩大,侧向流入量不断增加,漏斗加深速度逐步
趋缓,当侧向流入开采漏斗区水量达到与开采量相同程度时,补给量与开采量和排泄量及地
下水位便处于动态稳定状态:
Q开 < Q补;
3
弹储存性量。此期开采量组成可用以下数学式表达:
Q开 = KIHL + ∆HμF/t
(5)
式中:Q开—区域(开采区)地下水开采量(L3/T); K—区域含水层渗透系数(L/T); I—开采漏斗区边缘过水断面处水力坡度; H--开采漏斗区边缘过水断面处含水层厚度(L); L--开采漏斗区边缘过水断面长度(L); ∆H—开采期地下水位降低值(L); μ—潜水含水层给水度或承压含水层释水系数; F—开采漏斗区面积(L2); t—开采期(T)。
Q开 = KIHL;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位补给与消耗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位补给与消耗规范要求

地质勘察工程中的地下水位补给与消耗规范要求地下水是地质勘察工程中的重要资源,对地下水位的补给与消耗的规范要求十分关键。

本文将按照地质勘察工程的要求,探讨地下水位的补给与消耗的规范。

一、地下水位补给规范要求地下水位的补给对于保持水文平衡至关重要,以下是地质勘察工程中地下水位补给的规范要求:1. 合理利用降水资源根据地区的降水情况,合理规划和利用降水资源,确保地下水位的正常补给。

需要注意的是,降水资源的利用应符合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

2. 控制过度抽取在地质勘察工程中,往往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抽取。

然而,过度抽取地下水不仅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还可能引起地质灾害等问题。

因此,必须控制地下水抽取的量,确保地下水位的稳定。

3. 加强水资源监测地下水位的补给需要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对地下水位进行定期监测和报告,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

4. 增加人工补给措施在地质勘察工程中,可以采取人工补给地下水的措施,如人工引水、渗井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增加地下水位,满足工程的需要。

二、地下水位消耗规范要求地下水位的消耗是地质勘察工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以下是地质勘察工程中地下水位消耗的规范要求:1. 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水使用量在地质勘察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大量的水资源。

为了控制地下水位的消耗,应合理规划和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水使用量,节约水资源的同时确保施工质量。

2. 增加水资源循环利用为了减少地下水位的消耗,可以采取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措施。

例如,在工地上可以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施工过程中的水需求,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3. 强化水资源管理地质勘察工程中的水资源使用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

可以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水资源分配、监测和使用的管理规范,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4. 加强环境保护在地质勘察工程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避免对地下水位造成负面影响。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根据2003年4月中、下旬分别在长春市、兰州市举办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技术培训研讨班》上宣讲材料和对有关开展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问题的研究结果,水利部水规总院整理了《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可供北方地区(指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黄河、西北诸河等6个水资源一级区——下同)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从事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人员参考。

《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和方法》中,涉及的各项补给量、各项排泄量、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等,除特别指明者外,均系指浅层地下水。

一、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工作的组织和准备工作北方地区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都必须组建专门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技术工作班子。

负责组织推动的各流域机构工作班子需要2-3人(其中,明确1人为技术负责人)。

面积较大,特别是平原区面积较大的省级单位,工作班子需要4-5个人;面积较小(如:10万km2以下)的省级单位,工作班子也不宜少于3人,各省级工作班子应明确1人为技术负责人。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从专门的技术工作班子成立之日起,到向有关流域机构提交符合本次评价要求,可以参与流域机构进行水资源一级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评价成果汇总的有关成果,大约需要5~6个月左右的时间。

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两部分:1、制定工作程序(可参考本文“二”),并对每道工序作出人员分工和大致完成时间表。

2、绘制“工作底图”。

工作底图的比例尺由各流域机构会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确定,但必须以1:100万电子图为基础进行缩放,且缩放倍数必须是整数;工作底图的地物应尽量少(以便于标示基本资料及专业内容),但必须标绘出国界、海岸线、省级和地级两级行政区界线、县级行政区首府(含)以上城镇、经纬度线(线距5°,可标在图框上)、方向标、图例、比例尺、骨干河流、山丘区与平原区界线(可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水资源一级区界线、水资源二级区界线和水资源三级区界线以及矿化度M=2g/L的界线(可暂用20世纪80年代初开展的第一次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等。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地下水是指土壤中和地下岩石裂隙或孔隙中蓄积的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准确计算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本文将介绍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

一、地下水可开采量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地下水可开采量指的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人类能够合理开采并利用的地下水总量。

影响地下水可开采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1. 地下水资源量:即地下水的总储量,受到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2. 补给量:地下水的补给量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入地下水系统的水量,受到降雨量、地表径流水量、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等因素的影响;3. 地下水流量:指地下水在单位时间和单位截面上的流动量,受到渗透性、裂隙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4. 开采量:指人类从地下水系统中抽取和利用的水量,也是地下水可开采量的核心因素。

二、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1. 经验公式法经验公式法是根据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开采量之间的经验关系,通过统计和分析历史数据得出的计算公式。

该方法常用的经验公式有Houlsby公式、Darcy公式等。

这些经验公式通常在具体项目中应用广泛,但适用范围较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2. 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采用计算机模拟和数学建模的方法,通过建立地下水数学模型,模拟地下水的补给、流动和开采等过程,计算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数值模拟法可以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信度,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资源。

3. 水平分段法水平分段法是根据不同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和开采特点,将地下水域划分为多个水平分段,在每个分段内根据地下水的补给和开采数据计算可开采量。

这种方法常用于大范围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管理规划中,对于不同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来水平衡法来水平衡法是通过平衡地下水系统的来水量和出水量,计算地下水可开采量。

该方法常用于地下水流域和水库周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评估,对于长期稳定的地下水系统较为适用。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前言《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充细则》)是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有关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部分的要求,由我院组织编制的,目的是为《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方法,以补充所发《细则》的不足。

为叙述上的便利,本《补充细则》在六~九及十一各部分提供的技术方法除特别指明者外均是针对矿化度M≤1g/L和1g/L<M≤2g/L范围的浅层地下水。

本《补充细则》内容包括:有关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等概念的界定;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各级类型区的划分技术方法;各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各项补给量、排泄量、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各成果图件的编图说明及参考图例;各成果表的表式样、填表要求及各量纲单位、精确位数、尾数取舍要求。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资料条件差异都很大,本《补充细则》列举的技术方法难以充分满足各地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因此,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制订和采用其它技术方法。

此外,由于我们经验不足,《补充细则》中有些要求尚缺少充足的分析研究依据,有些方法应用还不广泛,还可能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希望各地将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函告我院,以便修改、补充、更正。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年10月一、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概念1.本次规划中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

赋存在包气带中非饱和状态的重力水(即土壤水)以及赋存在含水层中饱和状态的非重力水(如结合水等),都不属于本次规划界定的地下水。

2.地下水在垂向上分层发育。

赋存在地表面以下第一含水层组内、直接受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具有自由水位的地下水,称为潜水;赋存在潜水以下、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没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各含水层组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

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作者:张晓红来源:《珠江水运》2016年第05期摘要: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是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地下水取水水源论证一节的重要工作。

本文以河北某山丘区河流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资料,采用1956年至2010年的水文资料分析计算位于河口附近水源地的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关键词:地下水潜流量基流量达西公式开采量1.基本情况简介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是水资源论证工作中地下取水水源论证一节的重要工作。

因水文地质条件和资料的丰富程度,以及对计算成果不同的精度要求,常用的方法有水均衡法、数值法、概率统计分析法等。

地下水的类型一般分为浅层孔隙水、深层孔隙承压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本文主要采用河北某山丘区河流的水文资料分析计算位于河口附近水源地的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2.理论与应用实例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有:①河谷两侧支沟的侧向径流补给;②河谷上游潜水径流补给;③河谷区域上降水入渗补给。

排泄项有:①河谷向下游的潜水径流;②向河道的径流排泄,补给河道地表水;③潜水蒸发;④人工开采排泄。

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在一定区段会产生变化,在开采量较大的地区,由地下水补给河道地表水,转变成河道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根据《水资源评价导则》(SL T238-1999),山丘区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可只进行排泄量计算。

山丘区地下水排泄量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河床潜流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实际开采净消耗量。

一般在论证范围内,由于山前泉水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和潜水蒸发量所占比重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可简化为河川基流量、河床潜流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之和。

2. 1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参数(1)水源地水文地质勘察1995年,河北省地勘局第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冀北地区进行了水文地质普查,并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冀北地区)》,通过普查,基本查明了冀北地区地下水形成条件、赋存规律及其分布特点。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 (印刷版)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 (印刷版)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印刷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地表水资源保护补充技术细则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工作组二??三年七月目录前言 ..................................................................... .. (1)一基本要求 ..................................................................... (1)二工作程序 ..................................................................... (3)三水功能区划复核补充与调整 (4)(一)水功能区复核 (4)(二)补充与调整 (6)(三)水质目标值拟定 ......................................................... 7 四污染源排放量调查与估算 ......................................................8(一)调查对象和内容 (8)(二)污染源排放量估算 (8)(三)合理性分析 (9)五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与估算 (10)(一)污染物入河量调查 (10)(二)污染物入河量估算 (11)(三)污染物入河量统计 .....................................................12 六规划水平年污染源排放量预测 (12)(一)预测方法和步骤 (12)(二)生活污染源预测 (13)(三)工业污染源预测 ........................................................14 七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预测 (15)(一)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系数确定 (15)(二)规划水平年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15 八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16)(一)基本概念界定 (16)(二)纳污能力设计条件 (17)(三)纳污能力计算 (18)1九规划水平年污染物控制量与削减量 (19)(一)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和削减量 (19)(二)陆域污染物排放控制量和削减量 (19)十面源污染估算与控制 (20)(一)面源污染调查与估算 (20)(二)面源污染控制 (21)十一规划措施 ..................................................................... . (21)(一)保护措施 ..................................................................... .21(二)治理措施 ..................................................................... (22)(三)保障措施 ..................................................................... .23十二投资匡算 ..................................................................... . (24)附表 ..................................................................... .. (26)附录?-1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参考计算方法 (30)(一)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方法 (30)1.一般河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模型 (30)2.感潮河段纳污能力计算的一维迁移方程 (30)3.均匀混合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均匀混合模型 (31)4.非均匀混合湖(库)纳污能力计算的非均匀混合模型 (31)5.具有富营养化趋势的湖(库)纳污能力计算模型 (32)6.宽阔水域纳污能力计算的二维水质模型 (32)(二)主要参数估值 (33)1.综合衰减系数 ..................................................................... (33)2.分散系数Ex、Ez (3)4附录?-2 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功能区编码方法 (35)(一)编码说明 (3)5(二)编码方法 (3)52前言2002年8月,《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下发以来,经一年的试行,各地水资源保护规划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也出现对细则中水资源保护内容理解上不一致、难以操作等问题。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Q排 Q流出 Q越出 Q溢出 Q蒸发 Q实开 (m 3 /d)
式中
和 ——分别为重力给水度和弹性释水系数(贮水系数);
h 和H ——分别为潜水含水层厚度和承压水头变化值,m。 由前述对允许开采量的分析可知:
表示省略了的项目或要素
如果是稳定型开采动态,则允许开采量为:
式中
Q允 Q补 Q排 (m3 / d )
元),电模拟法
渗流运动参数和给定边 界条件、起始条件;一 个水文年以上的水位、 水量动态观测或一段时 间抽水流场资料
含水层均质程度较高、边界条 件简单,可概化为已有计算公 式要求模式
含水层非均质、但内部结构清 楚,边界条件复杂、但能查清, 对评价精度要求高、面积较大
以观测资料、 统计理论为基
础的方法
渠系渗漏补给、农业田间灌溉渗漏补给、水库渗漏
补给等;Q’径、Q’’径为分别为地下水径流流入、 流出量(m3/d);Q凝为凝结水补给量(m3/d);Q溢 为地下水泄流及泉水溢出量(m3/d);Q蒸为潜水蒸 发量(m3/d); Q开为实际开采量(m3/d); Q’越、 Q’’越为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量、向相邻含水层 的排泄量(m3/d)。
1)水均衡法的基本原理 对一个均衡区(地段或水文地质单元)的含水 层系统来说,在任一时段Δt内补给量与排泄量之 差,恒等于此含水层中水储存量的变化量。 据此可以建立潜水和承压水的水均衡方程式:
水量平衡
Q补
Q排
F
h (潜水) t
Q补
Q排
F
H (承压水) t
Q补 Q流入 Q越入 Q河渗 Q雨渗 Q人补 (m 3 /d)
小结
本次课程讲述了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确定方法中的水均衡法。要求大 家理解水均衡法的含义、步骤、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是掌握如何用水均 衡法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

关于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采量及超采的再讨论最新

关于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采量及超采的再讨论最新
导出了均衡通式(1)的推论表达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Q开 = ∆Q补 + ∆Q排 + μ∆hF/t
(2)
1
式中:∆Q补--开采状态下增加的补给量(L3⁄T); ∆Q排--开采状态下减少的排泄量(L3⁄T); μ∆hF/t--开采状态下潜水的疏干量或承压水的弹性释出量(L3⁄T); 其余项标示内容同(1)式。
该均衡式实际上只适用于平原区开采初期的某一块段地下水资源计算评价,不适用整个 水文地质单元及其多年开采状态的水资源计算评价。下面对(2)式中开采量的组成要素进 行分析:
根据上述关于均衡项分析,在未能达到动态稳定的开采状态下,构成开采量的因素为减 少的排泄量和疏干量(或弹性释出量),而补给量是不变的。此时期,均衡式可写为:
Q开 = Q补 − Q排 − μ∆hF/t
(3)
式中:∆h—区域地下水位降低值(L),(∆h<0); 其余各项同(1)式内容。
经观察分析,知(3)式可由(1)式移项得到。 在开采达到,并不超越动态稳定水位时,地下水位处于动态稳定状态,多年处于一个平 均水平而上下波动,含水层不再发生疏干或不再有弹性释出量。此时期,均衡式仍可写为:
原区,任一计算快段的地下水都不会因开采降深而明显增大补给量。 b、山区及丘陵区:对于整个区域而言,地下水补给量几乎都来源于大气降水,因而,
不会因开采而增大补给量;对于山间河谷平原某一区段地下水来讲,如地下水位高于河水位, 比较接近,傍河开采地下水会增大补给量。这仅是特殊条件处在的地下水补给、排泄、开采 关系,不具有普遍性。
可行的:湖泊位于地下水排泄基准面地区,地下水开采只能减少排入湖泊量,如 果上游开采状态的区域水位低于排泄基准面则是超采,即使超采下去,地下水断 绝了对湖泊的补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水绝大部分也是消耗于蒸发,而且会 逐步趋于消失。由于湖泊底泥渗透系数远小于含水层渗透系数,反补给也是渗漏 方式,不会形成连续渗流,补给量是时限性的,而且不大。处于广泛开采状态的平

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计算方法

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计算方法

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计算方法地下水可是个宝呢,很多地方都靠它供水呢。

那怎么算出它允许开采多少量呀?这可有不少有趣的办法哦。

有一种叫水均衡法。

简单说呀,就像看一个存钱罐,收入和支出得平衡。

对于地下水,它有补给,像降水渗进来呀,河流湖泊的水渗下去之类的,这就是收入。

然后它也有支出,像人们抽水用,还有自己往低处流走变成泉水啥的。

把这些补给量都加起来,再减去支出量,剩下的大概就是能允许开采的量啦。

不过这里面每个数据都得好好算呢,降水渗多少,和土壤的类型、植被覆盖都有关系,就像不同的存钱罐口子大小不一样,进水速度不同。

还有数值模拟法。

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其实就像玩模拟游戏一样。

把地下的情况,像土壤的层次结构、岩石的透水性这些都当成游戏里的场景设定。

然后根据一些已知的情况,像已经测量到的水位变化,来推测在不同开采量的情况下,地下水会怎么变化。

这个方法需要很多数据,就像游戏里要收集各种装备一样,数据越全,模拟出来的结果就越准,算出来的允许开采量也就越靠谱。

开采试验法也很常用呢。

就像做个小实验,先试着开采一段时间,看看地下水的水位下降情况。

如果水位下降得很慢,而且没有出现什么不好的情况,像周围的井没干涸、地面也没塌陷,那就说明这个开采量可能是在允许范围内的。

但是这个方法也有点小风险,要是开采太多了,可能就会对地下水造成损害,就像小朋友吃糖,吃多了牙齿会坏一样。

另外还有根据一些经验公式来计算的方法。

这些公式是前辈们根据很多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

不过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得小心,因为每个地方的地质情况都不太一样,就像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不能完全照搬。

得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公式进行一些调整,这样算出来的允许开采量才符合当地的地下水情况。

不管用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合理地利用地下水这个宝贝资源,既让大家有水用,又不会把地下水给搞坏啦。

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可开采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可开采量评价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5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技术要求
(3)地下水蓄变量
平原区还要求计算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地下 水蓄变量
(4)水均衡分析 在平原区,要求进行总补给量、总排泄量与地下 水蓄变量之间的水量平衡分析,检查计算成果的 合理性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6 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技术要求
给量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值之和作为近期条件下的平
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从总补给量中扣除相应的 井灌回归补给量即为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5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技术要 求
(2)排泄量 • 排泄项包括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潜水蒸 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流出量等 • 平原区要求计算1980~2000年期间各项排泄 量的年均值,并要求计算1956~2000年逐年 由当地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8 简化问题 • 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腾格里、巴丹吉 林和浑善达克等面积较大的沙漠区,本次可不
做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仅要求标划出各沙漠区
的地域分布范围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9 深层承压水资源量计算 • 深层承压水资源量不纳入水资源总量 • 深层承压水资源量的评价技术要求和方法待有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5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技术要求
• 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
量为地下水资源量
• 平原区要求计算1956~2000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其 他补给只要求计算1980~2000年期间(即近期或近期条件) 的年均值 • 以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中1980~2000年的年均值与其它补

策勒县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

策勒县地下水资源分析计算
渠灌 田间入 渗补 给量 是指 渠 系水进 入 田间后 , 入 渗 补 给地下水 的水量 。按 照 《 地 下水 资源 量及 可开 采量 补
3 . 2 浅层 地 下水开 采量
据调 查 统 计 , 该 地 区 多 年 平 均 地 下 水 开 采 量 为
0.1 23 8×1 0。m

充细则》( 水利部水 利水 电规划设计 总 院 , 2 0 0 2年 1 O月 )
山前倾 斜砾 质平 原带 及策勒 河 冲积平 原 区, 形 成具有 供
水水 文地质意义 的地下水 资源。
表 2 水库水渗漏量计算表
/ 1 0 。 m
1 地 下水 资 源量 的计 算 方 法
平原 区 地下 水 各项 补 给 量 、 排泄量、 地 下 水 总 补 给
量、 总补给量 的计算 采用水均衡分析法计算多年平均值 。
藏 河 、阿 克 赛 音 河 、卡 尔 苏 河 ,年 总 径 流 量 为
2 . 9 2 6×1 0 。 m 。 策勒南部 高 山区及 前 山带 是地 表 水 系形 成区 , 且在前 山带 由于地质 构造作 用 , 第 三纪 地层在 山前 形成 阻水壁 , 第 四系孔 隙水 主要受 河水水 质变化 影 响, 且 主要 接受河 水渗 漏补 给 , 而第 四系孔 隙潜 水 主要分 布在
2 . 4 渠 系渗 漏补 给量
渠系渗漏补 给量 指渠 系水 渗漏 补给 地下 水 的水量 。
2 . 2 河 道渗漏 补 给量
策勒县 8条河流均 为小 河 , 根 据河道 渗漏参数 0 . 2 4 , 计算 为策勒县河道渗漏补 给地下水 的量 , 见表 1 。
按照《 地下水 资源量及可 开采量 补充 细则》 ( 水利部 水利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补给量计算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补给量计算
F水田——计算区内水稻田面积,亩; T ——水稻生长期,d(包括泡田期,不计晒田期);
W水稻 ——水稻的灌水定额,m3/(亩•a)
二、旱地降水入渗补给量
Q2 P旱地F旱地
式中Q2——旱地降水入渗补给量,m3/a; P旱地 ——旱地面积上的降水量,mm/a;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F旱地 ——旱地的面积,km2。
Hs Ms
h
K x Fx
Hx h Mx
式中Q10——越流补给量,m3/d;
K s ,K—x —计算含水层上、下部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m/d;
Fs ,Fx——计算含水层上、下部弱透水层垂向越流面积,m2;
M
s
,M
——计算含水层上、下部弱透水层厚度,m;
x
H s ,H x——计算含水层上、下部补给层的地下水位,m;
4.4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各种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前课回顾
上次课我们讲述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中对地下水资源量 的分类,要求大家掌握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的含义及组成。
பைடு நூலகம்
课程引入
在地下水资源量分类中,我们讲到了地下水的补给量及其组成, 本次课我们就学习各种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下面开始讲述:各种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
三、水稻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 水稻田无论是单季稻还是双季稻都有一旱作期,此时的降水入渗补给量按旱地 的入渗补给系数 计算。
Q3 P田旱F水田
式中Q3——水稻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m3/a; P田旱——水稻田旱作期雨量,由年雨量扣除早、晚稻生长期雨量求得,mm/a; F水田——水田面积,km2。
某地下水系统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结果表
上表可用公式 Q2 P旱地F旱地 或 Q3 P田旱F水田 计算得到。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

卜 计算 时段 长度 , 年。 根据公式 , h 。 , h 分别采用 1 9 8 0年初、 2 O 0 5年末地下水水位 , 经计算 , 科左中旗多年平均地下水蓄变量分别为 一 3 6 7 9万 I T l 3 。
2 . 3 . 2 地 下水 均 衡 分 析
2 地 下水 资源计 算
域面积 2 . 2 5 . 8万 h m 。
地下水蓄变量计算公式为 :
A W =1 0 ・ ( h 1 一h 2 )・ ・ F / t
式中
△ w一 年地下水蓄变量 。 万 m ; h . 一计算时段初地下水水位 , m;
h 一计算时段末地下水水位 , m;
地下水水位变幅带给水度 , 无 因次 ; F 一计算面积 , k m ;
2 . 3 地下水均衡分析 2 . 3 . 1 地 下 水 蓄 变量
[ 关键词 ] 地下水资 源; 调 查评 价 ; 计算 方法
中图分类号 : P 6 4 1 . 8
1 概 况
科左 中旗地处东 径 1 2 1 。 0 8 一1 2 3 。 3 2 北纬 4 3 。 3 2 ~ 4 4 。 3 2 之 间, 平均海拔高度 1 1 4 m。旗域土壤主要为风沙土 , 其次为草 旬土 、 栗钙土 。此外 , 有 少量零 散分 布 的盐碱 土和 沼泽 土。年 平均气 温 5 . 9  ̄ C, 年平 均 日照 2 8 2 4 . 4 h , 年平 均 降水量 3 5 5 . 6 m m, 平 均风速 3 . 7 m / s , 无霜期 1 6 7 d , 最大冻土深度 1 7 8 c m。 境 内属于西 辽河水 系 , 主要河 流有西 辽河 、 新开 河和乌 力 吉木仁河 。全旗现有 中小 型水 库 8座 , 总库容 2 2 1 0 0万 m , 水

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印发)09.21

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印发)09.21

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广东省水利厅二○○九年八月前言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广东省地下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地下水供水安全、生态与环境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定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05]386号)部署,经商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水利厅委托广东省水文局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共同编制了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

依据水利部《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大纲》要求,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主要定位为浅层地下水,但考虑到湛江市主要以开采深层地下水为主,因此结合《广东省地下水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增划了湛江市深层地下水功能区。

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以水利部《全国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大纲》为依据,以水文地质单元为基础,结合区域地下水主导功能,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制定各功能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目标。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为一级区和二级区。

其中,一级功能区划分为开发区、保护区、保留区三类,主要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国家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部署;在一级功能区的框架内,根据地下水的主导功能,划分为集中式供水水源区、分散式开发利用区、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地下水水源涵养区、不宜开采区、储备区和应急水源区共8类地下水二级功能区。

地下水二级功能区主要协调地区之间、用水部门之间和不同地下水功能之间的关系。

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成果共划分236个地下水功能区。

其中浅层地下水功能区228个,包括62个分散式开发利用区、1个生态脆弱区、31个地质灾害易发区、90个地下水水源涵养区、20个不宜开采区、13个储备区和11个应急水源区;深层地下水功能区8个,包括5个集中式供水水源区,1个分散式开发利用区及2个地下水水源涵养区。

针对每个功能区,明确了相应的水量、水位和水质保护目标。

2009年5月18日,广东省水利厅以《关于报请批准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的请示》(粤水资源〔2009〕9号),将业经组织专家评审论证并征求全省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以及省国土资源厅、建设厅、农业厅、环保局、地质局等有关部门意见后编制的《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上报省政府。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总3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补充技术细则一、基本要求1、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分为地表水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利用量(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

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为扣除重复水量的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

本补充细则仅针对地表水可利用量,本文所提到的可利用量一般指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涉及到水资源总量可利用量及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将单独注明。

2、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河道内生态环境和其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从资源的角度分析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水资源量。

3、水资源可利用量是反映宏观概念的数,是反映可能被消耗利用的最大极限值,在定性分析方面要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以求定性准确;在定量计算方面不宜过于繁杂,力求计算的内容简单明了,计算方法简捷可操作性强。

4、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以流域和水系为单元分析计算,以保持成果的独立性、完整性。

对于大江大河干流可按重要控制站点,分为若干区间段;控制站以下的三角洲地区和下游平原区,应单独进行分析。

各流域可根据资料条件和具体情况,确定计算的河流水系或区间,并选择控制节点,然后计算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

对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等大江大河还要对干流重要控制节点和主要二级支流进行可利用量计算。

大江大河又可分为上中游、下游,干、支流,并按照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依次逐级进行计算。

上游、支流汇入下游、干流的水量应扣除上游、支流计算出的可利用量,以避免重复计算。

全国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计算共分94个水系及区间,水系及区间划分详见附件2。

5.根据流域内的自然地理特点及水资源条件,划分相应的地表水可利用量计算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前言《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补充细则(试行)》(以下简称《补充细则》)是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细则(试行)》(以下简称《细则》)有关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部分的要求,由我院组织编制的,目的是为《大纲》规定的有关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方法,以补充所发《细则》的不足。

为叙述上的便利,本《补充细则》在六~九及十一各部分提供的技术方法除特别指明者外均是针对矿化度M≤1g/L和1g/L<M≤2g/L范围的浅层地下水。

本《补充细则》内容包括:有关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等概念的界定;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各级类型区的划分技术方法;各水文地质参数的影响因素及确定方法;各项补给量、排泄量、浅层地下水蓄变量、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计算方法;各成果图件的编图说明及参考图例;各成果表的表式样、填表要求及各量纲单位、精确位数、尾数取舍要求。

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必要的资料条件差异都很大,本《补充细则》列举的技术方法难以充分满足各地的特殊情况和问题,因此,在不违背《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制订和采用其它技术方法。

此外,由于我们经验不足,《补充细则》中有些要求尚缺少充足的分析研究依据,有些方法应用还不广泛,还可能存在不当甚至错误之处,因此,希望各地将那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函告我院,以便修改、补充、更正。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年10月一、地下水和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的概念1.本次规划中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表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

赋存在包气带中非饱和状态的重力水(即土壤水)以及赋存在含水层中饱和状态的非重力水(如结合水等),都不属于本次规划界定的地下水。

2.地下水在垂向上分层发育。

赋存在地表面以下第一含水层组内、直接受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补给、具有自由水位的地下水,称为潜水;赋存在潜水以下、与当地降水和地表水体没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各含水层组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

3.浅层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浅、由潜水及与当地潜水具有较密切水力联系的弱承压水组成的地下水称为浅层地下水。

4.深层承压水——埋藏相对较深、与当地浅层地下水没有直接水力联系的地下水,称为深层承压水。

深层承压水分层发育,潜水以下各含水层组的深层承压水依次称为第2、3、4、……含水层组深层承压水,其中,第2含水层组深层承压水不包括弱承压水。

5.地下水资源量——指地下水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更新的动态水量(不含井灌回归补给量)。

6.地下水可开采量——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二、要求详细调查统计的基础资料1.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2.水文气象资料;3.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资料;4.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资料(要求分别列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的各项用水量);5.因开发利用地下水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状况;6.引灌资料;7.水均衡试验场、抽水试验等成果,前人有关研究、工作成果;8.其他有关资料。

三、地下水类型区的划分地下水类型区(以下简称“类型区”)要求按3级划分,同一类型区的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相近,不同类型区之间的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明显。

各级类型区名称及划分依据见表1。

Ⅰ级类型区划分2类:平原区和山丘区。

平原区系指海拔高程相对较低、地面起伏不大、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较厚的宽广平地,地下水类型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被平原区围裹、面积不大于1000 km2的残丘,可划归平原区);山丘区系指海拔高程相对较高、地面绵延起伏、第四系覆盖物较薄的高地,地下水类型包括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和零散的第四系孔隙水。

山丘区与平原区的交界处具有明显的地形坡度转折,该处即为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的界线。

Ⅱ级类型区划分6类。

其中,平原区划分4类:一般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山间平原区(包括山间盆地平原区、山间河谷平原区和黄土台塬区――下同)和沙漠区;山丘区划分2类:一般山丘区和岩溶山区。

一般平原区指与海洋为邻的平原区;内陆盆地平原区指被山丘区环抱的内陆性平原区,该区往往与沙漠区接壤;山间平原区指四周被群山环抱、分布于非内陆性江河两岸的平原区;沙漠区指发育于干旱气候区的地面波状起伏、沙石裸露、植被稀疏矮小的平原区,又称荒漠区。

一般山丘区指由非可溶性基岩构成的山地(又称一般山区)或丘陵(又称一般丘陵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为主;岩溶山区指由可溶岩构成的山地,地下水类型以岩溶水为主。

本次评价要求将连续面积大于1000km2的山间平原区从山丘区中单独划分(各地根据需要和可能,亦可将面积较小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从山丘区中单独划分),面积较小且不单独划分的小型山间河谷平原(包括山间盆地平原、山间河谷平原和黄土台塬――下同)可并入附近的一般山丘区或岩溶山区。

Ⅲ级类型区划分是在Ⅱ级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

每个Ⅱ级类型区,首先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划分出若干水文地质单元,然后再根据地下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及厚度等因素,将各水文地质单元分别划分出若干个均衡计算区,称Ⅲ级类型区。

均衡计算区是各项资源量的最小计算单元。

四、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方法水文地质参数是各项补给量、排泄量以及地下水蓄变量计算的重要依据。

各地应根据有关基础资料(包括已有资料和开展观测、试验、勘查工作所取得的新成果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计算,确定出适合于当地近期(1980~2000年期间——下同)条件的参数值。

(一)给水度μ值给水度是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μ值大小主要与岩性及其结构特征(如岩土的颗粒级配、孔隙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密实度等)有关;此外,第四系孔隙水在浅埋深(地下水埋深小于地下水毛细管上升高度)时,同一岩性,μ值随地下水埋深减小而减小。

确定给水度的方法很多,目前,在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工作中常用的方法有:1.抽水试验法抽水试验法适用于典型地段特定岩性给水度测定。

在含水层满足均匀无限(或边界条件允许简化)的地区,可采用抽水试验测定的给水度成果。

2.地中渗透仪测定法和筒测法通过均衡场地中渗透仪测定(测定的是特定岩性给水度)或利用特制的测筒进行筒测,即利用测筒(一般采用截面积为3000 cm2的圆铁筒)在野外采取原状土样,在室内注水令土样饱和后,测量自由排出的重力水体积,以排出的重力水体积与饱和土样体积的比值定量为该土样的给水度。

这两种测定方法直观、简便,特别是筒测法,可测定粘土、亚粘土、亚砂土、粉细砂、细砂等岩土的给水度μ值。

3.实际开采量法该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埋深较大(此时,潜水蒸发量可忽略不计)且受侧向径流补排、河道补排和渠灌入渗补给都十分微弱的井灌区的给水度μ值测定。

根据无降水时段(称计算时段)内观测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潜水水位变幅,采用下式计算给水度μ值:式中,Q开为计算时段内观测区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m3);Δh为计算时段内观测区浅层地下水平均水位降幅(m);F为观测区面积(m2)。

在选取计算时段时,应注意避开动水位的影响。

为提高计算精度,可选取开采强度较大、能观测到开采前和开采后两个较稳定的地下水水位且开采前后地下水水位降幅较大的集中开采期作为计算时段。

4.其它方法在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埋藏较深或已形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漏斗的平原区(又称超采区),可采用年水量平衡法及多元回归分析法推求给水度μ值。

※※※由于岩土组成与结构的差异,给水度μ值在水平、垂直两个方向变化较大。

目前,μ值的试验研究与各种确定方法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μ值的测试精度。

因此,各地应尽量采用多种方法计算,相互对比验证,并结合相邻地区确定的μ值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定量。

(二)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1.地下水水位动态资料计算法在侧向径流较微弱、地下水埋藏较浅的平原区,根据降水后地下水水位升幅Δh与变幅带相应埋深段给水度μ值的乘积(即μ·Δh)与降水量P的比值计算α值。

计算公式:该计算法是确定区域α值的最基本、常用的方法。

为便于地区间综合比较,本次评价统一采用α年,并且,在单站(分析α值选用的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井――下同)上取多年平均值,分区上取各站多年平均α值的算术平均值(站点在分区上均匀分布时)或面积加权(泰森法)平均值(站点在分区上不均匀分布时)。

做出不同岩性的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地下水埋深Z与降水量P之间的关系曲线(即P~α~Z曲线),并根据该关系曲线推求不同P、Z条件下的α值。

采用α年有效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Pr时,应用统计计算的P年有效,不得采用P年。

分析α值应选用具有较长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系列的观测井资料,受地下水开采、灌溉、侧向径流、河渠渗漏影响较大的长观资料,不适宜作为分析计算α值的依据。

选取水位升幅Δh前,必须绘制地下水水位动态过程线图,在图中标示出各次降水过程(包括次降水量及其发生时间)和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过程(包括实际开采量及其发生时间),不得仅按地下水水位观测记录数字进行演算。

目前,地下水水位长观井的监测频次以5日为多,选用观测频次为5日的长观资料计算α值,往往由于漏测地下水水位峰谷值而产生较大误差。

因此,使用这样的水位监测资料计算α值时,需要对计算成果进行修正。

修正公式如下:式中,α1日为根据逐日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计算的α值,即修正后的α值(无因次);α5日为根据5日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计算的α值,即需要修正的α值(无因次);K"为修正系数(无因次)。

2.地中渗透仪法采用水均衡试验场地中渗透仪测定不同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的α值,直观、快捷。

但是,地中渗透仪测定的α值是特定的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和植被条件下的值,地中渗透仪中地下水水位固定不变,与野外地下水水位随降水入渗而上升的实际情况不同。

因此,当将地中渗透仪测算的α值移用到降水入渗补给量均衡计算区时,要结合均衡计算区实际的地下水埋深、岩性、降水量和植被条件,进行必要的修正。

当地下水埋深不大于2m时,地中渗透仪测得的α值偏大较多,不宜使用。

3.其它方法在浅层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下水埋藏较深且已形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漏斗的平原区(又称超采区),可采用水量平衡法及多元回归分析法推求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

(三)潜水蒸发系数C值潜水蒸发系数是指潜水蒸发量E与相应计算时段的水面蒸发量E0的比值,即C=E/E0。

水面蒸发量E0、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Z和植被状况是影响潜水蒸发系数C的主要因素。

可利用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观测资料通过潜水蒸发经验公式拟合分析计算。

潜水蒸发经验公式(修正后的阿维里扬诺夫公式):式中,Z0为极限埋深(单位:m),即潜水停止蒸发时的地下水埋深,粘土Z0=5m左右,亚粘土Z0=4m左右,亚砂土Z0=3m左右,粉细砂Z0=2.5m左右;n为经验指数(无因次),一般为1.0~2.0,应通过分析,合理选用;k为作物修正系数(无因次),无作物时k取0.9~1.0,有作物时k取1.0~1.3;Z为潜水埋深(单位:m);E、E0分别为潜水蒸发量和水面蒸发量(单位: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