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任务十一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保护与管理一、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一)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护包括:水量保护和水质保护二个方面。
水量保护:保持地下水量长期均衡变化。
水质保护:保护地下水质不受污染,防止水质恶化,防止开采地下水后产生不良的环境地质问题。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长期、安全地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一)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1、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主要原因是:过量开采地下水,逐渐消耗了储存量,并在一定周期内得不到恢复的结果。
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原因:(1)开采量长期大于补给量,引起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2)不合理开采所造成的地下水位持续和大幅度下降。
不合理开采,主要指开采地段、开采层次和开采时间上的“三集中”开采,以及开采中的列政府状态。
(3)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变化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引起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4)由于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增加了地下水开采量,加剧地下水位下降,并导致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如: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等。
2、区域地下水持续下降的危害(1)抽水成本不断增加,甚至使水井报废。
(2)引起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及地面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
(3)沿海地区,由于区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海水入侵,使开采含水层水质恶化。
(4)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著名的岩溶大泉干枯,破坏了以泉为景观的旅游资源。
(5)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等。
二)地下水水质恶化1、地下水水质恶化及主要特征与危害地下水水质恶化:主要是指地下水在开发过程中,因环境污染和水动力、水化学形成条件的改变所造成的水中的某些化学、微生物成分含量不断增加,以致超出规定使用标准。
水质恶化的特征:4点。
(1)许多天然地下水中不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出现在地下水中(2)天然地下水含量极微的有毒金属元素大量进入地下水中(3)各种细菌、病毒在地下水中大量繁殖,远远超出饮用水水质标准(4)地下水的硬度、矿化度、酸度和某些单项的常规离子含量不断上升,以致超过规定使用标准。
《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
《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保护和改善河南省地质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本条例适合于河南省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条地质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保护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防止地质灾害,促进地质资源合理利用,推动地质科学研究与教育。
第四条地质环境保护的原则是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地质环境保护应当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开辟、全面整治、依法管理、公众参预的原则。
第二章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第六条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河南省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明确地质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和措施。
第七条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统筹推进。
第八条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的保护与修复措施;(二)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和措施;(三)地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四)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五)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估;(六)其他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
第九条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应当遵循相关程序和法律法规。
第三章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保护第十条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是具有科学、历史、文化和景观价值的自然遗产,应当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禁止随意破坏和私自开发。
第十一条政府应当建立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的保护名录,加强管理和监督。
第十二条严禁在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区域进行矿产资源勘探、采矿等活动,保护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的完整性和保持原貌。
附件: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保护名录1. ***地质公园2. ***地质遗迹3. ***地质自然保护区第四章地质灾害防治第十三条地质灾害防治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警、监测和防治。
第十四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当在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等各类规划中充分考虑,严禁在易发地质灾害区进行建设。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地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水资源,不但能够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还能够为城市和农业提供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地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已经成为当今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地下水具有贮存量大,质量稳定,资源分布广,弥补全国许多地区缺水的情况。
地下水资源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地下水开采容易以及地下水入渗有限制,地下水资源也易被过度开采和破坏,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例如地表沉降、地表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等。
保护地下水资源已经成为时代的任务,开展地下水资源保护行动,必须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和监管控制,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建立和健全协调机制和工作制度,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
同时,还需要提高公众对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意识,推动各方合作,共同建设良好的地下水管理体系和生态环境。
二、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措施1.开展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地下水法律法规的建设和监督,实现地下水的动态管理。
地下水管理工作围绕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管理措施,包括限制地下水开采量,区分不同的地下水采集区,并且设定采集地点和时间。
2.推动地下水资源保护意识的普及推动全民参与地下水保护,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处理地下水污染或废物处理的企业应责任到位,负责回收废物负责清理污染地区,同事控制污染物排放。
通过建立志愿者组织,实行地下水资源保护宣传,加快地下水保护专家队伍的建立,共同保障和管理地下水资源。
3.适应地下水资源开发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普查、管理和规划,并积极推广现代化的地下水开采技术,加强生态系统调控,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同时,为了保证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必须对水源进行合理的规划,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提高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协调性。
水资源管理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
水资源管理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水资源管理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相关措施和政策。
一、科学调控地下水开采合理调控地下水开采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
首先,应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勘测结果和水量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确立可持续利用的规模。
其次,建立健全的地下水开采许可制度,严格控制和管理地下水开采行为。
同时,加强对地下水井管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处理漏损、渗漏等问题,减少因地下水开采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水短缺风险。
二、推行节水措施节约用水是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技手段和生产工艺改进,实施节水措施能够有效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压力。
例如,在农业灌溉方面,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降雨水和农田排水,减少农业用水量。
在城市用水方面,推行低流量卫浴设备、智能计量和水价差别化等措施,引导市民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加强地下水保护地下水保护是有效保障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加强污染源的管控和治理是核心任务之一。
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防治体系,严格控制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等对地下水的排放,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地下水水源地的保护,规范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工作,减少土壤侵蚀和土地退化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
四、加强监测和信息共享有效的监测和信息共享是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基础。
要建立健全的地下水监测网络,采集和分析地下水位、地下水质等数据,及时预警和应对地下水资源变化。
同时,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地下水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
五、加强国际合作与法律法规建设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
各国应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下水开采和污染等挑战。
同时,要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法治化建设。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安全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利用,防治地下水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监督和违法行为查处等活动。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单位和个人有权依法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第四条地下水安全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统筹规划、合理开发、节约用水、保护优先、防治污染、保障安全;(二)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公众参与;(三)区域协调、部门协同、责任明确。
第五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下水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水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第二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第六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国家水资源总体规划和地方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七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行总量控制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地下水水资源量、用水需求、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制定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指标,并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实行取水许可制度。
单位和个人开发地下水,应当依法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
取水许可证的有效期不得超过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指标。
第九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农业灌溉、生态用水等基本用水需求。
在保障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方可用于工业、服务业等其他用水。
第十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采取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采用节水型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一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加强监测和计量。
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安装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计量设施,并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
第三章地下水保护第十二条地下水保护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综合治理、源头控制;(三)污染者担责、公众参与。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至关重要。
地下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管理这一宝贵的资源。
本文将探讨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一、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地下水是通过地下含水层储存的水资源。
它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个角落,并且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之一。
地下水被广泛用于个人生活的饮用水、农业灌溉以及工业用水等方面。
地下水的稳定供应可以确保人类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满足日常需求,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由于地下水资源的稀缺性和重要性,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一宝贵的资源,并确保它能够可持续利用。
1. 污染控制:减少和控制地下水污染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一环。
我们应加强监测和管理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活动,例如垃圾填埋场、农业农药使用和工业废水排放。
同时,推广使用环保技术和措施,降低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2. 节约用水:地下水的过度抽取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干涸。
因此,我们需要提倡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包括修复漏水设施、合理规划农业灌溉和工业用水,并推广使用高效的水利设备和技术。
3. 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关键。
这包括制定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加强地下水开发与利用的监测和调控、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定价政策等。
三、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为了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行动来实现可持续利用。
1. 跨部门合作:地下水资源的管理需要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政府、学术界、工业界和民间社会组织应加强协作,共同制定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和行动计划。
2. 水资源评估和规划: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和规划非常重要。
这包括确定地下水的储量、水质和可持续利用量,并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措施。
3. 水资源监测和数据共享:建立全面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收集地下水相关数据,并确保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地下水资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加强监测和评估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其状况。
因此,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是至关重要的。
监测包括地下水位、水质、水量等指标的定期测量和数据记录。
同时,进行地下水资源的评估,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和可利用性,能够更好地制定保护和管理政策。
二、加强源头保护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源头保护进行的。
源头保护包括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避免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渗入地下水层。
为了实现源头保护,我们需要加强对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处理设施的建设,并且普及水资源管理和节约意识。
三、实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是保护和管理的关键。
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的地下水开发规划,制定合理的开采指标,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污染。
此外,鼓励节约用水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加强用水管理,推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
四、建立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需要有科学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作为保障。
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地下水资源的归属、使用和管理规定。
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惩处。
总之,地下水资源是我们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是我们应该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通过加强监测和评估、源头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以及建立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只有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下,我们才能保护好地下水资源,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中,地下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地下水资源是指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它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
首先,地下水是许多地区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
在一些地表水缺乏的地区,地下水的开采为人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饮用水。
其次,地下水在农业灌溉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和粮食的生产。
此外,地下水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补充地表河流和湖泊的水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
过度开采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由于对地下水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地区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这不仅会影响到未来的水资源供应,还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污染也是地下水资源面临的严峻挑战。
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都可能使地下水受到污染。
一旦地下水被污染,治理起来难度极大,因为地下水的循环更新速度相对较慢,自净能力有限。
此外,不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也制约了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在一些地方,缺乏有效的水资源规划和监管机制,导致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处于无序状态。
为了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规划。
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明确地下水的开采限量,确保地下水的开采量不超过其补给量,实现可持续利用。
同时,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和污染地下水的行为。
其次,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农业方面,可以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的浪费;在工业领域,鼓励企业采用节水工艺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居民生活中,倡导节约用水的生活方式,比如使用节水器具等。
地下水安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预防和控制地下水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活动。
第三条地下水资源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保护优先、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严格保护的原则;(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三)统筹规划、分区管理、分类指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四)公众参与、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地下水监测、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监督等各项工作。
第五条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及地下水污染防治等活动,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第六条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应当遵循以下要求:(一)全面、客观、准确、及时;(二)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三)充分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类型、数量、质量、功能、环境等因素。
第七条国家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形成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第八条地下水调查与评价单位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查与评价。
第九条地下水调查与评价成果应当向社会公布,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提供依据。
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第十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遵循以下要求:(一)符合水资源保护要求;(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三)优先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四)符合地下水功能区划和地下水水质标准。
第十一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并按照规定程序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采取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十三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加强地下水监测,及时掌握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动态变化情况。
第十四条地下水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定期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地下水开发利用情况。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三)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措施
地下水资源保护:为防止地下水资源因不恰当利用造成的水资源枯竭、污染和破坏而采取 的法律、行政、技术、经济、教育等综合措施。
(1)加强城市发展和水源地建设的全面规划与合理布局 (2)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预防“三废”对地下水的污染 (3)严格控制水源地的开采量和开采降深,或采取水力措施,防止劣质水入侵
(4)地下水水源地卫生防护带 地下水取水建筑物质物的防护范围:一般分为三个防护带,第一带为严禁带( 戒严带或一级保护带),通常要求水井或井群周围30—50m范围;第二带为限制带 (二级保护区),要求在单井或井群影响半径范围;第三带为监视带(观察带或 准保护区),位于限制带以外的主要补给区。 潜水含水层卫生防护带半径r可按V.韦根尼经验公式近似计算: R={[Q/(πi)]*[1-e(-ti/bn)]}1/2
69.99
90.41 95.69
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海水入侵
(二)地下水水质恶化
一)地下水水质恶化及主要特征与危害
地下水水质恶化:主要是指地下水在开发过程中,因环境污染和水动力、水化学 形成条件的改变所造成的水中的某些化学、微生物成分含量不断增加,以致超出规 定使用标准。水质恶化的特征:4点。
水源地卫生防护带
地下水水源地
严不禁禁 带 带 (一级保护区)
限制带 (二级保护区)
河 流
监视带 (观察带或准保护带)
地下水质污染及水质恶化治理措施
保护地下水资源措施
保护地下水资源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地下水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例如饮用水、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地下水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过度开采问题。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安全措施。
一、加强监测和管理地下水的保护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和管理机制。
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定期对地下水进行水质监测,并建立数据库,及时跟踪地下水的质量变化。
此外,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机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针对性的管理,确保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二、加强污染源治理地下水污染是导致地下水资源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
首先,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对污染源进行严格管理,限制和监控排放的污染物。
此外,加大对农业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力度,防止废水直接排放进入地下水体系。
三、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对地下水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需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合理规划工业区、农业区和城市建设区的空间布局,避免地下水受到化学物质和其他污染物的侵害。
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减少土地表面径流和渗漏,从而减少进入地下水的污染物。
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农业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
为了保护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采用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业对地下水的污染风险。
此外,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灌溉的水利效率,减少水分的过度利用。
五、推动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动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至关重要。
要推动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地下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学校和社区等,提供相关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对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六、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保护地下水资源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地下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维持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地下水资源受到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保护和管理地下水资源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及面临的威胁地下水是地球上深层土壤和岩石之间流动的水分,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工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维护等方面。
它具有储量大、稳定性好、水质较高等特点,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的重要水源之一。
然而,地下水资源正面临着一系列的威胁。
首先,由于超抽和过度开采,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井水干涸、地面下陷等问题。
其次,地下水的污染现象时有发生,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严重威胁了地下水的水质安全。
此外,非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也会对地下水资源产生负面影响。
二、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价值。
首先,地下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保护地下水资源是维护人民群众生活和健康的基础。
其次,良好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用水需求,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保护和维护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原则和措施1. 合理规划与利用地下水资源管理应基于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地下水开采和利用。
制定长远的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推行合理的用水定额制度,限制地下水超抽和过度开采现象,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污染防治措施严格限制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进入地下水。
加强工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建立完善的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应对地下水污染事件,确保地下水水质的安全。
3. 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加强对地表土地的管理和保护,减少土地覆被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管理,保护和恢复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提高地下水资源的生态保护能力。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是指储存在地下岩层中的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水资源之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地下水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使得地下水的开发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也会对环境和社会产生危害。
因此,本文将探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一、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1.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现状目前,全球各国广泛开展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
我国地下水资源丰富,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开发对于维持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并不断引起地下水资源的减少,污染和质量下降等问题。
由此,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确保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2)优先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求,特别是在突发环境事件和紧急自然灾害情况下的应急需求。
(3)遵守法律法规,落实地下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4)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因地下水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3.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采用以下方式:(1)科学的地下水资源管理方式。
规划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计划和方案,实行定期检查,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2)建设高效的地下水利用设施。
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建立和维护科学、严密和高效的地下水利用设施。
特别是要采取先进的技术,提高地下水利用的效率和节能环保。
(3)重视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严格控制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防止过度开发而引起的地下水量减少。
同时,着重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以防止因生产生活等活动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二、地下水资源的保护1.地下水资源的保护现状地下水资源的保护是人类应当严肃对待的一个问题,但是目前,地下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并不充分,未来地下水保护的压力将逐步加大。
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文
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文以下是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全国内陆河流、湖泊、水库、河口、近海水域和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第三条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应当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保护、科学利用、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保护水资源,实行河长制、湖长制、库长制,规范水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行为,维护水资源的持续可持续利用。
第五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依据当地的水资源优势和特点,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量控制和分配办法、水资源税、水价等经济手段。
第六条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第七条国家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维护水资源的生态安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第二章水资源的使用第八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遵循经济性、高效性、节约性、环保性原则,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九条优先保障生态水需求,严格控制超生态水的开发和利用。
第十条鼓励采用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节水型社会。
第十一条应当采用可再生能源代替耗水大的能源,减少水的使用量。
第十二条禁止乱占、乱用和滥用水资源,禁止将有毒有害物质和污染物排放到水环境中。
第三章水资源的保护第十三条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区,保护地下水资源源头区、水源涵养区和水生态保护区。
第十四条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调查和评价,建立水资源信息网络等,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五条建立水源地保护制度,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
第十六条建立水污染防治制度,采取控制污染物排放、减量排放、治理污染等措施,保护水环境。
第十七条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维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水地利用第十八条水资源利用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协调、可持续原则,优先满足居民、生态、农业用水需求。
如何保护和维护地下水资源
如何保护和维护地下水资源如何保护和维护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地下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利用压力。
为了保护和维护地下水资源,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地下水的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并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效能。
一、降低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所以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降低地下水的污染。
1. 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健全地下水污染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掌握地下水污染的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
2. 完善废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和生活废水的处理,建设完善的废水处理设施,确保废水达标排放,避免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
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改变传统农业方式,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地下水受到农业污染的风险。
4. 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管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的排放,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管理监督,推动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淘汰和整治。
二、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我们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以满足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1. 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和利用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和利用方案,合理安排地下水的开采量,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或地下水源枯竭。
2. 提高供水设施的效能提高供水设施的效能,优化供水网络,减少供水的损失,确保供水稳定和安全。
3. 加强节水意识和技术应用加强节水意识的培养,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的应用,降低水的使用量,减少对地下水的需求。
4. 加强地下水保护区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地下水保护区,限制灌溉用地、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的开发,保护地下水水源地的完整性和水质的安全。
三、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效能地下水资源管理是保护和维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措施,我们需要提高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效能。
1. 建立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地下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储备之一,它对于人类的生活、农业和工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导致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和污染现象日益严重。
因此,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是地下水保护的关键。
目前,许多地区存在着地下水过度开采的现象,导致水位下降、水质变差等问题。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调控,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和补给计划。
此外,改善水资源监测体系,完善地下水井网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地下水开采和水质变化的情况,对于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地下水资源保护需要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地下水受到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水的威胁。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推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制度,加大对违法排污者的处罚力度,并鼓励企业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此外,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
公众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意识仍然相对薄弱,缺乏对地下水资源的正确认识。
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正确使用地下水,倡导绿色节水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地下水保护的重视程度。
另外,国际合作也是解决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问题的重要途径。
地下水资源具有跨国流域性的特点,国际合作能够有效促进地下水资源的跨国管理和保护。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促进地下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分配,共同应对地下水资源面临的挑战。
最后,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也是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关键。
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水平。
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与评估,开展地下水补给与保护技术研究,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思考题答案 第六章
第6章取水工程1、地表水源的供水特征?(1)水量较充沛,分布较广泛,总溶解固体含量较低,硬度一般较小;(2)时空分布不均,受季节影响大;(3)保护能力差,容易受污染;(4)泥沙和悬浮物含量较高,常需净化处理后才能使用;(5)取水条件及取水构筑物一般比较复杂。
2、水源地选择原则?(1)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源的勘察;(2)水源的选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3)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设计枯水流量的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工业大用水户的重要性选定,一般可采用90%~97%;(4)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使用;(5)确定水源、取水地点和取水量等,应取得水资源管理、卫生防疫、航运等有关部门的书面同意。
对于生活饮用水源卫生防护应符合有关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并应积极取得环保等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
3、影响地表水取水的主要因素?(1)取水河段的径流特征;(2)河流的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3)河床与岸坡的岩性和稳定性;(4)江河中的泥沙和漂浮物;(5)河流的冰冻情况;(6)河道中水工构筑物及天然障碍物。
4、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1)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深的地段;(2)取水点应尽量设在水质较好的地段;(3)取水点应设在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地段,并有较好的地形及施工条件;(4)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5)取水点应避开人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响;(6)取水点应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支流和咸潮等影响;(7)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道、湖泊、水库整治规划的要求。
5、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分类及其适用条件?地表水取水构筑物按其构造形式不同可分为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和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按取水点位置可分为岸边式、河床式和斗槽式。
岸边式适用于河岸较陡,主流近岸,岸边有一定取水水深,水位变幅不大,水质及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河床式适用于河岸较平缓,主流离岸远、岸边缺乏必要取水深度或水质不好的情况;斗槽式适用于河流含沙量大、冰凌严重的情况。
水资源保护(六)
第六章水资源保护一、水环境规划目标按照彭州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目标,到2010年,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大于90%,所有水域达到国家二类水域标准,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100%。
(一)饮用水源确保2005~2015年彭州市集中供水源地上至银长沟,下至湔江滚水坝段水质全面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域功能标准。
确保彭州市备用水保护地莲花洞水库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水域功能标准,引水渠道水质达Ⅲ类水域功能标准。
(二)河系水体针对湔江上游银长沟风景名胜区内旅游业和农家乐的大力发展,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湔江,对地表水造成严重污染的问题,按照龙门山风景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改善龙门山水气质量,促进旅游管理的规范化,使湔江水体还清,河水流动。
(三)地下水地下饮用水源的保护目标是健全水源防护区内的污水管网,消灭渗坑、渗井及污水沟。
目前地下水的开采主要在人民渠灌区、湔江灌区及部分湔江丘陵区。
应保证地下饮用水水源不受污染,力争在2015年前水体水质全面达到地下水Ⅲ类标准,完善市政排污系统,并全面消除渗坑、渗井排放。
(四)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4.47km2,治理后每年减少土壤侵蚀96.4万吨。
全市森林覆盖率争取达到45%,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6.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9m2。
二、地表水水质保护(一)水质现状评价1、总体评价本规划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评价标准,根据2000年彭州市环境保护局对彭州市辖区的湔江河流及土溪河、人民渠选择代表点监测以及水源保护地(西河水库)和城区地下水常观井进行监测,水质评价为:湔江流域关口以上基本为Ⅱ类水,关口至罗万段基本为Ⅲ类水,水质状况较好;土溪河石门断面以上水质类别为Ⅲ类水域,下段水质为Ⅴ类或Ⅴ类以上的水域,占总河流长的90%,水质在不同程度上已受到污染,主要超标物质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及水土流失产生的含泥质。
2、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彭州市以湔江作为城市主要供水水源,莲花洞水库及关口水库作为城市补充水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地下水开采: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开采利 用地下水,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地下水占30%。 北方城市以开采地下水为主,华北、西北城 市利用地下水比例分别高达72%和66%。
6.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下水资源紧缺和水资源浪费并存
近20年来,全国用水量急剧增长,地下水开采量 平均以每年25亿m3的速度增加。目前,全国600多座 城市中有一半左右不同程度地存在缺水问题,但水 资源浪费问题仍相当突出,我国的万元工业产值耗 水量一般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每公斤粮食的耗水 量是发达国家的2-3倍。
2.地下水开采程度地区差异较大
➢地下水开采程度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除青海省外,开采程度均超过20%。其中 天津市、河北省和北京市开采程度超过100%,开采 程度超过或接近70%的有山东、河南、山西、辽宁。
➢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除上海超过90%,贵州、 江苏、重庆超过20%外,其它省(区、市)均小于 20%。
3.地下水供水比例与用水结构发生变化
供水比例:地下水占总供水量的比例呈先增长再到基 本稳定的趋势,1980年为14.0%,2000年为19.8%,2003 年为19.1%,2005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8.4%左右。
用水结构:农业灌溉用地下水占地下水总用水量的比 重呈递减趋势,已从80年代的88%下降到2008年的62%; 工业和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明显上升,80年代工业和生 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12.0%,到1999年工业用地下水的比 重为18%,生活用地下水的比重为20%。
二、地下水资源超采严重
地下水超采是指一定地域内多年平均地下水实际 开采量超过了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并造成了地 下水位多年持续下降的现象。
严重超采区判断的依据:
实际开采系数大于1.2; 年平均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大于1.5m; 引起地面沉降,且沉降速率大于10mm/a; 发生了海(咸)水入侵或荒漠化现象。
水源地超 采状况
全国240个大型、特大型地下 水源地中,有53个处于超采状 态,年平均超采地下水6.42亿 m3;
超采水源地个数最多和年平 均超采量最多的是山东省,仅 大型、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就 有13个超采,年均超采量近l亿 m3 ;
辽宁、江西、河北三省的大 型、特大型水源地年超采量都 在0.5亿m3以上。
地面塌陷 泉水断流 海水入侵 土壤次生盐碱是一种地面变形现象。地面沉降是由于开 采深层承压地下水,降低了开采含水层的水头压力,从 而导致粘土(淤泥)质隔水层及含水层中粘土(淤泥)质透 镜体被压缩,引起地面区域性下沉的现象。
全国有40多座城市由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而发生了地 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2m的有上海、 天津、西安、太原,天津塘沽个别点最大沉降量已达3.1m。
西安市钟楼累积下 沉了75.1cm,大雁塔什 字下沉225.2cm,大雁 塔向北倾斜88.4cm。
后果:地面沉降使建筑
物基础下沉,公路、桥 梁开裂,地下管道断裂 等。
雁塔区地裂缝 大雁塔倾斜
表6-1
(2)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也是一种地面变形现象,多发生在隐 伏岩溶地下水开采区,因此,又称岩溶塌陷。由于 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疏干或部分疏干了溶洞,受 重力作用,溶洞之上的松散覆盖物塌落,地面形成 坑、槽、沟等塌陷现象,即为地面塌陷 。
➢ 区域降水量发生了变化 ➢ 人类工程活动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 部分地区水文地质参数发生了变化 ➢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的评价面积增大(地下淡水可
开采资源评价面积增加了近430万km2) ➢ 评价精度明显提高
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征
1.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长
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地下水开采量为572亿m3, 80年代增加到748亿m3,2000年达到1068亿m3, 2008年达到1071亿m3。其中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量 占全国开采量的76%。
行政区域超采状况
全国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地下水超采 问题。河北省超采面积最大,达66973km2,占该省 平原区面积的91.6%;超采区面积超过10000km2的还 有甘肃、河南、山西、山东等四省;超采区面积在 1000~10000km2的有新疆、江苏、上海、安徽、北 京、天津、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陕西和浙江等 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超采区面积在100~ 1000km2之间的有宁夏、海南、江西、云南、广东和 吉林省;广西和湖北省的超采面积不到l00km2。
2.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1984年成果比较)
北方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南方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北方: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减少122亿m3,可开采 量减少56亿m3; 南方: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242亿m3 ,可开采量增加643亿m3。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减少228亿m3,可开采 量减少309亿m3。山区:多年平均资源量增加348亿m3, 可开采量增加896亿m3。
单位面积可开采量减少。全国适宜开采或引用 地下水的地区平均地下水开采模数已由15万m3 /km2.a减少到6万m3/km2.a。其中南方平原区为 17.8万m3 /km2.a ,山区为6.4万m3 /km2.a;北 方平原区为6.6万m3/km2.a ,山区不足2.5万 m3/km2.a。
3.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原因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6.1 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全国地下水资源概况(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1.地下水资源量
全国多年平均地下资源量为8837亿m3(淡水),约 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其中山区为6561亿m3 , 平原区为2276亿m3 ;
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527亿m3 ,其中山 区为1966亿m3 ,平原区为1561亿m3 。
三、地下水资源超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地下水超采,其实质是破坏了地下水及其赋存介质天然状态下 固有的生成—赋存—运动之间的平衡关系。地下水原有补排平 衡关系的失调,必然要在新的条件(即开采条件)下寻求新的平 衡,在寻求新的平衡过程中,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 影响。
地面沉降
地下水 超采引 发的生 态环境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