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文章的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文章五大忌

写好理论文章不容易,既要观点鲜明,又要逻辑严谨,还要语言精炼,并能回答实际问题。这样的文章才能让人信服。好的理论文章各有各的好,不好的理论文章各有各的毛病。要把文章写好,应该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积累经验。因此,了解写文章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注意克服,无疑是有益的。现列举其中五种,作为参考。

第一忌:理论实践两张皮。有的理论文章,通篇都是观点,一上来就是“应该如何如何”“必须怎样怎样”“只能咋地咋地”,通篇一个口气,一个调调,始终在理论和理论之间空转。观点是理论文章的灵魂,当然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但如果只有观点,而不联系实际,没有必要的论证过程,就好比一个人只有骨架,没有血,没有肉,没有皮肤,没有毛发,没有五官。有骨架虽然也可以立起来,但是既不生动,也不饱满,没有什么说服力。相反,越是空洞无物,越是大话连篇,越会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由于缺少深入浅出的论证,自然难以把道理讲透彻,讲到读者心里。好的文章应该力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写理论文章和领导讲话是不同的。领导讲话可以只提要求,理论文章则万万不可如此,而必须把道理讲透彻。即便是领导讲话提要求,也最好能同时把道理讲清楚。那样才能让人“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实现思想上的统一,而不至于使人一知半解。

第二忌:光想吃鱼不授渔。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提出目标和任务是第一步,找到完成目标和任务的方法是第二步,具体去落实是第三步。没有第一步,就没有第二步、第三步。同样,止于第一步,没有第二步、第三步,这第一步便毫无意义。如果只提任务、不教方法,就是只想吃鱼,又不告诉他人怎么得到鱼,只提出问题,不分析和解决问题。有的理论文章,提出的任务很高大上,但由于没讲方法,没有可操作性,只能让人望洋兴叹、不知所措。当领导就好比当老师,如果只提要求,只发号施令,部下或学生只被动的接受命令,任务往往完成不了,这样的命令自然是徒劳的。如果既提要求,又教方法,就等于在帮助部下或学生完成某项任务,就等于自身也在参与同样的工作,就有了双向互动,既易于让人接受,也更能达成目标,还有利于部下或学生

的成长。如何传授方法,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告知比较具体的程序和要求,也即在宏观的目标之下,有相对具体的指导意见。不仅告诉他人要到哪里去,而且应告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走什么交通线路,应该在哪里拐弯等等。当然,没有什么理论和方法是包打天下、一本万利的,最终都要和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发展完善。

第三忌:只照别人不照己。打铁还需自身硬,马克思主义的手电筒应该首先照向作者自己。好的理论文章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和精炼,但仅仅有华丽的词藻、精美的排比,有时并不能把道理讲好。有理不在声高,讲好道理离不开换位思考,也离不开作者从实践中得到的切身体会。为什么有的理论文章看起来头头是道,读完后又感到空空如也,除了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者没有用同样的理论映照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一种理论只是说给别人、要求别人,不能说给自己、要求自己,这实际上是“强加于人”,是官僚主义。俗话说,文如其人。好的理论文章,既要见事见理,也要见人见心。在通晓事理的同时,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在与自己进行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这就要求作者坚持说真话、说真心话、说真诚的话。一些被绳之以党纪国法的党员干部,可能也曾发表理论文章,也曾言之凿凿地谈对党忠诚,信誓旦旦地论党性修养,但事实证明,他们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他们的文章照的是别人,要求的也是别人,而完全没有他们自己。真诚的人用文章展示自己的真诚,虚伪的人用文章掩饰自己的虚伪。更深层去说,用理论文章照自己,要求作者谨言慎行、知行合一。真话未必一定正确,但假话必然苍白无力;真话未必马上让人接受,但假话终将无所遁形。

第四忌:生搬硬套无新意。文章是语言和思想的艺术表达,写好文章离不开学习借鉴,离不开引用他人的经典表述。恰到好处的引用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文章中间,既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又与作者的思想完美融合、浑然一体。写文章说到底是作者独立的思维行动,因此应以作者自己的语言为主。有的文章为了增强说服力,通篇都在引用和转述别人的观点,一个自己的观点都没有,也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只能说明作者对于某个问题的认识并不深入,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没有真正理解。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要使引用恰到好处,要求作者

真正理解要证明的事物和要引用的内容。引用的目的是证明作者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肝胆学步、人云亦云,更不是寄生或者附庸。一味堆砌名言警句,盲目照搬照抄,只会削弱论证的力度,甚至损害经典本身的价值。文章的深度和高度,并不在于引用了多少经典名句,也不在于用了多少晦涩难懂的词汇,而在于论证的过程本身是否严谨有力。因此,在学习借鉴的同时,需要作者进行语言的再转换、观点的再提炼、思想的再沉淀。语言具有时代性、区域性、群体性,标准再高一些,好的文章既要体现作者的语言特色,还要兼顾读者的语言习惯。用受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说理,与其说这是一种方法,不如说这是一种要求。第五忌:杯盘狼藉流水席。写理论文章的人常常有两种烦恼,一种是没有材料,两眼摸黑、无从着手;另一种是材料太多,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要把文章写好,仅仅有零碎的感想、一般的观感和笼统的态度是不行的,仅仅把不同的材料罗列起来、蓬头垢面、记流水账也是不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理出头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可以借用三种数学思维方法。一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或者相似的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材料一旦多了,必须进行归类。不要害怕分错了,没有一种分类是毫无瑕疵的,因为一个事物可以展现不同的侧面,而不同的事物又往往相互交织。分类的过程,无形中是一个分析和梳理的过程,是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二是寻找最大公约数,找到不同事物之间共同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规律是在事物的运动中反复出现的东西,不是偶然出现的东西。规律既然反复出现,因此就能够被认识。”找到共同的东西,很有可能就接近了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三是找到不同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也就是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的不同要素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把握这一条最困难,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广泛而复杂的,不是机械的一荣俱荣,也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超出一定的界限,很有可能物极必反。分析事物的运动,包括分析运动与静止、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物质与精神、主流与支流、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偶然与必然、绝对与相对等很多组不同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这些辩证关系的具体形态,既是研究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科学研究本身的魅力所在。

上述五个方面,只是提供了观察理论文章的五个角度。人无完人,文无完文。事实上,没有什么文章是完美无缺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