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一、引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概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教育的本质、功能、历史、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教育学打下基础。

二、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品德、能力、思维等方面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传授知识、培养品德、开发智力、促进个体社会化等。

其中,传授知识是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价值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教育还可以开发人的智力,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

古代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礼仪和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兴起,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现代社会中,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民事业,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多个层次。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五、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在理论方面,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

这些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发展。

六、结语通过阅读《教育概论》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将努力学习和掌握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打下基础。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真的是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这本书开篇就强调了教育与个体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同学叫小峰。

小峰学习成绩不太好,上课总是坐不住,还经常和同学打闹。

老师和家长都为他头疼不已。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外实践活动,去参观一个科技馆。

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各种新奇的科技展品,什么机器人啦、太空模型啦,大家都兴奋得不行。

可小峰却在一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还是自顾自地调皮捣蛋。

但是,当我们走到一个关于物理实验的展示区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讲解员在演示一个有趣的静电实验,小峰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他不再乱跑乱动,而是凑到前面,全神贯注地看着。

讲解员看到他这么感兴趣,就邀请他上台亲自体验一下。

小峰有点犹豫,但在大家的鼓励下,他还是上去了。

当他成功地完成了那个实验,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自豪和兴奋。

从那以后,小峰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也不再捣乱了,开始认真听讲,还经常向老师提问。

这件事儿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真的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潜力,给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和引导。

就像叶澜老师说的,教育要促进个体的主动发展。

小峰的转变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如果当时没有那次科技馆的参观,如果没有那个让他感兴趣的静电实验,也许小峰还在被大家定义为一个“坏孩子”。

再来说说我们的教育环境。

现在的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把学生当成了考试的机器。

每天就是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

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教育吗?叶澜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可看看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哪里还有什么活力可言?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表弟家,看到他才上初中,就已经每天晚上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

我问他:“这么多作业,你不累吗?”表弟一脸无奈地说:“累有什么办法,老师布置的,不做完要挨批评。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读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就像是在教育的广袤田野里漫步,每一步都能踩到新的“知识庄稼”,让我这个对教育充满好奇和热情的人,满心欢喜又收获满满。

书里提到的好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塑造。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三年级,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

王老师个子不高,总是笑眯眯的,眼睛里透着温暖和关怀。

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来没有对我们发过脾气,哪怕是我们调皮捣蛋犯了错。

有一次,班级里组织数学考试。

我平时数学成绩还算不错,所以那次考试的时候心里也挺有底的。

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那天考试的时候,我脑袋突然就像短路了一样,好多平时会做的题目都做错了。

成绩出来后,我看着那个惨不忍睹的分数,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我觉得自己太失败了,特别害怕老师会批评我,同学们会嘲笑我。

没想到,王老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

我低着头,准备迎接一场“暴风雨”。

可是,王老师没有批评我,而是轻轻地摸了摸我的头,说:“孩子,这次没考好没关系,咱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她拿出我的试卷,一道题一道题地跟我分析,耐心地给我讲解我做错的地方。

她的声音那么温柔,就像妈妈一样。

在讲解的过程中,王老师发现我其实不是不会做那些题目,而是因为粗心大意和考试的时候太紧张了。

她笑着对我说:“你呀,聪明劲儿是有的,就是有点小马虎。

以后考试的时候别紧张,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听了王老师的话,我心里的大石头一下子落了地,暗暗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

从那以后,王老师经常会在课后帮我辅导功课,还会跟我聊天,关心我的生活。

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越来越好,对学习也越来越有信心。

现在回想起来,王老师对我的教育方式,不正是叶澜老师书中所说的那种关注学生心灵成长的教育吗?她没有只看重成绩,而是看到了成绩背后我的紧张和不安,用她的爱和关怀帮助我克服了困难,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

教育概论第一章心得体会(3篇)

教育概论第一章心得体会(3篇)

第1篇第一章作为《教育概论》的开篇,为我们介绍了教育的起源、本质、目的、任务以及教育的发展历程。

通过学习第一章,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起源第一章中提到,教育起源于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目的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技能传授,到奴隶社会的道德教育,再到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教育,教育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实现自身价值,还可以推动社会进步。

在我国,教育被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的起源,传承和发展教育,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育的本质第一章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一本质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属性,即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素质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育的目的第一章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一目的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育的任务第一章阐述了教育的任务,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等。

这些任务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教育的整体内容。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育的任务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

读书笔记教育学概论摘抄

读书笔记教育学概论摘抄

读书笔记教育学概论摘抄在阅读《教育学概论》这本书时,我被其中关于教育本质、目的、方法以及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深刻见解所吸引。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的一些重要观点,它们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启发了我对教育实践的思考。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教育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引导他们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这样的教育才能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成为有责任感和创造力的公民。

教育方法应当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传统的讲授法虽然有效,但现代教育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学习。

通过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教育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教育应当反映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同时也要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人才。

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正和繁荣。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总之,《教育学概论》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教育学视角。

它不仅让我们理解了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激励我们去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理论,以促进教育的改进和发展。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朱德全教育学概论读后感

朱德全教育学概论读后感

朱德全教育学概论读后感篇一朱德全教育学概论读后感最近读了朱德全的《教育学概论》,我觉得这真的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说爱吧,它里面的很多观点和理论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感觉就像给我这个在教育领域里摸爬滚打的小白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比如书中提到的教育要因材施教,这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需要我们老师去用心琢磨、去实践的真理。

可为啥又说恨呢?因为读着读着我就发现,自己之前对教育的理解简直太肤浅了!有时候我会反问自己:“我以前咋就没想到这些呢?” 也许是我太自以为是,也许是我根本就没用心去思考。

书中讲到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我就想啊,如果当时我的老师能按照这些方法来教我们,那我是不是能学得更好,是不是能少走很多弯路?想到这儿,心里不禁有点小遗憾。

但话说回来,现在明白也不晚呀!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一个警钟,敲醒了我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可能以后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至少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方向和勇气。

你们说,教育是不是一门超级深奥的学问?我反正觉得是,而且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那种!篇二朱德全教育学概论读后感读了朱德全的《教育学概论》,我这心里呀,那真是五味杂陈!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挺枯燥的,心想:“这啥呀,一堆理论,能有啥用?” 可随着深入阅读,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书里提到的那些教育案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育中的不足。

我不禁自问:“我以前的做法真的对吗?” 也许,我曾经以为的好方法,其实并不是那么好。

比如说,书中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这让我想起了我班上的一个学生,他成绩不太好,我总是批评他不努力。

但现在想想,可能是我没有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式。

还有啊,书中关于教育评价的部分也让我深思。

我们总是用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可这真的公平吗?我觉得不一定!这就好比用一个尺子去量所有的东西,能准吗?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次自我批判的旅程。

我一会儿觉得自己明白了很多,一会儿又觉得还有好多东西不懂。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一、本书概览《教育概览》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最后在结束语中总结出教育的基本特征。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适合做教育学教材的书。

二、心得体会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一)系统论研究教育对“什么是教育”的重新认识,叶澜在《作者的话》中提出了:首先“教育整体”的观念,主张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研究。

在教育内部层次结构上,提出了教育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研究的关系和区别,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区别了教育系统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这两种不同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系统论作为方法论对人事教育现象的价值。

由此可见,该书是一本较早地、深入地运用系统论于教育研究著作。

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重要差异。

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二)遵循“综合—分析—综合”研究路线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的结构中,第一章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狭隘的、非整体性的、平面式的、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立体结构的教育图式,并把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

接下来的两章是研究宏观层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则进入到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般理论性问题,以及人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最后一章中,进入到新的综合——教育、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综合。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关乎着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的未来。

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而全面的教育洞察,让我深受启发。

在书中,叶澜教授开篇就强调了教育的本质。

她指出,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将教育视为获取分数和升学的途径,而忽略了其对于个人素养、价值观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叶澜教授还深入探讨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她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的变革和需求也会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例如,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同时,教育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完全被社会所左右,应当保持自身的价值追求和教育规律。

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

叶澜教授提出,教育目的应当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既要关注当下社会的需求,又要为个体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这意味着教育不能仅仅着眼于眼前的功利性目标,如就业和升学,更要注重培养个体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陷入过于注重短期目标的误区,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这让我思考,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平衡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为学生创造更有价值的教育体验。

在教育内容方面,叶澜教授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她认为,传统的学科划分过于细致,容易导致知识的割裂和学生思维的局限。

因此,应当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而要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叶澜教授对于教育方法的见解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她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叶澜读书笔记在阅读叶澜教授的《教育概论》一书时,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教育本质和真谛的大门。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系统的阐述和独到的见解,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

叶澜教授开篇就强调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她指出,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帮助我们发掘自身潜力,塑造健全人格,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而对于社会来说,教育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

叶澜教授认为,教育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培养某种特定的职业技能或知识体系,而应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了身体、智力、情感、道德等多个方面。

教育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实践,是否过于注重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这一章节中,叶澜教授强调了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她指出,师生关系不应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一个积极、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叶澜教授还深入探讨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她认为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教学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的设置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教学方法则应当多样化,灵活运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使我认识到,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教学方法的创新,更要注重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整合。

书中对于教育评价的观点也让我印象深刻。

叶澜教授指出,教育评价不应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而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教育概论》读后感

《教育概论》读后感

《教育概论》读后感《教育概论》是一本由叶澜所著的教育学入门读物,共分为六个章节,涵盖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个体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读罢此书,我深感该书的全面性、条理性和科学性,对于学习教育学的初学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首先,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

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开始,以历史演变和各子系统为线索,展开了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详细阐述。

接着,又从教育与个体的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理论概述和人生阶段与教育的关系等内容的介绍。

作者以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全面地展示了教育在社会和个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本书的条理清晰,结构合理。

每个章节都按照一个主题展开,且在主题之间有着明确的逻辑连接。

叶澜以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线索,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同时,每个章节内部的内容也有着清晰的组织结构,通过标题、小标题、段落落款等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很好地掌握每个章节的重点和主题。

此外,本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性。

叶澜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教育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对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他不仅介绍了相关的理论,还引用了实证研究的案例来支持他的观点,使得读者能够对教育学的理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也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观点,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启发。

最后,本书不仅适合作为系统高校专业教材,也适合教育工作者参阅。

对于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本书能够帮助他们全面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本书提供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案例和理论支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学的知识。

总的来说,《教育概论》是一本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科学严谨的教育学入门读物。

它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历史演变、了解教育与个体发展的一般理论概述,从而提供了一个全面认识教育的视角。

无论是学习教育学的学生,还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士,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教育概论 读后感

教育概论 读后感

教师素养1921年,孟宪承回国后任东南大学教育学教授,直到1933年他的《教育概论》问世,期间,对教育学的研究始终是他学术探究的重心,他的教育理论逐渐成熟,并推动了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和转型。

在中国,以儿童发展为教育学理论的起点,其首倡者很可能就是孟宪承,他还提出完全从民众生活出发的民众教育。

民众教育就是“使民众能适应其继续不断的生活”的教育。

孟宪承认为,民众教育是对大多数人民的教育,也应当包含失学儿童,但重点在“年长失学者”,理由是年长失学者过多,影响社会安宁和个人生计极大。

但我更关注《教育概论》中关于“教师的专业”这部分,这部分可能离我们更近。

孟宪承认为教师以教学服务于社会,怎样培养和引导他们的发展,系着民族的前途,这是他应该认识的使命。

因此教师是需要被培养的,他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者和思想品德的塑造者。

地理教师也是如此,地理教师素养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

我认为教师是有多重角色的:在课前,教师像导演,他要进行教学设计,像导演一样设计各种“场景”;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像主持人,他要维护、保持好课堂的氛围,定下基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像演员,他要将教学设计很好地表现,他所传达的不仅是故事情节、知识,更是一种学科思想、思维方式。

于此同时,教师像记者,他要主动发现问题并思考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问题,要一针见血,教师还像一个高级导游,地理离人们的生活很近,教师要将学生带入自然、人文的景观之中,让地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孟宪承指出教师的专业训练要从技能、知识、理想三个方面进行。

主要对应着地理教师思想品德和地理业务能力两方面的素养。

思想品德素养主要指地理教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联系到地理,主要指要有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人地关系观。

而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地理教学。

地理业务能力素养应该包括扎实、系统的地理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能够随时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准确地认识到它的发展趋势;要精通地理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能将其运用于地理教学实际当中;要有广泛的数学、英语、物理、历史、政治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很好地与地理相结合。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教育概论》是叶澜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叶澜先生在书中首先阐述了教育的本质。

她指出,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活动,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品德等多个方面。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创造力、有良好品德的社会公民。

在谈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叶澜先生强调了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还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会对教育产生影响,教育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进行改革和创新。

书中还对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

教育需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这让我明白,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

叶澜先生对于教育目的的探讨也让我深思。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她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个体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同时,教育目的也应该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在教育内容方面,叶澜先生指出,教育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基础性。

科学的教育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系统的教育内容能够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的教育内容则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教育概论》是叶澜教授在长期教学和研究实践中结出的硕果,本书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在此基础上将全书共分六章,在最后叶澜教授简述了这部著作的缘起,简介了此书的研究对象“教育整体”,说明了研究路线:循着综合——分析——综合的路线前进,交代了在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时的基本方法,力求基本概念界定清晰和逻辑结构严密,并把自己的思路展示出来,把问题与不同观点摆出来。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具有智慧的教育学专著。

对于一名非师范生,一名刚刚接触教育学的我来说,这本书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那分析透彻的篇章,那见解独到的段落,甚至那一个个美丽的字眼都足以转送给我无数妙不可言的神韵,引起我的遐思翩翩,思绪飞扬。

本书内容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第一章界定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

第二、三章阐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历史的分析揭示两者的规律性联系;分析教育子系统与其他主要的社会子系统的关系,使对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关系的认识变得更为深入细致。

第四、五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进行到教育活动微观层次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在最后一章中,综合考量教育、社会与人的相互关系。

作者把这一综合的焦点聚在两大教育功能的相互关系上。

在“结束语”部分,讨论了教育的基本特征这一带有全书小结式的问题。

叶澜教授把《教育概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教育整体”,即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取其中的一部分,在第一章、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中,作者叶澜把教育分为广义教育与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同时作者认为教育的概念是对教育活动的概括,因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

教育学概论第五章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学概论第五章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

教育学概论第五章教育的目的读书笔记打开《教育的目的》一书,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看到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昂首走来——英国的怀特海,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教育、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

尽管他的思想言论不全部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很多时候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来的我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细读《教育的目的》,揣摩文思,感悟颇多,但在此只谈他关于教育“差异化”的一些想法。

怀特海先生认为“在教育中如果排除差异化,那就是在毁灭生活”。

这句话告诉我们,首先必须要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或每类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特点,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中排除差异化,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标准“一刀切”,用同一把尺子要求孩子,这样做表面看,确实能够减轻教师备课上课的负担,但是对学生来说,便是百害而无一利了。

排除差异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的欲望和能力均可能遭到扼杀,从而会形成思维的惰性和定性;排除差异化,学生的个性很难展示或很难被注意到,从而无法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学习,那么,好的学生可能得不到发展,差的学生可能很难跟上教师的步伐;排除差异化,就无法或极少能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类的精神活动联系在一起,如此,就是在毁灭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生活”;排除差异化,教育唯分数是从的现象更难以撼动,中国北大教授郑也夫说,“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参差不齐,传统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压下提。

即成绩好的学生会被限制,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会被逼迫去学习,出现了伺候分数的现象”。

由此观之,教育者的眼中如果没有学生的差异性,不尊重学生的特点,不看到学生的“与众不同”,那么教育无疑是一场灾难!教育若排除差异化,其弊端显而易见,但是在教学中,在课堂上,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现实很严峻,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改变正在发生,很多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已然走在思考、探索及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路上。

教育概论读后感

教育概论读后感

教育概论读后感
教育概论读后感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因为它关乎着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最近我读了一本教育概论的书,对于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1. 教育的本质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思想、态度和价值观。

而且,教育不只是在学校里进行,家庭、社会也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发展。

2. 教育与社会
教育和社会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教育起着教育人的作用,而社会则可以影响教育内容和方式。

教育需要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同时也需要引导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

同时,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应该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 教育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化,教育也需要不断适应发展。

教育的发展需要与时俱
进,采用新的教育方法和技术。

同时,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兴趣,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知识。

总之,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读完这本教育概论,我更加深入了解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该注重教育的本质,引导每个人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的进步。

大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大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大学教育概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教育学概论”这本书,虽然我每天只学一节,日积月累,学完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在大学时候当我第一天翻开《教育学概论》这本书时,当时我发现书里的内容特别的枯燥乏,连续看了几天后,我才发现原来是我误解了《教育学》。

因为我确实在《教育学概论》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不仅解除了我对《教育学概论》就是一门枯燥的理论的理解,还丰富了我对“教育”,“教育学”的理解。

还记得学习“教育的本质”这一节的时候,书中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定义。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把受过的教育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

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学习,使我开阔了思维,不再把“教育”一词想的空洞而深不可测。

通过“教育学概论”的学习,我还深深的喜欢上了教育学。

其中有许许多多我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西方文化的传统的差异所造成的中西方教育意义的不同,举例阐述他们的不同之处,老师把中国的灌输式教育形象的比喻成木桶给杯子倒水:老师是木桶,学生是杯子,老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更有意思的西方的教育,老师把西方的引导式教育用“产婆术”来做形象的比喻:老师是接生婆,学生是孕妇,而孕妇产下的胎儿则是学生内在的潜质,通过老师的“助产”,使学生主动学习、思考,从而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通过老师形象的比喻,使我深深的理解了中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

学习“课程”这一章节中的“学科课与活动课”。

使我记忆优先的是这两种课程的优缺点,学完之后,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问题。

各有各的好处,但又有各自的劣势,因此我在想我以后的工作要怎样做呢,要怎样去平衡学科课和活动课呢,要怎样才能更好地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呢?虽然我任教几十年,但是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这本书,我觉得它对我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是很有利的。

《教育概论》读后感

《教育概论》读后感

《教育概论》读后感《教育概论》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著作。

作者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理论、实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探讨,带领读者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和意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书中对教育的定义和目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能力。

作者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实现自我实现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

其次,书中还探讨了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作者指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基石,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质量下降等。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书中还对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作者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个性化、多元化和全面发展的。

教育不应该只是灌输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教育应该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读完《教育概论》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通过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我对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学习“教育学概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教育学概论”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教育学概论”心得体会范本《教育学概论》是一门介绍教育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

教育不仅仅涉及到教与学的关系,还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等多个环节。

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

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我了解到教育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这为我深入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提供了基础。

其次,教育应该是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工具。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发展的个性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这需要教育者具备良好的教育素质和专业知识,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我明白到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品格培养。

再次,教育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能,教育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支持。

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我了解到教育学中的个体差异理论和学习风格理论等,这使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育还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评价制度的改进。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代教育应该倡导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评价也应该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考察,避免过度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我了解到一些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最后,教育需要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平性。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也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公平做出贡献。

教育应该是一个包容的系统,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和谐发展。

通过学习《教育学概论》,我认识到教育学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平性的重要性,也使我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力争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

叶澜《教育概论》之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叶澜老师的《教育概论》,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触颇多呀!在这本书里,叶澜老师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还真有点云里雾里的,毕竟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我来说,有点深奥。

但是,随着我一点点地深入阅读,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观察,那些原本晦涩的文字,好像也变得亲切了起来。

就拿教育的目的来说吧。

以前我一直觉得,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

但叶澜老师告诉我,教育的目的远不止于此。

教育应该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个性和创造力,让人能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让我想到了我表妹的经历。

我表妹从小就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家里人都觉得她将来肯定能考上名牌大学,光宗耀祖。

所以,从小学开始,她的课余时间就被各种辅导班、培训班填满了。

奥数、英语、钢琴、舞蹈……一个都没落下。

表妹也很听话,一直努力地学着。

可是,到了高中,表妹突然就变了。

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成绩一落千丈,家里人都急坏了,不停地责怪她不努力。

后来,表妹终于忍不住跟家里人摊牌了。

她说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学习的机器,没有一点乐趣。

她真正喜欢的是画画,可是这么多年,她根本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听到表妹的这番话,我心里特别难受。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教育的一个误区吗?我们总是以“为孩子好”的名义,给他们安排好一切,却从来没有问过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的培养。

再说说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叶澜老师在书中提到,教育应该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为社会的进步培养人才。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村的一个大哥。

这位大哥小时候家里穷,没读多少书。

但是他特别勤奋,脑子也灵活。

我们村这几年发展旅游业,他瞅准了机会,自己开了一家农家乐。

一开始,因为他没什么文化,经营起来很吃力。

教育论读书笔记摘抄(3篇)

教育论读书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论》是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所著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于1693年首次出版。

该书以人类心理发展的观点为基础,阐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本书对后世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教育论》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

二、摘抄内容1. 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将知识灌输给他人,而是激发他人的内在潜能。

”(P.5)洛克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激发人的内在潜能,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体能够自我发展,成为有道德、有才能、有智慧的人。

2.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人生的关键,它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P.10)洛克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对个体的一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就能在道德、才能、智慧等方面得到提升,从而拥有幸福的人生。

3. 教育的原则(1)自然原则“教育应遵循自然的原则,尊重个体的成长规律。

”(P.15)洛克提出,教育应遵循自然原则,即尊重个体的成长规律。

他认为,个体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育应顺应这一过程,而不是强行干预。

(2)实践原则“教育应以实践为基础,培养个体的实际能力。

”(P.20)洛克强调教育应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个体的实际能力。

他认为,知识必须转化为能力,才能对个体产生真正的价值。

(3)道德原则“教育应以道德为核心,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

”(P.25)洛克认为,教育应以道德为核心,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4. 教育的方法(1)观察法“教育应从观察开始,了解个体的需求。

”(P.30)洛克提出,教育应从观察开始,了解个体的需求。

通过观察,教育者可以了解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从而制定合适的教育方案。

(2)启发法“教育应启发个体的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P.35)洛克强调启发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者应启发个体的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个体能够自主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概论读书笔记
《教育概览》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下面本人为大家带来教育概论读书笔记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概览》共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教育,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社会、教育、人之互相关系。

最后在结束语中总结出教育的基本特征。

通篇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练,是一本很适合做教育学教材的书。

仔细拜读了叶澜教授所著《教育概论》,收获良多,概括一下,有以下特点与感受。

对“什么是教育”的重新认识,叶澜在《作者的话》中提出了:首先“教育整体”的观念,主张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而不是只取其中的一个部分来研究。

在教育内部层次结构上,提出了教育的宏观、中观及微观研究的关系和区别,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区别了教育系统与社会整体的关系,以及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与社会其他子系统这两种不同的相互关系,体现了系统论作为方法论对人事教育现象的价值。

由此可见,该书是一本较早地、深入地运用系统论于教育研究著作。

在本书中,关于“教育的内涵”本身,叶澜突出了教育活动“人为性”这一教育与自然的重要差异;突出了教育活动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这一与其他社会活动的
重要差异。

并且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相比,最大的差别是在其社会性上,并提出教育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和为了社会的活动。

这一研究路线很好的体现在整书的结构中,第一章是对教育系统内部结构的总体性的分析,学生一开始就能从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狭隘的、非整体性的、平面式的、简单的有关教育的认识中摆脱出来,形成立体结构的教育图式,并把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区别开。

接下来的两章是研究宏观层次的教育,第四、五章则进入到教育活动的微观层次的研究,着重探讨了有关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一般理论性问题,以及人生每一阶段的年龄特征与教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规律性联系以及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特殊意义。

最后一章中,进入到新的综合——教育、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综合。

众所周知。

许多专家学者在学术界很有影响力,因此很多时候他们所说的就是“真理”,而叶澜教授却没有“学者”架子,在序的末尾有这样一段话:就像一个人一样,一本教材不可能完美无缺,也不可能保罗万象,它只能在事先选定的圈子里做文章,它的成熟度实际上是执笔者学术素养和理论成熟度的表现。

对于我来说,写此教材是尽力了,但未必令人满意。

因此,这本教材若能引起使用它的同志的兴趣和思考,并从中有所得益,我就获释了;若能引来一些谈论,
我就兴奋了;若能有更多本胜于它、不同于它的教材诞生,那我就举起双手欢呼了。

这段话生动反映了作为一名“学术人”的追求。

也许就是这种谦逊谨慎的风格造就了她今后的不凡的事业。

这一著作,是作者在担任多年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各方面经验的成果,同时也是其与学生共同劳动的结晶。

因此,这本书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的。

对过去研究较少的教育与人口、教育与文化都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在今天看来,也有其一定的完整性。

试想,一个没有接触过教育学的人,当他读完这本教材的话,也可以对教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更加深入的学习教育学提供了一个窗口。

书中第四章提到,在以往相当一部分教育学教科书中,主要采取“搬运”和“相加”的方法:把心理学、生理学中有关对人的个体研究的成果或者哲学中有关人性的问题的各种观点搬到教育学中的相关部分。

将他们相加,再补上一些教育方法的建议,就构成教育学有关该课题的主要内容。

本人认为:这个分析是中肯的,是符合事实的。

那究竟怎样才能有研究人的独特视角呢?作者介绍了三个方面,其一是教育学把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来研究,其二要研究个体的发展与形成问题,其三还须要研究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各种可能存在的关系模式,并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
体功能的统一问题。

这些也就是教育学在研究人时与他学科不同之所在。

在具体分析每一个问题时,教材通过展示自己的思路,把问题与不同观点摆出来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教学时,不只是听,而是与教材的作者一起思考;不仅分析观点本身是否正确,而且分析得出观点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法是否正确。

使得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而且提高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思维的能力。

谁如果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者,谁如果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这一伟大而崇高的事业,那么,谁就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富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人,成为热爱人、理解人、善于研究人的人,成为深刻地了解社会与教育相关的一切,并对人类社会未来充满信心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为使人类与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和生命的同时,使自己也变得美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