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内涵。
南通职业大学以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教材编写为抓手,以开设必修课程——“高职人文”为刚性机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切实推进了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开发与实践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高职教育不能缺少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高职教育在强调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对于教育的目标定位、具体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选择等,还未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着眼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从微观角度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这对于切实推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具有现实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南通职业大学以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教材编写为抓手,以开设必修课程——“高职人文”为刚性机制,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化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课程开发的意义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所谓“技术应用”,即强调具备必需、够用的专业知识及熟练的操作技能,这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
而所谓“高素质”,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即“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这其中的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都是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只能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
因此,高职教育在强化技能培养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是高职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需要。
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愈加显著,地位愈加突出。
如何促进高职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除了保持自身的特色,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应该是有效的催化剂。
高职教育如果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则必将促使高职教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职业前程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工作第一线的生产骨干、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岗位职责需要他们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比较稳定的工作情绪;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然而据调查,目前企业反映较多的是学生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不够,不善于与人沟通协作,做事比较浮躁等,这些问题都成为影响他们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高等职业教育同样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职教育如果长期忽略人文素质培养,则学生的性情往往是浮躁的,思想是浅薄的。
如果只有专业技术,缺乏文化思想底蕴,会使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这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目前,高职院校一般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讲座的途径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种做法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弊端:一是缺乏刚性约束机制,容易把人文素质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二是受众面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接受到教育。
三是教育内容的随意性、零散性,不能保证学生系统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有些学校虽然也开设了必修课,但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笼统的定义,往往把人文知识教育等同于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素质课程变成文学艺术欣赏、写作、演讲与口才、礼仪等课程的组合,以人文素质课程的名称来完成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未真正明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我们认为,落实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人文素质教育建立刚性约束机制,把它纳入公共基础课教学体系;二是构建一门具有明确教育目标的课程,作为承担人文素质教育任务的主要载体。
为此,南通职业大学自主开发了“高职人文”这门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所有专业的教学计划,这一举措为全面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刚性机制。
二、“高职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高职人文”目前是我校公共基础课之一,主要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
课程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把握自我、尊重他人、报效社会、善待自然”为教学主要目标,遵循“感化、熏陶、体悟、自省”的人文素质培养规律,教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基本要求,进而提高他们实践人文精神的自觉性和创造性。
“高职人文”课程是以教材编写为抓手进行开发的。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必要条件,以教材编写为抓手,能为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得到保障。
“高职人文”课程使用的基础教材《人文素质教育读本》(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学校自编教材。
教材由上编、下编组成。
上编是主体,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把握自我”(选文10篇);第二部分“尊重他人”(选文8篇);第三部分“报效社会”(选文10篇);第四部分“善待自然”(选文8篇)。
每部分设计导言,以明确教育目标;每篇选文均有主题词凸显主题、用“导读”进行点拨,便于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
下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述”“应用文写作举要”“人际沟通艺术
简说”“礼仪知识简介”“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识”。
该教材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物化理论研究成果。
教材是在关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培养机制等课题研究成果的指导下编写的,编写理念科学新颖,真正将理论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转化成为实际教学的应用价值。
二是符合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规律。
该教材围绕人文素质教育四大目标,选择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哲理性的美文作为载体,通过美文的感化、熏陶和“素质训练题”的体悟、自省,加上“导读”的点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质,符合人文素质教育的规律。
三是开放式的“素质训练”设计。
该教材的素质训练体系设计体现出编者对人文素质形成机制的深入思考。
该体系的许多内容着眼于引导学生在体悟中获得思想认识上的升华,在自省中接受心灵的冲击,许多讨论题和思考题也许找不到完整的标准的答案,但正是题目的开放性才可能激发探讨的热情,这对人文精神的人格化无疑能够起到切实的作用。
“高职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应的也以“把握自我、尊重他人、报效社会、善待自然”四个部分为主体板块;同时,辅之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应用文写作训练、人际沟通技巧和礼仪知识、心理健康常识等部分,既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涵,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如图1所示)。
四个主体板块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了整合,每个板块分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之间有着较强的逻辑关系,由自我到他人、到社会、到自然界,认识逐步深入,每个专题各自又有明确的主题和对应的篇目及素质训练题。
三、“高职人文”课程的教学方法
课程以阅读、讲授、讨论、演讲、写作等多种方式实施教学,坚持将教师讲授与自学研讨、理论与实践、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结合起来,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图2所示)。
1.讲授与研讨结合。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美文的感化、熏陶,以及素质训练的体悟、自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常采用“话题研讨”教学法,即组织学生围绕某一话题或某一范围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事件分析”教学法,即组织学生对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热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多侧面、多视角揭示和对比各种不同价值观念的利弊优劣,引导学生选择正确价值观;“意义寻求”教学法,即引导学生探索人生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在曲折复杂的境遇下,甚至是在逆境下,看到人生的意义,正确对待生活。
2.理论与实践结合。
人文实践是人文精神内化于个体生命的关键环节,也是检验人文教育成果的唯一途径,因此,课内课外有针对性地尝试开展适合高职学生的、切合教学目标的各种形式的人文实践活动。
如“报效社会”部分,依托当地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并参加“江海志愿者”等知名志愿者团体,在此过程中升华认识和情感。
3.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结合。
结合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娱乐习惯,在课
程网站内建设网络课堂,在实体课堂之外为学生自学提供各种课外补充阅读材料和教学辅助视频资源、人文讲座音像资料等。
四、“高职人文”课程的特点
“高职人文”虽然是公共基础课程,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思考人生目标、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他们成为身心健康、有理想追求、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1)明确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高职院校实际,以“把握自我、尊重他人、报效社会、善待自然”四个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及相关子目标作为课程目标,初步解决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系统性、明晰性问题。
如,“把握自我”部分的具体要求包括:把握自我发展目标,树立技术应用型职业的自豪感和争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理想;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我发展方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培养理性思维习惯,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正确对待各种人生境遇,对顺境和逆境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举止文明,行为规范等。
(2)遵循人文素质教育规律。
本课程以《人文素质教育读本》为基本教材,通过美文的感化、熏陶,以及教材中开放式“素质训练体系”的设计,加上多样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体悟和自省的基础上形成实践人文精神的自觉行为,这样的教学模式符合人文素质养成的基本规律。
(3)注重多元化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下根据不同主题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研讨,并形成学习成果。
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收集材料能力、研究和思考问题能力、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都有所帮助和提高。
五、“高职人文”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1.与“思想品德课”的关系。
两者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完善学生的人格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和帮助。
相对而言,在内容上,思想品德课侧重于政治性、思想性;本课程侧重于审美性、感悟性,因此范畴更广。
在方式上,思想品德课侧重于讲授、教化;本课程则是通过感化、熏陶、体悟、自省使学生得到启发和教育。
2.与选修课、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的关系。
“高职人文”作为必修课程,与学校开设的文学欣赏、艺术欣赏等选修课及“人文讲坛”等讲座,构成“一主两翼”的人文素质显性课程体系。
同时,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及“江海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组成人文素质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交融。
作为一门课程,“高职人文”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且课时有限,选修课、讲座较好地弥补了这些缺憾,而丰富的文化及实践活动则是促使学生自觉实践人文精神的良好平台。
[参考文献]
[1]丰坤武.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
(6).
[2]李人杰,汤海涛.高职院校不可或缺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3]李逸凡,邹宏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兼论高职教育发展的张力与维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
[4]唐杰军,姜晖.探索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J].企业技术开发,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