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地域文化通览》
作为一名青藏高原的子女很是自豪。在本学期又接触了《中国地域文化》这门课,老师的讲授也激发了我对青藏文化的好奇心。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对青海的各种文化习俗已经耳濡目染。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再加上本次对这本书的学习探究,会不会有更深刻的思考和更加独到的看法呢?毫无疑问,通过书本知识的详细解读和思考,脑海中浮现了一幅幅画面,与自己的所见所闻产生了一种共鸣。这种体验乐趣无穷,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神秘而美丽的青海省,它也曾经出现过灿烂的文明。而对于青海省,许多人却知之甚少。我曾经亲身经历,在外地,在理发店也好,餐馆也好,他们听你讲话就会问你应该大致西北人吧,答之来自青海,却不知青海乃何方土地。时而归为西藏,时而属于甘肃。有时不免心酸,硕大的面积,仙境般的美景,却悉少有人知晓。究其原因,估计大部分便是文化层面上出现了问题。举个例子,山因文化而“高”,泰山乃九五至尊,是历代文化的制高点。诸多文化繁荣之地就有发达的旅游业,其名于文化。而青海呢,便是名于其景而少文化。谈及西藏,各类藏文化事物都是其名片;提及新疆,便有伊斯兰文明,诸如此类数不胜数。因此,要想传播青海名片,不单单要从景色入手,还要着重发扬其文化,用文化的名片去吸引人使人知晓,让其在五颜六色的中华文化中有一地位。这地位,不仅仅是在单纯文化定义层面上的地位,还有更重要的便是在各地人民心中的地位。就像提到曲阜孔庙便知山东,提及荆楚文化便想到湖北。进而,就能做到提及延安便知革命红色文化,提到西安便有六朝古都气派。若真有一天能像这样,那对于青海文化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无疑对青海的其他各方面的发展有更好的帮助。
本文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篇)》从史前文明至今,从地理环境概况,行政建制,农耕游牧文化,多民族交融等各个方面入手,讲解了千年以来灿烂的青海文化。而我此次便是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整合,得到一个概括的文本,若想深究还得完整阅读全书。
绪论
第一节地理环境
对于地理环境大家大致都有了解,简单概括为:面积大,海拔高,位于西北,资源丰富,多风少雨,处于世界屋脊,四大牧区之一,三江源头。作为“中华水塔”,河湖广泛,多冰川融水。
天龙八部中曾有“星宿派”,此派来自星宿海,而星宿海便位于果洛“玛涌塘”,因沼泽草甸区,湖泊众多,如繁星落地,汉语称“星宿海”。而在果洛藏族自治州,有“玛沁县”、“玛曲县”都是因黄河而得名,可见河流在青海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做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使下游繁荣昌盛,从高原奔流而下,阅尽人间春色,润泽中华大地,演绎了难以计数的文化篇章。
谈及资源便有“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内陆盆地。而盐湖便是它最有力的名片。明清时在这里设有盐局经营。
提及青海,最不能少的就是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古称“卑禾羌海”、“鲜水”。两汉之际,王莽在此设立“西海郡”。因本人也来自西海郡(现大致位于海晏县西海镇)所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所以对其中一些地方比较熟悉。多次前往也曾见过“西海郡”郡碑,见过“三角城镇”。青海湖周围多为藏族居民,以放牧为主。而近几年去青海湖,看到已经有靠近西海镇的部分湖边土地沙化严重,治理力度也难以接受,此问题可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谈一小花絮。曾在奥运会上获得过女子竞走铜牌的藏族运动员“切羊什洁”就是海晏县青海湖乡人,说起
来还有点小小的自豪。近几年,也成功举办了数十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也从体育方面向外界宣传了青海的文化。
再谈青海湖,环青海湖是天然牧场,曾有羌人,土谷浑人,吐蕃人等古代民族游牧。近代有藏族,蒙古族等。
东部河湟谷地,青海农耕区,分布着青海百分之七十的人口。此地湟源县,乐都县,西宁市,平安县,民和县也是古代青海文明最为繁盛的地方。
第二节行政建制沿革概况
青海历史悠久,迄今已知在三万年左右即有人类生活。世居为古羌人,但是一直未建立国家,内部实行部落制度,还谈不上行政建置。西汉武帝之前这里一直都是塞在之地。而汉武帝时汉军打败羌人与匈奴的联合,设置“护羌校尉”,之后逐渐像青海移民。西汉中期,在兰州设金城郡,后将郡所移至青海境内,这标志着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而到了王莽时期,设立“西海郡”(今海北州海晏县)。三国时期曹魏沿袭汉制。十六国时期有前凉、前秦、南凉、西秦、北凉等政权在此建立。现西宁市有一地名为虎台,中有虎台公园,离本人上高中的地方很近。虎台公园的标志便是南凉王点将台,倒方土堆,很有气势,据说南凉王出征点将即在此。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青海置鄯善镇(今西宁市)后改名鄯州移至乐都境内,吐谷浑兴起之后这里多由吐谷浑控制。隋文帝时期,恢复了鄯,廓,河三州,隋朝灭亡之后此地仍归吐谷浑。唐朝设鄯州(今乐都碾伯镇),
廓州(今化隆群科镇),但中期吐蕃兴起,又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青海被吐蕃占领。吐蕃瓦解后种族分散不相统一。北宋时期,安多吐蕃建立政权,史学界称“青唐吐蕃”,因国王为“角厮罗”又称“角厮罗政权”。后来此政权也瓦解,宋恢复鄯州,廓州等,并置“震武军”(今门源县),“积石军”(今贵德县)。后西夏统治多年,接由蒙古灭西夏,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代设西宁卫隶于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康熙年间青海东部属甘肃行省,西为蒙古辖地。罗布藏丹津事件后,汉西宁府管理青海实物。青海办事大臣隶理藩院,相当于省级单位。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设青海办事长官。
历史上建都青海的地方性政权不多、影响较大的有三个:西凉、吐谷浑和唃厮啰政权。西北地区土官制度的产生可追溯到汉唐的羁廉政策,而青海的士官制度始于元代,明代得到普遍推行,清代演变为土司制度,青海地区明代土官、清代土司,都对朝廷十分效忠,保持土汉参治,混合居中。1930年,青海省政府报经国民政府、实行“改土归流”,直到1958年,所有封建特权始被废除。
总之,青海东部河湟农业区自从西汉后期的纳入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之后,因及时管理,有效治理,执行中原法律法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一致性较多,但除此之外的广大牧区大多数不在省府管辖之内,与中原地区联系较少,更受部落统治影响,受中原文化影响弱,所以社会发育程度较低,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