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的经济现实和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汝城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汝城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作者:何雄来源:《农家科技》2019年第08期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林下经济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需要响应国家的号召,贯彻落实好相关政策,并利用自身条件优势,不断地发展林下经济。
此外,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地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还能够增加林农收入,推动乡村振兴。
本文主要以汝城县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研究背景,着重分析了林下经济发展相关内容,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目的在于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并强化乡村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措施近年来,林下经济的发展对于精准脱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林权制度改革,为乡村振兴不断助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当前国家共同奋斗目标和首要任务。
因为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主要以汝城县为研究案例,该县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汝城县有林地278万亩,人平有林地6.19亩,高于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
汝城县活立木蓄积量达394万立方米,樟、梓、楠、桐及水杉等稀有树种遍及汝城县,其中药用植物700多种。
始建于2003年的九龙江森林公园,2005年升为省级森林公园,公园海拔处在185至1381米之间,现有管辖面积15644.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3.62%,森林蓄积量194万立方米,近些年来林业建设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使以木材生产为主要内容的转变,并促进林业产业由传统方式向外延伸,林下经济已然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成为了重要话题。
一、林下经济的概念通常来说,林下经济主要是以林下土地资源等自然条件作为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种养殖等一种新型的生态模式。
林下经济包含林下相关产业,并包括其他林业产业在内。
(完整版)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书
(完整版)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书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一、汝城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评价(一)资源型城市基本情况1、自然条件 (1)地理状况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界处。
北通资兴市、桂东县,南连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县,东接江西省崇义县,西邻宜章县。
史称“内为衡(阳)宝(庆)门户,外扼赣粤咽喉”。
地理座标为东经113°16′17″―113°59′21″,北纬25°19′05″―25°52′27″之间。
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72公里,总面积2400.52平方公里。
辖12个乡、3个民族乡、8个镇,总人口38.247万。
汝城县地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端之交接部,四周群山环抱,境内山峦叠嶂,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中部凹陷形成一山间长条形盆地。
境内以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500m,最高点五指峰1723.6m,最低点三江口,海拔160m。
有大小河流696条,五大主要河流为浙水、沤江、滁水、赣江上犹水、北江城口水,分别源于湘江水系、赣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有热水镇高温地下热水和罗泉大汤中温地下温泉。
土壤主要有红壤、山地黄棕壤、水稻土、山地划甸土、紫色土、旱土等。
属中亚热带温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水充沛,阳光充足。
年均气温16.6?,降水1546mm,无霜期273天。
(2)地质状况汝城县地层分布不全,自无古界至新生界除寒武纪上组、奥陶系、志留系及三迭系外,其余均有分布。
主要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碳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地层。
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经加里东、新华夏系、燕山期等构造运动。
境内岩浆分布面积较大,约为540平方公里,主要是印支期侵入体和燕山期侵入体。
所见岩体呈岩基、岩珠、岩枝、岩脉产出。
2、气候条件汝城县地处南岭山脉北麓,境内地形起伏,高山深谷彼此相间,组成300米以下、300―500米、500―800米、800―1000米和1200米以上五级夷平面。
汝城县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
汝城县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汝城县地处贫困山区,底子薄,经济基础差,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更加艰巨。
现在,汝城县的农业生产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转型期,尤其是在未来几年里,汝城县即将面临交通区位优势的大改善,必将导致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汝城县农业现状及特征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垂,为湘、赣、粤三省交界之地,地处罗霄山脉南端与南岭山脉东段交接处,主要特征是以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岗盆地相间,现辖23个乡(镇),总人口四十万人。
由于地域偏僻,耕地资源奇缺,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受地理地质气候的影响十分强烈。
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汝城县农民群众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贫困地区的财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县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好转,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绝大多数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
但是广大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生活尚未在质上出现飞跃,普遍未能进入小康生活。
农业现代化是农民摆脱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唯一出路,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强劲持续发展的不可缺的要件。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广大农户则是这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托力量。
二、2011年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措施1、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产品更容易、更广泛地进入市场,让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更多地分享农产品在生产、加工与流通环节中所带来的增值和效益。
为加快汝城农业产业发展步伐,推进汝城现代农业发展,今年我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谋划,结合汝城实际,提出了把汝城打造成为“粤港澳”农产品主要生产、供应基地,抓住高山小气候、高山无公害、绿色、有机的特点,突出“绿色山水、绿色品牌”概念,走“精品农业”之路,施“大市场、大产业、大品牌”的农业产业发展战略。
一是确立汝城主导产业。
郴州汝城调研报告
郴州汝城调研报告郴州汝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我所在的调研团队于XX年XX月对郴州市汝城县进行了调研。
我们选择汝城县作为调研对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汝城县是郴州市辖区之一,对于了解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以及民生状况有重要意义;二是汝城县作为典型的农业县,对于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具有示范性意义。
二、调研内容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医疗卫生服务、旅游资源开发等。
三、调研结果1.农业产业发展汝城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县,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蔬菜等。
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汝城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向高效农业转型,如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设施农业建设、农业机械化推广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益,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2.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汝城县已经完成了许多重要的项目,如公路、桥梁、供水和供电网络的建设。
这些项目的完成,缩短了汝城县与其他地区之间的通行时间,提高了物流效率,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
3.教育发展汝城县注重教育发展,重视基础教育的普及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
县内设有多所学校,涵盖了幼儿园、小学、中学等各个层次的教育。
同时,县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投入,提高了教师待遇,鼓励优秀教师到汝城县工作。
这些举措为当地孩子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更多机会。
4.医疗卫生服务汝城县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县内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生数量不足,医疗设备落后。
这给当地居民就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这方面,汝城县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需要加大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引进更多的医疗资源。
5.旅游资源开发汝城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
如汝城山景区、青龙洞、松溪温泉等。
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汝城县的旅游业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这方面,汝城县需要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
承接产业转移调查讲解
[信息调研 ]关于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调查与思考中共汝城县委办公室近几年来,珠三角地区受土地、资源、劳动力、环境等要素的影响,面临的经营成本明显增加,加上自身产业升级的要求,产业向珠三角落后地区以及内地纵深转移已成必然,可以说,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实质是资本转移,主轴是技术层级的转移。
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对汝城这样一个贫困山区县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试就如何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加速汝城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做些探讨。
一、优势和潜力(一明显的区域优势。
汝城位于湖南东南边陲, 与粤、赣两省交界,东临江西省崇义县,南连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市,西接湖南省宜章县,北靠湖南省资兴市、桂东县,“鸡鸣三省,水注三江”,是湖南通粤达海的“南大门”。
汝城交通便捷,国道 106、省道 324线穿境而过, 县城距广州 400公里, 距长沙 480公里,距赣州 210公里,南下广州,北上长沙均可朝发午至。
已规划论证的厦(门蓉(成都和深(圳湘 (炎陵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兴建, 连接珠三角的 106国道县城至广东桥二级公路改造已全面动工建设,从东西、南北方向呈“十”字形贯穿汝城。
(二丰富的资源优势。
汝城具有得天独厚的水电资源,全县拥有河流 696条,总长 1766公里,水能理论蕴藏量 37万千瓦,小水电装机容量达 25万千瓦, 是湖南省小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县,全国电气化县和以电代燃试点县,电力供应充足,用电价格优惠,电力已成为推动汝城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藏着铁、钨、钼、铜、稀土、大理石、钾长石、莹石矿、高岭土等 30多种矿产资源, 是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
已探明铁矿储量 1.5亿吨,钨矿 80万吨,莹石矿 100万吨,优质大理石 10亿方, 化工钾长石 80多万吨。
是全国最大的钨矿集散地,每年钨矿交易量占全国钨矿总交易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全县共有农业人口 33万,农村劳动力24万, 富余劳动力 16万,其中 18-35岁富余劳动力 12万, 劳动力资源丰富。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作者:何曼霞何好生李杰文何淑艳朱敏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调整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搭建招商平台、实现科技创新,促进自然资源科学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
是增加地方财源收入,提高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实现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科学布局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围绕“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重点对该县开放型、资源型等经济结构分布展开了分析,认真查找了影响该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初步提出了推进汝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
一、汝城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临近粤港澳等沿海发达地区,处于内陆和沿海地区结合点的最前沿,在经济领域属于边缘发展区,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调整和扩张的梯度转移上有突出优势。
近几年来,该县围绕“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五个汝城”发展战略,在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创机制、惠民生的基础上,紧扣经济发展命脉,把握发展机遇,用活用足各种政策,结合县域实际,科学谋划发展思路,提升发展水平,培育发展后劲,推动了社会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目前,该县已经进入以大投入拉动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孕育期;进入以资源型工业扩张升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攻坚期;进入了政策带动、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平稳期;进入了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期。
㈠经济发展势头平稳增长。
2012年上半年,该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6805万元,同比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386万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769万元,同比增长29.5%;第三产业增加值48268万元,同比增长22.4%。
1、工业主导地位突出。
该县自然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37万千瓦;矿产种类达43种,占郴州市矿产资源储量的36.95%,主要包括煤、铁、钨、锡、钼、铋、铅、锌、铜、银、稀土金属、铀、萤石、钾长石、石灰岩、地热和矿泉水。
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可行性研究报告91页word文档
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可行性研究报告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可行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2019年10月2第一章总论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前身为湖南省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是我市继郴州经济开发区(原郴州市城前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设立的第二个省级开发区,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核准更名为“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湘发改函[2019]60号)。
开发区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湖南“南大门”美誉的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的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经济圈的中心。
区内多丘陵和山地,地面标高介于625.6—631m,原地貌单属缓坡地、菜地或旱田。
三江口工业园位于湖南与广东省交接部的狭长地带,四周地势起伏很大,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继续向周边扩展范围已不现实。
三江口工业园仅剩20公顷土地可供使用,园区招商载体不足、发展空间狭窄,与当前沿海产业转移势头形成强烈对比。
然而,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区域规模显然已不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
受湖南汝城经开区的委托,湖南国富凯咨询有限公司拟将就其扩区调规进行可行性研究。
本次可行性研究经历了可行性评估方案选择、制定具体调研评价计划、开展现场实地研究与评估、系统分析评价现场审核资料等多种环节,与汝城开发区主管领导及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并深入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出具本次可行性研究成果。
在评估方法上,则根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总体上采用了全面复核和实质性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了包括可行性评估、对比分析评价、查阅规划编制记录与政策文件等必要的评估程序。
针对不同的规划内容与数据,结合不同的评估对象,采用了检查、对比、查询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评估手段,以达到本次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价的目的。
1.1项目简介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前身为湖南省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是我市继郴州经济开发区(原郴州市城前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设立的第二个省级开发区,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核准更名为“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湘发改函[2019]60号)。
关于汝城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
关于汝城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情况调查作者:汝城统计局----朱忠明、何学鑫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1-9-22一、基本情况和当前发展等问题1、基本情况与成效汝城县委、县政府始终对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民营)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视,特别是2003年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制后,坚持把发展焦点汇聚于民间,把经济主体让位于民营,把政府服务倾注于民企,切实加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全县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至2010年止,非公有制企业及个体经经营户发展到3730家(其中规模企业49家),从业人员97901人,完成总产值467118万元,同比增长54%,完成增加值162823万元,同比增长32.84%,实现利润17707万元,同比增长33%,上交税金42020万元,同比增长4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157万元,同比增长161.8%,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7.5%。
2、发展现状与势头当前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主要以有色矿产、水电为主,建材、森工、化工为辅的发展格局。
2010年49家规模企业中,矿产业32家,水电业8家,建材业、森工业和化工业各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57641万元,增加值90411万元,税收3376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2.8%、50.18%、70%。
2011年的发展势头是决心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在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上下功夫,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功夫,在壮大园区集聚发展上下功夫。
预期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税收均增加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以上,在此基础上力争突破工业总产值35亿元,增加值13亿元,税收5亿元,年内创税过千万元的企业16家,产值过亿元的12家。
3、存在问题与需求从中小企业调查得知,目前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反映存在主要问题:一是融资平台少,企业贷款困难且银行贷款门槛高、利息高,需要一个金融、财政支持企业的宽松环境。
对加快汝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加快汝城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欧阳田方近几年来,汝城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切实加大投资力度,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建设有了相当大的改观。
但是,目前汝城县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节节向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
只有走适合县情的发展路子,才能保证其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汝城近期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基础和矿业资源,远期发展还是要在农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和环保型工业企业。
而确立这个发展路子及其工作重点主要有三点:其一,必须富有特色。
其二,必须具有市场前景。
其三,必须依托资源。
根据这一理念,特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一、科学统揽,实施整体推进战略作为一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县域、乡镇经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是全方位的。
因此,必须科学统揽,实施整体推进战略,要根据各乡镇特色,统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要突出抓好县城城镇建设,形成良性的城市支撑要素和集聚作用,引导乡镇企业向县城、城镇集中,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坚持构筑发展载体,优选、做大重点发展产业。
同时要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解放思想,实现发展新突破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决定成败。
要继续在全县开展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活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先进的规划谋划思路,还要在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对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行为和个人进行鼓励和奖励。
要立足汝城实际,争取在工业富县上有新突破、在农业稳县上有新突破、在城建带县上有新突破、在旅游活县上有新突破、在事业兴县上有新突破。
三、整合资源,打造特色水文化汝城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古朴的风土人情、优美的自然风光、优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候条件,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县。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汝城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汝城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一、林下经济现状分析1.资源禀赋丰富汝城县是一个以森林资源为主导的县,全县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约60%,森林覆盖率高达78%以上。
尤其以红杉、马尾松、水曲柳等珍贵树种为主,资源非常丰富。
2.产业基础较弱尽管汝城县的林业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相对较弱。
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林下经济产业链条不够完整,添加值能力也较低。
3.发展潜力巨大尽管产业基础较弱,但是汝城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汝城县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林下经济产业随之迎来了新的机遇。
二、林下经济发展措施1.加强资源整合汝城县应该加强对林下资源的整合,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林业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林下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进木材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完善林下经济产业链。
2.拓宽产业链条汝城县可以通过发展特色林下产业,拓宽林下经济的产业链条。
可以发展竹编、蘑菇、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3.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关键。
汝城县可以通过建设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基地,引进相关技术人才,推进林下经济高效、高质量发展。
4.强化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汝城县可以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支持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降低企业运营成本,鼓励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林下经济产业领域。
5.加强宣传和推广汝城县应该加强林下经济产业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扩大产业影响力,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汝城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汝城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汝城县作为湖南省的一个重要乡村地区,林下经济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汝城县林下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以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一、汝城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地处武陵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
尤其是该县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因此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1. 林下资源丰富汝城县拥有大片的森林资源,涵盖了各类树种,如竹、杉、柚、樟等。
这些森林资源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基础。
2. 林下经济发展基础良好在汝城县,农民们在林下开展了多种经济活动,如养蜂、采摘山珍、种植医药材料等。
这些活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为林下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林下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尽管林下资源丰富,林下经济开发活动也在进行,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林下经济产业缺乏规模化经营,经济效益不高;管理方式比较粗放,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二、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措施针对汝城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推动该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
1. 加大林下经济产业的科技支持力度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林下经济而言也不例外。
汝城县应加大科技投入,推动农民开展科学种植、养殖、采摘等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2. 引导农民参与林下经济开发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林下经济开发活动。
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发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并帮助他们规范生产行为,提高经济效益。
3. 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合作社建设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农民组建林下经济合作社,通过规模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提高林下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林下经济产业的市场开发,包括搭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推动农产品加工和品牌打造、拓展网络销售渠道等,为农产品销售提供更多的渠道,提高林下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汝城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汝城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经济增速持续加快。
初步测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62807万元,同比增长1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0249万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3268万元,同比增长26.8%;第三产业增加值99290万元,同比增长15.8%。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7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4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78%。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环境约束突出,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二、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172万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84581 万元,增长1.8%;林业产值11450万元,增长27.3%;牧业产值23928万元,增长1.2%,渔业产值731万元,增长5.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482万元,增长8.0%。
全年粮食总产量199829吨,比上年增长0.7%,油料产量6032吨,增长13%;水果25809吨,增长11.5%。
全年牲猪出栏17.39万头,增长1.7%;家禽出笼60.28万羽,增长6.4%;禽蛋产量1575吨,增长8.2%;水产品产量816吨,增长5.3%。
农业基础建设巩固提高。
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2100处,共投入资金87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2平方公里,增长15%,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座,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70公顷,增长2%。
年末全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1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82%。
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全县新建成乡镇到村水泥路72.94公里,建设农家书屋60家,新建农村沼气池858口,新增通电话自然村13个,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13个,新增通宽带行政村21个,解决农民的安全饮水问题13587人。
汝城和谐城规划方案
汝城和谐城规划方案1. 引言汝城市作为湖南省重点打造的生态新城,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汝城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方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汝城和谐城规划方案。
本文将对此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2. 发展背景汝城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邵阳市北部,是湘南平原和湘西山区的交界处。
在过去的几年里,汝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城市干道改造、新区建设等一系列项目的推出,都为汝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但是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汝城市制定了汝城和谐城规划方案,旨在保持城市的生态优势、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汝城和谐城的规划目标汝城和谐城规划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在保持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建设一个适宜居住、环境优美、产业先进、社会和谐、文化底蕴丰富的区域性城市中心。
为实现这一目标,汝城和谐城的规划方案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3.1 建设自然和谐的城市环境汝城和谐城初步规划了市区30平方公里的范围,其中包括了市中心、商贸区、高新科技园等功能区。
在规划上,尽可能的将自然景观与城市美景融合,打造出一个生态城市,提高居民的健康与环境的品质。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城市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区、休闲文化公园等,保护城市绿化和环境资源,并植树造林进行生态修复工作,以保持空气和水质的良好情况。
3.2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为了适应城市的发展,汝城和谐城规划方案将重点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完善城市配套设施,包括各类道路、桥梁、供暖供水、排水系统、供电等,并且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实用,注重人性化设计,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居住。
此外,针对汝城市的交通瓶颈,规划中提出了轨道交通与城际高速公路的建设,以缩短汝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距离,提高城市的整体交通效率。
3.3 增强城市的文化底蕴与产业发展汝城和谐城规划方案还注重提升城市文化底蕴与产业发展。
汝城调研报告
汝城调研报告汝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对汝城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其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推动该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汝城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南部,是一个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汝城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然而,当前汝城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挖掘。
因此,需要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以制定更合理、有效的发展规划。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我们组织了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汝城的市政府、旅游局、文化馆、企事业单位、乡村等,搜集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同时,我们还通过发放问卷、进行访谈等形式,了解了民众对于汝城的发展情况和期望。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自然环境方面:汝城地处湖南省丘陵地带,环境幽静,空气清新,这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一些乡村地区的环境治理不到位,存在着垃圾乱堆、污水未处理等问题,给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 经济发展方面:汝城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农产品种类繁多,质量上乘。
然而,由于物流和营销渠道不畅,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汝城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高科技产业,导致就业机会较少。
3. 文化底蕴方面:汝城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湖南省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地。
然而,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此外,由于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汝城的文化品牌知名度相对较低。
四、调研建议:1. 加强环境管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加快乡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提升汝城的环境质量。
2. 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加强农业合作社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扩大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 积极引进高科技产业:鼓励高科技企业入驻,提供产业园区和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和资本,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奋力推动五个跨越努力实现率先崛起
奋力推动五个跨越努力实现率先崛起李五一“十二五”时期是汝城实现大发展、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要把黄金机遇期变成黄金发展期,必须坚持以“四化两型”建设战略为总揽,以“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五个汝城”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发展,奋力科学跨越”为主线,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奋力推动汝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努力实现在湘粤赣三省边际区域率先崛起。
奋力推动由矿产资源富县向新型工业强县跨越。
立足汝城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汝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以矿产精深加工为方向,打造优势大产业。
二是以完善园区功能为目标,构筑承接大平台。
三是以破解要素制约为途径,实现资源大开发。
奋力推动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特色农业强县跨越。
围绕“建基地,上规模,树品牌,出效益”的发展思路,突出高山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坚持做大产业基地、带动规模化生产;做强龙头企业,引导市场化经营;做优特色产品,实现品牌化销售,努力把汝城打造成为粤港澳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基地。
奋力推动由温泉资源名县向生态旅游胜地跨越。
一是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旅游产业开发全面提速。
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成规模、有特色的要求,通过引进实力雄厚、精于营销的企业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使丰富的优质旅游资源效益得到更好发挥,努力变旅游资源优势为旅游产业优势。
二是彰显文化特色,促进旅游品牌形象全面提升。
深入挖掘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突出抓好以热水温泉和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为重点的绿色旅游,以理学文化、农耕文化、古祠堂文化为重点的古色旅游,以湘南起义策源地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加快培育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名牌旅游产品。
三是加强产业配套,促进旅游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广泛开拓旅游市场,延长旅游产业链条,逐步把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扩区和调整区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总论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前身为湖南省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是我市继郴州经济开发区(原郴州市城前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设立的第二个省级开发区,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核准更名为“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湘发改函[2006]60号)。
开发区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素有“有色金属之乡”和湖南“南大门”美誉的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的郴州、韶关、赣州“红三角”经济圈的中心。
区内多丘陵和山地,地面标高介于625.6—631m,原地貌单属缓坡地、菜地或旱田。
三江口工业园位于湖南与广东省交接部的狭长地带,四周地势起伏很大,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继续向周边扩展范围已不现实。
三江口工业园仅剩20公顷土地可供使用,园区招商载体不足、发展空间狭窄,与当前沿海产业转移势头形成强烈对比。
然而,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现有的区域规模显然已不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
受湖南汝城经开区的委托,湖南国富凯咨询有限公司拟将就其扩区调规进行可行性研究。
本次可行性研究经历了可行性评估方案选择、制定具体调研评价计划、开展现场实地研究与评估、系统分析评价现场审核资料等多种环节,与汝城开发区主管领导及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充分沟通,并深入项目所在区域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出具本次可行性研究成果。
在评估方法上,则根据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总体上采用了全面复核和实质性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实施了包括可行性评估、对比分析评价、查阅规划编制记录与政策文件等必要的评估程序。
针对不同的规划内容与数据,结合不同的评估对象,采用了检查、对比、查询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评估手段,以达到本次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价的目的。
1.1项目简介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是1992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前身为湖南省三江口边境经济特区,是我市继郴州经济开发区(原郴州市城前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后设立的第二个省级开发区,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核准更名为“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湘发改函[2006]60号)。
汝城县_精品文档
汝城县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
汝城县地处湘、楚、赣三省交界处,濒临鄂豫皖三大省、与江西省相邻,是南湖之区和大地中南湖广平原的核心区域。
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地方。
汝城县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县,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古代,汝城县属于楚国管辖范围,是楚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县境内多处发掘出楚国墓葬和楚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见证了汝城县古代文明的繁荣。
汝城县的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县境内山川壮丽,水域丰富,是一个适合开展旅游观光的地方。
境内有天然湖泊、山峦起伏的自然景点,如南湖景区、八仙山风景区、北山湿地公园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欣赏。
在经济发展方面,汝城县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县境内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尤其是水稻种植和蔬菜种植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同时,汝城县也积极发展工业,重点推动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行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为县域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经济发展,汝城县也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县境内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的发展,一方面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外,汝城县还加大了文体事业的投入,促进了人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和传承。
在社会治理方面,汝城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公共服务。
县政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和谐稳定、交通畅通、生态宜居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汝城县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方。
它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逐渐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完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汝城县会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一颗璀璨明珠。
将汝城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名城的思考
好水环境改 善 。近年 . 共投入 水利建设
资金 2亿 多元 . 实施 了 4 8处 集 中供水 工程 。 对 李 家洞 、 横洞等 1 3座 重 点 小 ( 1 ) 型水 库进 行 了除 险加 固 。 实施 了龙 虎洞水 库灌 区续 建配套 与节 水改 造项
二、 发挥优 势 , 因地 制 宜 。 着 力建 设 活 力水 景城 市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 1 0 0 0 — 1 1 2 3 ( 2 0 1 3 ) 0 9 — 0 0 1 5 — 0 2
郴州市 汝城县地 处湘 、 粤、 赣 三 省 交 界 处 .县 境 内 湖 库 塘 堰 星 罗 棋 布. 河流 沟 渠纵 横 交 错 。 素有“ 鸡 鸣 三 省、 水 注三 江” 之美称 。 全 县 面积2 4 0 0 k m2 . 辖 1 9个 乡镇 , 人 口4 0万 。 县境 内
目; 实施 了东江库 区移 民坡 改 梯项 目: 实施 了小型 农 田水利设 施建 设高 效节
水 项 目. 顺 利完成 了沟渠疏 浚 项 目: 对 2 9 8座山平塘 进行 了清淤 扩容 . 超额完
城 四周 水 库 、 山塘密布 。 水 景 建 设 应 因地制 宜地做 好 六个 结合
一
一
是 注重 一个 “ 防” 字 主要是 做
方 面通 过 污 水处 理 厂 进 行处 理 . 以
相应 景观 特色 .尽 可 能将不 同的文化
组织 、 融 合到 不 同的河道 景观 之 中 , 避 免城 市河 道建设 中 出现文化 主题 不 突 出、 城市 特色不 鲜 明的问题 。
好 水 患 防治 .投 资 1 . 5 亿 元 实施 了城
特 别 关 注
2 01 3 . 9 中 国水 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见:产业带动第二部已经逐渐开始成形。 青 衣
启示中展望
• 汝城的发展充分诠释了地区发展的一些基本原则:
• 认真审视自身现状,集利去弊,积极完善自身,发展科教文卫及基础 工程,打好推广基础。有了坚实基础才有实力在地区发展中突出! 抓住产业主导,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广,带动其他产业的成型与发展。 尊重两型社会要求,良性发展,急于求成和不计后果的发展都是没有 生命力的!(濠头乡为例) 青 衣
衣
生态福地
青 衣
历史人文
青 衣
民俗文化
青 衣
汝城70年代以前的汝城
县委书记亲自下田,至少能告诉我们两个 信息,第一当时的官员很清廉,第二当时除了 下下田、搞搞土木什么的就没什么可以做的了
青 衣
改革开放以来的汝城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汝城县一度立 足农业县,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利 用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资源优 势着力发展轻工业,并用二十年的 时间成功促成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
青 衣
汝城的美誉
• 温泉之乡
• 气候宜人“小昆明”
•
理学宗源 • 古祠堂之乡
青 衣
目录
• 汝城历史及现状的解读
• 汝城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 现状 • 汝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未来的展望和构想 青
衣
汝城地理区位现状
• 交通地理的局限,闭塞落后,开放度低。 • 自然地理上存在一定地方特色,森林资源,矿藏资源丰富。气温宜人, 素有“小昆明”之称。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素有温泉之乡的美誉。 • 政治地理的平凡,国家级贫困县,积贫积弱。 • 人文地理的独树一帜,湖湘文化的纯正一脉,历史人文广博,民族文 化特色鲜明。周敦颐、朱熹、朱英等大家曾在此生活讲学! 青
祠堂古镇文化及香火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
• 青 衣 • 地标之一——文塔 发展策略
汝城面临的发展机遇
• 2013年l804省道及106国道两条 高速即将通车结束汝城无高速的 历史
青 衣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
初步测算,200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62807万元,同比增长16%。分 产业看,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0249万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93268万元,同比增长26.8%;第三产业增加值99290万元,同比增长15 .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6.73%,第二产业增加 值比重为35.4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7.78%。
• •
汝城欢迎您!
谢谢!
青 衣
• 青 衣 • 小垣镇全貌
三江口经济区
发展现状
•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执政者的两型观念愈加完善, 思想更加前卫,民众的参与意识与社会环保意识都还 有了很大提高,发展重心逐步从原先的矿产林农为主 的轻工发展模式,向两型社会,旅游城市转型,并在 五年之内重点开发了热水福泉山庄,江青山大峡谷, 飞龙江森林林公园等数十处主要旅游景区。并加大了
从地区局限中走出的新生
汝城的近年着眼经济现实巧夺发展机遇的浅读
青 衣
姓 名:朱思武 学 号: 09100020208 指导老师:陈新华
汝城县的历史
• 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南边境地,设汝邑。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置 汝城县。此外还曾先后属桂阳郡郴县,汉宁县,安阳县,晋宁县,桂阳 县,义昌县,衡阳道,湘南行政公署,郴州市汝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