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医学人才,课堂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笔者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途径,在医用化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医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而与此相关的人体代谢作用又与人体内的化学密切相关,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才能对临床中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有深入的理解。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医学教育中把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但是高职学习与高中学习又有很大差别,医用化学理论性强、内容多、课堂授课容量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学生要调整学习方法,尽快适应新的要求。作为教师,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尽快引导学生适应新阶段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及时消化和吸收大量的新知识,并为将来从事医学专业工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一支粉笔一节课、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显示出它的落后,信息的获取仅仅局限于书上已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备课创新,启发提问创新,课堂教学教法、教学手段创新,学法指导创新,从一点一滴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只有教师有创新的意识,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会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杂化理论时,碳原子的sp3杂化电子云的正四面体空间结构在现实实物中很难找到相似的东西,教师只凭用语言描述很难使学生理解,而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可以使学生对sp3电子云的正四面体结构、sp2电子云的正三角形结构、sp电子云的直线形结构有直观的认识,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了思维的积极性。

二、更新导入模式,努力营造创新的氛围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还可以作为我们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引入,影响着这节课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没有求知欲,教师的教学就很被动。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例如,配位化合物的新课教学序幕我们就可以直接用硫酸四氨合铜的生成试验: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如氨水,边滴加边振荡,开始有浅蓝色Cu(OH)2沉淀生成,继续滴加氨水并振荡,沉淀逐渐消失,最终得到深蓝色的透明溶液。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沉淀的生成与消失”现象和“色差”现象留下很深的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强烈地想知道深蓝色物质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反应,求知欲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思维也激发了。

三、设计情境式问题,诱发思维的积极性

人的思维大致可分为五步:情景—产生问题—假设—检验—观察。教师作为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的人,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情景,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的提问教学让学生学会提问。不会提问的学生,绝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没有问题的学生,往往也不是一个好学生,他们往往只是为了学知识而学知识,有些学生好像学了许多知识,但他们不善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原因就是没有学会学习,没有学会找到新旧知识结合点的方法,没有学会“信息加工法”。在“静听式”的教学中学生是学不会学习的,只有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景,甘当“陪客”,从中“导演”,设置一系列问题,让问题去启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的信息加工,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可以使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课前精心设计问题,授课时还要给学生独立思考锻炼的机会,鼓励多思,启发巧思。教师自己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分析,充分肯定正确的见解,对错误的要善于诱导,使他们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深化和锻炼。

教育家孔子提倡“温故而知新”,那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要有意识地复习与之有关的旧知识。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求知欲,使他们急切企盼“探个究竟”,自觉不自觉地启动自己的思维,而后层层递进,逐步阐述有关的知识点,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烯烃的加成反应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烯烃的双键中的一条键容易打开?这两条键是不是不同?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杂化轨道理论,用杂化理论解释烯烃的双键结构,通过学习?滓-键与?仔-键的区别,理解了加成反应的实质,层层深入学习,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反复,可以巩固、拓广旧知,发现、掌握新知,

同时使学生有了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发展了的思维。

四、设计发散式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上课听得懂,一运用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观察发现,优

秀学生可以从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成绩差的学生从同一问题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中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讲授烯烃的加成反应时,在掌握加成反应的要点后,提出:还有哪些物质会发生加成反应?发生加成反应的物质具备哪些特点?不对称烯烃与不对称试剂加成时是否都遵循马氏规则?象CH3CH=

CH2+HBr通过过氧化物转化为CH3CH2CH2Br的反马氏规则适用什么范围?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讲授,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五、设计探究式问题,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在当代人才的多种素质中,有决定意义的是能及时获得信息、处理信息和高度应变的创新能力,而应变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它是思维的最高层次活动。对学生来说,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独特的见解、规律独到的应用等。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和科学家发现规律一样带有强烈的探索动机,也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这就要求在过程中要适时地改验证试验为探究试验,根据教材精心设计一系列探究式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传统的验证试验的一般程序是:教师授课→学生领会→试验观察→验证已掌握的知识。而探究试验的一般程序是:试验观察→产生问题→分析研究→探究出新的知识。探究性试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