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

合集下载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

《古代汉语》考点汇总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2: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前任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第一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 1)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

(2)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古代——( 1)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

(2)按一百零六韵排列。

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

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的字也可以检字。

缺点:检字速度较慢。

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速度快。

缺点:难于掌握。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5 种)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不足:(1)没有同音字无法注音。

(2)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不足: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有的反切已经切不出来现在的读音了。

3.叶音法:为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

文言文语法简析----词类活用Ⅰ.图示: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特殊活用: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Ⅱ.简析:(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例句:①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②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句:①楚左尹项伯者,素善侯张良.(与….友善)②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王(说坏话)③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④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例句: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③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例句: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②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③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④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例句:①赢粮而景从(像影子)②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③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④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⑤斗折蛇行.(像蛇那样)(2) 表示对人的态度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①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②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3) 表示工具或凭借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②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③失期,法当斩.(依法)(4) 表示方位或处所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例句:①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②义庙礼之.(在庙堂上)③既东封郑.(在东面)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六) 使动用法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例句:①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②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1) 名词的使动用法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例句: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②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③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④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1)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例句:①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②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③操军方连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古代汉语知识点

古代汉语知识点

语法部分一学习要点和重点古代汉语语法也有词法句法两个部分,但,它并不像现代汉语那样,系统分析和讲述,主要讲述的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内容,因此,古代汉语语法应该是比较语法性质。

古代汉语的词类也包括实词、虚词两部分。

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与现代汉语比较,量词很少,一般不作重点讲述。

代词传统上划归虚词,所以,实词只有以上四类。

古汉语虚词主要有代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

(王力、郭锡良体系里没有助词,没有助词的原因是,现代汉语的助词包含的时态助词——着、了、过在古代汉语里没有,结构助词——的、得、地在古代汉语里也没有(只有者字的用法有一种与“的”相似),语气助词另立作语气词一类,所以没有助词类别。

)古汉语实词部分主要内容是活用: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致使性动词、名词作意谓性动词;动词作名词、动词用作致使性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致使性动词、形容词作意谓性动词。

古汉语虚词部分主要内容是:代词(重点是类别、用法——人称、指示、无定、疑问)、副词(重点是类别——成度、范围、时间、否定、情态、语气、谦敬、指代),介词(重点是用法和与连词的区别),连词(重点是用法),助词(重点是语气词),古汉语句法部分主要内容是:判断句、被动句、句子成分的位置(宾语前置、定语前置、状语的位置、谓语前置)、习惯句式。

二重点难点辅导内容目录一名词动用二名词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四判断句和“是”字五被动句六宾语前置六—1否定句和宾语的位置六—2 名词宾语的前置六—3 疑问代词作宾语和作状语的辨别七语法部分练习题和资料七—1语法填空题七—2 常用虚词表填空七—3 不常用的语言现象搜集一名词动用一概念阐释:人类进化之初,语言简单,指称一类事物时,常常既指这类事物的名称,也指这类事物的动作。

也就是说,既表示这类事物的名称——即名词,也表示这类事物的动作——即动词。

比如“雨”字,既表示天上落下的水,也表示降水的动作——下雨。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句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句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句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句是一种很有趣的语法现象哦。

一、什么是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中,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主语+谓语+宾语。

但是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或者其他原因,会把宾语放在谓语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句啦。

比如说“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这里把“何陋”这个宾语提前了,强调了“没有什么简陋的”这个意思。

二、宾语前置句的类型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如果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比如“大王来何操”,“何”是疑问代词,作“操”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

再比如“沛公安在”,“安”是疑问代词,作“在”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沛公在安”。

2.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如果代词作宾语,也常常前置。

比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指代“不王者”这种情况,正常语序应该是“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再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余”是代词,作“欺”的宾语,正常语序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有时候会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

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正常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这里用“之”把“句读”和“惑”提前了。

再比如“唯利是图”,正常语序应该是“唯图利”,这里用“是”把“利”提前了。

三、宾语前置句的作用1. 强调宾语宾语前置句可以强调宾语,让读者或听者更加关注宾语所表达的内容。

比如“何陋之有”,强调了“没有什么简陋的”这个意思,突出了作者的观点。

2. 调整语序有时候为了使句子的节奏更加和谐,或者为了符合古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会使用宾语前置句。

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样的语序更加整齐,读起来也更加顺口。

四、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文献中的应用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文献中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在论语中就有很多宾语前置句,如“吾谁欺?欺天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汉语词类活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

添加标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添加标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 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 态。
添加标题
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 高其闬闳,厚其墙垣, 以无忧客使。(《子 产坏晋馆垣》)
添加标题
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 示天下无还心,以固 项王意?(《留侯世 家》)
添加标题
上求鱼,臣干谷。 (《淮南子·说山 训》)
02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钴 潭西小丘记》
03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路温舒上汉宣帝书》 )
0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语法形式上也没
有区别,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体会。例如:
0
2
使动:“使宾语怎么样”,客观结果
0
3 【主语并不施行动作,而是使宾语施行这个
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 用作谓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即“把宾语当作谓语”。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 》) 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赤壁赋》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包 括 出 现
使
兼 语
兼 语
式 ( 递
谓系
语式
.)





. 齐
孙使
子田
吴忌
起将
列而
传往
).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2. 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
○ 名词用作使动,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 人或事物。例如: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一、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语法(一)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1、①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②划分词类的目的③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2、词类活用主要是有关名词、动词、形容词的问题。

下面一起回顾一下这三类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

❖名词——指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经常作:主语、宾语、定语、谓语❖动词——指表示动作、行为和发展变化的词,经常作谓语。

❖形容词——指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的词,经常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1、词类的活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个有固定属类的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充当别的词类使用,就叫作词类的活用。

❖2、词的活用和词的兼类的区别:前者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后者是指某个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的词性。

例如:❖⑴铁了心了。

(活用)❖⑵我们应当学习群众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词汇。

(因活用变兼类词)❖⑶我翻译了一本书。

(兼词)古汉语词类活用例子: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⑵将军身被坚执锐。

(《史记·陈涉世家》)练习: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⑵草木有生而无知。

⑶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⑷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有的兼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例如❖⑸雍水暴益,荆人弗知。

❖⑹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⑺其家必日益。

❖⑻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由此可见,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不是词类的活用。

❖某一类词,活用得久了,也可以转化为兼类词。

❖词类的活用,最重要的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是古代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

三、名词活用作动词1、普通名词活用作动词。

例如:⑴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⑵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⑸城朔方城⑹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1.“者也”表判断(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3)梁父即楚将项燕(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环村居者皆猎户3. 动词“为”“是”表判断(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2)予非文人画士(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1.“为所”表被动(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为”表被动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于”表被动(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2)而君幸于赵王(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4.“见”表被动(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5.“见、于”表被动(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6.“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7. 意念被动(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1)古之人不余欺也(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注意: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古代汉语常识积累

古代汉语常识积累

谓语前置
主谓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情色彩, 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子耶,言伐莒者? ①子耶,言伐莒者? 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室! ③ 美哉室! 大哉,其之为君也!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 灼灼其华 竹喧归浣女, ⑥ 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 B.感叹句 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 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臣实不才,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圣王有百, 许子冠乎? 冠素”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 欺天乎?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 语的前边的。 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 “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 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然而不王者, 未有之) 未闻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 莫欺之)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介宾短语后置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

(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何以言之?(•赤壁之战‣)5)、方位词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1.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白话文。

2.字典辞书:(1)查检字音和字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2)查检词语和典故:《辞源》,《辞海》(3)查检虚词和特殊语句:《助词辨略》,《经传释词》,《词诠》3.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象形:日,月,鸟,鱼,鹿,羊指事:上,下,亦,本,末会意:步,逐,门,莫,牧形声:杞,问,物,江,裹形声:(1)左形右声江棋诂超(2)左声右形攻期胡邵(3)上形下声空箕(4)上声下形汞基辜照(5)内形外声辩哀问闽(6)内声外形阁国固裹4.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5.1955年低,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收异体字810组,被精简的异体字共1055个。

6古今词意的异同:(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马,牛,手,山,水,日,月,人,)(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绸,古义,缠绕;今义,未雨绸缪,已经没有缠绕之意)(3)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

7.词的本意(分析)指词的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为证的词的最早的意义,简单说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分析字形,以形索义。

以形说义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

(1)象形口(小篆为口),《说文》曰‚人所以言食也,象形‛。

(某字本身就是象形)眉(小篆为眉),《说文》曰‚目上毛也。

(完整版)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完整版)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古汉语法

古汉语法

民之所食;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④ 在所字之后再加上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所字结构放在前面作定语修 饰它:所食之粟(su);民所食之粟。 “所”还可以是所由、所以一类的意思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由)生。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 所谓: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所以(代词加介词):①②导致……的原因(因此×) 所从:此吾剑之所从坠。 所由:是乱之所由作也。 所与:其妻问其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所为: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臣被尚书召问。
副詞
⑴程度副詞 少:古汉,稍微、略微,相当于现汉的“稍”;现汉,形容词。 太后之色少解。 稍:古汉,时间副词,逐渐。 稍夺其权。 颇:①程度偏高,“很、甚”②稍、略(多作这个意思) ⑵范围副词 但:古汉,只;现汉,表转折的连词。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徒:①只 ②表情态,白白地,徒然 特:①只 ②同上② ③表情态,特地,特意 ③表程度,非常,异常 第(弟):只 独:①独自 ②只,仅仅 ③反问句中,难道,竟然: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 仅:①只 ②在唐代诗文中,言其多,几乎、将近(jin 去声) ⑶时间副词 曾:①曾经 ②表情态,常与不、无联用,用来加强否定语气,居然、竟(主要 用法) 尝:曾经
若、然、尔 若:常用于定语 然、尔:常用作谓语,略等于现汉的“如此、这样或那样”。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焉:具有语气词性质的指示代词。“於是” “焉”一般放在不及物动词前。和“之”正相反。 诸:是代词“之”和“於”的合音。相当于“之於或之乎”。 ⑶疑问代词 ①指人:谁、孰 孰,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但不能出现在宾语位置。吾孰欺?(×) 凝固格式:孰与 孰若(哪里比得上)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②指事物:何、胡、曷、奚,相当于“什么”。 何: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为什么、怎么):夫子何哂由也? 胡、曷、奚:一般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 奚:用于宾语,表示事物或处所。 胡、曷:用于宾语,主要见于“胡为、曷为”,仍是表示为什么 ③指处所:安、恶、焉,相当于现汉的“哪里”,一般用于状语,表示反问。 还用作宾语:彼且(还)恶乎待哉? ⑷无定代词:或和莫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人、有的人、某人,只用作主语。 有时前面出现先行词,“或”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一个人。 宋人或得玉。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 汉以后,成为了否定副词,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相当于“勿(不要)”。 ⑸辅助性代词:者和所 它们都称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是却不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用,必须放在其他词和 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和“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成为句子的一个成 分。 者: ①放在动词和形容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类似于“的”。庸者笑而应曰。 ②放在数词或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的范围或种类。 数词之后可译:样、种、类、方面。 来者犹可追。 ③பைடு நூலகம்指主语,引出谓语。 所: “所”字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使整个结构 具有名词性。(所后面一般是及物动词) 四种用法: ① 所食:食的东西 ② 所……者格式:所爱者 ③ 可以在前面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作定语来修饰它,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

古汉语知识(句法+虚词)

古汉语知识(句法+虚词)

古代汉语句法·上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仅供参考【导读】本课语文知识介绍古代汉语的几种句法现象,共分三节。

第一节介绍名词作状语,第二节介绍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述宾关系,第三节介绍古代汉语中的几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序现象。

在特殊述宾关系中,常见的是使动关系、意谓关系和服务关系,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之一。

在语序一节中介绍了五种语序现象,其中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和宾语前置加凸显结构助词标记这几种过去在中学都学过,所以应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第四、第五两种语序上。

第一节名词作状语状语一般是副词的功能,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时间名词以及一些方位词有时也可以直接置于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

普通名词作状语有下列情形:一、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的某种行为来比喻句子主语的行为状态。

这种名词状语可以翻译成“像……那样(一样)地”。

例如:(1)庶民子来。

(《诗经·大雅·灵台》)(2)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3)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一》)(4)(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5)夫饮食既不以礼,临池牛饮,则其啖肴不复用杯,亦宜就鱼肉而虎食。

(《论衡·语增》)例(1)“子来”即“像儿女一样地来归”;例(2)“人立”即“像人一样站立”;例(3)“蛇行”即“像蛇一样地爬行”;例(4)“云合响应”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像回声一样地呼应”;“景从”即“如影随形一样地跟随”;例(5)“牛饮”“虎食”即“像牛(喝水)一样地饮酒”“像老虎(吃食)一样地吃鱼肉”。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这种名词状语是通过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来比喻施事者对待受事者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行为的方式。

可以翻译成“像对待……一样地”。

例如:(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

(《孟子·万章下》)──【注】伋(jí):孔伋,孔子之孙。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

古代汉语句子成分句式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进行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而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3、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主+谓+也”,如:此王业也。

2)“主+者+谓+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主+者+谓”,如:兵者,凶器。

4)“主+谓”,如:兵,凶器。

5)“主+副+谓+(也)”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主+谓+宾”,如:“余为伯倏。

”4、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比喻。

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表因果关系。

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1)“于”(“乎”)字句。

及物动词+于+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省略“于”字,动+施事者。

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为”字句。

为+施事者+及物动词。

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为+及物动词。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见+及物动词。

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见+及物动词+于+施事者。

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南北朝后,“见+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为+施事+所+及物动词。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为+所+及物动词。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5)“被字句”。

被+施事者+及物动词”。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一、疑问代词做宾语1.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传是楼记》,P59)2. 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与弗读奚以异哉?(《传是楼记》,P61)3.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P132)二、宾语用代词复指1. 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传是楼记》,P62)2.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P129)3. 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齐桓公伐楚》,P136)4. 君日不悛,以乐慆忧,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晏婴论季世》,P156)三、特殊用法说明: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到动词前,这个代词一般只限于“是”。

例:尔供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P134)补充例句一、疑问代词做宾语1.沛公安在?(《鸿门宴》)2.彼且奚适也?(《逍遥游》)3.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1.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硕鼠》)2.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3. 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4. 问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三、宾语用代词复指1. 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3. 孤臣唯命是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4. 维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虚词、句型、词类活用、格律)宾语前置(或称为“谓语后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及物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前置。

如:例一: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12》)例二:谚曰:“谁为为之?孰令聽之?”(司马迁《报任安书》)例三: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例四:是若不行,则汤、武在上曷益?桀、纣在上曷损?(《荀子·荣辱》)例五:居恶在?仁是也。

路恶在?义是也。

(《孟子·尽心》)例六: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左·僖15》)(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一:肆予冲人,不卬自恤。

(《书·大诰》)例二:我无尔诈,尔无我欺。

(《左·定15》)例三:臣未之闻也。

(《孟子·梁惠王上》)例四: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前赤壁赋》)(3)利用複指性代词“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如:例一:姜氏何厌之有?(《左·隐元》)//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孟子·许行》)//吾斯之未能信。

(《论语·公冶长6》)例二:惟余马首是瞻。

(《左·襄14》)//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

(《左·僖4》)//德音孔昭,视民不恌(tiāo),君子是则是效。

(《诗·小雅·鹿鸣》)//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僖4》(4)固定结构。

是以、是用、此以。

例一: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司马迁《报任安书》)比较: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庄子·养生主》)例二:王赐乘马,是用左王。

(《虢季子白盘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论语·公冶长23》)比较:故谋用是作,兵由此起。

(《礼·礼运》)例三: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礼·大学》)比较: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史记·留侯世家》)(5)否定句例外的情况A.语言处于不成熟阶段,如:例一:唯不祟我?(《合》16969)例二:兹雨不唯祸我?(《合》12889)B.古书屡经传抄,难免有误,如:例一:未绝之也。

(《左·僖3》)比较:未之绝也。

(石经本、宋本、淳熙本皆同)例二: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

(《吕览·骄恣》)比较一: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

(《荀子·尧问》)比较一: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新序·杂事》)C.出于修辞目的,如:例一: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于是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欲之也,然而于是独为之。

(《荀子·君道》)例二:莫击之,或益之。

(《易·益卦·上九》)(对称、平衡)D.叶韵,如:例一:胡逝我梁,不入唁我?始者不如今,云不我可。

(《诗·小雅·何人斯》)练习题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

“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今:有何陋。

宾语后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古:谁与守。

“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今:与谁守。

宾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古:未之见。

“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

今:未见之。

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莫之能一。

“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

今:莫能一之。

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古:不余欺。

“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

今:不欺余。

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古:奚为。

“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

今:为奚,即为什么。

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画策》)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

“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

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

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古:唯余马首是瞻。

“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

今:唯瞻余马首。

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孰法。

“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

今:法孰,即效法哪个。

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古:恶乎长。

“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

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

宾语后置。

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有问题的(参《汉语史论集》43~48页,商务,1997)。

不过,古汉语里的确存在词类活用的现象,如:例一:尔欲吴王我乎?(《左·定10》)例二: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

(胡铨《上高宗封事》)例三: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

(《隋书·杨伯丑传》)因此,不能因为词兼类情况的存在而否定活用现象的存在。

总体而言,古汉语词类活用只涉及动词、形容词和名词这三类词的活用,用法则分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和名词的一般动词用法、形容词和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用如副词的用法。

1、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动词谓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如:例一: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

(马中锡《中山狼传》)例二: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马中锡《中山狼传》)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一: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实狼其中,……(马中锡《中山狼传》)例二:小国寡民(《老子》)3、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一: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例二:乃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马中锡《中山狼传》)4、形容词的一般动词用法。

例一: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例二: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项羽本纪》)5、名词的一般动词用法。

例一: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项羽本纪》)例二: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適中山以干仕,策蹇驴,囊图书,……(马中锡《中山狼传》)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动词谓语觉得或认为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例一: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齐策四》)例二: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庄子·秋水》)7、名词的意动用法。

例一: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篇》)例二:子何人也,敢呼仲尼而兄之。

(李贄《赞刘谐》)8、名词用如副词。

例一:(狼)猬缩蠖屈,蛇盘龟息,听命于先生。

(马中锡《中山狼传》)表比喻。

例二: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柳宗元《黔之驴》)表工具(方式)。

例三: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表处所(地点)、时间。

练习题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陋:形容词意动用法。

“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食、见:动词使动用法。

“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朝:动词使动用法。

“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来:动词使动用法。

“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降:动词使动用法。

“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弱:形容词使动用法。

“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

“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善:形容词意动用法。

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

“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名词活用为动词。

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虚词1、介词介词介词于(於、乎)1、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

所组成的介宾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或状语。

2、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所组成的介宾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或状语。

3、引进比较的对象。

所组成的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

以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

2、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

多可以译成“率领”。

3、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

所组成的介宾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成“凭着”、“依靠”、“按照”等。

4、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

可译成“把”,也可不译。

5、引进情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

所组成的介宾结构通常作状语,可译成“因为”、“由于”。

6、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

相当于“于”,可译为“在”。

因1、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等意思。

2、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等意思。

为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2、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3、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4、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

5、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句式。

与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为”、“替”、“给”。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

3、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

2、连词连词用法与1、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并列关系。

2、有时也连接谓词性成分,表选择关系,可译为“还是”、“或者”。

3、连接分句和分句(通常需要与其他虚词配合),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