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科学方法论浅议不同道德判断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2期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周思源方法论问题永远是一切研究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科学研究的重大得失往往都能从方法上找到原因。
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关键常在于所用方法的区别。
因此在世纪之交对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年轻的学科进行回顾与前瞻时,为了使它少走弯路,尽快走向成熟,我们有必要从方法论角度作一点宏观的思考。
1.进一步从经验型进入研究的层次研究方法的改进,是取得更多更大的研究成果的有效途径。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研究方法不断改进的历史。
对外汉语教学从50年代至今还不到半个世纪,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历史也应当差不多。
但据施光亨、赵永新《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型的学科》一文统计:“整个70年代末以前,公开发表的有关对外汉语教学的论文,就我们见到的来说,充其量不超过十篇。
”比较自觉地大规模地进行具有理论深度的研究,还是70年代末开始的事。
“10多年来,据不完全的统计,对外汉语教师共发表论文1000多篇,总字数1200多万。
”70年代至80年代初,大量研究还是经验型的。
《语言教学与研究》1977-1979年共发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57篇,这类文章约占25%。
至1985年,还占六分之一左右。
当时的《语言教学与研究》主编朱一之在《谈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105的研究》一文(《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中谈到来稿时说:“有不少文章(包括少数发表的)却是就事论事,理论性不强……起不到指导实践的作用。
”这种情况直到最近一两年,在一些刊物中,特别是论文集中,也还存在。
这些文章往往题目过大,有的谈教学的文章从如何备课,如何研究学生状况,如何设计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如何实现教学预定目标,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直到怎样布置练习等等,面面俱到地介绍了一些做法。
七八千字的文章,涉及的重要问题不下二十个,没有一个深入论述,有的仅用几十字一带而过。
如微技能训练,是当今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一个很有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问题,如能从某种技能(如阅读)的分类(可从文体和速度等不同标准分)与分级入手,将某种文体(如新闻听力)的技能分解为若干个微技能,再从各微技能不同的心理机制、习得程序、相互关系、能力等级以及某种因素变化的情况下要求相应变化等方面深入开掘,不仅对该技能训练的教学质量提高会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探讨微技能训练这一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上,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反思(3篇)
四岁儿童经典民间小故事有哪些四岁儿童正处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的时期,对于他们来说,民间小故事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
下面是几个经典的民间小故事,适合四岁的孩子听。
1.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是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公主因为嫉妒而被皇后毒害,后来被七个善良的小矮人救了出来,最终得到了王子的爱。
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们善良、勇敢、信任和爱。
2. 《三只小猪》这是一则有趣的故事,讲述三只小猪用不同的材料建造房屋,第一只建了一座稻草屋,第二只建了一座木头屋,第三只建了一座砖头屋。
最后,一只大灰狼来了,把前两只房子都吹倒了,但却无法吹倒那座砖头屋。
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们努力工作、耐心建立事物、总结经验教训。
3.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则可爱的小故事,讲述了一只小蝌蚪在池塘中追寻他的妈妈,后来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最后找到了他的妈妈。
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们不断探索和寻找的重要性,也教育了孩子们关于母爱的感受和体会。
4. 《小兔与狮子》这是一则温馨的故事,讲述了小兔子在森林里与狮子成为朋友后,发现狮子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他总是咆哮。
小兔鼓励狮子掌控他的情绪,最后狮子变得更加温柔和友好。
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们友谊,情感,共鸣,鼓励孩子掌控自己的感情和情绪,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 《乌龟与兔子》这是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乌龟和兔子比赛的故事,兔子比乌龟跑得快,但是因为太自信而忽略了行动,最终输给了乌龟。
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们谦虚、自信、勤奋和认真工作。
总的来说,这五个民间小故事都适合四岁的儿童,能够通过这些故事去让孩子们从中学到一些重要的道德品质。
对于孩子们来说,民间小故事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展现出对于孩子自身积极的影响。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原则浅论
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及原则浅论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对于它的探讨还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上,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直不是主要内容。
但是随着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加深,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探讨文化教学的内容及方法,渴望通过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发展进一步辅助语言教学。
然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十分不成熟,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育者着重加强对这方面的探索。
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规范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明确教学原则。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原则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60-03一、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语言要素中蕴含的文化因素1.词汇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个民族的文化也会深植于词汇之中。
同时学习一门语言,词汇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了解汉语词汇中的文化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中国,人们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所以亲属称谓十分复杂。
它不仅和其他民族一样,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年长幼等同辈横向方面,也有极其严格和细微的规定。
比如,英语中的uncle 就可以表示一切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或非亲属,而在中文中就要分伯父、舅父、姑父、姨夫等。
这种现象虽然复杂,但终究不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但是有时一个词汇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完全不同的意思,若不将这一部分弄清楚,将会严重影响两种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很容易缠身误解甚至摩擦。
比如,我们中国人常常把自己比喻作龙的传人,中国传说里的龙也是能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神兽,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龙的词语,像龙马精神、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等,这些词的意思大多是美好的或非贬义的。
但是在西方人眼里,龙是凶猛恐怖的动物,它代表着邪恶,是西方人畏惧的意象。
自然而然地当他们听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时,会把他们心中龙的想想转移在中国人身上,于是就会产生误解和偏见。
我们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就要努力解决这类问题。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用来研究和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方法,它对语言学这一门学科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语言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语言的功能以及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语言学研究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语言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要深入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现象的产生,就需要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来考察语言的发展演变。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要把语言放置在社会历史的背景下来考察,分析语言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是如何受到生产方式、社会结构、阶级矛盾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通过对语言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语言现象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还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工具,具有表达思想、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等功能。
在语言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要从社会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功能,分析语言是如何为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还着重分析语言的阶级性,探讨不同阶级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和对立,揭示语言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
通过对语言功能的系统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论文——社会语言学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
社会语言学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引言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社会语言学首先在美国兴起,这一学科主要将语言学和社会学有效结合起来,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诠释和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及差异。
社会语言学主要注重语言的社会性,其较为注重跨学科的实际运用,在语言与社会之间研究语言的运用现状与运用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研究新的应用领域,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1 社会语言学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众所周知,传统的语言学领域里,主要是以结构主义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比较注重语言的内部特征,社会语言学则较注重从外部特点去研究语言的本质,并利用语言本质去扩宽研究视角,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将传统语言学的研究结构朝着语言交际能力的方向转换,对外汉语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研究社会语言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于提高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概念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现象与语言学的关系。
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表现方式和语言与社会之间的不同关系,其注重的不是语言的核心结构体系,而是语言的社会内涵。
在社会语言学里,考察社会语境中语言的使用现象,从社会学角度上来描述和解释语言使用的不同变化情况,其可以分为宏观社会语言学和微观社会语言学。
其中,宏观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诸如语言规划、政策的制定,语言的文字改革等相关问题的整体性研究,围观语言学则偏向于语言在社会环境变化中的变化情况,诸如:民族或种族、阶级、性别和年龄等等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影响、人们对各种变体的态度及评价和各种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和社会功能等等。
1.2 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概况上世纪六十年代,社会语言学在美国兴起。
这一学科主要将语言学和社会学有效结合起来,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诠释和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及差异。
社会语言学主要注重语言的社会性,其较为注重跨学科的实际运用,社会语言学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的基础上,多方面研究的交叉型学科,其主要通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研究语言的社会本质和差异。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指导意义作者:王鹏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融合了传统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人文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观察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论,它具有独特的强大价值,为人类的认识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主要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指导意义,希望能为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给予一定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外汉语教学;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含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以及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以上方法集中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实践基础、辩证思维、主体活动、世界眼光。
下面笔者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出发,讨论其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实践基础“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要求我们:(1)在各项实践的过程中要对相应的理论进行研究,并运用到具体实践;(2)学会对具体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3)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但对外汉语教学作为针对外国人的一种教学,又与一般的语文教学显示出很大的不同之处,更需要汉语教师在实践方面下功夫,不断地在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
首先,对外汉语教学教师不可能熟练地掌握多国语言,所以教师在针对不同国别学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讲解的语言点进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解释,比如采用图片、视频、动画、手势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了解教师想要表达的内容;其次,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向学生教授地道、规范且有规律可循的汉语知识,但在汉语中存在很多“约定俗成”的汉语表达法,汉语老师很难给学生讲解出该种表达的规律,此外现在网络上的很多汉语表达法多不规范,但是又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比较常见,所以汉语教师务必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此类知识;另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也需要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文化教学是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剪纸、中国结、太极拳等,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切身去实践操作,但文化教学不止于此,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及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汉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学习,总结出更为完备的教学方法。
社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方言的应用
社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方言的应用
社会语言学方法是一种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方法论,它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们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使用语言的方式,揭示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汉语方言的应用中,社会语言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1. 语言变异与社会变异关系:社会语言学方法可以研究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群体使用汉语方言的差异,探讨方言的变异与社会因素的关联。
例如,可以通过调查某个地区方言使用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信息,分析这些社会因素对方言使用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方言变异的社会语言学解释。
2. 语言态度与社会认同:社会语言学方法可以研究方言使用者对自己方言的态度以及与方言使用相关的社会认同。
例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了解方言使用者对方言的态度、情感与认同感受,探讨方言与社会身份、社会归属感之间的关系。
3. 语言变革与社会变迁关系:社会语言学方法可以研究汉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变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通过对方言使用者在不同年代的语言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方言的变化和消失与社会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关联。
4. 语言联系与社会互动关系:社会语言学方法可以研究不同方言使用者之间的语言交际和互动方式,揭示方言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范。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方言使用者在不同语境中的语言行为,研究方言使用者之间的社会身份、
社会角色等因素对语言交际的影响。
综上所述,社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方言的应用可以揭示方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释方言的语言现象。
它可以为方言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以为方言使用与社会互动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浅谈社会调查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社会调查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王月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0期摘要社会调查法是认识社会的根本方法,是正确的、科学的、对各门学科科学思维的研究有指导意义的方法。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切实运用了社会调查法。
本文拟对社会调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单阐述,论述社会调查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社会调查法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学习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1社会调查方法与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汉语逐渐被各国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汉语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学习汉语,世界各地掀起一波又一波“汉语热”。
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外汉语教学,国家汉办的成立,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的设立,各国孔子学院的开办都体现了这一学科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上都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社会调查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当中的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对该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
2社会调查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社会调查法遵循客观性、科学性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社会调查内容与意义。
下文将简单阐述,根据对外汉语的学科独特性,社会调查法在该学科的运用以及产生的影响:2.1对教学对象的调查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有其独特性的,它的独特性在于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对外汉语教学是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的人为对象的汉语教学,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一种教学。
相比于将汉语作为母语的国内中小学的语文学习者而言,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更具复杂性,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跨越各个年龄段,汉语的基础以及学习汉语的目的各不相同。
因此,针对这样一个复杂的教学对象团体,势必不能将其与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混为一谈。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关系作者:赵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0期摘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方法论为理论基础,对对外汉语教学法进行描写来进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方法论对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启示研究,希望本文能为对外汉语的教学给予一定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启示建议[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0--01一、引言(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方法论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根本方法、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
其中根本方法它是最为根本的方法论的指导原则;基本方法是指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学说转化和具体方法化的哲学方法,例如矛盾分析法、群众路线方法等等;而具体方法是指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转化和具体方法论的方法,例如对外汉语教学法、问卷调查法等等。
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法论原则对对外汉语教学法的重要作用与启示。
(二)研究现状目前,关于科学方法论对于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十分丰富,例如朱德发(2008)在《科学方法论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中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探讨科学方法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学向现代转型至少发挥了“导引方向”、“穿越时空”、“革故更新”、“尝试实践”、“务实求真”五大功能效应,其历史经验值得借鉴;何尚武(2008)在《基础教育改革要借重科学方法论》中认为从美国的"学科结构运动"教育改革的失败教训,到中国目前仍在深入推进的、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分析,证明科学方法论不管在改革的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综观前人的研究文献发现,科学方法论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比较丰富,但是在具体的学科,例如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论述较少。
所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对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启示与作用。
《2024年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范文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对外汉语教学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
对外汉语教材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效果。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分析其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二、对外汉语教材科学性的重要性1. 提升教学质量:科学性的对外汉语教材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汉语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满足学习需求:科学性的对外汉语教材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汉语知识和技能。
3. 推动学科发展:科学性的对外汉语教材能够为学科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推动对外汉语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外汉语教材科学性的体现1. 内容的科学性: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应基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反映汉语语言的特点和规律。
同时,教材内容应具有时代性,反映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 结构的系统性:对外汉语教材的结构应具有系统性,从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全面覆盖汉语知识。
同时,教材的各个部分应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3.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对外汉语教材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交际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等,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
4. 评估的准确性:教材应包含科学的评估体系,能够准确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进步,为教学提供反馈。
四、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科学性的策略1. 加强教材研发团队的建设:成立由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教材研发团队,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 深入调研学习者需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为教材编写提供依据。
3. 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及时引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任务型教学、线上教学等,使教材更具时代性和实用性。
4. 加强教材的评估与反馈:建立科学的教材评估体系,定期对教材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教材内容。
《2024年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范文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汉语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学习汉语的外籍学生也越来越多。
在此背景下,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变得至关重要。
一本优质的对外汉语教材应当具备科学性,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本文将就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教材编写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对外汉语教材科学性的重要性科学性是衡量一本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准。
对于对外汉语教材而言,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学性有助于保证教材的准确性,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获得准确的知识;其次,科学性有助于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使教材更符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最后,科学性有助于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为国际汉语教育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对外汉语教材科学性的体现1. 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对外汉语教材的内容应当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结合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
首先,教材应当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科学传授;其次,教材应当注重文化内容的引入,帮助学习者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最后,教材应当注重实用性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2. 教材结构的科学性对外汉语教材的结构应当清晰、合理,便于学习者学习和使用。
首先,教材应当按照语言学习的阶段进行划分,使学习者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其次,教材应当注重各部分内容的衔接和过渡,确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出现断层;最后,教材应当注重练习的设计,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
3. 教材评估的科学性对外汉语教材的评估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标准。
首先,应当邀请专家对教材进行评审,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其次,应当收集学习者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持续改进;最后,应当对教材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教材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四、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科学性的措施1. 加强教材编写团队的建设应当加强教材编写团队的建设,提高编写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一、辩证唯物主义与语言学研究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由矛盾的斗争和对抗推动的。
在语言学研究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探究语言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语言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矛盾的斗争和对抗推动着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在语言的历史演变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这种矛盾和对抗推动了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还要求我们对事物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这也要求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在语言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来探究语言与经济基础、阶级状况、社会变革等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还要求我们在研究语言问题时,要全面地考虑历史因素,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观念去评价古代语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语言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强调的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研究和理解社会现象。
语言作为社会现象之一,同样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去进行研究。
语言的演变、发展、变革都是受到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的,这些都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在语言学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去研究语言与社会、历史、文化等的关系,探究语言的发展规律以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研究,来理解语言的本质和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还要求我们在研究语言问题时要全面地考虑和分析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不能片面地看待问题。
这也要求语言学家在研究语言问题时要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问题。
在语言学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探究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在语言学中,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受到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而不是先天地存在的自然能力。
因此,在研究语言时,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把语言与社会和历史相结合,分析和研究语言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社会背景。
例如,研究一个词汇的意义和语音形态,需要考虑到它的起源、演变、使用范围和文化语境等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认为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事物的运动和变化都是由矛盾产生的。
因此,在研究语言时,马克思主义强调要重视语言中的矛盾关系,例如文字和口语的矛盾、标准语和方言的矛盾等。
同时,还要重视语言的内部矛盾,如语音、语法、词汇等各层次的矛盾关系。
在研究这些矛盾关系时,需要通过分析和对比来揭示它们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实践唯物主义方法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行为是在社会实践中得出的,正确认识某一事物需要进行实践验证。
因此,在研究语言时,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注重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研究成果的正确性。
例如,通过口语的使用、课堂教学的实践、广告宣传的实践等,来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四、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历史的产物,没有永恒的东西,而是因为人们的生产、交换和分配活动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语言学中,唯物史观认为语言的演化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互联系的。
人们随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语言的使用与认识也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
因此,在语言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分析语言与社会历史关系,探究欧洲语言学的发展、语言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语言的历史渊源。
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它注重把语言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把语言研究放到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下来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原理和语言变化的规律,为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现代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之一,其理论和方法论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言学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研究领域极为广泛,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文化语言学等多个方面。
在语言学研究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能够对语言学的经验与实践进行深入的阐释和分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对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批判性视角。
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下,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社会现象的内在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语言这一社会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受到了人类社会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与影响。
因此,对于语言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而应该关注其背后的深层本质及其与社会历史、经济结构、文化形态等方面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批判性方法,可以帮助语言学家分析语言现象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和矛盾,揭示语言学研究的根本动机和目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注重实证研究,推崇经验主义思想,这与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不谋而合。
语言学作为实证科学,通过对语音、语法、语义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分析来揭示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这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所主张的实证分析方法是基本一致的。
另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也注重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强调历史变革对社会现象的影响,这与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紧密相连。
通过对语言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考察,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语言的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这种思想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矛盾,并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社会发展。
在语言学领域,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不同语种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间的语法和语义差异等都反应出一定程度的矛盾关系。
通过对这些差异和相似之处进行分析,可以深入掌握语言发展的规律,进而为语言教学、翻译、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024年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范文
《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篇一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国际教育交流的重要一环,其教材的科学性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分析其重要性及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二、对外汉语教材科学性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是指教材在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一部科学的对外汉语教材应具备以下特点:1. 准确性:教材内容应准确反映汉语知识和文化,避免误导学生。
2. 系统性:教材应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汉语。
3. 实用性:教材应结合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4. 时代性:教材应紧跟时代发展,反映当代汉语的最新发展和变化。
科学性的对外汉语教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以下重要作用:1. 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汉语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 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促进国际教育交流,推动汉语国际传播。
三、对外汉语教材科学性的关键要素1. 内容选择:教材内容应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同时,要关注文化因素的融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
2. 结构安排:教材结构应合理,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同时,要注重知识的难易程度和梯度,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
3. 教学方法:教材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评价方式:教材的评价方式应科学、客观,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
5. 多媒体技术运用:结合多媒体技术,使教材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四、提高对外汉语教材科学性的措施1. 加强教材编写团队的建设,提高编写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
2. 加强教材的研发和修订工作,定期对教材进行评估和更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语言变化。
3. 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语言教学理论和经验,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融入教材编写中。
4. 加强教材的试用和反馈工作,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和提高教材质量。
用社会科学方法论浅议不同道德判断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用社会科学方法论浅议不同道德判断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5-24 14:25:49 点击:3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多时候都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而在面对这些来自不同文化圈的人的时候,不免遇到一些思想上的冲突。
其中一点便是道德判断方面的矛盾,也就是价值观上面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客观性原则,所以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找寻投射现象的客观存在,找到困惑的根源。
1道德的直觉与推理道德的判断往往首先瞬间自动弹出于脑海中,当人们见到一事一物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直觉,而后的推理则是基于人身上更多的因素,它不仅要比这个直觉慢上很多,还依旧会受到原始感觉的操控,使最终论证受之影响。
有一个说法是道德直觉来源于进化,即达尔文进化论中“适者生存”的理论。
人类在自然进化中选择了最优者的进化途径,但现在大多数人认可的道德却与之相违背。
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向弱者施与救济和宽容,让他们能够超越选择继而繁衍下去,便是干涉了自然进化的过程。
其中先天优于其他种族的判定,让那些人们成为道德的发出者,这便是先天主义。
好比现在的部分种族主义就有这样的看法,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民族构成,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慢慢侵染获得了融入骨髓的判断量表———他们的世界观在那个被界定的范围内形成,他们的价值取向也由周边的环境逐步塑造成型。
慢慢地在这个区域内的人们会形成一种道德判断的共识,这就是他们的“先天性”。
即使后来环境发生变化,这个地方的人们也已经游走四方,他们的直觉判断还遵循着最初的准则,仿佛自出生他们便自带了这样的能力。
然而,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性原则看来,先天的赋予的直觉与后天习得的判断推理都是运动变化中的一部分。
这要求人们不能够用静止、孤立的观点去看待道德判断问题。
比如刻板印象便是这样不合理部分的反应。
有时在和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就某一道德观点发生了争执,人们或许会谈到一个说法,即“天性使然”。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方法论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2期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方法论问题崔永华零 引言0.1“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灵魂。
”(高兴华等1991:164)在科学发展史上,一门学科理论和实践的进步,总是包含着方法论上的创新和突破。
可见学科方法论,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极为重要。
0.2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正在蓬勃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科方法论的建设,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
过去讨论方法问题,一般集中在教学理论、方法、技巧和汉语语音、语法分析、文化因素等问题上。
通常是在强调对外汉语教学的复杂性时,指出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学科,常常是点到为止。
对于与各学科的实质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解决本学科的问题,还缺少深入的研究与论述。
可喜的是,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开始转变,有的学者已经开始学科方法论方面的研究,在教学和研究实践中,也开始有人探索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方法,解决本学科的一些问题。
这使对外汉语教学这门交叉学科,开始实实在在地“交叉”起来,大大丰富了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打开了本学科方法论建设的新局面。
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说明自己对本学科方法论问题的一点粗略的看法。
一 关于学科方法论①1.1方法论是一个哲学概念,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的学说。
1.2对于学科方法论,人们的理解不尽相同。
本文把学科方法论理解为关于学科方法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方法论包括四个层次。
其一,哲学层次。
哲学层次的方法论解决语言教学的价值观问题,包括对语言教学的基本看法,对教学、教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论原则等问题。
其二,一般科学方法层次。
这包括所谓次哲学范畴的系统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耗散论、协同论等)和数学、逻辑方法,是帮助我们认识和解决语言教学问题的基础方法的一部分。
其三,通用方法层次。
即普遍适用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论语》中的“德”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论语》中的“德”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论语》中提到了德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个人道德修养,更是涵盖了社会道德、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涵。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德”这个概念也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就《论语》中的“德”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展开探讨,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德”来加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一、《论语》中的“德”《论语》是一部涵盖了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内容的经典著作,其中对于“德”的讨论也颇有深度。
在《论语》中提到的“德”不仅是指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更包括了对待他人、社会和文化传统的态度。
比如《论语·学而》中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就表明了孔子对于自身品德修养的重视;而《论语·里仁》中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表现出孔子对待他人的行为准则;《论语》中还涉及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比如《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学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学习语言不仅仅是为了学会表达和交流,更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传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通过语言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德”,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成语、俗语和古文,通过学习《论语》,学生们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汉语语言。
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德”,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和融入中国文化。
四、具体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教授《论语》中的“德”,比如通过精读经典语句、分析经典思想、讨论经典内涵等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社会科学方法论浅议不同道德判断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5-24 14:25:49 点击:3
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很多时候都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而在面对这些来自不同文化圈的人的时候,不免遇到一些思想上的冲突。
其中一点便是道德判断方面的矛盾,也就是价值观上面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客观性原则,所以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要找寻投射现象的客观存在,找到困惑的根源。
1道德的直觉与推理道德的判断往往首先瞬间自动弹出于脑海中,当人们见到一事一物时,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直觉,而后的推理则是基于人身上更多的因素,它不仅要比这个直觉慢上很多,还依旧会受到原始感觉的操控,使最终论证受之影响。
有一个说法是道德直觉来源于进化,即达尔文进化论中“适者生存”的理论。
人类在自然进化中选择了最优者的进化途径,但现在大多数人认可的道德却与之相违背。
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向弱者施与救济和宽容,让他们能够超越选择继而繁衍下去,便是干涉了自然进化的过程。
其中先天优于其他种族的判定,让那些人们成为道德的发出者,这便是先天主义。
好比现在的部分种族主义就有这样的看法,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民族构成,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慢慢侵染获得了融入骨髓的判断量表———他们的世界观在那个被界定的范围内形成,他们的价值取向也由周边的环境逐步塑造成型。
慢慢地在这个区域内的人们会形成一种道德判断的共识,这就是他们的“先天性”。
即使后来环境发生变化,这个地方的人们也已经游走四方,他们的直觉判断还遵循着最初的准则,仿佛自出生他们便自带了这样的能力。
然而,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性原则看来,先天的赋予的直觉与后天习得的判断推理都是运动变化中的一部分。
这要求人们不能够用静止、孤立的观点去看待道德判断问题。
比如刻板印象便是这样不合理部分的反应。
有时在和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就某一道德观点发生了争执,人们或许会谈到一个说法,即“天性使然”。
这样的看法是不科学的。
即使先天性理论让人们的道德直觉有了相对固定的区别,但是后天各种获得———变化与发展,促进了推理的过程。
就算直觉对最终判定产生的方向性的影响,_可最后得出结论的仍然是推理。
因此,在面对不同文化的道德判断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们可以从对方的背景做出一些根源性的了解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思考。
而所谓的道德合理不合理,如果辩证地看,其实只是角度与共存的问题。
还有一点便是情感与直觉之间的关系,有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超出人们的想象。
而主观的出发点便是人的情感源头。
当面对不同文化的道德分歧时,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首先反应的是情感的变化,当一个人对一件事的道德评判让另一人心生不喜,那么在主观上这个人就会对这样的一个道德判断产生排斥。
而这样的观念,对于从事汉语国际教学的人来说,是不利的。
因为这样的教学活动注定是要接触各样的跨文化的交际,那么过程中所遇到的情感冲击必定不少。
如果只是一味地扩大矛盾,而不是换个角度看待矛盾,最终内心就会被外界的冲击击溃。
所以要正确认识道德评判间的矛盾性质与原因。
如果能学会从他人视角看问题,引起共情,或许可以稍微缓解下自我与他人的分歧,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2道德的伤害与公平虽然道德不止是伤害与公平,但这两个点或许反映了两个有着较为明显差异的文化团体的道德表象。
社会科学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坚持集体主义精神,坚持人民的利益。
我们从小接触的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不乏有对弱者的同情与帮助方面的道德教育,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欲将其发扬光大。
但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公平性的判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乐观。
许多西方教育下的孩童经常说到的“unfair”一词,对我们来说似乎不常听到。
因常常会觉得他们更为自我、更追求自由与个性。
本来公平也属于一种强烈的道德直觉反应,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教育,让它的强度受到了影响。
例如在讲授中国典故的时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孔融让梨》这样一篇课文的道德评判就会不一样。
我们自幼被教导礼让,包括很多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也是这样。
而有些学生却会对这篇课文产生质疑,认为这样的具有强烈思想趋向的内容不适合作教学篇目。
在我们的道德思想中,礼让是再好不过的美德,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就是不可理解的行为———对自身的“伤害”与不公平。
如果作为一个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从事者,我们不能就这个观点进行强行讲解和施加于学习者身上。
当然,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应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事件也会有不同的道德判断,而我们就是要列出这样的假设来引导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用更为理性的思维来迎接分歧。
但即使有那么多道德判断差异,我们在选取教材文章的时候,仍然偏重于弘扬自身文化的内容,或许这也是我们全局的、整体的价值观的体现。
反观国外编辑出版的汉语教材,他们的篇章选取则是更倾向于他们的道德价值观。
3道德的凝聚与盲目“人类的正义之心表面看起来是蜜蜂,内里其实还是猴子。
”①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道德的凝聚性与盲目性。
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中强调了集体主义的重要性,而人的道德基准也最终回到了这里。
个体间的竞争促使道德的约束地位下降,但集体中的个体竞争又是不可避免的存在,甚至有时道德还成了群体内自我欺骗的工具。
而当个体所在集体出现了巨大动荡时,个体间的竞争会稍作停息,转而走向集体主义的道德牺牲,正如抛弃小我的蜜蜂。
同时,这样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个体的盲目性。
就道德的凝聚而言,它或是宗教形成的一个表现。
它们共同遵守一个信仰,一种道德的约束,同时又是信徒借由规章升华自我的过程。
约定而成的制度,让人们的行为思想不超过一个的平面范围;逐步的个人思想纯净化,则是该平面范围空间上的建设。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提到:“宗教是一种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与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与仪轨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社会科学方法论中遵循科学的理论与现实,且我们大都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群体内却有很多是具有信仰的。
我们的价值观和他们存在差异,且这种差异是比较难理解和跨越的。
虽然有不少观点认为宗教信仰对道德的约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可信仰之间的排他性却加剧了矛盾。
在我看来,这也是源自于它们所凝聚的人的差异与利益的纠纷。
因为它们之所以能形成共同体,就是因为与相似相近之处,而没能成为一个大的集体,则是因为它们之间横亘着难以消磨掉的差异。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面对遵循科学方法论的学生来讲,我们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个性中寻找共性找到处理道德评判冲突矛盾的方法;反观具有宗教信仰的学生,我们则需要对他们的信仰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毕竟信仰前提下的道德共同体比一般情况下的矛盾更加尖锐也更难解决。
同时,道德判断还具有盲目性。
有些事件的道德评判可能只是人们按照社会约定而做出的判断。
这就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处理利益矛盾,分析阶级与社会状况,以便更好地应对问题。
4总结社会科学方法论给我们提供了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求,但是真正要处理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评判差异冲突,还是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找到规律。
所以在面对不同文化道德背景下的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提前了解学习者可能存在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向学习课程知识的角度发展,而不是强加理念及深化矛盾。
参考文献
[1][美]JonathanHaidt著,胡晓旭译.《TheRighteousMind》浙江人民出版,2014
[2][美]保罗·布鲁姆著,青涂译.《善恶之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赵金铭著.《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
[5]徐行言著.《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刘要悟,朱丹.教育相关群体的教师角色期望之社会调适和教师自我调适[J].教师教育研究.2010(02)
[7]张传燧.论教育对文化的适应与超越[J].教育文化论坛.2011(02)
[8]卢黎歌,周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学刊.2013(05)[9]李晗龙.中、欧青年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10]王吉民.试论由道德共性导入对外汉语文化教学[D].浙江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