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狂犬病的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摘要狂犬病作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病死率高,一旦发病,无药可医,成为危害公共卫生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介绍狂犬病的流行现状,简要介绍了狂犬病免疫学、综合防制、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有效降低狂犬病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关键词狂犬病;免疫;防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8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258-02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多发于春、夏等温暖季节,主要发生于亚洲、非洲、欧洲等,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1]。
狂犬病病毒可经伤口沿末梢神经直达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液而进入脑脊髓内,继而在机体神经细胞内繁殖,并形成细胞浆内包涵体,使人或畜发病。
狂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因进入机体的病毒数量、毒力及咬伤部位而有所不同,一般为1~2个月,最短仅10 d,长者可逾1年[2]。
伴随着城市、农村养犬数量的不断增加,狂犬病的潜在威胁和疫情形势也随之变的严峻。
因此,如何预防、消灭狂犬病就成了现在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流行现状
几乎所有温血动物都对狂犬病易感,狂犬病病毒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犬科和猫科等动物,野生动物可作为狂犬病病毒的储藏宿主。
蝙蝠、野鼠等野生啮齿类动物对狂犬病病毒都比较易感,这些
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又可成为该病的潜在危险疫源。
2010年,全国报告发病数最多的5个省区,分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广东省、湖北省和贵州省,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总发病数的67.86%。
而广西是中国狂犬病高发区[3],狂犬病已逐渐成为广西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
我国南方地区犬类有1~3成的狂犬病隐性带毒,如此高的隐性带毒率是狂犬病传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 狂犬病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狂犬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目前对控制狂犬病感染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一旦受感染而发病,病死率几乎可达100%,高居各类传染病病死率之首,严重威胁着人畜的健康。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预防狂犬病的危害,科研人员不断对狂犬病的免疫机制、致病机理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攻关,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2.1 细胞免疫
尽管狂犬病病毒的所有结构蛋白均表现出抗原性,但是并非所有的蛋白都起相同的作用。
研究表明,纯化了的g蛋白(糖蛋白)诱导产生的抗原能够保护狂犬病病毒对脑的脑内攻击,是唯一能够持续诱导产生病毒中和抗体的狂犬病病毒抗原,是制备疫苗的重要成分。
过去人们认为,只有糖蛋白才是提供抗狂犬病保护性免疫的抗原。
但是近些年来的研究证明,狂犬病毒诱导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和核蛋白。
最近研究表明,狂犬病毒内部的rnp(核糖核蛋白)或np(核蛋
白)在诱生保护性免疫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4]。
因为np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和rnp相同似,且np的抗原性比g蛋白的抗原性稳定。
狂犬病毒rnp或g蛋白注射动物(如小鼠、犬和猴等)可诱生抗脑外途径致死性攻击的免疫保护力,诱生大量特异性th 细胞,在诱生抗狂犬病免疫保护上起决定性作用。
因为特异性中和抗体只能在感染初期即病毒未进入肌细胞及神经通路时发挥作用。
2.2 体液免疫
狂犬病病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的病毒裂解颗粒或狂犬病病毒蛋
白被吞噬细胞加工、处理和递呈的抗原,可间接刺激b淋巴细胞合成抗体。
g蛋白是镶嵌于狂犬病病毒双层脂质包膜上的刺突,长约10 nm,是狂犬病病毒唯一暴露在表面的、糖基化的蛋白,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
n蛋白、p蛋白、l蛋白位于狂犬病病毒内部,紧密包裹病毒rna,构成病毒的衣壳,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病毒的核衣壳抗体,这种抗体是非中和抗体,不具有抵御狂犬病病毒攻击的保护作用。
n蛋白抗体在体外具有抑制狂犬病病毒复制的功能[5]。
3 狂犬病综合防制的研究进展
狂犬病的死亡率极高,但就目前来看,犬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犬是狂犬病的传播宿主,也是狂犬病病毒的储藏宿主,预防人类狂犬病的根本所在就是有效控制犬的狂犬病。
近年来,狂犬病疫苗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3.1 控制和消灭传染源
犬是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对犬狂犬病的控制,包括对家养犬和宠物犬进行免疫接种、消灭野犬和捕杀可疑病犬和病猫是预防人狂犬病最有效的措施,世界上很多控制和消灭了狂犬病的国家已证实了这点。
普及防治狂犬病知识,提高狂犬病防疫意识,是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3.2 咬伤后防止发病的措施
人被可疑动物咬伤后,应立即采取积极措施防止发病,其中包括及时而妥善地处理伤口、个人免疫接种以及对咬人动物的处理。
3.3 免疫接种
对家养犬进行登记,并给予预防接种是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最根本措施。
在消灭家犬狂犬病的基础上,目前防制重点转移至对野生动物的免疫。
而对于咬伤前的预防性免疫,免疫接种对象仅限于受高度感染威胁的人员,因为目前的疫苗还有一定的副作用,不推荐采用大规模集体免疫接种的办法。
4 狂犬疫苗的研究进展
4.1 弱毒疫苗
1885年,巴斯德首次用兔脑脊髓制备成狂犬病弱毒疫苗[6]。
狂犬病弱毒疫苗在我国狂犬病的防制工作中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弱毒疫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据相关报道,动物在接种弱毒疫苗后可在其口腔中检出残毒。
4.2 灭活疫苗
狂犬病疫苗株先在体外用细胞进行繁殖培养,灭活后与佐剂按一定的比例制备成兽用狂犬病灭活疫苗。
近年来,灭活疫苗的研制取得很大的进步。
灭活苗从神经组织灭活苗、鸭胚疫苗到细胞疫苗,逐步克服了各种不足,使狂犬病灭活疫苗的效力变得更稳定。
鉴于弱毒疫苗存在的安全隐患,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用狂犬病灭活疫苗代替弱毒疫苗,最终消灭人和动物狂犬病。
4.3 基因工程疫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狂犬病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科研人员基本研究清楚了狂犬病病毒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基因工程疫苗成为当前开发研制经济、安全、有效的新型热门疫苗。
目前,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主要围绕糖蛋白和核蛋白展开,主要有重组活载体疫苗、亚单位疫苗和基因疫苗等。
我国第一株狂犬病毒糖蛋白重组天坛株痘苗病毒已研制成功,但痘苗重组病毒接种人类后,可长期抑制再次免疫接种,因此狂犬病重组痘苗载体疫苗的使用范围有一定限制。
5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切断狂犬病的传染途径、消灭一切可能的病原,对犬科和猫科动物全面免疫,提高人的思想素质,提高人对狂犬病的认识,做到群防群控。
人一旦被猫犬类动物咬伤或抓伤,马上对伤口进行处理,12 h内进行疫苗注射,减少发病几率。
控制好犬类动物的养殖数量,减少隐性带毒的病毒宿主;对鼠类常年进行
灭控,减少带毒传染。
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疫意识,还需研制出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经济的疫苗。
6 参考文献
[1] 盛圆贤,赵德明.狂犬病流行态势及其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科学,2009,39(9):835-838.
[2] 梁秀梅,于潜.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j].生物学通报,1994,29(6):23.
[3] 陆立权,郭建刚,刘棋,等.外观健康家犬携带狂犬病病毒状况调查[j].广西农业科学,2006,37(1):88-89.
[4]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85-90.
[5] 葛宪民.狂犬病的防治与监测[m].1版.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9-50.
[6] 俞立新.人和动物狂犬病防制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8,14(4):56-60.。